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力量》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坎贝尔 / [美] 比尔•莫耶斯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一):访谈节目整编成书,有些零散,建议找读下他的千面英雄。
内容比较零散,点比较多,找不到阅读的主线,加之读之前没有储备一些背景书籍,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书中谈及了世界各地神话中英雄的模式趋同,英雄受到召唤去做一些普通人做不了的事,历经磨难,英雄自身也经过转化成长。也分析了模式背后的缘由。并引申每个人其实都是英雄,在成长过程中都经过了各种考验,并转化成成人。
我对于这种经常在大众面前晃悠的学者都没有什么好感,虽然他提出的千面英雄理论确实是神话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理论。
但本书中他的许多观点也比较好笑,考虑到他是美国人,并且他已经去世快三十年了,所以也能容忍。
过分的希腊精神。
论述潘多拉与圣经女性原罪思想,还有动物献祭思想还有希伯来神话男权思想与希腊神话的时候,我特么都笑出来了。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三):从来不能离开神话
所改变的,是神话主人公的身份;新的神祗在我们的时代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只因-
我们的祈祷
高科技之神
媒体之神
汽车之神
股神
没有别的出路,只好等着日渐没落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四):佛陀
佛陀也是一样,他到森林中与那时顶尖的禅修大师学习,然后超越他们。
在经过一连串的试验与寻觅之后,他来到明心见性的菩提树下。在那里他也经
历了三个类似的诱惑。第一个是贪欲,第二个是恐惧,第三个则是顺服大众意
见,照规定行事。
在第一个诱惑里,贪欲之王在佛陀面前展现他三个漂亮的女儿。他们的名
字分别是欲望、满足和懊悔,象征未来、现在与过去,但是己斩断感官欲望的
佛陀不为所动。然后贪欲之王把自己变成死神,并利用一群野兽向佛陀身上投
掷武器。但是佛陀已在心内找到寂静之处,永恒而不受时间影响。他仍不为所
最后欲神与死神变成社会责任之神,并说,"年轻人,你还没读早上的报纸
吗?你难道不知道今天该做什么吗?"佛陀只是以他右手指尖轻碰地面作为回
答。于是我们听到宇宙母神的声音,像天边响起的雷声一般说道,"我亲爱的儿
子,这是他已经把自己奉献给世界的表示,这里已没有人可以被规范,不要再
说这些无益的话了。"这时背上坐着社会责任之神的大象向佛陀跪拜致敬,整个
攻击队伍顿时像梦一般的消失了。那晚佛陀成就了正觉,然后留在世上教导人
们如何消除自我中心的束缚,达50 年之久。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五):反面的声音 2.0
作者:樹(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53888/
可以理解为电视节目的周边产品,在纸媒平行推一本书,却没有系统的将作者观点做下梳理
2.在内容上,看不惯任何事都往神话上套
3.关于玄学
观点走向极致,细节之极和抽象之极。本书属于后者,以至于“神话超越了所有的思考”如此偏执观点出现,抽象总能圆回来...
4. 神棍套路
一位面对 (生死人生/爱情婚姻/事业冒险)存在困惑的来客,一位常年以各国神话作为主题研究的坎贝尔,抽出一张塔罗牌或拨弄水晶球(仪式感)诉说一段故事(神话),即便抽象之极,也或多或少给人希望与指引
如果你相信 星座/塔罗牌/麻衣面相/紫微斗数 其中的一种,大约是不会承认以上说的这些的 :)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六):神话的慰藉
心血来潮,更新了一条QQ签名:“《晚安 北京》是蕴含真正神话特质的罕见之作。”
至于什么是真正的“神话特质”呢?其实写下这条状态时,心中并无清晰的概念。火花一闪而过,我只是在它熄灭前尽力抓住。
最近在读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的力量》,神话的重要,也早已认同半年有多。细想起来,《晚安 北京》这首歌里,有歌声与心境的贴合,有作品对境遇的共鸣,有艺术家对狂躁的抚慰。这些,便是它与神话的通约之处。
在狩猎文化里,神话让人感激猎物的牺牲。有关动物灵魂的最初故事,在人和动物之间造就了一种奇妙的平衡。在农耕文化里,神话给人启示,腐烂之后才是新生,而牺牲者就像树上的果实。
在蒙昧时代,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代,生存处境比之当今,要艰难一千倍。生老病死、战争瘟疫,如今偶尔发作,偶尔让我们为之痛苦的种种,那时却像家常便饭。谁来慰藉祖先们的心灵?谁能把祖先们的哭喊,化成凝聚内心强大力量的祷言?谁让祖先们坦然接纳命运,保持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尊严?
当此大任者,唯有神话。正是那些最精华、内心最深处的梦一般的故事,成为我们心灵的容器,也把族群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今,我们也有我们的困境,也有我们的苦难。不幸的是,适合这个时代的神话,还没有成形。
百子湾大桥下面,四环已经入夜,空气迷离而浑浊。车流堵塞,尾气倾泄。无数看得见看不见的致命微粒,就像照片里的噪点,又像飞舞的群魔。信息过载、工作过劳、身份焦虑、意义迷失……戴着厚厚的防毒口罩,你跟京城CBD里的芸芸众生一起,艰难地跋涉,在这时光里。
但你知道,还有一位歌手在台上声嘶力竭地歌唱,还有无数提琴为你同样的遭遇扬起琴弓。只因这首《晚安 北京》,你又一次想起那个久远得快要消逝的梦想。只因这首《晚安 北京》,千万北漂中的一员,又变成那个心怀希望、复兴慈悲的朝圣者。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七):神话不是谎言
神话不是谎言
评《神话的力量》
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西游记》,喜欢里面那个精灵古怪的孙悟空,讨厌那个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胡思乱想或者做梦的时候都会认为自己飞到了天上海底甚至是九霄云外,现在看来神话的力量就是让少年的心多了一双想飞的翅膀。《西游记》也让自己学会了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心态,对于自己认为是善良、正确的事情就会坚持,错误、邪恶的事情就会厌恶或者制止,神话的第二个力量就是通过读这样超脱生活之外的故事,让自己在生活中形成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后来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发现《西游记》里还是有很多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说真的有人和唐僧一样絮絮叨叨但是你还不得不听他的,像孙悟空这样能干能表现但个性太强依然不受欢迎的,像猪八戒一样多说少做仍然受到器重的,像沙悟净一样踏踏实实干活图个稳定的;最明显的就是在酒场之中,喝的醉醺醺的众人,像极了猪八戒或者是那些喝醉了的妖精,呼来喝去豪言壮语等到酒醒之后发现是一场空话,神话的第三个力量就是让我们读懂生活。
神话既然真有力量,这本《神话的力量》当然显得真实了,而不是谎言。《神话的力量》的力量,在于通过对神话的解剖,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中神话(神的力量、神的文化、神的影响力等等)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其中的共通之处并用于分析我们的生活,从而得出很多关于生活、世界的精彩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神话不是谎言,而是一种准终极真实,因为终极真实不能化为语言(就和神不能化为人一样)。它超越语言,超越意向,超越佛教再生之轮的限定边缘。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可能是虚构的,但是通过神话彰显的道德、文化却是真实的。任何宗教都有一个万能的神,都有一套关于万能的神的谕示,那些都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参考;任何人只要能接受到神话传递的信息,都可以感受到神话的力量。中国有句老话说:头顶三尺有神明。
关于很多世界、人生的精辟解读还可以在《神话的力量》书中屡屡看到,而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神话的力量了。物质至上、发展为先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功利心、虚荣心被大大调动,诸如欣赏神话、感悟人生、追求纯真的行为越来越少。当我们小的时候,神话让我们感知社会并学会初步的规则,当我们慢慢长大,开始学会念旧,人生就已经产生了很多幻象的神话,那些逝去的故事,甚至是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都会让我们感觉到恍然。我觉得我们应该多读读神话,甚至是童话,神话的力量在于告诉我们应该对自然、社会保持一份尊敬的心,神话让我们对世界有所畏惧,就像我们对于死的恐惧一样,如果你有所畏惧,也许你的行为就会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保持一份善意了。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八):神话是公开的梦
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世界各国神话信手牛来,世界各地神话原型的横竖对比分析之后得出的关于神话共性的探讨结论也令人信服,让人开阔并受益匪浅。作者约瑟夫-坎贝尔和比尔-莫耶斯,前者是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后者是美国颇具声誉的电视新闻记者,这是名为《神话的力量》系列记录片的脚本文字,一共8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话题:神话与现代世界,神话与内在旅程,第一个说故事的人,牺牲与喜悦,英雄的冒险,女神的赠礼,爱情与婚姻的故事,永恒的面具。
两人的对话环环紧扣,围绕神话主题延伸甚广,不过光是从文字来看,因为是口述还是略显得逻辑稍微有点散乱。在我看来,坎贝尔的神话学已有点类似市面那种身心灵类书籍的教化作用。他的核心观点之一便是世界神话主题中的共通性,即“人类心灵中,那种欲将自己置于一个深刻意义核心的永恒渴求”或者说“是去寻找那种真正活着的体验”。这个观点的潜台词便是世界宗教精神追求大同小异,我们的小说影视所有诠释生命奥秘的故事,诸如星球大战,阿凡达之类,都是藏在可见世界背后的事物的隐喻---“有个超越幻象冲突的智慧点,和一个能把生命重新放回原位的真理存在”。
科技一直在进步,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神话?神话与千百年来支撑人类生活,建构人类历史人类内心,人类内在奥秘又有什么关系?答案是神话是人类通向永恒的窗口,也是人类由外而内发现自我的入口。现代社会缺乏仪式,缺少对自然奥秘的敬畏,过于自信,相信人力的结果,使人越来越远离本性,然而神话却能开启未知世界,让人看到共同的大地,看到宇宙全貌,触及大地和人性。就像雅图酋长口中的感性的伦理道德秩序“人类并不拥有大地,人类属于大地。”
龙、贪吃蛇,梦境,伊甸园的意象的解读,世界各地神话传奇和引述,也让我们看到神话背后的共通的隐喻含义以及种种意象背后内在心灵的诱发点。“生命一切皆苦,顺其自我,便是喜悦”这是生命的永恒。至于仪式,仪式表现出一种精神层面的真实:“杀戮仪式是有形生命之外,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盟约”。这也解答了远古神话中种种盟约的神话渊源。仪式演化到现代,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神性”便能获得喜悦,辟如阅读,教堂里冥想,行走陌路。
坎贝尔的理论,让人从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可以找到映证,他对人生虚无的困惑给出的解决方法是“遵循你内在直觉的喜悦”。在两人对话中曾专章谈及英雄,对坎贝尔来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英雄,人的成长便是英雄式的转化之旅。这种意识的转化和内心喜悦之说又有点身心灵书中的那种改变自身从而收获幸福的观点。使得他的观点又有点立足点高高却又轻轻落地之感。
总的说来,仍是获益良多,开阔了我对神话及背后隐喻的理解。推荐。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梦《神话的力量》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梦《神话的力量》
如果说史前是一个民族的童年,那么神话就是一个民族的梦,追溯一个民族的根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研究这个民族的神话,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潜意识中蕴藏着的很多问题的根源。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心里月刊》的首届年度好书榜,《心理月刊》从创刊我就一直在看,非常喜欢,里面每期都会推荐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好书,今年开始设立年度心理好书榜,一共推荐了五本,《神话的力量》排在第一位。说实话,这本书不错,但是因为对这个第一期望值太高,所以盛名之下,感觉有所失望。
神话里面的人物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童话里面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人,童话是给孩子们看的,神话是给人类的童年看的。在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留下的很多精神财富。
书的作者是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书是采用访谈的方式来展开的,谈话的对方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比尔。可以说访谈的方式,更容易读一些,增加了可读性。坎贝尔是研究神话的学者,所访谈的所有内容也都是和神话有关的,把神话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的确很不容易,这也只有专门的大师才能够做到,不过应该说现代人的生活毕竟和神话时代相距太远,很多联系也都是有点牵强,所以读着不是那么有趣。不过通过这本书,还是看到了作者真的算是旁征博引,真的介绍了很多关于神话的故事和知识。也不仅仅是神话,还有人类学,心理学等等方面的内容,总之这本书是围绕我们的生活,然后找到和神话有关的联系,然后展开,内容挺散,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是那种传统的西方学术作品。
书里面还是有挺多精彩的地方,有些论述都是第一次看到,比如坎贝尔说“完美很乏味……因为上帝太完美了。你会崇拜上帝,但那不是真正的爱。只有十字架上的耶稣才是可爱的。”的确完美只能让人敬而远之,发现了对方的缺陷,才能够感觉和对方平等,平等才有可能喜欢上对方。
关于神话的书真的不多,我的书架中只有闻一多的《神话与诗》还有黄芝钢的《中国水神》算是关于神话的学术著作,研究神话的人也不多,所以从学术角度出发,这本书的价值很重,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兴趣要差一些。
最后书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小标题用的是黑体,一般都有两三行,不过中间没有行距,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应该是美编的一种创意,好提示我们的关注,不过看着的确不太舒服。
《神话的力量》读后感(十):神话的喜悦
众所周知,中国神话的天地由巨人盘古开辟,盘古死后身体化为日月山川。另一个国度,挪威神话中的宇宙物质则由巨人始祖死后的身体形成。而印度神话亦借由巨人普鲁沙的身体表达飞禽走兽、火、雷、雨、战争等事物的开创。坎贝尔这样解释这一现象:“同一故事、同一事件,反射在另一媒介中”。神话惊人的相似性,本身既是一种隐喻,它标志着人类内心世界趋同的一致性。因此坎贝尔虽被批评过度以心理学来诠释神话,以及把神话的当代角色过于局限在意识形态功能或疗愈的功能上,但无疑他敏锐利用了一致性的存在,并由此打开了两扇窗户:一扇可以根据不同体系的意象查知该体系的历史,先民是在何等环境之下“经过不自觉艺术方式加工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他们的需索与恐惧的各是什么;一扇可以从这古老寓言中体味到人类心灵层面的面貌。如同歌德常言:所有事物都是譬喻。神话譬喻了过去、现在,甚至未来。
书中坎贝尔对神话进行分类,以此对应不同领域与角度:英雄英勇战胜阴暗的感情,象征了对内在非理性所具有的破坏作用的控制;撒旦被遣入地狱意味着爱的太过圆满,所以必须降低它的强度,学会不执著;女神伊西斯躺在死去丈夫的身边受孕生子,于死之中孕育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生命。而这一切皆指向同一方向:正在阅读或体验神话的每个个体。神话会触及人类内核所在,经由神话的特定场景,意识形态将会发生转变,开始以心灵而不是本能与惯性与世界交流。
每则神话都是一则寓言,生命的可能性由此展开。刘易斯作品《巴比特》中有一句话是:“我一生从来不曾做过我想做的事”。坎贝尔在神话的提示中找到辉光,这使他敢于说出“宗教信条在谴责生存的意志”。在信条徒具外表,仪式越来越简化,信奉者在仪式当中毫无归属感的今天,无法建立对自然的敬畏、感恩之心。甚而神职人员也已将自己的行为当做社会使命,而不是首先经由自己内心体验然后将这一体验推导给信众。坎贝尔因此建议重建使人静肃的仪式,使人们在神圣仪式中达到心灵与神性辉光的和谐统一,能够对自己的生命与行为进行肯定,最终能循着内心的指引自主并喜悦的前进。
每则神话都有一个象征性的关键符号。千年前至今天,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政体政权在改变,但人类内心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摘取这一关键符号进行解读,既是在解读自己的困惑与需要。耶稣说:天国不会因人的祈求而到来,天国无所不在,而人却看不到它。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人自身为天国设立了障碍物。进入神话空间,以神话展现出的力量打破这一障碍物,喜悦终将来到。书的副标题为《在诸神与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明确说明了神话的意义所在。从人类这一角度来看,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人所创造的神话,再反过来相对人而言,并非只是口耳相传、只供娱乐的传说与故事,而是找到引领自己到达位置的火种。
书系对话体,由记者莫耶斯与学者坎贝尔的互动提问、解答组成。虽然内容涉及广泛,不仅仅是族群、国度的神话,而是包揽了世界甚至一些不能称之为神话的童话、宗教典故,但归根结底,都是在用外表荒诞实则不朽的主题传递人格的力量与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