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讲台上看你》是一本由安宁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吸引我的是这个书名《我在讲台上看你》。不出所料,作者是一名老师,出乎意料的是大学老师。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笔名安宁真名王苹的80后女子居然已经出了18本书。
这是作者对自己大学老师生活第一年的随笔。当老师,什么感受?80后,教着90后,什么感觉?80后如何看待这些90后大学生,大学里的各路学生以及同事江湖等等,都入了作者细腻的笔端。
本书我比较欣赏的是,作者相对宽容的态度、善意的目光:那些恋爱、练爱的学生情侣。毕竟是老师,对于学生,作者还是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的。只是,学生们却未必领情。在《最后一课》中表露无遗。作者也看的比较透,并未以为自己可以更深刻地影响大学生们,说他们的关系就像是一段短短的旅程。一方面大学生自己的人生观基本成型,还受社会风气影响;另一方面,作者是大学老师第一年,对学生的影响能力可能还有限。
安宁的这本散文集,从80后的角度,从老师的角度,审视了大学校园,可以一观。
原来我们正经历着如此年华
——一个90后读《我在讲台上看你》
收到安宁寄来的书那天,依旧是阴雨绵绵,淅淅沥沥的雨却浇不灭我心中的欣喜与激动。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看到了简洁素雅的封面,一如安宁老师淡淡的文风。
书中,讲台上80后的老师将90后的学生一一看在眼里,那些嚣张、恣意、张扬的容颜令她觉得自己突然老去。“这些文字,偶有嘲讽,间或刻薄,我想不过是因为,我这样嫉妒他们璀璨铺排的年华。”我非常喜欢自序中的这一句话。敢于直说出自己的“嫉妒”,那对曾经自己也拥有过的青春该是如何的眷恋和不舍啊。而我也才知道,原来我们正经历着如此葱郁,令人艳羡的年华。
看着书中那些90后的飞扬跋扈、吵闹不礼,我开始审视自己,我身上是否也有那样多令人厌恶的放肆。思索过后,其实发现我所处的环境更多的是平静。我会在喜欢的课上皱眉思索,会微笑地听喜欢的老师的讲解;当然,遇到无聊或不喜欢的课,我也会在抽屉放上本无关的书,时不时回应老师一句。我们会私下品评各个老师,毫无顾忌地讨厌某位老师;会在课间无视老师自信张扬地纵声谈笑。当然,我们也会喜欢观察老师收到节日礼物时的细微表情。时光就这样静悄悄地在我们抬头俯首间逝去了,可这些我们认为平淡甚至烦躁的青春竟是他人眼中羡慕嫉妒的年华。
再过几年,或许角色转换,我也会站在讲台上。当我面对00后,或更年轻的一代时,那是什么样的场景呢?他们也许不会知道讲台上镇定自若的新老师会一夜未睡;或许当他们嬉皮笑脸地用他们年轻的脸庞问我的年龄时,我没有安宁老师那样的机智,我会脸红得无言以对。又或许,他们无视我而在台下拥抱亲密时,我会气恼流泪。那时我站在台上看他们,不过是在看现在的我吧,而他们也不会知道,我将会是如何嫉妒他们的肆意的青春,和眷恋我的年华。
“我在一角,看着那些青葱动人的容颜,便觉得人生美好,而且不忍辜负,不管,他们对我是喜还是不喜(《我在讲台上看你》)。”这是一位老师最宽容最温暖的独白,她,或者是他们,用最宽广的胸怀包容我们肆意不羁的青春。而且,庆幸的是,我们正经历着美好如斯的年华。
《我在讲台上看你》读后感(三):我们都曾有过的青春——读安宁新作《我在讲台上看你》(文:琉璃凝华)
收到安宁寄来的新书《我在讲台上看你》,封面是黑白影像,一只沉静的眼睛注视着你,恰是我喜欢的格调,也是一直以来安宁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安静、细腻、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此书从一个80后大学女教师的视角出发,来观察90后大学生的种种。一直以来,坐在讲台下观察老师,几乎是每个学生都做过的事,从老师的穿着打扮,到老师的讲课水平甚至是当天的情绪无一放过。而今,安宁却站在讲台上,细致入微地观察了讲台下的学生,我不禁想,是否,曾经在我们对老师品头论足时,老师也在心里默默地评价了我们?
是的,我也是一个80后,所以多多少少还是会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曾经,80后被媒体和大众广泛关注,也被贴上各种或褒或贬的标签,而今90后汹涌而来,80后就悄悄泯然众人了。
我所接触到的90后并不很多,但他们的张扬自信,对世俗的理解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已经足以令我震惊。所以我很能理解安宁在自序里所说的那种“突然间觉得自己老去”的那种心情,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的90后,看着那一张张鲜嫩的面孔,任谁都难免会生出这种感觉。
书中集中描写了90后大学生生活的各种片段,他们对学业、荣誉、爱情、师长等等的态度。看到此书的第一部分,学生们在课堂和课下的各种表现时,我不由的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也在想,现在的学生怎么会这样?而再看下去,我渐渐明白,相隔十年,却已是两代人,所以90后有着许多80后所不能理解的行为,正如从前80后不被60、70后所理解一样。这其中,有些“不能理解”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而还有一些,则是生活赋予我们的。
值得一说的是,全书中,安宁的文字一如既往地细腻,立场和观点也颇为坦白和客观,看得出,有些事她曾试图去理解和接受,而另外一些则是她不愿苟同和妥协的。这是一本看完后会让人有所思考的书。
合上此书,我所想的是,无论是对于90后,还是将来的00后,也许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抵触和苛责。毕竟,现实是人生的磨刀石,飞扬跋扈的青春我们都曾有过,而总有一天,生活会毫不留情地磨去人们的棱角,让他明白他该明白的事,不管他是几零后,而这,便是成长。那么彼时,有那样一段张扬的、色彩鲜明的记忆,或许也没什么不好。
《我在讲台上看你》读后感(四):作家安宁自序。出版时间错误,应该为2012年1月底
自序
文:安宁
这是我成为大学老师的第一年,也是曾经引以为傲的80后的我,突然间觉得自己老去的一年。因为,站在我面前的,是比我整整小了10岁的90后的学生们。
我们这一代,在这个喧嚣的社会,尚不能“三十而立”,更新鲜的一群人,便如汹涌的波涛,在阳光下闪耀着不可一世的光华,前赴后继地涌来。我有时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会觉得忧伤,因为他们像极了凶猛的野兽,在暗夜里,散发着光芒,对于看上去即将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一代,毫无畏惧。有时候,我也会生出微微的嫉妒,看他们如此地饱满恣意,张扬跋扈;世界在他们的掌心里,似乎可以随时翻覆;而渐被镁光灯冷落的我们,除了这样难过地注视着他们不息奔腾,放肆喧哗,不知珍惜地蹉跎着着世上所有的好,根本就无计可施。
曾经被时代赋予了太多个性上抽象却犀利的词汇,譬如骄傲,任性,啃老,孤独,虚荣,物欲,叛逆,自私等等,所以当90后们成长起来,这些元素,便自然而且愈加锋利地,过渡给了他们。我一直以为他们会与我们一样,反抗这些被强加的特质,犹如反抗种种呼啸而来的舆论的压力。可是,我发现,他们根本就对此毫不介意。这样的不介意,是一种更不可阻挡的背叛的力量,它极具破坏性,与传统的潮流,泾渭分明,格格不入。过往的历史站在他们面前,是沉睡还是苏醒,与蓬勃向上的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我一直仰慕这样的态度:高傲的,随意的,毫不犹豫的,从容不迫的,自信的,达观的,能够勇敢放下一切的。当80后一代,在被房子车子物价婚姻工作升职等等物欲化的东西,阻碍住,不知是该挣脱还是作茧自缚的时候,90后一代,对此根本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们挥霍青春,嘲笑传统,鄙夷严肃。世界不是他们的,可是世界却用特殊的方式,如此宠爱放任着他们。
我想起十年前的自己,曾经有同样青葱闪亮的容颜。我从小城镇走入大城市,我试图与这个世界对话,平等地从容地对话,但总是失败。我终归没有而今一代人物质丰裕、繁花似锦的青春,所以,写下这些文字,偶有嘲讽,间或刻薄,我想不过是因为,我这样嫉妒他们璀璨铺排的年华。
可是,这又有什么呢,80后一代,嫉妒90后一代,不过是说明,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任人言说的飞扬跋扈的葱郁时光。当我在讲台上注视着他们,我不过是在深情注视并眷恋着,曾经属于我们的光华。
是为序。
《我在讲台上看你》读后感(五):高科技包装的校园情怀——安宁新作《我在讲台上看你》读后(作者:蒋平)
信息时代的大学校园是什么样子?近日,安宁的新著《我在讲台上看你》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90后被物质宠坏了,爱情也沾满了麦当劳肯德基哈根达斯或者星巴克的味道”《宁要爱情,不要导师》;“他们用电脑在课上直接录入我说过的话,用照相机和手机拍下我在黑板或PPT上写下的文字,将录音笔放在我的讲桌上,或者在课下走到我面前,将一个小小的U盘递给我”《无笔可记》。让曾经有过大学经历的人不得不感叹:有了高科技,几乎可以找到学习替身了。
高科技节省了大把寒窗苦读的时间,学生们都用来干什么呢?当然是爱情。首先是拖拍,“小小的教室里,充满了浓郁巧克力的甜香,玫瑰花朵的芬芳”,两位小情侣旁若无人地“剥一粒糖,咬一半,塞入对方嘴里的小欢喜”《情侣档》;其次是师生恋,“男生们爱谈漂亮的女老师,女生们津津乐道帅气又有风度的男老师。年轻老师们谈论的话题,多是天天面对的学生”《情色师生》;再次是暗恋,“我后来当了老师,依然不改好色的本质,看到手下漂亮又嘴甜的小帅哥,忍不住便生好感,将自己的爱,多分些给他”(《伪绅士时代》)。
除了爱情,还有司空见惯的逃学、旷课,“每节课都有心不在焉的学生,他的眼神,一看便知道大约是陷在一段爱情里,也可能是昨晚打电游,依然在厮杀状态中不肯出来”《我在讲台上看你》;到期末考试,天之骄子们才发现,“60分危机”成了压头的事,高科技作弊手段开始粉墨登场,“指甲油、防晒霜、爽肤水的小袋子,还有穿长裙子、长袖上衣、夹着凉拖、带粗大手链的,都得检查”(《最怕女学生》)。直到任何求情手段也不灵了,“有男生上课的时候,很大声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老师,你喜欢我吗?考试的时候,别给我传说中让人跳楼的59.5分吧”(《你喜欢我吗》);更有甚者,居然使出杀手锏——请出母亲当说客,将母爱都派上用场”(《求情招数》)。
90后大学生们,除了行为上的出轨,思想上的另类,也让上一辈人伤神不已,“朋友教儿子读做人处世的文章,但他照例我行我素,还笑朋友活得像一只壳里的蜗牛,哪像他,是一只撒欢奔跑的兔子”(《等待那只90后的兔子》)。玩够了爱情游戏的情场老手,居然也有机关算尽的一天,“他成功进入一家企业,正待大展身手,却不幸在老板办公室里,发现其中一个被他无情甩掉的女孩,正是老板最疼爱的宝贝”(《逃之夭夭》)。
未来的大学校园何去何从?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在一个个全新而生动的故事里,所有与高科技俱进的思维与反思维,让我们对下一代的成长,充满了兴趣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