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看《金陵十三钗》,再读《扶桑》,这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看上去,爱情故事是小说的魂,但其实只是一个寄托,寄托于这个故事,文字里给了读者一柄单筒望远镜,100多年的时间距离,在这支望远镜里时远时近,跟随爱的脚步看尽了五代移民的沧海桑田。
《扶桑》读后感(二):《扶桑》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苦难,或轻或重。往往苦难都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躲过的,很多时候我们都称之为命。能做的,很多时候只有欣然地接纳它,享受它,这样,命就会好过点。觉得这样很沮丧很消极?不是的,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对抗苦难对抗命的方法,唯一。
《扶桑》读后感(三):扶桑
好久没有遇到看一眼就陷进去的书了,所以读的格外的珍惜。
严歌苓的文字就像是古城墙上一道耀眼的阳光,用明媚点缀忧伤,透过阳光你能感受到古城墙历经千百年的冰冷残酷,但当你伸手触摸的时候,感受到的却是城墙温暖。
除了文字,让我惊艳的还有她的写作手法,用类似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年代的故事,为那些残酷的岁月,增添了几分‘美感’。她的文字就像扶桑一样,柔柔弱弱,内里却是一股坚强。就像水一样,接受这一起,包容这一切,什么东西都能分离它,什么东西又都不能分离它,至柔者,至刚。
你只慢慢的踱罢,
我亦近近的观望。
彷徨,
彷徨,
岁月枉然生惆怅。
你去浅浅的回想,
我甘愿为你流浪。
迷茫,
迷茫,
一缕青烟作焚香。
你笑过我的张扬,
我爱过你的模样。
狂妄,
狂妄,
爱是红绳情是网。
一袭红装,
两行清泪,
活在彼此心中便不算分离。
一声低喘,
两次回眸,
最深的苦难是拥抱后的转身。
我知道,
不是时间让你无法记起,
只是岁月让你不敢记起。
你明白,
不是生命让你不能去爱,
《扶桑》读后感(五):扶桑
扶桑看着怀中熟睡的男孩紧攥着她的秀发,温柔地剪下了那一绺发梢留在他的手心,作为今生纪念,然后就此别去。——这一幕的细节描写并没有渲染情感,却是如此刻骨铭心,看来落泪不止。这是我对此书最深刻的记忆。
最先吸引我了解这段故事的是扶桑的“妓女”身份,最初看总是脸红心跳,带着好奇、激动与丝丝羞涩,触碰那种似乎只存在于眼色与流言中的艳丽又晦涩的生活。
那异国少年对她的情爱,如此悬殊,虽为“不伦”,却令人动容。还有那谜一般的男子,那场开始便是生死离别的婚礼仪式,他、他们的故事也令人感慨。时代背景与历史洪流下的世间百态、人情纠葛、人物命运,叫人唏嘘扼腕。
《扶桑》读后感(六):当真还是太小
那时当真还是太小 年龄小 心也小 眼界更是小得可怜 翻来覆去的小情感 小细碎 小狐疑 小任性 却又是怎样 不也七零八落地与此刻拼接起来了么 不也与现在的自己握手言和了么 不是也已经变得不经心 不在乎 不痛痒了么
多年之后 意识到宿命一般根深蒂固的审美观 唯恐是再也不能将这份对纯粹感的追求择得干净 只是如今的画面更加宏阔了起来 支离破碎的理解开始在这逐渐开阔的视野之内显现出彼此之间的联系 一切似是说得通了 色彩的明暗浓淡 视角的高低远近 形体的大小方圆 是毫厘也差不得的
完美主义者的追求 是西西福斯式的抗争 只是最终能否获得那份平衡和安然却不得而知
《扶桑》读后感(七):如此安静的爱
《扶桑》的篇幅不算长,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它读完。确切地说,一天的时间就够了,而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在思考,我在想扶桑的命运,也在想自己是否解读明白作者写它的真正意义,但我觉得自己理解得不够。
扶桑是一个被卖到美国唐人区去的旧社会女子,她是众多不幸妓女中的一个,然而她遇见了克里斯,或者该说,克里斯发现了扶桑。这是一份安静而凄美的爱。从克里斯12岁到20岁,他都被这有着东方女神一样光辉的扶桑魅惑着。然而他们的爱是沉默的,克里斯不断在张望、寻找,而扶桑在等待。
有太多想见不能见的伤痛,有太多欲言又止的话没有倾诉,然而扶桑是懂克里斯的,克里斯在他漫长的人生中最终也理解了扶桑。不得不说这故事写得太过通透,柔情而惨烈。
《扶桑》读后感(八):文字真神奇
刚开始看的时候,对于里面的一些描写感到不好意思,但看到后来却为不好意思的自己感到窘迫。原来自己挺肤浅的,世界真的是一面镜子,你是什么形态存在你就会得到怎样的反馈。到中间或者说是到最后吧,震惊于一些东西。想起一些东西。突然觉得也许曾经被这个社会抛弃的东西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虽然这个价值我不认同。文化上的差异是无解的吧。别说东西方,就是欧洲甚至国内不也有着地域无法跨越的东西吗?一直觉得盲目的去接受别人告诉你的关于另外一些人的事,已经是个悲剧的开始了。再运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加深解读会让真正存在的东西面目全非。人总是沉溺在自己的感觉或者说人们的感觉中,当人们因为一件事,一件被传播的事而产生集体性思维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人类学会了反思,但翻翻历史,也许反思总在事情发生以后,甚至不是发生后的马上,而是当一切已经结疤不会再流出一滴血时,被人提出后。后人会想想震惊于曾经的一切。却永远学不会对照自己现在在做着的一切。
《扶桑》读后感(九):短评
-真的是很像一个传奇,爱的传奇,从史籍里,从梦里,摸摸索索地能找到那一丝半点的爱的遗迹,感受到历史的遥远的原始的爱.
扶桑发髻里的铜纽扣,克里斯手里的末梢发,都让人...克里斯眼中的扶桑:二十岁的长寿的妓,母性,高尚的受难,跪着的宽容,红衫,嗑碎的瓜子.....都让我脑海中一点点绘画出扶桑的模样:这是个怎样的女子啊.
我也好像有点儿明白了“爱让人失去自由”:身处难境的扶桑,却自由得别树一帜,那是她那时独特的美丽;心存爱情的扶桑逐渐失去心里广袤的自由,可却有另一番热情的明白的美丽.
读到最后大勇的部分忽然觉得:哦,我不知道最恰当的表达,借用一种吧—好像克里斯是扶桑的“白玫瑰”,大勇是“红玫瑰”(这样说似乎不恰当).
扶桑是多么的笨拙和迟钝,又是多么的敏感和明了;而克里斯又是如何用一生去思考和缅怀那短暂深刻的少年时期.
种族问题,时代动荡....这些都让它更加传奇,这诗的语言,东西交织的爱的时代旋律,如果改编成电影,该是多跌宕.在那里,扶桑就是扶桑,克里斯,是克里斯,大勇,是大勇.
冷竣的笔触细致地描摹着一个恬静的轮廓,时代不断更替,镜头快速地切换,我锲而不舍地追逐着她的身影,她却隔着重重的纸张直勾勾地望着我,似乎为我的煞费苦心而冷笑。
早就知道企图再现她的形象的任何尝试都是徒劳且无益的,她就这样眼含笑意地伫立在一个锋利的立面上,一切善意的劝诱、恶意的怂恿、凌厉的指责、宽大的包容都与她无关。她从远久而来,带着文明时代以前的纯粹,利箭般直戳人心。
我因而不可自制地倾仰着那个把扶桑从覆满渣滓的泥沟中轻轻唤醒并细致地清洁着她肌肤中每一个被污秽的人类堵塞着的毛孔的人——严歌苓。对白并不是叙事必不可少的手法,这种发现让我欣喜若狂。你看扶桑的一生不是浸泡在沉默的汪洋中?许多场合,她理应抱怨几句,让旁人揣摩她的悲喜,然而只有在即将被当作死尸活埋的情境时,她才迫不得已地哼唧了一下。大多数时间里,沉默是她用以捍卫精神自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