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23 04: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10篇

  《王云五回忆录》是一本由王云五著作,九州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一):一代奇人王云五

  王云五的“奇”,奇在小学都没毕业,却做了大学教授;夜校学的英语,却是胡适的英文老师;一个小秘书,很快做了教育部的司长;小书局都经营不下去,转眼成了全国最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顶梁柱;一个出版社老板摇身一变,却做了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从小体弱多病,却活了92岁的高龄;他还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还培养出了台湾第一个博士;他是学问家、教育家演说家、出版家、发明家政治家等等。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学历,却最终成了许多“家”,你说奇不奇?书的“引言”,把读者引入追溯王云五扑朔迷离传奇人生之中。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二):一代奇人王云五

  他是几乎家喻户晓的出版业巨子,将当时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搞得风生水起,纽约时报称其“为苦难中国提供书本,而非炮弹”。他是文化界奇人,出身贫寒的他,以小学都未毕业的正式学历,却做了大学教授;只在夜校自学过英语,却成为胡适的第一恩师。在文教界如鱼得水的他,却又是一名不折不扣政坛失意者,以财政部长之职主导币制改革方案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民国政府在大陆统治终结

  如果说,身为出版家的王云五尚且为一般内地读者所知晓,那么可以说,关于这个人完整历史,今日之公众依然不甚了了。比如,他当年主持金圆券改革的详情及导致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场金圆券改革如何就成为了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终溃败?又如,他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其规模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他自己又是如何从一名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学生成长为一位著名文化人的呢?

  九州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的《王云五回忆录》,系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引进的无删本,将由王先生本人亲自为您讲述他传奇般的人生故事。,带你以最权威视角追寻这位被遗忘者的风采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三):未删节本的《王云五回忆录》,棒!

  未删节本的《王云五回忆录》,棒!

  他是几乎家喻户晓的出版业巨子,将当时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搞得风生水起,纽约时报称其“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炮弹”。他是文化界奇人,出身贫寒的他,以小学都未毕业的正式学历,却做了大学教授;只在夜校自学过英语,却成为胡适的第一恩师。在文教界如鱼得水的他,却又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政坛失意者,以财政部长之职主导币制改革方案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民国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终结。

  如果说,身为出版家的王云五尚且为一般内地读者所知晓,那么可以说,关于这个人的完整历史,今日之公众依然不甚了了。比如,他当年主持金圆券改革的详情及导致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场金圆券改革如何就成为了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终溃败?又如,他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其规模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他自己又是如何从一名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学生,成长为一位著名文化人的呢?

  九州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的《王云五回忆录》,系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引进的无删本,将由王先生本人亲自为您讲述他传奇般的人生故事。,带你以最权威的视角,追寻这位被遗忘者的风采。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四):王云五,一位出身贫寒者的传奇人生

  王云五一生只受过五年私塾教育,却成为著作等身的编译家,他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为之后的几代人所沿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他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在当时更是执中国出版界之牛耳。1948年,他临危受命,担任翁文灏内阁的经济部长,任内推出金圆券,却引发了金融失调。迁台后,王云五继续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由于1949年政权易手之际,他被大陆新政权宣布为“战犯”,此后几十年间,大陆官方对王云五的评价始终很低,使他几乎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人。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在当年为中国的出版及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仍引起了人们关注。如,有出版家效仿其当年编辑出版《万有文库》的做法,编辑出版了《新世纪万有文库》;又如,他所撰写的文章近年来在内地报刊开始陆续出现

  可是,关于这个人的历史,公众依然不甚了了。比如,他当年主持金圆券改革的详情及导致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场金圆券改革如何就成为了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终溃败?又如,他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其规模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他自己又是如何从一名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学生,成长为一位著名文化人的呢?这些,在九州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全本、无删节的《王云五回忆录》里都有呈现。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五):历史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人

  从前,我读蒋介石传记时候,就琢磨,这个老蒋,你说他到底有没有本事呀?当上了八百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的总司令,却让日本鬼子追得到处跑,让解放军赶到了台湾岛。就说那个胡适吧,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诗人作家学者、教授,光大大小小的博士头衔,就让他从国外划拉了36个。这要是专心从事创作研究说不定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了呢,老蒋却让他当什么驻外大使,出席联合会议参与制定什么宪章。

  读完了《王云五回忆录》,才发现,这又是一个老蒋“知人不善用”的例子作为一名“文化奇人”,当年,王云五得回师胡适的推荐,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组织编译了一大批介绍中外古籍名著的丛书,成为当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出版物,他主持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和出版的《王云五大词典》等工具书,更使千万读者受益。提起商务印书馆,王云武逸闻遐迩,可以说,商务印书馆就是王云武的代名词。他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大了去了!

  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特别是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后,王云五却想在业已取得成功的商务印书馆之外,“另作一种尝试”。经过蒋介石这位“善于使用人才”的党魁的拉拢归劝,总于决定“加入政府”,担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官,进而担任财政部长。其时,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岌岌欲倾之中。为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他在蒋介石授意下,提出币制改革方案,以金圆券代替法币,限制物价,并获通过实行。结果,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出现一麻袋钱买不了半袋米的笑话发生于1948年12月24日的黄金兑换践踏惨案,一次挤踏7死50伤的。王云五的这次从政经历只履行了两年半即宣告失败。

  一直被当作笑谈至今的当年国民党的币制改革,造成如此惊人的通货膨胀,与当年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权陈积多年的腐败没落不无关系。但作为当时的主要当事人,学者出身的王云五,却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而这使后人看到,这个老蒋,其实知人并不善任。

  王云五这本回忆录,以更多的篇幅详细回忆了当年他从政的经历,所以更具重要价值

  这本回忆录也第九州出版社从台湾引进的行版权,用简体字出版发行。其目录仍依原书旧例,以竖排自右向左的格式印刷,翻起来颇不适应。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六):一声将息,送君归去

  王云五先生将自己的一生作为碎纸器,把那一段陈旧过往压碎,清理,剩下的是一地珍贵片段,拾起的那才是最真实的一切。

  作者王云五先生提到当年著名的国民参政会,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个亲历者,其中细节殊为详细,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笔难得的资料。大多篇幅的从政篇,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国民党的政治现状

  他之从政,一为蒋公赏识,二为本人确实想为天下做一点事,可是宦海沉浮,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商人,有点误入的不逢时,虽然历任经济部长,财政部长等职,可是精心的设定决策却在那个时局变得不适宜,作者提到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自己没有班底,多少有点自叹,也许没有合适的人可用,空有一身热血,不能随心的洒,那时候的经济管制,依然名存实亡,其中的艰难不可知,王云武先生苦心经营,奈何无力回天,推出的金圆券造成金融失调,反给原本积弱的金融一记老拳,自己也失民心,得罪了军界,政界,教育者,很是不得已。当年他们被引导相信当局所说的美好,只是看而不经双眼而已。

  这虽然是一份一份安定而略有进展职业,可是不甘平凡,又没机会不平凡,真是时不待我。 凉风吹过,该醒了。真正的“聪明”是在适当的时间离场。

  我尤为喜欢作者的生活篇,关于学校生活以及读书的故事。从作者自言,我们也知道,即使几代从商,甚至有点轻文,我们知道他不能成为一个政治商人,却能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变为成功的文化商人。

  作者的求学经历虽然不长,可是有幸遇见许多的好老师,给足他绝对信心勇气,耐心地给他绝对的支持力量,帮助其坚定自己的方向,让他找到自己的路,并一直走下去。

  世人成功的人士,全都是“天才型”——最大的天才便是晓得如何努力。作者求学属于刻苦自学,而他提到的自修方法既有自己的强烈求知欲,也有特殊的经历,过早的辍学学习竞争压力,让他不得不去迅速适应,找方法弥自己的不足,而他的方法固然为一人所创,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今读来,依旧有可取之处。

  作者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家有四壁,书占其三”的历史故事,被演活了,大好年华,好好读书才是正经事,可惜藏书因为特别的情况牵累,大多为焚毁,不禁跌足长叹。

  一声将息,送君归去,谨以为念。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七):《王云五回忆录》特殊年代之下的争议人生

  在没读这本回忆录之前,我对本书的人物王云五并不了解和熟悉事实上孤陋寡闻的话甚至于面对这个如此普通名字,更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既然他能够出如此的回忆录,而且里面又有政治和生活两方面生动描述,注定了我们可以从这本回忆录中获知某些他不同平常人所做的事情

  对于历史事件,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对于历史人物,我更认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品评这个人物的过去。一如这本《王云五回忆录》中所写的所谓的回忆更是遵循着这个人的客观生平历程。从“文化奇人”到“失败政客”,一个人的回忆折射一个时代焦点只言片语却是最详细,最客观,最生动地勾勒出了这个人物的生平。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从政和生活两大板块深入浅出认识这个历史人物。以往很多的历史事件在他的回忆中有了更为深刻展示。那是一个他所经历的年代;那是一段他曾经有过某些作为的过去;那是一个令人有着诸多思索社会。在书中,很多原本可能比较抽象的事件更为形象地得到了展示和挖掘。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个人其实认为王云五还是有着相当的才华能力的一个人物。在如此动荡的政局之下,在一个即将土崩瓦解的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他能够从如此众多的人群之中脱颖而出。他的才华可以反应在他对于出版业上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能力可以衬托在他可以从文化界跳跃到政治界去推进自己的主张。尽管当他步入那个阴暗的政治舞台,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臭名远扬恶果。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认识到他的独特见地和某些成就。而发生在他身上的重要事件,我个人认为比较突出类似于金圆券币制,四角号码检字法发明,名列43位“战犯”之一等等。以前我曾看过陈红出演的电视连续剧纸醉金迷》。对于那个时期的金圆券,我有着深刻的触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如此动荡的年代,如此经济政策的推出,原本的目的是想要促进政府的资金流动国防的巩固。可是,它在原本良好初衷准备之下,在一个即将倒闭的国民政府推进下却是加速了这个频临倒闭的王朝毁灭。不为别的,错误的时机,错误的政局,错误的经济政策,错误的目的,错误的统治阶级最终引导了一场错误的,导致经济奔溃的制度而已。

  在一个言论开放的年代,我们也在以一种更为客观和实际的角度来探讨一个历史人物。看着《王云五回忆录》,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便是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了他如此的争议人生。看他的回忆录,我们更是一次饱览那一时代的风风雨雨的历史见证功过参半的人生,颇有争议的过去,一切的一切皆随着历史尘埃覆盖而变得模糊。但是,今日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如此的回忆录来一睹当年的时局和历史人物的人生生平。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八):人生如斯,好像一场壮游

  历史是由人写就的,我不是说记载,所以你想要去了解一段历史的时候,必须透过至少一个人或一群人来读。历史中有这样一些人,当大事发生的时候,他们并非局外人,并非群众,而是活生生的这场事件中的人物,可能一生经历了无数事件,史家作传的时候却总是有意无意的绕开他,因为政治的,或是众口好恶难以言明的原因。这些人就莫名其妙的从我们眼前消失,当实在避不开的时候,往往会改头换面,以一个全新的名字,令你大吃一惊。比如“ 某次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诗歌的时候,外国老头说他非常崇拜孔子故乡的一位中国近代爱国诗人,名叫庄重禅(音译)。我说我没听说过这个人,老外就即兴用汉语给我朗诵了一首这位诗人的诗:遥远的泰山,展现出阴暗的身影;厚重的基础,支撑起浅薄的高层;假如某一天,有人将那乾坤颠倒;陈旧的传统,必将遭逢地裂山崩。”这位笔者想了半天,给出条件都那么多了,还是始终都没想出来这是谁,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张宗昌的这首诗“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坑爹啊亲……

  王云五对中国当年国民政府宪政的影响,在今日的大陆历史教科书里已经是“遍寻不着身影”,台湾的教科书有没有,我们不知道。只是通过九州的这本回忆录得以隐约窥见那个年代的部分人与事。我曾对学生说过:任何人都不要指望“我读了很多的书,走过了很多的地方,只要是涉及到那个年代那件事的人我全都走访过了”就能真正了解那个时代,这就像一个在脏兮兮的地方放久了的盆子,你看着上面只是一层浮灰,但是你用再大的水流冲洗都始终洗不干净,因为浮灰里有各种动物、昆虫爬过带来的东西,油脂等等其他不容易分析出成分的奇怪物质,但你若说绝对洗不干净,那也是夸张,只需用手轻轻一转,盆子又会重新变得锃亮。这就是历史,你不经历,永远无法真正的触及。况且覆盖在历史上的岂止是浮灰,那是各种人抱着可以告知的和不可告知的目的泼洒上去还狠狠踩上两脚附上无数层认知钢筋的强碱水泥……对于经历过历史大事的人物来说,他们的人生波澜壮阔,无法为我等升斗小民企及,但我们总能通过只言片语感知他们的气息。这本传记通过从政与生活两个方面来写,我觉得将“生活”改为“为学”更好,王云五老先生自述未曾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然而他的不少教育思想在今日,如我这样科班出身毕业后在一线工作并仍在钻研的人来看,都是极具价值的,那个时代的话今天听来仍有前瞻性。足见时代的风云际会对人才提供了怎样的环境,恰是乱,最为自由。也更让今日所谓的正规教育所羞愧,前段中的例子我故意举了一个无伤大雅的外国人,其实有些可耻的硬伤,我们都不怕说出来丢自己的人,但是,为尊者讳,罢了

  向岫庐先生致敬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九):出版家发明家政客《王云五回忆录》

  出版家发明家政客《王云五回忆录》

  王云五这个名字挺熟悉,但是并没有太多了解,只知道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查字法,还有他统领商务印书馆的时候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个高峰,还出版万有文库。

  记得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我也曾买过大量的资料书,家中好像图书馆,一进入到中国古典文献部分,很多最重要的工具书,里面都是用四角号码来检索的,并且根本就没有拼音和笔划查字法,只有中国最传统的部首查字法,那时候的中国工具书都是按照部首来编排的,过去的部首都是繁体的,和现在的不一样,而且里面很多分类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熟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古典工具书,你查起来非常麻烦。所以四角号码就成为必须要使用的方法,为此没少下功夫。不过没想到这么快网络时代就到了,四角号码还有工具书一下子就失去了作用。不知道王云五先生要是活着,现在会有何感想。

  十年前在旧书店上还买过一本《万有文库》,名字叫《侦破旨要》书不厚,封面带着花框,很漂亮,当时买就是冲着王云五和万有的大名,就是想看看万有文库到底是什么样的。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王云五先生还有这么一段从政生涯,虽然只有两年半,但是官职不低,在抗战后出任民国政府的财政部部长,还担任过行政院副院长。可以说位高权重,主掌财政大权。不过那个年代我们都知道正是民国财政最黑暗的年代,这个位置可以说不是个好差事。也难为了这位正值的商人,面对那么个烂摊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本回忆录,其实主体上就是在回忆这从政的两年半,剩下不多的篇幅才是自己传记。可见作者也非常看重这从政生涯,相比之下,这两年半中间也的确经历了很多很多风风雨雨,很多国家大事都参与其中,所以肯定也觉得跟值得为历史留下点印记。

  没想到王云五先生也和钱穆先生一样是自学成长,没上过几天学,然后某了一份好工作,每月有二百个大洋,那时祥子一样拉洋车的力工,一个月也就是几个大洋,都到不了十个,二百大洋绝对是现在的白领甚至金领了。于是王先生每个月进入用七八十个大洋来买书,甚至采用分期付款买过一套大英百科全书。每个月付十二个大洋,两年还清,合现在十万元钱了,真是大手笔。这么多的书肯定要涉及分类,所以王先生特别重视图书馆,在主管商务馆的时候,构建了闻名中外的东方图书馆,可惜心血都在抗战中灰飞烟灭。不过却留下来了四角号码的检索方法,功不可没啊。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十):一部见证风云变幻时代的回忆录

  王云五,这个名字,我以前就听说过,不过总是跟是中国最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商务印书馆有关。换句话说,在我原先的印象中的,王云五是一名了不起的出版家,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阅读过这本书后,我对王云五的形象有所改变,原来他曾在政坛中风光过一段时间,涉足政坛颇深,曾经担任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这是很高的一个行政职务,属于高管无疑。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他个人比较努力,但他的政绩终究并不突出,归入失败之列,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人从政失败的典型。

  这本书虽然是今年一月份才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中文简体本,但实际上在台湾早就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这部回忆录的写作时间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距离作者笔下描述的事情发生时间间隔不算很远,作为亲历者把当时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动荡不安的政治经济形势记录下来,还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这本书分从政篇和生活篇两部分,重点当然是从政篇,无论是篇幅上还是内容上来看都是如此。对读者来说,从政篇的内容记录了不少当时政治事件的过程,对了解这些政治事件多了一个视角。

  王云五先生自称从政两年半,在我看来,他早就在1938年就参与政治活动了,1938年他出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之后至1946年6月一直连任了四届。1946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改组,王云五被任命为经济部长,一跃而成了国民政府大员。同时他辞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编审部部长职务,同时还辞去了参政会参政员和主席团成员的名份,至此可谓是全身心投入到了政界中去了。王先生自己标榜“不是去做官,而是去做事”。但大环境如此,想做事又何其难啊!全面内战,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王也是无能为力。不过第二年,他升任为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5月,“行宪内阁”成立,王云五任翁文灏内阁之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受当时总统蒋介石的命推行货币改革,发现金圆券,初期也略有成效,但结果引发了金融混乱,王云五成为众矢之的,数月后黯然离职。在这本书王云五先生为自己的行为和采取的措施作了辩护,但由于王云五从政时位居国民政府高官要职,且一直持反共立场,因此在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的43名战犯名单中,他还是被列为第15号战犯。这也许就是他现在不大为人所称许的重要原因吧!

  这本书里的一些资料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1948年7月币制改革的原案,以及财政紧急处分令的全文。币制改革后,物价波动更剧,情势愈趋恶化,书中也收录了王云五先生的挽救的两个办法:《调整物价工资及公务员待遇办法》和《预结外汇维持币信办法》。这些材料对于一些专业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云五回忆录》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