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本由路遥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看类似的作品。我是先看完了《平凡的世界》,才去找这一本书来看。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仿佛让我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这本,多少让我觉得写作也是一项体力活,脑力活,和庞大的工程。如果盖楼房,作者要先想好框架(屋樑),整理好素材(砖头),再将这些素材用作者的所有积蓄(水泥)写出来,作者耗尽心血,楼宇才缓缓升起。
作者没有放弃,在病痛和写作之间还毅然而然地选择了后者,其对写作的热爱,让我感动。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二):看来,今天又要晚睡了
我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但我没有像路遥这样体力透支的将要死去。阅读此书也印证了我一如既往的观点--脑力劳动并不比体力劳动差,或更甚!对路遥的意志力,在此我深深的感到惭愧。
如书中所说睡眠之前阅读是最好的安眠药,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在晚上喜欢读点什么。第一天读它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我知道我睡着了,但睡着的那个点对我来说已经是很晚了。今天为了读着就困了,为了防止睡着索性做起来,读完它告诉自己非得记下点什么才好。
梦想,敬业,热情我觉得是路遥坚持下来的理由。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那么投入,我想我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扰了。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三):劳动者
苦役般的劳动,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做什么工作,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而在于他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态度。自己给自己出的一道题,最后却不自主的变成了一项使命,像是史官写史书般的记录这个现实的世界。劳动,不停地劳动,这似乎就是生活,只有不停地劳动,似乎才是对历史有个交代。无法满足于只是停留在某项辉煌的荣耀,似乎只有不断的去挑战,去超越,去争取,这样的生活才是有可活性的。停留在温暖的港湾,只有我想象不到的无聊。正如他所说,人若停留在他的历史而不再前进,那是极其可悲的,但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四):早晨从中午开始,意味着?
一个人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起初的感觉是很羡慕,因为可以睡懒觉,但当我确实是每天睁眼都临近中午了,却觉得,这并不值得庆幸。这样的人有很多,多数都是自由职业者,作家、艺术家等职业。
想想路遥,还专门为此写了文字。写平凡的世界时,多少个夜都是在狂抽烟工作的情况下度过的,路遥准备的时间长达3年,期间所到之处不离书,家里各处堆满各种书,总共耗时将近7年,作息时间极不规律。
夜里工作的人又有多少是不会沾染恶习的呢?猛吃、猛喝咖啡的肯定不少。
没如此深刻地觉得作家也真是个苦力活儿。他们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的也是。这么看,任何工作一旦你想做好,都会是苦力活儿。
老祖宗易经里早就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尽管这个习惯并不符合自然,无奈积习难改,已然改不了,只是期盼60岁的年龄对这些人们不是遥不可及的。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五):不是番外,是正典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这就是路遥。从这句话就能看到路遥是个怎样虔诚而又执着的人,一旦认定,就算刀山火海都敢去追求。
读读《早晨从中午开始》就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或许这句话就完美的诠释了这篇回忆性质的记事散文了。
这短短的一百一十多页,回忆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一百万字,三卷,十年之功。粗略地计算一下,一年十万字的速度在创作,这和当下热门的玄幻穿越小说比较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也只有那个年代,也只有路遥才能拿出这样的坚韧和耐性来对待文学创作。
《平凡的世界》出版至今,但凡看过的人无不被其征服。这就是伟大作品的魅力吧。
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
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可以不时乱七八糟写点东西,证明自己还是作家;即使越写越乏味,起码告诉人们我还活着。
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方法创作,而在于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艺术的平庸。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昂的和伤感伤痛的诗情。
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
其实,一开始,我觉得这就是本自虐奇书
迷迷糊糊地翻过30多页,还不知作者所云
越往后翻阅
越觉得作者的创作过程简直是自我惩罚
一个人鏖战3年收集百万字的资料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三观才造成了路遥这种不死不休的创作精神
到底,我还是无法切身体会,
到底,他还是那个时代的代言
他出生黄土,
创作,是那个时代的他最好的倾诉
他精神立面太大
而时代的思潮又太过统一
所有的观点都受狂潮的洗礼
大时代下的路遥奋笔疾书
又折射出其时代独具的光华
他有个比喻很是准确
文学创作在那个时代叫做“劳动”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八):《他》
《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看完后,我不得不惊叹路遥的伟大,不得不钦佩他的韧劲与耐力。
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以青春和生命做抵押的作品。第一部写完,身体透支。第二部写完,大病一场,险些死去。第三部写完,双手成了“鸡爪子”。
整个6年创作,准备了3年,第4年才写成了第一部。3年准备,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接触到的,他竭力去触及,尽可能的再现到时的面貌。
他每天工作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一天除了上厕所,几乎在桌面上也不抬头。工作期间成了牢房,制定了严厉的“狱规”,每天中午吃完两个馒头和一碗稀饭,冲一杯咖啡,立刻就坐下工作。经常光顾他房间的也只有两只老鼠。其中一只老鼠一直和平共处到他离开,成为了他孤独世界里唯一的伙伴。
他说,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他说,即使世界上有许多天堂,他也愿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他说,只要努力和奋斗,现实将比梦想还要美好。他说,作品打动人的心灵,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态度,永远不要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真诚!
感谢遇到你的文字,感谢触碰你的思想。在我的人生轨道,也因为这本书,也因为你,划上了一个符号。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九):路遥是一个很认真、很负责的作家
我是挺喜欢路遥的,自从读了《平凡的世界》之后。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个题目就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现在经常也是这样“颓废”的活着。再细细看了下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创作《平凡的世界》的经历以及作者对写作的看法。
从书里的描述,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路遥是一个很严肃的作家。《人生》创作花了三年,而《平凡的世界》更是花了六年。而且那六年之前还收集了好久的资料。到处跑,到处收集资料,几十年的报纸一份份的看,这对于写作是多么的严肃和认真。从他的字里行间,完全看得出来他写作简直是在拼命。以前从不觉得写作是个体力活,不就是动动脑子写下来的事嘛。再来看看路遥,除了睡觉,基本就是写写写!!!连过年回家看看女儿都难得。
现在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作家像路遥这么创作,为了一部作品如此殚精竭虑?
感谢路遥,也感谢《平凡的世界》!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十):生命写作
周末看了路遥的这本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是本书的首篇,记录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历程,也阐述了他不少的文学观点:关于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
“早晨从中午开始”既是路遥写作时日常作息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为完成这个鸿篇巨著而定下的坚定决心: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他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其间。他也的确如此做了,并且很好地做到了。
印象深刻地是为了给小说打下好基础,路遥花了一年时间积累各种资料。他逐日逐月逐年地查阅了小说设定跨度10年间(1975-1985)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以及一份省报、一份地区报;他读了古今中外的百部经典长篇,还读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等著作,读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专门著作,甚至搜罗养鱼养蜂施肥造林税务财务气象历法等知识性小册子 。他说文学的创作不是依靠一时的灵感闪现,而是需要长期的深厚积累。
为了写作此书,路遥远离荣誉(《人生》),远离家人,远离喧嚣的城市。到只与老鼠为伴的矿山医院,到远离阳光的机关闲置房,再到充满仪式感的小镇招待所,这是他写作这部小说的三个地点,都条件艰苦,远离人群。所以他说更多时候,他是活在了双水村,是跟少平少安们对话,跟他们同欢笑共悲伤。
读罢此文,深深感受到这个100万字的长篇创作的不易及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这个从构思到完成经历近10年的作品,让路遥在身体及心灵上都遭受着煎熬,在第二部的写作过程中他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对生命造成了威胁!
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