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一本由陈俊志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一):看别人看自己
康永哥推荐的,作者是一位纪录片导演,主要关注弱势群体,无论是书籍或纪录片作品都很具社会性~~生命是一出复杂难解的通俗剧,本书用家中长子的角度,叙述了一个台美移民家庭中,各色人等的不同际遇,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妹妹,相信大家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二):暗黑家族史
够黑够赤裸。如此直白而优雅的把自己脱光,暴露在万众读者面前,这种巨大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每次看到这种书名跟封面与内容极其不符的书都会有些窃喜,因为很多人会因此错过阅读。本书成功体现了小我的存在价值。论成长的黑暗跟艰辛,作者不是最悲惨的,但他是经历痛苦的其中一员。用他的摄影机,用他的笔来发声。站在同志奋斗的第一线。
去年底在台北诚品买了三本台版书。这是第一本看完的。
非常之震撼,能把自己家庭几十年来的阴暗和秘密剖析展现在世人面前,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次巧合跟他在微博上认识互粉了,但发现他没有我想象中孤僻,我以为这样的伤痛让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子。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四):台北的爸爸
我真的很不理解这个爸爸
为什么可以为了内心的偏见和他所认为的世人的眼光而与自己最爱的儿子对峙如此长的时间 死了一个女儿难道还不够吗?
你们到底浪费了多少本该用来爱彼此的时间?
我们的生命本就短暂 为何要对亲人苦苦相逼 要努力喜欢他们喜欢的那个自己
看了这本书 我真是深深地觉得从事业成功跌倒谷底的人 万万要深刻剖析自己 哪怕血肉模糊 而不是自我麻痹 否则就只能向这位爸爸一样 落入黄赌毒的悲惨境地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五):无声的纪录片
这本书的叙事形式是我以前没有读到过的,但我也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人可以将自己包括自己的家庭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尤其是一个公众人物。我钦佩他的勇气,因为即使是如自己那么渺小的人物,也是断然不敢将所有的秘密都告知他人,即使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书中叙事的主角经常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之家转化,以至于好些地方并没法及时的转换过来,再加上不是那个时代没有亲临所以更加不能感同身受,或许真的要读上好几遍,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态吧。
但后期写母亲的那一段,却真的让我瞬间流泪。因为太真实,描述完全没有添加任何华丽夸张的词藻,让我想到了自己。现在想来,这只是一种无声的纪录片形式,也完全符合作者的身份。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六):我敢撕开伤口,你敢看吗?
很随意的在图书馆借回这本书。因为封面说:我是满满的故事。还回后,我立刻上网把它定回来。因为我知道,我会再读一次,甚至两次,甚至更多次。
读它,你可以知道父亲也是可以决绝的反抗的。纵然在生命的尽头,是谅解是不舍,但却不是后悔。子女对父母有着同样的批判权。
但是我却不敢把它当故事读。我为自己抱着猎奇的心态而羞愧。
作者不加隐晦,把伤口撕裂开,一点一点的清理,毫不理会滴落的血迹,像外科医生,不急不缓。
而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什么是伤害,什么是不能施加于亲人之上的伤害。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七):Trop humain
两口气看完,好精彩,好好看,好吸引人。好几次,作者明明是冷静地在说,我却泪涌而出。他是好敏感的一个人,那么纤细的感觉神经,却经历了那么多,感受了那么多,承下了那么多。他与姐姐的默契,朋友的默契,妹妹的默契,看得人不禁感叹,照片里笑得那么灿烂的人,怎么会是经历了这些的人。
想起mx的话:写作是一个一个字地救赎自己。陈也是这么做的,只是或知或不知,所以,拍下了那些照片,记下了那些文字。
“如黑暗中无声的闪电”,好精彩。必是在那样的年纪,那样的黑暗中才会有的相撞感吧。昨晚即梦到少年的躯体,柔嫩、娇弱,却不断的向你索取,希望你给他想要的东西。本想挣脱他,最后,却任他索取了,因为,爱他;因为,他那么年轻,那么需要啊。所以,给他了,虽然毫无快感,虽然背对着他。他,是幸福的,最后,我枕着他柔嫩的手臂,吻着他的胸臂,静静入睡了。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八):所有的经历都是馈赠
周三在上海一周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十分感兴趣,但没想到会无意在书店遇到这本书。于是在今天一个大雨磅礴的下午,坐在窗户边读完了这本书。
虽然没有那么多共鸣,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感受。文笔坦白诚实,心里描写写的细腻而生动,他在成长中不断的受创并且迷茫,让尚在青春期的我寻找到相同的气息,应该是每个人都有所感同身受。其中有一些绝妙的句子让人忍不住读出来,只有那种低低的、充满哀伤的声音才能配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是导演的缘故,书中有一些章节是用“他”代替自己,从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仿佛在旁观,在冷静地看这事态的发展。我很喜欢这种转换。
还有一点,就是他太坦诚了。他的性爱、爱情十分自然而坦诚地放到纸上,文字中完全没有一点遮掩的意思。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能成为同志游行大会活跃者之一吧。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事情坦诚,对父亲母亲、妹妹Rose一一娓娓道来,还有一篇写给Rose的长信,写给她与自己男友发生关系后,情深之意切,让人为之动容。
读完我有一种无力感,我又想思考思考无数遍无果的关于人生的意义了,人生本来就是老天爷想让我们来玩一玩,不同的经历都是馈赠,可当我们真正经历的时候,哪里会把这当礼物,这些无非都是风雨后的感慨罢了。
上陈俊志微薄,看他自称“琪姐”,笑了,琪姐我爱你~男人都是暂时的只有姐妹是永远的~~~~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九):跨越三代人的辛酸离愁
在图书馆无意翻到这本书,立即就被饱蘸情感的叙述打动。 勤学苦练、发迹、外遇、破产、逃亡、去国他乡,血债血还,吸毒离世、同性恋情变……纠缠着一个普通人家每一个人。也许命运就像蜿蜒前行的隐蔽小径,无人能左右它整体轨迹;只任由一张张父亲专业冲印的影像见证自家倾覆的瞬间,让片段的记忆烙上破碎的家和心路历程的点点伤痕。 书中既有波澜起伏的家族的血泪史,又有着对生命脆弱的体恤。而家庭变故在一个时代、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生活悲喜剧和重压正如硬币正反面: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兄妹伦理在孽海情天缠绵,暴戾父亲一手制造家庭悲剧,美丽善良的灵魂被无意无情摧毁消陨,家庭长达二十年的美国梦,和跌到社会底层奋力攀爬……
从姐姐对父母离婚蒙被低泣、隐忍妈妈的辛勤节俭的工作,可以感觉到每个家人对最细微平凡的爱的渴望,从我对姐姐的去世耿耿于怀,我小时候拉着妹妹过马路的感触,可以看出家庭手足的细腻温馨的流露,而在即使是同一个家族,聚餐的也体会到贫富阶级的微妙关系,从对侄女的探望中看到这个承受三代才在美国站住脚的家族的辛酸,和对晚辈的一丝希望的期冀。
这本书讲述卑微家族崛起又由盛转衰的缩影,是破落的家庭颠沛流离、各自飘零的写照,也是折射80、90年代台湾社会问题的实录,令人动容的是跳出作为“我”叙述,但又不时跳出“我”的位置、从父亲、情妇阿珍、母亲、我、姐姐等、三姑、阿嫲角色之间换位思考不同角色的感受想法和他们的命运。作者气贯长虹的叙述将深切无常的生命体验淋漓道出, 仿佛那些留存的遗照历历在目,悲恸感人。读罢对人生命运茫然若失,又有几分启发。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读后感(十):从一本书里,我想到了什么
最近在看陈俊志写的一本家族史类的著作,《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心里有感。想当年,还在念初中时的我,在耳闻目染父母一路走来的坎坷,也曾动过给他们一人写一本书的念头,更在当时还未装修、内里简陋的家里,把我的想法在晚饭后讲给父亲母亲听过,可能在当时,大家都当做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并没有放在心上,也就没有所谓的下文了。
一年一年照旧过着,家族的辛酸、痛楚依旧在那里,稍微触碰,还是会疼痛得让经历过的人想掉眼泪。遗忘,似乎在家族的字典里不曾存在,每当要没了念想,老一辈总会掀开疤痕看看,在鲜肉带血撕裂的霎时,让它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时间长了,不是习惯占据了麻痹的神经,是疲累的心没有再去“纠缠”的动力,过去就这样过去,活在当下的人还得为明天的日子好好筹划,或是浑浑噩噩。所以,时间也就真成了良药,治愈沉在脑海里每一段受伤的记忆。这,也可能就成为了,我将写父母那段故事的冲动想法搁置的借口吧。
时至今日,终没有回头,去品嚼他们的过往,却在《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这本书中,找回了青涩时期的点点萌芽躁动的心态。渐渐,它也似流经在突触间的脉冲,顺着记忆的藤蔓,勾回了零乱的碎片,鲜明了爱与怨的篇章,让带有马赛克的“黑白”脱了束缚。那些记忆,即使是不快乐的,也会熠熠生辉的要你去窥探,饱满的就像婴儿粉嘟嘟的脸蛋。
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好人,起码,不能做父母期望中的好人。因为我的“与众不同”。
是的,我的“不同”,却与大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