《出租车司机》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罗伯特·德尼罗 / 朱迪·福斯特 / 斯碧尔·谢波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一):边缘群体的躁郁症
如果要我选择一部最最能够代表自己的电影,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出租车司机。有时候,人在没有看到一部电影之前,可能甚至根本没有活出自己。在看出租车司机之前,我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换句话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一打开电视机就会看到韩剧里面一堆帅哥靓妹在那里哭哭啼啼的时代,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卑微的草根,又能如何呢?我根本就是缺了一根弦,还在幻想着生活会美好,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fine,要三从四德五讲四美八荣八耻。我没能看到自己实际上就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在肮脏冷漠的城市街道中孤独地穿梭着,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幸福,不过是在苟活着,有时,也会想要做一些bad things,暴力的,刺激的,色情的,都已经渐渐地无所谓,因为社会是虚伪的,是黑暗的,是冷漠的,是残酷的,当所有的希望都成为泡影,当一次次努力都无处着力,生活在一个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同时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的世界里,也许就是一个草根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吧……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二):《出租车司机》:残暴中的温柔
夜色温柔,我刚才出门的时候,的确是感到了这个词的含义。9月的雨后傍晚,路灯的黄暖光亮,流金一样洒满乌黑的地面,空气中没有冷,也没有热。在桥下看见一个老乞丐,这便是人间的寒凉,他穿着脏旧的外套,正拿起一个雪碧的瓶子喝水,他仰起头,绿色的瓶身竟是这夜色里难得的鲜艳。在黑金之中,绿色总是显眼的、别致的,也是格格不入的。
是因为刚看完《出租车司机》,而对夜色敏感,从第一次在《美国往事》里见到罗伯特•德•尼罗,就知道他是演技达人,这是他初次的舞台,也接受了大家的第一次喝彩。里面的他,把青涩变成了一种力量。
这位1970年代中的出租车司机,专在纽约的夜晚开车游荡,夜的黑暗与迷离,是影片的基调。30年后,温柔的夜晚,又是否真的那么温柔?
知道的是,那个年代的人还想着当英雄。越战退役大兵,社会问题充斥的城市,都在茫茫未知中。也许越是茫然,人们越需要英雄。有的人追随英雄,有的人决定自己当。我特别喜欢那个镜头,总统候选人在台上说着冠冕堂皇的话,准备带着“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德尼罗在底下一脸嬉笑地鼓掌,好像在说,嗯,表演很精彩,但鬼才信你,一脸无所谓,手缓缓拍着,莫希干发型,笑的好适意。他看透那个英雄不是他的。
这个舞台也不是他的。他接下来给自己舞台。刺杀此人不成,就去杀那些给雏妓拉皮条的。他杀了人,维护了“正义”,于是也成了英雄。给那个候选人当助手的女子,也过来搭讪他,不再对他不理不睬。杀了人却成了英雄,这是电影里我不能理解的结尾,难道那个年代的正义是这样的稚嫩?或者只是导演的一厢情愿,以为是牛仔片里的牛仔吗。也许,更可能的是对社会的莫大讽刺。
人们需要英雄,给他们维护正义,给他们指出方向。有时候,是以舍弃一些规则为代价的。其实何尝值得。而社会规则的破坏其实才更加致命。那个英雄,越战归来,找不着北,开夜车又见遍黑暗,本来就失眠,更加无法平衡,终于走上了自我治疗,以杀别人为途径的道路,但是,却成了英雄。其实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一个皮条客死了,一个雏妓解放了,千千万万还在,还会站起来。只能说那个年代大家都压抑已久,也想像德尼罗那样过把瘾,出出气罢了。电影,给了人们一个出口。
夜色里的纽约,还是蛮清冷的。跟陌生人喋喋不休述说心事的大胡子男人,就是马丁自己扮的,他拍了这个电影,作用其实一样。而今天的纽约,还会有在出租车里跟人述说心事的人吗。不,一切都变了。回看这部电影,感到最多的,是30年前的纯朴,年轻的德尼罗,在电影开始前的眼睛特写里,给了我们一双充满渴求,却又茫然无知的眼睛,那眼睛水汪汪的,如此温柔、晶亮,想接近世界,没有怀疑,只有渴望,却不知该如何,后来他用了极端的方式,那么直截了当,那是个淳朴的孩子,简单,有力。30年后,你再看不到这样的眼神。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三):每个城市都有独行侠
“On every street in every city in this country ,there’s a nobody who dreams of being a somebody .”《出租车司机》的海报如是说。
马丁•斯科塞斯凭借该片捧得1976年的金棕榈,可惜当年的奥斯卡对这部现在来看的大师级电影并不垂青,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都被《洛奇》抢走,就连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中的近乎完美的表演也只是获得影帝提名,但是,这样一部影片依旧是马丁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的一部影片,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每个城市都有独行侠,不知道是谁翻译的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词,近乎完美的意译,而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崔维斯正是这样一个独行侠,他寂寞,他孤独,但是在那样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他是那么纯粹,显得那么另类。
崔维斯是一个从越战中退伍的士兵,回到现实中的他对于现实无法适应,一切与他格格不入,在那样一个没有信任的世界里他是那么孤独,他有着无穷的精力无处运用,他只能在色情录像店中发泄,只能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只能在无止境的工作中找到充实,但是这样只能让他更加寂寞,在出租车司机群体里,他那样另类,只能听别的司机吹牛扯淡后微微一笑,然后接着自己的夜行生活。
但是,生活还是会发生变化的,和每一个男人一样,他爱上了一个女人,和所有男人一样,他第一眼就认为这一个女人不会被任何人所玷污,或许,只是因为寂寞,但是,他无可救药的陷入了爱河。
从越战回来的他似乎对于现实中的规则并不熟悉,他直接走进贝西的办公室,搭讪、约会,竟然一切进展顺利,可能是因为崔维斯的另类和直接吸引了贝西,也可能是因为贝西真的寂寞,于是他们约会了,喝咖啡,看电影,谈音乐,和其他情侣一样,但是,崔维斯对于这一切并不熟悉,他不懂音乐,很少去咖啡店,甚至电影也只看色青电影,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界。于是,当崔维斯领着贝西走进色情录像店的时候,他们的短暂的爱情火花就要熄灭了。
深陷爱河并在爱情中失意的崔维斯力图挽回自己的爱情,但是以失败告终,心灰意冷的他开始认为贝西并没有与众不同,和所有爱情中失意的人一样,他认为贝西冷漠和疏离,不再是“不会被任何人沾污”。爱情的失意,战争带来的失落,出租车夜行看到的纽约夜幕下的种种丑恶,让他愤世嫉俗,痛恨社会,于是他决定刺杀总统竞选人帕兰坦,以在贝西面前证明自己。
刺杀帕兰坦时候崔维斯的莫西干发型有着时代特征,也是马丁•斯科塞斯想要的时代隐喻。七十年代的美国,深陷越战泥潭,通货膨胀,失业人数不断提升,生存的压力使人们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所以《热天午后》里阿尔帕西诺抢劫银行会引来人们的较好,稍加煽动就可以让人们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政府已经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崔维斯们感觉到压抑和苦闷,在没有信任的世界里感到无尽的寂寞,他们需要一个发泄,于是刺杀总统的行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通过暴力发泄不是崔维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那个时代很常见的行为,马丁斯科塞斯客串的那个留着络腮胡子杀背叛自己的妻子的男人就是一个例子。崔维斯感到生活的压抑,感到孤独和无助,于是他找司机里吹牛最牛逼的“巫师”,可是他同样无助,不能体会崔维斯的孤独,于是崔维斯买了点38,买了好几把很酷的枪,于是崔维斯开始每天对着帕兰坦练习枪法。
这时候,崔维斯遇到了雏妓艾瑞斯,或许是通过艾瑞斯的眼神,或许是因为“小子”那个皱巴巴的美钞,让决定刺杀帕兰坦并通过死亡发泄自己的崔维斯选择拯救艾瑞斯。于是他找到艾瑞斯,艾瑞斯并不信任他,他不需要性爱去宣泄自己的不满,他精神苦闷,他愤世嫉俗,他想在临死前拯救一个年轻的女孩,而且他最后似乎得到了艾瑞斯的信任。
最后,留着莫西干的崔维斯来到了竞选现场,他要刺杀帕兰坦,可是没有精心准备和策划的刺杀是很容易被看穿的,于是他的刺杀失败了,他无法在贝西面前证明自己,只有仓皇逃离。精神处于疯狂状态的崔维斯,不可控制地来到了艾瑞斯卖淫的地方,杀死了皮条客,杀死了那个歇斯底里的老头子,杀死了那个靠艾瑞斯卖淫挣钱还免费上艾瑞斯的男人,他身负重伤,近乎疯狂地用没有子弹的手枪对着自己开枪,当警察来临的时候,崔维斯面带微笑用滴着血的手指对着自己开枪,现场的警察被震撼到了,屏幕前的观众也被震撼到了!接下来是俯拍镜头,死去的皮条客,死去的黑社会,举着枪的警察,在崔维斯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肮脏,而崔维斯是那么地纯粹!
略带讽刺的结局,崔维斯成为了媒体的英雄,崔维斯的生活在继续,他和司机们成为朋友,在贝西证明了自己,自己是多么的英雄,自己可以在女神面前耍酷,可是在街角拐弯之后仍要通过后视镜疯狂的看着自己的女神,此刻的崔维斯纯粹第像一个小男孩,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孤独的男人,是一个依旧在乎这女神的脆弱的孩子!
崔维斯一样的空虚孤独的年轻人,在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街道,依旧可以看到,他们没有选择暴力发泄,但是他们会孤独地走在大街上,站在地铁里,或许他们带着耳机,哼着音乐,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如此干净,他们的忧伤是如此的“明亮”,甚至是仰望四十五度就可以流下来的“忧伤”。
我也在这样一个年纪,会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找一个角落坐下来,看着来来往往的行色匆匆的人群;会一个人在电影院的黑暗的角落里,看着别人的故事,当一个旁观者;会一个人在宿舍的电脑前,看着喜欢的电影,听着喜欢的歌,一个人喝着啤酒,写下偶然想到的文字。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年纪,孤独、寂寞,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见心仪的女孩子勇敢地去搭讪,却在在一起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的距离,发现寂寞一直如影随形。
回到影片,真为马丁•斯科塞斯感到可惜,这样一部经典影片无缘奥斯卡,却是多年后一部翻拍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帮助老马丁拿到奥斯卡。当年英雄主义的破灭,没有原因的爱情和毫无动机的暴力,深刻描绘了越战后美国“迷茫一代”精神状态的影片得不到认可,却在多年以后靠一部英雄主义的影片得到认可,还好当年的法国人看到了马丁对于人性的深刻的发掘和书写,并让马丁大叔捧走了金棕榈。
影片最为迷人的是爵士风格的配乐和主观镜头的运用,开头部分和结尾,主观镜头之下的绚丽的夜景和霓虹灯通过玻璃的透视和折射,配上萨克斯的忧伤的曲调,将本来混乱肮脏的纽约的夜生活写成了一段精致的小调,而最后那一段浴血枪战,则和崔维斯的莫西干发型一样,更像是这段爵士小调中的一段摇滚变奏。
每个城市,都有独行侠,像鬼魂一样在变幻的夜色中游荡,他的眼神在夜色中像狼一样闪亮。罗伯特德尼罗的失眠,是一代人的伤痛,他的空虚,是70年代整个美国的空虚,他的毫无原因的爱情和毫无动机的反抗,和整个美国的迷茫一样漫无目的。而略带讽刺的结局,他从一个恐怖分子变成了一个社会英雄,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却是一个很有讽刺力的结局,马丁•斯科塞斯将他所有的冷嘲热讽都放在了罗伯特•德尼罗的眼神里。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四):超好听的配乐
情节没什么,用萨克斯演奏的配乐倒是超好听,看介绍是电影配乐大师Bernard Herrmann的晚年传奇的绝作,虽然不认得不过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影片讲述了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成为社会中的非主流,但他看不惯社会中的阴暗面,到由于解救雏妓而被主流社会接纳,而发生的变化。虽然影片在讲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偶尔的黑色幽默还是让人想想也会发笑。当男主角请mm看色情电影mm愤然坐车离去时,他情不自禁的说“我不是也有出租车的”,一脸的无辜。
查了一下资料,导演Martin Scorsese,曾经导过"Gangs of New York", "Goodfellas", "Raging Bull"'等著名影片。不过好像感觉都差不多,就是那种阴暗的风格,论叙事的沉闷,可以和教父系列有一拼。
演员Robert De Niro也是Martin Scorsese的御用演员,有点像梁朝伟和王家卫的关系。有时候的表情有点像Ewan McGregor,就是一个看着不知哪里不爽但就是不爽却总演我喜欢的电影的一个人。
粗粗的拖着看了第二遍,发现有些电影真是可以重复着看。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五):车窗外,就是整个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
这个时代不好不坏
太阳照常升起
人们安居乐业
战争打个不停
政治混乱不堪
经济倒退衰落
假装文艺的青年
刻意炒作的明星
烂俗套路的爱情故事
笑到流泪的无聊喜剧
我们就在这里
生活
生存
即使退回四十年前
那里的人那里的故事
何其相似
我们都在抱怨着这个时代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英雄情怀
我们时不时也会眼含热泪
对未来充满期待
亲爱的
我不会说
理想终是幻影
未来不用期待
你还是日复一日
完成你荒诞人生的使命就好
至于这个世界
至于你的信念
你就澎湃着热血
冷眼旁观吧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六):谁来整顿肮脏与孤独
拉维斯,越战退伍老兵、失眠症患者、出租车司机,喜欢看色情电影。只能在夜晚行迹于美国市井街角,出没于黑人圈子,街头妓女,夜生活之间。肮脏的生活状态让他恶心,他在寻求一种脱离于这种状态的契机,而他是属于这层空间内的人,孤独地脱离到另外的一层空间后,他感到更加孤独。候选人偶然坐上了他的出租车,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说出租车司机最能体现整个美国的想法,拉维斯说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只希望总统把肮脏的东西从人的眼球中清理干净,不让粪便满地都是。他暗喻整个社会的虚伪腐化现象让候选人没有了回复他的能力,只是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这需要巨大的整顿。偶然在街上遇见总统的助选人,贝斯。她属于上流社会,她美丽、文雅、气质动人,拉维斯拿出勇气去约会她,他们一起喝咖啡的时候拉维斯说,他要整顿一下他的生活、财产还有思维。这之后,拉维斯带贝斯看的电影却是令她不舒服的色情电影,从此她断绝了与拉维斯的一切来往,或许他们之间本来就有着巨大的阶层隔阂。
拉维斯给她打过电话,不定期地买来鲜花送她,用他自己的话说,她与其他女人一样,一个眼神就能把人拒绝于千里之外。鲜花在拉维斯自己的陋室里慢慢枯萎,这时,拉维斯却开始进行着他所谓的整顿,与其说整顿不如说他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他需要一种认同感,用此来救赎自己在肮脏世界里的堕落,以此摆脱孤独。从这以后影片的镜头趋向嘲讽和讥笑,同时透露出残酷的真实,他买来3把手枪,在自己的胳膊上安装能速射的机关,练习射击,甚至在镜子面前自言自语,希望自己以让人钦佩的面孔出现。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世界里没有常人应该得到的许多感觉,比如被爱,所以他在看一男一女的爱情对白时,一脚踢翻那部黑白电视机。
他的外表开始转变,不在穿开出租的那身旧军装,而是留了一个黄金分割的发型,穿休闲的衬衫和牛仔裤。一次在超市,他射杀了一名正在实施抢劫的黑人,救了老板,可是他没有持枪执照,老板连声谢谢都没有,就把让他赶快离开自己的店,省得惹麻烦;他又向候选人的保镖推荐自己进入情报局,保镖觉得他是疯子,祥装要给他邮去资料,叫他回家等侯,别在这里给他添乱;
而后想起了曾经上过他的车要离开这里,却有被一个男人拉下来的雏妓艾维拉。这时,拉维斯想把艾维拉从这个男人的阴霾下救出来,让她重反学校,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其实那个男人是个皮条客兼艾维拉的男友,即使这样艾维拉也愿意与他在一起。有一段是这两个人拥抱,屋子阴暗,暗红色的灯光,在男人的虚伪的言语伴随着下,艾维拉把他拥得更紧。后艾维拉嘲笑拉维斯真像个情报员。她沉醉于这样一种卑微的满足。而这一点,拉维斯甚至都没有。
拉维斯留起了朋克式的墨西干发型,准备刺杀侯选总统,可是被保镖轻而易举地发现,他逃跑了。电影最血腥的一幕在这里出现,拉维斯是荒唐的,而包容他的空间是冷漠的,他不仅孤独,而且获得不来一丝一毫的认同感,他开始绝望。于是他带着他的三把枪打死了皮条客,冲进旅馆杀了旅馆老板和正准备艾维拉做爱的一个黑帮嫖客。但是这件事却让他上了报纸,报纸的报道用重重的大号字体写出:“的士司机击毙3名黑帮成员”,“的士司机”这几个字特别的浓重,象是在说,的士司机也能干出这么让人惊奇的事件来。报纸也写道雏妓返回学校,正在艰难地进行过度期。这就是在隐约地说明,艾维拉也许并不被她所现在的圈子所承认,依旧属于被排斥的对象。一切都说明,拉维斯所有的行为,得到的认同感和救赎感微乎其微。
后来拉维斯的发型与影片开头的一样,蓬松的黄发,没有修饰。继续在晚上开着他那辆黄色出租车,贝斯偶然搭了他的车,他没有收她的车费,影片终点就是拉维斯的彻底妥协。
拉维斯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很荒唐,或者可以理解为他是个精神病人。他原本是被害人,却变成了加害于人的人。这体现了底层人物的心理特征,不安于现状,幻想自己能做一件大事证明自己。世界是无情的,城市更加冷漠,如果还有一点温暖,那么这点温暖也尽是的谎言和欺骗。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能让人们多少能找到一点安慰,但是整个城市留给我们的尽是满街的垃圾和粪便,任何人都无法让自己变得干净,有洁癖的人是孤独的。“整顿”是影片前半部一直强调的词,整顿,有把物质按照合理的顺序排列好的意思,说到头来,阶层与阶层间的划分,就已经上是接近于完美的整顿了,侯选人说,我们都是人民,让人民自己来统治自己好了。人民用什么统治自己,“阶层”是最合理的介质不过了。跨越这道介质,谁都无法得到认同。所以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不断地妥协,一直到默认,而后是适应,接着是接受,最后无法离开它。安于此,乐于此。
这,就是卑微的灵魂。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七):善恶只在一念间
我本以为他会是刺杀总统候选人的杀手,结果他成了勇斗黑帮的孤胆英雄。这中间的差别在第一次刺杀的时候被识破了而已。
男主角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作为一个精力旺盛的退伍军人,他没有什么谋生技能,只能去开出租车。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看上了精选办公室的某个白领,勇敢地去追逐。虽然穿上了西装,在最初的约会中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但当进一步接触的时候很快双方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差别便使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更加空虚的男主角选择了报复,他决定刺杀候选人。这一招后来被某个Judie Foster的狂热追求者活学活用来刺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轰动一时。阴差阳错,他把精力发泄在拯救一个偶遇的雏鸡身上,并且有些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孤胆英雄。有些出人意料,但这就是生活。
好好地生活吧,找一个目标。人生不可能每次都这么幸运,没有目的的生活是可怕的。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八):只是感想
开头纽约街头光怪陆离的色彩与杂乱的人群不禁想到墨镜的《重庆森林》中的香港街头,不知道王导是不是从这部片子里找到灵感(而且,应该达到了同样的效果,把个人的寂寞孤独渲染到了极致)。
崔维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在我看来他本质上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成长中的孩子在接触社会(开出租)的过程中,看到肮脏与罪恶,华而不实,而又不得不忍受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什么都做不了的沉默的大多数。
崔维斯“发疯”的刺杀总统候选人,却在内心的恐惧的支配下落荒而逃,青春期的少年也是如此,看谁都不顺眼,想搞点大事情,一般因为没有周密的计划和考虑后果,事到临头又被内心恐惧所支配而窘态百出。
崔维斯想恋爱,想拯救失足灵魂,想突破无聊,想有意义。他注定孤独,注定疯狂,也注定失败。当崔维斯向老司机“巫师”发问,“you'll be fine ,That's okay”老司机如是说。生活看似荒谬、无聊,但又极其合理的运作着。是啊,答案或许很简单,过活下去,顺其自然。
崔维斯最后看似“理想”破灭,我倒觉得他成长了,他用手指笔画着对着自己开的那一枪这经典一幕更像是“kill the boy inside”。而最后面对贝茜的理性与冷静,更是与前面的纠缠不清形成对比。Yes,he finally is fine,he has grown up(此处grown up是中性词).
我不知道这样的“成长”是对是错,何况,我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心中默念“you'll be fine,That's okay.”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九):001:Taxi Driver
这是继美国往事后看的第二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了,这两部都很喜欢。感觉在这部片子里,那种真实有代入感的拍摄风格被贯彻得很彻底,罗伯特德尼罗对Taxi Driver的演绎也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一个活着的角色和他的真实故事。
Travis是一个不满于当时社会放纵、糜烂的风气的人,而他本身却如Betcy所说的那样充满了矛盾。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常常在灯红酒绿的夜里游荡,见过了太多社会中冷淡无情而又浮躁不安的人。他有不满却对现实无能为力,他试图找寻与他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却屡屡受到打击。他决心为自己所坚持的正义——清除社会垃圾——而做点什么。他怀着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死的雄韬伟略向无所作为的总统候选人伸出正义之手,失败后又转向让他憎恶的垃圾们,愿亲手将他们一一清除。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之微弱,所以才决心在实施完这一切计划后自杀。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被封为反黑帮的英雄的结局比被宣判死罪还要残忍,面对他所憎恶的一切,他只能继续苟活于其中。
《出租车司机》观后感(十):用尽力气,接住了一只空纸箱
为了看罗伯特德尼罗来看《出租车司机》。更何况是出自一位我很看重的朋友的推荐。
最后我告诉他,我给片子加了个副标题:一个恐怖分子的养成。
电影当然是很好的电影,只是关于迷茫的时代里,迷茫的灵魂孤独摸索的话题太大太沉重了,一部黄色的出租车,实在是承载不下。看电影时频频跳戏,因为无数次惊恐的发现:“天哪,这不就是那个谁谁谁吗?昨天我还见到他来的”。
那个谁谁谁,那个和我一样的小人物,生活在大都市黯淡的一隅,每天带着睡眠不足的黑眼圈和一肚子起床火走进办公室,或者出租车驾驶室;晚上再穿过城市排泄的烟雾,披着霓虹灯恍惚的影像,擦过挨挨挤挤的真的或者假的情侣,回到自己的蜗居,埋怨着城市的肮脏冷漠,迷惑着自己无奈坚持的选择,最后在网络虚幻的成就或者尊严中昏昏睡去。
假如能揭开这些人的屋顶,或许真的会发现我们在默默的打磨着自己的武器,在心里无数次演戏着对这个世界的报复。那工具,或者是一把.44马格南手枪,威力大到可以轰烦一头大象;或者是一把奇形怪状不知在哪个景点买到,却已经私下打磨的闪闪放光的匕首;或者是一根经过无数次摩挲,一头业已光滑无比的铁棍;甚至可能是一桶在床下放了一年多的汽油,还可能只是一根短短的粉笔,已经在床头发黄的墙上写下“xx快去死”之类的诅咒……就算什么也没有,也少不了在心头发酵的庞大无比的怨愤,早已经满钵满盆,只等着一个危险的出口。
真的,这个转型的社会,给许多人的心理创伤,也许不会比战争来的轻,来的简单。
也许就是一个追错了的女孩,或者一句无心的玩笑,老板的一次误会,一封严厉了一些的家信,谁知道呢。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严密的保护,可以早早发现留着莫西干头的小伙子伸向怀里的手。更多的人还是坐上了没有归路的公交车,走进了没有出口的办公室。而这些在自己的小屋里将台词预演过无数次的谁谁谁,也不是每次都能碰上美丽的迷途少女和恰好该死的皮条客,然后阴差阳错成了大英雄的。
特拉维斯,他下定了决心,锻炼了虬结的肌肉,买了威力巨大的武器,设计了复杂的装备,演练了拉风的台词,甚至连子弹头,都事先挫成了十字花。他大概也没想到,他不仅还没走近参议员身边就落荒而逃,甚至在真正杀人的时候,也显示了与前陆战队员全不相称的仓促与笨拙;那把威力巨大的马格南,甚至只打掉了看门老头的三根手指头。
至于我,我久仰着这片子的大名,希望启示一下我亦在这模糊的世界里迷乱摸索的孤独,最后,也只是向特拉维夫一样,摆好了姿势,屏住了呼吸,一把接住了一只,空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