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是一本由王树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6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知识了,比中学历史书详细、客观多了。算是比较深入认识了孙中山、梁启超、袁世凯、黎元洪一拨人,这里头没有绝对的高尚,也没有绝对的正确。可惜辛亥革命没能把中国带进多党民主共和,真是民智未开?可是1912年前后,中国民众舆论的热烈与自由,确实是空前绝后的!也许历史的偶然,有其必然吧,套用老孙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关键词:革命道路上下求索
以孙中山的革命为主线,生动描绘了民国革命的曲折进程。“一个对社会、完美郭嘉永保追求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这就是百年以后我们暮然回首并将往事托举心头的原因。
读过后,我进一步想,当时无论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无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当时的所谓议员,包括孙中山组阁的议会在内,他们远远无法理解和感受老百姓的疾苦。从后来孙中山要修铁路时设计的路线就可以看得出,他心中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脱离当时的国情。所以这也是注定了他们革命的失败和不彻底。
《1911》读后感(三):1911
这本电子书,听了有半年或者更久一些。时间比较久,印象深刻的有几点。
1.孙中山最早还是找李鸿章,虽然动机不纯,但是应该还是希望走仕途。被李拒绝了,才出国反清。
2.大清的灭亡不是说革命党有多强。其实他们内部山头很多。很勇敢,也一直在行动。但是指导思想和技术能力不足。
3.孙中山有很强的信念,也一直在努力。但是他只能算是一个宣传者,目标坚决,但是实干能力非常一般,甚至有点天真。他的韧性值得学习。
4.所以说大清的灭亡是它自己走到尽头,同盟会只是在那个时间点出现了。没有同盟会,也会有其他的组织出来。大清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历史就是专这样循环的。
《1911》读后感(四):关于黄鹤楼 关于小凤仙
书中多次提到黄鹤楼,其实黄鹤楼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所以,在武昌起义的1911年,武昌并没有黄鹤楼。不过在没有黄鹤楼的时代,武汉人习惯上把清末为纪念张之洞而修建的奥略楼(同样在蛇山上)也叫黄鹤楼。所以在武汉人的记忆里,黄鹤楼是一直存在的。王树增可能看到过这样的记载吧。顺便说一句,毛泽东的1927年在武汉写的《菩萨蛮·黄鹤楼》词,实际上是登奥略楼的产物。
百度百科上资料说小凤仙1900年出生在杭州,1954年在沈阳逝世。在《1911》中却写到1951年小凤仙给梅兰芳写信时年近70岁?按此算来小凤仙35年前与蔡锷将军在一起时岂非30岁以上了?
《1911》读后感(五):1911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孙大夫作为一名怀着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作为信念悬壶济世的有志青年,最终发现这终究是救不了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于是断然弃医从武,义无反顾的投身了伟大的革命事业,经历了十次起义失败没有放弃,也许是天佑中华,莫名其妙的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就此推翻了清帝国的统治。这就应了李大钊的那句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人皆言读史可以明智我党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争取到了国家最多数人的心,而同盟会和后来的国民政府口中所谓的人民,从宪法中可以看出,是不包括农民阶级的。他们要保障的,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利益,没有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革命斗争终将失败。
《1911》读后感(六):乱世群像
读完1901来接续1911,好像特别自然。想到书柜里还有接下去待读的作者几部大作,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觉得很幸福。一如当初收入这些书。若说当时还有些不安,不知这几部厚作能否将重大历史事件写好,那么看完1901就已经放心了——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喜欢了解历史,即便作者有时立场会变换,但却可以体察原因何在,因为的确历史上每个人的决定都是有其立场原因的。而这个问题在1911中几乎不存在,作者更加冷静克制地在讲述历史,不太轻易坦露自己的评论,只是最后对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表达了其竟至如此的喟叹,对蔡锷的英年早逝发出了内心的惋惜。而读者自己本身应当有自己的思考,读历史更是如此,如果有各种对人和事的评价不同,不应该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特别注意到,三联书店里将此书放在文学而非历史类别里,所以其非虚构历史的定位是十分准确的。
风云波谲的年代就不用说了,在历史的洪流下,那些人来了,那些人走了,那些人红了,那些人死了。一些原本模糊的形象也因为完整看完此书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中国到底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立宪,到底是帝制还是共和,在百多年前的那个大历史下,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愕的大戏。其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借鉴意义不可谓不强,只是现在的人有多少关心历史,了解历史,就不得而知了。
《1911》读后感(七):1911,辛亥不朽
《1911》出自作家王树增,书很厚,将近700页,很有意思,可是读完颇费心力。 记得当年电影1911在曼谷首映和杨师去看,看完以后感慨的说了句:有机会,咱回去闹革命吧!!杨师说:你带兵打,我给你拉贷款去!!这只是小儿狂言,玩笑话而已。不过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完这段历史后有这种想法,因为彼时之中华与此时之中国,实在是有太多相似之处,专制集权,贪污腐败,买官卖官,民不聊生。却又有许多的不同,首先,国民已具有了公民意识,不似彼时之中国,尚处于封建统治晚期,人民普遍还不具备公民意识,还不知民主为何物。
所以读到梁启超与孙中山论是君主立宪还是革命民主,颇赞成梁启超提出的国民公民意识还不健全,尚需三四十年,应以君主立宪作为过度,逐步实施民选政治。可是20世纪初的历史并没有给中国人太多选择的机会,对于君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辛亥革命将中国跨越式的带到了民选政治。而历史也应验了梁启超所说的公民意识还不健全的问题,从袁世凯为大总统时期的买卖选票,至其复辟,乃至其后的军阀混战,无不起于中国公民意识的不健全以及对专制权力的渴望。不过这段时期虽然走得艰辛,可是经过三四十年的民主教育,国民的公民意识确实得到了完善。只是后来共党专政,虽说不可否认其完成了一定的国家复兴,可是对中国迈向公民社会,民主社会确实是很大的退步。
书中也描绘了各阶级间的冲突,也提到无阶级的乌托邦永远只是完美主义的幻想。确是如此,人本就是阶级动物,虽说我们可以做到短期的阶级弱化,可是往往迎来的确是更强更结板话的阶级化反弹。所以无论何时何处,阶级总是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消灭阶级,而是建立一个合理的阶级机制来保证阶级的合理流动。
书中读到慈禧组织立宪,主张言论自由,很是开心,老佛爷都有如此觉悟,那此时之中国却为何失去了这份气度。读到老佛爷晚年,其实还挺感慨她死的不是时候,早死几年,少了她这个阻力,可能立宪就成功了,晚死几年,凭借她的铁腕和晚年觉悟,可能立宪也就成功了,近代的中国可能也就可以少经历些苦难。不过,还是那句话,历史从来没有给我们太多的选择,只是我们在顺势之后也该思变。
最后,引书中结语中的一句话吧:“尽管身不能至,永远心向往之,这就是人类文明得以前行的动力。” 民主中国,至少我心向往。
《1911》读后感(八):历史的合力
《1911》,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王树增的作品一向厚重,愈接近现在愈是如此。读长征时如此,读解放战争时如此,而这本书尤有过之。
去年是辛亥百年。解读、分析、纪念等各种文章与书籍汗牛充栋,但以个人而论,此书应排第一。近700页的书,从孙中山流亡而至袁世凯去世,其间多少人物、事件、史料、细节,作者能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给出非戏说又具可读性的解读,实属不易。单看每章后的注释条目多达二百条以上,便可见功夫之深。在当前浅薄浮躁的为史之风中,尤为难得。书中随处可见对原材料的引用,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障碍,减少了阅读快感,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确是不可或缺。
晚清被李鸿章称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大变局的余势未衰,直到今天尚未结束。站在今天,探究一百年前的变故,可以有多种不同猜测与解读,也极容易把事件简单化、黑白化,但置身其中却是完全不同一幅场景。如袁世凯称帝,百年以下,谁不称其走了最后最大一步臭棋,但当局者偏就如此下了,真令人唏嘘。
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写道,江湖亘古奔流,大清大限已到。但在当时看来,谁又能想到如此?历史往往由当时不经意的小事件引发,如同莱克星顿的枪声之于美国独立、巴士底的攻陷之于法国大革命。不仅升斗小民、大清贵胄没有料到,连孙中山也没有料到。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如作者所言,“柔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心怀不满的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与旧式政权运转不断冲撞的士绅们,仅仅是在不堪任何重负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当然,还有最广大阶层的劳苦大众。每个人之力无论大小,都在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有人大些,有人小些。而对于当权者来讲,他们拥有比百姓大得多的权力,但千万不要以为能永远把持历史的方向。有的时候,尽管方向没错,但时机错过了,也是枉然。那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一点点、一滴滴、一丝丝、一毫毫拖动历史走向,尽管每个扑倒在泥巷中的普遍士兵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1911》读后感(九):历史的细节
书还没有看完,因为冗长,也是因为工作的繁忙,但是颇多的一些感悟,怕是拖拉的时间太过长久,忘掉了现在的当下。
讲书之前,一定要先小小的炫耀一下~拿到书很是兴奋了一下,扉页上的作者亲笔签名,很是恢宏!!!这大概是我拿到的第一本作家亲笔签名书了~ ~恩,要特别感谢人文出版社,感谢MartinL。
回归正题吧!一本很真实的书,看的出来,作者是绝对用心的,大量的原始资料引用,一排排资料出处的名录。不禁感叹这需要何等的耐心与毅力啊!
袁腾飞讲历史的时候有说过一句话,历史最有意思的是细节,我是非常认同的!只知道粗枝大叶的历史是没有丝毫乐趣的,从小细节中才能窥探出历史的真谛与脉象,才能真正的了解那个时代,更甚者能够懂得现今的时代!
全书六个章节,分成31个小的篇章讲述,细致入微,读到了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象的小细节,或者是惊讶万分,又或者莞尔一笑。。。。许多许多种种。
想起,前段时间看电影版的《辛亥革命》还非常不屑,心想,慈禧太后多么有手段的一个人,怎么会一遇到事情就哭哭啼啼呢?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我自以为是了。这才是真的事实。袁世凯在接驾老佛爷西逃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哭诉,群臣以为这下触到霉头了,礼制规定除了大丧不允许官员对皇帝和太后哭啼,谁知,袁世凯这等老谋深算之人,捏准了老佛爷的脉搏,不但没有被处罚,反而得到了格外的高看一等!从此以后,一遇国难,气氛悲壮到成了不成文的惯例~~是不是,忍不住莞尔,忍不住唏嘘啊!如此种种还有许多许多~历史果然是需要细细推敲的~如此铁腕和有政治谋略的人,原来还是有这样的一面的!慈禧的形象顿时丰满了起来!
再说说辛亥革命的主要推动人之一——孙中山吧!你能料到么~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能够如此的敏锐和深刻!他的经历种种,年仅九岁时,听闻太平天国运动,就语出惊人:“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喽!”更夸张的是,在当时的皇权至上的环境中,“他和儿时的伙伴把村里的神像砸了,并拿着铜钱到处说上面的文字不是中国字而是满洲字。。。。”等等,等等,在当时看起来怪异冲动的行为,言谈,举不胜举。
如此丰富而立体的人,跃然而升,也顿时让遥不可及,被无限赞颂的辛亥革命,贴近许多!
看了半本书,越发的沉重起来。大概,每个变革的时代,都是如此沉重吧!
清廷也曾推出新政,试图抓住这最后的稻草,苟延残喘,亦或者强盛起来,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值得注意的是,朝廷试图推行的政体变革,所标榜的目的是国强,但是,变革给这个国家最底层,最广大的乡民带来的却是不幸。”忍不住会想,现在的当下~OMG~还是不多说的好,想想罢了。。。。至少我还能一直坚信,人民至少都是爱国的,国难当头时,类似于辛亥革命前夕的,绢布,卖田产倾家荡产的革命积极分子啦,再或者用迷药绑架勒索钱财不那么高尚的革命者也罢,还是会大批涌现的~
书呢,不错的一本书,四颗星,行文有据,不做妄测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貌似总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枯燥了一些,可读性弱很多,总觉得有些乱。。。大概也是因为人物太多,所以自己先晕了~
《1911》读后感(十):历史的细节
书还没有看完,因为冗长,也是因为工作的繁忙,但是颇多的一些感悟,怕是拖拉的时间太过长久,忘掉了现在的当下。
讲书之前,一定要先小小的炫耀一下~拿到书很是兴奋了一下,扉页上的作者亲笔签名,很是恢宏!!!这大概是我拿到的第一本作家亲笔签名书了~ ~恩,要特别感谢人文出版社,感谢MartinL。
回归正题吧!一本很真实的书,看的出来,作者是绝对用心的,大量的原始资料引用,一排排资料出处的名录。不禁感叹这需要何等的耐心与毅力啊!
袁腾飞讲历史的时候有说过一句话,历史最有意思的是细节,我是非常认同的!只知道粗枝大叶的历史是没有丝毫乐趣的,从小细节中才能窥探出历史的真谛与脉象,才能真正的了解那个时代,更甚者能够懂得现今的时代!
全书六个章节,分成31个小的篇章讲述,细致入微,读到了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象的小细节,或者是惊讶万分,又或者莞尔一笑。。。。许多许多种种。
想起,前段时间看电影版的《辛亥革命》还非常不屑,心想,慈禧太后多么有手段的一个人,怎么会一遇到事情就哭哭啼啼呢?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我自以为是了。这才是真的事实。袁世凯在接驾老佛爷西逃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哭诉,群臣以为这下触到霉头了,礼制规定除了大丧不允许官员对皇帝和太后哭啼,谁知,袁世凯这等老谋深算之人,捏准了老佛爷的脉搏,不但没有被处罚,反而得到了格外的高看一等!从此以后,一遇国难,气氛悲壮到成了不成文的惯例~~是不是,忍不住莞尔,忍不住唏嘘啊!如此种种还有许多许多~历史果然是需要细细推敲的~如此铁腕和有政治谋略的人,原来还是有这样的一面的!慈禧的形象顿时丰满了起来!
再说说辛亥革命的主要推动人之一——孙中山吧!你能料到么~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能够如此的敏锐和深刻!他的经历种种,年仅九岁时,听闻太平天国运动,就语出惊人:“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喽!”更夸张的是,在当时的皇权至上的环境中,“他和儿时的伙伴把村里的神像砸了,并拿着铜钱到处说上面的文字不是中国字而是满洲字。。。。”等等,等等,在当时看起来怪异冲动的行为,言谈,举不胜举。
如此丰富而立体的人,跃然而升,也顿时让遥不可及,被无限赞颂的辛亥革命,贴近许多!
看了半本书,越发的沉重起来。大概,每个变革的时代,都是如此沉重吧!
清廷也曾推出新政,试图抓住这最后的稻草,苟延残喘,亦或者强盛起来,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值得注意的是,朝廷试图推行的政体变革,所标榜的目的是国强,但是,变革给这个国家最底层,最广大的乡民带来的却是不幸。”忍不住会想,现在的当下~OMG~还是不多说的好,想想罢了。。。。至少我还能一直坚信,人民至少都是爱国的,国难当头时,类似于辛亥革命前夕的,绢布,卖田产倾家荡产的革命积极分子啦,再或者用迷药绑架勒索钱财不那么高尚的革命者也罢,还是会大批涌现的~
书呢,不错的一本书,四颗星,行文有据,不做妄测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貌似总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枯燥了一些,可读性弱很多,总觉得有些乱。。。大概也是因为人物太多,所以自己先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