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由徐静蕾执导,徐静蕾 / 黄立行 / 莫文蔚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一):职场的故事和爱情的故事,它都没有讲好
片子里说了所谓的“职场法则”,但不管是法则的内容还是法则的呈现方式都太烂俗,而且有些情节莫名其妙,如杜拉拉的简报怎么会到经理手中,她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简报等,包括杜拉拉的提职很多是不可测的偶然因素,就像是人品爆发一样,比如说升值HR总监,本来杜拉拉资历不够,仅仅因为经理恰好在大家讨论人选时进来看到了杜拉拉的简历又说了几句话她就成功升职了。电影中的感情线即王伟和杜拉拉的感情线也来得突兀,二者的感情并非循序渐进,而是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就在一起了,感觉这感情来得很假。
不想吐槽里面植入的过多而且已经影响到观影小说的广告,作为一部写职场法则兼及爱情的片子,我想要看到的是职场中复杂的人和微妙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的奋斗、选择、决断及无力,想要看到的是影片对于职场中爱情的特殊理解与阐释,想要看到的是更加真实、更加残忍、更加复杂也更加让人动容的世界。如果说《何以笙箫默》这样的电视剧是传统女人的白日梦,想要自己不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优质男人的爱情,那么本片可以看做是现代女人的白日梦,个人随随便便就可以赢得工作与事业的双丰收,虽然她付出了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努力。
这片子到底想说什么,我不知道,然而职场的故事和爱情的故事,它都没有讲好。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二):浮华背后是辛酸 光鲜背后是衣衫褴褛
3.福利很好:员工食堂,带薪年假,公司度假之类;中文中带英文的细节也处理较好
不足之处:片中外企员工貌似活得潇洒,但如题:浮华背后是辛酸 光鲜背后是衣衫褴褛 ;千万不要被影片的表象所迷惑,外企不养闲人,每个人想高收入都必须全力以赴
数字化升职背后的爱情故事
——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升职记》作为小说早已红透了大江南北,可惜我没有看过文本。虽说这个世界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到处都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但我心中始终还对人性抱有一丝希望。大自然的法则只是为了生存,而在人类社会中尤其显得残酷,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因而,才开始我对于以“职场白领生存指南”的宣传同样不抱有什么兴趣,唯一吸引我的是她的导演——老徐。我的幼年是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的,我的青春则是在《爱情麻辣烫》中萌醒的。当时的几个女演员:“早恋”的高圆圆,“迷惘”的徐静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现在我还是喜欢比较天真、清纯、善良的女性,对所谓的热辣、性感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老徐在四小名旦里,相貌只能算是中等。她出众的是才华,不管是办杂志,还是写博客,抑或是偶露一手的书法,都是体现了她的特质——人淡如菊。静静的开放,淡淡的幽香,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演而优则导”,在这批演员里,老徐做导演是比较早的。2003年的《我和爸爸》,2004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6年的《梦想照进现实》,都是老徐的成长史,今年她又推出了新作《杜拉拉升职记》。
影片《杜拉拉升职记》情节平庸,故事老套,表演幼稚,验证了之前坊间流传的“只见情场不见职场”的评价。它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有三点:一是数字化的升职,杜拉拉刚进入DB公司是做行政秘书,月薪3000元;半年后成为销售主管秘书,月薪3500元;一年后竞聘为人事经理助理(HR),月薪6000元;又过了一年再次升职为人事经理(HRD),月薪12000元。整个升职的过程中,除了一次人事经理的裁人,很难看到别的工作的改变。有职务的变化,没有工作的变化,没有新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效果,留给观众的就只剩下了简单而又乏味的数字游戏。二是美艳的服装展示,刚开始杜拉拉的服饰只能用很土来形容,这或许就是导演要追求的效果,为了与升职后的光鲜作对比。我们在电影中的不同场景,不论上班的路上,还是办公室内部,抑或聚会的现场,都能看到不同的杜拉拉,其换装的风格深得《花样年华》的真传。三是疯狂的广告植入,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让全国人民知道了广告植入的“魅力”,不论是各大单位的短信拜年,还是赵本山、小沈阳的搜狐视频都成为众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这部影片的广告植入更加疯狂,我们可以杜拉拉一起床看起,吃过早饭必备的“益达”,办公室里提神用的“立顿”,受了委屈狂吞的“德芙”,使用Lenovo电脑写下的微博,发起脾气用“兴业银行”卡刷的“马自达”的跑车等等不胜枚举。有时候,真的不懂到这儿来是看电影的,还是看广告的。
以上都是电影的表象带给我们的东西,其实这部电影的本质是个爱情故事。丑小鸭般的女主角因为楼梯问题意外在电梯里遇到了有“电梯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的男主角(王伟)。电梯还恰巧出了个小事故,让外强中干的男主角丑态尽出,匍匐在杜拉拉的石榴裙下。可转瞬间到了公司,他又是一副雷厉风行、果敢决然的模样了。但他们的偶遇却成了杜拉拉的幸运,在一次为迎接大老板(BOSS)的装修中杜拉拉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行动力和魄力。当然这里面也有王伟的功劳,不是他点头,销售部的职员们也不会那么配合。有功劳未必就能升迁,玫瑰(rose)抢了她的镜头,她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因为海伦被痛扁成就了杜拉拉的第一次升职。工作中的长时间接触,王伟和玫瑰生活中意见的不统一导致的爱情问题,让杜拉拉和王伟本就暧昧的关系更进一步,他们在泰国的浪漫旅游中有了一夜情,看似水到渠成,实则牵强附会。它所表现的只能是现代社会职场中人精神生活的空虚,爱情的空泛化。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情始于男人的示弱,再强悍的男人也有软弱的时候,刚好这个时候被杜拉拉看见,这成了他们两个人不能说的秘密,从某种程度上也拉进了他俩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各项工作尤其是装修工作中,杜拉拉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乐观和不计得失与玫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在玫瑰那儿受够了升职压力、斤斤计较阴影折磨的王伟看到了生活中些许的阳光。杜拉拉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最初她用吃巧克力的方法排解压力。有一个场景,晚上杜拉拉因为工作的事情不高兴,王伟陪她散步。杜拉拉一边狂吃巧克力,一边和王伟调情,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而后互相将对方推进喷泉里。这个镜头中的老徐真的老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清纯,有的只是当初没有的做作!恋情在王伟瞒着杜拉拉带玫瑰去美国见快要过世的母亲和杜拉拉为了遵守公司的规定不告诉王伟快要被解聘的消息这两件事所引发的误会中结束了。两个人都赌气说了伤感情的话,其实两个人都互有不舍。杜拉拉更是在奋发一年升职后,故地重游想追寻逝去的爱情。茫茫人海,她居然还真遇见了在泰国做导游的王伟。单纯而又可笑的大团圆喜剧收场,真正体现了该片的思想内涵。
深刻是一种病,它总是让你在感受到切肤之痛的时候得到最大的慰藉和享受。平庸也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流行病。很多人感慨老徐是不是江郎才尽了,也许她是生病了!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四):很商业的商业片
虽然没看过原小说,但是看过电视剧版的。
相比较而言,总体来说听人家说这片子应该是说杜拉拉同学升职的。
可是电影版的就变成怎么跟男人搞的。
1. 在我心目中,杜拉拉绝对不会因为喝酒而随便跟别的男人上床。(如果原小说是这样那我也没什么想法了)
杜拉拉本来就是个很传统的女性,反正在这方面我觉得王洛丹给我的感觉比较对味。本来两个人感情就没什么很深入,然后就心动了以下就上床了,这不符合杜拉拉。
2. 黄立行不适合演王伟。
王伟是个500强的销售部经理,总体来说,他应该很professional.但是剧中黄立行出了说点英文什么的,感觉就不像一个经理,就像个唱歌的,这不是我的潜意识,可能黄立行拍片不久,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欠缺吧。虽然范儿有了,但是还是不太像。而且他一笑,脸上的褶子都出来了。。。
3. 这部戏实在是太没有职场的感觉了。
不知道是电影短还是怎么的,我看片子就没有怎么入戏过,就觉得在等他们俩你侬我侬。职场的复杂,人心的斗争,还有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杜拉拉的成功在于她的精神,可是这部戏这个人物一点亮点都没有。说她勤劳吧我也没看出来,说她真诚吧我也没看出来。相比之下,王洛丹塑造的杜拉拉真诚勤劳更加有朴素的气质,而且更能让人理解为什么她是与众不同的,她到底与许多现代白领差别在哪儿。
综上所述。。。说了那么多居然,反正是一部商业的商业片。老徐自称才女,但一直觉得她演的没什么个性。就是性格特征不明显,这点跟柳云龙挺像的。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五):符合我的全部想象
我是看过原著的,确实认为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职场手册。当然,书归书,我从来都没有奢望过这部电影也可以起到某些程度上的教育意义。把它当成一部职场上的爱情片来看就好,当然,它相比一般的爱情片,总是多多少少地加了些职场元素,看看就可以了。
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烂片,导致我错过了很久。不过,最终想冲着黄立行去看,却觉得比我想象中的要好看许多。
他们在办公室相识,在泰国擦出火花,回来后若无其事,最后情有所属,然后争吵分手,又再度重逢……每一个片段我还是看的比较津津有味的,因为有我对职场的一切想象。好也好的自然,分也分的在情在理。
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完全就是我眼中完美一对的形象。老莫还是那么性感,也是我眼中完美职场女性的形象,总之就是perfect.
在职场上拼的努力,爱也爱的火热,赚够钱了去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我这意见又是和大多数豆友相斥了,不过没关系,至少我真的看的很过瘾。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六):徐静蕾
看了评论觉得对徐静蕾有点太主观了。
谁也没标榜自己是很个厉害的导演,一个人(无论男女)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家觉得好就多捧场、觉得不好也ok,她并没有绑架大家,大家却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标签去绑架她。
我们总是对孩子说,要勇于尝试、要努力,努力了自己就会得到成长,也会得到认可,不管结果是否成功。感觉我们自己平时挺正能量,挺包容的,到了她这儿好像就变了味......想想有些类似,我们天天说没关系啦,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实中总是逼着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这是一种现象,真正内心你强大的人才会懂得去尊重,if还能碰到和自己标准匹配的那就是欣赏,但谁也没逼着你非要去欣赏他。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七):嗨,拉拉
当你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有什么感觉? 我看完后感觉是首先有种对比的感觉,就是到自己的职场中去找影片里人物的影子。海伦,李斯特,玫瑰,王伟,还有销售部搬家时嚣张的天津男等等。原著的《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也是位大公司的HR主管,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公司职员如何更好的在职场生存,俗话就是混,混的更好。但是老徐却把它多少变成了一个描写办公室地下恋情为主轴线的都市情感片,想比原著小说可给大家借鉴职场规则的地方很少,当然穿衣打扮倒是给我们的女性职场朋友倒是很多学习、借鉴、羡慕的地方。看看影片中的各种人物吧,首先是莫文蔚扮演的rose,迎面感觉就是很强势的女人,说实在的我不喜欢这样的女人,相信所有的男人都不喜欢这样的女人。给女人一个建议,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千万不要混为一滩。如果你的办公室也有这么位强势的女同事,或者更不幸是你的女上司,那真的very unfortunately,我同事的上司有点rose的影子,只不过她更烦人,更not popular among people.很羡慕拉拉有位好老板--何好德,对了,说到这里有个小插曲:上次部门新同事无意问到,X总有表扬过你们吗?另一位同事苦笑马上回答到,但愿骂人的话不要太难听就好。杯具!DB总裁何好德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起码他会去看到员工好的一面,突然想到有人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你们就是水平低!说真的有时上级一句表扬会让人干起活来更有劲,但是我听见和我从其他同事那里听见的只有“傻b,他妈的、屁啊,莫名其妙云云种种....”就像海伦说的“好好的话不会好好的说,怎么样听起来都像在骂人,搞我现在一看见他就忘事”。(咳,总是感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市场部的人是不是都想DB市场部里的那位天津男,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还好我们隔壁的市场部还没有这样的,不过有个外号小骚公鸡的哥们偶尔打打鸣。对于这种自视甚高的同事,我的观点是据理力争,大不了就是辞职嘛,多半他们都是吃软怕硬。大多数公司有那么几个喜欢出风头的同事,喜欢谄媚上司,影片里的伊娃就是这样子的,总喜欢拍拍领导的马屁,越是人多的场合她就越要妩媚一下,越是兴奋,一阵吹过来,就好像风专门在吹她/他一样的,当然咯,没有一定资本是不行的,我以前的公司有个东北女生就是这样,非常招摇,我总手机感觉她很闹,凭的就是她高挑的身材和敢于献身的精神.
说实话,这部翻拍的电影和原著小说比起来相差甚远,无论是故事的出发点还是关于内容,与之相比都有天壤之别,但是在一部仅仅2个小时的商业电影中你能期望得到什么呢?要吸引观众的眼球,老徐可以说是一脱再脱,你要说她没有使劲浑身解数,那真是天理难容。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轻松的都市恋爱片,其实我怎么都感觉它是在假借《拉拉》的主人公之名和部分剧情在讲办公室的地下恋情。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哲理,在CBD,在办公室,在很多角落存在着许许多多暧昧的蜘蛛网(据说公司曾经就有两位中层有这样的暧昧)首先请先理解下什么叫做暧昧: 暧昧是男女之间态度含糊、不明朗的关系。是一种很特别的男女朋友关系,存在于友情之间,又超然于友情之上,但是低于男友或者老公的爱情之下!许许多多的办公室恋情就是从暧昧开始的,暧昧既可爱又可怕,既无聊又好用。可爱是因为在办公室暧昧,就好像一个小孩在上课的时候偷吃口袋里巧克力一样的,越吃越有味道,越吃越想吃,可怕在于要是被发现了也许你就很难再公司混下去了,甚至会引起后院火灾;好用自然不用说,最直接的就是你的升职会一帆风顺。
看完这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还是颇有些收获的:
第一,身材好的女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衣架子身材,胸型都很差而且小。
第二,潜规则要作到以情服人的境界,你才能让女人想桶装水一样,在办公室里想喝就喝。
第三,女人有三大罪,一是浓妆(再怎么欺骗,你也欺骗不了岁月),二是香水(和遭遇地震一样,不可抗拒),三是高跟鞋(最讨厌就是在午休时,高跟鞋的声音!)。
第四,记得作一个MAN SHOW的男人。
第五,办公室地下恋情深刻的反映了男人“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心理。
第六、就算你和同事有了恋情又想玩调情游戏,千万不要用邮件,更不要用公司系统的邮件。即使是在办公室网上和同事调情,都是不安全的!……吴佩慈扮演的那个胸大无脑妹,竟然把艳照图片放在公司电脑上,咳,引火自焚。
第七,ML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拍照留念!!更不要使用DV.无论你和谁!!!
第八、不要在洗手间谈论别人的事情,因为洗手间有鬼……那些关着的门里面,不一定蹲着谁!
第九、真的不要去得罪女同事,搞不好她以后或者已经就是你的老板娘了,哪怕是地下的!
第十、在公司上班千万不要自我感觉太好,不要总是以为一阵风吹过,都以为风是在吹你!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八):不伦不类不合场景的不搭电影
《杜拉拉升职记》看得怎么那么冷,节奏搞不清楚,一下子就过了一年,一下子这个人病了,一下子这边一下子那边,主角的演技都不在水平上,黄立行说话不仔细都听不出来甚至听不见,徐静蕾说话的感觉也和演技不合拍,莫文蔚吴佩慈全身上下都扣不出一丝演戏的感觉,特别是那些高官说话时一会儿一个英文,有意思吗!还有,杜拉拉要不是和王伟熟,她在公司装修的事儿上发火时早不知职位在哪儿了。办公室恋情真奇怪,杜拉拉竟然会让王伟喜欢上,这就是电影,传说中的电影,现实生活中估计只有为了升职而向上爬的那种喜欢了。看到最后两人分开又在泰国奇迹相遇,天啊……所以说这部电影实际上也只是个爱情片,说是职场纪实片顶多百分之三十,职场上的东西描写得不痛不痒,只是爱情无趣的点缀。要能像杜拉拉一样有个4000月薪的工作我先能笑一年了。这部电影有那么多有感觉的音乐,但还是部配得不伦不类不合场景不搭电影。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九):不言放弃
首先我需解释一下,之所以推荐这部片子,完全是出于对正在找工作的人包括我自己一些信心,除此之外,我并未觉得此片值得推荐。
诚如众多看客所言,这部电影的名字似乎不该沿用同名小说的名字,也许只是一杯速食的爱情泡面,最后还惯用了最落俗套的结局。
是为电影,难免有那么多的凑巧,凑巧在上班的第一天遭遇电梯门事件,目睹公司高层的幽闭小秘密;凑巧在幽闭者与女友分手之际,可以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派对;凑巧公司正逢装修而同事纷纷避之唯恐不及,适时展露头角,大显身手;凑巧即使遇到销售部的人不买账,在发飙之后幸得幽闭者发话才得以身手大显之顺利。
呐,从一开始的4q到最后的3w,杜拉拉确实处于升职加薪之中,要说,电影叫这个名字也不为过嘛~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的梦想转为实现,有的人苦于仰望的脖子已酸,转为放弃,有的人依然执着在过程之中。
有苦难并不可怕,人的能力相差不大,缺乏的恐怕是耐力之上,至少在看到杜拉拉一直努力认真在自己的岗位上,并一步步攀升,激励了我,要言放弃,实在太早太早。
谨以此文勉励自己,加油!
《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十):杜拉拉升职记:玫瑰一样的女人
看杜拉拉说句实在话,我完全是冲着小莫去的。以前我觉得她红?她凭什么?那么难看,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后来慢慢发现是我看问题太片面了。她红得不是没有道理。这个女人,实在是太个性了。
片中的玫瑰可以说是小莫本色上演。对于她和冯德伦那段感情,我不是不惋惜的。那么多年的感情,说她不难过,是假的,不然不会有那首《其实我一直想对你说》。也许因为那段过往,她更加投入角色。
玫瑰是对感情很看重的人。只是,当事业不稳定的时候,她选择事业,毕竟事业可以让她有安全感。但是当事业稳定的时候,她想回到感情身边。已经不可能了。他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她。这女子,居然可以很坦然的去面对。然后陪着曾经爱过的男人远赴美国,见他妈妈最后一面,以了老人心愿,也算是帮了他一个大忙。只是,她未曾想过会有一种局面,是要她去选择感情和事业,两者只能存在一个的处境。开始,我以为她真的出卖了她最爱的男人去换取她最重要的地位。可是我发现,错了,她那样洒脱,递上一封辞呈,离开。临别时,最后一支舞,她是和他跳的。舞姿妩媚动人,那么缠绵,她把所有感情化作一支舞,展现给他。她那么不舍,缠绕着他。最终舞离了舞池,走到大厅门外。当他追出去问玫瑰的辞职是不是因为他时,这女子,居然可以潇洒的笑笑说,你想太多了,我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忽然,我就流泪了。因为,那个口口声声爱他,不让他走的杜拉拉居然可以自私的不告诉她的爱人公司裁员的消息。而玫瑰,这个旧爱居然可以洒然离场,做最后的成全。
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吧。这样的女子,也许对她来说,送他最好的礼物就是成全。有时,我觉得小莫本人就是这样的女子。面对冯德伦的劈腿,她没有怨言,她全部接受。我知道,也许很多女子注定带了一身的伤去独自面对。但是生活的打磨不会折损她们的美丽,只会让她们更有光彩。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小莫的原因吧。
终究是欣赏玫瑰一样的女子,大气,洒脱,做女人,当如玫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