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狗脸的岁月》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狗脸的岁月》的观后感10篇

  《狗脸的岁月》是一部由拉斯·霍尔斯道姆执导,安东·格兰泽柳斯 / 托马斯·冯·布罗姆森 / 安琪·丽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一):《狗臉的歲月》中的性別認同

  看完《狗臉的歲月》最深刻印象的是導演對於兒童的描寫。許多情節都與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十分相似,所以對於電影中一些情節安排特別有所觸動,尤其是小女孩想要掩蓋自己的女生身份的情節設置。

  排斥甚至試圖掩蓋自己的女生身份可能是每一個長在男生堆里女孩都會有的行為。或者說,成長在異性夥伴中的小孩子在開始產生性別意識的時候,都會產生一些煩惱和不適感。我從小是音樂特長生,要在樂團參加排練。西洋樂團中男生比較多,所以童年時身邊的玩伴很多是男孩子,小時候也沒少和男生打架掛彩。總會被家長說“怎麼野得和男孩子似的”。

  在青春期以前,雖然知道男生和女生是不同的,但實際對於性別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與男生的相處是非常自然和輕鬆的。可是到了小學高年級,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對男生和女生差異性的感覺越來越明顯。這一方面來源于身體上的變化,而另一方面更多是受到外在環境的不斷提示。

  年齡往往是判別一個人做某件事情“合適”或是“不合適”的標準。舉例來講,當人們看到兩個幼童接吻的圖像,會覺得很可愛,但同樣的景象如果放置在十一二歲的孩子身上,家長們就要開始憂心忡忡了。所以在這個年齡段身邊總會有人提醒“現在長大了不可以再和男孩子怎樣怎樣”。“男女授受不親”的意識便在這一階段開始形成。

  而“男女收受不親”是一種經過社會化的觀念,在“被塑造”之前,小孩子是沒有這種意識的。就像劇中的小女孩,毫無顧忌地給小男孩看自己發育的乳房,由男孩幫她把乳房“藏起來”,一切自然而然。我小時候也覺和男生打成一團、睡一張床等等的身體接觸都是自然而然,但突然間,所有人告訴你這樣做是不可以的,就會產生明顯的“認知不協調”。這對於身邊都是異性玩伴的女孩子來講,“我該如何與男生相處”成為一個困擾的問題。有時候我也不由會想“要是我是男孩子就好了,就不用這麼麻煩了。”但這樣的想法在我身上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識的層面,而沒有像劇中小女孩那樣,將掩蓋自己的性別付諸行動。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二):岁月

  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部经典电影我都看了不下三遍了,每看一次都有一次新的理解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故事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三):换位思考

  这部在1985年由瑞典著名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拍摄的电影,有幸经朋友推荐后观赏了这部佳作,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写实电影!

  由于导演细腻的拍摄手法,有很多地方的处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起了不少自己童年的回忆,下面一一列举:影片开始时,小英玛躲在舅舅的夏屋里,舅舅来找他时,他就躲起来,贴在门上,假装自己不在,很开心地听着舅舅在叫门,这是小孩子一种游戏心理,我们小时候也都曾做过类似的行为吧?!呵呵;小英玛和自己青梅竹马异性小玩伴玩结婚游戏;尿床时担心妈妈责备偷偷把尿湿的裤子藏起来,被妈妈发现后,没人主动认错,妈妈的生气方式也很特别,哼着歌,使劲地擦着桌子,因为没有受到直接责备,兄弟俩在一旁暗自窃喜;在外面闯了祸,被人告到家里,怕被妈妈责备,带着狗狗躲在外面说要住在外头不敢回家,结果生火取暖时不小心点燃了整片草堆,哈哈;来到舅舅家后,看到舅舅和舅妈嬉闹,以为他们在做游戏,也模仿舅舅的样子在地上学狗爬,学狗叫;什么规则都不懂,也没打过拳击,却被众人强推上了拳击场,打得完全不在点子上,一副踉踉跄跄的滑稽摸样,直到脸被打到后,发怒了,不顾三七二十一地向对方猛攻,好笑却又真实;足球比赛排人墙时,身为女孩子的莎嘉在其他男孩子都护着裆的时候她却护着自己的上身;模仿着大人的摸样,一巴掌重重地拍在小镇工厂第一美女波瑞的屁股上;看着镇上的杂技演员卡雷凡从高处掉下来时装死,在自己和莎嘉打拳掉到草堆时也学着装死;波瑞被工厂设计师邀请去他家做人体模特时,带着小英玛作为一个人证一起去,小英玛因为对成年异性身体的好奇,爬上天窗偷看,天窗的玻璃承受不住碎了,他从上面掉了下来,身上被玻璃碎片割伤了却毫不在意,脸上还带着满足微笑(觉得自己赚到了);足球比赛后两队球员都会脱球衣互相交换,莎嘉因为是女孩子,对方球员脱掉球衣要求交换时,莎嘉死活不脱,被逼急了还打了对方,哈哈;在其他人都在专心吃饭的时候,英玛却旁若无人地用勺子挤着食物在盘子里四处乱跳地玩耍;和哥哥商量一起凑钱给妈妈买一个烤面包机作为圣诞礼物;再次来到舅舅家,由于楼下住进了一大家子的希腊人,舅舅在舅妈的示意下,委婉地表达让小英玛去和阿维森老太太一起住时,英玛认为自己不但被妈妈遗弃,现在连舅舅都不要他了,一气之下,在瑞典冬天里接近极地的严寒下,穿着单衣跑到户外,被波瑞看到后,赶紧给冻坏了的英玛包裹着带到玻璃厂去取暖;舅舅新买了一台电视机,在当时可是新鲜物,赶紧邀请所有的人都去他家看电视机。这些地方都是我们80后曾经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见的,真是相当地怀念啊,可惜时光流逝,早已回不到过去了,呵呵!

  导演除了影片细腻真实的描写外,还有个最重要的地方,也是导演真正要传达给观众的:要学会换位思考!

  片中每当小英玛或家人遭遇不幸时,画面都会切向夜空,接着出现小英玛的独白,他在此时总是能够想起一些比自己不幸的故事来安慰自己,比如那只被人类作为研究对象,浑身插满电线之后由人造卫星送上到太空,五个月之后吃光了人造卫星里的狗食最后饿死的叫莱卡的小狗,它是否是自愿的,还是只是无奈被人类逼着或者骗着上去的,它肯定不舒服,不开心,不愿意吧?!

  小英玛虽然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在他这年龄,又有几个小孩不淘气的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英玛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已经懂得了换位思考,知道从不同角度来作比较了!英玛的妈妈以前是个摄影师,后来得了重病只能在家休养和看书,爸爸远在半个地球的赤道装香蕉,哥哥只会捉弄他而不是照顾他,后来由于妈妈病情恶化,他和哥哥都被带到其他亲戚家里寄养了,可小英玛从没有自暴自弃,从不怨天尤人,反而经常换位思考来开导自己。且不说英玛只是一个才十来岁的小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也没多少人能够像小英玛这样在遭遇不幸时能够去换位思考的!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每当遇到不顺心或者不好的事情,第一个反应就是眼红那些比自己幸运的人,进而怨天尤人;自己或亲人得了病,第一个想法就是为什么得病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还有2个朋友一起出钱买彩票,结果彩票中了大奖就想独吞,最后闹到法院,法院裁决对半分,结果因为不甘心而想不开,导致精神出现了问题等等,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其实问题都出在同一个地方:从不换位思考,眼里只看到自己失去的,而看不到自己获得的,属于一种选择性的无视。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对自己对他人都没什么好处!在这点上,这些人比小英玛差远了,如果以小英玛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或亲人得病了的,你应该想想那些一出生就患病或者身体有缺陷的人,相比而言是不是已经要幸运得多了?!况且大多数的病还是可以治愈的,应该更乐观积极一些,是不是?同样,那因为彩票中奖而闹得不可开交的2个朋友,你们在看到自己失去大奖一半的奖金的同时,怎么没想到,你已经获得了一大笔奖金了,这已经是十分幸运了,有多少人买了彩票都没中奖,何必贪心不足呢?最后不仅弄得两个人朋友都没得做,自己还落个精神失常,哎……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小英玛的换位思考不是阿Q精神,如果没正确理解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比如我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人,自己取得了一丁点成绩,就开始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别人提醒他你这才刚开始而已,别骄傲,他会说,我已经比哪些人或者谁谁谁强,这就行了!在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看着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不是抱着一种像小英玛那样同情悲天悯人的心理,而是在一旁窃喜,看,还有比我更倒霉的家伙呢,心里好受一点了,哈哈哈哈!这类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属于阿Q精神。在自己取得成就的时候,应该树立更大的目标,向更优秀的人学习,不断取得进步。举个例子,假设你已经取得校内的作文比赛大奖,那就应该跟整个市里优秀的作文作比较,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同样,获得市里的作文大奖则要放眼省内,取得省内则放眼全国,取得全国则放眼世界,向最优秀的目标学习看齐。在自己不顺心的时候,不是拿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作为垫脚石,取笑以换取心理平衡,而是应该看到,还有很多比你更不顺心,更不幸的人,相比而言,你已经算幸运了,一方面应该知足,变换一种心态来看待;另一方面应该同情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要学会悲天悯人,而不是怨天尤人。

  本片还有一个地方让我也挺喜欢的,就是小英玛舅舅所在小镇的生活氛围。小镇民风淳朴,大家和睦相处知足常乐。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2个地方:

  1.镇上的杂技艺人卡雷凡,每次出现都会在小镇上引起一阵瞩目,大家甚至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去看他的表演;第一次卡雷凡表演时不小心从绳索上掉下来时,大家第一时间都是表现出了关切,而不是幸灾乐祸,直到确认他没事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第二次则是卡雷凡在寒冬中冬泳,大家担心他冻僵,第一时间把他拉上岸,然后带到玻璃厂的火炉边取暖。

  2.大人也会参与孩子们活动,帮他们搭建了一个小型滑揽车并帮他们启动滑揽等,(现在的社会这点太缺乏了)但一次不小心出了点意外,扳手卡住了,缆绳收不住,缆车失控连同车里的几个小孩一同掉到了泥坑中,大家都非常担心与关切,后来车里的小孩从泥里爬出来,安然无恙,只是沾了一身的泥而已,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并看着他们可爱滑稽的样子而开心地笑着;小孩子们也没有责怪开缆车的人,(这纯属意外)也在那开心得笑着。当我看着这些片段时时,心里十分地开豁与羡慕!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才是真正人与人应该有的情感,可惜……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重拾这样的美好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四):妈妈为什么不给我讲故事啊?

  在一家特别温馨的儿童书店,经常会有妈妈们带着自己的小孩子来看书。我出于生活空白的间隙,来到这里。妈妈们生活的阶层不一样,所以小孩子的行为也不一样。最头疼的,是菜场的小朋友,大声讲话,在书店捉迷藏,拉帮结派等等,总之,大人世界有的,这里都不缺。可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另外一个妈妈。

  妈妈带着苹果本本把女儿带到儿童书店,自己想看书。小姑娘各种找话说,想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这个,妈妈那个。

  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因为这家书店一直是很安静的氛围,这个妈妈于是打开电脑,给小姑娘放动画片。我记得店里有个店员曾经说过,他最讨厌把小孩带到书店还把它们丢给电脑的大人了。我当时并没有直接的看法,因为大人到书店装逼的也很多的。

  小姑娘说了很多遍:看完这个就不看了!这是最后一个!我依旧没有反应过来是什么状况。

  然后小姑娘又到处找书,妈妈给我讲故事吧,妈妈你看这个,妈妈妈妈……我一直没有听到妈妈说话的声音

  蹲在地上收拾书本,然后小姑娘拿着书抬头问我,好像我是只狗或者别的什么不会说话的活物的样子,问:妈妈为什么不给我讲故事啊?问完就转过身去,站在妈妈身边,沉默着。我脸盲严重,不记得小姑娘的长相,但是我记得她的表情,疑惑,想知道为什么,但是没有一点自怨自艾的伤感,或者埋怨,不满之类的。就是疑问而已。

  其实我觉得这个妈妈的教育还是很好的,小姑娘有困惑,有求知有爱,对她有充分的信任。因为它并没有自怨自艾地觉得妈妈这样做的原因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怀疑猜测母亲不爱它。它就是疑惑,为什么呢?为什么?比起其它撒谎偷书的达不到目的就摔东西的小孩子,这个小姑娘确实很讨人喜欢啊。

  而且它也没有随便要相信别人的意思。我看着它,所以她问我,但并没有指望说要我给她一个答案之类的。

  我理解它,但是我很难理解这样的妈妈。

  电影最后的花絮里,导演的讨论谈到导演自己的母亲是个作家。需要许多私人的空间。他记得关起来的门和里面打字的声音。

  我对于有这样经历的孩子真的很难解释什么。

  它们的母亲一定也是爱它们的。可是,妈妈在看自己的书,所以你要留一点空间给她,不去打搅她,等她做完自己的事情了就会来找你。

  这样的话,怎么说。

  因我到现在也不能理解,怎么就能把别人的感情当成跟自己感情是有矛盾的呢?即使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它的需要,也如果跟自己现在的需要不一致,即使是一点点看书讲故事的时间,也及不上自己知识储备或社会经验的提高或者是心情的整理?

  如果真是这样,生命该是多么孤独的一件事情啊。真的好可怜那个母亲。她要经过什么样子冷漠对待啊。

  所以,我发现上帝视角真的是个很好的角度。

  小男孩在片子中一直用各种别人的死亡来对比自己逝去的母亲,看,别人失去的是自己生命,而我不过是母亲和狗而已。

  而我,闭上眼睛不去探讨自己的麻烦,蹲在地上用一只狗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类小孩。

  于是我回忆起我母亲小时候因为下班回家发现我没有钥匙进不了门觉得我很可怜,她眼泪都出来了。后来才发现是我和我爸爸商量好来逗她玩儿的。。。我母亲在我工作之后知道我的不幸亦不能帮我什么,于是半夜里想起我就哭。让我在钢筋水泥四顾无人的夜幕下感叹:其实母亲的存在就是为了在自己都忘记同情自己的时候,还有人在远方为你半夜掉泪。而且,还不想给你知道。

  于是我觉得我自己好幸运啊。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五):简评《狗脸的岁月》

  英格玛的童年主调是灰色的,但他所度过的时光却是痛并快乐着,尤其是导演对这个孩子的内心进行了出色的描绘之后。

  小男孩内心思想的独白很有力量,它所折射出的光辉点穿透了故事当中的忧伤与难过,直入人们的心灵,使观影负担变得轻盈起来……

  电影里的人们很淳朴很和谐,小镇上也风景怡人,轻趣的故事抹掉了悲凉的戏份感,让人可以感受英格玛童年那少有的快乐和开朗。不得不提的是,扮演英格玛的Anton Glanzelius跟《终3》里的connor扮演者Nick Stahl蛮像的……

  英格玛喝牛奶时都会抖手,甚至是喝水,这个怪癖让我印象深刻。

  能够收藏下来,确实值得一等了!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六):Mitt liv som hund

  20世纪50年代,小男孩英格玛(Anton Glanzelius 饰)和体弱多病的妈妈(Anki Lidén 饰)、经常欺负自己的哥哥以及心爱的小狗,住在瑞典某个平静的小镇上。他的父亲离家而去,母亲又长年为疾病所困扰。两个小男孩根本不能融洽相处,经常在家里打得沸反盈天。不堪其绕的母亲决定将他们分别送到亲戚家寄养。如小狗一样被赶出家的英格玛,却由此见到了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本片荣获1987年丹麦影评人奖最佳欧洲影片奖、1988年波士顿影评人社团奖最佳外语片奖、1988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1987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6年瑞典金像奖最佳男主角(Anton Glanzelius)和最佳影片。©豆瓣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七):童年的童話,不童話的成長之痛 ——有關《狗臉的歲月》故事情節的一些片段式想法

  黑夜的眼睛,憂鬱的星空

  在給出特寫鏡頭的時候,常常被主人公英瑪的眼睛吸引:深邃的帶著天真狡黠的閃光。電影從英瑪視角的敘事貫穿了故事始終,記錄一個敏感脆弱的北歐男孩眼中的很多大的變故和波折。英瑪望過夏日小屋的天窗,對著星空自言自語“想想其實沒有那麼慘,會有更糟的”云云,說服自己對這個世界林林總總的疑問,迷惘著困惑著,並且繼續著這樣的迷惘與困惑。黑夜和星空的設置浪漫夢幻,是童年的極好意向,是一個開闊自然的孤獨屏障,而夏日小屋更像是一個人為的庇護所,英瑪在這兩個場景中尋找心靈寄託。一大一小兩個空間之下男孩的呐呐自語不會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刻意感。

  “相愛相殺”的“壞”母親

  一直橫亙在英瑪心中對母親的內疚是:是他害死了母親。英瑪和哥哥在家時對母親的不體諒無疑將搖搖欲墜的母親推向懸崖。同時他也飽含對母親的遺憾,希望本可以多與母親分享一些自己的見聞經歷。內疚和遺憾的背後,實則是小男孩對於母親不能言說的深厚的依戀情感。不斷閃回的沙灘上與母親相處的英瑪的回憶場景中,母親永遠是充滿幽默感、關注著英瑪的舉止並且開懷大笑的樣子。

  疾病的母親與英瑪的關係由常態轉向變態。她的虛弱的身體和喜怒無常的情緒,都將英瑪的心理需要距於千里。母子之間的情感紐帶毋庸置疑,但是放棄事業、被瑣碎家庭圍困的單身母親形象和一個搗蛋卻情感豐富的小男孩之間無法暢通的溝通卻實則更增了矛盾和折磨,焦灼同時束手無策。電影中有幾處英瑪坐在母親床上和母親聊天的情節,無一不被母親的劇烈咳嗽或是母親提出讓英瑪為她讀書的要求打斷。這終究不是一個壞母親,不過是一個在命運漩渦中無謂掙扎的普通人。

  學狗叫的小男孩

  看到舅舅學狗叫,一邊在房間裡追逐著舅媽舉止挑逗時,英瑪也跟著舅舅學起了狗叫。影片中一直有英瑪對於“性”的種種或明或隱晦的感知。他的自發行為,是被舅舅舅媽之間愉悅的關係直接感染到的關乎性的原始的本能,就像一條狗一樣追逐著性的樂趣,直到在被關到門外。被戛然而止的隔絕在成人世界的英瑪的失落,這是兒童和成人邊界的碰撞,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被告知不得入境。

  另一次學狗叫的英瑪則原原本本的變成了一頭受傷的小獸。在經受雙重打擊下的崩潰:他像被母親徹底遺棄的喪家狗。而此前一直被自我欺騙的寵物小狗的命運也被因吃醋而惱羞成怒的女孩揭穿。無力反抗的命運之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和女孩報復式的拳擊這個情節裡,學狗叫的小男孩與其說是動用其拳擊的能力來洩憤,不如說是面對兒童視界以外的這個詭異世界的無所適從。

  拿不穩的杯子和不受控的人生

  電影中有三處英瑪拿不穩杯子的情節。第一次是在自己家,會看一點母親的眼色,牛奶還是潑灑了一臉。第二次是初次到舅舅家,他看著自己顫抖的右手,突兀地放下杯子。第三次是參加學校女同學家裡的聚會,他既緊張又謹慎,看到了杯子的晃動便跑道樓上,一口喝完了杯子裡面的水,平安無事。這一次甚至可以說是不動聲色的冷靜。

  拿不穩的杯子似乎並不是暗示英瑪的某種疾病,而像是對小男孩自我控制的隱喻。他能夠在個人與社會的交往侵浸中,逐漸的壓抑一些使然的天性,去遵循固有的規矩和處理方式。他會慢慢不再是那個讓大人討厭的頑劣的小孩,同時逐漸褪去他的童年歲月。

  然而,人可以控制拿不穩的杯子,卻終將無法控制拿不穩的命運。在這個命題下,影片中創造的舅舅所在的村鎮帶給英瑪慰藉。簡單熱情的人際關係、恬淡平常的生活就像片尾房頂上敲釘子的聲音一樣,日復一日。

  (把上學期敲的字粘貼過來,後天又要開學了╭(╯^╰)╮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八):狗脸的岁月最美好的岁月

  小男孩英玛因为妈妈生病需要静养不得不在暑假被送到舅舅家去,因为舅舅家不养小狗,所以和心爱的小狗也从此分开了,他问小狗被送到哪里,大人对他说狗舍,他在想小狗对狗舍住的还习惯吗?暑假将至,一个人的英玛带着行李箱坐着火车到了舅舅家,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镇,镇上的人几乎全部都认识,英玛在这里认识了新的朋友,发生了新的事情。暑假结束,英玛回到家中,没过多久又被大人送回到舅舅家,这次,因为舅舅家多数房间租给了来自希腊的一家人,连舅舅家也不能住了,被舅舅安排到了曾在舅舅家租住房子的一位孤寡老太太房子里。英玛在一个夜晚独自呆在夏天的小木屋里,看着星空,想着他的小狗,隔日,舅舅早上看他,发现他在痛哭,他自己说知道妈妈已经不再了,他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不要他了,他并不是想害死她的。他肯定舅舅能把小狗找回来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冬去春来,英玛痛并快乐的生活着,因为生活你理解的了还是不理解,它都是一刻不停地往前走。

  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比起以前明白了其中一些细节,英玛总说一只叫莱卡的小狗被人放到太空去了,他想不通在太空里人类又不给吃的喝的,小狗怎么能生存,他越来越觉得莱卡回不来了,原来潜意识里是他知道他自己心爱的那只小狗也是这样的境遇,再也回不来了。自己就像只被踢出门外的小狗,被踢到这儿踢到那,狗脸的岁月不论在哪里都不好过,但即使这样,成长还是得继续,痛苦是铭心的,但快乐还是会在下一站等着你,英玛是个勇敢的小男孩,自己可以让自己想通一些所谓大人的事情,也是一个容易快乐的小男孩,知道生活还是会拥抱他的。

  也许你的狗脸岁月已经度过了,也许你从没碰到过,也许你正在经历着,不论怎样,你都不该比一个小男孩还软弱,被打击的一败涂地 。犹如影片结尾,英玛参加的球赛通过广播小镇的人知道因为他的进球赢得胜利,英玛偎依在一个好朋友身边安静的睡着了。温暖和幸福还是会眷顾这个小男孩的。狗脸的岁月最美好的岁月。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九):那個絢爛多彩的年代

  那是個絢爛多彩的年代,並不如現在的犬馬聲色,卻回味在萊茵河畔之中。並不如現在的發達水平,卻生活的如此富足,踏實。它沒有被機器利用,去破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貪婪只是偶爾出現的額副作用。

  房子過大,卻相隔不遠,一起聽球賽。喊一聲“萬歲”,為勝利而歡呼,為我們的祖國歡呼。左鄰右舍舉起新鮮釀造的啤酒,喝個痛快。

  同捷克人一樣,我們也愛吃香腸,用酒泡的豬肉腸美味可口。不懂得亞洲人,怎麼可以用放進嘴裏的筷子夾到前面的菜?是否因為太窮,連飯都吃不起,怎麼會懂得衛生?

  人生總是那麼多想不明白的事情,邏輯也不過是人造的,當看過世界各國的人情風俗,回到自己的鄉村,一切一切都會變得豁然開朗,因為,已經沒有什麼覺得十分了不起的了。

  《狗脸的岁月》观后感(十):在很多悲伤和快乐中慢慢长大

  轻轻道来,平淡中隐隐的忧伤。

  英玛回想幸福的模样,总是和母亲在河边的那一幕,自己模仿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拄着拐杖,摇摇晃晃走着,不小心摔了个底朝天,母亲在旁边哈哈大笑,那时阳光那么明媚,美好得像在梦中一样。而现实是母亲身体不好,常常咳嗽,和英玛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少,常常因误解对英玛歇斯底里,此时的英玛捂上耳朵,嘴里念念有词。

  少年时的那些快乐和忧伤。英玛常常像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小小年纪考虑的事情不少,他为那个被送上太空的狗莱卡担心,它身上插满了电线,吃完了五个月的粮食以后就饿死了。英玛觉得这实在太残酷,人类为了自己,没有经过莱卡的同意就把它送上了太空之中,它肯定非常不快乐。

  于是,英玛觉得人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作比较,想想那个被人用棍子活活打死的传道的女人,就会发现生活好过得多。与莱卡相比,自己的狗西卡应该是幸运的。

  快乐那么少,那么珍贵。妈妈去世以后,英玛再次来到舅舅家,但是舅舅让英玛和阿维森太太住到一起,阿维森太太的丈夫——那个常年躺在床,饭都吃不下时仍不忘记让英玛读黄色杂志给自己听的老人——去世了,阿维森太太很高兴,说出的那句“生活有时是很艰难的,孤单一个人太难受了”,英玛也许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他已经模模糊糊意识到了。很多时候,为了好过一些,保存那些美好的记忆多么重要,比如和妈妈的发怒和咳嗽相比,在河边的那一幕更让英玛难以忘怀,是在夜晚看着浩瀚无边的天空时心中温暖的安慰。

  英玛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早点告诉妈妈一切事情,那些在舅舅家遇到的有意思的人,他们肯定能让她高兴不少。时间老人一样永远在钉屋顶的方松,为了不让有超出艺术界限的事情发生而让自己陪着去让艺术家画裸体的女人,英玛为了看看女人的胸部到底长什么好告诉舅舅,爬上屋顶,透过天窗,看清楚了,也一头栽下来,哗啦啦掉在女人身上,多好笑啊!!英玛那么渴望妈妈能够笑一笑,他总是想各种方法逗妈妈笑,但大多数时候他总是惹怒妈妈,他想和妈妈多呆一会儿,但是妈妈总是很容易累,说不了几句话或者猛烈地咳嗽起来,或者显出疲惫的神情。英玛认为妈妈很有幽默感,她喜欢和生活有关的故事,她只是看了太多的书。

  他和自己的小伙伴大人似地交谈着,试图理解成人世界:“妈妈就是看书太多了,如果她不看那么多书,多笑一笑早就好了。”“不过你和哥哥离开家,对你妈妈的健康有好处的。”

  妈妈去世了,自己又被送到了舅舅家,英玛一直让舅舅把小狗西卡带来,但西卡也死了。英玛伤心地哭着,外面的方松在河里游泳,人们围在一起非常快乐地看着,英玛看着这一切,觉得生活似乎也很好,而且那个假小子拳击伙伴看起来也很漂亮,有了女人味儿,一团烧得通红地铁放进了炉子里,光和热那么明亮,照得人睁不开眼睛。

  少年的忧伤那么入心入骨,令人痛彻心扉,死亡太难理解了,常常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柔软的心必须单独承受,但是生活依旧继续,有很多忧伤,也有很多快乐,而英玛要渐渐长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狗脸的岁月》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