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影带谋杀案》是一部由大卫·柯南伯格执导,詹姆斯·伍兹 / 索尼娅·史密茨 / 黛布拉·哈里主演的一部科幻 / 悬疑 / 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一):再访幻觉大师奠基作
在刚看完Stay Alive这样21世代的游戏仿真电影之后,突然想再看一次Videodrome。并惊讶地发现豆瓣上此页一片空白。
在1983年就有如此犀利的作品,和1991年的《裸体午餐》、1992年的《铁男》相比更早一步,使用异化人体的视觉,以及甚至可以绵延到如今的媒体杀人观。
这个故事的逻辑性当然不能深究于主要情节。而是和《1984》、《美丽新世界》那样的观念文学作品,尽可能地虚拟人生(人身)所能受到的迫害、发达、以及泯灭。
我记得第一遍看这部电影时,无异是被“手枪—腹—手枪手”那种骇人听闻的幻觉所震惊。裂在肚子上的那道恶心的口子,其实给我的感觉是女阴,但真正的寓意是将此人变成了一个人体放映机,只有执行所接受到的旨意。当碌碌怪叫怪扭的录像带被塞进那道口子之后,他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
第二遍看,想再琢磨一些个中的理论逻辑。主人公原本是色情频道的经理,但无意间找到一些暴力影像,遂想将这所谓的Videodrome买下来在自己的频道里播放,以获得商业效益。但自从他看了这套节目之后,他的日子就变怪了。女友是自虐狂,合作伙伴透露出Videodrome的始作俑者,而他却发现这位博士早已身亡,而他“存在”的证据不过是无以计数的影像备份。这位世人尊崇的大众媒体博士是在用无的放矢的言论维持对大众的愚弄,也可以说是用心颇为良苦的愚弄。
主人公很快发现自己被骗了。电视节目会直接作用于人脑吗?会引发脑瘤吗?或是脑瘫?或是不可思议的幻觉?最终他和女友都是受害者,成为暴力恐怖的执行者。
承认大众内心里对暴力和色情的偏袒,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诚实,这部电影拍摄于80年代,据说导演所针砭的就是当时美国境内毫无节制的败德电视。一开始,主人公Max就是典型的电视媒体经营者,他精明的眼光、计算机般的头脑,看起来颇有点眼熟的样子——很多经营者共有的秉性。但随着录像带的变异,他变成了毫无招架能力的人,要他杀他便要杀,最后,听从指令,杀掉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并举枪自杀。
有评论说这是寓意着导演柯南伯格在呼吁大家要有这方面的“自决”之心,应该亲手扼杀这些败德的东西。但在我看来好像还没那么高调,在我看来,这是媒体、影像、他人观念对“自我”的操控、模糊乃至逃避后不得不决断的泯灭。
看电影,看电视,确实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个人生命的垄断、篡改和虚伪的丰富。只不过色情和暴力相对来说是那么鲜明,鲜明到你可以用一只恶心的连着肉长的枪来寓意,但其实还有太多太多被渗透的内容,我们根本无法用这么鲜明的喻体来夸张表现。
而这位导演柯南伯格却似乎始终致力于这类内心幻觉态的视觉化。《裸体午餐》也是非常让人叹服的作品,那只会吃人的打字机,是我多年来难忘的形象。
去年的《暴力史》被媒体说成是他老态转型之作,全无那般华丽的异类幻像,也没有艳丽的异人异物,竟是个灰蒙蒙、让人心里重得很的电影。
我记得今天看一份杂志,还将台湾某娱乐评价家的一句话奉为金玉良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缺口,叫做无意义,但你把它填满了,就舒坦了。他所指的是众多风靡电视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
大概无意义总好过色情暴力。他是这个意思吗?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二):《录影带谋杀案》:情欲嚣张或思想控制
或许,我们能够登上月球,但是,人类依旧无法透彻了解自己的心灵。――卡夫卡·陆(KavkaLu)
市民电视公司(Civic TV)是一家色情为主题业务的电视台,业务经理马克斯的工作是养眼,他负责收集各地色情影片并协同交易,他的工作必须不断琢磨观众的品味,这不,东方成为了卖点。 他们为了收视率,也想尽办法非法截获别国的卫星视讯,一小段被截的马来西亚写实而充斥虐待的SM影片《电视竞技场(Videodrome)》引起了马克斯的注意…他叫拍档跟踪这个台,找出来源。 马克斯参加了一个电视访谈,面对主持人的质疑他提出了自己对色情文化的看法,让观众寻找幻觉和泻口从而减轻自我压力,直到减少犯罪几率。 在被物资所掌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缓解压力用了各种方法,倾诉和窥探折磨,工业化的城市人在砼体里被挤压。马克斯明白,观众就是上帝,他们的取向就是生存的可能,于是,他向制作方要去制作SM色彩的电视节目。 马克斯的女友妮琪即是电台情感倾诉节目的主持人,喜欢SM的电视。马克斯手中的SM的《电视竞技场(Videodrome)》录像让她兴奋,明显地她有着受虐的倾向。她渴望男人的占有和虐待。 在妮琪的提议下,他们开始寻找另类的刺激,在妮琪的要求下,马克斯用针刺激着她,这让妮琪兴奋不已,她疯狂和马克斯交织在一起,渴望着被吞噬。 这种录像让她有了试一试的渴望,于是她报名参加了这个名为《电视竞技场(Videodrome)》的节目,这让马克斯不快。 而制作方给他带来了更可怖的消息,《电视竞技场(Videodrome)》的素材是真实的,它不仅是受虐的电视,有着政治暴力黑手的存在,它的终点是死亡。 导演是不会给我们传统故事的,他的影片总是有着魔幻的变奏。导演以马克斯居室里一副登月的照片来反证认知的局限。 或许,我们能够登上月球,但是,人类依旧无法透彻了解自己的心灵。 看了录像带的马克斯行动有了变化,他产生了暴力的幻觉,无法自控,这些似乎都和布赖恩教授有关。 布赖恩寄来的录像带将马克斯带入了深渊,现实的薄壁被幻象占据了。他仿佛被催眠了,他和电视里女友相吻的镜头,以及手从电视里的伸出,和后来的日片《午夜凶铃》有着机缘吗?!不断的关于施虐的幻象让他寝食难安。也让他彻底迷失。 作为80年代的特效,导演是走在前沿的,马克斯将手探入自己腹中的画面做的十分逼真,压迫着你的视觉神经。这些在影片里一次次冲击你的感官,让人在惊恐里窒息。《电视竞技场》的主脑死亡的恶心程度和《苍蝇》一样,一大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他渐渐地不再相信自己,他在虚幻世界(标志物是电视)的蛊惑下,按照设置进入他们的圈子,直到他用枪顶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响了扳机。 银幕上只有黑暗了! 值得一题的是,其中涉及的日本文化也是有趣的,那个玩偶里装的角公子表达了东方情欲的私密性,大卫.克南伯格对于摄影从来是有所追求的,有些空镜头刻意表现了柱状物的隆起,充满着色情的隐喻。而片中贫民区的老人们聚在一起看色情电视的场景也征实了人类本原的需求 导演以这样一个电影反应这个世界已经为媒体暴力(其后的强势集团)占有,普通人深陷其中(脑瘤的隐喻)无力自拔,我们被影像的幻觉所控制! 导演忧患与此,也让观众不寒而栗!笛卡儿曾说:我思故我在,故而,当我们被传媒催眠的一刻,我们已经成为了幻觉的一部分,生命的存在在于它者的世界,在于他人的描述!我们被无形的力量控制,我们没有可以自我主宰的将来。 导演借了电视描绘了人类可怖的未来,我们都时一样,站在街口,谁也不是?!他通过剧中人哈兰说:我们进入了新的野蛮人时代。丛林,是不需要温文尔雅的。 真理死在了电影发明以前!
【附录:影片资料】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美国/加拿大1983
【导演】大卫·克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主演】詹姆斯·伍兹James Woods、黛博拉·哈里Deborah Harry 【片长】87分钟
【imdb评分】6.9/10 (3,923)
【定级】18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三):时代产物。。
1983年,科幻悬疑惊悚恐怖cult电影《 录影带谋杀案 | Videodrome》
影片昏暗的色调 加上 诡异的悬疑的剧情 和 那些语言都无法描绘出来的灵异幻觉,让人看的很不舒服,这毕竟是CULT电影,很多人还是不好接受的说,我本人也是,我只能说是不喜觉厉,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对这样的电影还是有点钦佩之情的。
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这个电影时代感,80+ 那是一个电视 录影带统治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的恐惧 往往比未来本身更加恐怖。。 人们从来也没有从中明白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
当我们的伟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当这个电视的时代过去了,有的人开始告诉人们网络是毒品。。手机短信的时代,就诞生的低头族,直到现在出现的朋友圈,会诟病成社交障碍。。如果你当成一个公益电影去告诫别人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事物是在变化的,什么也不会一成不变,什么都是顺势而改变,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想毁灭不是吗?
以后还会有更恐怖的东西诞生,科学一直是把双刃剑,然而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类更加恐怖。不知道你赞不赞同我的观点?
---我是幻觉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一部比我还老的电影,颇有时代感,不过也会有不适感,量力而看~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四):电视人之死
如果一个人照镜子,四周的镜子都照不出自己,那么自己就有可能陷入“我”是否存在的困惑甚至于恐慌之中。
在《录像带谋杀案》中,柯南伯格用怪诞的影像凸营造了一个隐喻色彩很浓的故事。一个电视人,因为观看了一盒SM录像带而产生了幻觉,并最终被电视所控制直到自杀的悲剧故事。
整部电影在视觉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幽暗的氛围,流畅冷静的运镜,用了相当多的象征手法—比如会吃人的录像带或者是无时无刻不出现的电视机。在电影中,电视机成了一种恐怖的意象,如同相当多的恐怖电影中镜子的地位,在看到黑洞洞的电视频幕时,很多观众会心中一紧,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出现的会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电视人马克思的性感女友在电视中诱惑他的场景。正如一个成功的政客从来不会用实际的功绩带给人民幸福,而是在大选的时刻用诱惑的条件来带动选民的情绪一样,电视在向现实世界进军的途中所采用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诱惑,再达到洗脑的目的。
很多人会讨厌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因为他的主题往往是人性中最阴暗最少有人接触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喜欢他的电影却只是因为他大胆的影像风格,理由同上。柯南伯格的电影是暴力和虐恋的混合体。《裸体午餐》中不断出现的变形喻示了一切恐怖诞生于异化的人性。《苍蝇人》里变成苍蝇混合体的科学家则是最出名最浅显的—高新科技是一把可怕的双刃剑。《撞车》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可以说是《录像带》一片中对于“虐爱”这一主题的放大,这里不再多提。
现在你可以发现,柯南伯格的电影中无论是怎样的变态,都不会脱离当代社会这样的背景。这是一个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怎样保证脆弱易受诱惑的身体不被机器化呢。异化的人性和人类心底禁忌的底线是导演刻画的主题。
《录像带》中有一幕非常的荒诞,那就是在博士家中底楼居然是一处诊所,而那处诊所竟是靠让患者看电视来治疗。而全片中最经典的论述在于博士所录制的录像带中(讽刺在于,真理也是靠录像带来传播的),屏幕是头脑结构的一部分,因而,不管电视屏幕上出现什么,对公众来说都是原始经历。因而电视就是现实,现实还不如电视。如此一来电视就渐渐成为了宣扬和洗脑的工具。反观我们当下的时代,电视的声音是如此的一致!而这是一个如此热爱电视的时代,这势必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独立的思想,观众不读书,不接触生活,不思考,最可悲的结局就是成为了马克思一样的悲剧人物。影片的最后一幕相当的悲壮。主人公看到电视中自己吞枪自尽后缓缓的举起了枪,然后砰的一声,黑屏,结束。在这里,死成了唯一一种解脱的方式。但是主人公的主体性已经土崩瓦解,在洗脑者的命令下才选择了死亡,而最重要的原因亦是因为他早已没有了利用价值。
村上春树有一则短篇和《录像带》同时代,叫《电视人》,其中讲的便是电视人对主人公原本安静的生活的强行入侵,导致了生活中的一切都乱了套。与《录像带》比较起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村上所处的环境和性格所致,其描写悲观却不乏幽默,锁定在了一个“理智之人”丧失自我型的过程。
《录像带谋杀案》拍成于1983年,那是一个电视在欧美盛行的年代。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确实一则对当代社会的终极寓言。而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一个网络人时代。和电视的规模相比,网络让相当多一部分电视也不买不看的人沦陷了。所幸作为一个仿真型的世界,网络中总有可以稍稍歇脚之处的。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五):媒介吞噬人类
20世纪80年代电视正式进入新媒介时代,实现了自身媒介的扩张,形势一片大好,大卫 柯南伯格却以此为题材,拍摄出了这样一部怪异的作品,即《录影带谋杀案》,原名为《Videodrome》,自造词汇,直译便是“视频综合征”,这样的表述倒也符合主角MAX的遭遇。
柯南伯格对于电影的掌控有两点,异化和解脱,从本片上讲,若解脱对应的是死亡,那么异化从何开始,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异化的过程中,感官刺激下的兴奋欲如何充当催化剂的效果,也相当有趣。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把电影的元素割裂成三种,即传播者,中介,和接收者。传播者,即可看做是MAX负责的83频道,和阴极射线传道会,奇光天堂。他们充当着上帝的职责,诱导观众来进行他们所需要的,无论是世俗化的低俗节目,还是以宣传宗教思想,哲学理念的传道会,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完全的控制。而作为接受者的普罗大众,却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受大脑下意识的影响而被控制,这些控制元素都是非常低级化的感性思想,性爱,虐待等,电影里着墨不多描写普通观众,便是在传道会上,观众在这些人群所能观察到的,除了喧闹,还有麻木。而作为神秘的中介者,电视(影视场)引发的效果便是催眠,是控制;让人进入催眠状态下,使本我的完全释放;想要控制一个人,何其难,想要驯服一头动物,却又何其的容易,说到底,人即使有自我和社会观念的束缚,实际上却毫无作用。讽刺的是,当电视作为工具被使用的时候,它却在不断的吞噬着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作品的结尾,当两者被完全消灭的时候,谁永存了下来,是影视场,是电视。
MAX是什么时候进入异化后的媒体世界?若和奇观天堂的人所描述的一样,从他一开始在高频海盗办公室中,接收到来自影视场的那刻,他完全被动的,被强行催眠的状态下进入的这样的说法太过有牵强。事实上,真正使得MAX踏上不归路的,还是他自己。亦如,在电影里,玛莎对MAX产生的疑问“这究竟是个生意,还是你乐享其中”的问题时,MAX的肢体动作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不仅作为一个老板来寻求公司的出路,同时,他还作为一位忠实的观众来享受电视所带给他的一切快感。当他所追求的“视觉真实”已经渗入到他生活的时候,他的世界已然宣告完结。这里稍微提一下,感官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如此可靠,当视频代替了视觉,传动装置代替了手臂,人还能称之为人么?娱乐至死,不无道理。所幸MAX找到正确的进入方式,这过程虽玄幻,但并不痛苦,相反,它是愉悦的,具体在电影开篇,由妮琪的引导,发生关系,MAX和妮琪的身体交流,是探索的满足,是性爱的高潮,是虐待的快感,可看做是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真挚的情感被完全释放出来。所以,MAX进入录影带世界的那一刻,感到的并不是绝对的恐惧,他对于自己腹部的伤口,呻吟的电视机,尖叫的录音带都保持着纯真的好奇,好像这世界如同身体有的一部分般,怡然自得。所以,他在后面所做的一切举动都并不奇怪,他杀人的缘故并不只是因为影视场的缘故,视频只是催化剂罢了,它只是挑起了MAX的兽性,让他成为混沌,成为机器,并忠于自己身体下达的命令(所以才需要将录音带塞进MAX的身体里)。其实,自杀后的MAX并不遗憾,对他来说,死亡并不是终结,他被洗脑后喊出“新肉体长存”,这新肉体便是传播的信号,新型的媒介。如同奥布莱恩教授般。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确是媒介对人体的吞噬。硬科幻小说家传,比起无机体,有机体处于劣势,淘汰不可逆转,当成为造物主的人类被自己的子民所同化,那么对于柯南伯格来说,喜大普奔的结局,便是欣然接受这样一种“变化”,奥布莱恩教授,MAX都完成了上述的进化,由一个多元复杂矛盾体,进化成了单向性传播载体,功用性发挥到了极致,不浪费多余的精力,不受其他的影响。这样的逆转是不可避免的,人在自我反思消匿的那一刻起,就能预示到这样的结局。但是,这并不让人悲伤,这样的进化是属于“物竞天择”理论体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实际恐怖但并不悲观的缘故。
作品中,电视和身体的拼接,视觉上原色的使用,冷暖调打光的均衡处理,大提琴的变调曲,大量使用硬光来造成人物硬朗的效果,诡异的人物,烟不离手,蛇蝎美人,关乎利益。这些都是B级片应有的基本元素,却被柯南伯格巧妙的组合起来,成了意寓极深的黑色故事。同时,里面还带着作者的特征:装置的组合拼贴并加之粘稠化处理。看似简单,但请不要小看它,柯南伯格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会让观众疯掉。
请不要以为《录影带谋杀案》会离我们有多远,它时时刻刻的待在我们的身边,时刻准备着吞噬着我们。这部电影让你觉得恐惧,仅仅是因为,电影里所讲述的故事,“恰恰”来自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六):王二的一天
王二是个烟酒僧,学名叫研究生,早上7点起床,背负着写论文的使命感踏上去往实验室的征途,他当时浑身上下散发着牛B闪闪的光芒,迈着阔步,假装眼里闪烁着智慧和坚毅的目光,满心想要大干一场。
到了实验室,王二打开笔记本,打开浏览器后不假思索的打开校内网,张三李四的各种操作记录立即涌现在屏幕上,这极大的刺激了王二的饥饿感,就像狗扒垃圾筒寻找隔夜的残羹冷炙来果腹,他开始点来点去,看各种八卦和搞笑视频。等到抬眼的时候发现快到10点半了,再一个钟头就饭点儿了,心想SHIT,哥华丽丽的人生就浪费在这种无聊的社交网站上了,于是追悔莫及,以头抢地,咣咣咣撞了三个大包才消弭心头氤氲着的罪恶感。
中午吃完饭后,王二心想我得休息会吧,整点啥呢,文艺装B犯的职业惯性告诉他,it is time for 装B,于是他用娴熟的作案手法打开豆瓣,继续点来点去,一抬眼发现3点了,再过两个钟头又饭点儿了,华丽丽的人生又被挥霍了。于是扬起手来哐哐哐扇了自己几个大嘴巴才消弭心头萦绕着的罪恶感。
晚上吃完玩饭,王二心思又开始活络了,搞点啥乐子呢,眼珠子刚转了一圈半主意就来了,三国杀吧,这不是玩物丧志,这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三个代表,是科学学习观。于是打开三国杀网页版,继续点来点去。王二心想我只玩一盘,结果这盘玩输了,还被一个SB骂了SB,叔可忍嫂不可忍!王二当机立断:再玩一盘以完美的胜利嘲讽下SB们的智商。他说这是最后一盘。在很多个“最后一盘”后,王二抬眼发现还有俩钟头实验室就要关门了,华丽丽的人生又被蹉跎了。于是嚎啕大哭,其声若神曲《忐忑》,缠绵悱恻,不可断绝。
王二回到寝室,支楞着脑袋想:一天下来,真正花在论文上的时间加一起只有5个钟头,多数时间都花在点来点去上了。真不知道是王二用了电脑,还是电脑用了王二!
这部电影说的也是这事,不过电影中对人类造成异化的主体不是网络、社交网站和电脑,而是80年代大行其道的电视,导演更早一点的《欲望号快车》中异化的主体则是汽车和机械。
近代以来,人类爆炸式的发明了各种便利器具,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这些器具一经诞生,便获得生命,会发育出自己“规则”来,并以此“规则”悄然影响着人类。如何看待这些工具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问题。“君子善假于物”,荀子在战国时期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是这些器具设计的是那么的好,仿佛有了生命,就像乖巧的叭儿狗一样冲着你伸出粉红的小舌头、可劲儿的摇着屁股后面毛茸茸的小尾巴,迎合着你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让你欲仙欲死、欲罢不能、高潮迭起,离了他你就不能独活——不信可以尝试下一天不接触电器的生活。所以问题转化为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欲望和与生俱来的弱点?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七):金草莓电影节之录影带谋杀案
无论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主持人与电视观众观众,还是大卫哥登堡和此刻正在观看屏幕的我们,其实都在扮演施虐者与被虐待者的角色。这个虚构的故事只是投向水面的石头,让每个人都身处在永不停止震动产生的涟漪上,人类行为中最私密的性行为借助新媒体呈发散式的传播,付费节目、成人频道,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外壳在看似合理的商业行为中被无情剥落,我们透过暴力表象接触到其中阴暗的内核,最吊诡的是,我们一致认为性虐待、暴力、杀戮这些被禁止的行为这些不过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的哗众取宠,却对其带来身临其境的颤栗快感避而不谈。大卫哥登堡冷峻的镜头和极其精致的道具都让观看的人产生极其强烈的精神代入感:他并不只为了展示畸形的心理和猎奇的画面,后半段的崩坏与毁灭,让人觉得去分辨情节的逻辑究竟是幻觉/科幻/虚构/故事已经毫无意义,我们要思考的是在娱乐至死信条下如何在矛盾中避免自我的失控。他用电影这个媒介,在“电视节目传递的真实”和“观众想要体会的真实”之间,完成了一次对媒介的“谋杀”。
《录影带谋杀案》,既是药力强劲的致幻剂,也是对媒体批判的警世预言。媒介是人类欲望的产物,它同时满足我们光明和阴暗的需求,道德底线的约束反而对其产生出强大的动力,毁灭带来重生,这个无限循环中,发达的科技却始终无法提供解决之道。从电台到电视节目,从录像带到网络,从真人秀到直播,从只有听觉到视觉、再到VR技术让感官得到更大的满足,大卫哥登堡当年描绘的景象几何级数般分裂,要接触窥看、控制这些内心私欲和邪恶的方式更加简易多样,当年的科幻情节逐渐变成现实,切身体会幻想的同时,我们也离恐惧和毁灭更进一步。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八):意义是次要的
重点是它的风格 荒诞的风格 黑色的基调 晦暗的属性
以常规角度去解读荒诞派作品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单纯地感觉反而能吸收作品的更多原意
《8mm》有很多此片的影子 主要因为都是在讲SM录像引发的血案
《Videodrome》当然更偏向概念化的东西一点
还是高中的时候写过类似风格的短文叫《黑色电影》
实际上用“黑色电影”来诠释《Videodrome》 虽然不完整 也是可以的
核心就是“荒诞”二字
----------------------------------------------------------------------------------------------------------------------------------------------------------------------------------
(十字路口。汽车群。A与B,A驾车。)
再次是红灯。去不了了。
不。是绿灯。
是红灯。
是绿灯。后面汽车的司机在拍喇叭,催促我们开车。是绿灯。
不。他可能是色盲,可能弄错了。另外三个路口都已开放,这个路口只能关闭,按理来说是这样。
这是电影,无所谓理。开车。
也就是说悖理的荒谬发生了?
发生了。
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都在发生。
荒谬!
是电影的属性。
(A启动车。)
我们将出车祸。
怎么回事?
剧情所决定。无可避免,在劫难逃。车已开动,不能再回头。
(沉默。车身左侧一辆卡车直面驶来。灾难声。)
我们死了?
死了。窗门封死,血已流尽。
凭什么此时仍在交谈?
这是电影。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九):仿像下权力斗争中的人
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卫 科南博格可以被看作是反思工具理性对人类异化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的导演。无论是《撞车》中现代性爱的机械化与工业化,还是《苍蝇》中过渡迷恋理性科学的人类悲剧,抑或是《裸体午餐》中迷幻剂下涌动的非理性世界,都是大卫科南博格暴力与怪异影像的完美体现。而他在1983年导演的这部《录影带谋杀案》可以称为杰作中的杰作。
如果撕开影片科幻与超现实的外衣,导演的意图还是相当明显的,对于传播世界所建构的符号化虚拟世界的反思。首先,主人公马克思的身份就体现着某种反抗,作为色情暴力影片的传播者,他是理性社会的某种功能性刺激,正如本雅明所说,他扮演的是给机械复制时代制造震惊的角色,这种震惊指向消遣,指向一种感性的愉悦。在不断的感性刺激中唤醒日益客观化的主体。其次,主人公的某些行为也是对规范日常生活的嘲弄,比如在电视台访问中与嘉宾调情的那一段就是德塞托式的对主流秩序战术颠覆。再次,主人公抑或是导演对于东方文化有着一种迷恋,影片中有三处这样的暗示,日本情色电影 ,马来西亚的电视信号,餐厅中的印度舞蹈 。这是因为对于理性的西方世界来说,神秘的东方蕴含着更多感性的东西 ,这也许是西方社会一种集体无意识,是西方社会内心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方世界不仅仅是西方现代化后告别的过去,而且是西方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韦伯)。因此,影片的前半段 ,主人公马克思利用怪异影像刺激着西方社会疲软的神经的行为有了某种精神救赎的作用,但是,当影视场这个组织介入其中时,一切发生了变化。马克斯沉溺于影视场的电影作品而产生幻觉,从而无法分清楚现实与幻觉。虽然电影中引起这种幻觉的是某种电视信号导致的脑瘤,但是导演的意图却是对大众传媒所仿拟的符号世界的悲观展现,从信息制作过程来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复制,仿拟。在人,现实,符号三者间,三个阶段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模仿是对现实的不完全描述 ,复制是对现实的机械拷贝,仿拟则是对符号的复制 ,在前两个阶段中,人还可以与现实发生关系,但在第三个阶段,人已经不能与现实发生关系了,因此,在仿拟的世界中,人是分不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仿拟产生的符号。正如电影中阴极射线传播会中的人们一样 ,整天与电视为伴,因为在他们看来,电视就是现实,是与现实一样真实的现实。更为极端的是,有时由仿拟构成的符号世界是比现实更为真实的超真实,影片中的布莱恩-奥布利温就说过:屏幕是头脑结构的一部分,因而,不管电视屏幕上出现什么,对公众来说都是原始经历。因而电视就是现实,现实还不如电视. 因此对于信息制造者来说,控制了符号化的仿像,就控制了现实,仿像的权力争夺就演变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等各种资本以及现实中一切的争夺,就如同电影中影视场地和影视场两个组织对于播出市场以及马克思的争夺一样,到了这里,马克思,也可以称之为整个人类陷入了一种悖论,想以媒体信息的感性刺激对抗理性世界,来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自由,但最终却陷入了媒体信息制造的仿像的权力斗争中而完全失去自由。影片中的马克思以自杀结束了这种悲惨命运 ,但是整个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
《录影带谋杀案》影评(十):电视,能吃人。
一中年略微猥琐电视男,被某SM节目控制,各种幻视幻听,一边肌体变异,一边干掉身边相关人士,最后受电视镜像指挥,大喊着“Long live new flesh!”打爆自己脑壳。看这剧情似乎紧张热闹,事实却大部分时间很闷,导演就没太关心可看性的事儿。
柯南伯格的电影,经常老长时间闷葫芦,让你呆呆地耗着,然后突然来段猛的,一波就把你彻底撂倒。
《Videodrome》就是这种范儿,前面很是没感,五分钟不到,他要探讨的形而上的东西就明了,无非就是电视、人、性、弗洛伊德等等之类,看电影老琢磨这些个尤其没劲,心里大概有个数就行,然后你就等,等啊等,不出半小时,来了————录像带突然成了活物,颤悠悠,调音台也颤悠悠,屏幕里则烈焰红唇,诱惑得一塌糊涂,男主角坐不住了,电视成了世上最强的磁场,忽忽悠悠,就看他飘进了大妞的嘴唇。
这场戏让人一激灵,大半的闷意一扫光,视听的奇妙结合,兴奋极了。有些带劲儿的戏只靠视觉,有些光凭声音,显然都没法跟这种相比。
还有结尾一段,猥琐男对着电视,屏幕显示出自己,变异过的手举起枪,““Long live new flesh!”,打爆太阳穴。电视屏幕制造的镜像效果,让这场戏为全片带出了些杰作相。但到底杰不杰作,是不清楚的,这种问题我一般都恍惚。
整部片看下来,high点也就这俩地方,但并不让电影脱节,它仍是一个很完整的东西。所以,看电影这种事,有时候不该总对着剧情认死理儿,觉得没剧力就不爽,那你就错过太多爽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