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的少年》是一部由胤祥执导,黄河清 / 孙欣 / 苏哲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一):简单的观后感
三 剧透吐槽什么的 自己私下的影评写掉了 这篇还是纯矫情吧
------------------------------正文------------------------------
某天突然无聊 翻出此间 基本是直奔杨穆的情节 事实证明这是屡试不爽的找虐绝招 我再度看的泪流不止 同时无端的怀念起一些模糊的细枝末节
此间于我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杨穆的部分了 这次完全没有失望 很是令我欣慰 于是看着穆念慈连珠炮般的提醒杨康要办的事情 看着没心没肺的杨康有一搭没一搭的接着茬 看着穆念慈说我等你到五点十五 看着杨康拿起那蓝色的日记本 看着穆念慈冲杨康的背影挥了挥手 后者却全然不知在马路牙子上走的轻快 看着那张DV 里面一个又一个路人说着穆念慈请做彭连虎的女朋友吧 我矫情的眼泪就这么掉了下来啊
- 穆念慈 你喜欢杨康么
喜欢 当然喜欢 从看到那个白衣少年的第一眼就喜欢
- 那杨康喜欢你么
其实不重要了吧
我想穆念慈在心中也许也千万次的埋怨过杨康 可是故事的最后 她的那些纠结和怨念 应该就那么消失了吧
看着他们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应该想起些什么 但似乎是太过久远的事情 情节都在那里 我却已经想不起来当时具体的感受了 再生动的喜悦和心痛 现在也不过是空洞的词汇而已
这大概叫做恍如隔世? 也许吧
另一件快要忘记的事情是毕业时候那些或真实或夸张的情绪 毕业那阵在食街灌下了很多啤酒 毕业那阵打了很多牌 毕业那阵哭了很多次 毕业那阵开始真切的意识到也许有些人一辈子再也不会见到 毕业那阵根本无法想象怎样度过一次又一次艰难的离别
几乎快要忘记这些事 今天看到乔峰跑进一片狼藉的毕业生宿舍楼 场内由于狼藉的程度发出一阵笑声 我倒是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笑 因为那一刻我脑中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啊 我也曾经站在过这样的楼道里面哪
似乎没有那么的乱 似乎没有那么的空 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离别才会去的
看完电影以后去吃饭唱歌 仿佛回到从前 看完十佳说走我们去把今天听到的歌刷一遍 要么就是不停的msg或是在版上呼唤打牌啊鸡翅啊 唱歌的时候 我一直想起脚程可达的翅客啊百事吉啊十七英里啊 其实我不是很确定 还能不能回得去了
我在北大浪费了很多时间 做了数不清的没意义的事情 放掉了不少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这一刻 这地方让我无比怀念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二):片尾曲、 转身之间 、都在里面了吧
往昔时光已走远
我才会学着想念
平常的相见
银杏树下的誓言
刻骨铭心 可我们
渐行又渐远
一句你好和一句再见
中间是没有对白的画面
昨日依稀又重现
你站在我面前
记忆里的少年
从未改变
我迷离的双眼
昏黄了容颜
却依稀留住了 时间
你沙哑的声线
在梦醒瞬间
在我忘记之前
唤醒世界
未来好像很遥远
你是否习惯忘却
熙熙攘攘的世界
似水流年 可我们
只是平行线
没有相聚也没有告别
未来是 似曾相识的情节
故事已经到终点
结局不再有悬念
可是人海茫茫
难言相见
我迷离的双眼
昏黄了容颜
却依稀留住了 时间
你沙哑的声线
在梦醒瞬间
在我忘记之前
唤醒世界
就这样不知不觉
就在那转身之间
就是那过往的少年
天空依旧湛蓝
明朗如昨天
翩翩白衣少年
你在我身边
却在转身之间 消逝不见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三):属于我的此间
不评论演技,毕竟这不是真的演员的作品,可即便是这样,我也还是觉得很好,很真实,很感人。我想,大概是自己太自作多情了。青春,留下的回忆,无非是自作多情的幻想,把那些无聊虚度的光阴包装成阳光灿烂的日子。其实,连最后的那些拥抱,也无非是散场前的仪式,你又何必想入非非?别了吧,那些幼稚的日子。幼稚到以为自己生来多彩,其实是活在梦里看不到现实。别了,那些还会流泪的日子,为了一些廉价的感觉而激动的年纪,终究是随漫漫长路里的烟尘而迷茫。那些年,自己很傻,有些对性的幻想,有过对学习的反叛,有过对网络的沉迷,有过太多犹豫,诱惑太多念想。但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个长不大的自己,看着远方不知去向何方,在这里写下无意义的文字。有些时间,可能只有在记忆深处不曾遗忘。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四):少年神马的,真的都是浮云
照很多给这片子写影评的人的惯例,开篇第一句应是“这不是一篇影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不是一部电影,这么说可能会冒犯电影制作人,不过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其实从我亲眼目睹的《离骚》一开始,所谓独立学生电影的定位就不是很明确,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层面上的原因,恐怕在很多参与制作这些电影的人心目里,这样一件作品的意义远远要复杂于制作一部电影。这其中微妙的情感因素,往往拒绝被定义。所以不是电影有不是电影的好处,至少不用严格按电影的规矩办事。而对于观影的人来说,坐在屏幕前的心情也远远不是看一部电影那么简单的。
这是一场汴大学生的集体狂欢,这种狂欢,时不时就需要爆发一次,比如校友见面聊天,比如一个人晚上怀怀旧。只不过,装进一本小说,或者拍成一部电影,都只是更有组织的行为。 简单地说,这些电影本身是一场私人感情行为的公共性爆发,它们的姿态是热切地面向公众的,而骨子里却是自我的而且拒绝解释的。它有一群决绝拥护的观众,在故事行进之间各自回味自己的经历,它也必将令局外的观众备感乏味,因为当事人所享受的那些因果不明,意味不明,情节稀薄的故事,倘若没有强烈的感情共鸣,是无法向他人证明自己的意义的。
缅怀青春是每个要走出不走出青春情节的人热爱沉迷的事情。经历青春本身是人生中一段色彩浓烈的体验,它其实是许多正面与负面感受的强烈冲击:譬如孤独,每个少年都孤独,都享受沉溺在孤独中隐秘的快感,但同时又怀着奋不顾身的冲动去打破孤独,然而如果才能冲破孤独的局,是一个很多人用很多方法,成功或者不成功地回答了万遍的问题。它或许是向一个人群的接近,或许是向另一个肉体的试探。它或许是对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承诺,又或许是在许多的可能性之间被乱花迷眼而最终忘却孤独。青春的肉体其实生活在一个安静的,被保护的世界,而青春的灵魂却在不断地发出噪声,那些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同时厌恶着怜爱着自身存在的噪声。每个人都在矛盾与不安中试探着自我与生活的极限。而似乎只有在青春的保护伞下,对底线的挑战才是顺理成章被原谅的。
而将此体验放置在汴大这个语境中,只会千倍万倍放大其中强烈的个人性和情感因素。汴大提供了一个令她的少年们可以永远为自己(注:他们自己)骄傲的理由。这种骄傲他们从走进那扇门的那一刻,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享受和最沉的负荷。他们常年生活在证明这种骄傲的焦虑中。这种焦虑,与青春的焦虑,本来也是异曲同工的。这些个综合在一起的焦虑,为许多貌似顺理成章的生活环节平白地增添了阻力。除开经过这段日子,做过这些事情,追问这些日子、这些事情的意义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挠的心结。在一个少年的焦灼逼视下,一草一木,一蔬一菜,一个平淡的表情,一朵其实漫而无理的云,都可能成为意义的承载。
汴大是一个组织,但不是一个好的组织。它在自身的体制还在缓慢地,曲折地成型的阶段,同时又要承担象征精神自由的重任。在这个园子里,“自由”是一个严重依赖于个人想象的概念,它远远,远远,还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理念。作为理想的自由,正如天边那朵其实漫而无理的云,美,而无法预知它下一分钟的模样。它是每个人心中和梦里的花,但它也是很多人的失望与焦虑的来源。
如何在一个尚未成熟的体制下,自由而又有力地成长,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它在助长青春的大悲大喜的浮沫的同时,也在冷漠地回绝着对他们的保护。它在给他们幻想的同时,也常常拒绝提供足够的精神营养。汴大在很多少年的生命中,扮演的是一个母亲和情人之间的角色,她养育你同时也消耗你,她让你在似乎漫漫无际的躁动的青春期里,尽情地享受过了情感上的狂喜与悲伤,然后往往也沉积不下来什么,至少,并不是肥厚的温情。
这部电影真正让我失望的,也是作为一名曾经的彼间的少年对自身群体的失望。在尽情地宣泄了少年情怀之悲与喜之后,我们可曾有过反省?令狐冲那样一句“西域留学回来报效大宋”反复出现的台词,似乎就是少年们命运之一种的结束语了。这句话本身是空洞和无力为继的,更像是对现实完全不加思索的妥协。这确实是现实,少年们在成长为中年的过程中,也确实需要向现实妥协。而这也正是这个园子在近二十年来自身缺乏系统的力量,也缺乏向她的少年输送营养的事实之体现。青春必须凋零,理想必须死去,少年们必须长出中年的肚腩和漠然的眼神,这不是一种有力的教育,这也并不是生活必然发展的方向。
作为一个曾经的彼间的少年,我等了整整十年,终于可以让自己相信这一点, 少年,不是必死的;健康而有力的理想,是可以一直存活的。但这一切,需要更系统的支持。没有强健的系统的支持,青春在借助旺盛荷尔蒙之后开过的花,就迅速地凋零枯死了。倘若这个园子可以提供更多更系统的精神营养,那许多少年的悲戚,本是不必经历的磨难。而走出这个园子之后,他们也必然更加健旺。
就如同我们在狭小的学术圈子里常常看的那些,一个充满理想和精力的青年才俊,不需要多久就可能被消磨为一个见识平庸的中年学者。正如少年们如花的年华一样,在一个野心勃勃而其实凌乱不堪的时代,才华、理想、与灵光,都是脆弱不堪,没有营养就会迅速枯死的生物。与回忆笼罩着玫瑰色柔光的青春事件相比,严肃地讨论一个健全的大学制度,以及健全的本土学术传统是太无趣的事情,而时至今日,这是一个无数次沉溺在回忆过去的老少年,唯一可以想出的可以为现在的,以后的少年们做的事。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五):如水流过的少年
昨天半夜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160多分钟,导演剪辑版,看到凌晨三点多。这接近三个小时时光,又一次对大学生活的回味,感觉完美。
在大学里生活已接近十年。从本科毕业那一刻起,把这一段时光分为两半。充满迷茫,各种渴望的少年时光在毕业期间一瓶又一瓶啤酒中结束,之后,是漫长的,苦行僧般的博士生活。
年龄的增长减弱了体内各种荷尔蒙的分泌,无缘无故的悲伤少了,深夜不会因为睡不着而在校园内不断徘徊。对美味食物的渴望,对异性的渴望,都变弱了。
我怀念曾经那些逃课后无所事事的下午,怀念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王小波作品的激动,怀念那些因欲望无法入睡的夜晚,怀念当初瘦削的身体。
如果今天我身上这些叫做成长,那这些也叫做衰老。
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敬意。对同名书籍充满敬意。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六):抵不过似水流年 逃不出此间少年——那些消逝的年华与心情
黄蓉仅仅因为那委屈了一天的心情,在下着雨的傍晚,看到因为忘了请一天假而那样出现的郭靖,那一份温暖,就爱上了那个笨笨的男孩。女生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那一刻的温暖。
一帮男生坐在汴大外的小吃街上喝着酒啃着鸡翅听郭靖报告,令狐冲说十年后,段誉打电话说请杨康吃法国菜,杨康还得问句有龙虾吗,没有我可不去。大学时一帮人一起啤酒烧烤吃饭唱歌,怎么样都是开心的,毕业多年后的我们,是不是就再也找不回曾经那样简单的快乐?
令狐冲空有大志,却连做班长举行一次班级活动办一场舞会,都以无人肯留下打扫卫生而收场。最后四人吃饭,是乔峰付的帐。大一,团支书,班级活动,想起元旦晚会结束后,喝了不少酒,空荡荡的教室,突然无法抑制地哭了出来。然后,我们班长说,以后有什么事跟我说,别自己哭,我就记下了那一刻的温暖。(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非说那晚我是靠他肩上哭的,我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是真的喝多了么)
穆念慈对杨康的暗恋,那少女的情怀,全部在日记里。仰望着楼顶白校服的男生,就觉得很幸福。就因为他一直坐在身后,就因为他会问她借笔记,她坚持去学可能并不那么擅长的化学竞赛。那样精心准备的造型,全是为他,如果他不在意,那多少人的赞美,又有什么意义呢?她收到了光盘,他的点子,告白的人却不是他。那最后一个机会,他也这样错过了。离别的时候,她一点一点地提醒着他什么什么要记得,是算一种告别吧!她……终于死心了。当杨康看着那本蓝色的日记,满满的都是他的名字,满满的都是一个女孩对他全部的爱恋,他是什么心情呢?当他发现生活中那个准时甚至烦人的闹钟终于消失时,他会不会有些怀念呢?当他看着那个安静的女孩,和他帮着追的男孩牵手走过的时候,他有没有后悔那么多年的忽略呢?
看着穆念慈,看着杨康,想着曾经的,或者现在的自己,眼泪不知不觉地就流了下来。暗恋啊,是真的伤不起。
乔峰,那么不舍,却终究还是把那本GRE丢给了令狐冲。有些记忆,再不舍,也是终究要放下的吧?阿朱气的,与其说是乔峰选择的异地,还不如说是他选择的原因,那个他心里始终不曾放下的人。“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乔峰如是说到。
康敏,那样的女子,再美丽,再聪明,再强势,最终,也是要嫁人的吧!嫁给一个对她好,却不是她最喜欢的人。那么多年,她身边一直很热闹,可是,她一直是寂寞的吧!马大元,那时候最多能抢抢篮板,可是,他娶到了她。
就像江南说的:“这本书写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我和一群人已经失去的时间。 ”
曾经,我一个邻家的哥哥,也叫江南,那时候,是那么迷他,曾经的小女孩,傻的可爱。
“一转身,就是过往的少年。”
我爱这部电影,就像爱《此间的少年》那部小说一样,尽管也许它拍的很粗糙,演员也很青涩甚至有些做作。可是,这些不可抑制的泪水,那些消逝的年华与心情,在这个放纵的下午,已足够纪念。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七):关于爱情,关于此间的少年
趁着汇编语言不会编的纠结空档,抽出时间看掉了在硬盘里存放已久的<此间的少年>,那些和我们生命如此接近的青春与爱情这么集中的在眼前重演一遍,不免牵动心绪,感慨万千。
想起当年整个的高中阶段,几乎都是靠对于大学的幻想与憧憬坚持过来的,尽管那时对大学还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预科的时候疯狂的迷恋这样的青春故事,看了十几本校园青春小说,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草样年华,听了许多广播剧,从让青春继续到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还翻遍了当时能够找到的几乎所有毕业dv。我试图从里面找寻青春和爱情的定义,以此构建自己的目标,在别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收获遗憾中体会和准备自己的生活。然而,在看完一部这样的影片后回首,才蓦然惊觉,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已滑过四分之三的轨迹,还有一个月我们就变成校园里最年长的那一批,还有一年我们就要去亲身体会那看过无数遍却不一定明白了的离别与怀念。
山水因人而有情。如果很多年以后我会怀念这个地方,那必定是因为这里有我们一起走过的回忆。在此间里,最让我感怀的,也是那群人,那群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人。当然,还有发生他们身上的或唯美或现实的爱情故事。
电视或者小说里,故事的开端总是始于事故,而这,也往往成为教导大家现实与小说差别的典型例子。郭靖和黄蓉之间就是这么一场让我觉得美得不太真实的爱情故事。老实憨厚的郭靖,古灵精怪的黄蓉,因为一场意外而走到了一起。这样的故事无疑是极具观赏性的,乃至于有点励志的味道了,我也喜欢这样的剧情,同时又悲观的觉得,这个在现实中根本不会重演。尽管影片中有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女生会因为男生某个打动她的行为而喜欢上他,而男生却一般都不自知--但这样的理由却没法说服我。
几乎所有武侠小说里的爱情套路都是这样的:一见钟情,至少单方面的一见钟情--机缘巧合的结伴同行,一起闯荡江湖或者完成什么任务--共同经历生死患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几乎所有的剧情都在讲述那些生死历练中所体现的伟大感情,却不曾有丝毫笔墨阐述那些情感的开始。或以文艺的解释来说,这个叫”情不知所起”或者”命中注定”,但作为在武侠爱情观影响下成长的人,悲剧的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起码的判断能力,关于什么样叫做感情的开始或者如何开始。
穆念慈的痴情和杨康的随性让无数人扼腕。这样执着的坚守,这种无疾而终的伤痛,都该让我们有感慨或哀伤的理由。
看到花生发的日志,说金庸修改了天龙八部的结局,王语嫣最终拒绝了段誉,回到了慕容复身边。这样的剧情让我想起了当年与hh众多探讨中的一句:他爱上的不是那个人,而是爱情本身。对于段誉而言,王语嫣只是神仙姐姐的化身,只是一个代号,是段誉所有美好幻想的投射。穆念慈的故事多少和这有些类似,尽管青梅竹马有共同经历无怨无悔的付出却从未得到任何的反馈,即便如此却依然如此的付出。或许对于穆念慈而言,杨康也是其青春情感的投射而已吧。
乔峰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学生会主席,霸气,老练,仗义,兜里从来不缺钱,开口不是骂人就是笑…觉得我们的生命中都会有这么一个人,在适合的时候出现,教会你很多东西,然后在适合的时候离开,让你独自面对。如同韩寒在1988里说的,他们替我们撞过每一堵我们可能撞上的墙,跌落每一个我们可能掉进去的坑,然后告诉我们,这条路没错,勇敢的走下去吧。
乔峰的爱情同样神奇。两段故事,却冥冥中自有一种轮回之感。借用四姐的台词:康敏教会了他成长,而阿朱,则教会了他爱。
最后想说一说令狐冲,因为在他的身上,仿佛找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希冀和安慰。
首先是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和无穷无尽的激情。开口必家国天下是我尚未可及的,不过不切实际这一点倒是相似。舞会办砸之后,在乔大哥充满功利和现实的教育中,仍不失其激情和理想主义,这是我所欣赏和羡慕的。
然后是强大的恋爱理论素养和薄弱的实践经历。他和杨康二人组成了号称汴大最为专业的恋爱咨询中心,为他人出谋划策却没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用他自己的台词来说,世界上的快乐与不快乐是守恒的,因此每一对恋人的甜蜜都必然伴随这有些人的黯然神伤,而他悲剧的总是扮演后者的角色。本人一直自诩理论素养极高却每每因未曾实践而遭人诟病,因此见令狐冲如遇知音也。
这个角色最让我感触的地方在于,他在整部电影中所扮演的,一直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从为郭靖出谋划策,到看杨康与穆念慈的爱情故事,到听乔峰述说他的过往,他见证着每一段爱情的发生,在别人的故事里体会自己的悲喜,领悟到各种道理,却未曾亲身经历。这之于他自己,究竟是幸或者不幸呢?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八):There They Were
看完点映一周了,本来没打算写影评什么的,也确实从来没在豆瓣上写过任何评论,一来不爱写,因为不管看什么,其实大都不过是自我感受,充斥太多个人的情感和记忆;二来不敢写,昨儿还跟人说,今年看的五星电影满打满算也没啥,此间一定是其中最五星的一部不解释,写不好,怕配不上;三来没空儿,年末忙到死。
然则几个小时前在讲堂新年狂欢夜被小康姐现场版的主题歌深深戳中了,整个儿12月的眼泪都掉给此间了,狗一样的背影,杨康和穆念慈的告别段落,彭连虎的表白视频,我是猪我真的是猪,松林前边的偶遇,香香我爱你可是我明天就要走了,大话西游里的||一生所爱||,小康KTV的||两两相忘||,还有现场版的《转身之间》。
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含着泪儿,像很多个重读此间到睡不着觉的夜里,像看点映那天黑暗的多厅最后一排,像毕业前某个深夜一群人在静园默默地相互偎依,像去年(应该说是前年了)毕业前那夜的小西门告别,虽然只有几步路,但是住46楼的男生总是会把我们送到楼下,再转身回去,像最后收起笔记本时,从45楼的ip最后断掉Term面对黑洞洞的屏幕,心里咯噔一声儿地漏了一个窟窿,仿佛什么东西被生生地抽走了、死掉了,呼呼地进风,鼻子发酸,眼眶温热,知道一闭眼,眼泪儿就能滑下来,但是却故意不闭眼,使劲儿往上看,深呼吸。这些都是从别处看来的词儿,每每到了那时候儿才能知道,要自己形容其实怎么都不会说。
于是爬起来补个伪影评,把2010年的心事儿了解了,2011年的第一缕阳光还没升起来呢不是。
There
看胤导的片儿,这是第四回(如果把《一切为了成长》算上)。说期待?当然期待!胤导说,江南写的是他的此间,我拍的是我的此间。穆念慈说,她演的是她的此间,重要的是每个人看到自己的此间。所以我期待,青春的细枝末节,梦想的不离不弃,少年的岁月轻狂。说不期待?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种种莫名的对将自己钟爱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不信任,怀着最低期待走进多厅,让我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即使几天过后,依然心情不能平复。
从海报到英文名儿,从百事吉(好像现在改名了又?)到老丁,从28楼的门儿走进45乙的屋儿,从图书馆到林荫路,戳死我了,用导演的话说,我就是去找戳的。谁管这是啥时候的园子呢,谁管他们为啥还要打水而不用饮水机呢,反正大家还是会晚上泡面吃,别管是叫学三还是康博斯,大家还是会去吃鸡腿,什么似曾相识的情节 结局也不再有悬念是吧。
点映那天,在多厅看着了锤子,毕业一年半都没见过,我喊他,他瞅我一眼——我强烈觉得他反应了半天我是谁= =然后说为什么你这老女人还在校园里晃……泪奔~~我也不想啊。毕业的时候儿跟多少人说,我在这儿,守着我们最初相识的地方,给你们守着家,世界这么大,世界这么小,可我总在这儿。后来我就后悔了,我也希望我能有个矫情的机会,说我离开燕园的那天闷热得充斥着欲语还休的离骚,我在梦里都能看着28楼前的落叶,我多年后回来的时候四五级风嗷嗷刮我却温暖得跟个暖宝宝似的。
然而我没这机会,我在这院子里待着,明明灭灭的面孔擦肩而过的身影,人海茫茫难言再见。不过终究都会成为记忆里的光点,汇聚在一片绿色和黄色的银杏叶上,多美。
They
宿舍暗号从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变成了铁甲依然在红杏出墙来,上海堡垒的桥段,大话西游结尾“像狗一样的背影”,床上那本杨康翻看的书是不是从射雕变成了新版此间,靠谱,的卢,倭国片子情书,非著名ID风二中,令狐大侠令狐夜夜……喜欢这些特别用心的小细节!哦,还有杨康他们宿舍的床单被罩……为啥一个比一个花呢,乐死我了。还有还有,那张销魂的照片儿,长得真是像死了啊!
乔峰卖书的段落让我想起离骚II啊(好吧那段印象比较深主要是古总的RM队服= =),不过不喜欢乔峰和康敏在西门吃饭的段落也不喜欢乔峰没赶上送康敏那天早起的那段儿,最喜欢KTV那段儿,小康姐唱辛晓琪的时候我心里翻江倒海地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岳灵珊其实是整个儿片子看完我最爱的女演员,穆念慈康敏固然很美,小康姐骄傲又心酸,穆mm自怜又倔强,她们往那儿一站我的心都要化了,然而还是更爱岳灵珊,不够美,却足够耀眼。
喧嚣或沉默的开头,讲述着每个人的故事。
这么多年从来不曾想过有机会看着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他们活着在屏幕上动,胤导说初次想这事儿有7年了,谢胤导,因为你的坚持,也让我们很多人圆了这个梦~
Were
其实当年高中读《此间》的时候也没觉得多爱,冲着那些金庸笔下的人名儿去的,觉得挺搞的,至多是个流畅的故事,后来大一读,觉得文字功底真好,事儿讲得真漂亮。当时看单纯因为喜欢金庸,那会儿才高二刚进文科班,来北京玩儿的时候看过北大的西门儿,但是谁知道汴大跟它有什么关系,谁知道江南是谁。很多人说,因为读了此间,所以才来了北大,也有很多人说,因为读了此间,才觉得没能来北大是个遗憾。
那会儿我只是觉得把这些熟悉的名字放在这校园故事里很有趣,乔峰依然仗义相助豪气干云,段誉依然舌绽莲花花痴美女,郭靖黄蓉依然上演着一见钟情的故事,黄蓉依然觉得“只有靖哥哥对我好”,只不过门不当户不对的这俩人看上去更加不般配一些,变化比较大的当然是杨康念慈和令狐冲,我眼中的令狐冲当然是金庸笔下第一男主角,真正的出世,理当不是江南书中的愤世嫉俗二了吧唧,杨康念慈都不是我所喜爱的,然而到了此间里,却又成了心结什么的……曾经觉得此间是没读过金庸的人读不来的,后来才发现,大把读过此间的人都压根儿没有读过金庸,不过这不影响他们为这个故事欢欣恸哭。
在别人的故事里哭哭笑笑多好,哭够笑够也就过去了。可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欢欣恸哭哪里比得上在自己的故事里跌跌撞撞,大笑开怀,喝醉无言,想哭却流不出眼泪呢。所以没错,此间绝对是要给毕过业的人看的故事,不管多少孩子捧着这书捧着憧憬走进了P大这园子,也改变不了此间的这个本质。毕过业的人才懂。
11月份的某天,跟一帮旧人儿去老丁,坐下就开始闹唤冷,还没点就这个说哎别算我啊我要减肥那个说最近肠胃不好不能吃这么油的还有说我刚吃完了吃不下了我就坐这儿跟你们聊……合着最后一伙人看我自己吃了一地的签子。于是我想,以后再不会有老丁见这个说法了吧。可能终于过了夸张的年纪,不再有激烈的感情,无论听歌儿看片儿读书对人处事,特希望遇到点什么事儿,还能够竭尽所能去努力,或者至少,用语言去深化感情。默默的,即使只是在心里,谱写给自己。
我觉着自己好像看着他们长大,就像穆念慈眼中的杨康总是记忆里的白衣少年,他们每一个儿在我心中都有特定的样子。每个人成长的途径都不同,就好像自己玩骰子掷出的数字,由不得也无从抱怨。这种怀念,就好像一个要到了终老的人,然而也总还是有机会在忘记之前被唤醒。
故事的最后其实却是,他们都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我们却老去了。
睡一会儿。
12点半再爬起来去看第二遍,应该会更好了吧!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九):却在转身之间 消失不见
想写点儿什么,给此间。总觉得自己写不好,于是不敢写。
于是还是不敢把这个叫做对此间的所谓“影评”,不过,写写自己被勾起的种种情绪罢了。
1、关于青春流逝的故事
《此间》书最前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在这里种下自己最初的爱情,错过最初的缘份,经历着自己光辉灿烂的荣耀和黯然神伤的挫折,然后从这里走开,永远走进了成年。”
就好像看着自己的故事在面前历史重现,模模糊糊的,都是依稀往事的影子。
坐在四周一片黑暗的电影院里,多年以后的多年以后,想起多年以前的多年以前。
我想我是没有资格感叹青春流逝的,也许此时所有的伤感在今后看来全都是不痛不痒,掉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了。毕竟还没有走出校园,毕竟还没有尝那些酸甜苦辣,毕竟现在还可以随时随地叫上一群人围炉子吃老丁、打三国杀。
胤祥说,世界上最伤感的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从前,有一个孩子,然后,他长大了……”
多大的孩子都是一样。小时候总梦想快些长大,而时间是条单行线,长大了,就回不去了。
怀旧时,记忆和情感就如潮水般涌来。
2、关于杨康这个大坏蛋,以及乔峰这个迟钝男
有人对此间进行评论的时候说过:“每个女孩都曾经是穆念慈。”
没错儿,都傻过。
“你在舞台上你自己的骄傲和美丽中舞蹈
我在你舞台外寂静的黑暗中沉默
我曾愿用尽我有限的时光
就如此凝视、凝视、凝视
直到我随着时间的流水化作雕塑或者尘埃
可是当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片黑暗中的孤独和寂寞时
我拾起那束经年尚未凋谢的百合放在惟一的灯旁”
“穆念慈一身都是杨康的味道,幸亏杨康的味道还不是太糟糕。”
现在身上,也都是杨康的味道么?不知怎么总感觉自己不再像之前的自己,越来越像杨康一样,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看着下面的人群。白衣翩翩的少年,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个美丽定格的瞬间。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瞬间吧,就像乔大爷说着说着,就突然发现,这句语气怎么好像那么熟悉。
杨康喜欢穆念慈么?
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杨康不会注意穆念慈打扮之后变得好看,而连令狐冲都会夸一句。但杨康会在穆念慈和彭连虎牵手后黯然神伤。
而,如果牵手另一个人的是杨康呢?
于是全部的悲凉,都是穆念慈一个人的。
江南还是很仁慈的,他不忍心把全部的弱势都交给穆念慈一边。
也许杨康,对穆念慈,也就是怜悯而已吧。
乔大爷会坐在康敏的宿舍空空木板床上出神。错过去送康敏是因为睡过了,坐在那儿,脑海里全是康敏的声音,在那儿一遍一遍回放着。
《空中花园谋杀案》里面说,“多年以后才知道真爱是谁,这是傻瓜都有的智慧。”
但是少年嘛,小孩子,都傻。
3、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看着电影,想起很多,关于过去、关于现在、关于以后。能想起的所有东西,不过也就是想想而已,一个转身,过往的少年就消失不见了。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梦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回首过往,是美好的曾经,刺得眼前的现实无比悲凉。再转身回来,现实还是要一样面对,睡懒觉翘课,纠结着GPA好不好看,赶deadline,骂TMD社会现实,慢慢变得嬉笑怒骂,觉得别人眼中的自己好像越来越重口味。看身边的、他们的爱情,想着自己喜欢的男孩,说不出口,也许原来的青春年少、朦胧的美好还没全被时间和现实吞噬,还留着那么可怜的一点点,不过,也总觉得自己不敢轻言出口,也许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情感了。曾经最掏心,所以最开心曾经。
也许是因为还不够长大吧?还向往一种纯粹的感情。他也是纯粹的一个人,我也是纯粹的一个人,两个人是无话不谈的知己,又是一句话不用说的默契。说一句,你懂,我懂。一个表情,你欢喜,我也欢喜。
过了爱做梦的年纪,一切就没那么简单了。
谢谢还有梦可以做。
——
《转身之间》
往昔时光已走远/ 我才会学着想念/ 平常的相见
银杏树下的誓言/ 刻骨铭心 可我们/ 渐行又渐远
一句你好和一句再见/ 中间是没有对白的画面
昨日依稀又重现/ 你站在我面前/ 记忆里的少年/ 从未改变
我迷离的双眼/ 昏黄了容颜
却依稀留住了/ 时间
你沙哑的声线/ 在梦醒瞬间
在我忘记之前/ 唤醒世界
未来好像很遥远/ 你是否习惯忘却/ 过往的片段
熙熙攘攘的世界/ 似水流年 可我们/ 只是平行线
没有相聚也没有告别/ 未来是/ 似曾相识的情节
故事已经到终点/ 结局不再有悬念/ 可是人海茫茫/ 难言相见
我迷离的双眼/ 昏黄了容颜
却依稀留住了/ 时间
你沙哑的声线/ 在梦醒瞬间
在我忘记之前/ 唤醒世界
就这样不知不觉
就在那转身之间
就是那过往的少年
天空依旧湛蓝/ 明朗如昨天
却早已错过了/ 遇见
翩翩白衣少年/ 你在我身边
却在转身之间/ 消逝不见
《此间的少年》观后感(十):我们的此间
http://blog.renren.com/blog/110987944/726338908
从知道此间拍成电影到苦苦等到昨天终于看到网络版,我对此间的念叨已经到了祥林嫂的程度。我知道像我这样的同志不止我一个,因为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那个园子和那段难以忘却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青葱岁月。
不写点什么,总觉得手痒痒,之前看到影评无数,对于一点我坚信不疑,那就是,每个汴大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此间。回忆像泻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三十一楼前的银杏树,博实前的包子大叔,还是那么人满为患的图书馆,久违的西门鸡翅,以及BBS的十大热门话题,这一幕幕,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近,也那么远。故事中的事情,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宿舍集体卧谈,图书馆占座自习,毕业摆摊卖书,还有k歌,看到真心话大冒险那一段,我会心的笑了,想起妇产医院的故事,以及半夜里敲饭盆给男生点歌。故事里的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然后又一个个悄然离去,我还来不及纠结于杨康穆念慈的无疾而终的恋情,就开始看到乔峰康敏毕业的片段。我知道,没有不散的宴席,曲终人将散。于是,我听到了那首听了无数遍还是百听不厌的翩翩少年,于是,我泪流满面。
汴大还是那个汴大,此间的少年,已经慢慢走远。然而走的再远飞得再高,少年变成中年哪怕是老年,割舍不下的,是那份记忆那份感情以及发生在那个园子里属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