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七岁的单车》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7-1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七岁的单车》经典影评10篇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崔林 / 李滨 / 高圆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一):骄傲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二):第一个影评,非常不专业

自己看的电影不多,也没有写过影评,也不知道从哪入手。

这几天看了一些片子,我觉得这几部电影都值得我写一些东西,去保留现在小小的心思

十七岁的单车,beijing bicycle 片名翻译来说应该是一部讲述北京故事的电影,片中景象再熟悉不过了(刚看完剃头匠),选景个人觉得很好,更表现了一些外来孩子的纠结与困难,本地孩子的嚣张和自然。

如果说讲述北京故事,我觉得剃头匠 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更彻底,老一辈的胡同故事,老一辈孩子们的胡同故事。而单车这部我更觉得是在表现十七岁那时候的一个梦想,或者说一份想要的东西。说理想也好 梦想也罢,或是自行车 或是一个马子一份感情,

情节算是很好,结局够惨也够精彩,一如既往,俩个孩子打不过一群小伙子。我觉得这个结局好不是在于这是一个悲剧。而俩个未成年人没法去保护自己喜欢的车子 喜欢女孩,我觉得这是现实

人物来说,一个外来的农村小伙子贵为了这辆美利达,奔跑,努力,跌倒,一直在重复这是我的车子,他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可是他保护不了自己。一个北京胡同的重组家庭 遭受不公待遇的建为了车子,为了面子,也在奔跑,努力,跌倒,与父亲争吵 对父亲的不解甚至对情敌的挑战,拿着砖头骑进巷子后那声xxx太透彻了。俩个孩子都让人心酸,却又让人发出心声:这不就是那谁谁谁发生的事吗。

我认为这是部悲剧,但是不惨,让人情有可原的悲剧,因为现实真的就是这样

十七岁那年真好,为了一样东西,去拼去搏,哪怕风吹雨打万人阻拦,也不放手

第一次写影评,不足的地方请求指导,

感谢观看 生活愉快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三):单车还可以

《十七岁的单车》反映了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和乡下人;可他们也是同一种人——“下层人”,简单的说这部戏就是一部“下层人”的悲歌。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 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赛前在柏林放映时,观众笑声连连,反应相当不错。有许多人会将义大利狄西嘉的新写实经典《单车失窃记》,与《十七岁的单车》做比较,导演王小帅则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义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四):十七岁的单车

最后一个镜头,慢镜头,阿贵被打得满身是血,扛着被砸烂的单车缓缓走过,巨型城市北京拥挤不堪的斑马线。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另一部同样是说十七岁年少故事的电影——《蓝色大门》的最后一个镜头,士豪和克柔在同样巨型的台北街头,骑着单车互相追逐,微黄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欢声笑语。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一样都是十七岁的青春,为何竟是这样的不同?! 城里人与乡下人 电影的一开头,王小帅就用冷静的电影语言说出了城里人与乡下人是多么的不同。这条线索,在影片中也不时地穿插着。乡下人就该是脏的,是不刷牙的,是不洗澡的。城里人就该是干净的,就该是有很多衣服的。小贵,在他17岁的时候,用一颗纯朴的心,经历了那些面目狰狞的城里人,他们几乎都有着一颗冰冷坚硬的心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冲击阿?十七岁的这段经历,会对小贵后面一生产怎样的影响,又有谁能预料呢?但我知道,一旦走出来了,却真的是回不去了。或许……阿贵以后也会变成那样的城里人呢? 小贵的老乡在吃饭的时候恨恨的说,要是知道那个人是个小保姆,老子早就……其实,在王小帅眼里,城里人和乡下人并没有很多的不同。这一句话也说出了在现在的中国,城里人和乡下人有很大的隔阂。而在我看来,这种隔膜也正在愈来愈深。 成年人 当小坚的父亲认定儿子偷东西后,矛盾终于爆发了。虽然我一开始对于小坚这个人物都不喜欢,但在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看到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父亲长期以来的空头支票,让小坚无法忍受。成年人不负责任承诺,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空头支票开了一大堆,到了最后却不是无意忘记就是故意忘记。其实,在每个孩子心里,对于父母答应下来的事情是非常非常在意的。长期一来的空头支票怎能不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于是又想到《大逃杀》,对于成年人的不信任,发展到极致,发展到变态,或许就真的是那样的吧。 涩涩的爱 潇潇和小坚在树林里那慕虽然拍得很短,我却感同身受的觉得一阵悸动,那样的画面好美,王小帅真的把那份涩涩的初恋抓得很真实。我们的中学就是这样过来的。有了爱,却又想说不敢说,想挑明不挑明。持久的那份纯纯的爱恋,却换不来两个人真正甜蜜的一个午后。每次我看到这种场景,总是觉得十分痛惜。 再想到《蓝的大门》,好喜欢士豪的那种青春的直率,他对这克柔说:我是游泳队吉他社,我觉得我不错啊,你干吗不喜欢我!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在想,我靠,这才他妈的叫青春阿!我真白活了!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五):人人都曾有单车

王小帅导演。
 北京。
 九十年代。

 农村来的小贵找了一份送快件的工作,整日骑着公司的山地自行车寄送快件,有一天,车丢了。

 一根筋的小贵沿着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开始了寻车之旅。

 小坚是个高中生,家境贫寒,一直想要一辆好自行车,父亲的一再食言,使他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从二手市场买来了那辆山地车。

 一根筋竟然终于找到了,要来山地车,得以继续工作。小坚伙同同学来个反抢断,自行车再度易主。

 谁也说服不了谁,无奈之下,两人共同拥有,一人一天。最后,小坚钟情的女孩跟了小混混,小坚出手,反被围歼,自行车被砸,变成废铁。

 故事并不复杂,叙事线索交叉但无紊乱,清晰明了。周迅出场时惊鸿而不经意的回眸,留待观者想象。在小坚的概念里,好车=面子,是他有勇气站在女孩面前的支撑。而当朋友们嬉笑怒骂的时候,女孩竟然被冷落在一边,不免使人联想起那个古老的友与色的寓言。

 同是十七岁的小贵和小坚,不打不相识,有着极其相似的学抽烟的经历,一个简单的有关自行车的故事,却让我们惊异地发现一辆自行车的分量。

 听着小贵护车挨打时撕心裂肺的叫喊,看着小坚被叫骂追打时怡然自得地下象棋的老人,还有失去女孩后小坚放弃自行车时说的那句简简单单的“不需要了。”都让我们失语于冷冰冰的现实。

 最后,我们得知,周迅原来是一个小保姆,偷偷穿上主人的衣服,被发现后,失业了。所以,这里面没有童话。

 此片可以对照李玉导演的《苹果》,同是发生在北京,同是人生浮世绘。不过李片可能更接近现实层面,更广角,王片透视的,是年少的喜怒,和我们的年少。

 单车闪闪发光,照着我们曾经年轻的酸涩泪水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六):现实是残酷的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七):想起来的十七岁

《十七岁的单车》除了高圆圆和周迅很美外,其他的画面都很埋汰。像极了十七岁那年,我刚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时那张汗涔涔的脏脸。 电影里阿坚自私又虚荣敏感脆弱。可是青春里的谁没有这样过呢。 我也曾看到周围女同学买了新的衣服就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不买就作,就闹,就嚎,就耍小性子。 我也曾有过喜欢的男孩。哪怕自己眼睛不大,身材不好,笑起来很傻。在他面前我也会瞪大眼睛,频换衣服,豪迈做作。 我也曾偷拿过妈妈的钱,是一张一百的。那时我花了很久。不记得买过多少根冰棒,买过多少颗卤蛋,在同学面前骄傲多久。我只记得妈妈念叨丢钱时,我也没有吱声。花钱的感觉很爽,但是很不安。我偷偷地躲在被窝里哭泣,为自己的坏忏悔不已。姐姐轻轻地抱住我问怎么了。我更是哭的不可抑制。第二天我把剩下的五十转交给了她。终于可以轻松地舒了口气。我的胆量根本不适合做坏事。 所以那么惹人厌的阿坚我讨厌不起来,我只能给予共鸣般的理解。 但是对于阿贵,每次一出场我都气的想骂“傻逼”、“大傻逼”的家伙。但每每话刚到嘴边又被人道主义压下去了。一想发怒但一看他的那个轴样。就也说不出口了。骂一个时代的“骆驼祥子”,太不义了。 他也十七岁。但他的十七岁注定要比同龄人成辛苦。那辆自行车是他的全部。谋生的手段,生存的工具。没有了它,他似一条丧家之犬。有了它,大风吹,大风吹,春光多明媚。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就是死磕。将倔进行到底。唯有坚持。人活着都需要一种信仰。他的信仰就是骑着那辆自行车赚钱。 那当初十七岁的我们有过什么信仰呢。 十七岁的我的信仰是考上重点高中。那时最在意的事情是成绩。一道题批错了誓死也要找老师改过来。成绩单打印前反复核对自己的各门分数,上多了是没问题的,上少了简直就是炸了我的敏感区啊。就像电影里的阿贵一样。打我可以,砸我车,绝对不行。 还有就是,谁的十七岁里没有个女神呢。 阿贵的十七岁女神是周迅。那个爱偷穿女主人衣服的漂亮农村小保姆。女人都是爱美的。何况她本身就那么美。她也那般年轻。虽犯了错,被辞退了。但是我想,她会永远留在阿贵十七岁珍贵的记忆里。他那辆车,虽没有机会载她一程,却也撞过一下啊。值了。 阿坚的十七岁女神是高圆圆。电影里她叫萧潇。如果说周迅是早熟与性感的结合,那么高圆圆就是清纯与气质的代表。一出场就自带光环。两个男主角本就长得挺丑,将相对比,越发丑。她就像是淤泥里的嫩莲,废墟里的雏菊,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不解风情,但美得风情万种,碧波荡漾。 想想我的十七岁女神是谁呢。我的十七岁女神是我喜欢的男孩喜欢的女孩。真的,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她是生活中我看到过的最好看的女孩。一直没变过。 这部电影没有堕胎跳楼失去记忆的梗,也没有多年校园旧爱久别重逢好久不见话当年的情节。就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关于自行车的小故事。让看的人回忆起自己的青春。 后来两个人都被打了。阿坚被打是因为他拿砖头拍了夺爱的大欢所以被打。阿贵被打是因为他和阿坚在一起所以没有理由就被打。后来镜头随着阿贵背着被毁了的自行车的背影一直在走。熙熙攘攘的人群。他那么渴望,那么珍惜的自行车。最终还是被毁掉了。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如同自行车在眼前被人砸掉的难过。可你只能带着伤痛,继续向前。无法回头。 电影里阿坚和萧潇的朦胧恋爱就这样被阿坚作结束了。那如果十七岁还能重来,你会对你的初恋说什么?你们还会分手么?那些当时遇到的比天还要大的问题现在看来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重要?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我们的十七岁,好像就在昨天。 而昨天与今天,隔了一成长的距离。 骑单车的少年,穿着裙子的姑娘,车轮轱辘辘地转动,你我相视一笑,心无杂念。明天早晨,还要一起上学哦。 让人想起来甜蜜的有点心痛的十七岁,真的就这么悠悠然的过去了。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八):十七岁的失落

十七岁的乡下男孩来到城里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快递公司给他配一辆单车,满一定工作期限后,乡下男孩就可以获得这辆单车。就在期满那一天,男孩弄丢了自行车,也因此耽误了快递,丢了工作。十七岁的城里男孩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并获得一位女同学的垂青。就在城里男孩和女同学约会的时候,乡下男孩发现城里男孩买的自行车就是他丢失的。两人争抢这辆自行车,最终协议一人骑一天。但是就在两人争抢的时候,女同学已经找到一名车技很棒的公子哥作为男朋友。城里男孩想追回女同学的时候,被公子哥羞辱,城里男孩砸伤了公子哥,但因为没有逃脱,和乡下男孩一起被公子哥的伙伴殴打,那辆自行车也被摔得不成样子。
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与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都讲了正处在发育期青少年们的残酷青春故事。不同的是,王小帅在他的故事里面加入了他所观察到的社会阶层现状。故事中乡下男孩在城里面工作,最朴实的愿望无非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当他要回自己那辆被偷的自行车的时候,却被城里男孩那一伙人无情的殴打。城里男孩因为自行车最终被要回,而丢了女朋友,当他想要追回女朋友的时候,公子哥也在女同学面前高调的羞辱了他。这种一层套一层的歧视,城里人看不起乡下的,城里的有钱人又看不起城里没钱人,直接揭露出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现状。阶层的固化,城乡的隔阂,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了社会上大部分底层的人,既瞧不起在社会阶层中比自己低的人,又被比自己社会阶层到的人瞧不起,更可悲的是他们大部分人在被别人看不起的时候,也开始自轻。乡下男孩的哥哥羡慕红衣女孩的地位,以为她是城里的富家女子,一旦知道她只是一名喜欢偷主人家东西的保姆时,乡下男孩的哥哥表露出不屑的言语。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啊,人贱的不是他贱,而是自贱。
但是两位男孩激烈的反抗让我们又有些许欣慰。乡下男孩对自己梦想的捍卫,对自己那辆自行车的执着不禁让我们竖起了敬意,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农村孩子的身份,放弃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是即使在一大群城里孩子的围殴中,仍然誓死抓住自己的自行车。城里男孩被公子哥羞辱后,留下混在雨水中的泪水,但是愤怒的他,拿起一块板砖,直接砸到公子哥的脑门。这两位十七岁的少年都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阶层固化的社会愤怒的呐喊,捍卫自己那么一小点点的尊严。所以最后,两人在自行车一人骑一天的协议下,每天换自行车的时候,城里男孩向乡下男孩伸出了手,他发现其实在这个社会中,他们的位置是一样的。
这部片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对那个年龄阶段孩子心理状态的准确描写。农村孩子的轴,城里孩子的强烈自尊心,都符合人物在那个阶段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正是这两种性格特点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使得故事发展和人物塑造精密的联系起来。可以说这是一部逼格很高的电影。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学习的地方是画面的构图。每当十七岁的孩子的愿望落空,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被挤到画面的边缘,已经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整个画面已经不再由他们掌控。他们虽然在这个城市中,但是好像无法走进这个城市,因为他们与我们之间隔着无数量急速穿行的车辆,使他们无法融入我们。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九):生活真谛的真实生活

王小帅是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导演作品大多偏于底层且小众。电影十七岁正是描写两种生活背景不同的人因为一辆单车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电影非常清晰的讲述了两类人的生活环境与处事方法,可以说是两个极端。我不觉得李滨做法有多么过分,因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就这道理,施与受没到一定比例反而演变不成这离奇的剧情。这样的人物状态不仅激发了我们的正义感,更多的是从理解人物到寻求一个周全的解决办法。周期性就是这个样子,没有谁必须争个高低。往大了说是侵犯个人财产以暴力威胁手段相要挟,往小了说就是生活中最平淡的得失。这俩人都不是普通人,起码他们的个性要比大多人都坚毅和独立,反倒是看完整剧挺理解这状态的,反而之后电影名字让我郁闷了很久。也许不该把过错当成青春,人总是无时无刻不在犯错误的。

关于王小帅的拍摄风格。

其实王小帅的作品我看的很少。和大多数文艺导演一样,王小帅有固定的演员,可称之为“帅女郎”的高圆圆。我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青红;是高圆圆主演的,而导演也是王小帅。不知道为什么,高圆圆这个演员我总觉得没劲,看她演戏就再平常不过的邻家小妹了,感觉上是任人宰割型。也许她性格就特别温柔呢?演稍微黑暗点的周芷若都感觉吃力的要死。而相比周迅,足可见两人的戏路是天差地别。周迅就不多说了,走到哪都是全剧的吸睛王。王小帅作品的特点就是平淡中透着离奇,现实里普通的事情到他手一糅合再加个第三人这剧情就不普通了!很会讲故事的导演,并且不只是讲故事,还善于诱导人心。想到王小帅我总拿另一个导演对比;那就是贾樟柯。贾樟柯是山西人,所以我看到他倍感亲切。1998年的小武在圈内好评如潮,看过之后的确令我印象深刻,但贾樟柯也有不足之处。小贾的早期作品往往粗糙且简陋,回想看那简直连剧情都算不上,堪称零距离展现社会青年日常,不仅土的掉渣而且没有鲜明的主线。而王小帅把握剧情和塑造角色上是要远胜贾樟柯的。小贾后来的“山河故人”确实是做足了剧情准备;可相比王小帅在平淡生活中营造剧情,踏踏实实讲述现世中的生动。就这一点,无论贾樟柯用了多少以时间、青春、变迁这种大背景题材,也无法超越王小帅拍摄的电影!

以上!

看来我是应静心多看看周围的世界。

知足常乐。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十):当代祥子 ——浅析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对于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单车只是个差一点就要被淘汰的交通工具,随着今日共享单车的风行,单车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70,80后心中年轻时的单车有着难以估计的分量,十七岁的单车是炫耀的资本更是带着心爱的姑娘载着对未来希望的载体。
  本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十七岁渴望融入城市的农村少年小贵找到的一份快递工作并得到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车,他勤勤恳恳的工作就当这辆自行车快要属于他的时候,自行车却被偷了,小贵踏上了寻车的道路。北京胡同里的十七岁男孩阿坚家庭贫困,却一直渴望得到一辆单车,在父亲多次食言下,他偷了父亲的五百元钱在二手车市场买了小贵所丢失的这辆山地车。在机缘巧合中二人相遇,两人一车的故事由此展开
  本部电影的导演—王小帅,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王小帅凭借其强烈的个人色彩与人文关怀、坚持不懈的独立创作精神,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享誉国际的标签式人物。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王小帅拍摄的影片镜头锁定社会边缘人物,揭示现实的残酷,暴露人性的黑暗。善于设置悬念,是一位很会塑造人物形象,很会讲故事的导演。
  电影中穿插着许多组长镜头,影片开始时给了马路上自行车车轮的一组长镜头特写伴随着背景音乐通过叠化实现转场,展示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风貌并引出了“自行车”这一重要线索。剧末打斗后,小贵扛着被摔坏的自行车走在人行道上的长镜头又使用的开场的背景音乐,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与周遭嘈杂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蒙太奇的使用凸显主人公阿贵进城的遭遇悲惨,反衬出社会的冷漠,表现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
  平行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将两位主人公小贵与阿坚的故事紧紧穿插到一起。叙事完整,逻辑性很强,多次出现暗示,甚至使观众怀疑阿坚就是偷小贵车的人。用积累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小贵与阿坚换车的片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阿坚问小贵名字是两人关系走向和睦的标志。
  电影中出现了各种群殴,打斗场景。有一个细节就是小贵每次被打时都紧紧的抓住自行车不放手,最后一向老实的阿贵甚至因为自行车被砸坏而拿砖伤害别人就是这个细节将阿贵对自行车的珍重。小贵是一个朴实,勤奋,憨厚,害羞,容易满足,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的人。但是生活所迫,被压榨,被偷车,被一次次殴打,他最后也成了施暴者。就像老舍作品中《骆驼祥子》里的祥子那般经过三次买车三次失车的打击最终成为社会的行尸走肉。最后开放性的结局,我们也不难想到小贵贵会沦落到何等地步。
  这部电影通过小人物的刻画,反映了社会边缘人物生活中经历的苦难。周迅扮演的红琴是电影的一大亮点,最后身份的揭露让观众大跌眼镜。秋生最后的内心告白,小贵与阿坚最后向社会示以板砖。无不表现了社会的黑暗。金钱主义,利益至上,社会歧视,贫富差距,人性冷漠,世态炎凉,好人没有好报。也正是过于真实的表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会使受众产生反感,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七岁的单车》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