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禁恋》是一部由克莱尔·德尼执导,德尼·拉旺 / 米歇尔·索博 / 格莱戈尔·科林 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军中禁恋》观后感(一):一部禁欲式的荷尔蒙电影
“军中禁恋”是一个噱头十足,容易贴标签,但又不太负责任的标题,因为整部电影看下来,到底这段“禁恋”存在与否,都未必说得清。电影的法语原名是“Beau travail”,译为“漂亮工作”,以德尼·拉旺为第一视角,意指他对格莱戈尔·科林的成功报复,因为年轻科林的出现,夺走了年老上司的注意力,对于爱慕自己上司的拉旺,这是不能容忍的。当然,这出老中青三代参与的同性情愫戏码,终究还是德尼·拉旺,甚至是观众的一厢情愿。
克莱尔·丹尼斯从小生活在非洲,这片原始、落后、历经殖民与奴役的苦难土地,在丹尼斯多部作品中充当故事的发生场域,是导演关于殖民记忆与社会反思的共同时空背景。《军中禁恋》则是法国驻扎东非雇佣军部队的一段虚构非洲往事。源自记忆的模糊,并还原成流动影像。含蓄简约,是本片的艺术特色。
如果说作家是通过组织文字来写作,那导演则是通过调用空间内的一切元素来书写表达,起码好的作者导演,会有这样的趋同。内蕴力量的自然景观、人脸与行为的动静举止、光线、非洲民风撑起了本片视听的全部要素,故事与台词退居次席,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种状态的纠缠,而不是理性的杂耍。不过我觉得,形成故事的,是导演的世界观与形式定义方式,而不是能力。一部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在梅里爱、德莱叶、布列松、罗西里尼和里维特电影形式的不同设计操作下,必然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归根到底这是导演的境界问题。用一个普遍准则去给创作者判定高下,是一件挺招人烦的事。
《军中禁恋》的内容有着欲望的野性,但调度形式却是十分禁欲的,一矛一盾给内部张力带来落脚点。丹尼斯不依赖台词去指涉内容, 完全用空间与动作讲话。非洲广袤的风景、士兵们仪式感的静伫站位,淡淡的生活场面,人与景缺一不可;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点到为止,在一幅画面中可放入一个文人啰嗦十页之事,无言中尽是安静的男性之美,或是被困进牢笼的无声嫉妒与斗争。
电影能够吸引观众,多半是倚靠表现冲突与激化情绪,但丹尼斯更倾向于隐藏。更多的沉默而更少的表现,更多的克制而更少的抒情,更多的简单纯粹而更少的刻画斧凿。日常化的流动影像,呈现了生活剖面的原初风貌,是靠近真实的最直接有效方式。相比于视听的乖张外放,情绪的大起大落,我更喜欢丹尼斯安静内敛的状态式线条。
《军中禁恋》观后感(二):荒野焦地的人工生存
第一次看她的电影,记下几笔。(第一次,弄错了好多东西,幸亏豆友 juliette 私下提醒)
1、镜头非常有风格。
手持摄影,摄影机随着人物的运动而运动,加之在拍人物与动作的时候,近景甚至是特写非常多,大银幕看非常晃眼。虽然晃动带来的是不安,近景让人更看清楚人物表情与动作,可是很奇怪,电影内部的运动是非常激烈的,但是节奏上却非常缓慢。我觉得自己看不清楚人物的内心,有种很孤独的感觉。这些被遗忘的士兵的情感的释放似乎只能通过无尽的训练和体力的透支来释放,有特别特别长的段落完整的表现他们的训练,很真实,镜头的呈现也是最激烈的。
2、构图
远而辽阔的海洋和蓝天,荒芜而单一的大地,如果是远景全景镜头,人物只占有非常小的部分,在至于画框的边角,前景是大片的粗粒的土地,十分不规则的构图,大量的这样的构图。
3、无时无刻的风。
4、古希腊雕塑般的男人体,侧光,逆光下的人物轮廓,真是美爆了。
5、现在的时间是静止的,而中尉记忆中的时间是流动的。闪回不断。
6、超级喜欢的场景,长镜头从远处慢慢掠过一片颜色从蓝色逐渐变成透明的盐海,从远到近,慢慢的拉到白色的盐碱滩,远处在海边,在荒漠中迷路的santin因为口渴在喝盐水。接着的镜头,切到中景,他躺在在白色的到处都是龟裂的盐碱滩上,深色的皮肤上沾上了一层白盐,他把背包拉到自己脑袋边,要挡一下炽热的太阳。他快要死了。
再接镜头,一个坏了的指南针沾满了盐(galoup陷害santin,给了他一个坏的指南针,santin就在沙漠里迷路了,强烈的求生欲望致使他不得不喝盐水)。
还有那个被盐沾满腐蚀的羊头。
7、非洲原著民的场景的展现
他们开始住在有人迹的城市旁边,后来搬离到荒原,最后再出现人迹,我感觉非洲日常生活部分的展现就是在讲环境,他们不能脱离的环境,环境非常恶劣,民众也很贫穷,可是这一群士兵不管多脏多累还是会洗干净制服,保持与周围不一样的状态。导演不厌其烦的用镜头浏览他们辆挂着的衣服内裤等,还有这些士兵熨烫衣服的场景。
8、空镜头 三座海中的活火山。
9、仪式化的动作,士兵们围成一个圈状做训练,动作非常像舞蹈,非常有力量,凝聚的舞蹈感。
《军中禁恋》观后感(三):經典回顧:不止是同性戀電影的《Beau travail》
「我們要規範所以要穿制服,而仔細地燙制服就是規範中的一部分」。從年老上司Bruno的這番話,觀眾可將電影《Beau travail》中熨燙制服/衣服的鏡頭,或主角Galoup(Denis Lavant飾演)一絲不苟地整理床單的一幕,看作是軍隊內要遵循的教條、紀律之象徵。軍人在這嚴厲、苛刻的制度下,需小心翼翼,如他們在鋼線上的訓練,不能行差踏錯;又如他們鋼線訓練之後,影片被馬上切換的晾曬鏡頭,寓意著這些士兵就像眼前晾著的衣服、短褲、襪子一樣,不能脫離開那條,暗示著嚴厲規範、紀律的長繩。
《Beau travail》被標籤是同性電影,但它對同性戀之描寫是含蓄的、內斂的,那些受到約束之生活下的軍人,難有外放的私人情感,而主角Galoup只能透過他鬼魂一樣縈繞著的旁白,透露出其不能於人世常軌上行走的痛苦。導演Claire Denis極力為此片製造壓抑的氣氛,讓角色的靈魂困在磚墻般的教條所圍著的一個較密封的空間裡面;但出奇是,電影又總是出現藍天碧海、一望無際的沙漠、或起伏的山巒;此些廣袤無垠的景象,跟主角浸於寂寞小池中的受壓的精神世界成對比,心內殘枝敗土無法收拾地不斷蔓延的他,又因那沉靜的海洋、荒涼的沙漠之映襯,更顯得孤獨。
風格冷峻、克制的《Beau travail》,卻被置於廣闊的非洲荒野背景下,導演Claire Denis重點地以影像方面著手,反映了主角們潛藏的、但又被壓制住的野性或性慾。本片較後的段落,出現了繁華城市街景,正是跟原始的非洲荒漠、環境形成巨大的觀感落差;Claire Denis利用空間的轉換,帶出了Galoup更強烈的被「遺棄」之感,他如貝克特《等待果陀》裡頭的人物,「堅守着等待時的那種永久失望的幻覺,或者在無能為力的狀況下,遮掩着那種明確感受到的自身存在正在消亡之感覺」。遊蕩於繁華城市裡的Galoup,其實也像拿著失效指南針的Sentain那般,陷入到迷失的境況,找不到自救的出路。
而穿插了「現實」,與發生在非洲內之回憶的《Beau travail》,有著較多銜接上不太連貫的鏡頭,如此的處理方式,不單突出了回憶的跳躍性,也製造出一種「零散」的感覺。被嚴明之紀律、枯燥重複之集訓所鍛煉成長的軍人,好比只能跟著大隊行進的工蟻,會失去了自己的個性、想法,一心只可服從於集體;這種「自我」意識上的慢慢消失、或靈魂的被掏空,就像個體變得的不完整,相合著此「碎片化」、「零散化」的影像風格。電影《Beau travail》通過新兵Sentain的加入,逐漸地改變了這局面,他敢於對長官Galoup的反抗,或Galoup最後那可能只是存在於其幻想中的、肆無忌憚的、並釋放出自己的獨舞,都能夠看成是主角們之個體性、以及Galoup那游離開的靈魂(你可以把Galoup的旁白當作是在旁觀著自己的靈魂),打破了軍隊紀律的銅墻鐵壁,真正地竄流了回來。
而導演Claire Denis在本片內想說的,並不止於個體的「存在」問題。她和Jean-Pol Fargeau所寫的、改編自梅爾維爾小說的劇本,以新兵Sentain的出現,破壞了主角Galoup和老上司Bruno之間微妙的同性關係;此種介入,其實又像這班法國駐軍部隊對非洲的「入侵」,他們鑿地開路,這些不起眼的情節,也是另一形式的「破壞」(值得留意是,Galoup要懲罰一個擅自離開看守崗位的部下挖洞,當這部下挖得愈大愈深,Galoup和Sentain的裂痕也愈來愈大)。而影片後段那非洲女孩對早已口唇乾裂的Sentain之相救,或都市繁華的影像突然的插進,都可以說是不同方式的介入。電影《Beau travail》有意探討現代化對較原始、落後地區的「干預」或影響,它跨越了洲際,以非洲女孩給Sentain最需要的水源一幕,高明地隱喻被殖民地對殖民國的資源供給,或是直接的幫助;還有Galoup跟看管著那,被懲罰之部下的軍人所說的:「你已經不是非洲人了,你現在是士兵了」這句話,既表達出此士兵已經或將會被軍隊進行個體異化,也表達出非洲黑人文明、以及其它地區的被同化危機。
從小就生活在非洲的Claire Denis,對這個地方有著特殊的情感,她於《Beau travail》裡頭借助能增加影像宗教色彩的音樂、以及部隊士兵平時伸展拉筋但又拍得他們好像參加某儀式的鏡頭,來展現非洲這片土地的古老、神秘。Claire Denis的《Beau travail》,不僅跨越了地域和種族的邊界,也跨越了時間,令我們感受到那來自遠古的能量;而此能量又喚醒了人的原始慾望,並通過層戀起伏的優美男性胴體展示,激發著觀眾去產生更多的意淫或聯想。
電影《Beau travail》從這雙向性的慾望激發(既激發了觀眾又激發了片中角色),隱晦地說明了後現代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ueze)的理論。德勒茲其中的一個思想,就是修正了拉康和佛洛依德對慾望是匱乏式的、或只是人由於欠缺而引起的一種主體心理狀態的認為。他覺得「慾望應該是積極的、主動的、俱創造性的,是和尼采意志類似的一種創造性力量,並俱有革命性的、顛覆性的」。因此,主角Galoup的佔有慾望,或是新兵Sentain積聚起來的對Galoup之挑戰、反抗的慾望,成為了這兩位自主意識覺醒的主因,他們的慾望變作了各自的雙翼,令新兵Sentain,以及早已把軍隊制度、秩序「內化」的Galoup,可以飛越圍城,不在做連自己的名字都可有可無的角色。
偏愛同性戀題材的Claire Denis(她1994年就已經拍了觸及同性/變性方面的《J'ai pas sommeil》),所挑選演員之身材雖不是十分地出眾,但在蔚藍的天空與大海的襯托下,又俱能吸引到我們的美感。而Claire Denis那讓人難忘的電影語言、表現手法,就像這水天一色的背景,增加了本片的魅力,亦為電影帶來更多解讀空間。舉個例子說,就是赤膊的Sentain和Galoup,於海邊用眼神、身體對峙的特寫,已經令到外露與抑制著的情感並存,且與開頭的舞蹈畫面相呼應(他們的對峙猶像跳舞),一冷一熱地,顯出了導演的功力,也顯出了劇本所藏的構思。
《军中禁恋》观后感(四):法国的展示
我想说的是,这不但不是一部同志作品,并且甚至不是一部枪战片或仅仅是关于军队的作品。本片所展示的,是可以代表法国对外的一种宣誓与佐证,而荒野,只不过是迷失在文明世界的人,对于无法适应苛刻自然条件的一个藉口。本片是中法建交五十年,由法国大使馆专门提供的作品,并且还把导演本人请到了北京的放映现场,可见法国使馆或在国家层面上,对于此片的用情之深。
影片的剧情
一个在法国外籍兵团服役的老兵,类似于连长,如今退伍下来,他回忆他在外籍兵团的生活,发现一个士兵的融入阻碍了他在自己长官——类似团长的面前无法得到关注,于是他刁难这个士兵,把这个士兵丢到荒野。最后长官发现,觉得他破坏了兵团的组织纪律,于是他被迫退伍回归法国。但片中没有任何可以说服这个连长的家伙对新晋的士兵有着情爱方面的嫉妒。仅仅是一个孤独的男人,在无聊孤寂的兵团生活中,所生发的各种难以言说的情绪而已。关于军团生活的无聊表达有——做训练、挖地、熨衣服、叠被子。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唯一的慰藉就是去到镇子里找妓女发泄。导演用了一些篇幅表达这个“连长”找自己的女朋友的事情。
深入的内涵与导演的自白
笔者认为导演意图表达了一种文明之内的人的状态,以及与文明之外的荒野的碰撞。因为虽然是法国片。其实全部的拍摄几乎都是在东非的荒野中
。或者他们去镇上的舞厅,播放的也是阿拉伯音乐。唯一听他们唱过的就是军歌。所谓外籍兵团。导演解释了一下,她说,这是一帮不是法国本土的人参与的军队。有点儿像雇佣军。但不同的是,他们如果在军团内服役十年期满,可以获得法国国籍。而这帮人的背景,一般是可以伪造的。比如他可能在入团前哪怕是杀人犯或者小偷,都可以入军团。这个部分没有人过问。导演说。这个故事就像是这个主角的一个梦。
笔者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就是他(主角)已经退伍了,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军队的生活已经完全剥夺了他在文明世界的适应性。接下来他想了关于记忆的主题。然后影片就是非洲的歌舞厅。大家在舞厅中陶醉着,之后就开始训练的场景了。笔者认为导演通过影片力图模糊一个人的记忆的边界,让情绪的东西融入到对过往生活的记忆中,并且非常朴实地描绘了各种各样的荒野。有几个场面极为动人。是关于荒野的。这也是军队生活一开篇看到的场面。首先会看到抽象化、或神灵化般的数个人影。有几个士兵高举双手犹如朝圣、或古代仪式的朝圣者般裸着上身,站在无尽的荒野中,配合着的是非常震撼人心、表达犹如洪荒世界或宇宙的歌剧。这种场面出现了几次。虽然他们所在的当地是穆斯林居多,但和穆斯林的礼拜也不一样。所以笔者认为导演试图打开了三个层面。1.一个男人的记忆与梦。孤独与混杂的情绪。2.朴素的军队生活,机械化被设定的人类文明的极致之代表。3.荒野的威力。与文明世界对立的遥远的代称。融入其中的非洲人和文明世界的人对比。无比广大又充满神圣力量的世界。
这三个层面无论哪个都表达得很好。叙事上则是相互穿插,不分彼此的。并且笔者要再次强调,导演用了非常朴素的摹写方式。所以如果不觉得闷,一定可以看得下去的。而我最惊异的是导演能如此惟妙惟肖地表达出一个男性的苦闷内心,她是如何做到的?虽然在影片放映现场想要利用提问时间直接对导演做出发问,但我想这也许与导演本人非常私密的生活、或者无法简短讲述的人生有关,所以就作罢了。
法国的立场
这部作品是法国使馆提供的推荐影片,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的展映作品,笔者认为是有深意的。里面虽然涉及到敏感的政治,例如外籍兵团,可以帮助国内的观众了解到另外一段法国故事。同时也包含有艺术性的展示——对于世界的认知与人性的观察,包含在片中了。但笔者认为选出这部作品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因为显然法国或者政府层面并没有想着标榜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反其道行之则表达了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观察。军队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点。因为他们是最庞大的国家机器。里面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弊病与恐惧、自我设限与孤独的遗弃。而与非洲本土的人互动,则可以发现士兵们的情感被迫雕塑或有所克制的自我扼杀,而与其相反的是非洲人的恬静、随顺与明亮。所以我们究竟是在怎样一个世界,选择了一个怎样的生活?我想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笔者所知道的法国雇佣兵团退伍兵的故事
笔者有一位友人,身在云南,认识一个曾经在雇佣兵团服役的法国人(可能不是外籍兵团,但同样也不是在法国服役),目前他从事摄影的工作。据说他的身世凄苦,是一位孤儿(就像片中的男兵)。他曾经服役多年,后来退伍后,力求适应社会,开始学习。但他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有障碍,以至于无法很好地取得理想的工作。后来突然有一天,就像是开窍了一般,他所阅读的某些专业知识的书本,完全看得懂,并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他的考试成绩很好,并加入了法国某大的服装品牌,成为一名顶尖人士,主要负责公司在亚洲区的生意。而在这之后,他厌倦了这种人生,周游中国各地,并彻底爱上了云南的美丽。他曾经问我的友人:“云南是不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地方?”他想要成为一名摄影师,而友人则也希冀同他合作。她说他的生活习惯特别,饭前会喝大量的酸味饮料,即便是白天吃饭,也会在房间里点满蜡烛,拉上窗帘用餐。再过了一年多,笔者联系友人,说他们的合作已经不存在了。友人说,因为他的孤儿经历,让他在工作中有太多的操纵,以至于无法顺利合作。
这件事情虽未极大的震撼笔者,但对笔者而言,孤独与损害时而并存,就像在片中的故事一般,损害他人的人,也在损害着自身,而孤独的内心,经历过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难以安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谁又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呢?即便有,也许也得先从自身开始。
献给所有文明世界中的人的影片。我们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内在的真相?如果能看到,就可以穿越外在世界的幻象,亦如荒野,也如同神明居住的神圣场所,用双手映出太阳的光芒,朝向所有事物本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