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电影梦》是一本由张靓蓓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一开始拿到就很吸引人想一直读完。人的一生还是非常奇妙的,从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到最后越走越广阔,视野认识都在不断重复并被不停深化。
当时边看边摘了不少章节,艺术与人生的探讨能产生共鸣,现在可能大部分都快被遗忘了,剩下来对我而言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努力”二字,人要主动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和没努力其结果都是注定,但是却会导向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而一个家族的兴起是要靠好几代人传承与付出。从琐碎的事情当中挖掘认知适合于自己的部分,然后不断做大做强。
我相信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幸福的,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限制,敢于突破和尝试人生才可能步入一个新的领域。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二):电影是我内心深处一只自作多情的小魔鬼
李安这十年电影经历,我最能产生共鸣的,是
当他谈到同性问题:在西方是禁忌,在东方反而更放的开。西方是异性拉拉手很正常,同性抱一起有奸情。东方是异性之间很拘束,同性之间可以有好兄弟好姐妹。我就想,为什么同性之间不能有爱情?!李安在他的第二部长片1993年那个还不是怎么开放的年代,就大胆用同性做话题。原来,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想的这么开。顿时,我觉得既然异性之间的友谊可以转为爱情,同性为什么不可以。
当他谈到“命中注定”:我是一个很信宿命论的人。一个天才是命中注定的,如果你是普通人,再怎么努力,你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他说他也相信命中注定。可是,命定没有关系,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在他的经历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东西就会越好。当得到的时候,感觉就像命定一样。可是如果不努力争取,拿到的可能是另外一样东西,那也是命定。所以,李安说,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命定,也可以说是人改造了它。
当他说到,无处是他家。在台湾是外省人,在美国是外国人,在大陆是台胞。说来说去,只有电影才是最终的归宿。我现在在上海读大学,没有归属感。回家后,家里有了变化,那些我不知道的变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异乡人。我在外接受了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价值观。可是家里还在慢慢的变化。可能是家乡的变化跟不上我的变化,可能是家乡的变化太大,我依旧怀恋那个小时候眼中的家乡。
这本书,还没彻底的读完,却先想要抒发一下感受。
感觉李安的口吻是真诚的。但是他做人远没有书中写的,我们读来的那么简单。也许他觉得他做人的那一套是理所应当,也就不详加解释了。可是一个能这么有自制力,这么追求完美的李安,能做出这么多优秀的电影,远没有那么简单。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三):一名真正的导演
2015年9月26日 时隔两年后重读这本李安传 今天貌似港囧上映 刚刚过去的7月与8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 除了捉妖记 我好像也没怎么去贡献票房 想想近年来写书的去拍电影 主持的去拍电影 唱歌的去拍电影 演戏的也去拍电影 好像是个人都可以坐在片场挥斥方遒 横着走路 且不论影片口碑 票房倒是颇丰 我没看过那些打着青春的旗号的影片 也不感兴趣 只想说大家对得起良心就好 但是你要我承认你是一名导演 就好像你要我说 哇 今天太阳从北边升起来哦 impossible 庆幸李安是华人 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日本人 他是中国人 他有父亲三部曲 有卧虎藏龙 有色戒 而其中传达的 是中原文化 他用胶片 音符逐渐吸引欧美眼球开始接受亚洲文化 而不再是华语片对抗西片 书中记录了他几部电影的诞生 较大篇幅给了卧虎藏龙 其拍摄之苦 之难不仅仅是影像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跟着赢家走的,这是一个族群与族群的竞争,是一个权力抗衡的输赢与调适的过程,适者生存,因为他或而开创新局,或而更适合新的发展。目前是西方占上风,他们是中心,自然占优势,发言机会多,赢面大,侵略性较强。我们为边缘,身处弱势,多半照着西方的习惯走。“尽管如此,他还说到东西方仍然存有许多共通之处,这种普遍性是大家所共有的,并不只是好莱坞对此有发言权,我们也没有必要以他们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捕捉的角度。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觉得我们国家似乎不缺少拍电影的素材, 少的就是像李安这样能全心全意为电影艺术努力的影人。人性共通,无论其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只是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的出口各有不同,这和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一直在看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最近他讲了阿甘正传,说阿甘就是美国。我在想我们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像阿甘正传,甚至超越阿甘正传的属于我们中华文化 价值观的独特的电影。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四):一名真正的导演
2015年9月26日 时隔两年后重读这本李安传 今天貌似港囧上映 刚刚过去的7月与8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 除了捉妖记 我好像也没怎么去贡献票房 想想近年来写书的去拍电影 主持的去拍电影 唱歌的去拍电影 演戏的也去拍电影 好像是个人都可以坐在片场挥斥方遒 横着走路 且不论影片口碑 票房倒是颇丰 我没看过那些打着青春的旗号的影片 也不感兴趣 只想说大家对得起良心就好 但是你要我承认你是一名导演 就好像你要我说 哇 今天太阳从北边升起来哦 impossible 庆幸李安是华人 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日本人 他是中国人 他有父亲三部曲 有卧虎藏龙 有色戒 而其中传达的 是中原文化 他用胶片 音符逐渐吸引欧美眼球开始接受亚洲文化 而不再是华语片对抗西片 书中记录了他几部电影的诞生 较大篇幅给了卧虎藏龙 其拍摄之苦 之难不仅仅是影像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跟着赢家走的,这是一个族群与族群的竞争,是一个权力抗衡的输赢与调适的过程,适者生存,因为他或而开创新局,或而更适合新的发展。目前是西方占上风,他们是中心,自然占优势,发言机会多,赢面大,侵略性较强。我们为边缘,身处弱势,多半照着西方的习惯走。“尽管如此,他还说到东西方仍然存有许多共通之处,这种普遍性是大家所共有的,并不只是好莱坞对此有发言权,我们也没有必要以他们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捕捉的角度。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觉得我们国家似乎不缺少拍电影的素材, 少的就是像李安这样能全心全意为电影艺术努力的影人。人性共通,无论其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只是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的出口各有不同,这和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一直在看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最近他讲了阿甘正传,说阿甘就是美国。我在想我们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像阿甘正传,甚至超越阿甘正传的属于我们中华文化 价值观的独特的电影。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五):一名导演
2015年9月26日 时隔两年后重读这本李安传 今天貌似港囧上映 刚刚过去的7月与8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 除了捉妖记 我好像也没怎么去贡献票房 想想近年来写书的去拍电影 主持的去拍电影 唱歌的去拍电影 演戏的也去拍电影 好像是个人都可以坐在片场挥斥方遒 横着走路 且不论影片口碑 票房倒是颇丰 我没看过那些打着青春的旗号的影片 也不感兴趣 只想说大家对得起良心就好 但是你要我承认你是一名导演 就好像你要我说 哇 今天太阳从北边升起来哦 impossible 庆幸李安是华人 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日本人 他是中国人 他有父亲三部曲 有卧虎藏龙 有色戒 而其中传达的 是中原文化 他用胶片 音符逐渐吸引欧美眼球开始接受亚洲文化 而不再是华语片对抗西片 书中记录了他几部电影的诞生 较大篇幅给了卧虎藏龙 其拍摄之苦 之难不仅仅是影像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跟着赢家走的,这是一个族群与族群的竞争,是一个权力抗衡的输赢与调适的过程,适者生存,因为他或而开创新局,或而更适合新的发展。目前是西方占上风,他们是中心,自然占优势,发言机会多,赢面大,侵略性较强。我们为边缘,身处弱势,多半照着西方的习惯走。“尽管如此,他还说到东西方仍然存有许多共通之处,这种普遍性是大家所共有的,并不只是好莱坞对此有发言权,我们也没有必要以他们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捕捉的角度。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觉得我们国家似乎不缺少拍电影的素材, 少的就是像李安这样能全心全意为电影艺术努力的影人。人性共通,无论其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只是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的出口各有不同,这和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一直在看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最近他讲了阿甘正传,说阿甘就是美国。我在想我们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像阿甘正传,甚至超越阿甘正传的属于我们中华文化 价值观的独特的电影。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六):总有一本书是你打开一扇门的钥匙
曾经买了一本《认识电影》,放在书柜中不知多久,一直都不能走进这本书的世界,于是尘封多年。偶然在挚友black那里看了几页《十年一觉电影梦》,刚看到关于李安的童年就深深的爱上这本书。一个如此获奖无数的导演是如何练就出来的?他的电影真正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一个个问号萦绕在心中。
我想先说说我最近看书的一些感悟,我发现很多书刚买来翻看后始终不能进入,不是别的原因完全是因为level没有达到。看书就像是角色扮演的游戏,一本本书就是大小不同的怪物,易懂的书小怪物,难懂的大部头是大boss,在自身不够强大的时候只能打死小怪,而很难打败大boss,不断的经验值积累成就了打败打boss的可能。
这本书的结构是按照电影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所以先看电影再看书中李安的的所感所想,更深入理解电影的深意。李安的童年是个调皮的孩子,成绩不算好,父亲是学校的校长,经常有机会坐在最好的位置看表演、戏剧之类的。在小学就开始在学校编戏剧、相声。在小时候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的缘故更换不同教育理念的学校,这也使得他得心应手于早期电影中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他说:当我长大后面对这个世界,尤其是拍电影后才发现,其实细微不一的变化里,正埋下许多巨变的种子。
从小他就表现出对电影、戏剧的痴迷。坚持自己的理想,使他从台北艺校走进纽约大学的电影系。也是因为坚持,蜗居6年,没有正式的工作,甚至穷到只剩四十三美元,依然坚持着他的电影梦。他说如果没有他夫人的支持和鼓励,现在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样呢。所以他说恩与爱是扯不开的。电影《喜宴》中结婚场景就是他和夫人结婚时的翻版,所有宴请的宾客也都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免费捧场来拍的。回想起这部电影的感情真是感慨万分。从此再也没有像拍这部电影时的情深意切。一个好的导演无时无刻不在突破自己,总是要去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激动不已又有挑战的事情。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到《理性与感性》再到《与魔鬼共骑》、到《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感受到了从中西家庭父子冲突到美国内战到中国武侠到同志片…..题材在不断的改变,唯一不变的确是那颗追求的心。每次拍片、剪片都是一次自我折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
我看电影只看到故事结局是怎样的,我看懂了吗?是不是完整的讲述了一个故事。然而这次才懂得导演导的不只是戏,还有灯光、音效、镜头、人物位置等很多因素,一个好的电影在表达人物情绪时都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产生作用的。看电影也不只是看故事,看的导演想通过故事要传达的是他的什么理念。也就是你看懂导演的意图了么?如果从故事完整性来看,我觉得很多电影只是零散的片段,有些也依然无法理解人物的情绪,但是总能感受到导演的诚意与努力。他获奖无数,三次走进奥斯卡,其中一次最佳外语片,两次最佳导演。关于命运与努力,他说:在准备新片,冒险尝试新东西,压力很大,至于未来会是什么局面,不晓得。只知道,自己的努力争取与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不知道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可是命运的揭晓和我们的努力争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人生,他说:对于拍片的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有些能解决,有些不能,我就得应变。我觉得,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周旋协调,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每过一条路、翻一座山,我便要去克服或绕道。
这就是李安的电影和他的世界。让我看到一个成功的人总是具备这样的品质:坚持。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七):李安—离家很远又很近
与所有梦想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李安有一个与世俗相抵的电影梦,一个传统的家庭。与所有梦想故事的桥段一样,李安不顾家庭的阻拦,执着于自己的电影梦,隐忍,勤奋。与所有梦想故事的结局一样,李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奥斯卡加冕为王。但与其他梦想故事不同的是,“重估”二字在李安的经历中是显眼的。重估,不仅植根与李安的奋斗历程中,也是他电影的内核之一。
首先是李安对成长之路的重估。成长在一个传统士大夫家庭,又是长子的李安,自小被父亲寄予厚望,希望他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官员,荫蔽家族。但李安并不是安安分分学习考试的料,联考两次失利,只上了个艺专。不过在艺专影剧科里,李安如鱼得水,写剧本,当演员,忙的不亦乐乎。李安的父亲很生气,直叫他回来重考、上大学,但李安认定了这条道,执意继续走下去。后来他考上了纽约大学电影系,顺利拿到学位。经过六年的蛰伏期,以《推手》《喜宴》两部电影一举成名。李安的经历就是对传统中国里“成长”两字的重新定义。李安走了与其父亲设定所偏离的一条道路,他执着于自己所想,并付之行动。成长之路并不是模式化、被设定好的,而是靠自己摸索出来,旁人只是给你一些提示,在精疲力竭时帮你一把。有些人适合走传统的道路,而有些人就适合走特异的道路,关键在于找到自己所适合的,若盲目的走向模式化的道路,可能就会使你走向庸常。
从成长之路的重估引申开来,就是李安对家庭关系的重估,这从他的“父亲三部曲”(即电影《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就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家庭是以父权为主导,李安的家庭即为代表,李安之父犹如家庭的皇帝,家庭成员都要听父亲的话。在中国家庭中,是用“关系”来定义一个人的,如“他是某某某的儿子”“他是某某某的丈夫”,在家庭中,“我”并不是我,“我”只是某某某的附属物。个人在家庭里被压抑,不能自由的去发展自我。所以,在这个“崇尚自由”的时代,需要去重估这一传统的家庭关系。在《喜宴》中,儿子最终放弃了隐瞒,告诉了父亲自己同性恋的事实,去除了心中的压抑。在《饮食男女》中,父亲逃脱了女儿的桎梏,去需找属于自己的爱情。李安电影中的人物,都是被“关系”所压抑而不能自得,最终都在试图冲破这一压抑,重构家庭关系。那么李安心目中与时代相适应的家庭关系是什么呢?这可以从这本传记中的一个对比中找到,即父亲与妻子的对比。李安从开始上学起,父权是他的心中阴影,父亲督导他甚严,且对李安糟烂的成绩的失望溢于言表。这极大的打击了李安的自信心,变得有点自闭。李安自己也说,他会拍“父亲三部曲”,缘由之一,就是为了消解父亲在自己心中的阴影。而李安的妻子,与其父亲形成了一组对比。李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赋闲在家,做起“家庭妇男”,有时去片场打打零工,家庭开支全靠妻子。这种情形持续了六年。李安的妻子并不嫌弃他,管他,逼他。在一次演讲中,她提到:“我在家就不管他,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她给了李安充分的自由。若她对李安步步紧逼,可能李安就会如他所说:“早就切腹了吧。”所以,李安认为,现代的家庭关系理应是这样:家庭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我”就是我,家庭的成员要互相尊重对方的选择,要试着去理解对方的选择。这是李安对传统中国家庭关系的重构,这通过他的“父亲三部曲”完成。在这个意义上,李安离传统的“家”很远的。但是,李安并不认为,家庭里成员是完全自由的,自由理应有限度,即自由不能突破亲情这一边界。亲情是李安电影中的暖流。李安说,这是自己“守旧”的一面。从这一层面看,李安离“家”又很近。
李安自大学后就生活于西方,深感于西方对中华文化的不了解。拍《卧虎藏龙》,缘由之一,就是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李安认为,中国人一向很压抑,身处于政治、社会及人际关系等制约下,我们只能借用迂回的方式表达情感,这让西方人难以了解中国文化。要让世界人了解中国文化,“基础不外乎逻辑,合理性以其所知所闻构成的参考架构。如果溢出这个范畴,想要跨越文化鸿沟,就成了难事一桩”(李安语),即中国文化的“理所当然”并不是其他文化的“理所当然”,要让其他文化了解中国,必须要考虑其文化的认知范畴。所以,李安的《卧虎藏龙》在拍摄时考虑到了处于其他文化地域的人的观感,尽量让他们看的懂。但《卧》片上映后,有评者认为,《卧》片不中国,是“拍给西方人看的”,片中的一招一式也与传统武侠片偏离,不是中国的武打片。对这些评价,李安是颇感无奈的。他认为,《卧》片的内核是中国的,片里的道家思想,武术的精要,都是纯正中国味。只是表现的手法是“普世”的,考虑到了各个地方人的观感,不是专拍给西方的。电影本来就是从西方传来,中国电影就是在不停的模仿西方的技法,去逐渐摸索出本土性,如此斤斤计较,可以说所有电影都是“不中国”的。而且他认为,《卧》片是承自胡金铨、张彻等老一辈电影人的武侠观,更注重于“侠”的内心的塑造,一招一式都是“侠”的内心写实。评者口中的“传统武侠片”,其实是八九十年代的港式武打片,只是为了打而打,其实是叛离了传统的武侠片。这些港式武打片,大量输入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是这些片子的制作都较为粗糙,思想性较差,基本上被归入了B级片的范畴。作为B级片的港式武打电影自有其拥趸,但终究不能上大雅之堂,世界自难以通过电影去深入的去理解中国文化,可能就会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如B级片中所表现的。李安为了厘清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拍了这部“特别”的《卧虎藏龙》。
无论异议如何,《卧》片得到了承认。在世界各个影展上所向披靡,获奖无数,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卧》片中蕴含的道家以及武学的修身养性的思想为世界所认识,甚至在千禧年之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世界开始全方位的去了解中国文化。这引起了李安的又一层思考,即对中国文化自身的重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在吸取西方文化,这虽是近代化所必须,但遮蔽的是中国文化自信力的丧失。中国文化似乎羞于见人。李安认为,中西互动,关系理应是给与取:“当你给出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调整一些不太适用的东西,才能交换对方的东西。当你拿取时,同时也在给予;它是取中也给,给时也取;它不是单向的,不只是对抗,也是一种交流。”中国文化是需要自信力的,自信的与世界交流,才能让世界了解你,世界会受益,并与你开展真诚的交往,这是一种双向关系。对于此点,书中有句话总结的好:“以前我们或只接受,或被压抑,或反抗;现在我们可以站出来,跟它去沟通,交流,彼此交换经验、想法,相互增长,成为世界发展中的一份子。”
李安成才于纽约,生活于纽约,他自己也承认,在纽约拍片,更为舒适,他离“家乡”很远。但他并未停止拍摄华语片,理性的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他从未放弃过,他离“家乡”又很近,可能就从未离开过。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八):為何李安沒有緋聞?
又看了一遍《十年一覺電影夢》,在他的《臥虎藏龍》獲獎時,看過一次的,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於是重看。
先澄清幾個流傳已久的,大家想當然耳的謠傳--這種謠傳往往傳播的又快又廣,令真相自愧不如。
首先,李安賦閒在家的六年,其實一天也沒閒著,除了洗衣做飯帶孩子之外,一直在寫劇本,在接洽拍電影項目。他的前兩部電影劇本都是在這幾年中寫成的。中間接洽了很多電影項目--這都是因為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拿了頭獎,只是最後都沒談成,有的是因為資方臨時變卦,有的則是他自己的堅持原則。
李安的成功完全符合一萬小時理論,他接手拍攝第一部電影《推手》前,在電影上的百分百高質量時間投入,在絕對超過一萬小時了,所以一遇風雲便化龍。
其次,李安的家庭關係。人們傾向於相信一個美好的故事--就如最近上映的《Life of Pi》,大家可能從內心,都願意接受第一個故事。事實上,李安沒有過多談論他的家庭生活,只是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他有一個獨立堅強個性鮮明的太太。沒有她,他不會有今天。
但是,字裡行間還是能看到一點點並不十分美好的現實,他曾提到他沒事做時(接洽的項目都失敗,劇本寫完),比較消沉,太太也不想看到他這樣,於是他搬到紐約一個朋友處住了兩個月,這兩個月裡,寫了另一個劇本。他們有第二個孩子時,太太患了甲狀腺亢進疾病,脾氣暴躁,他還在拍《飲食男女》,家裡家外都是煎熬。後來孩子大了點兒,太太病也好了,才算一切又恢復正常。其實李安的家庭生活,和太太之間的關係,和每個平凡人一樣。
李安是個社麼樣的人?從這本他口述的自傳裡,可以看到他的一個側面,更多的了解他,則是從他的電影中,就如通過作品了解作家,通過電影,也可以了解導演,尤其是加上“拍攝手記”這樣的文字(十年一覺,就可以作為斷背山之前所有電影的拍攝手記看)。
簡單說,李安最大的特點就是“悶騷”,他是那種內心非常激越澎湃的人,但控制力又非常好,可以控制住這些激情,用藝術手段釋放出來。媒體上的李安溫文儒雅,其實他是那種現實中不會和人爆發衝突,把所有的衝突都放進作品裡的人。從這些拍攝手記裡可知,他就發過一次脾氣,在拍《飲食男女》最後一幕時,吳倩蓮一直講不好對白,結果做了六次那個羹還沒搞定,其它時間,他總是用自己的執著和耐心,重複重複再重複的要求演員或其它工作人員做到自己心中的完美。這就是為何他拍了十幾部電影,幾乎每一部都截然不同,他有太多衝突,可以,也需要在作品中釋放。所以,從不重複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超過斯皮爾伯格太多--史匹堡幾乎一直在重複自己。
李安的電影,除了幾部西片(與魔鬼共騎,冰風暴,理智與情感,製造伍德斯托克)其它我全都看過,《斷背山》屬於沒看懂。《臥虎藏龍》是看了兩次才懂。其它都非常喜歡,尤其是那三部講中國父親和家庭倫理的電影,講出許多我等講不出的情懷,情感。看了他的拍攝手記,更加深以為然。
李安的父親一直不能理解兒子的選擇,但仍然出錢出力支持他,甚至臨終遺言也是讓他把《斷背山》繼續下去。《喜宴》中的大部分事實,都有所本,《喜宴》場面是他的婚禮和他參加過的海外台灣同學婚禮的混合,歸亞蕾掉著淚說的:我們李家對不起你,婚禮辦的這麼簡陋。是他媽媽對他太太說的原話。父親靠在凳子上睡著他去試探鼻息這個鏡頭也是真實發生過的。比較好玩的是,拍攝手記裡他說,最令他意外和難過的是,這部電影被大家認為有個Happy Ending(大團圓)結局。
他說,其實這根本不是happy ending,而是一個很悲劇的收場,中國的事往往如此,大家各退一步,各自妥協,日子照樣過下去。湊合著過下去。這就是中國人的上善若水,能以各種形態存在。
這時李安意識到他的中國意識已經不復存在,他其實是一個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貫徹的很好的導演,不止一次,他說,電影技術還是西方的靠譜,整個一個電影工業,分工合作的關係非常高效,高質,輔以中國文化的核,成就了今天的李安。
《臥虎藏龍》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我第一次看,也是在2000年,他剛拿奧斯卡,看完了,很失望,因為完全沒看懂。覺得假,覺得虛。十年後,我終於看懂了這出戲,因為十年後我也在社會這個江湖遊走了一番。
今年看了徐浩鋒對《臥虎藏龍》的理解,除了關於道家修仙的部分李安沒有提到,其它的,全都說中。李安是想拍一部與眾不同的武俠電影,他說他熱愛武俠片,熱愛武俠小說,但是覺得現在的武俠電影失之流俗。雖然每次都是懲惡揚善,淋漓盡致,但不夠美。他要拍一部有美感的武俠,做了幾年功課後發現原來真實的武俠世界本來就和武俠片不同,本來就挺美的。李安最喜歡“做功課”,醞釀一部電影時,就全情投入去研究,做功課,這是最快樂的過程。《臥虎藏龍》的拍攝過程頗多辛酸,也是李安做的最精疲力盡的一部。光對白部分,就糅合了李安,James(李安一直的合夥人),阿城,李安本人。
最終李安拿出一部無懈可擊的武俠電影,至今重看,還是經得起考驗。《臥虎藏龍》其實也是部成長電影,以玉嬌龍對成人世界失望而自殺為結尾,再也沒人說是happy ending了吧。武俠外衣下,玉嬌龍對愛與江湖的美麗理想破滅,原來成人的世界背後,總有殘缺。壓抑,虛偽,污濁不堪,這一切都是她不願面對的,不願面對一個美夢的破滅,她選擇自殺。
這本書沒有收錄《色戒》的拍攝手記,因為那時還在籌備階段。《色戒》是李安拍西片一段時間後,又轉來拍的中文電影,此時他已經名成利就,可以隨心所欲拍電影了。於是他用一整部電影詮釋我黨的可怖。他的電影裡主要人物身上都有他的影子,代表著他某一部分的性格,像玉嬌龍的桀驁不馴,蔑視禮法傳統,純真、絕對的理想化,王佳芝的單純與堅強,父親三部曲裡那些委曲卻求不了全的兒子。
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幾時有人聽到過李安的緋聞?真正熱愛生活,參透人生真諦,追求理想的人,不會有緋聞,因為男女關係、肉慾物慾,在這些人看來,實在太渺小以至於根本不值得去嘗試。
這本書又被中信這個流氓買去重出了,我手上這個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其實我好想看到《色戒》《少年派》的拍攝手記。
有個管理大師說過一句話:不要去聽那些成功的人說什麼,因為成功的人可以任意解釋自己的成功。多去看看那些失敗的人,你才能學到東西。
事實的確如此,一個成功的人,可以把成功歸結於任何一個因素:運氣,堅持,自身努力,甚至是老婆比較旺夫等等。怎麼解釋都是通的,就好比打完一槍再去畫圈兒,沒有意義。
李安成功了,無論用世俗的眼光還是他自己的內心,他都走在成功的路上,但他並沒過多去解釋自己的成功,大部分的文字,在講自己的失敗和遺憾。這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和一個成功學大師的分別。
顯然李安和國內那幾個所謂名導,越來越遠了,因為那些人一開始就沒有那麼大的格局,能走到那個高度,已經是意外中的萬幸了,我說的是張藝謀的《活著》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有人對此憤憤不平,說李安肯定拍不出《活著》,這種假設滑稽可笑。《活著》本身是部不錯的電影,但已經是張藝謀的人生頂峰了。在電影商業化這條路上,張藝謀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這不是他的錯。但和李安相比,無論是天份、技術還是個人努力,他都差不小的距離。此生是追不上了。
網上流傳那幾個八卦都是真的,李安太太對他的獲獎並無驚喜,他獲得人生第一個獎時,打電話回去給太太,時差關係,正好是半夜,接到電話,林惠佳很平靜。
陪買菜的八卦也是真的。
李安做菜也很不錯,以至於他岳母去美國看他們時說李安你手藝這麼好,不如我們合資開間餐館吧。
李安說在美國十幾年了才第一次交稅,稅單是十六萬,他說,簽出這張支票時,手都在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