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香火》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4 03: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香火》的观后感10篇

  《香火》是一部由宁浩执导,李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香火》观后感(一):想到你 生活

  山西的天因为烧煤总是灰楚楚雾蒙蒙的 片里那个个小和尚地包天 带个眼镜 瘦高个 说着一口此地话 让我想到以前内蒙男朋友 很有亲切感

  生活就是这样 怎么样都不容易 小和尚的苦不过是我们普罗大众听说但没有经历温饱问题 被困在现代大楼里的人也很苦呢 生活嘛 诶 叹口气 不是还得继续下去

  《香火》观后感(二):香火

  宁浩的第一部作品,却是有着惊人思考深度。和尚因庙中佛像坍塌去城里化缘欲重塑,在遭遇村官、警察妓女流氓以所谓信佛之人的有偿施舍,三千元钱款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使原本老实本分的和尚逐渐同化到世故奸诈,以致于最后骗人钱财塑造之佛像后却被通知要修路而致庙宇拆毁,这无疑是对异化的佛教徒深刻讽刺。宁浩在本片中对人物刻画自然细致,对细节描写,如拘留所的摆设,片尾和尚挑选皮鞋等等都是有特定的寓意

  《香火》观后感(三):都是一样

  影片里有句很有意思的话,在派出所里,那几个妓女要资助修佛像,和尚不同意。

  妓女甲说:你快别了,你那个钱能修佛像?

  妓女乙回答:大家凑凑不就能修了?

  妓女甲说:你咋就不明白呢?

  不是不够,是不能。政府不出钱,妓女给出钱;干净钱被没收,不干净的钱不能用。小和尚坚持自己最后一份对佛的信念,终于被逼上梁山

  你改变不了社会,就只有被社会改变你。和尚站在被拆的庙前,我们站在被拆的理想前。

  《香火》观后感(四):和尚只是一个职业

  很喜欢宁浩这种很平静的叙事风格,很稳,不过这部电影烟火气很浓,估计一些城里长大的90后孩子看起来会觉得节奏有点慢了,毕竟生活环境相差太远。 片中各种细节好评,片头和尚对庙门口杀羊的平静态度,佛像和祠堂的破败,佛像身上的灰土,对村民妹妹兴趣,都他并不是虔诚的出家人,和尚只是他的职业,他认为自己除了做和尚什么都不会,也对应了后面发生的一系列骗人的事情。 如果不发生佛像倒塌的事,那他就还是那个老老实实的小庙和尚。

  至于结尾的“报应”,我认为看每个人怎么想了,我倒觉得这是个开放式的结局,不是用来收住整个故事的,这么一个职业和尚庙没了,他又会去做什么呢

  《香火》观后感(五):眼看他楼塌了

  观看时,一直在想,这是从哪儿找来的"和尚",那麽颓丧的一个人,戴着总飞向一边的大雷锋帽,滑稽可怜。坚持着他那滑稽而可怜的信念——"我是个和尚,和尚就得有庙,有庙就要有佛像。"

  然后眼看他信念倒塌了。 佛像是佛像,和尚却不是那个和尚了。 灰尘漫天的破败街道,节奏强烈口水歌中间掺杂着一两首"好人有好报"的歌声,像是在讽刺这个塌了信仰世界。 和尚木讷寡言少语,隐喻和象征构起了他的内心变化。 钱,借来借去。最虔诚的善意却来自几个被抓的妓女。 丢了滑稽的雷锋帽,长了头发脑袋暴露在肃萧的雪地中,和尚得意地骑着自行车完成心灵上的"还俗"。

  《香火》观后感(六):“啥因果报应?那街上的坏蛋还不是活得一个比一个好!”

  泥塑草心佛像摔坏。

  教堂有钱,小佛庙没钱。

  骑着自行车的小庙的和尚的俗人朋友们

  当和尚也只是为了一种谋生。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他化缘被当做流氓。

  “啥因果报应?那街上的坏蛋还不是活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姐被抓到派出所,要求蹲着看打黄片,还要写观后感。

  最后靠小姐募得修佛像的钱。

  派出所说国家规定僧人不能化缘,侵吞了他化缘所得

  抓小姐也不过是为了罚款

  帮人算卦,才有钱。

  总有混混收取保护费,说是交税。

  也算虔诚,也算认死理。不愿去大庙,就爱自己的南小寨小庙。

  有人推荐买个念经机,省事

  最后还是躲不了一个拆字,人家说要修致富路要拆,就得拆。

  佛祖命运啊,只能在大庙里。

  《香火》观后感(七):以喜剧眼光看待痛苦

  1、《香火》以纪实的方式记述人物成长从而折射对人物的认识。宁浩的作品学到最多的是对人物本身特质反应。对于自身的历程,很多人会把悲剧看成痛苦无法走出因而不断陷入恶性循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苦角。其实自带悲剧色彩也是一种不错的历程,先有悲剧性,通过与其他思想接触碰撞转换一个角度会有全新的认识后,再变成喜剧。

  2、宁式风格初现,就像造房子结构就是地基,而宁浩的地基总是稳固坚拔(修葺佛像—出庙集资—拆庙)。情节设置精确始终围绕中心点。不断铺垫迟早会发生的意外(倒塌的佛像),其次小事件会赋予其独有特征(铃铛),最后人障碍合理化,精彩迭出。

  3、《星期四星期三》、《香火 》中对街头气息的描写很真实。这两部影片都有对性的暗示,两个都是女性臀部来宣泄性压抑

  4、讽刺、辛辣的风格,小人物历经千辛万苦又回到原点。四星给电影,一星给宁浩。

  借一句台词:啊,把一切垃圾都留在昨天,我们一起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香火

  《香火》观后感(八):香火终会续延

  和尚对于佛像的修葺有着偏执般的执着,他是个明白人,知道这事关系到正月十五的香火收入,关乎自己来年的生活。他曾说过,自己除了当和尚干不了其它事。为了筹集修复佛像的资金,他给人算命、四处化缘、用“文物”换钱,最后用“开了光”的地摊佛像一举筹集到了资金,看来他并非干不了其它事,而是他需要借助“和尚”这个名号,这是他的职业身份,出家、料理寺庙也只是自己的谋生出路看守所里关押的小姐们,在得知修复佛像需要资金时,为了给自己积功德主动提出捐助,和尚却断然拒绝,似乎是他的信仰在起作用,实则不然。佛说“众生平等”,和尚却只凭众生头上的“标签行事”,修行实然不够。 再看看和尚的两个师兄,二师兄为人抠门,便不去找。找到大师兄,大师兄却执意让他留下帮忙看守寺庙,全然不为修葺佛像一事所动,完全是本着经营态度料理事务,只谈利益,不谓信仰。 至于剧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是各司其职诠释着自己的“职业身份”。当影片最后,寺庙墙上赫然涂上了“拆”字,不知和尚是喜是悲,也不知这一切是谁起的“因”,但香火终是会续延。

  《香火》观后感(九):这是谁的香火?

  这是谁的香火?

  难以为继,却真实存在

  看完《香火》,想起的是那些嘲笑和尚的人。

  《香火》看过之后,想到的是那些不敢嘲笑和尚的人!

  生活给了我们目标,生活给了我们追求同时生活又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失败

  我时常会想起一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个文化人乡村采风,看见一小孩山坡上放羊,就问小孩,放羊干什么?孩子说放羊买钱;文化人又问,要钱干什么?孩子说攒钱盖房子;盖房子干嘛?孩子说盖房子娶媳妇;文化人接着问,娶媳妇干什么?孩子说娶媳妇生小孩,生小孩干什么?生了小孩再放羊。

  那些嘲笑放羊的孩子的人,是凭靠什么样的自信心有勇气嘲笑他呢!

  那些嘲笑化缘和尚的人,是凭借什么敢去嘲讽为了佛像而奔波的和尚呢!

  我常常会问我自己,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我想要的?怎么样才能走出放羊的怪圈,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因为放羊的孩子根本就是生活中、社会中的强者。就像《香火》中的和尚,有了自己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生活中,社会中的强者正是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奋斗的人!

  想想吧!可笑人们

  《香火》观后感(十):观电影《香火》简评

  宁浩的毕业处女作,独立文艺电影的匠心之作,一部辛辣讽刺与黑色幽默现实主义经典佳作,让“佛眼看世界”,令“香火续人生”。信仰充值之路充满了黄土黄色白雪白色煤炭的黑色、砖瓦蓝色,灰冷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只有时不时出现对联和旺火燃烧起来的火焰才带来一丝亮色生气喧闹繁乱的羊圈与死寂落寞的佛像之间,有一个和尚在补鞋;卡顿吊链的自行车与哥哥妹妹的幼儿照之间,有一个和尚在徘徊;谋生失足的妇女与相互推搡的政府之间,有一个和尚在搬窗;甚至在入股还俗的师兄弟仗势欺人的地头蛇之间,仍有一个和尚在算命,因果循环人情冷暖,和尚的谋生本领越来越强,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渐丢失。当信仰与谋生之间产生交集,当人性与破戒之间产生并集,在信仰被迫消亡的土地上,香火再也难以延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香火》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