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阮玲玉》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阮玲玉》的观后感10篇

  《阮玲玉》是一部由关锦鹏执导,张曼玉 / 吴启华 / 刘嘉玲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阮玲玉》观后感(一):只是贪一点爱吗

  自古以来,女性多是弱势群体,这一点主要是指的心理上处于弱势。总是想寻求依偎、避风港、稳定,往往女性是依附男性的。

  贪一点爱,贪一点温暖,贪一点依赖,贪一点呵护,贪一点保护,贪一点安慰,贪一点爱护,与之相对的就是怕伤害、怕离去、怕狠心、怕失去、怕孤单、怕无依无靠、怕被抛弃、怕被斥责、怕被冷落

  大部分时候,女性会更喜欢问你爱不爱我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样问的时候,内心就是一种恐惧,怕不爱。而男性的回答事实上也只是给女性短暂的心理安慰,女性本身的恐惧其实还在。在爱情里,女性比男性的恐惧更大,她们更害怕爱不再。

  因此女性的底线会比男性更低,女性会更卑微、更愿意牺牲,只是为了保留爱!她们以为妥协可以留住爱。所以社会上,你会发现女性发现男性有小三之后,原谅的比较多。而男性一旦发现女性出轨,会痛恨不已。

  在爱情或者婚姻,乃至事业生活中,女性其实早已经在心理上要输男性一大截,因为自古以来的习俗文化,让女性不自觉的就处于依附的地位,早已经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输掉了主动权。

  男性追求女性其实比较容易,给她爱给她呵护给她依赖,特别是在她最脆弱的时候。这样的戏码,我们在现实中看到过不少。为啥,因为大部分女性要的不过这些罢了。女性大部分的时候评判是否选择某位男性,就是看这位给予的依赖够不够

  步入婚姻之后,女性依然会恐惧。因为她还会观察男性是否一如既往的爱她。这也是为什么女性的情绪会起伏比较大的原因之一。若是男性某一点有些差错了,他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但是女性早已经低落低谷状态了。女性总是在不断衡量男性给予的爱够不够。

  当贪的爱依赖呵护不再时,接下来女性就很容易失落彷徨无助、恐慌。这个时候,女性就很容易歇斯底里,然后各种吵架撕破面子事情就开始干出来了。

  最怕的就是某人说我啥都不要跟着你了,为了你我付出这么多,你凭什么这么对我。于是抱怨、憎恨、哀苦这些都出来了。

  女人是一只花,花如此快速的凋谢,真的只是男人过错吗?

  生活中这样的戏码在你我身上不断上演,你或许会问,难道只能这样了吗?

  其实真正的问题解决关键点在于女性的觉醒意识,她必须站在独立自主,不再依附不再贪求的平台上,她必须找到她自己,她才能真正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贪求依赖之心本来也是站在弱势的一方,向另一方乞讨,最开始的时候就跪下来了。

  简单的说,自己先长成一棵树,然后再找到生命中相伴的树。

  每一个人人生都非常宝贵,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找到自己或许是不容易的,但是只有找到自己的时候,人的生命才能真正的焕发出来。这个时候自己才不会患得患失、诚惶诚恐,焦虑万千,而是盯准目标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也许找到自己的路是艰辛的,但若不如此,一生都将彷徨患得患失。

  生活永远不会亏待对自己有诚意的人,对自己负责,才能无愧无悔于一生。

  《阮玲玉》观后感(二):一代名伶的生与死

  7月3日补看了央视10套-科教频道 2013-06-10人物.播出《电影旧梦系列:阮玲玉》

  按05版电视剧导演沈悦的说法:这个年代知道她的不太多了。有一个年轻朋友问他最近在拍什么片子。当听说是拍阮玲玉后,这位朋友啊了一声,接着说:怎么拍一个越南人?沈悦当时没反应过来,然后想起是阮这个姓氏。

  91版关锦鹏导演,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算是不错的。不过,按关锦鹏的评价,阮玲玉的肢体表演精彩,胜过张曼玉。

  阮玲玉主演电影现存拷贝有8部。

  95年北京人艺话剧《阮玲玉》,由徐帆饰演。

  当年,有30万人参加了阮玲玉的葬礼。

  -------------------------------

  我是看了央视节目后,才在今晚完成观影。

  初始见有对主演张曼玉的采访,以为是导演未剪辑版,后来看豆瓣剧情介绍说是带有纪实片性质,这才晓得为何时长会有154分钟。

  阮玲玉说“演戏就得像一个疯子”,颇似《霸王别姬》中“不成魔不疯活”的说法。

  很高兴在影片中纪实部分知道了张达明和唐继珊不幸结局。一个在34岁时早死,一个在年老时卖香烟为生老死台湾,终不能回归大陆

  蔡楚生会否是阮玲玉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按张曼玉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样,不一定会死。

  可在葬礼上,戴眼镜导演说:没一个同事帮她应付。据此,蔡楚生不应成为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彼时,不同今日。但凡这样作为公司顶梁柱的巨星,一定有专门的公关公司,帮着处理杂事。阮玲玉不具今日明星条件,她一个人在战斗

  纪实片部分有谈及阮玲玉在后期饰演的进步女性角色实际生活中的她相差甚远。在主演最后一部影片《新女性》中,阮玲玉饰演的角色死了,死的原因和媒体记者有关。没想到,电影故事变为了现实。谴责当时的上海媒体记者。很想知道,阮玲玉死后,所谓上海新闻公会是否有所表态?涉事记者有无忏悔

  --------------------------------------

  想知道阮玲玉的养女后来如何了。

  很想知道,其在国际影史上地位评价如何?不过,据那时处在边缘地位的中国电影,阮玲玉的知名度不会多高。

  《阮玲玉》观后感(三):你爱不爱我

  下雨了,湿漉漉的,像我的心。

  在洗澡去的路上,借着车窗,看自己走路的样子,笨笨的,怎及得阮玲玉连走路都轻轻巧巧,摇曳生姿。

  曾经不喜欢她的,觉得她的五官长得太粗。如今才看出她的好来,一双眼睛满是艳光浮动,说不出的和婉秀丽。

  花了三个小时,窝在寝室里,看完了《阮玲玉》。

  张达民告发阮玲玉与烟草大王唐季珊同居。她只坐在镜前,“你明明有乡下的老婆,还有张织云,也要与我在一起,你是奸夫。我呢。我知道你有老婆,也要和你在一起,我是淫妇。穿得多漂亮也没有分别。”说话的声音是这样的轻这样的柔,眼光里浮动着的却是几多哀愁

  死前的一夜,与每个人都喝到尽兴。朦胧间,问别人,“我算不算是个好人?”只不过是想求得认同罢了。

  服下毒药,趴在唐季珊身旁,“你爱不爱我?”唐季珊喝醉了,还没来得及回答。阮玲玉便永远地去了。着一身黄蓝格子的旗袍,静静地伏在床上,像在等一个回答。连故去,都是如此的静婉。

  她从没后悔过和唐季珊在一起,哪怕人生已经到了最后一刻,她要的也不过是一句甜蜜的情话。

  所有的女人,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不过是在问一句“你爱不爱我?”

  若你说爱,那么我便飞蛾扑火,义无反顾

  若你说爱,那么我便是盲的,看不见你眼里的若即若离,望不穿你心里的徘徊。

  若你说爱,那么我便可以重回十六岁的心境,站在原地,默默等待

  若你说爱,那么我的世界圆满了。

  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回答我一句---我爱你

  不过是贪一点依赖,贪一点爱,谁知道,这边猜那头怪,芳华竟成空待。

  千不该。万不该。痴心错付,只得拭泪满腮。

  《阮玲玉》观后感(四):人言可畏,其实她又何罪何畏

  在春运的火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前对阮玲玉没有了解完全冲着曼神去看的,看完之后被张曼玉的演绎震撼了,以前只知道青霞英姿飒爽,现在才知道曼玉眼波流转中尽是风情

  两个感想,一则关于艺术。电影采用了交叉式的结构,穿插着阮玲玉本人曾主演的电影片段、张曼玉演绎的阮玲玉和各位主演聚在一起讨论对阮玲玉、对艺术和对自己的演艺的看法。黑白的访谈记录了一群电影制作者演员共同创作过程,觉得那时候做电影的人都好认真,都是用心在探讨艺术,理解角色。吴启华说“:“张达民真是无药可救。”关导对梁家辉说:“蔡楚生这个人其实没种”。张曼玉被问到如果同样面对舆论压力的时候会如何处理时洒脱地说:“我就算不开心也不会让他们知道来获得满足感”。正是每个人都在用心钻研角色,才会有这样一部好电影吧,觉得他们一群人探讨艺术的时候就好像大学校园朝气蓬勃大学生,对理想对追求各抒己见。其次电影一方面记录了阮玲玉的演艺史,我看到的是一个对艺术兢兢业业认真打磨的阮玲玉,主动开阔戏路、尝试多种角色的阮玲玉。记得在《野草闲花》里,阮玲玉俯身漫天雪地,想象自己是一个饥寒交迫怀抱孩子母亲,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喂给孩子。她简直是戏痴,这样认真地揣摩戏中的场景思索如何去塑造角色。而曼玉演绎出来的阮玲玉是戏中戏,曼玉的演技把阮玲玉演的更加传神。陈燕燕说听闻阮玲玉画眉毛要一个小时,阮答曰“我在黑龙江的时候画眉毛要两个小时”,可见阮对生活对事业认真的态度。就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后来在拍摄《小玩意》时,阮不仅演技打磨地如火纯情,还教给黎莉莉如何处理角色。女儿用手指轻轻地弹去母亲脸颊上的泪珠,这一动作真的很传神,没有仅仅痛哭那么单薄,却饱含着复杂的情绪,不仅是痛苦离别之情,更有孩子对母亲的体贴。在拍摄《香雪海》时,阮玲玉在戏中流着思念泪水,直到导演喊cut都还在止不住地流泪,可见阮玲玉用心走近角色,一旦入戏便久久不能走出。

  二则关于女性,阮玲玉悲剧的一生是张达民和唐季珊造成的。张达民是长不大的纨绔子弟,唐季珊是玩弄女性的富商,对阮玲玉来说都不是好的归宿。然而正如导演所说,张达民实在对阮太坏,以至于阮身边出现了一个没那么好却比张达民好许多的唐季珊,阮玲玉也选择了奋不顾身地追随。蔡楚生的《新女性》里,阮玲玉饰演一个迫于舆论压力而死的新女性,可是戏如人生,这何尝不是阮玲玉一生的写照呢,她在剧中歇斯底里的呐喊“救救我,我要活,我要活!”何尝不是自己内心的释放呢?阮玲玉是软弱的,面对张达民无赖的索取,她没有拒绝,唐季珊的背叛和家暴,她也没有出逃,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那句“救救我,我要活,我要活!”也许是她最激烈反抗的一次。蔡楚生的出现给她的生命带来了转机,却没有改变她的命运。阮玲玉和蔡楚生经典的关于“蹲”的讨论:“中国人有2/3的人是蹲着的,不是他们喜欢,是没办法。 蹲着等官老爷在他们的后脑上打一巴掌,蹲着受侮辱,蹲着等救星。”蔡楚生也是软弱的,正如他一直蹲着一样,即使他的心血《新女性》受到记者们的口诛笔伐,被逼迫删减部分片段,他也选择了服从,何况对待阮玲玉呢?蔡楚生不肯带阮玲玉走,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蔡楚生也只会在阮的葬礼上嚎啕大哭。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斗争,是漫天攻击的舆论压力,扼杀了阮玲玉的生命啊,她最终成了男人和舆论的牺牲品,红消香断。

  都说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其实她又何罪何畏呢?

  《阮玲玉》观后感(五):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拍摄手法很独特,掺杂阮玲玉电影片段和张曼玉演绎的片段,采访知情人和演员来还原阮玲玉这一位绝代佳人,我相信电影中很多事情都是有过调查考证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前一直以为阮玲玉是个没有什么斗争思想的女性,面对舆论压力就选择用死来逃避,她的悲剧源于桃色新闻中的两个男人,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主要的也是源于自己懦弱性格。但是看了这个影片之后,让我认识到另一个阮玲玉:她工作努力,为了感受雪地里母亲咬破手指给孩子喂血的情境,自己提前躺在雪地里移情,甚至不惜脱去外衣;她有长远目光,懂得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为改变自己的戏路主动争取“三个摩登女性”中与自己以外荧屏形象不符的角色周淑贞;她情感细腻,演技精湛,在刘嘉玲饰演的黎莉莉不能体会到导演要求时,她提醒莉莉角色虽然快死了,但是因为不想让母亲伤心,宽慰母亲,要微笑拭去母亲眼泪,而不是一味表现自己的痛苦和狰狞;她想要和命运斗争,质问张达明为什么要诬陷她,怀着一丝希冀问蔡楚生能不能带她去香港,只是他们都掐断了她的希望。张达明的恩将仇报、唐季珊迷恋新目标和家暴、蔡楚生的没有种、不敢带她走,媒体大众的舆论压力、人言可畏,都是她选择自杀的原因。

  阮玲玉的悲剧,一部分是自身原因,一部分是社会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人性。面对奸夫淫妇的指控,阮玲玉是想过要抗争,质问张达明,问蔡楚生能不能带自己走,但是这都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张达明不愿意帮你澄清真相,可以自己力争,不是有字据和人证吗?蔡楚生不敢带你走,不能自己走吗?当然,阮玲玉想不到这些可能也是因为当时环境限制,总是觉得当时的社会女人还是得依附于男人,哪怕是数一数二的明星。另一部分原因,是人性,坏事传千里的恶习,当然现在还有,就和我们现在八卦明星们绯闻、出轨什么的一样,看到自己比不上的人的缺点时,就会想说,这一点上我比他/她强啊,寻求一些心理安慰,也不管这是不是真的。不同的是,现在的舆论伤害没有当时那么严重,现在的人也没有阮玲玉活的那么较真,脸皮厚的多。

  这部影片里两个地方让我很是有感触,一个是阮玲玉的朋友说她把生活看的很认真,平时喝醉的时候总是会问“我是一个好人吗?”。其实朋友的潜台词是,大家都没有怎么认真对待生活,名誉受损、良心过不去时,草草略过去,并不较真,阮玲玉当时应该是个异类。另一个地方是,阮玲玉死后,她的官司没有一个同事帮她接手(不知道不是同事的朋友有没有,但是就影片而言,她的朋友基本都是同事吧)。我不知道那些没有接手的同事是没有办法接手(没有接手的权利?)还是迫于舆论压力不蹚浑水,倘若是后者,就让我感到悲哀了。当年太史公司马迁被处以死刑,只有用钱赎死和自请宫刑两条路才能不死的时候,有能力借钱的朋友没有一个借钱给他,只能自请宫刑,这我尚能理解,因为借钱给司马迁,意味着和汉武帝作对,得罪汉武帝,保不齐自己的家族都会被牵连。但是接手阮玲玉的案件,还她清白,状况应该没有太史公那么危险吧。也许阮玲玉活的太认真,太通透了,看清了周围人和当时社会的本质,所以才会那么没有留恋地选择自杀吧。

  阮玲玉的悲剧,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从这个悲剧中逃离出来,但是我相信减少对别人生活的议论和妄加评断,总是能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悲剧。

  《阮玲玉》观后感(六):25岁的死--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一书理清《阮玲玉》的片脉

  25岁的死--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一书理清《阮玲玉》的片脉。横线连起来的两个“25岁的死”、“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一书理清《阮玲玉》的片脉”是完全不搭边的,只是是两个想要说说的东西而已。

  “人言可畏”,是用死来对这四个字的理解,而且是在25岁这样的一个数字。实在是太年轻,竟可对死理解的如此透彻,用生命终止在25来解释“人言可畏”。影片尽头重复的遗书让人觉得荡气回肠,直想落泪。“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和重复的我好快乐:“没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了,我很快乐。 ”。

  阮玲玉(1910年-1935年),这个时代是中国默片时代,她是这个时代的传奇。这部影片通过一种独特的半纪录片的形式和阮玲玉的演绎之路、演员对阮玲玉的理解、中间又不时插入与其生活过的老影人的诉说这样的一些角度完成拍摄,可谓新奇。

  而阮玲玉出演过的影片基本上都出现在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上,还有那些电影人和联华影片公司。

  《野草闲花》(1930年)《故都春梦 》 (1930年)《小玩意》(1933年)孙瑜导演,联华公司。

  《恋爱与义务》(1931年)《桃花泣血记》(1931年)《三个摩登女性》(1933年) 卜万苍导演,联华公司。

  《神女》(1934年)吴永刚导演。

  《新女性》 (1934年) 蔡楚生导演。

  《阮玲玉》观后感(七):早逝的神女

  突然想在这样的日子,写点文字,来纪念这样的一个女人。 说是突然,其实也是因为前两天偶翻杂志才知道,她离开的那一天,正是3月8日,这个全世界妇女为了争取自身权利、争取平等,争取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最终竟成了一个“神女”的忌日。 七十多年前的1935年,也是3月8日,当时最优秀的女演员阮玲玉自杀了,是年25岁。她选择在这一天结束自己的生命,显然是一种巧合,因为那时应该还没有三八妇女节。这种巧合今天看来却极具讽刺意味。 关于阮玲玉的自杀,最有名的评论就是鲁迅先生的那篇《论“人言可畏”》,文章中鲁迅先生以阮玲玉之死来大力谴责无良小报缺乏职业道德,题目中的“人言可畏”四个字,就来源于阮玲玉遗书中的一句话“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其实那时候根本就不懂文章里说的什么,更不了解阮玲玉是谁,她到底做了什么,惹的小报记者都对她围而攻之,只记得当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说,不要背后说人的坏话,会害死人的。 1993年,在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一片中,让我们解开了这背后的真正原因,起因竟然是大导演蔡楚生拍的那部反应女演员艾霞的影片《新女性》,艾霞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演员,才华出众,既能演戏又能编剧,这在当时的女演员中是很少见的,可是就在阮玲玉自杀的前一年,艾霞也自杀了,年仅21岁。蔡楚生和艾霞的关系很好,于是他决定拍一部电影《新女性》来纪念艾霞。在《新女性》中,蔡楚生把艾霞的死因归咎于小报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因此惹怒了记者,但是记者们又不敢惹大导演蔡楚生以及影片的出品公司,所以就把矛头指向了阮玲玉,那时阮玲玉正因为和唐季珊还有张达民的关系纠缠不清而闹得沸沸扬扬,记者们说阮玲玉的生活作风有问题,不适合影片中新女性的形象。可怜的阮玲玉成了众矢之的,最终死于“人言可畏”。 近几年来,人们的目光又把她的死因聚焦到她生活中的那几个男人身上,前男友张达民,茶叶大王唐季珊,甚至还有大导演蔡楚生。阮玲玉的祖籍是广东人,幼年因父亲早世,便随母亲在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帮佣,这个姓张的大户人家有四个少爷,最少的那个就是张达民,18岁的张达民遇见了15岁的阮玲玉,虽有门第之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相爱了。阮玲玉和张达民同居了八年,张达民一副少爷气派,整天赌钱,张家家道败落之后,张达民甚至要依靠阮玲玉来养他,后来阮玲玉又遇见了茶叶大王唐季珊。唐季珊说:“张达民在你身上赚钱,我唐季珊在你身上花钱。”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打动了阮玲玉,还是张达民对她的薄情寡意,让阮玲玉彻底绝望,所以离开了他,投到了唐季珊的怀抱。 在电影《阮玲玉》中,导演关锦鹏利用阮玲玉拍摄《神女》一片中的一段情节,来对这段关系进行了巧妙的诠释。《神女》是阮玲玉的代表作,也是中国默片的巅峰之作。影片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阮玲玉扮演的妓女在街上被一个警察纠缠住,这时一个大汉出手救了她,结果这个大汉竟是一个流氓头子,后来,阮玲玉扮演的妓女一直被这个流氓头子要挟着。这真是“刚出狼窝,又如虎穴”。之于现实中的阮玲玉,几乎也是这样,张达民的为人,阮玲玉很清楚;唐季珊的为人,世人很清楚。 但是在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中,这两个男人都没有被描写成十恶不赦,相反,张达民的薄情寡意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张达民实际上还是爱着阮玲玉的,只不过他的少爷做派,他的嗜赌,他的安逸享乐,最终导致了他把阮玲玉当成了一颗摇钱树。唐季珊虽然花心成性,对阮玲玉的母亲和养女都照顾有加,尽管我们不知道,如果阮玲玉不死的话,他会不会像对待张织云一样的对待阮玲玉。不过,这一点,阮玲玉心里应该考虑到了。 我很喜欢关锦鹏电影的原因就在于此,他不会去刻意的激化矛盾,他的影片里有一种“慢”,这种“慢”不是沉闷的“慢”,而是优雅的“慢”,间或出现的钢琴声,令影片在优雅之外又多了几分恬静。很多书里写唐季珊如何如何的坏,经常对阮玲玉动粗,但是在关锦鹏的《阮玲玉》中,他却温文尔雅,有一次对阮玲玉动粗,是因为阮玲玉对他称呼他们为“奸夫淫妇”不满,唐季珊那样称呼当然是因为气愤。很多书里也写张达民如何如何的少爷气甚至于市侩,但是在关锦鹏的《阮玲玉》中,他却像个长不大的又很容易受伤的孩子。同样,关锦鹏的“阮玲玉”也没有大悲大切,即便她自杀的那一幕,也是从容的淡定,仿佛死生早已在预料之中又或早已置之度外,这或许与真实的阮玲玉大相径庭。关锦鹏在影片中插入了很多纪录片的片段,但这些片段与其说是一种证据,不如说是一种间离,让人们不要太在意影片的故事。 然而,对于阮玲玉的死,关锦鹏却给人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索,这或许是之前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影片中,阮玲玉自杀的前一天,她的一个在女校做校长的同学,请她第二天到学校给她的学生们做一次演讲,这个校长当然也知道此时的阮玲玉因为与唐季珊还有张达民之间的关系闹的即将上法庭,她鼓励阮玲玉:“你可以站出来,把自己受的委屈说出来,让我们女校的学生借鉴一下…..把我们的软弱,虚荣心,喜欢,苟延残喘都掏干净…..”,阮玲玉说:“我也有错。” 为什么她也有错?最终阮玲玉还是什么都没有说,而是选择了自杀。她留下的两封遗书,是唯一的辩解,也被人们猜来猜去,不知是真是假。人们都说,阮玲玉是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她一生中拍过的三十多部影片,都是默片。 她在银幕上竟没有说过一句话,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

  《阮玲玉》观后感(八):便是人言可畏,也终是释然了----记电影《阮玲玉》

  家里曾经有过一本管于阮玲玉的传体小说,薄薄一本小册子。当时还是孩子的我读完之后并没有太多感触,唯独记得那书所附黑白照片中的美丽女子,和她所留下的那四个字:

  “人言可畏”。

  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自己回过头来再去想阮玲玉,这才发现她过世时也不过25岁,当初自己明明也是知道的,却直到今日,才不由得感叹:太年轻了,实在是太年轻了。

  所谓红颜薄命,亦无外乎如是了。

  张曼玉出演阮玲玉时也差不多这个年纪吧。正值芳华,只是数十年前的那人含恨而终,数十年后的伊人正含苞待放。

  会去看阮玲玉这部电影也是一兴起。电影本身我是很有以前就晓得的,许是原本就知道她的生平,便也不在意要去特地看看电影,直到在某个视频中看到张穿着旗袍的曼妙身姿,心中一动,禁不住诱惑,倒也寻了来。

  所以最初纯粹是抱着欣赏演出的心情去看的。

  然而很俗套的,最后还是被电影本身给震动了。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从形式上看一半是传记片,一半是故事片,并未将主人公从小至死的经历记述一番,而是截取了从20岁到25岁的一段人生做了节选式的描述。电影被分成了三个世界,阮玲玉的人生,阮玲玉所表演的电影,以及拍摄阮玲玉这部电影的当下世界。这样的构成很是奇妙,我并非专业影评人,无法用术语点评此手法的运用原理。只是觉得电影无时无刻不以出戏的方式提醒我,这只是一段过去了的历史,阮玲玉早已逝去,此刻不过是演员们的表演罢了。然而正因为如此又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何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套句或许不怎么恰当的话,就好像那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曾经的阮玲玉在电影里演出他人的悲欢离合,现如今,她自己的人生也被另一个她所不会知晓的人演绎出来。

  她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例外。

  茶余饭后的谈资,上至国家大事绯闻八卦,下至邻里亲友家长里短,总是好奇地窥视着他人的生活,当面也好背地也好,随意品评一番,无论用词粗俗文雅,无论口吻艳羡讥讽,终是事不关己便可无关痛痒地一番发泄罢了,到头来落在当事人身上也不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电影刚看完那阵子我内心既愤慨又忧伤,心头就像憋着一口气似的无处倾吐。隔了一周又去看了第二遍,这次看完,却是奇妙地平复了心情。我依然会觉得苍凉凄楚,依然会为阮惋惜,为她哀伤,却终是想明白了,也释然了。直觉得人生在世恐怕就是如此,把他人的目光看得太重,把自己逼得太紧,终落不得一个好下场,虽说是死了干净,要作无声对的反抗,但命毕竟只有一条,如此死去于己于亲毫无价值,于世人即便留下了“人言可畏”的警醒,但历史也好人性也好,却是永恒的,千百年来她之前她之后又有多少人死于“言论”这把利剑之下呢。

  还是惜命的好。

  电影中“新女性”拍摄时蔡楚生要求阮演出临终时“我要活,我要报仇”的愤怒与不甘,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她终究还是败了,败给曾经的爱情,败给不予理解的至亲,败给孤立无援的处境,败给如狼似虎的媒体,败给潮水般汹涌而来的舆论,败给这凶残吃人的社会,也败给了自己的心。

  他人即地狱。

  这名女子终究是柔弱的,她被这世间的恶毒给整个儿的摧毁了。

  一声叹息,也不由得重新审视起自己的人生态度来。

  电影里接受采访的张曼玉被问及如果处于同阮一样的情况下会怎么办,她笑意盈盈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为了别人去死,她要死也是为了自己。

  想来也合该如此。

  稍微活得随心一些,也不枉自己来这人间走一遭。

  如果当年的阮也能跳脱出来,也能如此作想,她是不是就不会选择这条道路了呢。即便发了问,也是永远寻不得答案了。

  只好以她与这部记述她的电影作为给自己的一个警醒吧。

  我由衷地感谢导演呈现了如此美好的作品,更感谢张曼玉奉献了一场伟大的表演。虽然我并不知晓真实的阮究竟如何情态,但张确实演出了我心目中的那个阮玲玉。

  无从忘记她在雪地中揣摩演技时被冻得通红的四肢,无从忘怀那优雅曼妙的身姿倩影,无从忘怀她练习神女时吐着烟雾露出倨傲而又迷蒙的表情,无从忘记她在最后那个夜晚与朋友一一吻别时甜蜜得叫人心酸的模样,更无从忘记她坐在椅子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那致命的毒物,缓慢而坚定,眼中闪着点点晶莹。

  她就是她。

  隔了半个多世纪,再次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一死何足惜,不过是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阮玲玉》观后感(九):是传奇,也是活生生的人生

  戏中戏的手法,“以电影记录电影,用演员去感受演员”,像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八部半》中,电影中正在拍摄的电影就是电影本身,但又与《八部半》导演意识流的手法不同,不似那么真假难辨、晦涩难懂,且因为去还原和演绎一代女星,又更多一个层次——张曼玉在剧中饰演阮玲玉,并去努力重新演绎阮玲玉参演及主演的经典电影片段,而电影本身采用的纪录片手法又嵌入了张曼玉在准备这个角色时的活动。

  电影本身对阮玲玉生平及影艺生涯的活动、状态的还原、演绎是很成功的,电影中以纪录片的手法,将剧组筹拍《阮玲玉》的准备过程呈现出来——包括对曾经阮玲玉的友人、有关影人的采访和回忆录,专家对相关史实的解读,阮玲玉饰演过的影片的呈现,剧组对各个人物活动、心理状态的分析、猜想和把握,同时也穿插了主演的演员们对所饰演人物的看法和真实感受等等,不仅达到了很好的还原和致敬(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开头一个从高空透过天窗落到女主角身上的镜头,甚至可视作致敬了奥逊·威尔斯《大国民》中的那个著名镜头),也实现了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两代影人的对话。

  电影的叙事架构是亮点,同时电影在构图、色彩、灯光等方面都拿捏得娴熟妥当。构图如在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与吴启华饰演的张达民两个人的镜头中,经常将其置于画面相对的两端(包括斜对角),表现出陌生、隔阂和分裂。色彩运用方面,将阮玲玉的部分作彩色处理,而记录拍摄及采访的部分以黑白呈现,既将“戏”与“戏”分开,不至于影片表现错乱,又使表现阮玲玉这一影史传奇人物的生平具有真实质感。在影片中,诸多阿阮独处的镜头都是暗色、蓝色基调,这位女星公众前时刻温婉微笑的面容之下,是一颗忧郁孤独的心灵。而众多房间内的夜景镜头,都配合灯光只突出阿阮的面部,近乎黑白片的打光手法,让观众不由得深入其内心,随她一起沉思、忧虑、感伤。

  阮玲玉在蔡楚生导演的《新女性》一片中饰演女主角韦明,一位在生活逼迫、感情挫折和记者的流言蜚语中含恨自杀的新女性,却仿佛是对阿阮生活的复写和预言,在拍完《新女性》后,因片中对记者不负责任虚造舆论的丑态的揭露,遭到了记者公会的抵制和攻击,阿阮虽当红一时,也免不了遭受舆论的炮轰和非议,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也香消玉损。 阿阮短短25年的人生,在最辉煌的时候逝去,成为一段传奇,而这样的传奇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感慨、敬仰,也有好奇、猜想,更有相映照自己人生的思索。

  很多人对阮玲玉自杀的原因好奇,有借此大大感叹“人言可畏”,也有认为是感情生活的不得志。舆论的力量是可怕的,处在风口浪尖的公众人物,必须面对和承受舆论的扑面而来,可怕的不是会有舆论对你做出负面的评价,毕竟人无完人,且诸多话语背后的思想和评断千差万别,而是舆论因掌控在人的手里,承载的不仅有职业、话语,还有人心,可以造谣可以中伤可以人身攻击,没有法庭上出于公正的及时叫停,却往往因猎奇、看点而吸引了众口一辞。甚至在舆论出现一致的托举声中,底下也可能面临着万丈深渊。如阿阮最后自己都怀疑自己,总问:“我是不是一个好人?”张曼玉在片中的采访时说:“谣论,不分什么年代。”虽然在百度百科中说,所谓“人言可畏”的遗书是唐季珊推脱责任伪造的,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人言,确实可畏,即使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身处在集体社会中,也必然要面对周遭随时可能传来的流言蜚语。但我更欣赏张曼玉的态度,笑了一下说:“我不开心是我的事,可是我一定不会给满足感给他们,…要死我自己会去死,不是因为你们。”

  而阮玲玉在张达民、唐季珊和蔡楚生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纷乱,其实阿阮是极其善良的,对于张达民,不仅像姐姐一样照顾他,还包容他的种种不端,唐季珊虽稳重成熟许多,却也是个重钱重名的花花公子,缺乏高修养的富商。蔡楚生和阿阮之间的感情最隐秘也最让人唏嘘,也许终是可以灵魂相托的人了,也是在错的时机遇到对的人,也只能是一场心伤。但这又不仅是阮玲玉遇人不淑,更深的也许可以追咎到时代背景下男女的地位与关系。即使阮玲玉作为影坛最红火的新星(从她自杀后影迷的追随自杀事件都可见一斑),待人真诚温和,善良而高雅,在男性面前,却也始终是谨慎、依赖、温顺的姿态。在男性和公众的眼中,她的形象也一直没有得到正视。她出演,包括主动要求出演的进步女性角色,还有参加的社会活动,都表现出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演员,更是一位有进步思想和灵魂深度的女性,而这种向进步女性转型的挣扎和最终失败,才导致时代悲歌最令人痛惜的哀悼。

  导演关锦鹏在片中与张曼玉讨论阮玲玉的死时,说:“问题在于,她是明星,如果她只是普通女孩,这种三角关系是很普遍,即使是四角关系,很私人的事情,无论你开心、痛苦,痛苦到要自杀,都是很私人的事情,但她作为公众人物,得面临舆论的多重压力。”前段时间白百合出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于是又有很多吃瓜群众,嗑个瓜子,道“唉,娱乐圈真乱”。不是娱乐圈乱,而是娱乐圈把乱象都展示了出来。娱乐圈,也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说到底,不管是爱八卦的记者,还是闲看热闹的群众,大家都没有把演员也当成一种职业,而不敬业带来的演技问题、当下遭受的激烈批判,其实和这种浮躁也难脱干系。

  要不要在自己最辉煌、最灿烂的时候隐去,从而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印迹?应该是很多人、尤其是“名人”考虑过的问题,这当然涉及到人生态度,然而现在我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可事先规划好的过程,许多人以这种方式和选择留下了传奇式的人生,然而不管是阮玲玉、张国荣、翁美玲,顾城、海子,抑或其他突然隐匿的人物,他们在告别光环时,都应该不是怀着要留下传说的心态。

  《阮玲玉》观后感(十):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

  阴天,小雨不断,在课上看电影《阮玲玉》。

  张曼玉扮演的阮玲玉,感觉很好,张曼玉的气质与阮玲玉的气质有些相似,举止散发着糜烂的气息,,眼神却有着一种坚毅,两人的名字都有一个玉字。

  影片的开头是一段对阮玲玉生平的介绍,影片中以纪录片的形式间歇的穿插着一些与阮玲玉有关的人物专访,不同的人,叙述着阮玲玉,回忆她的生活。一部戏,感觉就像一段寻觅阮玲玉的过程,张曼玉重复着阮玲玉的生活,重新演绎阮玲玉曾扮演的角色,然后在心中重塑阮玲玉的形象。演员,导演,编剧,观众,每个人都在试图接触阮玲玉的的内心,让这个六十年前的女明星重新回归生活。

  电影中有一场戏,张曼玉重现《新女性》中最后一个场景,躺在病床上,声嘶力竭的高喊着我要活。戏拍完了,剧组的人散去,张曼玉却仍躺在病床上捂着床单开始哭泣,梁家辉扮演的导演蔡楚生试图去安慰张曼玉。张曼玉用床单盖着脸,梁家辉守在病床边,镜头从床单开始缓慢上升,最后观众看到了拍戏现场的照明设备和摄影机。这时导演对梁家辉说,你忘了掀开张曼玉的床单了。在那一刻,戏与生活已经完全模糊,张曼玉在扮演着阮玲玉扮演过的角色,电影中的人在观看张曼玉的表演,让我们产生错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演员在演戏时是什么感觉呢?她扮演一个陌生的自己,她在体验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灵魂,她要试图使自己沉浸于一种幻觉中,当她角色的体会深入到灵魂中,会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下意识的去重复。

  我们看电影,是看他人的人生,我们会被他人的喜怒哀乐所触动,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也许从这种意义上讲,电影的本质不过是制造一种幻觉,使观众麻痹,忘记真实。

  我们会觉得生活乏味,然后在电影中寻找有意义的生活,但当我们的生活被呈现在萤幕时,我们会为自己的生活惊叹。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是剧中的角色所以思维混乱,只有观众能去欣赏,因为他们知道,所发生的一切故事都与自己无关,然后想想自己的生活,最后轻而易举的被影片感动。

  我们的生活其实很复杂,但我们不愿去思考这种复杂性,我们宁愿生活简单,简单的就像一部戏,一百二十分钟,就包涵一个人的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阮玲玉》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