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香火》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4 03:34: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香火》的观后感10篇

  《香火》是一部由宁浩执导,李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火》观后感(一):把梦想撕碎了扔在空中

  一个和尚的梦想是什么?佛像塌了,重塑金身成了这个荒废的村落小庙中年轻和尚的梦想。

  黑色的结局:过年后,寺庙就要被拆掉。和尚的努力算白费了。时代好像完全变了,连念经都有机器代劳了。超过于平凡人的,都对和尚和寺庙不理不顾;只有那些悲惨的人愿意帮助和尚:妓女,希望生个儿子的老人,希望说服女朋友的男人,前半生可怜怜没什么钱财的中年人,妻子瘫痪多年的家庭。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把梦想撕碎了,扔在空中。

  讷讷的和尚或许该接受另外一个去五台山大寺院工作的和尚的建议。传统的信念,若无时代的眷顾,便倒了。因为在这个荒谬的时代里,宗教,只是弱者的憩园。

  然后,和尚该怎么办?活着就是修行。你我都是一个想在这里或者在那里坚持的信仰者。为了信仰,我们有时被迫妥协。但真得不想像和尚这样骗人:你的前半生,可怜怜的,也没得到几个钱,后半生转机就来了。。。。

  《香火》观后感(二):《香火》:世俗的狂欢同宗教的信仰

  上周三晚上独自去看了《无人区》。

  这周一中午把《香火》也看完了。要不是怀仁人,听得懂剧里风沙味的怀仁话,真不知道有没有信心看完这部片子。这是宁浩的毕业之作,也可算是他的首部长篇。从这个片中,基本上可以看出宁浩的野心,也不难理解《无人区》对他的重大意义。《疯狂》系列是他对电影技术和手法的追求,而这部《香火》和《无人区》才是他对电影思想的真正体现。若不是这个操蛋审查制度的存在,我相信他的《无人区》要比现在更黑,更有力量。

  那种对现实荒诞的冷峻体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电影中如白描般写实的呈现。电影中最让人抓狂和害怕的就是缓慢而沉稳的镜头,没有起伏没有冲突,就像是静静的河流一样,看不出流动的迹象。然而正是这样的镜头,以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了那些激烈冲突电影给的不同于我们生活的体验,没有了我们想象的和以为的人生起伏,剧中人就像是镜中的自己,电影就像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像《一一》和《天水围的日与夜》那样。看这样的镜头,我们已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剧中的演员,演着白如开水的生活剧。这样的镜头,那么冷冷的存在,没有任何的评判,没有任何的谴责,但是我们自己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甚至是恐惧中。

  lt;香火>中宁浩以冷峻的旁观态度,夹杂着凌乱的镜头晃动,以这种手法写了一个和尚蜕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镜头中没有任何的批判,也没有任何的谴责,甚至没有任何的感情,所有的人都是依自己已定的轨迹来做着该做的事情。政府官员、警察、妓女、假瞎子、小混混都是以自己的逻辑展开着生命的痕迹,在每个人的观念中,世界就是这样的,也理所是这样的。一切都处在习惯成自然的麻木和停滞中。只有和尚为着朴素的信仰------全村人都是杀羊的,得有个庙------而不停地奔波并不断地受着挫折。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和尚在历次挫折中终于知道了如何成功的秘诀。只不过,以地基不正骗来的修好的塑像却因为庙宇处在致富路的路基上而被拆掉,这现实的报应来的太快了。

  其实电影中,有一个物体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可以看做是这个电影的时间轴像。如果不是正宗的怀仁人或者晋北人很难明白,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随着电影时间发展而不断增高的,那个用大块的炭垒起来的浮屠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个塔一样的存在在其诞生之初或许是与佛教相关的,但是到今天只剩下了民间的狂欢。这个物件在我们本地被叫做“旺火”,家家户户在除夕的时候都会搭的,不过平常人家没有电影里的那么大,一般只有半人高。在除夕晚上十二点时点燃,寓意新旧交替时的红火热闹,也代表着人们对来年红红火火的期盼。和尚初到县城,旺火才有一个基座,随着和尚一次次的奔波,旺火也一点点不断增高,接近完工,似乎是在预示着和尚离着成功也不远了。可是在和尚被打之后,旺火被点燃了,熊熊的旺火和高亢的大秧歌同和尚的鼻青脸肿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的狂欢同宗教的信仰没有一点关系。

  《香火》观后感(三):宁浩是一个被低估的编剧——《香火》简评

  前几天出门买菜摔坏了腿,躺在床上结结实实地休息了两天,加上哥伦布日长周末,闲来无事看了几天的喜剧,把之前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龙门镖局》还有宁浩《香火》温习了一遍。

  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宁浩的,也一直觉得他被低估了,他的作品都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年前看过他最早的一部小成本电影《香火》,当时不以为意,昨晚重新来看,突然领悟到了宁浩作品让我喜爱的真正原因。

  《香火》的故事很简单,讲得是一个偏远小庙里佛像塌了,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找文化部门被拒,化缘筹款被没收,直到最后开始招摇撞骗,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看完片之后,又撸了一遍豆瓣上的评论,评论的关键词无外乎信仰缺失,人性之恶,体制问题等等等等,宁浩在片尾鸣谢了“贾章柯”,也被广大观影者拿出来比较,无不叹息宁浩后来的电影画风跑偏。

  可是《香火》讲的真的只是一个带着社会问题的故事吗?如果把整个故事简化一下,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的意涵比我们想得要深刻的多。追溯到一开始,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小和尚在隆冬时节鞋子破了,于是把垫佛像的布抽了出来补鞋子,导致佛像倒塌,而故事的结尾是,小和尚好不容易修好了佛像,却被告知庙就要被拆了。小和尚要补鞋子是因为隆冬寒冷,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从头至尾因这一欲望引发的“修佛像”这一心愿始终无法达成,所以这个故事再简化一些,其实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于求不得的故事。

  是不是似曾相识?然而,故事的内核在影片当中早已被明确地点出了,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小和尚要修佛像实际上也很难讲是因为信仰。他修佛的动机在影片中被强调了好多次——村里人人杀羊,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佛像没了,庙就没了,和尚也做不了了。那佛像年后再修行不行?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过年的香火钱就没有了。

  那修佛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对于村民来说,是希望能减轻杀生的罪愆,合理化自己求生的欲望;对于和尚来说,佛像是寺庙的标志,是自己吃饭的饭碗,佛像没了,等于自己要失业了,说到底,还是欲望。

  宁浩在影片里不厌其烦地借和尚之口把这些信息说了好多遍,可是还是被大部分的观众忽略了。

  片子里的小和尚是个有点慧根却没有佛性的人。片子里好几处都有明确的暗示,第一处是在修车匠的家里,小和尚两次修车,两次纠结于照片里看不出性别的裸体小婴儿究竟是修车匠还是他的妹妹。第二处是小和尚被关到了派出所的小黑屋里,小黑屋的电视里放着扫黄教育片,屋子里堆着裸体假模特,小和尚一脸尴尬,不知所措,然后悄悄地关掉了电视的声音。第三处是同被关在派出所的妓女要出钱给小和尚修佛像,小和尚怯怯的说:这不合适。

  派出所小黑屋的戏简直神来之笔,那个同被关在小黑屋的小姐一语道破的了小和尚的本质,和尚也是人,也是男人。小和尚也一语道破了机锋,都是因果报应。

  没错,在佛的眼中圣人猪狗尚且一视同仁,而小和尚却被饮食男女,肉身凡胎,虚妄幻像折磨得不知所措。

  随后,全片最有佛性的一幕出现了,小和尚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小姐回去取罚款,那一个镜头,不悲不喜,无欲无求,小和尚和那位小姐不过是芸芸众生当中两个最普通不过的生灵罢了。

  宁浩的作品,无论是后期画风如何清奇的各种电影,总能让我感到某种命运的回环之感。《香火》这种也不例外,小和尚招摇撞骗筹到了修佛像的钱,最后却被告知庙要拆迁,浅了说,是中国特色体制问题,深了说,何尝不是求不得之苦?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我不知宁浩是否受了这些古典小说的影响,热衷于把世间之苦寓于嬉笑怒骂,声色犬马当中。

  《金刚经》的第一个故事是世尊跣足袒肩,入舍卫城乞食,众人皆见苦难,而只有世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世人肉眼看到好坏善恶,美丑贫富,官吏平民,妓女和尚,而这些我们唏嘘感慨的信仰缺失,人性丑恶,社会问题在佛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一切的一切不过因果循环而已。

  这才是佛眼看世界。

  《香火》观后感(四):香火

  “香火是一个很现实的命题,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挣扎。但最后,物质战胜了我们。”宁浩笑道,“你明白吗,原来我们不需要精神,我们需要的是物质,我们要活下去。但是物质战胜了我们之后呢,会有更强大的物质干扰你,因为你已经物质化了。”这是《香火》所要表达的命题。这部成本10万的DV作品,宁浩自己投拍,叫几个哥们来演。这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作品。

  从毕业作品来说,是不错的作品。

  冰天雪地,

  贫瘠的土地,

  人们的生活条件如此缺乏,

  庙竟然也存在着,而且是那么的破。

  民间存在的庙宇,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而是同村族人祭拜的村庙。

  有求必应的佛像,最终也成为一堆乱草。

  只是红纸上还会写着佛法无边,功德无量。

  小和尚虔诚吗,不也是为了自己有可居之处。

  多么讽刺,

  相比之下,少林寺等公关做得十分好得,可惜小和尚的信仰不是招聘广告上的“我佛要你”,而是"佛在哪里“。城市近代化建设中,”村村有庙”的情景不再。甚至,当人开始漂泊时,所信奉的神明也随着迁徙。这倒有几分“佛在心中”的况味了。

  香火存在不同的”神明“谱系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儒道释都有自己的一票信徒,孔子与上帝同居一室亦不足为奇。而信众的迁徙却会使香火衰弱,虽然不至于像片中一样连个庙都没有。

  《香火》观后感(五):荒诞现实的反光镜

  中国的炮儿级导演宁浩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马不停蹄地上手了他的第一部导演处女作《香火》,也可能是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稚气未脱”,也可能是受第六代中国电影导演影响太重,这部片子充满了贾樟柯气质,他们都把目光投注到这个社会真正的底层。别同“恶心了整个中国电影史”的《心花路放》相比,同宁浩偷师盖·里奇而起家的“疯狂”系列更是相距甚远。电影中大量的画外音、写实镜头、中景镜头和一大拨长镜头组合而成,整体的风格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非一部剧情片。

  《香火》故事的主角同样是一个和尚,不过你如观音坐莲,我却只能化缘吃饭,小和尚住在一个宰羊村的破庙里,不幸有一天庙中护卫村民的佛像倒塌,小和尚非常着急,向村民借了自行车找城里文物局的领导要求修缮,正如很多人预料中的一样,你和官员谈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皮球踢来踢去越滚越圆,永远不会被解决。如果有一天,小和尚找到释永信,别说修缮佛像,就是改造破庙都不在话下。

  小和尚筹钱未果,但还是执意要为宰羊村村民的杀生寻找一个忏悔的处所,无处筹钱的和尚开启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模式——化缘。修葺一尊佛像要3000元,小和尚一路化缘,终得1000元,宁浩在其中安插了一个讽刺,施舍者对和尚的捐赠无一不是有所求,写入功德簿,保佑儿媳妇生儿子,祈求姑娘能嫁给自己,与其说小和尚法力无边助百姓心想事成,不如说利欲熏心的百姓助小和尚法力无边。小和尚一心想修缮佛像似乎找到了实现的可能性,然而又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和尚推向万丈深渊。

  被抓入警局的小和尚被告知化缘违法、钱财没收,如祥子再次筹钱买车的梦想破灭一样,和尚修缮佛像的宗教情结似乎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被关进黑屋接受教育的两名性工作者得知和尚在筹钱修佛像的时候,意外地把卖身所得拿出来作为善款捐给和尚,以求保卫平安。

  小和尚回村的路上遇到善良车夫,宁浩在最后20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放出了大招,车夫知道佛教中人法力无边,邀请小和尚给兄嫂治病,未能筹完款的和尚像我们小时候看的反宗教迷信宣传片一样,“跳起了大神”“闹出了幺蛾子”,成功忽悠到3000元钱,与同样逐渐堕落的祥子不同的是,小和尚终于修好了佛像。然而来村里的一个地基勘察队击碎了小和尚的所有梦想,“村里马上要修路,庙必须年内拆除”。

  除了这样一出和尚修佛的荒诞讽刺剧之外,宁浩还在为中国社会探底,小和尚的大师兄在前途渺茫下还俗办起了发廊还招了洗头妹,成为城镇里的中产阶层,小和尚的二师兄在城镇的大寺院里衣食无忧,死也不肯给小和尚一分钱。性工作者、公职人员、普通的小老百姓、宗教团体,共同构筑了改革开放20年之后新中国社会的新图景,信仰、梦想本应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越发殷实之时,越越发倒退,甚至不堪入目。

  -这个社会会好吗?

  -一定会。

  -会有你生存空间吗?

  -那到未必。

  如果说1992年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中断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祥子们”的堕落和腐化,这是市场经济风云变革之初农村乃至城镇尚存有一丝执拗和倔强的农村性格,那么10年之后,在资本和权力的高速运作之下,要么在坑摸拐骗中良心不安地或者,要么祥子的命运会再一次成为底层社会的写照。

  《香火》观后感(六):该歇了的香火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在派出所里,和尚和小姐关在一个屋子里于塑料女模旁看卖淫的危害的教育片。一个是多次出现的,和尚骑车走在盖着雪的路上。

  这其实是这部片子之所以立足的两条腿,前者批判了现代中国式生存环境的荒诞。宗教得仰仗政府鼻息,政府公务人员吃拿卡要打白条糊弄群众,群众愚昧,生儿生女也得求菩萨,菩萨得靠一个木叉才能立着,摇摇晃晃的还摆出“有求必应”的嘘头。其实这也是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可突然出现在电脑上,由一种别有用心的镜头讲述,于是一切都变得不正常,仿佛一下子由导演启发,我们才发现自己过得是多么的不合理,不正常。说这部电影带有一点点的批判性并不为过。可惜很悲哀的事实是,只要是直视当代中国生存环境的电影,都是批判性的。

  第二条腿,是理想主义。在这个选择多样化的时代,一个和尚孤单奔波的背影,是非常有可能让人感动得,在并无人烟且大雪覆盖的路上这画面不止一次的出现,理想主义的气息就铺面而来。他不想还俗“娶个小媳妇”,也不乐意去师兄的大庙里“抽些股份”,秉承着“和尚必须有庙”和“全村都是杀羊的不能没有个庙”信念,去找领导去化缘、去卖文物去算卦、甚至去坑人骗钱,不会的学着去做,能做的全都敢做,终于把佛像给修了起来,形象并不伟岸,甚至还很怯懦,过程不敢说荡气回肠,但也算是一波三折,不管怎样,只凭着到最后都没有改变信念,我们心里埋藏的理想主义的小火苗也被噌噌的引燃。

  高明的是这个结局,本身就挺佛教式的,执着于“和尚总该有个庙”的念头,想过很多方法,非常不容易的凑齐了修佛像的钱,转眼还得把庙拆了……总归是一个“空”字。于是批判现实的和讴歌理想的全都可以歇了。

  《香火》观后感(七):中国,如何找寻信仰&谋求生计?

  这部电影是宁浩导演取材自家乡,用家乡方言拍摄的处女作。作为导演的老乡,望着那熟悉的塞外景色,看着那些一脸沧桑的乡亲,听着他们口中吐出的浓重的乡音,对于这部电影的思考和感触自然比他人要多一些。

  我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生不易,而当代中国种种现实更让基层糊口谋生的人们处于困境泥潭,坎坷前行。而在挣扎于现实的过程中,人们为压力所折服,被世俗异化,灵魂的纯洁被打破,信仰丢失,“香火”难以延续。

  影片整个充满了黄土的黄色、白雪的白色、煤炭的黑色、砖瓦的蓝色,灰冷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对联和旺火燃烧起来的火焰才带来一丝亮色和生气。到过塞外农村的人应该明白,塞北的冬天就是那样的,天气寒冷,环境恶劣。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着实的不易。

  片子开头乡间公路将画面一分为二:灰蒙蒙的天和蒙了雪的黄土地。一棵树突兀地出现在镜头中,接着传来了高亢婉转的民间小调,然后镜头中就出现了一辆三轮车从田地中驶过,上面坐着我们的主人公--和尚,地里还杵着一个稻草人戴顶破棉帽。相信来自大同或者朔州的朋友,立马就会感到画面传递来的环境的艰苦和人生活精神的坚韧。

  南小寨村是一个户户养羊杀羊卫生的村子,和尚村里是唯一的一座庙里的唯一的一个和尚。和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和尚,不是纯正的信徒,没有很严格遵守节律:他抱回了非素的方便面,和杀羊的屠夫开着他妹妹的玩笑。然而他是信佛的,他一再强调全村是杀羊的一定要有座庙,说明他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且相信这座庙那尊佛可以保他的生计,所以开始和尚是敬佛的,虽然礼佛时动作随意但看得出他是诚惶诚恐的,和尚是有信仰的。和尚一脸惬意,修补鞋子的过程中,突然,佛像坍塌了!和尚所相信的生计保障崩坏了,和尚不安了。他需要想办法把一切修复,保证他的生计和信仰。

  和尚第一次去县城:和屠夫商量对策,可爱单纯的和尚,他决定向政府求助。第一次进城,就出现了旺火的镜头,这时候还是人们拉来的煤炭没来的及搭建。和拉煤的人探讨二表哥的事情时,和尚还是坚持自己信仰的那个和尚。然而去想宗教办求助却碰了壁,因为人们在寻求新的信仰,他的信仰不被重视了,和尚脸上写满了失望。文物办的不理睬更让和尚受到了打击。屠夫、宗教办科长、文物办小安、二表哥都劝和尚还俗,和尚却还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做和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里给出了几种职业:和尚、公务员、发廊店主。然而只有和尚做着自己还算本分的事情,公务员顾忙着排练却不管正事,发廊店主非法经营,人们在各自职业谋生的过程中就发生了异化,信仰在丢失。

  和尚第二次去县城:还和屠夫商量对策,惦记屠夫妹妹的相片。决定向大师兄求助估计有戏,还扛着窗框去找了文物办,这里他既想向他人求助也还希望自己努力保住生计保住信仰。旺火的镜头再次出现,此时已经搭建成了基座,快要建成,而和尚的佛像似乎也有了希望。

  师兄劝和尚到自己庙里入股,放弃村里旧庙,和尚还是坚持:“村里都是杀羊的,一定要有一座庙”。他还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实在不易。化缘筹款被警察逮住,又遇到了几个妓女要为她捐钱。帮小伙子骗女朋友,之后又开始摆摊算命,被流氓毒打。

  这里又出现了几个职业或者说认为:二师兄,他为了生计或者说为了钱财背弃了信仰,完全异化了,不再是个和尚。警察,这里的警察不完全是正义的代表,对于和尚的逮捕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追求,也是异化的形象。妓女为了生计不惜出卖肉体,更是公认的异化的代表。算命“瞎子”,以欺骗他人谋生缺乏信仰。流氓,危害一方,侵害他人。这些形象和我们此时的和尚坚持信仰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和尚为了化缘,对老太太说了瞎话,对警察也不说实话,摆摊算命出家人说了诳语,破了戒律。和尚的谋生本领越来越强,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渐丢失。

  这里又出现了两处旺火的镜头:一处是在和尚准备好功德簿开始化缘前,搭了一般的旺火,和尚的佛像见到希望了。另一处是和尚算命生意结束时,旺火已经搭起了,和尚在点钱,貌似他的佛像到手了。旺火最高时,人们对生活的盼望也达到了最高,不过异化也到了极点,只差最后的点燃促化了。

  和尚被小流氓们抢劫之后,无处可去。夜晚,人们点燃了广场上的旺火,火光冲天,热闹非凡,人们对于生活改善的企盼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此时达到了最热烈。而和尚一脸失意,不知他心中做何感想。我可以肯定的是,此时他已经丢掉了自己的信仰,完成了异化,被俗世同化了。

  第二天,和尚在回村的路上,被一个司机拉走给人看病,这时的和尚学会了骗人,最终骗到了重铸佛像的三千块钱,从那户人家临走时和尚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不是个出家人了,信仰就这样消失了,重塑的佛像也没有了意义。

  佛像重塑好了,和尚为佛像开光,他一脸喜气,因为他获得了新的谋生手段,懂得了要把寺庙发展好,而这时却被告知庙要被拆掉。片尾大喇叭里的阿弥陀佛声中,镜头投降了一望无垠的黄土地。和尚要面临新的求生危机了,然而此时他不恐慌了,学会了世俗的种种手段,但信仰却在诵佛声中渐行渐远了。

  关键符号:羊、黄土、和尚、佛像、旺火

  羊:芸芸众生,把芸芸众生比作羊羔有几分基督教的气息,在这部以和尚为主角的片子里或许有几分滑稽,然而我还是有这种感觉。

  羊不停出现在镜头中,在村子里人们的鞭子下戏台上屠刀下,在片头在片尾,他们安静,静静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黄土地:或许不是导演特意的安排,但在我看来,黄土地代表着我们的生命之源,代表我们每个人切切实实所处的环境,生存的条件。

  和尚:找寻出路,谋求生计得的同时希望保住自己信仰的那一群人

  佛像:信仰。佛教认为人生于世,本无痛苦,因为痴嗔贪恋之气才陷入泥沼,而佛教就是要渡人脱离苦海。这是信仰,然而现在各种信仰正如坍塌的佛像一样在不断崩坏,而重塑的过程是艰难,而且重塑后也是变味的

  旺火:煤炭是山西人民的命根子,而旺火是晋北地区由精煤搭成的宝塔形状,人们于除夕元宵点燃,祈求生活幸福,越过越红火。

  几个细节:

  大喇叭:传播消息的信号,片头出现,片尾也出现。前边是引出和尚出行的消息,要踏上保护信仰的路。而片尾是送走了和尚的信仰,送他走向一条新的道路。

  鞋子:和尚的鞋子一开始缝缝补补,最后却在被小流氓抢劫,重塑佛像经费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买了一双皮靴,说明了和尚的异化的完成,选择了一条新路,丢弃了信仰。

  自行车:和尚行路的工具,也是坚持信仰谋生的一个工具,每次进城回来都要屠夫修理半天,如果可能最后会换成大师兄那样的摩托车。和尚的信仰不断变化的象征。

  窗框:从一开始的明清古物到片尾的民国物件,我认为是表明了价值观的改变。

  歌词:和尚送妓女之一回去,迪厅里放的歌曲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字幕标出了一句歌词“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大概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吧。

  所以,我认为影片想传达的是:人生于世不容易,而特别在现在的中国,体制转变,人们从事着各宗各样的营生,只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重道德有信仰异化到了现在的唯利是图信仰缺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和对信仰去向的困惑。

  导演运用了过多的符号特别是有地域特点的符号,这是其的艺术构思,但也容易产生让观众难以理解的情况。而看现在宁浩导演的作品,就较少这样的情况了,或许这也是导演回归了现实的一个表现吧?

  《香火》观后感(八):尽信佛,不如无佛

  原来香火钱是他们的生活费。

  他对开发廊的表哥说,自己只能当和尚,其他什么都不会。所以竭尽去筹钱塑佛像,不论手段。从起初的小打小闹挨家挨户化缘,顺应施主想要的愿望,到街头摆摊算卦,再到给小三轮司机邻居多年瘫痪的妻子看病时,狮子大开口给念珠定价三千元。

  期间的观念、行为的变化,间接与吃钱的社会有关,文物科科长收礼、派出所无凭无据没收钱、卖淫女必须交钱才能走、钱被流氓所劫。

  人爱钱,钱似乎能收买人,而水到渠成一些事情,到时教堂建成、卖淫女自由、流氓钱多了后不做流氓了(貌似无可能)、佛像塑成后和尚能一劳永逸收得香火钱。

  也许该反过来说,权能收买钱。

  从南小寨的生活水平、庙小外人不甚知晓及只收得元宵那天的香火钱便能维持一年的生活推理,香火钱应该没多少的,或该是节俭的生活吧。

  佛像开光那天,和尚把一套一套礼仪形式做足,却得知来年这庙将被拆。

  历经艰辛,一切白费功夫。他只不过想静静守护幼时收养自己的家而已。

  在这个繁杂的社会,我们更得做到对自己负责,能承受无处不在的精神压力。

  庙不在,人还在。佛不在,有心在。

  和尚该跳出靠庙靠佛生存的怪圈,去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若非如此,尽信佛,不如无佛。

  《香火》观后感(九):《香火》——一个和尚的科学发展

  《香火》剧情:南小寨的人们大都以宰羊为生。村里有座上百年的老庙。年关前,庙里的佛像塌了。没了佛像,庙里唯一的和尚也就断了香火钱。修一尊佛像要三千块。和尚借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去县里筹钱。去统战部宗教科,科长告诉他眼下对于寺庙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帮不了忙,让他去找文物科;文物科告诉他,他的庙不是省级文保单位,连县级都不是,也不在保护之列。不过给和尚指了条明路:文物科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搜集古代窗框,让他把庙里的窗框拿来看看。回去的路上,和尚去了他表哥开的发廊,听说他表哥开发廊挣了不少钱,结果得到了一身行头钱的资助。和尚拆下了庙里的窗框又去文物科,被告知可能是明清古物,能值两千块钱,但得等年后才能拿钱。和尚无奈,去了师兄所主持的大庙。师兄的庙财大气粗,但也没钱周济他。师兄建议他干脆放弃他那个破庙,等过了年来他这里入股,因为到时自己要去五台山。和尚还是想守着自己的庙。从师兄庙里出来,发现自己表哥的发廊涉黄已经被查封了。和尚决定自力更生,化缘修佛像,跑遍全城,化到了一千多块钱,刚从银行换了整的,就被警察给抓了,被怀疑是骗子。在派出所,和尚和三个妓女被关在了一屋。妓女们想捐钱修佛像洗净罪愆,和尚觉得不合适。在验明身份但没收“非法所得”之后,和尚被放了出来。被责令回家去罚款的妓女坐他的自行车把他带到了歌厅,交罚款没得说,捐钱修佛没门儿。和尚干等了一会儿离开。一个路人花一百块让他当托,说吉利话给自己信佛的女朋友听。和尚受了启发,在小摊儿买了个佛像当法器,弄了个“佛眼看世界”的牌子干起了算卦的活儿。生意不错,却被几个小混混毒打一顿,把钱抢走了。已近年下,县城里敲锣打鼓火树银花,和尚凄惶地走在街上。在一个棺材铺借宿了一宿,和尚又扛着那辆无辜的自行车回家,路上遇见一个信佛之人自愿要送他回去。司机在车上说起化缘和尚的神通,并问和尚什么时间有空去看看他隔壁老婆中了邪的邻居。犹豫片刻,和尚表示现在即可以去。在那户人家里,和尚充当了风水师的角色,拿出了他花十二块钱买的小佛像说是五台山大师傅开过光的给那户人家镇宅消灾,开出了三千块钱的价钱。拿到了三千块,和尚终于圆了自己的心愿,佛像修起来了,开光当天,正在举行仪式,和尚看见门外有人在测量,原来是公路局的——明年政府要修一条致富路,和尚的庙在地基上,过年后要拆除。公路局的还顺便捎来了文物科的信儿:经鉴定,和尚驮去的窗户是民国时期的,不值钱,让和尚有空再去驮回来。

  山西是不是要成为中国电影文艺复兴的圣地?贾樟柯、宁浩、韩杰,一时多少豪杰!

  不过韩杰好像在《赖小子》之后没什么动静。贾樟柯太过文青,宁浩则文艺与商业兼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叫人喜欢,佩服。

  看这几位的电影才让我感觉生活在中国,现实的中国、底层的中国,不是奥运世博亚运开幕式的中国。看这几位的电影,还能感觉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神。

  《香火》听说是宁浩的毕业作品。宁浩是个编故事的高手,用一个和尚筹钱修佛像的情节把中国社会展现在屏幕上:乡村、破烂的学校、大喇叭、普通人的玩笑、城市、县城的政府机关、发廊、歌厅、算命先生、卖淫女郎、街头混混、过年的集体大秧歌,背景“音乐”是在中国广阔内地任何一个城镇能听到的广播。

  这片子拍摄于2003年春节,“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7月提出来的。和尚提前半年就已经在学习实践了。和尚其实一开始的目的很简单,筹钱修佛像,对于他来说,已经分不清是出于信仰还是活计。无论是文物科的年后给钱,还是公安局让他不要化缘,就守着庙挣香火钱都是让他置身于一种尴尬境地。和尚心眼儿不错,有廉耻之心,从对待几个妓女的态度,如把刺耳的打击卖淫的电视声音调小,面对妓女要捐资塑像婉言谢绝可以看出来。和尚原本木讷,不善言辞,在政府机关既不会走关系提要求,甚至连辩解的力量都没有。和尚有着朴素的信仰:一村人都杀羊,得有个庙。在和妓女共处一室时不忘宣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和尚原本谨守清规,不抽烟,不打诳语。但经过屡次磨练,买本子作“功德簿”化缘、给人当托儿骗女朋友、买历书佛像算卦直到最后俨然算命先生骗钱,和塑像的师傅一起蹲着抽烟,和尚终于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和尚募款的整个过程是个蜕变、堕落的过程,和尚向妓女们讲“因果报应”,最后蒙那户人家说他们家的问题出在宅子上,“地基不好”,骗到了三千块,修起了佛像,而最后庙宇面临被拆的命运也是由于修在了“致富路的地基”上,冥冥之中,果然报应不爽,这种幽默是不是就属于黑色的?

  其实影片就此结束已然不错,宁浩意犹未尽,来了个“楼上楼的包袱”,让公路局的人在和尚功德圆满之际前来勘测,寺庙外面画了圈儿的大大“拆”字放佛是对和尚这一通折腾最大的嘲讽,临了还要加上一句口信儿,让和尚辛辛苦苦驮去文物科的窗框突然间身价暴跌,一文不值。和尚虽然修了佛像,但庙本身却成了“空”(佛家语)。把我们挂在嘴边儿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给换成了“跑了庙跑不了和尚”,宁浩下手可谓之狠!

  《香火》观后感(十):执着,真难

  全片山西话,很写实,充斥着山西老西儿的地方特色。

  自己想独立做成点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现今,真难,具体到出家人身上,就更让人心酸不已。

  讽刺的地方很多:

  1.找相关领导修缮佛像,科长说没钱,但另一边教堂的负责人送礼上门,科长马上笑脸迎人,并表示筹款修筑教堂。

  2.找文物办,说让把古窗框拿来兑钱,又三令五申别自己卖违法,只能卖给他。

  3.找大师兄借钱,师兄满嘴生意经,去五台山,让师弟入股给他看着自己的庙宇。

  4.没法,坐等香火不上门,只能自己下山筹款化缘,却被警察当成骗子逮捕,末了国家规定只能在庙里筹集香火,不能出门化缘,更讽刺的是,警察下午不办公。

  5.“小姐”们想帮着集资修缮佛像,其实是因为自己心中还有“惧怕”,怕报应,怕道德。基督教的盛行,由它的道理,因为它相信“原罪”,每个人都惧怕自己的罪孽,所以要行善,要减轻自己身上的刑罚。

  6.所有化缘所得被没收,路上遇到要算命的,得到了撕裂的钱,一个和尚,在路边买了个小佛像,愣说五台山大师傅开的光。买了本算命书,研究了下就开始“骗钱”,却又都被小混混抢走。

  7.听老乡说,之前做B超说是怀的丫头,化缘师父保佑说是小子,真生了个小子。

  8.最后,终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和尚也被世俗侵染,不抽烟抽起了烟,为筹三千块,学会了说谎。

  年轻的出家人一次次骑自行车往返于县里与村里的公路,摔倒在路边接着扛着自行车前行,拿稻草人回庙里代替佛像,被小混混抢走钱还被打一顿跟人家说是摔坑里,他只是为了实现最初最朴实的梦想:修缮佛像,保住自己承袭的这个上百年的寺庙。结果路越走越偏,被汹涌的世俗之流冲出去很远,那个淳朴的本我已经消失不见,因为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他只能低头,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坚持。

  最后的结局真是悲剧。宁浩作品,永远不缺少曲折,他总是变着方的折腾主人公。还没毕业的他,最后也不让主人公有个好结局,比黄渤、郭涛倒霉多了。

  这部写实的片子让我感慨良多,超出了140字,写了我的第一篇影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香火》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