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才》是一部由园子温执导,染谷将太 / 二阶堂富美 / 渡边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庸才》观后感(一):“不要忘记你曾希望变成怎么的大人”
每次看完致郁系的电影后心里总是有很多想法冒出来,想说的话咕噜咕噜就在嘴边冒着。但是每次都因为表达能力有限最终不了了之
其实开头的时候很烦茶沢,因为她看起来好像自以为很了解住田而不断闯入住田的生活。后来才知道她真的理解住田,才会在挽回住田时有力而又有效。
住田往自己身上涂满颜料那段特别心疼。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在过激杀人后再也不能成为想成为的大人,他再也不是原来那个住田了,他也要落入庸俗的世事中了。
幸好有黑道大叔,有夜野老爷爷,有茶沢,有震后还乐观的朋友。“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却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渐渐看不到周围,自己选择了一条最糟的路”。其实人啊不是非白即黑的,黑道大叔的这段话真的是确确实实击中住田内心。住田真的是一个不会决定的人啊。
其实每一个人都在为住田努力。大家开心地为住田庆祝,但每个人又是脆落的,大家掩盖内心的难过,大家都在自己认为为数不多的日子替住田挽回一个曾经的愿望。
“不要忘记你曾是怎样的一个小孩,不要忘记你曾希望变成怎样的大人。”
还有在电影里出现了五次的独白:“牛奶里的苍蝇,黑白一目了然,一看便知,勤者与懒人一看便知,看脸便知,我都知道,任何事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我们都以为无所不知,除了,除了自身以外。我无法得知自己以后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不知道会不会像以前许诺的那样。却总是轻易地判断别人。
人啊。
《庸才》观后感(二):庸才觀後感
看了數部園子溫執導電影, 《庸才》的血液濃度最低。
調子灰暗的電影開端, 尋常市民在瓦礫呆然木立, 少年佑一在洗衣機裡拿了手槍, 在劫後餘生的廢墟對準太陽穴轟了一槍, 了結青春生命, 他驚醒, 這是惡夢, 年青人對前景不抱盼望, 是他潛意識的厭世態度。在佑一湖泊旁邊搭帳篷暫居的老頭在礫石中的反應與自尋短見的少年大有差異, 他滿頭白髮, 哀哭切齒, 大聲吶喊, 晚年經歷天變, 喪失家園, 淪落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他在城市廢堆悲傷凝視四周, 原本是給老人安居樂業的傢具, 現在是不明以狀的碎塊破件, 他沒有了斷殘生的念頭, 再怎麼苦的日子還是要過的, 他往後過的是潦倒生活, 大家在電視畫面看到的災民遭浩劫奪走親人居所的悲慟沒有發生, 情緒平靜, 日本人實在是冷靜得可怕; 圓子溫描述老人反應, 那種歷經半生辛勞, 晚年天災橫禍的不能安享是不理種族膚色, 是人該有的情緒反應。導演真實呈現人性, 是一盤冷水倒落同胞腦袋清醒看破萬物萬象、天災人禍的淡然。
一個同是在佑一物業湖泊搭篷暫居的前家園主人看著大水淹沒的大半房舍茫然, 中年人的起居飲食住所基本所需是遠望不能重返的家園, 白髮老頭和中年人是天涯淪落人。然而, 老人看到了希望 ― 一個以湖水賴以為生的佑一, 他不關心大災難, 父親拳頭是問兒子要錢揮霍的絕情, 毆打摧毀了兒子的自尊, 令他恨惡現今因為傳統父權高漲, 做兒子的要慘受掌摑毒打的不還手冤屈, 造成他國家有難的事不關己, 以及不打理家族生意的放棄態度, 有心做又怎樣? 惡父還不是強搶放在抽屜賺來的租金。 暗戀少東主的同班女同學景子也是雙親加害的下一代, 她家境不俗, 母親卻粉飾絞刑架, 把自縊刑具漆上鮮紅色, 並掛上節慶燈泡, 彷如給親屬來賓參與的聖誕節目, 動機不明, 女兒可以做的是躲在睡房唸法國詩抵抗佈置刑房飲泣的母親。父親自以為用拳頭在骨肉身上謀利; 母親不明就裡的把送女兒往斷頭台, 子女不能違逆, 日本父母不忍偷生會同兒女同到枉死城, 子女沒有選擇自己命運權利, 他們用絕情投射在他人身上辦法找出路, 景子在班房遇見認為可以贈予花稱號(日語發音Hana), 亦是特別的男同窗佑一, 相信是男子的憂鬱和不滿現況的氣質, 她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樣心懷糾結心事的同好, 格外留神傾慕, 她十分興奮, 不住的纏著他, 迫他玩五音節遊戲時輸了給發起人景子, 她不客氣的出力拍打輸家, 用的力道是卯足全身氣力, 加上大笑, 她是把家裡凝聚的死亡氛圍(記起哪個美麗的死刑室嗎?), 藉著音節、大叫、大笑, 拍打宣洩同樣是難抒之痛的對象佑一, 她曠課, 只身走到佑一店舖幫忙, 她設計宣傳單張, 在櫃台笑臉迎人的收取租金, 力圖恢復單戀對象士氣, 租舢舨的顧客日漸增多, 生意略有起色, 年青人用心思勤奮的回復原貌是新一代抗衡父親暴力及母親要女兒赴死的橫蠻。然而, 佑一爸爸的呼喝要錢及拳腳破碎了翻身的少年夢, 划艇的情侶調笑聲靜寂了, 照在湖水的金黃色轉淡, 大雨狂灑, 雨水積聚輻射塵落下覆蓋大都會, 物質有如病毒的感染市民, 導演早期電影《自殺俱樂部》黑澤刑警在列車掃視下班後打旽的職員, 經過一天賣力工作, 離開工作場所在長途列車小睡一會養神十分普遍, 刑警納悶乘客是否秘密自殺組織成員? 抑或是策劃陰謀的幕後主腦? 就算不是, 他們可能涉及其他凶案, 人心多變, 每天遇到不起眼的人可能暗藏殺機。
核子爐美其名是供應城市能源, 背後是一旦因為地震撕裂設施, 散播的有害物質會毒害人體, 吞噬人的良知, 所以《庸才》的日本百姓經劫難後擴大心裡惡魔, 年輕人覺得國家不是安全島國, 不知何時併發的幅射病症不能饒恕政府首相及核電廠主管再三的鞠躬致歉。安坐列車車廂的青年不會讓座面前孕婦, 他伸出的刀子扎入她身旁的老婦人; 大叫反問[我是誰?]的男人持刀揮斬街頭演唱會的主音及聽眾, 天災、人禍, 癌症大大折磨經不起歷練的年輕人, 要他們在公眾場所及交通工具狂性大發, 持器行兇。
老頭眼光準確, 肯認罪悔改的佑一是孺子可教, 佑一景子在廢堆奔跑, 女子大喊加油, 男子一心一意的奔跑, 汗水淚水滴下土壤, 不再逃避, 滋生光明之花。
atrick Chan寫於2011年11月13日
《庸才》观后感(三):语录
任何事情我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之外。
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那可就乱套了。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唯一的一朵花。
平凡是最棒的!
爸爸是死了能让我开怀大笑的头号人物。
我要像鼹鼠一样默默地活着。
我的梦想是和心爱的人互相扶持、共度一生,最后笑嘻嘻地死去。
从现在起,我很生气的时候,就会捡起这条河里的一块石头放进口袋里。等口袋装满了,我会把它们全都狠狠地砸向你!
你一个中学生整天得工作,已经不普通了。
你有空同情我,不如去背背英语单词。
我是丫头片子,但丫头片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门牙还在吧?门牙很贵的。
我的志向高远,才不会因为这种老套的情节而沮丧!
我只是碰巧被一对渣男渣女生下来,但我可不是人渣!
走着瞧吧!谁也改变不了我的未来!我永远不会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渣!我会成为优秀的人!
生活虽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事。
你要是想死就去死,其实——我根本不需要你。
谎话说多了,对身体可不好。
今天是五月七日,附赠人生的第一天。
我没有自首也没有自杀,看来我比自己料想的要卑劣得多。
反正也是贱命一条,我想有效地利用一次,哪怕只有一次——为社会做点贡献。
老子我最讨厌欠陌生人的人情了。
“你为什么要替一个小屁孩还债?”
“为了未来!因为他还有未来。”
这个国家的蠢货太多了。
我到底是谁?
出来混的,迟早都得还。
你现在病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却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渐渐看不到周围,自己选了最糟的一条路。
就连职业杀手都很难拿把菜刀杀人啊。
经历过不幸的人,哪怕舍弃自己也要努力活下去,这是所有人的义务。
我脑子太笨了。到头来,别人不替我强行决定的话,就作不出正确的判断。
我一直给别人添麻烦。
《庸才》观后感(四):庸才
有时候我就是一个特喜欢哥特式的人,喜欢一切黑色系衣服,喜欢不美满的结局,喜欢沉郁到底的无力感,享受刀刀入心的疼痛。但所有悲剧我只喜欢它停留纸面,当它被拍成电影后,感到它与现实接轨的一部分时,我发现沉郁会萦绕心中好久。
看完后我在思考一个很古老的问题,究竟我们会被环境影响多少,我们的内心有多强大?如果是十三岁时回答 我肯定会很相信自己的力量。
住田像是一个在泥沼边上挣扎的孩子,不停告诉自己可以,不管命运怎样,自己不会被打乱。可是一夜之中却被一句都听到耳茧的话刺激地杀了自己的父亲,原本不相信痛苦永无止境,只要长大就可以摆脱,可现在希望戛然而止。
住田想要发挥自己最后的价值,做有意义的事情,可是当他阻止一个行凶的人时他是好人,当他翻身压倒行凶者,举起匕首时他也是行凶者,他压倒的是另一个自己!那么只能去死了,与其在监狱里听那些早已了然于心的陈词滥调等待被教化,不如去死好了。似乎思考到这里无论怎样说服,死都是最直接的答案,但茶泽说,我们结婚吧,将来有一个孩子,好好爱他,他有一天会感谢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住田的世界开始有一个出口。
思考了太久的人生没有新的出口的平静时期,不如照着别人的办法走走看,其实就如电影的开头说的那样,一切我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人生怎么可能会就此终结了呢,只要硬着头皮没有什么会是让别人来结束的。
所以我喜欢结局,劫后重生的脸,喊着加油奔跑,加油!加油住田!真实,可爱。
《庸才》观后感(五):成年人与未成年人
幸或不幸,是和大逃杀一起看的,然后得出一个想法:
日本人怎么就老在那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打转转,就绕不出这个圈子么?估计他们是受老美屁护时间长了,有轼父,轼母或者其他什么情结了,哈哈
经历过核爆,经历过大地震,小日本也不容易!够他们反省的,天灾易躲,人祸难防啊!这话搬中国怎么样?
中国人自大惯了,不太可能进行什么反思什么的,那玩艺太玄乎,不如实用点的犬儒,逍遥之类的“和其光,同其尘”的好。
-------------------------
我觉得叫好的是最后一段男女主角两个未成年人的对话,好象成长就意味着要接受那些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可你拒绝,那又算什么呢?不过最后男主角还是接受了所谓的成长吧,所谓价值观吧,然后就去自首了。那还加什么油啊,是我病还是你病啊!
或许是看了《菊花与刀》的缘故吧,不自觉会用这种社会学方法来看电影,这也够累的!
政治是肮脏的这一点没什么新鲜的,不过就算如此,还有一句话是没有人能逃离政治。因此,也就是说,必须在肮脏中生活。接受肮脏的价值观,并不一定就能活下来,不过至少免去了自杀的苦恼。
多年在美国庇护下的日本,其国民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就算脱离这个庇护又怎么样呢?面对一个肮脏的世界,你必须要学会生存与战斗。成年人或许对未成年人严厉一些,甚至可以象住田的爸爸一样潇洒地说,我真的不需要你,听到这样的话的孩子有几个没有怨恨之心呢?经历那么多苦难,已经害怕这个世界的残酷与冷漠了吧。
不管是急于成长还是不得不成长的未成年人们,BR法都是强加于你的,没有例外,想要逃脱,你以为凭玩电脑的小聪明与持枪乱扫的狂暴就可以了吗?外表冷酷内心温暖的北野武啊!是厌倦了啊!
既痛恨于不被需要,又害怕失去成年人庇护的世界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凶残与冷漠,恐怕这才是日本人的情结吧。
《庸才》观后感(六):有必要解释一下茶泽念的诗的出处
弗朗索瓦·维庸(Francois Villon)法国中世纪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继承了13世纪市民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扫贵族骑士抒情诗的典雅趣味,是市民抒情诗的主要代表。
维庸生于巴黎,早年丧父,被一个名叫纪约姆·维庸的教士收养,以后便从了养父的姓。维庸受过高等教育,获得过文学学士学位,但他生活的时期正值英法百年战争,政局动荡不安,社会风气败坏,维庸结交了一帮狐朋狗友,染上了恶习,酗酒闹事,打架偷盗,无恶不作。1445年他因命案逃离巴黎,次年遇赦,不久又因盗窃案再次逃亡,临行前写下州、遗言集》,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讥讽和嘲笑权贵僧侣。
写完《小遗言集》后,维庸在外飘游数年,其间多次犯案,曾被判死刑,后减为流放。1461年维庸作《大遗言集》。《大遗言集》是维庸的代表作,全诗由186节八行诗组成,其中还插入了一些谣曲和长短歌。该诗集抒情、讽刺和哲理为一体,真实而完整地坦露了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维庸在诗中诉说自己的身世,并忏悔了自己所犯的罪恶,流露出悔恨之情。接着,诗人深化了主题,对人的命运进行了沉思:昔日友人,有的已长眠地下,有的尚在人间;有的荣华富贵,有的沿街乞讨。然而,不管是贵是贱,贫还是富,美还是丑,人在死亡面前是一律平等的。在名篇《歌昔日女子》中,他列举了许多贵妇美女的名字,她们生前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到头来还不都化为一堆尸骨。维庸强烈地感到世间的不平和人间的不公,让死神这个谁也摆脱不了的阴影来替天行道,从而表达了他渴望人间平等的愿望。《大遗言集》带有某些神奇的象征色彩,这种象征意义不仅表现在词汇和意象上,而且也表现在诗的结构形式上。全诗186节,这个数字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同时,该诗集风格多变,各部分相对独立,有的欢快,有的严肃,有的轻松诙谐,有的沉重压抑,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粗俗与精细相融合,语言则朴素无华。《大遗言集》集中体现了维庸的抒情风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写完《大遗言集》后,维庸重返巴黎,但再度犯案,1463年被巴黎法院判处绞刑,后改为逐出巴黎,流放十年。此后维庸便神秘失踪,音讯杳无。
维庸的诗典型地反映出市民文学的特点:集抒情、讽刺、哀伤和机趣为一集,感情真挚而又不受拘束。他既描写身边的日常生活,又抒写爱情、青春和梦想,而死亡的阴影则时刻笼罩着他的诗。他有时也玩弄文字游戏,用粗俗的语言表现真情实感,致力于冲破中世纪的种种枷锁。同时,作为市民知识分子,维庸又善于刻划人物心理。他的许多诗都带有悲伤的情调和受压抑的痕迹,这不仅反映出诗人坎坷的生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动荡不安。在宫廷诗人用满纸艳词奉承贵妇人时,维庸能在诗中描写和歌颂下等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看完园子温的采访之后,其实多少对于园子温为何那么文艺一点了解,那么出现这样的诗句就更不足为奇了。
《庸才》观后感(七):《善良的邪恶与光明的黑暗》
园子温是日本导演的新希望。如果说我之前还有所怀疑,在《庸才》后,这已毋庸置疑。古谷实的原作避开不谈,在更有原创力的导演面前,原作只是拿来做参考的靶子。电影中,园子温探讨了一个困扰全人类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应该做些什么。这看似三个问题,实则都是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住田君因为荒唐的父亲和母亲,加上地震的背景,开始怀疑生存的意义。他不相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类,他觉得一切都再普通不过。换言之,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惊喜或希望之类的东西存在。在自认的残酷现实中苟活的住田最终拿起石头杀死了父亲,他杀了人,杀人后的时光对其来说都是上帝附赠的日子。他决定用这附赠的日子去当个“路魔”,但只杀那些危害社会的渣滓。这是无数人都会偶尔犯的一个错误,你期待社会能够和谐友爱,但和谐友爱的对立面是混乱与罪恶。混乱与罪恶反过来催生了和谐友爱,如果混乱与罪恶消失掉,和谐友爱失去参照物,而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而不再是所谓的和谐友爱)。况且混乱和罪恶不可能被消灭掉,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任凭你每时每刻都在打扫,尘土也不会消失,反而它们会因为相对的洁净而更明显更肮脏。住田君在茶泽的守护下,渐渐明白了这一道理。住在租船社院落中的老人为了住田所做的一切,和茶泽所做的一切都出于一个目的,要让住田的疑惑和彷徨持续下去。他们在电影中并非想要住田获得永恒的宁静,住田自杀是会获得永恒的宁静的。但他最后也放弃了这一行为,因为在地震后的日本(心灵创伤普遍的当今社会),一个总是对现世抱有疑惑的人是绝对的正面力量。他比那些都市中要求让座儿的人们更具有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反之在既定社会规则里行动而津津乐道的人们沦为了行尸走肉。住田当然不平凡,他为此会付出遭受痛苦折磨的代价。他的人生选项里永远存在着“崩溃”、“发疯”、“死”的按钮,但同时他也随时可能大彻大悟,发现真义。更多的时候,他会像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在两极之间摇摆。他一方面想要洗涤自己的丑陋,一方面又乐于在身上扑满污泥……
电影中的配角几乎汇集了园子温的爱将军团,其中既有《爱的曝光》中的男主角(街边卖唱的少年)以及男主角的继母(片中住田君的母亲),也有《冰冷热带鱼》的全体主角,甚至很少再见的洼冢洋介也露了一面。园子温对演员的选择自有一套,这次出演住田和茶泽的两位日本年轻演员实在是良才,尤其是住田君的饰演者。唉,感叹日本年轻导演势头强劲的同时,不禁对天朝年轻一辈导演和演员的提不起气而摇头顿足。
2012年8月7日
《庸才》观后感(八):那么美好,那么残酷
这部电影堪称园子温所有电影里最光明的一部了。地震和核辐射后的日本,面对一片废墟,被毁的家园,许多人无家可归。然而最萧条的景象并非来自那些临时用于避难的帐篷和破纸箱,也并非那些一无所有失去亲人的灾民,而是在灾难后幸存的家庭中依旧还发生着的溃烂和崩塌。片中90后男主与女主即出自这样压抑的家庭。园子温电影里偶尔出现的诗句念白再次在荒野般的世界里点亮一丝光芒。即便那诗句充满了忧伤和绝望。
“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我也知晓,我都知晓。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总而言之,我都知晓。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这种诗句念白也同样出现在《恋之罪》 中。不同的是,后者凄美的诗歌与肮脏的画面构成强烈对比,而本片中的诗句却更像在心灵灾难过后的一个释放与自我救赎的出口。很多人问为什么要以福岛核泄漏和大地震为背景,我想,这大概是主角内心所经历的飓风的外化。片中拍摄了主角和几个配角分别独自站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的场景。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如此迷茫。
当影片播放了几分钟的时候,标题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在废墟之上,目光纯净的少年,泪水晶莹的女孩,那么美好。他们虽承受着这个世界所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的虐待,却还没有丢失善良的本性。即便是男主杀死禽兽父亲而精神崩溃之后,也依然保留着一丝善良的本性。他拿起一把刀,想利用”附赠的人生“对社会做点贡献,杀死那些坏人。然而最终他也没有像那些反社会者那样滥杀无辜,一些无辜的人反而因为他的挺身而出获救,而在他想把刀插向那些坏人时,却都以童话般的巧合被拦了下来。这可以看做某种阻止他堕落下去的神秘力量将他最后一丝希望保护起来。
当然,这神秘之手便是导演和编剧之手。我想,此处正是园子温的范儿---一种反逻辑化的体现。而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是,通过反逻辑化所呈现出的却是过分的美好。
灾后,男主家的船厂附近出现了一些灾民,这些灾民大多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变成了孤家寡人。然而片中所呈现的这些人,清一色的真善美,为保护男主和他心中的希望,甚至不惜以性命铤而走险。印象很深的是男主自首前一天,大家欢聚在屋外,音乐响起,大家拉起手来跳起圆圈舞,难道这种场景不是典型的对童话桥段的置换吗?这些曾饰演过变态杀人狂、禽兽商人、放荡主妇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却摇身一变,成了围着篝火跳舞的小熊和小红帽们。这种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的美好与单纯的二次元形象,与这个社会的绝望、压抑、罪恶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也彰显出导演一贯的怪异风格。只是这次的怪异,并没有令人不适或作呕,而是让人觉得悲伤。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流泪,我相信是还有一丝希望尚存之时。眼泪代表的是灵魂的救赎、心灵的解脱、代表内心深处对希望的渴求。片中男主虽几乎精神崩溃,却仍会流泪,这也说明他并非无药可救,而女主,即便经历了那么多黑暗和恐怖的精神折磨,却仍然流出晶莹剔透的泪水,却仍如此单纯地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也是在得知男主犯罪后,规劝其投案自首。这个女孩,你能从她身上看到她曾受过的伤,却看不到一丝变态的恶毒。这几乎又是个童话般的奇迹了。这种奇迹,如前所述,也透露着一种近乎不可能的美好。当我们看童话的时候,我们或可相信童话里所隐喻的那些美好。而当某些遭受过厄运和摧残的事物却依旧保存着净无瑕秽的美好时,这些美好却变成了玫瑰的刺一下,刺入我们的内心,让人疼的想流泪。
即便满眼的废墟,即便伤痕累累,我依然在将要扣动那把出现在洗衣机里的手枪时迟疑了。我完全失去了原则,我的世界观因此必须发生改变,我找各种理由为我活着,我既没有去自首,又没有去死。任何事情我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之外。而不管怎么样,只要未来还不确定,就有希望。那废墟中淹没在水中的家园,半露在水面上,只要它还没有完全沉没,未来就还有希望。我是如此不确定地、摇摆地、好死不如赖活着地相信着的。
《庸才》观后感(九):从泥沼甲走入泥沼乙
朋友表示没有坚持看完《爱的曝光》,“四个小时,太他妈长了”。我说你看呀看呀,很好看的。朋友说,下次吧。然后我们激动地聊了一会儿《地狱为何恶劣》和《百元之恋》。
比起满岛光,我当然更喜欢二阶堂,影迷叫她富美或者黑富美,第一次认识她是在《问题餐厅》,白目却又不服输的东京大学高材生。她演《庸才》时才17岁。这样的满点天赋不愧为园子温口中的毫不“黏答答”的演员,和染谷将太的“傲娇口嫌体正直”配一脸。
本片最激荡的景象是住田同学抄着砖头走向醉醺醺的父亲,一下,两下,三下。泥浆裹住二人,街灯昏黄,镜头升至空中,远远垂看。父亲没死,是住田同学下手太轻么,不得而知。父亲跌撞至水边,住田同学死死按住,父亲不动了。住田方才大梦初醒,拍打着父亲的尸体,试图唤醒。两步开外的帐篷中的“邻居”们各自颤栗,无一人发声。
福岛大地震也好,核泄漏也罢,导演无意真正去讨论,而是在前半部分中二神经病加壁虎少年般的闲笔后给我们展示了被生父母垃圾一样嫌弃的住田和母亲为茶泽搭建的绞刑架。“真希望快点完成它啊”茶泽母亲说。大灾难的图景给了我们“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的诗句,而不那么昭然若揭的部分,往往在隐藏在生活表象的缝隙中。
园子温让这样的一个孩子做不成坏人,更是把茶泽硬是设定成了小天使,还有卑微唯诺的夜野大叔,甚至曾经的债主黑社会大哥,都那么恳切。可是我们的住田太愤怒了,手提袋里装着绝对的自我放弃,洗衣机里更是死亡的终极诱惑。这样一个从没从泥沼里挣脱过的人物,太需要茶泽这个同样身在地狱却浑身是光是青草香是蜜糖的元气担当。两人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却出奇统一,那就是扇耳光。他们是一国的。在暴力中长大成人,在暴力中练习爱与被爱,虽然这爱里常含别扭和悲哀。
疯癫顽劣的园子温,给了有悖于漫画结局的一个非常之标准的日式结局。从河里走出宛若新生的住田,茶泽沿着小径一路日剧跑一路刚巴爹。我敢说这结局可能并非园子温所愿。结尾打点在满屋烛火,茶泽絮絮叨叨着等住田出狱来接他,结婚,生个小娃娃,住田黯然泪下,而后饮弹自尽,多好。可能碍于灾后日本人民对即使是虚假粉饰“希望”的饥渴,还是免不了来个操蛋的正能量,好好的末世浮世绘low成了温情励志大戏。
所以归顺世俗投案自首就能拯救泥沼中的少年吗,园子温你明明是懂得的呀,为什么还跟我在这儿装呢。《地狱如此恶劣》里狂扫万物的通透淋漓,《我是桂子》里物质vs虚无主义的灵光乍现,《爱的曝光》长达四小时的勃起。算了,姑且当作你委屈,你妥协了。你们日本自杀率如此之高,人总要被鼓励着活下去。希望住田同学和茶泽同学能走出绞刑架走出泥沼洗掉油彩丢下尖刀,在爱与自由中生一个足球队。毕竟你俩这么配,嘻嘻。
《庸才》观后感(十):绝对服从自己所轻蔑的东西
「庸才」改编至漫画,漫画中处处宣扬绝望厌世的世界观。电影中导演擅自加入了福岛大地震的背景,硬生生改成了地震后重建精神家园的主旋律影片。作为这次上海电影节我的第一部影片,这个开场让我颇为不满。
影片中住田几次将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但最终还是伴随着"加油!未来会更好"的口号去投案自首了。这感受就好像准备好情绪和纸巾,但发现「1942」不但不煽情,有些地方还挺搞笑,落差感biubiu的。这也是观影以来,我第一次那么强烈的希望帅帅的男一号赶紧去死。
在去影院的路上,我询问乘务员乘坐地铁的方向,他指给了我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线,但因为地铁的路线是环形的,所以最终我还是绕回来了,只不过是花了两倍的时间而已。类似的事情在上海我一天要经历好几回,如果都学住田,那我至少每天得砍个7、8个人才能解气,或者更多。「庸才」原著把这种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大概也是它受到青年一代追捧的原因。它的悲观、厌世情绪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宣泄。
虽然日本有小清新,有宫崎骏,但在我看来「庸俗」才是日本普世价值观的代表。日本并非崇尚"加油!努力!奋斗!"的国度,他们更多是一种隐忍的坚持。三岛由纪夫在「镜子之家」里写道:正因为相信破灭,不相信明天,才能够心安理得地与世俗握手言和,屈从于习惯案例。
就好像他们说"呵呵,我做豆腐的,我只会做豆腐。"这话听起来敬业,但各位,难道没听出背后内一丝丝的无奈?大部分日本人都"绝对服从自己所轻蔑的东西"。
影片大部分时候都是压抑的,但场内的日饭还是很给力的,非常珍惜那仅有的几句不那么压抑的台词,然后你会听到影院的部分区域内传来几波笑声。影片结束后有星点的鼓掌声,但最终还是没有带动更多人鼓掌,大概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样吧: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