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亚细亚往事》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4 03:3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亚细亚往事》的观后感10篇

  《小亚细亚往事》是一部由努里·比格·锡兰执导,塔勒·比尔瑟尔 / 伊尔玛兹·艾多甘 Yilmaz Erdogan / Muhammet Uzun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一):体验的完成

  诚然,是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空间,但在他那儿空间仍然是附着于影片作为一个表现元素。将空间超脱成为第一语言是后来的事。一种新的影像类型:空间-影像,正由越来越多的新导演创造出来。这是一种物理的空间,纯粹的空间,一种用来体验的空间。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就像是对此的一个宣言:我们要创造新电影。借由灯光(车灯或煤油灯),锡兰完成的是一次在彩色电影中绝不曾有过的革命:无论将事件的发生选择在黑夜,还是故意让村子停电,都是为了突出光在创造空间上的独特地位。有光便有空间,这是锡兰的想法。黑白电影也曾借由光创造过美轮美奂的影像,但那终究是一种平面式、空间被黑白灰同质化的影像,构不成体验,只完成观看,就像画作。但《小亚细亚往事》独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了黑白电影用光的方式,同时也保留了彩色电影对色彩的敏锐感知,这是汽车的黄光,如何在小亚细亚平原刷出空间,也是少女手上煤油灯透出的黄光,如何在明与暗之间将一个封闭空间表现出来。

  相反,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里构造的体验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心理时间被重新的组合夫,以期无限地贴近物理时间。当观众从看似漫无止境的长夜中脱身而出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像是真的从一次搜寻尸体的行动中脱离出来,这是体验的效果。12个小时的影像时间,为缩减为2.5个小时的电影长度,这两个时间显然无法在量上对等起来,但因为心理时间是被重组的,它们在质上便是可以等同的。我们虽则只看了仅仅是2.5个小时长度的一部电影,但在体验上却是一次十足的12个小时的寻尸经验。唯有以此种体验完成的经验,才会被我们储藏进无意识的记忆中,这是普鲁斯特的发现。

  一部体验式电影完成了,借由空间和重构的时间;但要完成体验,却还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有两个观赏者,一个是导演创造的观赏者,其关系如下:导演-观赏者-电影;另一个是观众在观影活动中生成的观赏者:一位观众若是无法将自身无限地去靠近导演在电影中所创造的这位观赏者,体验也便是不可完成的。

  同样,只有当一位观众认识到观者与被观者没有本质差别之后,他才能真正体验电影,不然他只是在看电影,却不是体验电影。我们需要的不是看,我们需要体验,这是唯有电影才能给予我们的经验。电影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之外重新创造一段时间,并把它带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二):安纳托利亚

  世界上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或漠不关心的真相,平苦穷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惨不忍睹的生活面目,最终让国家走向衰败,让居民尝尽了人生的辛酸和苦难,通过这部电影,锡兰揭露出了生活在悲凉现实环境中人们看似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生活下痛苦难耐心力交瘁的灵魂,虽说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将来这段影像会像片名一样变为一段被人遗忘的往事,但至少这样优秀的佳作必会被列入电影的史册,成为一个见证现实的真相。影片在结局上的设置相当的微妙,脸上沾上血迹的法医透过窗户深沉凝重的注视着远去的母子,突然孩子跑了回来将踢来的球回踢给在嬉戏玩耍的一群孩子,似乎预示着在这个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国度里,依然存有希望。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三):要是重剪一遍会是什么样呢?

  不是影评,只是当作看片的笔记。电影本身可能没有那么“大师”,很多镜头让人想起老塔,却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也许就是因为让人想到老塔吧。

  电影对自己有很大很大的启发,其实是个别段落中拉片的结果。

  开篇字幕前的镜头相当有魅力,后面全部的调查其实都是那个推拉镜头完成的。一共两个镜头:从污渍斑斑的窗户退进屋里,随着变焦点。之后再根据人物动作拉出来对准窗户,从窗外看的人物的脸。一个镜头一气完成。之后因为声音(狗叫)人物动作(开门),镜头向后跳成大全,一个破旧汽车修理铺。人物转身回去,路上驶过一辆大卡车……黑场,出字幕。好惊艳!

  锡兰简直超爱变换焦点。

  停电时已想到女儿的惊艳出场,忍不住笑了。导演太沉迷于“美丽”了。

  天凉回到城镇,看着三辆车从山后大远景中驶来忍不住感叹:这得准备一天啊。之前那些傍晚的车辆驶过荒原的镜头也是……黄昏的光线大概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这成本……

  锡兰很喜欢玩时间游戏。两个看起来连贯的镜头其实中间有个时间的空洞。大夫回到家,打开电脑,接着是照片,以为是电脑中的,下一个镜头已经变成坐在旁边放下照片。(那一组照片的缓推很舒服)大夫独自到办公室,盯着窗外的树,接电话,再扭过头检察官已经坐在屋子里了。实在给观众提神吗?觉得步调有点慢?

  看完这个片子忍不住想,要是重新剪一遍会是什么样呢?照着布列松式的剪一遍,有些地方加上旁白……应该会非常有趣吧?!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四):黑夜到白天

  苍茫暮色中,远远有三点灯光渐次亮成一条暖黄的大光团。行驶在寂静荒原里的三辆车,在一棵树前停下。电影《安纳托利亚的往事》(又名《小亚细亚的往事》)开头就让人的专注力跟着影像走。

  检察官、医生、警长、中士、司机等一行十来人带着嫌犯柯南,寻找尸体埋存处。看上去是起谋杀凶案的故事。没有审问场景、没有审判画面、没有杀人动机探究和杀人主线情节。一个黑夜,半个白天,一百五十分钟时长。影像里每个人的生活,或者说他们的人生溢出画面之外。

  夜色渐浓,大风呼啸雷声轰隆。有雨欲来。车子停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地点都不对。气得警长揍了嫌犯一顿,认为大家被他耍着走。细碎的聊天、片段式的对话。知道警长从警二十年,有个需要吃药的儿子。随行医生离异单身,似乎是个疏离淡漠生活的人。检察官给医生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受过高等教育、非常聪明的美丽女人,死于自己的预言。雷电霹雳,又累又饿一行人决定去就近的村子落脚歇息会。

  转折出现在镇长家。

  大家正喝酒聊天,镇长跟检察官说村子里的难处,没钱维修墓地围墙。因大风缘故,突然停电。镇长喊小女儿点灯照明。姑娘端着托盘,给屋子里的每个人一杯茶。沉于黑暗中的男人们,他们大概疑惑自己是不是看见了天使。煤油灯温暖光亮里,一张美丽平静的脸。低眉垂睑,温柔无尽。托盘里有听可乐,是给同行的2号嫌犯的。刚落座时他要过一杯可乐,被告知没有。嫌犯柯南拿起姑娘给他的那杯茶,他突然低泣。

  前半程搜寻毫无头绪,警长临时要再次审问嫌犯柯南。死者的儿子其实是嫌犯柯南自己的孩子。早已戒烟的警长要了两根烟,其中一根给柯南。之前,柯南向医生要根烟,被警长拒绝。他说,他们这些人都是孽种。这根烟,或许因为他们都是身为父亲的缘故。柯南看见镇长女儿突然的哭泣,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心?交代了埋尸处准确地点。

  天亮了。

  雨已经下过了。雨刮器不急不徐,挡风玻上的雨珠,看得出刚过去的雨不算大。夜里狂卷的大风,闪电和雷声。没有猜想中的暴雨肆虐(若这样的话,导演就不是锡兰了)。他们到达的时候,死者头部已经露出来,一条黑狗正蹲那。嫌犯柯南没有勇气走近面对。

  整部影片细节绵密深长。

  好像不是在看电影,是他们一行中的一员。警长接到妻子打来的抱怨电话。焦虑不满、滞重痛苦全在她尖细的声音里,如热锅里的豆子。猜得出她的脸被笑容遗忘了。他说,“家里有生病的小孩,没法一直呆在家里,受不了。”他也知道“万事都有缘由,都有结尾。你无法反抗命运。”

  隔着人群,一个戴红头巾面容清瘦的女子,跟柯南四目相对。女子身边看上去营养不良的小男孩,捡起土块狠狠砸向柯南,眼神里有仇恨。警长后来说,嫌犯是一路哭到法院的。小男孩不知道他砸的是亲生父亲。

  医生最后隐瞒了死者被活埋的真正死因。死者妻子坐在医院走廊里,医生看见她翘着二郎腿,很轻微的摆动,有无可言说的轻松。这不是刚死了丈夫的人应有的举动。(好像看见她脸上闪过某种光彩,稍纵即逝)。有个镜头是医生走在街上,金色的阳光流淌着温暖。就像黑夜里车灯暖黄的光带,在寂静高原里有种奇妙的微温。冬天里的温暖有消融些许恐惧和绝望的力量。

  检察官讲述那个死于自己预言的美丽女人。是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告诉他,她会死于五个月后也就是秋天里的某一天。是她生完女儿的某天。检测报告说,是死于心脏衰竭。她是死于心碎。“大多数人的自杀是来惩罚他人的。”妻子亲眼看见他跟一个女人在一起。他说是酒后的荒谬,是个意外,不是出轨。他们没有争吵,他以为她原谅了他。“女人有时非常残忍。”检察官从医生办公室里走出来,逆着光,用右手擦了擦眼睛。这个动作让我看完影片后,在夜色里坐了好些时,心好像被搅了下,难过?揪心?是,又都不是。影片前段,他得知医生离异时没有小孩,说他是最明确正确的选择,指的是医生没有在婚姻期间要小孩。

  至简的感染力,远远多出影像所呈现的表述。

  不只是一个关于凶案的故事。剧中的人没有谁的生活是如意的。镇长的儿女生活在城市,有不错的工作。自己在一个只有老人留守的村子里被人指责。嫌犯多次拜托警长帮忙照顾下他的儿子。他不能相认的儿子。“黑夜与寒冷包裹我沉重的灵魂。”或许检察官有生之年都不会轻松了,女儿逐渐长大,被惩罚的沉重负荷,用一生来怅悔也无法卸重。生活如此沉重,还是有柔软。整部片子里暖黄的灯光,夜风中,镇长妻子飞扬的长发,厨房里小男孩的食物。嫌犯柯南被警长揍了一顿,助手给他清洗嘴角,并用自己的手绢给他擦干。

  黑夜到白天,永无止境。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五):往事就如苹果

  我惦记那个苹果,它顺着水漂啊漂的

  早上在洗手间,我一眨不眨盯着水龙头很久,只盯着水龙头,那是很普通的水龙头,两边的开关有些像阿拉伯男人的八字胡,出水口有些像阿拉丁神灯,都只是有点儿像,成千上万间盥洗室里最普通的那种,没人会盯着这种静物很久,现在我想,之所以会这么看它,因为我当时站的位置、灯光的角度、它就那么亮闪闪的在那里,安安静静,散发由里到外光彩的质感,还有,那只溪流里的苹果。。。

  不起眼的东西,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在某些特殊条件里,原来可以这么美,比格·锡兰的镜头,捕捉这些美

  往事,把所有旁支侧节说的清清楚楚,

  医生离婚了,也许是不愿意离开乡土,被投奔了远方的妻子抛弃,但他仍旧思念硬盘里疑似前妻的俏丽女人;

  检察官明白了妻子的死因,永不被宽恕的负罪感,将萦绕一生;

  警长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他整天沉溺繁琐的警务,不是因为有多热爱工作,而是为逃避悲伤的现实;

  村长有个漂亮的女儿,但儿子们都远走他乡,为乡民争取福利的时候,也担心自己有朝一日闭了眼,不能体面地被回乡吊唁的孩子们见最后一面;

  唯独主干,那眉眼并不凶恶的杀人犯,他的前世今生,反而云山雾罩

  各种疑问纷至沓来,也好,脑海里对此片的记忆会更深刻,脸带血污的医生,注视着远去的受害者妻、子,他为什么这样做,保护谁?懒怠去各种查证考据,何必呢,导演又不是给大家讲一件凶杀的来龙去脉,他只是告诉我,有这样一片土地,这样一群人,他们生存,烦恼,死。

  看过几部阿巴斯,比格·锡兰风格和他很像,地缘上挨得近,民风大致也一样,很少声嘶力竭的情感悲鸣,他们都擅长以平静、冷漠的旁观者腔调,说出命运的杂乱无序又深不可测,真正的旁观者如我们,居然就这样傻呵呵地看着,看着看着突然发现很美,不可名状的美,像《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那朵夹在作业本里的小花,像那只顺流而下的苹果

  我领教了“偶然状态”下的极致之美,安安静静,又惊心动魄,比格·锡兰帮我开了这一窍。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六):第二次获评审团大奖

  在看锡兰这部新片的时候,我不断联想到同是戛纳的宠儿,菲律宾导演曼多萨之前那部“臭名昭著”的《爱你爱到杀死她》。2010年曼多萨在戛纳一片争议声中夺下最佳导演,其中不乏锡兰的功劳,只因他是评审团中力挺曼多萨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导演之一。

  现在轮到锡兰在戛纳上展露风光一面。这也是他第二次获评审团大奖,上次要追溯到2003年,当时凭借《远方》同时夺下最佳男主角大奖。这一次全世界的影迷都期待他摘下金棕榈,结果却只差一步,仍然止步于评审团大奖,即形式上的“第二名”,有点儿可惜。

  这部可谓集大成之作。美轮美奂的摄影和构图,极其沉稳缓慢的叙事,错综庞杂的人物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剧烈对比,所有这些构成了一部饱含隐喻的精彩之作。片中的摄影保持以往的高水准,昏暗的夜色中偶尔透露出几点车灯,汽车行驶在一望无垠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前半部的夜间搜寻,不论从节奏或气氛,确实让我想起那部《爱你爱到杀死她》前半段,过程缓慢曲折,一路考验并折磨着观众的耐性。

  片中人物众多:医生、检察官、警长、罪犯、村长等各色人物悉数登场,彼此间的谈话内容主题,构筑出一幅残酷的现实社会背景:腐败的官僚制度,失败的夫妻关系,心狠手辣的罪犯,仇恨滋生的下一辈……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七):醉翁之意不在酒

  安纳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或西亚美尼亚,大体上相当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绝大部分为山地环绕的高原,故又称安纳托利亚高原。这基本已经是土耳其除了伊斯坦布尔之外的全部疆域。这片土地上曾有数不清的王朝盛衰兴替,所以也显得格外神秘而冷峻。

  就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之上,夜色中的车灯显得非常美丽震撼。汽车灯、火车灯在黑夜中安谧划过,给这本来就扑朔迷离的谋杀案更添一分诡谲。就这点来说,影片的摄影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对比白天的部分,反而倒是让人有点失望,人物的交互更加明显,然而却少了黑夜部分的冷静克制。

  锡兰这部电影很多人认为是他作品中划时代的一部,与其以往的电影相比,更加冷静克制,叙事手法非同一般。电影故事主线是一行10人的警官、检察官以及医生带着两名嫌犯去寻找被害人的尸体,经过漫漫长夜的苦苦搜寻,一行人疲惫不堪,终于在小宿一晚、天亮之后找到了尸体,回到城市之后尝试破案的半天时间。导演刻意放慢了时间,事无巨细的叙事手法以及琐碎无华的对白让观众也似乎随着时间的放慢渐渐疲惫,跟着搜寻队的成员一起迷失在高原之上,对这个谋杀案的真相也千头万绪起来。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至于真相,一句对白,一个微表情,乃至一个幻影,都是构成真相的必要枝节,而正是因为线索太少,留白太多,这部电影也极其考验观众的耐心和脑力。而当真相的揭秘变得味同嚼蜡,观众其实也渐渐失去了对真相追寻的耐心,而是更在意故事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恐怕这才是导演真正的意图。

  锡兰的镜头近到直贴人脸,观众观影时难免也不让自己代入搜寻尸体的过程,细碎的对话让人渐渐了解到关于片中每个人的家庭生活,每个人的习性和脾气,却不深入挖掘,仅浮于表面,仅由观众自行联想推断。刚开场没多久警长和司机就开始聊起了奶酪,连头号嫌犯Kenan都差点睡着;之后医生和司机的对话,基本奠定了医生的是非观;警长和妻子的那通电话,以及他孩子需要服用药的事实,也证明他的家庭生活不如意,而之后终于找到尸体,他也因为各种压力脾气发作;而检察官和医生那席关于自己妻子的神秘对话,也把检察官的家庭不幸模糊地表现出来:妻子产后自杀,留给他一个孩子;医生翻出曾经的旧照片,旧日妻子勾起自己的阵阵思忆。风雨欲来电闪雷鸣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之上,每个人似乎都藏有秘密,每个人都似乎因一次次的搜找失败而觉得心力交瘁。

  锡兰由他的第一部影片的一个人全部完成,到现在拥有14人的技术团队,证明了自己执导能力的提升和跨越。他的作品《远方》曾在2002年摘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6年的《适合分手的季节》获得费比西影评人奖,2008年的《三只猴子》则让他获得最佳导演奖,这次的《安纳托利亚往事》则让他梅开二度,再夺评审团大奖。我个人觉得电影的确彰显了锡兰的大师风范,不少处理让人感觉很高妙,几个长镜头的调度也很自如。虽然电影的剧情并不是十分紧凑,但有不少片段却让人印象很深,譬如高原上闪电映射中的恐怖雕塑,以及片尾医生脸上带血看着死者的妻儿慢慢走远,都是我很喜欢的片段。但是又因为电影留白太多,叙事过分含蓄,也的确非常考验观众。当最后高原上的芸芸众生终于跟随片尾字幕的升起而远离了我们的视线,那些难以忘记的画面似乎仍在脑海里萦绕不散,似远似近,仿佛讲述安纳托利亚那一段细碎却又现实的随风往事。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八):这电影是个奇迹——评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

  《小亚细亚往事》获得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今天有幸看到。看过以后,我不免啧啧赞叹。这种电影是个奇迹,无法归类,它似乎就是生活本身。它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关注与对人的行为的严格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又使电影带点旧俄时代作家的温情。电影似乎十分冗长,对细节的追求到了繁琐的程度,但却仍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虽然是一个破案的故事,但导演好象对案件本身着墨并不多。而且案件本身扑朔迷离,观众可能都不太搞得清楚谁是杀人犯,杀人动机是什么,导演似乎有意留下众多可能性。但在这个破案的24小时中,在这群警察的聊天、互动中,展现出了非常多的信息。甚至一下子捕捉到土耳其真正的现实生活,其中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法医似乎是个比较超脱的角色,他以冷静的态度观察着整个过程中各人的言行,他有种悲天悯人的温情。他似乎代表着土耳其现代教育的产物,代表着现代文明。检察长是个位高权重的角色,也接受过现代教育,严格执行着现代法律程式,但他与法医有点区别,法医是专业人士,而检察长是个权力人士。他们都代表着土耳其相对开明的精英阶层。检察长告别法医他妻子离奇的死亡,她也受过教育,当她知道老公出轨的事时,预言她将在生下孩子后死去,结果果然如此。法医告诉检察长,人是不可能想死就死的,她可能服用了药物导致心脏病发,是自杀。警长相比之下,是个比较粗鲁的,是一个基层官吏。他对上司有抱怨,但表面上还是尊敬他们,他的上司检察官显然对他的工作能力评价不高,不相信他能找到尸体,而他把找不到尸体的怒气发泄到嫌犯身上。他有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孩子,妻子催着他给孩子买药、早回家。司机也有一大堆关于同事怎么巴结上司,加班多拿加班费的抱怨。村长的话则显示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以及基层与权力精英的关系。

  很多评论,都觉得通过这个寻找尸体的过程,展示土耳其社会的面目,这就够了,至于谁是杀人犯,并不是电影所关心的。但我认为,虽然电影没有给出谁是杀人犯的证据,可以凭观众自己解读,但也提供了很多相应的线索,如果离开了对案件真相的追问,整个故事就不再有悬念了,所以对这些真相的分析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谁是杀人凶手呢?又杀人的动机是什么呢?

  在电影中主要的嫌疑犯是瘦高个,但在发现尸体时,矮胖个却喃喃地说,是我杀了他。而瘦高个马上用眼神制止他,让他不要胡说。从外表来说瘦高个眼光凌利,是个聪明有意志力的人物,而矮胖个却是个怯懦的家伙。所以矮胖个讲的可能是真相。瘦高个是代矮胖者顶罪。

  当停电的黑暗中,村长女儿拿着油灯出现时,在场的每个人都震惊于她的美。这里有两个细节,矮胖嫌犯似乎与村长女儿挺熟。矮胖嫌犯要可乐,村长女儿就给他可乐,其他人都是咖啡。而瘦高个幻觉到被害人正在那里喝着咖啡,而且然后像被勒住喉咙的痛苦模样。这两个细节表明凶杀案很可能发生在村长家。

  尸体埋的地方离村长家不远,而离镇中心很远,而被害人开的汽车修理店是有镇中心的。为什么要埋尸体在这么远的地方?再加上,从村长家出来后嫌犯很快找到了理尸体处,而他们从镇上来时却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也似乎表明尸体是从村长家运出来的。

  再有一个细节,当他们要去村长家时,司机反对,而据说他的老婆就是那个村上的。他为什么反对?是不是他其实是知道真相的?

  在村长家警长审瘦高个时得到了一个犯罪的动机。就是瘦高个与被害者的老婆有染,被害者的儿子其实是瘦高个的儿子。而那一晚他喝醉了酒,说漏了嘴,把真相告诉了被害者,这是他杀人的动机。这个说法有部分应该是可信的。被害者的儿子向他扔石块时他伤心的样子,说明这真是他的儿子。而被害者的老婆在认领尸体时并没有悲伤,好象反而有种解脱感。

  我有个猜测,矮胖的嫌犯与被害者都爱上了村长的女儿,由于争风吃醋矮胖者把被害人杀了。瘦高个可能以前没有见过村长女儿,所以他会震惊于她的美。他说喝醉酒说漏了嘴,也许只是使他杀人显得更真实一点。

  这样的猜测还是有很多疑点无法解释。主要是对伊斯兰教中很多行为不太了解。但是我坚信应该有一个好的解释的。

  2012.2.23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九):电影慢谈之[0398] 安纳托利亚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电影的名字,也有译作“小亚细亚往事”的,是2011年的戛纳评审团大奖最佳影片。既然是小亚细亚的故事,自然就是土耳其的出品。记忆中,这是第一次看土耳其的电影。土耳其语的台词一句也不懂,但竟然被这么一部安静、沉闷、没有结局的电影吸引到了。

  荒原上凛冽的风, 把现实的土耳其缓缓呈现。车头灯映照下那些普通男人的脸,都在若有所思,讲讲各自的秘密,讲讲各自的遗憾,讲讲各自的琐事,讲讲各自的困顿。在一切都很简陋的村子里,在一个停电的夜晚,镇长的小女儿托着一盘加了糖的茶,煤油灯照在天然去雕饰的脸上,宛如天仙一般的面孔,让这群找寻尸体的男人的思绪陷入停滞,也让杀手开始哭泣。感谢摄影师,通过电影的画面展现美与悲痛的交集。

  警察蜀黍们貌似更加关注杀手为什么要把受害者绑成一个粽子,这种“不尊重“才是他们发怒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是杀手带着他们一个地方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始终没有办法找到尸体。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的杀手,究竟是什么原因下手,电影故事始终没有交待清楚。反而着眼于的发现、断案、解剖的过程。受害人是被活埋的,这个事实被医生掩盖了。这个时刻,再诚实的语言,也不能挽回一条生命,医生选择用谎言来安慰未亡人。正如他和其他人一样,都有自己的谎言。

  《小亚细亚往事》观后感(十):无从反抗而坚持

  土耳其是个很耐人寻味的地方。非常保守,却又奔放,像是伊斯兰教一样。我印象中遇见的土耳其男人们都十分热情,倒像是奥斯曼土耳其遗风。然而阿纳托利亚高原,别称小亚细亚,土耳其的亚洲部分,仍然充满了亚洲的内核——含蓄,而微妙。

  有人说姜文针砭导演锡兰说:花太多时间,讲太少故事。然而电影的节奏跟着主旨前进。记得帕慕克关于伊斯坦布尔的回忆,陈旧、沉溺,那是一种属于遗老遗少的口吻,想起数百年前无从说起的口吻。而这种生活的悲伤是很难被如今自诩为又崛起的皇城阔少所传达的,甚至可以反过来说,中国的导演们总是在寻求言简意赅地、用最少的时间讲最多的故事——然而我们很多人看电影,并不是追求效率。我们在追求灵魂的共振。我们在等待情感。

  这部片子花了很多时间,却几乎没有什么手段。至多是俯瞰安纳托利亚高原初春枯黄的山峦,此起彼伏在劲风里,温柔却又暴烈。就在这样鸡鸣狗吠的夜里,疲惫的人马押着杀人嫌疑犯去指认掩埋现场。没有什么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没有意外,也没有感人的邂逅。嫌犯一次又一次地指认错地方,警长终于被激怒到动手打人,警员在漫长的路上互相抱怨,抱怨检察官,检察官和医生扯着生活中的无奈——一个小镇子上的人,个个被生活压弯了腰而已。

  而警长在为了儿子的病情(从上下文看来应该是某种精神疾病)向医生求药时说,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真主选择了我们?他回答:不,不是真主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本来就没有选择,我们不能反抗,这样问是不对的,是不应该反抗的。

  是啊,生活让人无从反抗,可是真的是在束手待毙吗?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表达一种态度。即使我们不能反抗,至少能够表达态度。即使警长愤怒地对嫌犯吼:没有免费的香烟!检察官学了法律,他付出了,所以他现在能坐着车享受,但是你什么都没有付出,你不能有香烟抽!即便如此,戒烟多时的他结案时还是默默地又抽了两根递给嫌犯。他是一个中年的仍有血性的男人,他常常自夸,然而在需要他承担责任的时候,他默默地撑住了,纵使骂骂咧咧,他为自己的家庭牺牲,却没有为此多说什么。

  检察官呢,他说是文化人,他有地位,曾有美丽受过良好教育的妻子。然而他的偶然出轨,换来了妻子分娩后过量用药心脏衰竭的后果。他在夜风里站在山头对医生说:这个世界上有的是离奇的案子,没有原因,我见过很多。某个朋友的妻子——惯用的伎俩——她原谅了,她预言五个月后会死,她分娩了,她死去了。最后他在医生的办公室里,不肯走在医生前面,怕自己的泪花被看见。他说:有时候女人真的很残忍对吗。真的有人会用自杀来惩罚别人吗。他让助手把受害者尸检撕下来的衣服都整理给遗孀——都是女人。

  医生的回答是:难道自杀不是用来惩罚别人的吗?他是其中最沉默寡言的一位。然而他的心是温柔的。他在简陋的小镇上待了多年,警长、助理医师都为他的条件不平,可是现实就是,当你不争,你得不到什么。他将烟递给嫌犯,他为不堪的镇长村子打疫苗。他看见美丽的镇长的女儿,想起那酷似的前妻。最后尸检,受害者的气管和肺部充满了污泥,可是他在报告上掩去了异常。他只是望着窗口受害者遗孀和幼子的背影,静静地看着。

  他们都是懦弱的小人物,你能从风里、背影里看见他们长长的叹息,他们的悲伤。然而,他们的沉默和含蓄背后,是螳臂当车般的坚持。这是长期积淀又被蹂躏的东方文化的一种体现,静默又深厚。嫌犯在终于带着人马找到确切的地点时,已经哭了起来,当他被受害者的幼子仇恨地掷石块时,他望着据说是他的骨肉的小孩,泣不成声,一路哭到法院。而第二嫌犯也是协助者,他的弟弟,在指现场指认时低声哭着说,人是他杀的,嫌犯哭着喝止了弟弟。也许,他为他疼爱的弟弟顶罪了。也许,那孩子真的是他的。也许,遗孀在辨尸时失魂的眼泪是悲悯自身,也许,都是也许,都是从各路人的口里的道听途说。他们只是默默地望着,哭着,倔强地守着自己的态度。就算我们不能反抗命运也好,至少让我站立得鲜明。

  在休整的临时停电的镇长家里,那昏暗和破旧,就像是中国的农村。镇长絮絮叨叨要求着检察官给予镇子的油水。他唯一在家的小女儿端着油灯和茶盘走到每个人面前,所有睡眼惺忪的人都惊艳了,他们都好几次盯着她的脸,她羞涩地把头低下去。医生在院子里呆坐的时候,看见她从窗子中悄悄望出来。而医生只是嘴角微微动了动,转过头继续与检察官的倾听。临走时,他望着树影道:这样的镇长也配拥有这么美丽的女儿。检察官附和着:然而这儿的环境会让她香消玉殒的。他们点着头,离开了。没有人能做什么,我们的能力真的是太渺小了。

  只是即使如此,就像屹立在晨光里不肯腐朽却也无法重现荣光的广袤大地,扛着生活而立。太悲伤,太厚重,只有留白。太无奈,太温柔,只有沉默。窗外是单调却微妙变换的草原,窗子里的人眼神伤感而呆滞。看着他们,能读懂许多情绪,生活的五味像潮水一样翻涌上来。讲故事是为了折射生活,那么当生活就这样活生生在面前,又有多少人能承受?这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一天,一桩命案的了结——锡兰留给观众想象力,或者根本不关心我们想到了什么,因为那情感的骨血就这样种了进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亚细亚往事》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