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森林》是一本由米朵和她的大舅舅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393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忘是最危险的无知....驻足...与身边的一切同在,感受一只鼹鼠和一棵红枫的友谊,倾听一只臭虫和一朵山楂花的倾诉....我们的潜能正在苏醒。”
这是一本救世书,如果有10万人读懂它,这个世界得救了!
在书店看到,随手翻翻就被页面用心的照片插画设计吸引住,站在角落中就这样读下来,一个中午沉浸在作者的森林中。
好看的书,简单却众人不知的生活哲理,照片和页面字体设计都很美。
《普米森林》读后感(三):无题
呼啦哗啦看完普米森林,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精美的图片。文字很细腻,看着很舒适,能想象的出作者在大自然中生活时,心是多么的平静。不敢相信这会是一个九零后的执笔之作,也只有真正的融入,才能如此微观的察觉一草一木,一花一菜的渐长/待露。要完整地看完本书同样需要很平和的心境,我还欠缺。
这本书一开始最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设计,精美的图片,充满小清新的味道。看过之后,确实也是本值得推荐的书,至少,作者那些充满感情的描写,让我对田园乡间开始感兴趣。至于她大舅舅那些个艺术家的言论,那真是不敢苟同,太多对城市的批判,显得造作。当然,或许是我境界太低了,所以才得不到共鸣。
《普米森林》读后感(五):好像回去
小清新的文笔 使我想回到那个我向往的生活 文中有对于各种植物动物详细的描述 虽然我不相信失明之后真的能再看见 但是文中描写的各种喜悦确实能让有过经历的人感同身受仿佛那一刹那就在哪里 也愿产生和作者 山人一样的想法远离繁华回归自然 ,但愿我以后也有勇气丢掉这虚化的一切回去 回到我的想念的乡里 回到那养我的土地 然后
一栋小房子 一亩田 一只小狗或老狗 一群鸡鸭 清闲昏黄的下午时光 一杯茶 一本书 闲适自由 然后与他们相伴到老
《普米森林》读后感(六):好像回去
小清新的文笔 使我想回到那个我向往的生活 文中有对于各种植物动物详细的描述 虽然我不相信失明之后真的能再看见 但是文中描写的各种喜悦确实能让有过经历的人感同身受仿佛那一刹那就在哪里 也愿产生和作者 山人一样的想法远离繁华回归自然 ,但愿我以后也有勇气丢掉这虚化的一切回去 回到我的想念的乡里 回到那养我的土地 然后
一栋小房子 一亩田 一只小狗或老狗 一群鸡鸭 清闲昏黄的下午时光 一杯茶 一本书 闲适自由 然后与他们相伴到老
《普米森林》读后感(七):这本书刺痛了我
我做梦都想去一个这样的森林养好自己
你以为我不知道
你以为我疯狂地治病吃药
你以为我不知道
只要与自然重新接通,我就会自动充盈、美丽、完整?
你写的这些,我全部都知道,可光是知道有个P用!
我只能继续过着病态的生活,然后在心里面保持清醒。我认为自己能这样已经很勇敢了!
我也向往能写一本书
在书里面
赞美森林,倾慕自然
这是我的梦想
《普米森林》读后感(八):和土地同在
米朵是个90后,有一天,她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了。她决定离开城市,搬到大舅舅居住的普米森林。她的大舅舅,一个叫做山人的诗人,每日在山谷里耕作读书。在那里,米朵也自给自足,从立春住到冬至,不但眼睛痊愈,还发现了真正的自我。
她在普米森林里学到了很多,譬如毛豆就是变老前的黄豆,没有公鸡母鸡其实也可以生蛋,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些节气。她从一个习惯和超市打交道的人,逐渐变成和土地面对面的人。更可贵的是,她开始观察,感悟,思索,提升。她文笔清新,思想纯真,朴素,这一份超然,在世人眼中最是难得。
读罢此书,我惊诧于她在这么年轻的年龄,思索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越了许多在城市钢筋水泥中逐渐麻木的90后、80后、70后甚至60后。在普米森林里,她学会像一朵花,一片云,一缕风那样思考,用心中的眼睛去看世界。虽然,她的经历听起来真像虚构出的童话,但,我们这个时代,恰恰需要这样的童话。如果一个人没钱没车没房,但她/他热爱自然,宁愿过着返璞归真的生活,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loser呢?也许读完之后,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很少读诗,但《普米森林》里的诗,都读得仔细。我不太关心环保,因为那对我是太遥远的东西,但现在已认识到每个人其实可以做出一份努力。我关心商场的折扣和淘宝的上新多过虚无缥缈的、对于生命本源的思考,但这些物质的东西是不是能帮助我找到内心的安定呢?
经常出现的大段大段的思维缜密的哲学思辨,有时会让人觉得山人是在自言自语,或者米朵根本没有这一个大舅舅。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细嚼慢咽的书,许多困惑都能找到答案。
《普米森林》读后感(九):童话里的“普米森林”
夜深了,月亮躲起来了,虫儿寂静无声,时间仿佛停止了一样,若不是敲击键盘,空气中怕只剩下呼吸和心跳了。安静有安静的好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时刻,人心无处躲藏,才会想要停下来,去假装思考。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可是人如果不思考呢?猪都会笑吧。
周末读到一本书,叫《普米森林》,作者是米朵和她的大舅舅。从书名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本很童话的书,“普米森林”不是国外的某个犄角旮旯,而是北京郊区一个环境研究基地。米朵是一个高中生,和曾经的你我一样,勤奋读书只为一张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幸运的米朵如愿以偿,可当她拿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发觉自己的视力变差了,去医院检查,医生查不出所以然来,医生建议她用些正在研究的新药,不过要冒很大的风险,米朵断然拒绝。无所适从的米朵,心情跌落到了极点,这时她接到舅舅的“橄榄枝”,舅舅邀请米朵去他的“普米森林”一起生活。舅舅不是医生,但他说,只要活法对了,人就不会生病,就这样,米朵来到了“普米森林”,开启了和自然打交道的生活。感知四时变化,观察植物生长,人与万物和谐共存,一年多下来,米朵的视力恢复了,更重要的是,在与食物、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心灵也逐渐修复。
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或许就是看到太多知行不合的案例。知行不合,咫尺亦是天涯。米朵和舅舅生活在普米森林,过着犹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现代的世外桃源斩不断游客到来,“到此一游”的人们总会送上无比艳羡的神情,可是却没有人真正愿意留下来。正如米朵舅舅的小诗《叶公》所说:“许多人都来赞美我的生活 而后 匆匆离开 那传说中的龙 人们沉浸在浪漫的遐想 却怀着设身处地的恐惧 我们缺少勇气踏上回家的路 如同缺少勇气审判自己的灵魂”。书中还有很多米朵舅舅的诗,每首都足以刺痛人心。《访客》:“每天 早餐过后 一只母鸡为我和我的访客的谈话 笑得前仰后翻”。《信仰》:“春去春又来 花谢花会开 月亮缺了圆 圆了又缺 太阳每天东边起 西边落 星星绕着星星转 万物都是灭了生 生了再灭 不知道 世上有什么东西是一去不复返 关于轮回 我没有理由不信”。
圣埃克苏佩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小孩子可以长大,大人却再也不会去小时候。若有闲暇,记得停下来,和心说说话,生活不在别处。听听风声,雨声,读书声;看看日出,日落,霞满天。
很久以前看过的这本书。
当然,自然自有其治愈率,但这绝非全部。
普米森林,就如陶晋公的世外桃源。景是其一,心为要务。
换一个并未看过繁华的人,能做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写意么?
并没有那么绝对,但大多数人应该是不能。
说到这里,我持有的观点一直是看过繁华,才能明白真正的简单美;成熟过、伤痛过、言不由衷地恶心过,才会历练出保护自己单纯的能力。
就像米朵,家境富裕。所以她在双目失明之后,可以有这样一个非常FASHION的选择,到普米森林中种花种菜嗅第一朵花香听第一滴雨声。
换一个非常普通的中产阶级或贫困家庭,你认为,在面临同样的境地时,你有心无旁骛选择这样一种治愈方式的权利么?
你也许会想到父母为你的种种不易的付出,也许会想到豆油灯下母亲的密密缝,也许会想到稻田里父亲的汗滴土。
也许也许,把你放到普米森林,你也不会是米朵。
说这么多,并不是说普米森林就是米山人跟米朵的YY之作。相反的,它提示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得到与失去的关系,欲望与知足的妥协。
物质生活繁盛、急功近利的现代,塑造了一批批上进青年,揭穿实质,就是野心家。
他们的通病是,往往忽视自己的能力,以为人人都是亚里士多德,给一个杠杆,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撬不起来怎么办,就去失明就去焦躁就去杀人就去放火。
放下,留白,这不是随意能做到的事情,但至少可以去尝试,像米朵第一次尝试真正接纳普米森林一样。
必须有这个努力去放下的过程。
我们是有点微薄之力,但绝对达不到雷锋手里那螺丝钉的重要程度。
所以,放轻松。
放轻松之后,你自然会有悦纳自然地能力。米山人描述的那轮绿色太阳,自然会灌输能力新生予你。
但绝不是鼓励你为自己的懦弱胆怯找借口,就像之前说的,经历过繁华,承受过痛苦,你才有资格去放下。
这个度,只能冷暖自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