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是一部由李伦执导,易中天 / 马未都 / 曾宝仪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一):家族
看完了易中天老师和主持人阿丘的剧集,真正的让我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对家族,对家庭有那么深沉的爱与信仰。《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二):普通人的家族史
家族史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
大概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回坐在客厅里聊起来,爷爷讲了讲祖上迁徙的故事。说是明末迁到江西,家里有个众犬不争食,把吃的留给一只残犬的故事,传出去之后获皇帝封“义门”称号。这一支在清末迁到湘阴一带,等等。不太具体,听上去大都像野史传说,但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到家族有历史是一件特别酷的事。
不过我倒是多了一个跟人吹牛皮的谈资。关注家族史,哪怕有本被修饰过的族谱的人太少了。随便摆摆“祖上”的事,话语场就可以掌控住……
族谱是明面上最传统,最正式的家族史形式。对于一般人来说更有感触,更亲切的其实应该是口述史。
初高中学历史开始就会问长辈,某个年代里,家里是什么样的,家人有些什么样的际遇,想看看跟书里面描述的有多少吻合。我印象中的答案大都语焉不详。即使是civil revolution,作为工人农民之家,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
外公这头讲到的唯一一件特别的事:他的叔叔当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全家人都以为应该是死了。后来开放台湾开放对大陆探亲,有个台湾来的人到外公的厂子里问“xxx(外公名字)是不是住在这”,外公听了连忙摆手,说没有没有。这是唯一一次收到有可能来自于他的联络信息。自那之后就再无音信。
外公说,我哪知道那是谁,那能怪得我么。但我私心猜测,他的小叔叔被抓走时,他年岁太小感情不深。此时家中和小叔叔至亲的人都已过世,在刚解冻的社会,这样一个台湾来的人,并不足以给他接纳的动力。片子里,易中天寻根过程中发现很多信息没有和长辈交流过,调查员说“说明挖的不深“,易中天说“也许是不敢讲”。我觉得很有道理。
姥姥(外公母亲)去世之后,全家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叫得出那位小叔叔的名字。要再查也无迹可寻了。当然,大家均忙于生计,对此也难提兴趣。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族史确实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离生活有点远,家庭往往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缺乏信息查证的能力,缺乏稳定的传承,或许还有代际间的心结造成的沟通障碍。但是但凡能够努力追溯一点,对心灵的滋养,对后辈的教育,都是获益无穷的。这个过程本身,是我们与长辈之间获得谅解的钥匙,也是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钥匙。
啊,还是要吐槽一下片子的编排,很多地方看着还是太刻意。调查员都像先贤似的。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三):联接历史,解读人性
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四):你没有如期归来——这大概就是离别真正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探访过去?
央视制作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初衷。
哲学上有个一直解不开的命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这个节目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提供了一条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做寻根呢 ?
早期帝国亲缘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祖先的记忆以及他们对崇拜仪式的保留。能把祖先追溯的越为久远,就能号召更多数量的亲戚,也就能在必要时召集更多的力量,一个家族如果能把他的祖先追溯到数代以前,他就能把成千上百的家庭联结在一起,缅怀祖先对建构当前社会至关重要。
放到个体身上,找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
以人文历史作为题材,实在是硬功夫,历史的沉重感和感染力、时间的魅力把人变得如此有张力。无论是书香世家、名门望族,还是卑微低贱、埋没荒野的布衣平民,他们无一例外,都通过自己顽强的生存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并以一种无法预料的命运和自己的祖先后代在时间的夹缝中相遇。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五):关于“亲人”感受一二
丘去马来西亚调查外公意外被杀的历史,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堂哥——外公被杀后,姑婆带着丘的母亲、两个舅舅回到中国,而外公的大女儿则留在了马来西亚,并生下了堂哥。调查完临走的前晚,堂哥给丘写了封信,道出了丘姨留下来的原因:外公被杀后,为凑回家的路费,姑婆将11岁的母亲卖个给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保姆。从此,在陌生孤独世界历尽劳苦和凌辱的母亲,唯一的慰藉就是来自远方的一张亲人的全家福。《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六):在历史的长河里
看了一集《客从何处来》,讲的是马未都溯源自己的家族,很精彩,甚至可以说是震撼。上世纪的战争、动乱,搅得那些古老的家族在时代里浮浮沉沉,幸运者战战兢兢存活了下来,不幸者分崩离析家谱散佚。 历史这个东西,在马未都母亲一系——崔家的兴衰间展露了那庞大又细腻的操纵力,个人、家族、国家和天灾、人祸的那丝丝缕缕的联系,让人看了心酸又着迷。 这里有一段我是十分喜欢的:公元1855年7月黄河于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永久改变了河道,原本汇入淮河从江苏入海的黄河,转而北上进入山东,也正是那一年,马未都的曾曾外祖父崔凤藻,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同这场自然灾变的斗争;那年黄河改道,冲击了崔家的致富根基——永阜盐场,崔家向朝廷求救,然而一道圣旨回绝了崔家,那时节太平天国正令清廷焦头烂额,家业的重担只能由年轻的崔凤藻独自承担(崔凤藻:盐商崔家四子,自幼喜读诗书,然三位哥哥相继离世,只能退出官学,担负起家族生意),面对天灾,这个书生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兴修灶坝(灶坝者,隔绝黄河与盐场之堤坝也,长五十余里,底宽三丈,顶宽一丈,高八尺,需用土立方体积四十五万立方米)。四十年的坚守,崔凤藻还是败了,1895年,黄河在盐阜内一个叫吕家洼的地方冲破了灶坝,崔凤藻寄希望于清廷的帮助,但当时的山东巡抚李秉衡不甘于甲午战争的惨败,一心抗击日本,他上书朝廷,以“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由,放弃了治理河道,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崔家的衰败,自此,利津崔氏,家道败落,族人四散。而那个一心抗日的李秉衡,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主动请缨死守北平,坚持了八天,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战败自杀。北平陷落后,清廷为讨好侵略者,对李秉衡做出了革除一切官职和抚恤,不许在正史中立传的决定,从此,李秉衡这个名字,也像永阜盐场和灶坝一样,被历史掩埋。 注:以上文字大多直接取自《客从何处来》文案。另,马未都父亲的事迹也很值得看看,统共四十来分钟的视频,花不了多少时间,在此不多做赘述。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八):客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了解家族的变迁,了解我为何成为我。与家人和解,与自己的生命和解。 这种探求来自于自我的追寻,幸有祖先的嘱托,血脉相传。 对于每一个平凡人来说,人生的“每一笔都那么精彩,也都没那么精彩”。个人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全人类的历史。纪录片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逃不过历史,都活在其中。 但这部纪录片也是有问题的: 1.没能展现出人探求的主动性,嘉宾更多是接受节目组的安排 2.节奏偏慢,时间可以稍压缩 3.在本片传达的纪录片中,对于祖先有求全责备之嫌,仿佛牵涉达官显贵、文人学士、正义之士才算好祖先。虽然他是你的祖先,但他首先是他自己。
本片质量及总体感觉,给两星;另外一星给“客从何处来”这种追问,这追问给先辈一个释怀与解释的机会,给后辈一种交代、答案、原因和踏实感。
我也在追问自己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九):我是学前教育生
培养愿将全民幼稚教育做终生事业之人生活兮教育生活兮教育我们生命唯一之伴侣为汝勤力,不分旦夕为汝驰驱,不顾险夷人生意义在利他他利己亦利生活兮教育淳朴兮孩子淳朴兮孩子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浑然心地,不知害利乐哉游戏,不计非是社会价值在没我没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一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校歌。记忆中很少因为一首歌而哭过,在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眼泪却是忍不住地流。这是北平幼稚师范的校歌,它的前身是香山慈幼院,以培养幼稚师资为己任,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节目中易中天的母亲毕业于此,并在湖南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院在为三万多名孤儿搭建了一个家,给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北平幼稚师范的招生简章上是这样写的:培养科学的头脑,劳工的身手,宗教的态度,艺术的精神,愿为全民幼稚教育做终身事业之人。但闺秀式的小姐,书呆子及文凭迷的,请不必来。那个时代战火纷飞,温饱难持,竟有如此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一点浮躁,一点空话,温润,纯美,字字直击教育本质,直击人心。这就是民国时期的精英教育不,一定不仅仅存在于民国,这是中华民族历代教育理念的精神传递在民国时期的缩影和体现。原来我才发现,传统的中国人的精神是多么容易让人动容,让人流泪。原来我才发现,在这个外流入侵娱乐至死的时代习大大倡导的弘复兴中国文化多么正确。是这个时代缺失的太多了,是我们丢掉太多了,我们向西方学习的种种,一定要以丢失传统为交换么作为未来可能的学期教育工作者,香山慈幼院的校歌,校训,精神,一切都对我触动太大了,以后的很多时刻我都会想起这首歌,大概是作为初心而存在了。再去北京,一定去慈幼院旧址看看《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影评(十):一位台湾老兵和他的淡淡乡愁
宝仪的阿公祖籍江苏淮安,解放前在南京的印刷厂工作,1949年大年初一随国民党先南下广州,后辗转台湾。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