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时,就给我电话》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卡佛 / Raymond Carv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一):神马!
这个雷蒙德各种各样的读物!!!!每一本都有重复内容!到底要骗我们读者到神马时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豆瓣说我的字数太少,我表示无力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二):雷蒙德钱德勒和雷蒙德卡佛
突然想到,钱德勒漫长的告别里面描绘的那个经常爱始终的酒鬼畅销书作家该不会就是卡佛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居然说我的评论太短了你妹啊。
quot;一般人疲惫又惊惶,疲惫又惊惶的人是讲究不起理想的。他必须养家糊口。我们的时代公德和私德都在惊人地衰退。你不能指望生活品质极差的人有品格。大批量产生的东西质量不会太高——你不要好质量,嫌太耐久了。 "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三):切片生活
人很少 关系很简单 所以看得很快 一目十行也不会错过什么线索 一开始觉得似乎是太过简单了 几乎没有情绪 也没什么理解上的挑战(你知道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倾向于认为自己从晦涩里挖掘出的才珍贵)直到一个瞬间幡然醒悟 他去写那些贫乏的 波澜不惊的 甚至人人都有过的生活场景 根本不用什么戏剧冲突和心理活动 最可怕的一点是你在活着的时候那些看似无意识的 本能的 并不存在动机的场景的串联 其实只是不够敏感 或者像书里人和其他人一样无法表达出这种微妙 然后他替你写出来 柴禾讲与他人无关是种孤独和告别孤独 汪达尔人讲一个人的心结在某个恰到好处的时刻终于打开 机缘巧合 他自己的忘情酣畅 还有另一个人终于坦承的脆弱时刻 我非常喜欢这一篇 只是因为在他对生活的切面里它刚好切中我 却还有温情结局 同名的那一篇虽然也能切中我 但是因为太过残酷我会从生理上厌恶它 是讲人有多么懒惰和懦弱 伪善 虚假 我早就发现 至今也并不能接受
总之是一个就是算不上喜欢也不会给出低评价的作家 因为他的洞察力(叫洞察力而不是想象力) 但也不会多看 因为再次了解这个世界对我来说也一样残酷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四):一个作家应该再在看他已说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是他想说的
·契科夫写道“摩塞卡喜欢自己对别人游泳,他给同伴倒水喝,他们睡觉的时候,他给他们盖被子,他跟所有人许诺他给这个人带戈比回来,给那个人做新帽子,她用勺子喂他左边那个瘫子吃饭。”
他这样做不是出于人性的热情,也不是出于任何关心,而是出于模仿
·如果幸运的话,作家和读者都一样,我们在读完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两句话后,能安静的坐一分钟。理想的话,能反思一下我们刚刚写的或读的是什么;或许我们的心或我们的思维已经稍稍离开了他们原来所在的位置。我们的体温可能会高升一度,或者降低一度。那时,我们再均匀、平稳地呼吸一次,振作起精神,作家和读者都一样,重新站起来。用契科夫的话说,“产生温暖的血和神经”,然后再继续下一件事:生活。永远是生活。
·我们开始为这部短篇小说集挑选作品时,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准则,就是作品在叙事上有意思。有我们作为人能产生共鸣的人物,而且在语言、场景和洞察力方面具有力度而且完整,也就是说,我们感兴趣的小说有志于拓展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视野。
·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即非凡的伊丽莎白鼓励他们去欧洲的计划,并认为这会对他的创作有益:“怎么,你将像一阵美妙的微风那样写作,在各种中心吹起强劲的风。你将会在我生产之前生产,对你来说巴黎正式你能这样做的地方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五):你有没有这样一个人
在机场滞留,看见这本“需要时,就给我电话”。
我想,是的,我需要有人跟我聊聊,重要的不是聊什么,而是有人倾听。
Call if you need me.
多么温情的一句,让你知道,有个人,在你需要的时候,无论是白天黑夜,不会问你为什么,只是安静的听你哭,陪你笑。
这是一个短篇集,于是直接翻到标题篇。
它这样写道。
他跟他的情人一起去看的度假屋,租下那栋三个月后他和她要住的房子。
他们告别孩子,到达度假地,花了时间安顿下来,谈到养狗的事,钓鱼的事,甚至买了简单的渔具。
就像歌里唱的:我们说着邻居们的事,我们说着周围发生过的事,我们就是不说,我们自己的事。
然后终于她说,对不起,没有用。
她想念孩子,也想念他,仿佛他已经离开。
也许她是对的。他们早就分开很远了吧。
他们一起看着那些马,抚摸他们,然后,做爱。
天亮后她走了。他看着她的飞机变成一个小黑点。
“走吧,我的至爱,上帝会和你在一起。”
然后,他回到度假屋,第一件事,就是给苏珊打电话。
苏珊是他情人的名字。
他会的,他一定会的,她这么说过。
是的,是的,他会的,我答道。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六):【需要时,就给我电话》简评
假若读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你就会觉得这本《需要时,就给我电话》有边角余料之嫌,风格上是很不“卡佛”的。这本杂文合集中的许多作品,语言都十分拖沓,而且情节设置上也缺少我们熟悉的卡佛式的扣人心弦。这本集子是卡佛早期的或者是还未改好、从未发表的作品,或许,在这个意义上,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卡佛,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卡佛的文字多少有些简单粗暴,平铺直叙,不做过多的解释,因为他所定义的短篇小说就是“生活中的一瞥”,为生活注脚,激发那一瞥里的生动。卡佛的优秀作品总带着沉重和晦暗,所以他的那一瞥中少有“惊鸿”,很多时候都透着绝望和失望。短小精悍的文章都是你我惯常熟悉的场景,就如一个茶杯从桌角滑落,你瞥见它在空中坠落,但卡佛不会让你在他的文章里听到杯子破碎的声响,一切都悬在那一瞥中的那一刻,一切就那样结束了……我们似乎都知道那之后的结果,但总还会隐隐期待着另一个结局……
这本《需要时,就给我电话》集结了卡佛多种文体的作品,书评、小说、散文、随笔、自传,它们都同样的短小,但也看得到那种卡佛式的“粗糙”。你不必指望他能写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他也不是沃尔夫和他的《天使,望故乡》。当然,这种唯美的忧伤也不是卡佛所推崇的,你能看到他在字里行间对福克纳和海明威的青睐。
通常,作品优秀不代表其人也美,亦如福克纳就是个酒鬼,晚年的海明威也是透顶的恶棍。卡佛终在人生的最后十年摆脱了生命的厄困,过上了还算富足的生活。但作品的主题仍还只是生活的黯淡,或许,这也是其才华的局限吧。
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还会谈论什么?他的每本集子里总有重复的部分,跳过了,想一想,又翻回来了……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七):遗作集该始终位列书单最末
如果要推荐从未读过卡佛的人,《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最好,《大教堂》其次。这本则还是留给爱慕者慢慢研究。这是我心中的排名。
“能用十五个词说清楚的事就不要用五十个词,而能用五个词说清楚的事就不要用十五个词。”做不到这点,你就还不配和卡佛谈文笔简利。
不知为何世人很少承认写短篇小说的人是作家,卡佛是为数不多,一生只写短篇,却仍获得承认。并不全因他个人坚持,他一生拮据,工作低微忙碌,还酗酒,以至根本没有多少清醒时间拿来写作。为近代人津津乐道地极简行文既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形成,力求一击命中,在最短的文字间留下最多回响。他的人物就像他一样不善言辞,但并非言之无物。
说情怀,比起村上太直白、充满了生怕你领悟不到之气的暗示,卡佛则更加发乎内心。我特别爱他点到为止的态度:我已领悟到,可说出来过于卖弄,就这样吧。发自一颗蓝领阶层内心的干脆与自在。
以上是我曾经所爱的卡佛,但当他晚年终于摆脱贫困与绝望时,自然地,他被生活削利的白刃般的笔触随之改变。他挣扎其中并痛恨着的环境塑造了他,离开了那个环境,虽然他获得安逸让人欣慰,但他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体验新生活中的自己。
终于成为中产阶级后的卡佛,在未发表的新小说中却依然没有使用新生活的元素,甚至最后也没发表这几篇小说。从创作者的角度揣测,我猜他对无法消化新生活的自己也很不满意:当他终于获得时间与余裕坐下来慢慢发酵他一生被时间挤迫的才华,却发现发酵不出什么新东西。他依然在写过去的生活。
包括那些沉思录与散文(应该是他终于过上好日子后写的?)他那些曾经不得不挤皱在一起只露出最精到部分的文字——我们推测他当然曾期待过有一天能悠游地抚平它们,让那些曾被折进皱褶的部分散发它们的光芒——但令人失望的是,它们没什么吸引力,也没谈出什么特别的。
更擅长滔滔叙述的永远是那些习惯于滔滔叙述的人。当你长时间用最简练的方式说话,你就会忘记那些词句间原先应该放些什么。
但其实不该对一个作家太苛刻,作家始终还是只能从自己直接或间接经历过人生中取材,甚至许多人始终只能从某一段人生中取材。最值得珍惜的还是他们奉献出的才华。
令人愉悦的是,书封的质感摸起来很好,像挽着一个和善的友人,抚摸他胳膊上的一片皮肤。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八):更出彩的卡佛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是我看过的雷蒙德·卡佛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火》,收录了卡佛的随笔、诗、和短篇小说。而这本《需要时,就给我电话》内容更为丰富,收录了小说、随笔、长篇片段、小说写作起因描述、书籍导言和书评,其中包括卡佛生前未发表的五篇小说。随笔部分四篇同《火》收录的随笔相同,由于两本书译者不同的原因,文章有些内容不同。孙仲旭的翻译偏于中国文字的古典美,于晓丹和廖世奇的翻译语言更加平实易懂。比如同一句话,孙仲旭翻译为“不抱希望,亦无悲观”,于晓丹和廖世奇翻译为“既不抱希望,也不绝望”。
卡佛的作品以文字“简约”闻名,但在早期的作品中,如《愤怒的季节》大量的环境描写在后来的作品都是不多见的,作者风格的改变大概于自己所受到的写作教育、阅读的书籍、自己得心应手的感觉、阅历的增长甚至是作者乐于改写的态度有关,我们可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章中发现其中的脉络。收录的早期作品中《愤怒的季节》、《头发》非常出色。《愤怒的季节》几次利用同样的语段即艾丽丝在梳张台前梳头的场景整个文章分离,期间又夹杂着“我”过去的回忆,让一个杀掉姐姐的故事情节变得饱满。同样的描述是我的数次“幻觉”或“回忆”,其中透露出“我”的冷淡,艾丽丝的气味也由温湿到若有似无到让人恶心,一步步揭示了“我”内心的变化,往事让这场谋杀变得更为顺畅,让读者在情感上接受这样的安排(裸着身子的姐姐,让“我”的脚趾在鞋子里拳起来)。作者处处布局,每一句话都有它的用处,或明显或隐晦。连谋杀作者都用文字盖上一层薄纱,只以简单的“剃须刀拿了起来”、“浸满血变得沉重的浴巾”等文字描绘,故事结尾“我”让人载回家,停留在警车的后面,一个开放式结尾让人展开想象,“我”是逃开还是自首,亦或是装作若无其事,不论最后结局?
《头发》篇幅很短,也十分出彩、有趣。故事以早晨“我”嘴中进了一缕头发,一直弄不掉,之后更是上班不适早退,最后做梦也惊醒的故事。那缕头发就是“膈应”人的任何物品,小毛病却一直让人不得劲。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牙齿松了后,我会好几天什么心情都没有,全幅身心用在它上面,绞尽脑汁要用舌头把它弄掉。
《柴禾》是我在卡佛作品中唯一感受到淡淡温情和诗意的作品,属于他生前未发表的小说。不知道如果卡佛改写并出版这篇文章,是否还会保有如今的美感。《柴禾》讲了一个刚从戒酒中心出来、妻子离开感到空虚迷茫、忧郁却英俊的男人在外租房时,通过帮助房屋主人锯和劈木头排挤现在的苦闷后离开租住房,面对新生活的故事。在这篇故事中我读出了卡佛那种面对人生的勇气,读出了即使人生已经跌落深谷,也有身为人的价值,要勇敢活下去的劝诫。如同太宰治在他的作品中也留下了追逐太阳的《奔跑吧!梅勒斯》一样,这种积极的基调难能可贵。
另外,看短篇作家的书评是很奇特的体验,卡佛对于好的作品书评总是会用大量篇幅描写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引用原文,反而是他并不喜欢的《伟大的日子》(唐纳德·巴特尔梅著)的书评非常出色,言之有物。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九):柴禾以及头发
我是第一次读卡佛。
拿到书后一段时间,兴趣都只停留在这本书美丽的装帧上。我是个对阅读极其挑剔的人,不管是什么大家,但凡我不喜欢的文字,始终都会读不下去,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这件事情有转机。
卡佛的转机就在某个晚自习。我抄完作业后,读了《柴禾》,读完后我拿给朋友看,并问她,卡佛写了什么?
她说,其实什么都没写,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当然我要说的,并不是卡佛的简单与无味。
虽然当时我说不出什么有力的词语,但是我感觉到了《柴禾》的美感,是一种感应,我知道他很好,但我说不出来,我只能喜欢它。
后来断断续续找了有关卡佛的评论来看,才发现他真是个笑里藏针的家伙,他是个有野心并且晦涩的人。
卡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简洁。非常简洁,有力。
那段时间我找到一个电子书,有卡佛的小说并附有译者的解说,看得很过瘾。也逐渐喜欢上卡佛的叙事方式。
(附电子书链接 http://read.douban.com/ebook/3282/,是免费的)
之后我又重新去读《柴禾》,终于从那些简短的景色描写中读出一种失意,也是诗意。
我终于读出了为何会喜欢这一篇。因为我们会不由自主喜欢上男主角——一个有着忧郁眼神,妻子离开后感到空虚,写长信,待人温和,有责任,能承担有点驼背,但是英俊的男人。
相较之下的房东夫妇,一个手臂有问题,一个过于肥胖,虽然对男主角都颇有好感,女主人甚至对他有轻微的爱慕,但在涉及钱财的时刻总是显示出一副穷酸与世俗的面孔。
没有人不会爱上他。
在卡佛有节制的叙述之下,恐怕或多或少有着卡佛自传的意味,这个男人的才华,他的光辉,总是在人生的低谷中显示出来。
而通篇所谓的《柴禾》,那些在雨季来临之前需要锯好的木材,用来安度长久严寒冬天的柴禾,也是意味着度过“人生严冬”的必需品,暂且含糊称之为内心的勇气或者信念。
男主人公正处于这样一个急需“柴禾”的时刻,从戒酒所出来,他一无所有了。
而他内心的柴禾,肯定温暖了更多的人。
在集子中的另一篇,《头发》,相关的书评中有一句蜻蜓点水,说卡佛擅长生活中的小细节。
我想《头发》所表现的的或许是人的一种脆弱。因为一些小事情影响了情绪,最终虽然想方设法通过请假以求舒缓,但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知道,这和借酒消愁殊途同归,最终只会导致情绪崩溃。
最后他在梦里大叫“不,不!”妻子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另一种猜想,结合到头发与老板手臂上的毛发。牙齿缝里的头发(谁知道是不是毛发,很难发现,那就肯定不是妻子的长发,只能是男人的毛发。)
以及请假时的语态,似乎他是受到了老板的某种羞辱导致内心的不宁。很有可能是同性的性侵。(指口)
不过这种可能很小吧。
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卡佛,在其他的散文中有提到他自己所认为的好的短篇小说应具有的质感,对写作者来说是很值得鉴借的。
阅读卡佛是有趣的,但同时又是疑惑的。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读后感(十):边缘
看了十多天才看完,因为总是要在无扰的环境下,才能读进卡佛的话。每晚熄灯之后点盏台灯看上一会儿,有时实在困得很就直接睡了。卡佛的极简主义在我这里,变成了一种“一定要沉下心去看”的执着。
尽管很努力地想看懂,但是看完一篇小说,我时常会产生一种“淡淡的忧伤”——好像读懂了,但是又觉得没有读懂。体会到了人物的心情,但又怕自己理解有偏差,误解了卡佛,故而总是充满疑惑。
●遗作集的价值
这本书里只有十篇小说,其余是一些散文、随笔和书评。小说里的卡佛风格依然强烈——“精简的遣词和冷硬的语言风格”。
但毕竟五篇是早期作品,另五篇是未发表作品,一定不是卡佛修改到满意的。所以大家“不推荐给初读者”的看法也情有可原。不过收录的散文和随笔,直接展现卡佛的写作思想和生活感悟,倒是值得一读。
从前读到的文字,都是卡佛通过一个个极简主义的故事,隐晦含蓄地表达他的核心主旨;而在散文和随笔理,卡佛抛开了小说的形式屏障,直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给人一种他走得很近了的感觉。《我父亲的一生》、《火》、《约翰•加德纳:作为老师的作家》写了他创作生涯;《论写作》则是一篇观点性很强的议论散文,它让人更理解为何卡佛选择这么写而不是那样写。
此外,卡佛讲述几篇作品的创作起因,让人在回忆所涉及的作品和读起因的交叉中,进一步地理解他的创作内心。卡佛非常注重语言和文字的锤炼,在《关于<我打电话的地方>》里,他说“任何铁器都不如一个放置恰当的句号更有锥心之力”。
但是最后的几篇导读和书评,我觉得收录的必要倒不是很大。没有看过这些文章所涉及的书,所以看起来很费力,充实程度和费力程度就不成正比的时候,阅读体验就不是很愉快了。不过冲着未发表的五个短篇和那些议论或回忆性质的散文,这本遗作集虽然在众多作品中显得有些边缘,但它也因此具有了收藏价值。
●蓝领工人的艰难人生
当读到《火》中,卡佛谈论自己为何“根本没有写长篇的状态”的这段话时,心中渗出对他的理解与惋惜——
“在我看来,要写长篇的话,一个作家必须置身于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他可以相信、探索并真实地加以描写的世界,一个至少能在一段时间内在某个地方凝固不动的世界。与此同时,他还必须相信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正确的,相信已知世界的存在是合理的,是值得书写的,是不太可能在他写作的过程中烟消云散的。但这不是我所知道和生活的世界。我的世界似乎每天都在变速、变向、变规则。我一次又一次地落到这样的地步:我能看到或计划的未来最远不超过下个月的第一天,最多不过是如何不择手段地凑够钱缴房租和买孩子上学穿的衣服。这是实话。”
“一场年轻的婚姻,抚养孩子的紧迫,蓝领工人的体力劳动,见缝扎针受的一点教育,以及每到月底都入不敷出的境况”,这些使得卡佛的写作、发表、出书极慢。所以他总是在写小说和诗,因为容易写就,领稿费也比较快。渐渐地,也习惯了这样的创作形式并形成风格。
卡佛基本上是美国底层人的典型,处在社会的边缘。他一直想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也许并不是因为穷困,而更多的是因为穷困带来的写作上的不自由。但也正是因为大半生的穷困潦倒,卡佛才能写出一篇篇描绘美国社会失败者冷峻而撞击灵魂的作品。
一本一本看下来,就会熟悉他的写作风格,熟悉他的感受,也熟悉他的人生经历。文字始终是最能让人心接近的事物。
每个作家都是一个坑,总是觉的要看完他所有的作品才算圆满。
●Call if you need me
没看之前,被书名“需要时,就给我电话”吸引了——看上去很小清新很贴心。但是书中的同名短篇小说,却一点不小清新。卡佛也不可能写“小清新”的东西。不过封面上的电话小插图和“call if you need me”这行字,还是让人微微触动。
一句“call if you need me”,表达出来的是信任、陪伴与帮助,让人心在瞬间软化。
在《最后的好运》书评——《理查德•福特关于失去和疗伤的真知灼见》中,卡佛引用了作者的一段话:
“当你试图完整保护你自己,再也不为失去或威胁所伤害的时候,结果就是你什么也没得到。或更糟,结果就是你被虚无完全吞没,被你最怕的极端不幸吞没。”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护着自己,或者出于不麻烦别人的心态,遇到事情总是试图靠自己去解决,甚至会拒绝别人的帮助。
但其实正如理查德•福特所说,“每个人都是边缘的”。在边缘相爱,也许只要褪去那层保护色,拿起电话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