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约会美丽都》是一部由西维亚·乔迈执导,Béatrice Bonifassi / 莉娜·布德罗 / Michèle Caucheteux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一):疯狂约会美丽都
看完感觉真的是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看得挺压抑的,觉得很不适。这种画风的动画片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比真人电影大多了。尤其是吃青蛙那一段,真的很让人恶心。
其实电影讲了很多东西,时代在发展,火车越来越快,频次越来越高,每次狗再对着火车吠叫我都觉得难受。
一开始以为只是讲一个奶奶培养孙子成才的故事,颇有些望孙成龙的意思,后来越来越看不懂,不明白黑手党为什么要抓自行车手。所以到后来当他们被束缚在自行车上成为赌钱的工具的时候,真的觉得太黑暗了。
片中对美国人的嘲讽十分明显,肥胖,贪婪,只知道吃汉堡包,连自由女神都是咬着汉堡包的肥婆。
相反奶奶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正面,机智勇敢,有勇有谋。
倒是最后反派死得太简单随意了,有点头重脚轻。
最后,狗狗的几段梦境实在是太屌了。
原来这是一部打着喜剧和亲情名号的cult片啊。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二):果然很疯狂...
动画的画风很夸张怪诞...长着田鸡的小腿的孙子...用瘦骨如柴的四只脚支撑肥胖的身体的老狗...建筑物和风景似足小学美术教材上面的钢笔画......电影讲述了两个相依为命婆婆和孙子 为了完孙子小时候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的梦想 日以继夜不停进行魔鬼式训练 但是 到了真正比赛的日子 孙子却被黑道人物抓走了!于是婆婆用1法郎租了一条破快艇和爱犬漂洋过海来到光陆怪离的大洋彼岸 展开拯救孙子大行动 并遇见可一点也不比其他人正常的佳丽村的三姊妹的故事.... 整部看下来 我想起千与千寻 同样都拥有充满隐寓的离奇情节 在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里 黑手党企图把婆婆和孙子的共同梦想变成赌博娱乐的工具 面对着浮华盛世 怀着伟大理想的渺小人物们 被幕后巨大的黑手紧紧操控着 结果就只能像那几个环法单车选手那样 没有尽头没有目的的向前骑阿骑...让观众在笑声中认识真相...令真相本身显得更加逼真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三):打破惯性的美
说实话,起初看的时候真的很看不下去。毕竟,当一种打破惯性的力量扑面而来,应该没有多少人从一开始就能坦然接受的。偏阴暗的色调,极度夸张的造型设计,缺乏语言沟通的情感,机械的人物动作(音乐忘了==)……
然而,越是深入,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慢慢沁入。仿佛能够切身感受到苏沙婆婆那种“固执”的坚毅,三姐妹们似乎已经“麻木”(或者是坦然接受的?)的贫苦,还有查宾被抓做苦力的痛苦。。。。没注意到影片的隐喻啊,折射啊,讽刺啊之类的“深意”。我只知道,当苏沙婆婆和三姐妹闯入到赌场时,我真的紧张极了。而当她们成功逃离,当苏沙婆婆用她那只跛脚专用鞋打败追兵时,眼角不由溢出一点点水珠一样的物质,有高兴,有心疼,或许还有些其他的什么感情……
这种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故事在美国主流动画中绝不贫乏,单单王子救公主就不少。不是说美国的不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够轻松,够爽快。然而,《疯狂约会美丽都》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和思维方式,哦哦,原来可以这样,原来还有这样的感觉……
小朋友还是看看迪士尼、梦工厂比较好,轻松活泼明快。作为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成年人,换换思维绝对是有益身心的!
一家之言。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四):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辛波丝卡这样评价安徒生的伟大:和很多人一样,安徒生写这个世界如何残酷,人的命运苦痛不堪。和别人不一样,他写给孩子看。
是不是好的童话,好的动画片,只在作者(导演)天地不仁的故事讲得好不好。《疯狂约会美丽都》夏平和婆婆在风雨中训练自行车时,我以为它就是讲一个自行车手的成长道路,思路清晰,直奔主题,最后皆大欢喜,而婆婆的脚踏三轮车和口哨声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噱头。像我们看过的大部分动画片一样。
等到黑手党绑架了夏平等选手(不是仅仅只绑架了夏平一个人),《疯狂约会美丽都》渐渐“不一样”起来——其实一开始我对于这片子强烈不适:脸谱让人想到默片时代的人物,那条叫布鲁诺的小狗肥得像牛犊,还有黯淡的色彩,与平常的童话相去甚远。
然而,黑手党绑架环法赛手用于地下赌博的桥段却是“现在式”的,新鲜得像还没有开始的环法大赛。我发现,电影里出现的事物,包括高耸的轮船,自行车,当然还有不得不说的“美丽都三重唱”,都散发出别样的氛围。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好的童话,是讲述主人翁的感伤行旅,《疯狂约会美丽都》要表现的恰好是对被遗忘事物的感伤——夏平被黑手党掳去做地下自行车赛赛手,分明是对环法笑泪交加的怀念。环法已经百年,可能有人会像《天使艾美丽》里的弹珠少年,想起黑白片时代的自行车赛来号啕不已,可是那也得有艾美丽那个法国雷锋来打开记忆之门才行。你还记得去年环法的冠军是谁吗?他叫兰斯·阿姆斯特朗,曾五次获得环法冠军。
也许“美丽都三重唱”在片中让人觉得那是一个包袱,但对于我不是。不论是扔手榴弹炸青蛙,还是吸尘器、冰箱和报纸做乐器,她们都是高高兴兴的。“我从五岁歌唱到现在已经苍老”,但是歌声依旧欢快愉悦,这就接近“把残缺的世界讲给孩子听”了。所以我觉得《再见列宁》这样的电影用杨·提尔森(Yann Tierson)的音乐做电影原声真是配极了(当然也包括《天使艾美丽》)。
这时候想到那条开始时让我很不喜欢的布鲁诺,它没有成为主人翁的摆设,而一个镜头的转换中,它就长大了。就在这一瞬间,无论是感伤还是伤感,无论是温暖还是孤独,我们不可抑止地长大,冲过阻隔,得到庇护。
注: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系叶芝的诗。
“我从五岁歌唱到现在已经苍老”,出自鲍家街43号乐队《再见,二十世纪》。
碧玉对此文亦有贡献,呵呵。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五):启蒙
大一写的:
大一一次世界文明进程课上,老师提起了高卢。然后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个动画电影,是一个小孩和他奶奶生活在一起,整天锻炼身体,然后参加自行车大赛,然后被骗去发电还是赌马一样的,然后她奶奶和他的狗好像把他救出来了,好像还有唱歌的三姐妹。反正在小时候并不懂其意义的时候(虽然现在也不甚懂),这个影片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以至于在近十年后的今天无端想起,就像无端想起废墟文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样。它是残酷的,不乏阴暗与困顿与懦弱,但是它是浪漫而美丽的。我这才发现它对我选择电影的口味的影响与关联,可以说是定下了基调。再次一说,这种艺术形式,无疑对我影响巨大。
分割线
记得是高中还是初中看的 初中吧 是我哥买的一个碟 记得特别怪 有点害怕 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
对于这部电影我要怎么感谢呢 你会怎么感谢你的启蒙呢 怎么感谢都不够吧 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感觉呢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六):这是部喜剧?NO。这绝对是荒诞灰色的虐心剧
这是部喜剧?NO。她绝对是部荒诞灰色的虐心剧。
首先是创意。这部片子的创意无敌了。从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布局精巧的迷宫。编剧和导演的手法简直绝了,在没有任何尖端科技腥膻色黄暴性感等流利吸睛的元素下,情节的推进是如此的娓娓道来,不急不徐,居然还能让观众耐住性子的坐在屏幕前趣味昂然一探究竟此片到底想讲什么。不到结尾,我们连全片大概都理不清,除了一头雾水还是雾水。
其次是台词。台词吝啬的可怜,不超过60句,且句句简单生活化的要死。单独把台词拎出来看,绝对不会有人会想看。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台词配上简单的情节,才成就此片的独一无二风格。特别是结局最后那句台词,绝对会把人心堵个半死。但凡看过此片的人,一定会念念不忘那句台词。
最后是结构。片子开头和结尾的相互呼应的实在太妙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头和尾的台词几乎一样。主角的孙子champion是个有自闭症的儿童,全片他只说了一句话,但就是那句话让影片达到了高潮,也就是那句话让这部片子成为最牛的动画片,没有之一。相信看过的人都能达成这一共识。
如果非要说这部是喜剧,我想是整部影片传递的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歌声依旧欢快愉悦,但记得“把残缺的世界讲给孩子听”。
champion终于回应了奶奶的话:“是的,结束了,奶奶”。是的,结束了,观众们,谢谢你们从头坐到尾的看这部片子。是的,结束了,我的影评也结束了,谢谢大家。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七):疯狂约会美丽都
《疯狂约会美丽都》基本上没有几句对白,只有偶尔会伴随着嗯嗯啊啊声冒出几句硬硬的法语,整部片子充斥着荒诞阴冷的情调。
故事很简单:失去双亲的小男孩Champion从小和奶奶及胖狗Bruno生活在一起,生活无甚乐趣,唯一的娱乐是通过电视中欣赏美丽都三位美女艳丽的表演。Champion的惟一梦想是参加环法自行车赛,于是在奶奶的哨子声下经过常年的辛苦训练,终于成为了环法自行车赛的选手,却因半途而废而被黑帮份子拐去黑市赌场,奶奶为救孙子带着肥狗Bruno划着1法郎租来的破船一路追到了美丽都,并在洗尽铅华的美丽都三女郎的帮助下一举捣毁黑帮,救出爱孙。
美丽都(Belleville)一切都是又大又胖的:发了福的自由女神像、高楼林立又充满危险的街道、穿着“I BIG”T-shirt的路人……一切的一切都在自我膨胀,而偶一掠过的照片上写着“HOLLYFOOD”字样,不难发现美丽都影射的是美国,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眼中的美国。
和美国主流动画片不同,《疯狂约会美丽都》一开片便摆出了个“儿童不宜”的架势:父母双亡的Champion有自闭症,和他相依为命的奶奶则是长短脚,而他的狗Bruno不仅是个弃婴还有很大的童年阴影——一听到火车声便狂吠不止,而梦中也常无依无靠地蹲坐在一架无人驾驶的火车上在狗食盆上原地转圈圈。这部片子没有主流动画那种极力营造的完美世界,也没有那种通过3D极力追求的感官效果,有的只是简单而夸张的线条勾勒及精简的对白,仿佛在宣布:除了美式的主流,还有其它选择。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八):为何画风一定要如此丑陋!!!
7分。
看完【LesTriplettesDeBelleville佳丽村三姐妹】和【LaProphetie新太空战士】(另有翻译成【神鬼帝国】)之后,想要将它们拿来一起讨论的原因有2个,一是它们同为法国动画界的作品,二是动画里面同样运用到电脑绘图、3D建模的技术,然而,两者所呈现的美术风格大异其趣,这是很可以琢磨探讨的地方。
就剧情方面而言,【佳丽村三姐妹】的剧情比较简单易懂,暂且先不管其中所隐含对美国文化的讽刺、黑帮绑架犯罪、追杀过程死伤遍野的部分,基本上,故事的主要人物不多,造型独特,辨识性高,时序是直线往前推演。故事一开始,苏莎婆婆陪着年幼且落寞寡欢的孙子冠军看着电视的综艺节目,佳丽村三姐妹年轻貌美,唱作俱佳,歌厅里挤满了听众。没有多久,狗狗宾诺,冠军日思夜想的自行车也接连出现,人物等于到齐了一半以上。
随着都市的建设与开发,原本充满温馨怀旧风情的屋子,被横越的高架桥挤得倾斜一边,而婆孙两人风雨无阻地为即将到来的环法自行车公开赛而加紧训练,胖狗宾诺则定时地对着窗外的火车吠叫。就在比赛时,坏人出现了,他们伪装成支援车,中途把疲累的选手骗上车,然后载往大城市进行残忍的计划,而苏莎婆婆和宾诺,为了救回冠军,想尽各种出人意表的办法远渡重洋。
年迈的佳丽村三姐妹将走投无路的苏莎婆婆带回家,更多让人下巴掉下来的创意接连出现,四个老人家和一只大胖狗将要展开救援计划。
而由巴黎Xilam动画公司所制作的【新太空战士】的剧情相对来说就复杂许多,也许是因为虚构的时空背景下,本来就要花一点力气去习惯故事里特有的历史和世界运作的独特逻辑,加上人物(或生物)的物种种类多,场景总是昏昏暗暗的话,的确是不太好消化的作品。
故事是叙述有个地方叫阿西斯(Axis),位于两个星球之间,那是一个长满了盘根错节的巨大树枝,直条状的区域,居住于其中的族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树的液体,在祭祠日时献给『神』(也就是混身金黄液体状的Selenite族,主要是由一名冷酷而且力量强大的皇后主导,它们需要树枝液以便重建城市,并且繁衍下一代。目前暂住在阿西斯的树根深处),然而树枝的液体逐渐枯竭,神的需求却没有因此而减少,甚至透过祭司,威胁村人必须缴交足够数量的树枝液。盖娜(Kaena)是名喜好探索的女孩子,她时常独自跑到族人不曾去过的地方,想像着她所听过的传说故事是不是真实的,蓝色的太阳到底在哪里,族人所相信的『神』,是不是真的存在,真的会护佑她的族人吗?
由于一次意外,她结识了另外一种人类(Vecarian族,从遥远的星球过来,想要寻找更好的居住地),他的名字是阿帕兹(Opaz)。在几百年前,由于严重的飞船爆炸意外,不仅毁了阿西斯上方的Astria星球的Selenite族人的都市,他们自己这一族的人类也几乎全数罹难,他是唯一的幸存着,全身由金属所构成,泛着蓝色的冷光。原本他打算建造新的飞行船,看看是否能再回到故乡,但是随着时光流逝,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然而飞行船修复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由于那一次爆炸意外,造成Selenite族人濒临灭亡,却也创造了阿西斯村人,因此,阿帕兹看到盖娜,心里是很高兴的,当阿西斯村庄发生危险时,他愿意陪着盖娜前往救援,并且寻找整个星球记忆所在的「储存体」。
透过阿西斯祭司之口,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村落大部分人所持的信仰态度是: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为上帝服务,这样的信仰,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战斗,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能有所怀疑,否则就会激怒上帝,所有人应该把命运放在上帝的手里,如果有灾难发生,是上帝为了要考验族人的信心。在危急的时候(例如圣殿开始在倒塌,巨大的石块落下),谁把脚步挪开,谁就是对上帝没有信心。结果,祭司说完话之后,他挪动了脚步,躲在大石头边,当盖娜问他为什么他的言行不一时,祭司辩解道:「是上帝让我挪开了,他指引我移开脚步,是他拯救了我。」,盖娜再反问:「为什么我的父母移开脚步,你就说他们信心不够纯洁?」祭司再度反驳:「你的父母会遇难,那是因为他们信仰不虔诚,这样的人上帝是不会保护他们的。」愤怒的盖娜说:「上帝根本不会保护我们,根本就没有上帝!」祭司的说词,除了替他自己的行为找到推托的藉口之外,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讯息:人对于祸福所持的解释不外乎「如果你有神的祝福,你就会万事亨通」;「如果你诸事不顺,甚至灾难临头,一定是你做了什么坏事,所以老天在惩罚你」;「相信上帝(信仰虔诚)的情况下,都还会发生这么悲惨的事,上帝一定没有照顾我,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
在这部动画中,最后是以「自由」来解决这个生命的大疑问,盖娜成为领袖之后,她对族人说,「我的知识和能力是属于全体的,我和你们都一样,从此之后,我们拥有自由,可以探索新的世界。」然后众人向未知的云端深处迈进。在云端之后,是理想国的实现?还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桃花源呢?
和【佳丽村三姐妹】一样的地方是,两部动画里的英雄人物都是女性,不是靠重型武器,浑身肌肉,高科技卫星导航系统,或是功能酷炫的跑车,她们有的是勇气,过人的意志力,还有智慧。
就美术部分而言,【新太空战士】的美术画面可以说是极尽炫目之能事,不同的族群有属于自己的色系和造型,无论是异种生物皮肤的纹理、液体的流动、光线、气体、虚拟实境影像等等,都看的出来他们想要达到极度拟真,却又不局限于仅是拟真的创意和野心。
而【佳丽村三姐妹】虽然有不少部分使用3D建模技术,以便在某些镜头需要快速且大角度移动时,能顺利捕捉每一个角度的细节与变化,减少手绘画好每一个cut所花的大量人力与时间,但是由于贴图的画法风格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不是拟真的质感和光泽,而是一贯的复古手绘风味(仅管上色部分也都是在电脑上直接作业)。
前一阵子听说迪士尼宣布2D动画不再有卖点,他们决定日后转战3D动画市场。动画老大哥会有这种结论的确是有点荒唐,Pixar的3D动画会卖,剧情创意和人物跳脱传统造型,这才是重要原因,不管是几D,如果只是做为宣传噱头,换汤不换药,仍然会是一部『不赚钱』的动画作品,像Square赔惨的动画电【FinalFantasy】最佳范例,而迪士尼自家的【狮子王】和【星银岛】同样运用3D技术,然后前者的卖座程度和口碑评价,远胜于后者。同样是3D技术,作品风格可以如此多变,因此重点并不在于动画是用什么技术作出来,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才是评价的依据。
======
elleville,是巴黎第二唐人街。它好像是我在巴黎的第一个印象深刻的区域,竟不是因为她有多好,而是因为她的恶名昭彰。记得刚到巴黎没多久,我正想去Belleville里的一个教会听音乐会,结果被当地的一个朋友拦了下来,她警告我那里的治安很差,尤其音乐会是在晚上,单身女孩子出入那里太危险了,「名叫Belleville却一点也不Belle!」她用微愠的表情啐了这句话。对当时人生地不熟的我来说,这句话挺吓人的,想当然尔,后来我打消了这个计划。不过彷佛是为了验证朋友说的话一般,之后没多久,我便在报纸上看到在Belleville的街上有爆炸案的发生;又在后来朋友们的耳语中,知道那里即使在白天也有可能会遭抢(而且常是华人抢华人?!);也在网路新闻上,看到它名列巴黎治安差区域的前几名。不过终究我还是去过一次,只为了和一群朋友去饮茶。东西是真的好吃,只是我的心情太过紧绷,使得我没能好好看清这个叫美丽村的地方。这始终是个遗憾。所以当我看到《LesTriplettesdeBelleville》这个片名时,我便兴奋了很久,因为我一直相信,在恶名底下,一定还是有许多美丽的人生正精彩的上演。只是…全片看完之后,才知道三姐妹住的地方,和巴黎的Belleville一点关系也没有。哈!
片中的Belleville,在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个地方,导演是以Paris、Montreal、Quebec等法式优雅线条,注入了Toronto、NewYork等的美式摩登气味为蓝本,试图创造出一个拥有欧洲个性的现代化城市,只为了和主角Champion成长的法国家乡成一个强烈的反比。法国家乡表现出的是一种平板的无趣,而美丽城表现出的是一种多彩的诡诈。不过,无论是在深橘华丽的大城或是蓝色深沈的家乡,Champion一样活在别人帮他设下的圈圈里(奶奶家的院子和众多的训练规矩;或是黑手党的脚踏车赌场),Bruno一样会吠火车,MadameSouza一样是那么的保护她的孙子,LesTriplettesdeBelleville还是一样那么受欢迎。
这部片真是让我惊艳的,是它在风格上完全不受限的多元性,它真正的把所谓的“混搭”和“多元融合”发挥到极致。除了场景设定中,Belleville本身就是个混血儿,人物设计方面,首先是三姐妹,她们的造型完全是典型在法国随处可见的Madame的标准,整齐俐落的长衣、搭配合宜的帽子、披肩或皮草、随年龄而弯曲的身子。可是她们的舞姿及唱出来的音乐曲风,却北非民族音乐性十足的。年轻时的表演就已时髦的搭配黑女人的香蕉舞,年老时更是不落伍的运用各式家电用具当作乐器用于表演上。在她们来说,生活无处不是音乐,这种来自非洲传统音乐的敲击节奏元素,正和目前的世界音乐主流不谋而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在年轻时的造型,不单是色彩,就连线条画风都像极了早期迪士尼米奇的风格,她们弹指的那种圆润,身体的摆动方式,肩上皮草那种死去动物的样子,都像。但老年的时候,画风就转到较为欧派的菱角感。
其次是剧中人物的画风,完全没有风格上的限制,天马行空,无限夸张。在电影中,几几乎可以找到各家动漫画流派的影子,可是却又融合得很好,丝毫不觉得突兀的格格不入。例如拥有乳牛体型的狗Bruno、长了一脸獐头鼠目的脚踏车专家、极高耸呈高脚杯形状的邮轮、长方型的黑手党、永远将身体弯曲成问号形的餐厅侍者、肥满到不行的女人们(连自由女神都是胖的)和她们身旁瘦小如牙签的男人们…十分热闹与丰富,每换个场景我的心里都会响起赞叹的惊呼声。
另外使我感动的,是导演在一些小地方的用心,MadameSouza和其他的角色一样从头到尾一贯的面无表情,可是她却是所有角色里情感层次最为丰富的,她每推一推厚重的眼镜,耳环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我就会觉得对这个角色整个亲切起来,好像真的有一位坚毅和蔼的Madame出现在眼前一样。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那只从小就有一张老脸的母狗:Bruno。它在这部片可真是关键的角色,下决定的或许总是MadameSouza、坚持到底的也或许总是MadameSouza,但最后真正贯彻执行完成梦想的,却是Bruno。轮胎爆胎了,它可以充当轮胎,小船没有动力,它也可以充当马达,甚至因为它的狗吠火车,使得它成为在这个小小的家中唯一和外界有连系的存在。如果没有它,或许,这一切的冒险都不会存在,Champion无法参加比赛而被掳、MadameSouza生平第一次的旅行无法完成、三姐妹也无法遇见她们的第四个好朋友。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九):一切都还在,只是没有你陪伴
听说“疯狂约会美丽都”已经很久了,却从没有去看过这部片。在寂寥的五一结束的末尾,我独自看完了这部不单纯的动画电影。动画电影应该怎么样?应该很美,像童话一样,像我们内心渴望的美好?或者它倾诉我们内心对美好梦想的追求,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彷徨与沉重?
片子的开头,是自闭的孩子与奶奶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昏黄的色彩里,整座房子也是孤孤单单的,不论世代如何变迁,房子也依然在那里,陈旧不变。奶奶为了让孙子不再孤独,送了一条小狗给孙子,而狗狗的眼神永远疲倦而哀愁,自从它的尾巴被火车压过之后,它就对火车产生了一种恐惧,它唯一的兴趣就是对着火车狂吠。孙子没有任何爱好,直到奶奶在地上发现了一本剪贴簿,剪贴簿里贴满了孙子对于环法自行车赛的渴望,除了墙上贴着的孙子双亲的照片之外,已经没有别的什么了。
奶奶用所剩不多的积蓄为孙子买了一个三轮脚踏车,训练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单车手,但这有让孙子变得比较快乐吗?我没有看出来,奶奶和孙子都在为单车的梦想而努力,而小狗因为没有人照顾,越来越胖,它唯一的兴趣也许就是对着火车一阵狂吠。孙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天赋,有些时候不是认真努力就能达成目标,孙子在环法大赛中落单被美国黑手党绑架,奶奶追寻他的下落,一直到了美国,这故事的梗概,其实不在于孙子的梦想如何实现,而在于祖孙之间的感情,正是这感情,使得奶奶一直关心他的梦想,使得他们虽然贫穷,却总活得有希望,使得她可以放弃自己仅有的财产,只为去寻找孙子的下落,即使她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孙子,但她依然决意前往。
美丽都,大约是说五光十色的美国,奶奶在美国无亲无故,只有空空的钱包和一只永远饥饿的狗,“没有钱就没有汉堡”,这是美国的女快餐店招待对奶奶说的唯一一句话,这也是充斥着欲望和贪念的美丽都对人的真诚和单纯唯一的态度。但还好,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也有落魄的美女三姐妹这样不曾堕落的梦想者,即使她们的美貌不再,歌声不再,行动也不再自若,她们变得一贫如洗,往日风华不再。但对音乐的梦想却从来没有黯然失色,她们住在城市里最肮脏的公寓,她们依然很快乐,当其中一个老奶奶拿着凳子,雨伞,手持网离开公寓时,我真的很不解,很好奇,她究竟要做什么,只见她淡定自若的拿起板凳坐下,打起伞,伸出手持网,用另一只手拉开手雷的插销,扔进池塘里,数秒后,被炸晕的青蛙就像下雨一样落在网子和地上,即使她们三餐都吃煮青蛙,烤青蛙,爆蝌蚪,看无聊透顶的搞笑电影,她们依然快乐,依然幸福。公寓离火车依然很近,就像奶奶在法国的房子一样,什么都没有变过。
奶奶终于找到孙子的下落,孙子骑在欲望的机器上,除了眼前的目标什么也看不见,黑手党手枪齐射,三姐妹其中的一个老奶奶扔出了手雷,将所有人吓跑。孙子,另一个赛车手,四个奶奶,一只狗,躲避黑手党的追杀,最后终于成功脱险,孙子只有他的比赛,只有他的脚踏车,而他永远不会是第一,奶奶心里只有他的孙子,而孙子在她的心里却是唯一。
故事的结尾,让人心中一紧。年老的孙子对着空无一人的房子说道“奶奶,电视节目结束了。”
“孩子,电视节目结束怎么不告诉奶奶呢?”
只一瞥,心已碎。一切都还在,只是没有你陪伴。
《疯狂约会美丽都》观后感(十):法国人的方式~
看不懂法文,标题看不懂是啥意思,只觉得中文翻译还挺有意思。“疯狂约会美丽都”,看标题完全不明白内容讲的是什么。过后发现,故事其实很简单,奶奶跟孙子相依为命,孙子成了自行车运动员,不幸的是在环法自行车赛中被黑手党劫持,奶奶带着一条体型酷似奶牛样的狗,去营救孙子。
从情节上讲,相当的普通,可是影片表现的却充满诗意,回味无穷。让我突然有个想法,如果美国人,和日本人拍同样故事的动画片,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法国人的艺术从某些角度来讲,对于国人是很难理解的。中国人喜欢给东西排排坐,分类,把电影分为,文艺片,动作片,科幻片等等圈圈叉叉。而我们知道的法国电影里,文艺片居多。为什么?其实不过是因为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向上追溯,我们对于表演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现代戏剧发源于古代欧洲。一路走来,各种流派,百家争鸣。对于戏剧教育,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斯坦尼了~在这个角度上,美国人跟我们是一样的。说的简单点,就是讲故事,讲故事的经过,情节的起伏,人物由内而外的性格刻画。
所以,我们都能看懂美国片,但是法国人不一样,所以法国片就“文艺”了。
法国人对于叙事的表现方式在我们看来很奇特,就像这部片子。全剧没有几句台词,可是大家都能看得懂。人物的性格表现,靠的是外形,极其夸张的外形。好人坏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至于片子本身,内容有多深刻,对于哲学有多少升华的意义,大可不必去想。
多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多理解法国人的方式,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