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是一本由骆以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一):我的另一种生死与爱欲
在小说的第76页作者似乎就点到此篇小说的目的——“我信赖的时间术,在小说之外的,包括宽恕、透过第三者放话的真相对质、另一种翻转的生命视景,或经由无辜纯洁的下一代重新学习的爱的能力……这一切原本交给继续流动的时间。”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二):从《遣悲怀》到《回忆》
骆以军不是个受欢迎的台湾小说家,我想主要原因大概在于他的文字中总有一种阴沉、乖戾的感觉。在我所看到的这两部小说中,他的生死观、对未来的窥探,乃至以次子的身份折射自己当下生活的写法,在时空穿插,现实与虚幻无界限对接的过程中,堆砌了大量生活的细节,35个章节中从萨斯、912地震到朋友聚会、孩子淘气的生活场景,不断穿越到了前世、未来,荒诞、戏谑甚至肆无忌惮,让人感慨作者的创造力和摧毁重构一切的勇气。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三):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文字
骆以军的文字有种奇异的梦幻感,一个个电影般的场景,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都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但不时让人陷入迷惑。
如果这是虚构的故事,为什么读起来那么真实,这个“次子”当时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细致清晰,而作者又能清醒地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上回忆自己;如果这是真实的,为什么读着读着一个故事却发展出了虚幻如梦境的结尾,让人有种读卡尔维诺甚至是马尔克斯的感觉。
而作者对于几十年后的未来,似乎带着种悲观的宿命感,预见的画面总是和战争、经济萧条有关。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四):在细碎晃眼的一通描述中翻捡出的结论
出于某种偏见,我一向不大信任现年四十多岁的中国作家。可这次我受了「假设一种事实」的巨大蛊惑,买下了这本书。
作者把叙述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缝隙,太富于感觉了,同样也太细碎了。且看嵌在书页间随处可见的括号吧。他们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必要的。和苏童的散文相似,作者无限放大他的五感功用,却没能把故事从个人回忆中提出来,于是故事只余下个人价值。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五):最近被各种叙事手法各种洗脑
但是这个本书的最大特点应该就是整本书的叙事手法,如题名,这是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理顺了应该是我次子在未来关于我的回忆。
其实是作者自己在现在想象将来自己儿子对自己的回忆,但真实情况是现在的自己站在未来,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一下追述。
看的时候想起《我的父亲母亲》,这个比那个的叙事手法又多了一层~~
除此之外,就无感了。
这样的手法也没法拍电影吧?想想这样的假想者叙事方式,在电影里是不是不好表达,因为他不像书,我们明确的知道作者是谁。
好啦,只是我这样普通的大脑觉得不ok,说不定大导演已经酝酿出这样的作品了。
慢慢品吧。
PS:书看到第十篇,弃了~~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六):一开始以为不懂你其实是我没文化
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唯一的交流媒介。文字不像电影可以那么丰富多维,也不像音乐可以虚幻抽象。用文字传达的话既要讲清楚又要带情绪,不能让读者估摸着揣测着去读,这样就像是研究文字了,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这本书的作者就有点怪咖,笔下的文字也很奇葩。一开始读得很不顺畅,就像装了六角形轮胎的汽车,读得磕磕绊绊,心想“哎哟,你到底要说什么啦?我怎么都看不懂”,我都快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了。后来也不知道是从第几页开始,慢慢习惯了作者的写字方式,发现他是一个很喜欢玩文字的人,(不从故事大结构来看,只关注句子或段落)玩的方式就是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解剖一个复杂的定格情景。读者也得随着作者的节奏,一半置身场景一半抽离场景去旁观,按照豆瓣的写法是:“充满迷幻与纠缠不清、仿佛蔓生植物一般错综复杂的纠葛和魅力。”读过几章之后,你一定就懂了。
我给你看几个例子:
“某种牡蛎的外膜在碰触到高温铁板一瞬,将它内部水分溢流同时挥发成蒸汽的短暂声响,像叹息。”
是不是又觉得拗口又觉得妙。其他还有好多长句我懒得打字了,几乎每篇文章都是被这些扭曲的句子堆起来的。另外如果要讲故事结构的话,其实我还是一头雾水,不少故事其实我没有看透其背后真正的含义,如果“荒诞”可以解释我没看懂这件事的话,那就荒诞吧,我书读的少。
最后,我觉得这个文字放进语文课本的话应该还蛮有趣的,不知道老师会怎么指导做阅读分析,并且,被抽到朗读课文的同学肯定会恨死这作者……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七):已经拜伏在一哥的脚下
前些时候看一份书单说骆以军就是台湾文坛现今的一哥,深不以为然。都说台湾是中华文明的海外遗珠,人才济济,要当一哥谈何容易。不巧连着看了几个书评,又都提到了他的《西夏旅馆》,都是不吝赞赏,好奇心大起,想看看这位一哥的本事。到图书馆是冲着《西夏旅馆》去的,翻阅了两页,口味太过浓郁,简直就是铺面而来。又凑巧旁边就是这本《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副标题叫“关于记忆与遗忘、家族史与青春考古学的探险旅程”。乍一看,还以为是个散文集子,我印象里散文是最考验一位作家的文体,好多写小说巨牛无比的大家一到杂文就蔫了吧唧,那既然是一哥,不妨先看看一哥的散文吧,这么着,借了这本书。
区区十万字,很快就读完了。然后就是拜倒在一哥脚下,高山仰止。首先说明,这本不是散文,是本纯小说。虽然没能看到一哥的散文有点遗憾,但一哥用这本小说告诉我要当一哥得有多少斤两。老实说,读前十来章还有点蒙,就是没大看懂,现实中掺杂的梦境还只那么一丁点。过了之后,现实与梦幻交织,大气磅礴,读起来恨不能一目十行。请原谅我用“梦幻”这个词,因为我实在不想用“魔幻”,马尔克斯和门下走狗已经把“魔幻现实”给弄残了,一哥故事中的“虚”与其说是“魔幻”,倒不如干脆说成是一种“梦”。
不远的未来,对岸飞弹齐射,不知是否是第三次的世界浩劫。海外的孤岛文明隳坏,一家四口走失了年轻时被抑郁症困扰的母亲,行事暴躁的小说家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混迹在逃难的人群中。多少年之后,文明的衰疲时刻,年老的次子回忆起来,脑中关于父亲的回忆,究竟是父亲那些光怪陆离的睡前故事和过后畅销的小说的化学反应投射在自己人生幕布上的结果,还是真实发生过。好像是第二十三跳军规,要深究起来,现实与梦幻交织着出现,“我”竟“开口吐人语”。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八):经验匮乏者的预言薄与回忆录
骆以军反复谈到自己来自过度单纯的家庭,那里并不是孕育小说的温床。
那里缺乏繁复人事之间幽微心机的暗斗与纠葛,难以体会人们浮晃着笑意背后暗藏玄机的人情世故。
因而,若要在骆的书写中寻找斑驳的俗常光景,似乎注定是失败的。
他的故事经验构筑在白日梦境的各样情节当中,有着童话的魔幻气质。
这部书的叙述者是“我”,主人公也是“我”,
不过,此我并非却也是彼我,
似乎自从出生一刻起,“我”便跌入某种早已预先设定的生命轨道之中,
不过,“我”愈是如查抄文字狱的酷吏般逐字逐句地核验勘察,
愈是被裹挟于某种如梦境般致幻的情节之中而不得脱身,
只能就范,徒劳无功。
唯有不断的再书写,才能寻回那早已被盗掘的记忆与生命,
仍然是那早已编织而就的记忆之网中的预定段落。
三十五个故事彼此蔓延交织,
旅程当中,充斥着时间的陷阱,身份的错置,场景的偷换和情节的混搭,
某种真纯青葱到几乎有了神性的东西悄然浮现,
说那就是爱,似乎有点矫情,
可它分明就是那人们每日挂在嘴边却在分秒无意识中遗弃的某种原生情感,
其实,所有谜底,早在翻开书之前就已揭晓,
那个焦虑、敏感、看似多疑其实招人信赖的少年。(读过《西夏旅馆》的,都懂的)
书中说,——
他像一个不公平的时光诅咒,吞噬了那些愤怨老人伤痕累累、百感交集的一生。
一般的评论者似乎皆对这个既像鬼脸又像作者签名的重复角色评价不高,
我却对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孺慕之情。
因为我竟在那个人物的身上,
看到父亲如何像一栋瞬间变作烟尘、轮廓尽失,将自己炸毁的大楼。
——这是骆氏借次子之口的自我确认,许正是这份确认带来的不息能量,
造就了癔症般的一次次描摹图绘,
得以驻足、延宕、倒带、定格。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九):你不在的时光
听完骆以军的讲座,回来开始翻看这本《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想象若干年后,我已化归尘土,我的次子对我的回忆。“不要把孩子当作你狐狼意志的延伸,不要以为他将来不会记得。”我想如果和孩子共同书写成长日记许多年后翻阅想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其实骆胖是个倾诉欲很强的人(叫骆胖会不会显得亲热点?),有的作家是孤独的,他把不愿意与人言说的情感诉诸笔端,而骆胖是喧闹的,他的创作欲望恰好是有太多想要分享的东西,浑浑噩噩的青春期穷困潦倒的生活一大堆狐朋狗友,而且他急于和我们分享他创作背后的成因。可是写回忆录是晚年功成名就才去做的事,处于不惑之年的他借未来次子的口告诉读者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写作是什么样的状态。
讲座中一个台湾来的读者提了一个问题:讲出来的故事和落于文字之间的区别。在我看来,是一个由实入虚的过程。有的作家有很有趣的生活和很优秀的记忆力,他能把他从穿开裆裤时发生的事原封不动地搬到小说中。最近在看某青年作家的书(不点名)就是这样,一本书两本书讲得都是相类似的经历,呼啸而过的叛逆青春,哦你也可以说成是自传体三部曲。从他不厌其烦地描述抒情中,你可以看出他对过往岁月的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也许第一本写得很成功,可是同样的故事需要说两遍吗。这种写作完全是私人化的,没有投入任何技巧的。这里我想可能存在一种中文系学生和非中文系学生写作的差异。像骆以军,他的写作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而我们知道现代主义的任何一个流派背后都是有一套哲学理论作为基础的。所以受过中文系系统训练的作家也许是刻意也许是不经意,他会用技巧来讲故事。在好故事越来越难讲的现在,在读者越来越难取悦的现在,平铺直叙单纯以情动人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退一步说,也许是骆以军反复强调的经历简单迫使他不能无障碍地遵循写实主义原则,这就是为什么《西夏旅馆》很难读,却又无时不透露着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又如未来次子,完全是凭借想象,却又透露着对回忆的追寻。这种故意设障的方式还可以借助语言的佶屈聱牙来完成。所以有些人会很反感骆以军的长难句。也是,读掼了安妮宝贝“半夜。我。醒了。”这种一字一顿满篇空白句话的人哪来的精力与能力去理解长句的逻辑与美。我有一个感觉,在信息铺天盖地连上厕所都要捧着报纸的情况下,其实我们的高频使用词汇量是越来越少了,这点不需要怎么证明你去看所有回复的评论。所以会对陌生的汉字的排列组合颇有微词。这是谁的错。
骆以军在讲座中提到的一句话给我很大的感动,他说,回忆的画面会因情感而改变。正如书中提到,“我”给次子讲第一次去岳父家的场面,次子后来去询问母亲发现这又是“我”的虚构。包括讲座中提到的狗妹,骆胖现在回想起那是一个不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但长得还不错的姑娘,但在当时就觉得她无比的难看。这是怎么了呢,记忆被情感的潮水冲刷扭曲变形,最后只剩下了完美的一面。
因此他的回忆画面是特别的。处于一个凝滞的定格状态,就像切水果时候出现的蓝色香蕉,把画面冷冻起来一样。这或许也是源于记忆的“偏离”,在陈述A事件的过程中不断跳跃闪躲至BCDEF。“我记忆里曾经载存下的画面,原来我父亲在许久以前便在他的小说里描述过了。那自然和‘我记得的’出入极大。这是所以我无法像其他的小朋友、少年、年轻人,或中年人那样,以流动的、河流般的连续形式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我必须单元格地、一幅一幅地,检视自己的记忆画面。”而这种检视是需要把记忆暂停下来的。
我已经慢慢习惯你不在的时光/或是/也许你的存在只是我的幻觉这一事实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父亲内心那个“陨石坑累累”的月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观,我不得而知。但我清楚记得那个画面:那大约是从那座水利局招待所出来的附近巷弄,那儿浓荫密覆,枝叶扶疏,一些梧桐或菩提之类的薄树叶还翻翻闪闪晕透着光。母亲牵大哥远远走在前面,父亲牵着我的手,我突然将父亲的甩掉。他又将我的手牵起,我又用力甩掉,如此重复再三(也许我以为在和父亲玩游戏)。但最后一次他将我的手紧紧抓起,看着我,说:“再甩一次看看。”
我笑嘻嘻地一把甩了,下一个瞬间,父亲就不见了。只有我孤自一个站在那落叶旋转飘下,隙光盈满的空画面里,其实父亲躲在下一个转角的砖墙后偷看我的反应。但我以为这世界真的只剩我一个了。时光静止得仿佛可听闻那些爬墙虎窸窣蔓爬之声响。后来母亲回忆她牵着大哥回到那儿,发现我一个小人呆在那儿,直着眼,像一尊落单的矮人陶偶。(p46)
窗外的街景流逝而去,我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幻念,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当我将额抵窗玻璃上,看着上面映插着那张老人的脸,忍不住想起我那可怜的母亲。她一定没想到,有一天这世上就只剩下我,变成这样一个孤单且得了失忆症的糟老头,和这一群劲搞搞的年轻人蹭窝在同一辆公交车不愿下车,只是为了图点人群的热闹温度。我知道他们到站下车后,会和那成千上万聚集岸边,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汇合,然后用烟火、蜂炮、冲天炮、火箭炮……瞄准射击湖泊中矗立的那座玻璃巨碑,那像光点像远方着火的蝗虫,整批扑向自己的镜中倒影,然后噼里啪啦,在水波拍击声中复归黯灭。(p49)
对我这辈人来说,“父亲”的难以言喻之印象,似乎可以和“公路”的意象连结。父亲总是沉默的、严峻的,在你还是孩子的时光,不理解他为何那么吝于表达爱,你不知道其实他自己正承受着被这世界压扁挤碎的恐惧。他或许也不知如何告诉那个身旁的小人儿,世界是怎么回事,譬如温德斯的《德州巴黎》,那一片枯荒空旷的瘠土砾漠,日曝下景物扭曲着;譬如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小姊弟两个拿着从未见过的父亲自异国寄来的一张风景幻灯片,上路去寻找那风景里的“父所在的地方”;譬如俄国片《归乡》,从天而降的阴郁凶暴的父亲,带着那对兄弟,开车往他们陌生的远方,踏上启蒙之途。公路作为天空的反面,被压躺在大地,跟着丘陵、沙漠、草原、海岸起伏,同时又蜿蜒伸展向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的方向。它只展现,从不多话解释。一如父亲,你必须在很多年后,才想起,并领悟他当时带着你站在那些风景前的画外音:“记得你所看到的一切。”
很多、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光,有一个画面:我父亲会在台风过后,溪流暴涨的阴冥夏日午后,带着我和哥哥,穿过那些低矮屋檐人家的窄巷弄,经过一座铁丝高网内铁环圈发出如隐抑怒气的巨犬咆哮声的变电所,穿过一片拖鞋会深陷松土的竹林,爬上一座旧破的矮河堤。那时新店溪边犹未建起那环河快速道路的水泥高墙,河堤似乎是日据时代留下,砖土崩落、裸出灰砖,隙缝间布满芒草、蕨丛、牵牛,且有附近住民搭的丝瓜棚架、种的木瓜树。那登上河堤的石阶,似乎是每一级用溪边鹅卵石凑拼砌成,上头覆着细细一层土马棕。父亲带着我们,走在那窄窄的河堤上,我们静默地跟在他身后,那段路在记忆里像一幅超现实之画,河堤下的运动公园跑道散放着一种忧郁的亮橘;远近的行走或跑步的人们,像没有脸孔的黑影;当时还没有永福桥,远眺和我们站立其上的河堤平行的恶水溪流,声响轰轰,整片灰色的卵石河滩上孤伶伶停着一台黄色挖土机。较近处是一整片一整片的芒草丛……
那一切如此空荒、孤寂,我父亲会站在某处(或一块巨石、或一株刚植下的柳苗幼株旁),掏出一根烟点上。我和哥哥则在一旁匍匐于地,看小水洼中的蝌蚪和翻着白肚的小鱼尸,我总以为父亲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但他什么也没说……(p264—265)
这本书写得是在太过意识流了,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