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一):看到现在毫无困意!强推不谢!
斩获之后的收获大体是,更加确定表里不一 ... 还处于刚进入社会的阶段, 对内心的反思和人生的思考比较少... 不过大体还是一个比较有责任感的人.... 话说我已经快48小时没睡觉了... 各种头脑风暴啊...
以前不觉得逻辑学怎样怎样,看了这本书就感觉逻辑学是在是无聊。“观点好比屁眼,每个人都有”“我有自己的观点,但我并不总是赞同这些观点”。什么乱七八糟的。中西逻辑学一丘之貉,皆为白马非马之诡辩!!!!!!!!!!!!!!!!!!!!!!!!!!!!!!!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三):测评总结
总结如下:和大多数人一样各种观念存在矛盾和冲突;系统学过基础的逻辑学知识;认为形而上学的神是矛盾的;思想一致性优于常人,但从理性来看略显不足;更倾向于进化论,但对神的存在证明要求过于严苛;无法判定用一般性话语考察不道德行为的程度;道德框架非常不严苛;艺术必须展现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合乎西方自由社会主导标准道德;肉体活着,肉体连续性,一元论;所有有关自由意志的谈论很大程度上都是扯淡;关于哲学,我知道的一切都颇为重要。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四):思考清晰度
心智也可错
2.我以为自己是个工作狂,但实际上我是在逃避个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人没有自由意志,
毕加索是伟大的作家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五):一本关于逻辑和道德困境的好书
很基础的哲学读物,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个震憾并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是第一章,哲学健康检查---我有自己的观点,但我自己不一定都赞同。一个测试下来,发现自己真是思维混乱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道理虽然都懂,但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会是另外的选择。这本书对我的最大意义在于,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行为,是否一致,甚至不同的观点之间是否相互矛盾;对人对事不要轻易做下道德判断,“标准的道德其实是一种讽刺,就好像“政治正确”一样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六):逻辑上的自洽并不能代表你有逻辑
这本书并不能让你了解自己,因为你在做测试时进行的部分内容只是你认为的理性中的你,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你,选择一个理性中的你进行测试虽然能够得到相应的测试结果,但是却不是真实的你。
书中的部分内容跟现行的高中数学课本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演绎法等知识很相似比较容易懂,但这并不是本书的不足,因为这些知识却是你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的地方。
本书的后面章节非常有意义,让读者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比如说艺术品鉴赏领域,我自己认为所谓的艺术品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或者深刻的启迪,但是作者人为地设置了一些标准,我并不是太喜欢。尽管如此,我觉得最终的结果是跟我的真实自我相符合的。
其次文中关于人活着的设置的确是非常有益的,无论是肉体的连续还是记忆的连续都比较具有借鉴意义,发人深省。
然而我们只能做选择题,无法做主观与真实的自己,其实一些题目的设置也是让我们产生了心里锚定效应。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七):如果认真看的话,你有可能刷新自己的世界观
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二本了,也就是说有《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吗Ⅱ》了,我是打算两本一起看的,但是很显然第二本的质量实在是太差,所以我只读了第一本。
我之所以说第二本太差,是和第一本对比得出的。如果你认真看第一本的话,真的会对逻辑思维提高有很大帮助,第二本书却是在利用这些思维分析一些事情,可如果你有了逻辑思维,对这些事情你会有自己的看法,根本用不着作者去分析,所以第二本书显得又臭又长。
以下记录下我做十二个测试的结果:
第一个测试:T1,T14两个紧张关系
第二个测试:3,4题正确
第三个测试:全对
第四个测试:1个警告
第五个测试:14号子弹
第六个测试:道德系数0,泛化系数-1
第七个测试:地理距离25,作为不作为20,亲属关系15,规模大小20
第八个测试:B37,D37
第十个测试:活着(心智)
第十一个测试:总分60
第十二个测试:对10个以下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八):测出你的道德分值
一开始是被书名唬住了,我虽然觉得这么绕的题目很怪异,但又忍不住好奇,说不定这又是一本有趣好玩的书呢?
看完之后,我觉得没多大惊喜,书里的十二道逻辑思维题我感兴趣的有6道,哲学健康、逻辑推理、三段论、思想一致性、禁忌底线、道德标准考验;完全没兴趣的也有6道,是关于神明、信仰、艺术、自由等。我自己是无神论者,对这些不感冒。
就来说说我看了的吧,这些题目都还挺有意思的,许多都是第一次见到。认真做题后,我知道了我是一个道德框架非常不严苛,持“完全泛化立场”的表面合乎道德的人。简而言之,我没有那么强的道德感,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我的判断。想知道自己的道德信念坚定程度的可以尝试下做做题。
但有些遗憾的是,这本书只是告诉了我是这样的人,但没告诉我应该怎么去做。虽然这种东西也不可能有确切的答案,但总得给人指出一个思考和反省的方向吧,不然,我只是知道,就没有然后了。
总得来说,这些题能够让你看清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否坚定,但别指望着能从这里获得什么解决方法,还是得自己多思考领悟。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九):智者见智
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 的这个系列书都很令人绞尽脑汁。之前有看过《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和《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风格都是用贴切的例子来讲解我们生活中的逻辑谬误,以及哲学的相关道理。
本书看似更像是这个系列的理论基础,书中较大篇幅就逻辑谜题展开讨论,并附上不少测试的题目,跟读者互动,挺不错的一本学习读物。第二部的内容,想来是对第一部的补充,就案例以及思维盲点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似乎比这本书还要早出版,就100个哲学问题进行发人深省的点破。
说来道去,无非都是在哲学的框架里面说事儿,无论如何,还是要理顺这些逻辑,方可从中领悟到真正的意思。看似有趣的这本书,蕴含的分量其实相当地大,作者是位优秀的这方面的行家,让读者长见识。当然,作者难免也会陷入到自己书中所提及的相关谬误之中,在逻辑允许的范围内,智者见智,这才是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思想。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后感(十):不是评论的评论
尊重一下作者吧
小小介绍一番这本书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一本讲逻辑思维的书
共十二道和逻辑相关的问题
还能放映每个人都有的表里不一的层面
还不错
而我用这个题目是觉得
有时候我们真的以为我们以为的就是我们以为的了
赫然发现我的房间已经变得一片粉粉的
再比如说一个认识很久的很特别的一个朋友以前在我面前一直抨击苏打绿
其实我们总是被身边的人潜移默化很多很多东西
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但只要你细细的品
就会别有一番风味了
想到身边被我感染的人
是不是也会多了份骄傲呢
所以说
别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