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你是寂静的》是一本由王臣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一):或者她是对的
文字极美,一个女人该如何样的走完一生才对,或者她是对的。只是那里去找个梁思成呢,呵呵。只是可惜,这样的传记一定不是很根本的徽英,能够感受出来,这个与之本身的她是有些偏差的。至少这个传记里不是活生生的她,有些可惜。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二):喜欢你是寂静的
五分给林徽因。
一个敢爱敢恨,光明磊落,一身才气,对所爱的人赴汤蹈火,对事业鞠躬尽瘁的女人。
喜欢她在感情上的聪慧,进退自如;喜欢她在事业上的进取和割舍。喜欢她的奋斗和智慧。
若能及她一半,今生足矣。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三):不值得一读的人物传记
全篇看似都在写林徽因,全篇却都不在写林徽因。
看完书始终不知道林徽因是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的性格,鲜有对话,少有描述。全书都在写林徽因身边的人,而光是通过她身边的人对她的崇敬和热切的爱无法了解一个人真实的一面。
此书也不是全无好处,通过这本书我喜欢上了林徽因身边的好多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徐志摩的看法。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四):人在光天化日里,不落色境。
提到林徽因,可能第一反应就想到她与浪子徐志摩,丈夫梁思成,莫逆金岳霖之间的种种。徐志摩爱她,为了听她的演讲死于坠机,飞机上仅有这名唯一的乘客和2名机组人员,逝世仅35岁。梁思成爱她,起初学建筑也是受了林徽因影响,没有林徽因也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以致于人们一谈到他,总是先说林徽因的老公,而不是建筑学大师梁思成。金岳霖爱她,动乱年代,林徽因搬去哪儿,金岳霖就去旁边做邻居,甚至拒绝了从美国跨洋过海追到中国的美国妞,终生未娶。16岁就能随父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等地旅行,同年进入伦敦圣玛丽学院,18岁回国后与徐志摩重逢,也能理智认清感情,我觉得如果她和徐志摩好,可能就不会有日后那么多的成就了,因为徐真的是浪子啊浪子啊,不是徐不好,但是浪子毁一生!!由陆小曼可以推断。20岁泰戈尔访华,充当翻译,可见英文已是极好。23岁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学戏剧。24岁在梁思成的姐姐加拿大的家中完婚。。。后面不想写了,因为抗日战争开始后她的日子就不那么阳光灿烂了,一直备受病魔困扰,享年51岁,死于肺结核。
懂得爱与被爱,知足,珍重,步步丰盈。为国做出的建筑方面的贡献也是真的伟大,一个女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学习和创作的状态,而不受循于相夫教子,所谓“人在光天化日里,不落色境”。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五):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才情、容貌、人生际遇,样样都令世人称道。
一个女人读另一个女人的一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她不是你,但是有些地方,你又想成为她。
她出生于良好家庭,接受良好教育,她十几岁青春岁月就由她父亲携出国感悟世界风光。
梁思成爱她,徐志摩爱她,金岳霖也爱她。
善创作,善建筑,善工艺。
最爱她对于爱情的自知。当在寂寞难当的漫长国外时光里,徐志摩对其倾心,又能无惧寂寞,无动于衷,在得知徐志摩有妻儿时,毅然决然遵守心中道德底线。在回国见到梁思成,就知道这是她一生的归宿,在其车祸之后,悉心照料,情愈深,钦定终生。能使得另一个将她作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徐志摩还对她细心体贴,于友人之上,只是爱未满。于金岳霖,友人相待,爱慕于他,却可对这份爱坦白,告知梁思成,这需要何等的气概。
最爱她对于事业她的执着。早早能够清楚自己所喜欢,并将毕生精力投身于所热爱的建筑事业,又甘愿为丈夫的事业奋斗,不求孜孜回报。在病危病床上,仍然卧床将清华大学建筑系从无到有的建立,设计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徽。又可以将副业,你的创作达到一种令人称赞的境地。也可以拯救景泰蓝工艺于泯灭的混乱之中。
欣赏她,却不想成为她,无论世人对林徽因有多少如天的夸赞,她也不过是一个寻常女子,于梁思成是,于我也是。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六):见仁见智吧
王臣的文字是美的,只是为人物作传过于感性了,三步一感慨,五步一抒情,呵护倍至地为林徽因镀上一层华光,固令她显得妙人世无双,却弱化了传记的根本,也隔断了读者透过文字表述来探寻她内心世界的通道。难有触动,因为凡是会引人感慨的地方,作者都已经替你感慨过了,他的情感太浓烈,已经令读者的情感无处安放。
举例:“林徽因与林洙的相识,是缘。后来,林洙在林徽因去世七年,与梁思成相知相爱并结合,亦是缘。许在林洙心中,能在那世间最好的女子离别之后,替她照顾梁思成,亦是一种亲密和荣耀。
纵使,林洙不能超越林徽因在梁思成心中的地位,但那种与梁林夫妇终生不绝的关联,在林洙的心里,势必已是极美好的,极珍贵的,充盈一生并永值得怀念的。”
“最”“极”“势必”,作者总爱用如此不留余地的词。有时简单的一句话,非要用层层修饰来点缀不可,初看觉得精美,多了就显得矫情了,而且这类主观抒情,实在是过多了……
看得出作者作此传是很用心的,每个章节都精心斟酌,也收录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有用资料,所以我并不后悔购买此书。只是读期间让我有感触的往往是那些引用的林徽因身边之人的表述或文字,可见人物传记还是要由人物本身所联系的丰富的人事来支撑,而不是华美精致的文字雕塑。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七):读后感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林徽因,真正了解她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虽然是传记,我总算是理清了他们几人之间的感情
徐志摩大林徽因12岁,但是却喜欢上她了,在伦敦,我个人认为这也算是在一起过的,或者说暧昧过。但是当时的徐志摩是有妻室的人,为了让自己不做更加越轨的事情,他还请他的妻子过来陪读,刚好那时林徽因回国了,就在这么一瞬间徐志摩知道了自己真正在乎的是谁,于是跟妻子摊牌离婚。不巧,林徽因回国后结识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两人坠入爱河,徐志摩欲哭无泪。林徽因并不欣赏徐志摩对妻子的抛弃,因为她自己的母亲正是被自己的父亲所抛弃。而梁思成大林徽因3岁,也算是美好的年龄。后来,徐志摩遇到了已婚的陆小曼,陆小曼离婚与徐志摩结婚,他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被舆论的压力。陆小曼能花钱,让徐志摩不停的工作。女人爱花钱,男人为自己的女人挣钱,这些我都能理解,我不能理解的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后陆小曼却不认尸,这是多么狠心的人才能干出的事啊!
当然他们几位好友当中,有位叫金岳霖的人,他原本是徐志摩的朋友,为徐志摩的二婚当证人,可见金和徐的感情之深厚。理所当然的,金岳霖认识了林徽因,同时也喜欢上她,当他向她表白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林徽因对他也有同样的感觉。后来林徽因把一切都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像大哥哥一样安慰她,给她选择的机会,当然林没有放弃与梁多年的感情,他们夫妻二人与金岳霖仍旧是好朋友。
在他们的感情中还有一个人叫林洙,林洙比他们的儿子梁从诫4岁,与林徽因一见如故,林徽因去世几年后于梁思成结为夫妇。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徐志摩是个浪漫的人,为爱而生,第一任妻子是父母之命,并没有感情,为了林徽因离婚,后来爱上陆小曼也愿意承受各方面的压力。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八):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愈来愈稀,愈来愈薄。
浮世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愈来愈稀,愈来愈薄。即便要令你相信世间果真有如此高洁之人,亦很困难。但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真真就是那杀伐危险的年代当中最特殊的存在。
林金二人生情一事,犹似酷烈考验。不想金岳霖若松、梁思成如竹、林徽因似梅,果断地将这世间终极复杂难辨之男女情事整理得疏疏朗朗,清清透透。这不是常人可轻易具备的品格。令人痴赞。此事之后,三人友谊终生不断,深阔绵长。
在这以后,虽因世道变迁,两家人皆几次颠沛移居,却又都总尽量比邻做伴,患难相扶。因三人知道,这世间芸芸众生,可与之对谈引为友人者极为难得,而可称为知己的人更是难觅。
抗战时期,生活艰辛,国难家难,实无甚可乐之事。这一段时间,之于一个疾病缠身的弱质女子,不可谓不是巨大挑战。也因此,林徽因常常郁郁寡欢。梁思成是内敛沉默之人,难出巧言。此时,极具智慧又有好口才的金岳霖,便成为林徽因重要的精神支柱。
林徽因曾在写与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金岳霖:“我们亲爱的老金,于他具有特色,富于表现力的英语能力和丰富的幽默感,以及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处变不惊的本领,总是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为朋友们保留着一片温暖的笑。”林徽因甚至说,金岳霖的笑,在某种程度上帮她熬过了战争。
鲁迅先生说得极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金岳霖身体好,长寿。因此,他这一生陆续送走了许多同辈友人,当中自然包括早逝于他的林徽因和梁思成。据说,在林徽因离世之后,有一年,金岳霖在北京饭店宴请亲朋。而那一日在旁人眼里实在寻常,金岳霖亦未言明所庆贺之事为何。直到众人齐聚之后,金岳霖方才开口:“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在梁林夫妇二人先后作古之后,金岳霖与他们的子女相处依然极好。甚至,金岳霖晚年一直与梁从诫同住。而梁从诫也一如幼时那般,唤他“金爸”。两人相依,直至金岳霖去世。逝世之后,梁从诫亦将他与父母葬于一处。自成圆满。
有如斯知己。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九):我却更想说说张幼仪
读王臣的林徽因传。读至三分之一,实在读不下去了。一直不喜林徽因,世人皆说她是民国才女,高帽子一顶又一顶的给她带上。冰心说:“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作者王臣在序言里也说:“世间女子,独她最好。” 且不论她的才情与良善,但她对待爱情的方式,她的某些价值观,我是断不敢苟同的。她和徐志摩有浪漫的邂逅,和梁思成有不离的相守,和金岳霖有坦诚的神交。这似乎没什么不对,但她对梁思成坦白,说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觉得甚是可笑,这一点上,她和徐志摩倒是有些相通。 读了短短70余页,我不喜林徽因和徐志摩,对梁思成也兴致缺缺,总有觉得他们这些文人啊,真是一言难尽。但我独独对作者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极为欣赏。 起初大约是同情,回忆起当年抵达马赛时,她说: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骤痛了一下。大抵骨子里甚是传统,在我看来,无论多热烈的感情,也该是建立在责任与担当之上,这是一切事情的底线与根本,不可动摇。但徐志摩显然是早忘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虽与张幼仪的婚姻是家庭包办,但最后的选择权仍在于他自己。他既选择了这桩婚事,就不该忘了这份责任。 继续说张幼仪,书中并未正面提到她。只说她是徐志摩的发妻,两人并无感情,1922年两人在德国柏林协议离婚。在我看来,王臣这话说的过于武断,我总觉得,张幼仪对徐志摩大概是有感情的,但到底有多浓烈,就不得而知了。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大家印象中多是林徽因的那篇沉痛悼文,还有拒绝认领徐志摩遗体的陆小曼,鲜少有人会想起他的发妻,张幼仪。可她回忆起徐志摩时,却说:“在他一辈子遇到的人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她提到林徽因和陆小曼时,认为这两人对徐都不是爱,她说:“爱代表善尽责任,履行义务。”读至此,我突然生出惺惺相惜之感,像是久旱逢甘露,酒后逢知己的畅快。 爱情到底是什么?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尽相同,我不敢说哪些观点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不过在我看来,悸动可以有多次,爱情也可以有几段,但婚姻,却是要做好万分考量,慎之又慎的,那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是不可违背的责任与使命。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遇见自己的良人。一生一世,一期一会。
《喜欢你是寂静的》读后感(十):愿做人间雨,洒于四月天——评《喜欢你是寂静的》
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即《左传》中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通俗的说,立德就是讲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这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至高标准,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古人,而且都是男性,假如把时间放在近代,参选的人男女平等,那么有一个人的呼声必定会很高,她就是林徽因。这是我读完《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转》之后最大的感受,这本传记不同于其他林徽因传记之处,是作者虽然也是从诗写起,但功夫却在诗外。他笔下的林徽因不仅仅是个有气质的才女,更是会做人、能做事、学问深的大师;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传世诗篇,更有国徽、英雄纪念碑这些国之重器的设计,以及对中国古建筑的系统研究;她的世界里不仅仅有传奇爱情,更有爱国情怀与民族风骨;她就像四月天洒落人间的雨,在适宜的时刻诗意的存在,却又润物无声。
作为能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无可争议的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成为那个时代“世间最好的女子”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如一件艺术品的灵魂与卖点有着天壤之别一样,世俗给一个名人贴上的标签与她真实的境界也并不一致。很多人关注林徽因是她的作诗与情感,而在我看来,她被人尊敬之处更在于做人与情操,当年风华绝代、才貌双全的她,在不乏旷世才子的众多追求者之中,几经思量选择了梁思成,真心相伴、携手终生、矢志不渝,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如果说这仅是她的个人私事,那么作为一个瞩目的公众人物,林徽因也是出众并能服众的,她几乎当时那个时代文化沙龙的主要主持者,某种程度上的精神领袖,清华建筑学系的草创者……前辈如泰戈尔、梁启超等对其赏识有加、同辈胡适、冰心等对其不吝赞语、晚辈如萧乾等更是感念其平易近人的风范,她在那个时代被公认为人美、有才、好人缘,同时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乱年代,林徽因几经辗转选择了坚守国内,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不离不弃、奉献一生。感情路上她懂得爱与被爱,知足、珍惜、坚定,步步丰盈;人生路上她懂得大义与牺牲,铿锵、哀艳、笃定,令人钦佩,这样的奇女子与其说她长的漂亮,倒不如说她活的漂亮。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终身奋斗的事情,林徽因所做的努力正是实践了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写下“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样的传世佳作,是她的才气;留在濒临败亡的祖国共存亡,是她的骨气;病体沉疴之时仍为保存北京的古建筑力争,是她的勇气,这样的人怎能不感怀于后世、成为民族之脊梁。
读完这本传记,写下这篇文字,恰逢“七七事变”七十五周年祭,阵阵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城市上空,令人不禁遥想当年国难,更加钦佩林徽因等前辈的选择,正是有了这些坚守的精英和前方浴血的将士,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有了不亡的理由与希望,作为后世之人,我们不仅要铭记国耻,更要不忘国士,知耻才能后勇,敬士才能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