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照耀美国》是一本由韩松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书就说了2.5件事:
当初看豆瓣评分这么高想都没想就买了这本书,看了几十页直接扔垃圾堆。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二):粗看还以为又是“中国崛起的”YY文
韩松的东西一直看不大懂。这文看下来,越来越觉得自卑。是好文,但是不大适合我。个人不太能明白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个人更偏好王晋康、大刘、钱丽芳等作者的,韩松的作品总觉得很荒诞,而我又完全不能欣赏。大约层次不够。
看韩松的书常常让人困惑。有时觉得他对“人”这个物种真是有深沉的大爱的,只是他对人性的黑暗看得太过清晰,把丑恶写得太不遮掩;但再看下去,他又好像完全处身世外,袖手观望,那些分不清是他故事里的人还是真实世界里的人,挣扎、重生,最终还是万劫不复。若问这故事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又会怎样,韩松大概也只会说,这里自有宇宙的道理,谁又知道呢?
不过《火星照耀美国》应该算是韩松最通俗易懂的作品了,虽仍然是典型的韩松作品,但主人公少年在苦涩成长中伴随的暗暗情愫,却为灰暗注入了一丝阳光,而火星自始至终照耀中天的异象,虽仍旧诡怪非常,却在荒诞中平添了些许诗意。我一直偏执地认为《地铁》才是最最韩松的,不过通过这本《火星照耀美国》,我们也许能离“韩松的乌托邦”更近一些。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四):以科幻的方式写寓言——批判和揭露
听说这本小说之后,从图书馆借来在火车上兴冲冲的看起。但是马上就发现了这并不是想象中的科幻小说(也可以说成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中虽然也有对文化科技的大胆设想。但是故事的基调却是在谈论一个骚年的成长与建立三观。虽说没有看的很是过瘾(主要是个人肤浅),但是在读完此书之后还是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的深邃以至无法接近窥视。
“因此,你必须相信,剧变每一秒钟都有可能来临,除了为此提前做好准备,别无办法。正是不停的奔波是我长大成人,令我开始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并最终明白了活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而人要在这无意义的世界上努力活下去,只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生而为人最了不起的,就是她要用莫大的勇气,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情,去面对并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人生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熬。”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五):民粹的科幻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吗?还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民粹作品,又或者是相反。 我一直不喜欢民粹主义的作品,原因可能是看得越多越觉得反映出当下中国的越自卑,这部作品也不例外。至少是开头部分。 不过阅读下去却又有些不同的看法。首先,作品设定的中国的“强大”与美国的“衰弱”只是背景,攻击并不强,把美国与中国设定成另两个国家也无太大的差异。其次是书中描写中国的体制方面,虽然用得是赞美的语气。不过似乎有反讽的意味。比如说中国一切都安排好了,人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平静得让人乏味,反倒想有些刺激。这不知是作者本意还是我的读后感,我倾向于前者。 作者还是通过民粹主义的外衣来写科幻的,甚至是披着民粹与科幻的双重外衣来写人性。写主人公“唐龙”的成长。有点流浪小说与成长小说的混和体。 说实话,我没太看懂。我不太欣赏。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六):自说与梦呓
如果在阅读本书前先行阅读书后飞氘的评论《“鬼魅中国”与盛世忧思》,或许在阅读时能读得出一点更深层次的味道,但我是先读这部作品再读到评论,并且在阅读这本之前也不曾读过评论者推引的《鬼魅中国》、《我的祖国不做梦》等作也未读过,因此没有办法将作者的思想与理念来一个联结。
就本书而言,除了局限性的中国思维对世界的解读而外,实在是读不到太有价值的东东,包括美国历史、世界历史中的争议点也都像是五毛党人笔下的八股文,当然,若这种解读是作者意欲指出东方专制思维对世界文明带来的歪曲与毁染隐患,那倒是十分的有见的嘲讽,只可惜全书九成在书写西方文明的不堪,一成不到对于中国本体的忧思,则使这种嘲讽的作用显得十分可疑。
也许韩作者的意图是说东西方文化与政治制度之“恶”无论在何土壤上都会产生相似的效果,这话诚然是有几分道理,可是所有的描述都是隔靴搔痒似的现象与皮毛,并没有真正触及到西方法治与信仰、民主与自由、宪政制度的核心理念,纯然的以自己的小聪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去预测、去断定就显得不仅荒谬、更足可笑。
虽然立意不差,但言之无物,一大堆的空乏概念堆积,不能不说是这部本来颇具野心作品的问题所在。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七):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春节七天就是在家不停地吃喝打牌陪笑,其间看完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这个韩松大大的《火星照耀美国》
韩松的书一路都读过,出版了的《地铁》和没有出版的《美女狩猎指南》《鬼魅中国》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所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隐藏在文字所构筑的表象之下很深的。《地铁》绝不会告诉你坐地铁要注意安全《美女狩猎指南》也不是简单的宅男撸撸文那么简单,故事的后面犹如鬼魅,往往看完后有那种好像了解了但又不太确定的痒痒感觉。
《火星》刚看完后的吐槽是:我x,这也算科幻文,文辞没有美感,故事充满了中国沙文主义,故事里把美国的未来说的一无是处,天朝成了21世纪中叶世界的灯塔。。。。。韩松在新华社待久了脑子莫非也被洗洗干净了?且不论现在美国的体制背后的宪+政,民住,目田什么的已经能维持社会的良好运转和新城代谢。就天朝这么特色下去 ,实在是不敢苟同韩老师的乐观预见啊。
看完全文后两天,一直在回味。莫非韩老师表达的是一种不能直说得反话。比如“P374:历史就是重复自身。周而复始,分久必合,庄家轮流坐啊。 P400:生而为人最了不起的,就是他要用极大的勇气,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情,去面对并度过自己的短暂一生。人生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熬。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文字,才能体现新华社副主编和一个从小就很喜欢的科幻作家的功力和水平啊。
:有了对比,才发现大刘已经甩其他中文科幻作家八条街了。。。。
以上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八):这种烂玩意不是应该在什么强国论坛什么YY小说论坛里才出现的吗!!!
以前看到 果壳的人推荐,才买了这书
晚上读了几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几页满满的YY文字,字字浸透着中国崛起如何如何牛逼,欧美落后动乱,日本还让他给YY沉没了,省事啊
里面中国人必然都是无比牛逼、伟光正、力挽狂澜,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白人之类都是些阴暗卑鄙阴谋小人,一些苦逼的第三世界人种肯定是善良弱智,被白人欺骗搞死,然后中国人为其报仇
不需要任何过程,只需要YY 一个这样的结果出来,就能让无数的热血骚年们高潮!
我搞不懂这种破玩意,居然在首页只能看到一个一星评价,其他不是四星就是五星!!!
难道是我不够高尚,不能像那些热血骚年们一样爱上这样一个宇宙无敌无比牛逼的中国,不能欣赏一个中国人个个都是人高马大、智商超群的世界,不能欣赏一个白种人都是先天脑残侏儒的地月系,不能欣赏一个只要1996年政治书里告诉你这是个坏国家你就在小说直接把人家YY在2066年毁灭动乱的世界·······
里面居然开始YY说美国人后悔跟中国人打朝鲜战争,认为美国是不正义的!我艹,陆川就是跟你丫学的吧-----YY出来一个日本人在战争时候因懊恼杀中国人然后自杀谢罪!!!艹艹艹!!!!!
这和抗日片有啥区别啊,鬼子都是傻逼,中国人都是无比智慧佛光护体刀枪不入!无非你把时间线往后推了100多年,然后你说这是科幻小说,再然后这小说就大红了?!!!
我就是来吐个槽,我就是气不过,气不过这种顶着科幻的帽子2BYY文居然在豆瓣被推崇!!!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九):荧惑之下,殊途同归
拿到书之后先吐个槽,这装帧啊这手感啊……科幻世界你快给点力……求这个水平的三体再版啊
先推荐飞氘的书评,他说过的我就没啥好说了。就说说有人提到的沙文主义吧。
前两天和主公谈起一个宗教相关的脚本,我说这个故事大概不能放在中国背景下,因为信仰相关的题材在中国是不好调侃或者自黑的。但是我们又聊起来赵本山的小品拿到国外也一样被骂,最后只能说这就是文化差异,孰优孰劣不敢说,不过确实有那么些东西,他们在乎我们不在乎,还有些东西我们在乎他们不在乎。
所以韩松绕了这么个弯儿,有人就拐不过来了。对于这本书里美国的毁灭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失格,另外一些人是从心理上抵触的。问题是,在韩松眼里,这个火星照耀下的美国可能并无什么意识形态含义。他之所以在小说一开始流露出那种大国沙文主义,仅仅因为视角是一个只有十几岁、浸淫了强国文化、接受着正规教育的孩子……假如按照这些人的标准乔纳森·利特尔和虚渊玄都该被拖出去烧死了。所以越往后这种沙文主义气息就越淡薄,直至最后完全消失,这也应该归于主人公心态变化的原因吧。
我觉得之所以前面违和感比较重是因为韩松强调主人公的身份和思维方式时下笔过多?不过韩松似乎一贯如此……给人物描上浓重的脸谱,作为鬼魅时代里生活的鬼魅倒是很合适。
飞氘在评论中提到过这么一个命题:人类文明的血液里本就流淌着血腥和阴暗的历史沉淀物。
倒不如说,科技越发达,文明越虚弱——起码作为文明主体的人是变得越来越虚弱了(听起来怎么挺反动的……)。小说里文明的崩溃是从阿曼多的自杀开始的,这种建立于单个人工智能上的文明脆弱程度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动荡和退步也是巨大的。
比较起百万年优胜劣汰的进化史、上万年人类自身的野蛮史,任何现代文明的秩序可能都显得弱不禁风了。灾难的降临会顺理成章地带来文明的倒退,我们凭什么可以乐观地说这二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可以保护我们不会再倒退回蛮荒时代呢。
由此可以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此温室里诞生的东西,真的有可能是普世的吗?唔这个问题实在不想多谈……
故事里虽然有对宇宙的思考,但却没了对宇宙的向往。就像那颗火星一样,宇宙对于人类而言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宗教意味的符号。而事物的宗教化往往意味着探索欲望的丧失。那个福地的结局让我想到费米悖论。对于费米悖论的一种解释是虚假适应性技术的发展。“殖民星系要比拍摄《星球大战》或《冲出宁静号》时,假装已经完成殖民任务难得多。人类的使命已经变成了娱乐,而娱乐的任务是向我们大脑提供虚假适应性的暗示。”
这又扯到另外一个蛋疼的问题了,文明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一个走遍世界的开拓者和一个足不出户的冥想者到底谁更高级?似乎后者更符合终极的定义不过要打起架来就说不定了……
当然,这个开拓者肯定要比足不出户的死宅高级点。
不过死宅总有一天会变成冥想者的……嗯,总有一天……
《火星照耀美国》读后感(十):田纳西,湖水盈盈照岩石。血如丝。
从图书馆LG3的电梯出来走到我最常去的角落,必然经过的一排书架上就有韩松的几本书。白色素面,黑体标题,一颗端正的大红五角星,每次路过都想拿下这本看看到底是本什么书。一个月前开始看,每次到图书馆就先翻一章,到今天总算看完。
不考虑科幻的元素,作为一部普通的小说其实是远超我的预期了。新华社出身的人笔力远比野路子来得成熟流畅。前两章网络小说般的情节和设定展开配上法度谨严的文字描写,形成一种类似特师的mindfuck式的信息流。像是一根胶皮管子插进脑门,把一切的荒诞一切逆于常识直灌进脑子里,让人来不及思考它的不合逻辑或是滑稽可笑。同时韩松在能把不同场合与背景下,发挥不一样的笔法。Politburo会上的讲话的严肃、责任感与官员腔调,铃木军团的贫民窟子弟口吻,甚至民谣和俳句都有模有样。大部分时候韩松表现得像一位传统作家,但不时也表现出些许翻译腔的痕迹,反而更凸显人在美国的异域感,读下来是相当地酣畅。
围棋、二黄、上海话、裹尸布,一批碎片化的意象贯穿全书。每一个可能都有自己的指代意义吧,我懒得去探究了。2066年的美国,很多地方明显地映射回2006pm10年的中国。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一部分当今中国的弊病,或者说社会矛盾与迷茫,也出现在其他地方,甚至主角唐龙自己身上。也许就是临近结尾时作者反复提出的那样,中美本是一体,只有中美能互相教授、互相拯救。在1998年能够预料到这未来的两极化世界,比起预测什么金融危机、美元崩溃、世贸双子倒塌要可贵得多。韩松用花旗破产来作为旧金融秩序崩溃的代表性事件,也许是无心之笔,我倒觉得也可能有所深意。从清季到今天,无论业务规模还是广度,花旗可能都应该算是美资在中国的一个标杆。BAML、MS、JPM、GS大概都没有Citi的名字更能直接引发中国人的回忆。花旗的倒掉如同雷峰塔的倒掉,是有指标性意义的,可以昭示一个旧体系彻底灰飞烟灭。换成Lehman Brothers或者AIG, 规模固然也很大,放在中美的舞台上,至少感受是没有那么直接的。
读完的印象也是碎片化的。韩松的步伐太快,不断地有重要人物死亡,死后除了偶尔出现在回忆里,对情节推进就再无帮助。不跳进他挖好的意象指代的大坑里就难以理解全书。可我就是不跳。南北战争应该是戏核部分,唐龙快速成长,思维在山姆、尼文、“植物”以及自己的胡思乱想的影响下跳跃式地进化。但我总觉得有些故弄玄虚了。不同幻想场景间的不断穿越让我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然后丢失了对主角思考脉络的快速把握。由于场景变化太迅捷,眼前也难以形成每一个画面的全景,最后只剩莫名其妙。确实很妙,可惜莫名。作者也许是越写越渐入佳境,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撒开了自己笔力的缰绳。如果沉浸进去细品,大概是有其中深味的。但是不花这样的力气去细究玄之又玄,就只好不入众妙之门。
总之还是不错的小说吧。恻隐之下还是给了4. 但是我闲下来之前大概是不会再看韩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