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狙击手》观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狙击手》观后感10篇

  《女狙击手》是一部由谢尔盖·马克利斯基执导,尤利娅·别列希尔德 / 叶甫盖尼·齐加诺夫 / Joan Blackham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狙击手》观后感(一):战争厄运让女人变成钢

  2015年的北京电影节上,两部俄罗斯佳作大放异彩,并分获了影帝与影后的桂冠,一部是揭露控诉拆迁题材的悬疑片《白夜》,另一部则是战争英雄柳德米拉的传记片《女狙击手》!华丽的色彩应用,传奇的人物经历,壮观的战争场面,对苏联统治内部专制的批判,对女权主义的尊重,都令《女狙击手》格外引人瞩目

  反映俄国狙击手的作品,首先让人们想到让·雅克·阿诺导演那部经典兵临城下》,那种命悬一线的斗智斗勇的较量,曾捧红过英国小生裘德·洛,而《女狙击手》不属于那样的纯武戏,反像《这里黎明静悄悄》还原痛苦女英雄的内心世界,有绝佳的人文关怀。无意间发现了射击天赋的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参军,同一名男子并坠入爱河,奔走于战争的前线和后方,还到美国参加会议的遭遇,影片采用了现在和过去时空的交叉叙事,以一个女狙击手的成长经历控诉残酷战争的毫无人道。

  故事中规中矩,爱情略显狗血,其实说“狗血”是可能编导的设置,太像韩剧那样司空见惯。或许战争就是这样,今儿还明明见着你,明儿也许你就见不着我,柳德米拉的爱情故事同样如此。尽管没有过多依靠战斗推进剧情,但那段对狙动作简单粗暴而给力,那段空袭舰队的戏中,数艘战斗机互相PK,CG特效也是至臻完美,叫人看得是目瞪口呆。身为女主角的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对女狙击英雄的演绎精准,柳德米拉看似冷漠泼辣的战争机器,内心激情却如火般汹涌澎湃。而爱她的和她爱的人被带走时,嚎啕大哭的眼泪,又像是制胜法宝,博取无数看客们的怜悯心,斩获金天坛影后,实至名归

  唐朝诗人王翰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样,《女狙击手》中,冬天埋葬了那些德军军人的生命,也埋葬了无数个苏联柳德的爱情、青春、活力。 但是刚受伤刚失去爱人的战士,从病床上拉下来作女英雄宣传拍照,根本不像是对人物的赞歌,反而像是对虚伪政治的控诉。在美国老太太眼里她是女生,在军队长官眼里她是战争工具,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选择了这条路,为之牺牲得太多了。他在白宫探访最后台词是“男人们你们还想再我背后躲多久?” ,而她墓碑上的字是“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那样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原野。”

  我们在尊重并敬仰这位女英雄的同时,也逐渐发现——战争厄运让女人变成钢!

  《女狙击手》观后感(二):俄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由于看过几部俄罗斯的战争电影(第九连,斯大林格勒),我对这部电影也只是抱着打发闲暇时光的想法,满足自己作为一个军迷,对战争的好奇来看待的。可是当我刚一开始看的时候,电影画面的色彩运用,和背景的设置让我想起了去年一部著名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如同它一样,这部电影也突出了色彩鲜明的运用。

  这让我想起了海涅的政治讽刺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有趣的是,这部俄国人的电影,也涉及到了对苏联统治内部专制的批判,从书记在校长办公室强制命令柳德,到访问团领导无不表现苏联的专制。

  苏联的冬天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俄国,当年苏联红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进行了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在内的城市,堡垒保卫战,最终击败了法西斯。当影片中柳德和自己的上司在雪地里埋伏德军时,那段流行乐的运用,让我十分喜欢。那片土地的冬天埋葬了那些德军军人的生命,也埋葬了无数个苏联柳德的爱情,的青春。

  也许就是这样的童话让苏联人迷失了,于是1991年,这个童话的土地上的红色帝国轰然倒塌。这何尝不是俄国的浪漫主义之痛,童话死了,这片土地终究不再。

  :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意思的是片中也出现了国军抗战士兵在美国参加会议的场景,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先人在那场战争中为我们做的一切。他们的牺牲成就了我们的童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女狙击手》观后感(三):总体说还是不错的,很吸引人!

  2015年《女狙击手》,其实总剧情上来讲挺吸引人的,大家都想知道这个狙击手最后怎么样了,她的爱人一个一个的离开,她总是死里逃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的样貌和气质和照片上的本人也是很神似的,不过在俄罗斯的电影里,看到了对原苏联专制的讽刺,和对美国妇女平等的映射,真的是非常难得!(“种花家”估计都上映不了)

  另外,本片的配色也是非常的出色。

  最后电影里没有说:1943年10月25日,她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获得金星勋章。战争结束后,柳德米拉进入苏联黑海舰队工作,并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1953年退役后,柳德米拉又在苏联军事支援辅助委员会任职。1974年10月10日,柳德米拉逝世,她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墓碑上镌刻着她生前喜爱的诗句:“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那样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原野。”

  推荐指数:★★★★☆

  《女狙击手》观后感(四):俄罗斯女生:“我们不需要女权主义”

  两个俄罗斯老师都跟我们说过:“我们俄罗斯没有女权主义,我们不需要。”

  不需要女权主义,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女性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她们不需要高于男人,我们之间互补不足:你力气大你来拎重的,我心思缜密我来做针线活;我可以做好的事情我自己做,你可以帮忙会更好,或者我们不用太计较我们是男是女,而是比较个人更显眼的特质,发挥自己的长处。

  二战时期,苏联取得的胜利跟广大妇女的努力密不可分,她们奔走于战争的前线和后方。阵前,有出色的飞行员伞兵阻击手等等,后方有伟大的工程师等,当然不能少了女间谍。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女人取代了很多男人的工作,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并有组织地要求妇女应得到更多权利

  我一直认为,你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拿出可以让别的尊重的东西。一个毫无实质贡献的人,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其说是要求,不如说是乞求。

  片尾,柳德米拉的类似上司的人物要求她把晚礼服换回来军装,遭到美国老太太的反感:“她是女生!” 上司一脸严肃:“她是战争的工具!”

  也是因为那个特殊时代,只要你把军装穿上,无分男女,都是接受一样强度的训练,也是随时准备为战争牺牲。你选择了这条路,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随时准备好付出,甚至牺牲。

  《女狙击手》观后感(五):杂谈

  超级喜欢里面的音乐,特别是《Кукушка》“Кто пойдет по следу одинокому?Сильные да смелые головы сложили в поле в бою.Мало кто остался в светлой памяти……”

  第一次开枪时,柳德犹豫了,后一秒旁边的战友就被射杀了,血溅了她一脸,然后眼神有了变化开了第一枪;然后上尉死后,柳德杀人时打一枪笑一次以及后来和最好的狙击手之间的较量,在敌人身上翻到了结婚照,她流泪了……这之中对她的成长感触很多,奈何书读的少表达不够……

  三个男人各有各的魅力,最喜欢军医,“早在她是军人之前我就爱上她了”“正因为这样我才爱她”“你记得戒指?”……无论是沙滩上的对话还是在他家他们之间谈论,以及最后把生的权利给了柳德,最后那一个微笑,哎嘛,一开始觉得他们不适合,直到潜艇下潜那一刻才明白,哪有什么适合不适合的,爱上了就是爱上了

  《女狙击手》观后感(六):【2015电影好谈资】《女狙击手》

  文 | Danny Tian

  我几乎可以肯定,您很难轻易地回答出,最近一次看苏俄电影是在什么时候。经过回忆,我能给出的答案大概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不奇怪,因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苏俄以及东欧各国,就在汉人的视野中渐渐模糊,接近于消失了,人们所能看到的,大概就是迎合师奶口味的动漫版普京,及其似是而非的演义。别问我为什么,咱今天不谈这个事儿。

  这里要说的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加上不懈的网搜,我看了一部2015年上映的、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合作出品的《女狙击手》。导演是Sergeiy Mokritskiy,片名也唤作: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 Bitva za Sevastopol / Battle for Sevastopol。稍微啰嗦一点儿是必要的,因为苏俄关于女狙击手的电影我所知道的就有三部,汉人拍的还有,以免搞错。

  该电影基于真实历史,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女大学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成为狙击手的故事。从资料照片看,柳德同志之漂亮,似乎并不亚于电影女主角。就这个脸蛋,在25岁之前,杀掉了309名德国纳粹;且有苏联英雄荣誉称号、金星勋章和苏联海军少将军衔加持。多说一句,有位女汉人,游泳运动员出身,历任护理员、打字员、新闻干事,混政工一辈子,最后军衔是中将。人跟人不能比啊,您懂的。

  不动声色地把电影扼要了,却没有半句剧透,这就是手艺人的本分。电影的故事情节、剪辑节奏、场景画面、演员表演、配乐插曲,都是您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应该享用的,我这里小心地不予触碰,只谈谈在苏联解体这么多年之后,在这部新的俄国电影里面,其价值观和审美观上,有了哪些令人感兴趣的演化。

  首先我注意到,经过二十年多的演变,这一代导演对于如何表现苏联时期的威权,已经变得十分轻松和坦然。电影具有明显的人民性。在一个可以说出真话的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终究会从方方面面浮现出来,并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看来俄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只是我们并没有被告知。在欣赏电影艺术之外,获得更多应该知道的东西,一直是我非常重视的环节。

  然后我发现,柳德同志的形象定位有了显著的变化,苏联式的战争英雄,打了鸡血般的共产主义战士消失了。这类英雄形象如果您觉得不太熟悉,可以通过温习任何一部抗日、反蒋题材的电影来解决,听说横店拍摄的尤佳。在这部电影里面,柳德同志确实是一个战争英雄和胜利者,但她同时更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导演认真的诠释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俄国的知识分子如今已经充分接受和传播了普世价值相信您可以看得出来。客观地说,自从斯大林死了以后,电影角色人性化的进程就逐步开始了,但是,在这一部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和优秀一些。当然还有爱情,柳德同志和一个医生两个领导的。

  最后还要提醒您,本片的故事结构有两条,一条是柳德在苏联战场上,另一条是她在美国参加外交活动。整个电影情节是在这两条线索的穿插中,逐步展开的。这种安排,我认为反映出俄国新一代导演,具备了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审视和反思本国历史的自觉性。

  在看完本片之后,我不无兴奋地在微信中写道,2015年上映的、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的电影《女狙击手》,可能要全面刷新我们很多方面的固有看法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前苏联国家们这些年的深刻变化,了解得很肤浅。影片相当靠谱,以至于我几乎认为是好莱坞的作品。

  而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14年合拍电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谈资,您觉得呢?

  - THE END -

  本文系特约撰稿人Danny Tian原创,微信公众号电影捕手(movie-bushou)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我们。

  《女狙击手》观后感(七):俄罗斯诗意的黄昏

  苏俄的电影曾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虽则经过中间的波折,却又达到了一个引进的高潮,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苏联影片也许是我们接触得最多的外国电影。苏联电影的情调与风格,在中国风靡一时,甚至成为艺术性的一个代名词。从《第四十一》、《雁南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八十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及《两个人的车站》,作为一个如我这么般年龄的艺术洗礼,深深地烙入了我们的头脑之中。

  苏俄的影片,有着一种不同他国的风格,这种风格是由其制度而成就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风格。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所强调的浪漫现实主义风格。而在这种风格之下,又形成了一种形态的电影,即诗意电影。这样的电影,强调着电影的诗意表达,寻求着一种平凡故事的诗意,并以一种诗意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也有人名之曰以影像来写作。当然,诗意电影并非诞生于俄罗斯,在西欧也另有其宗,但苏俄的诗意电影,却与西方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它的诗意表现在意识形态的诗意之上,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意。

  苏俄电影中诗意电影的勃兴,其实是对于前苏联那种严苛政治之下,艺术形式的一种反动。它是在一种严格而刻板的教条之下,增添了一丝柔性色彩,和一丝人性的光彩。在当时的苏维埃制度之下,艺术家们无法在故事上做更宽的拓展,无法在人性上做更深的挖掘,也无法在背景上表现出其丰富性,因此只能借助艺术的手段,在意识形态允许的范围内,做一点美化的工作,让坚硬的故事讲得更为动人一些而已。不过,在诗意电影的旗帜之下,倒也确实出了不少的名片。且不说有些另类的诗意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系列电影,即使是在革命浪漫现实主义旗帜之下的主流影片,也有如《雁南飞》、《第四十一个》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

  不过即使前述的这些影片,在前苏联的意识形态体系之中,也不获接纳。或被批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或被认为模糊了阶级界限、调和敌我尖锐的矛盾,或被指表现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情调。上述的影片甚而一度被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些被禁止的苏联诗意电影解禁,让曾经处于艺术生活极度饥渴的中国人,犹如初尝甘霖雨露,留下了永难磨灭的美好印象,这种美好一直伴随着他们一生。影片中那位在爱与恨之间徘徊的红军女政委,那些在战场间歇裸身洗澡的女战士,还有在战争中苦苦等待着爱人从战场上归来的少女……他们给予当时的中国人以最初的艺术启蒙。

  不过随着更多外国优秀影片的引进,当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当生活的压力越来越重,当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的时候,这种诗意的电影也在中国渐归沉寂。即使在其母国的俄罗斯,亦是如此。生活中是缺乏诗意的,而残酷的现实也很难让人们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过多的诗意实际上只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一种美化。因此,在俄罗斯,现实主义的电影重新崛起,更多的影片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以着冷静而非热情的审视,去打量着这个并不如意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出现了大量非传统的影片,如《兄弟》、《棺材200》、《罗斯88》、《伊莱娜》及《利维坦》等,均是入木三分地表现出现实中的黑暗,并在其中寻求着人性的温暖。

  但苏俄诗意电影这一路却并不断绝,仍然在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在俄罗斯近年来所拍摄的历史题材的影片中,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不少诗意的影子。这些影片力图表现出俄罗斯已经失去的大国风范,以曾经熟谙的手法来歌颂着战争,以着诗意的手法来美化战争中的残酷,以着强硬和血腥来表达一种战争的诗意。米哈尔科夫就是一个传承着苏俄诗意电影衣钵的导演,他的名作《烈日灼人》及《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以诗意的眼光观照着斯大林时期那段历史,以颇富想象力的手法解剖了那种残酷。不过,当他所反映的历史进入到战争模式,在表现苏德战争之时,他却不自觉地又陷入了那种战争诗意之中。在《烈日灼人2》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前苏联的革命浪漫主义在他身上复活了。

  今年俄罗斯所拍摄的历史题材影片《女狙击手》,则更是将这种战争诗意演绎到极致。

  本来,这应该是个很具吸引力的故事,是苏联军队英雄的传记片。它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着。去年美国所拍摄的《美国狙击手》一片,也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来自于阿富汗战场。这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影片,表现手法非常平实,就如纪录片一样,真实地表现了狙击手的故事。本来,在被搅热的狙击手电影市场里,再来一部表现女狙击手的影片,且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题,应该还是会吸引观众的眼球的。可惜,在这部影片里,导演却又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诗意的手法去表现,让本来非常真实的人物形象,被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诗意色彩,变得不那么真实起来。

  作为一个像柳德米拉那样的女人,应该说她的家庭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她本人亦考入了大学学习历史。她的父亲是国家安全局的军官,内心里却将她当作男孩来看待,希望她习武能够驰骋于疆场。一次偶然的机遇她的射击天赋被发现,于是参军入伍被训练成为一名女狙击手。此时苏德战争爆发,她与同伴们也被匆匆送到前线,参与残酷的战争。凭着射击天赋,也凭着顽强勇敢,她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苏军的英雄,成为让纳粹胆寒的女杀手。她的经历相当动人,但所拍出的影片却并不感人,人物的刻画站不住脚,反而有着很浓烈的宣传意味。究其原因,在于导演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诗意美学。

  战争本来是残酷的,残酷到残忍到让人心悸,因为战争行为本身即违反了人性,靠相互残杀与自己并无冤仇的人,来捍卫一种观点一种理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耻辱。即使是正义的战争,毕竟也是以牺牲人的生命来达成的。因此,战争尽管有时是必需的,但谈到战争之时,我们没有必要去美化战争,去寻求战争中的诗意。残肢断体与血肉横飞之中是没有诗意的,我们只能以悲悯之心来看待战争,祈祷战争能够越少越好。

  其实在电影中,作为神射手的柳德米拉并不享受战争,她参加战争也是迫不得已,只是在尽到自己作为国民的责任。作为一部背景是战争的影片,反映的又是一个以杀人为业的战士,血腥与暴力在所难免,表现他们并非不可以,影史很多影片也因描写了这种残酷而闻名。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影片开头长达二十多分钟的镜头,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谓细致入微,不过我们从中却看不到战争的美好,只能看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导演是带着悲悯的目光去表现这场战争的,而在《女狙击手》中,则过分地突出了柳德米拉的勇敢,突出了战争对于她如洗礼般的意义,而轻意地抹去了战争的苦难。

  让人欣慰的是,即使是在俄罗斯,这样的诗意影片也不多见了,蕴育于苏联社会主义时代政治环境之中、展现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意电影也步入了黄昏,《女狙击手》只不过是黄昏之中的一曲挽歌。因为这样的电影只能产生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中,它忽视甚至蔑视着人性,将革命置于个人的生命之上,讴歌着一种清教徒式的献身精神,散布着不同人群之间的生命矛盾,宣布一种暴力思想。即使如俄罗斯目前的政治情形之下,这样的意识形态也正被逐渐摒弃,毕竟这是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观相悖离的。

  《女狙击手》观后感(八):战争是背景,人性才是重点,喜看俄罗斯电影重新崛起

  无论好莱坞战争片如何洗脑,不可否认作为二战最大参与国苏联的战争电影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们对此可能如数家珍,但到了近代俄罗斯电影受到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的冲击,质量和数量都双双下降的厉害。

  而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俄罗斯电影重回苏联光辉时代的苗头,有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风格,将女性放入战争的背景下不用大场面不用大特技,化大量笔墨细细的刻画他们的经历,从他们的经历中反映出战争与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他身边和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缩影。这一点是这个影片最成功的地方,目前国内战争电影很难看到这点,一些经典电视剧倒有所领悟。

  http://bbs.tiexue.net/post2_8760767_1.html

  介绍了这位女狙击手的生平,从历史来看女狙击手离开是源于最高元帅斯大林的命令,但影片却说是由于他最早的爱慕者牺牲而得到了上船的船票。这个改编我觉得无损于整片的描写,反而是一种升华,历史上肯定有类似的事情,从此环节让人看到那个环境下应该被历史记住的一群人、一代人以及他们所做出的无畏的牺牲。

  看这种影片总是会联想我们自己,我们也有很多战争的历史,也有很多很好的素材,但是为什么到现在反而拍不出让人热爱的经典战争片了呢,反而更多的是娱乐片,拍一个《开国大典》里面演员居然都不是中国国籍,希望那天能看到中国战争电影的崛起。

  《女狙击手》观后感(九):听歌看电影

  歌曲很好听,电影还好吧!感情线太多,这点不好!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那样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原野。”

  歌曲真好听………………………………………………

  看完电影《女狙击手》,又找来《无名高地》,《塞瓦斯托波尔战保卫战》的俄语一句听不懂,干脆看画面听这首曲子循环播放两三个小时!足以证明此曲魅力!

  …………………………………………

  作为英雄能活下来,能全身而退,能和孙子一起观看歌剧《茶花女》,这真是奇迹中的奇迹!

  ………………………………………………

  每个恋人,都能以自己的生命去爱护她,纵使短暂却足够回忆。优秀如她值得拥有传说中的爱情,这是我等小女人不敢奢求的!

  ………………………………………………

  我很奇怪,在前苏联一个漂亮单亲母亲是如何又上班又带娃还能业余练射击,再继续念完大学,这真是美好的苏联啊!

  ……………………………………………………

  估计在我这儿只能当三陪女了!

  ……………………………………………………

  在白宫,25岁的她,以一年不到射杀309个法西斯的战绩,面对记者平静地发问:“男人们,你们还想在我背后躲多久?!”

  ………………………………………………

  这个著名的墓志铭,奠定了整部电影和整个人生的悲凉,再快乐的事情也快乐不到哪里去了!

  ……………………………………………………

  《女狙击手》观后感(十):直击人性 女狙击手(剧透慎入)

  或者是受到父辈影响,一直喜欢看前苏联的小说和电影,对《这里黎明静悄悄》、《静静的顿河》印象特别深。尤其吸引我的是关于对人性深刻而全面地描写,而不像一些国产电影非黑即白,把好人神化,坏人就十恶不赦。昨天在看完这部以真实人物事件为原型拍摄的《女狙击手》,首先联想到是同样以苏联卫国战争和狙击手英雄原型为题材的电影《兵临城下》,当中都写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样写到了主人公(瓦西里和柳德米拉)从普通人成为战士再一步步成为英雄的过程,不同于《兵临城下》重点描写主人公如何在战争中与德军斗智斗勇,这部电影把一个女学生在残酷战争年代一直成为女英雄光鲜背后那种对战友爱人离去的痛苦、对死亡战争恐惧内心挣扎完整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不仅仅是一个让法西斯闻风丧胆的女狙击手形象,更看到一个在战争年代下残酷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作为一个女性所受到肉体和心灵创伤,以及她在战争中那种厌倦、恐惧各种情绪、对情感追求、人生价值的思考。主人公从一名成绩优异大学生,由于偶然机会被发现射击天赋而被推上战场,从刚上战场的彷徨不知所措,在得到师傅指点第一次打掉坦克驾驶员立功,再到听到师傅故事后想一枪打三个的那种新兵的兴奋,到后来在大病未愈就从上战场那种急于复仇心态,以及与德国狙击手对决时长时间对峙的疲惫厌倦而主动现身,还原了战争中新兵到战士再到英雄的成长历程,而当中穿插的几段情感更是把她从英雄狠狠地还原为在战火纷飞对情感有强烈需求的女性,而电影以主人公访问美国受到总统夫人接待作为整个电影现实发展主线,在不断倒叙穿插中,把柳德米拉由一个单纯好学的女大学生慢慢成为老战士女英雄的心理层次变化清晰展现出来,这样颇具匠心的处理手法也为电影增色不少。还有对苏联专制制度的描写,尤其是那段从病床下被拉下来强装欢颜拍宣传画以及到美国处处被贴身防守,无不在鞭挞控诉在专制制度下忽视人性最基本需求的蛮横做派,反观我们国内那股手撕鬼子那种低劣的战争片,既不能客观反映历史,更不能引起我们战争对人性身心伤害的深刻反思,同是电影,差别怎么就那么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狙击手》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