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万里走丝路》是一本由徐林正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贾平凹曾说过,古人的行是徒步的或骑了一头毛驴,日出而动身,日落而安息,走到哪儿吃在哪儿住在哪儿,遭遇突如其来的饥渴、病痛、风雨和土匪,那是真正体验着生命的存在。徐林正正是通过骑车走世界的方式,诠释着有限的生命的无限意义。
作者行文有独特,游记体不乏历史、人文气息,随书走丝路,你不仅领略了风景还了解了人文史地,更有甚者时有背包骑行走天涯的冲动。
你想知道作者每天是怎么挺过来的么?
你想知道作者路上的艳遇被劫持么?
你是不是更想了解了下这条路线呢?
那建议你打开此书慢品丝路...
单车单人万里丝路独行
感谢徐老又给我们带来一次回归精神家园的旅行!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会是哪里呢?继续期待。。。。。。
从帕米尔到塔克拉玛干,从罗布泊到青海盐碱地,从河西走廊到渭河流域,很多的地名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神秘,如今跟随徐老的脚步,我们将领略这些远离喧嚣的丝绸之路。
《单车万里走丝路》读后感(四):风景与成长
刚刚看了这本书的前几页,就觉得真得很好-------很男人,很生活,很知性,有历史的遗风也有地理的延伸,有理性的足迹更有感性的柔软,还有作者的坚定与执着-------,一路风尘一路歌,这是一条通向理想的路,这是一条开拓前行的路,一路上有发现有收藏,有疲惫有辛酸,更有喜悦和勇敢,这本书告诉成长中的男孩:风雨兼程是路上的本质,自古风景与成长并存!
《单车万里走丝路》读后感(五):单车万里走丝路
看徐徐的游记好似毒药,会随着他的行程慢慢中毒。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一个徐徐霞客(对的,就是徐徐霞客);它会激起我们曾经的梦想,想要在路上去寻找什么......
如果我们的身体不在路上,那么我们的灵魂必会在路上......
《单车万里走丝路》读后感(六):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作者用平实的笔调抒写一路的民风民俗,疲惫艰辛,偶尔自我调侃的幽默更使得全书既严谨详实,又活泼风趣,收放自如。随着作者走丝路,讶异于作者的毅力和勇气,惊诧于沿途的异域风情和经济困窘。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茫茫戈壁,孤独单车,还有坚忍、执著和沧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来说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梦,想起来还是惆怅。读读徐老的书,聊以自慰。
《单车万里走丝路》读后感(七):一个很有毅力和体力的小伙儿,仅此而已
估计给这本书差评的没几个人吧。
对于一本给了差评的书却还要写书评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把我的故乡写糟了,让我很是不爽。
我很是佩服作者骑行万里的毅力,但是对于他的为人和笔风实在不敢苟同。
在一开始的帕米尔部分就让我十分十分的不满,让他那么写塔吉克人和塔县也让我十分十分的不满。作者的字里行间让人看不出他有多了解多融入当地文化,更多的是没有感情的流水账和自己骑行的艰辛罢了。
也许是我要求太高了,第一不能指望一个骑行匆忙路过的旅人能像我一样了解帕米尔;第二不能期望每个旅人都能写出《背包十年》的笔风或者《轮回》那样在旅途中的生命感悟。
才看了不到十分之一,就多次出现“举起相机却发现被拍者的愤怒从而落荒而逃”。我不知道这对他来说象征什么,但对于自己而言,这是在旅途中的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
看了一小半,剩下的略略翻过,已经没太大吸引力了。
这本书看的我直想摔书!仅此。
《单车万里走丝路》读后感(八):王文澜、六小龄童和张颐武教授的评语
徐林正《单车万里走丝路》一书,细致入微的描写、图文并茂的版式,自行车与他的笔、相机同样成为记录、认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的得力工具。自行车也成了我们交往的起点,让我们继续骑行。
——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自行车的日子》作者王文澜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又神奇的路。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西天”,取回真经。但玄奘师徒却徒步前行,脚踏实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徐林正却使用自行车,追寻玄奘西行东归路,历经八十天。无论结果如何,他的过程很精彩。由此创作的《单车万里走丝路》也有了“当代版《西游记》”的味道。
——六小龄童
徐林正的《单车万里走丝路》最为独特之处是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的现实的生活样态实实在在地写得生动具体。在这样的骑车旅行中,徐林正观风土,用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每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着墨生动,刻画入微;看民情,用自己的视角看当地人的生活,与当地老百姓接触中体会人心,观察世态。这些既像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工作”一样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却又有作家的主观感受、情绪和心理的体会。既有学者的严谨深入,却又保持了作家的情怀和诗心。这些让这部书有了一种独特的、和他人的写作不同的形态。
《单车万里走丝路》读后感(九):骑车走丝路
梁文道在《我读》中写,读书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学会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大意如此,原文不查了。照我这个读什么都能读出一个意思的人来讲,需要反思:)
作者的这本《单车万里走丝路》,记录了他2008年6月23日开始,为期80天,行程5344公里的只身骑行之旅。一路丈量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经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青海盐碱地,河西走廊,渭河流域,近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作者浙江人,曾经的媒体人,后来的自由撰稿者,居北京。这次千里骑行,便是从北京乘飞机抵乌鲁木齐,转火车到喀什,然后蹬上自行车,一路往东,蹬到西安。
单车骑行的年轻人我还知道一个,天涯上曾经的一个热贴,北京小伙儿,北京骑行到越南,面见自己心爱姑娘,一个越南京族有大眼睛的女孩儿。这位千里骑行的年轻人,骑车的目的至少有一个是明白的,就是骑往自己的爱情。
那么,本书的作者,他骑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不见交代,很可能也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目的。在作者后记里,我读到这么一句话:不知不觉,中国开始进入汽车时代。自行车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开始提速,越提越快,快的让我们无法控制,甚至无法停下来。混乱而单一的价值观和成功学,把我们的心灵推到高速上。每个人都在疲于奔命。。。
沿途记录所见的人,所遭遇的物和事。有欢欣,有平淡,一路平安。沿途的记录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当属那句“爱死你玛丽哭吗”,这不是一般的“你好”,是伊斯兰问候的最高礼节,问候时要右手扪心,弯腰。
途中偶遇负锄的老人,如此一句问候,竟使老人放下锄头,扪心回礼。
途中遇到一个赶驴车的青年,作者拍照举动,惊吓了驴子,青年费好大劲才把驴子安抚下来,驴车和自行车交互而过的刹那,那青年人猛地伸手拽作者相机,作者把能想起来的维吾尔语统统说了一遍,显然都不管用,最后还是这句“爱死你玛丽哭吗”,奇迹发生了,年轻人遽然松手,顾自走了。
作者进入一个清真寺,恰逢礼拜时间,一群老年人过来了,还是这句“爱死玛丽哭吗”,让老年人惊讶扪胸还礼,同时善解人意地问:想拍我们做礼拜吗?
在十世纪以前,喀什乃至整个新疆,信奉的是佛教,公元644年,唐玄奘从印度经过喀什时,看到这里的居民都虔诚地信奉佛教,有上百所寺庙,上万名僧侣。直道十世纪以后,佛教的暮鼓晨钟彻底被宣礼塔阿訇的召唤生所代替。
这当中发生了些什么呢?
作者会的几句维吾尔语还有:
懒汉麦迪:谢谢
书吧母:有水吗
满书一起漫:我要喝水
俺没买:不要了
哈里好许:再见
卡其龙:对不起
哦,好馒头:听不懂你的话
曼汉族,曼伊斯兰目丁,亚克西哭得曼:我是汉族,但我喜欢伊斯兰
读这本书的时候,YS时不时也拿过来翻翻,说:有趣,希望自己以后也骑这么一次,去新疆。
我说:这个一定要身体好才行,真要出发前,至少提前半年,就得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了吧。现在这样么,啊,就“下个江南”好了。
YS乐:你是说,就骑去苏州就好了是吧。
大学期间某日我就发过愿要骑苏州来回,就一辆破24寸小轱辘自行车,哎呀妈呀,可是把我累惨了,骑到昆山就再也不愿往前,昆山吃了碗奥灶面,调头回学校,当然,这一来一回,距离上也等同于到了一趟苏州了哈,单程,不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