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9-16 03:2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精选10篇

  《夜莺玫瑰》是一本由(英)奥斯卡·王尔德 著 / (英)查尔斯·罗宾逊 绘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60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一):文字魅力

  林徽因民国时期的第一才女,她的文字清新隽永,虽然带有民国时期的文气,但这更增添了文字的魅力。特别是她与梁思成之间的经典爱情故事,更令人充满无限的羡慕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感情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当爱情来临的时候,总有让人难以忘怀波折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二):这就是诗人王尔德,不多也不少

  喜欢王尔德的风格,就像喜欢边沁的style。

  潇洒中带有不羁,笃定中带有不屑,这就是诗人王尔德,不多也不少。

  总体来说,这个林大才女翻译版本还是可以的。

  开始读的时侯感觉王尔德不是在谢写诗而像在写童话,但是看完没有个小故事以后,才会体会到诗就是诗,而不是童话。

  例如,星孩儿这篇小故事如果略去最后一段的话,的确可以成为一个很经典的童话。就好像开始通篇都在用极奢华语言赞美一朵花,而结尾的时侯只是写下一句“其实每朵花就是一个生殖器”。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三):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场车祸“订”终身

  1923年5月7日,北京的学生举行“五四国耻日”游行,大约11点,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驾驶着大姐梁思顺从菲律宾给他们买来的摩托车,离家去追赶游行队伍。当他们转入长安街时,冷不防被高官金永炎乘坐的大轿车撞到了侧面。摩托车被撞,重重摔倒在地,梁思成被压在摩托车下面,梁思永被甩到远处。金永炎不管伤者死活,叫司机不许停车,继续往前走……后来医生帮梁思成做了全身检查诊断腰部以上没有什么毛病,只是右腿断了,应立即送往医院

  林徽因很快得知发生车祸的消息,她心如刀割,同家人一起赶来看望,守在梁思成的病床边,一待就是半天,饭都没顾上吃。那时,天气已经比较炎热。梁思成的绷带一直缠到腰间,面色苍白,但他很坚强乐观,没过几天便跟别人有说有笑。他的精神恢复得这么快,当然跟林徽因的照顾分不开。她天天来看望梁思成,没有丝毫的矜持

  每个下午,林徽因都坐在病床边,热心地和他说话,开玩笑安慰他,或者帮他擦汗、翻身。患难见真情,对于相爱的人来说,爱人一个眼神,一个微小动作,都会让对方感到异常甜蜜。有林徽因陪在身旁,梁思成的心里感到踏实欣慰,这比什么药都有利于他的康复

  关于梁思成的伤势,起初医生诊断骨头没有折断,不需要手术。这个诊断是错误的,耽误了正确治疗实际上,梁思成是股骨复合骨折。到5月底,他已经动了五次手术。梁思成的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这辈子都要跛着走路。由于脊椎受伤,他还要穿着协和医院给他特制的金钢马甲。对于一个日后经常出去做实地考察,穿越荒村野岭、攀爬屋顶梁架的人来说,这种残疾实在是太痛苦了。

  为了缓解梁思成的身心痛楚,也为了表明自己心志,林徽因便翻译了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并在当年的《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以笔名尺棰发表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四):夜莺与玫瑰

  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作品辞藻华丽基调颓废。他的童话作品几乎没有幸福结局,反而充满了悲剧意味,他似乎特别执着于不完美的童话,故意把美好事物毁灭在人前。

  这是一本王尔德童话合集,其中《夜莺与玫瑰》一篇的译者,是才女林徽因。在这则短短的童话故事里,尽显爱情的虚伪和不值得。

  王尔德笔下,有一只小小的夜莺,听见一个青年学生的哭泣。那青年学生哭道:“我的心上人说,若我为她采得一朵红玫瑰,便在今晚的宴会上与我跳舞直到天明。但我的花园里何曾有一朵红玫瑰?”夜莺倾听着,在橡树枝头细想着爱情的玄妙,她想,这是真正的有情人。夜莺飞出花园,要为学生实现爱情的愿望。玫瑰树却说:“严冬已冰冻了我的血脉,今年我不能再次盛开了。你需要的红玫瑰,只有在月色里用歌声才能使她诞生;只有用你的鲜血对她进行浸染,才能让她变红。你要在你的胸口插一根尖刺,为我歌唱,整夜地为我歌唱。”于是夜莺将胸口压向尖刺,彻夜歌唱,用鲜血染红玫瑰,在乱草丛中死去。在夜莺心中,爱比生命可贵。中午时分,青年学生推开窗子,采下这朵美丽的红玫瑰,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但夜莺的牺牲究竟换来了什么?那女郎说:“这花配不上我的衣服大臣侄子送我许多珠宝首饰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草贵重得多,你只是一个穷酸学生,恐怕连大臣侄子鞋子上的那种银纽扣都没有吧。”青年学生惊呆了,难道这就是爱情的真相吗?他在愤怒之下将玫瑰掷于街心,一个车轮从红玫瑰上无情地碾过。学生自语道:“爱情多么无聊啊,它告诉人们的,全是空中楼阁缥缈虚无的幻想。”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学生回到房中,重新拿起他的哲学和玄学书。

  女郎当然不曾爱过学生,她正因为明知严冬的花园里不可能有红玫瑰,才出言敷衍,哪知学生真的带着玫瑰前来,她只能挑明真相:我喜欢的是贵重的珠宝,没有珠宝,就请你有点自知之明。学生也不是真心爱那女郎,他不曾走出花园寻找玫瑰,只知道哀哀凄凄地哭泣,得知真相以后,他愤怒地否定了爱情,一头扎回了所谓的圣贤古书

  可怜的夜莺就是为了这样不懂爱情的人牺牲了生命。她没有看见学生哭泣背后的虚情假意,也无法预见女郎无情无义的拜金虚荣。她对学生呼喊着:“你将要采到那朵红玫瑰了,我将在月光中用歌声来使她诞生。”学生听见了,但他不懂,他自语道:“那夜莺确实很漂亮,但她有感情吗?恐怕没有!她尽是表面形式,没有诚心内涵肯定不会为别人而牺牲。”夜莺死去了,她的牺牲全然没有价值,除了她自己之外,没有人懂得一个“情”字。只有她曾经栖息过的橡树懂得,橡树悲伤地说:“唱一首最后的歌给我听吧,你离去后,我将会感到无限的寂寞。”

  都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王尔德笔下的学生和女郎,还不如草木。为什么不让夜莺永远陪伴橡树婉转而唱呢?为什么不让那腐朽的学生和无情的女郎代替夜莺死去呢?我想,大概因为这就是奥斯卡•王尔德吧,这是他的童话。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五):重读快乐王子

  因为没有读过《夜莺与玫瑰》而被同砚嘲笑了,一直不爽在心。虽然同砚说这个年纪就不要读童话了,还是特特去找了王尔德的童话集子。今天(其实是昨天)有机会一读到底,文字、想象精妙绝伦,隐喻辛辣幽默,如果不是王尔德确实赋予他文字丰富意蕴的话就是我又想多了。

  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年龄原因放弃读王尔德的童话。

  本来他的故事也不该是给小孩子读的,现在通行的儿童阉割版太糟糕了,简直是对的不尊重。王尔德自己说过,“童话不是为儿童而写,是为十八到八十岁之间孩童般的人缩写。”他提出了成人童话的概念,并且确实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唯美作品。《快乐王子》就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儿童版最糟糕的地方在于没有体现出小燕子的双性恋暗示。小燕子最开始爱上的芦苇是“she”,而行文中小燕子都是“he”,最后小燕子又爱上了作为“he”存在的快乐王子。这样一种双性恋或者同性恋的隐喻,也许是王尔德在暗暗地传达自己的爱情观。

  我想以主次线来梳理、解读一下这篇童话,希望能够厘清自己的思路,也能找到一些新发现主线是小燕子和快乐王子的爱情故事,次线是市长议员市民上帝等人对小燕子和快乐王子的议论

  主线

  开始,小燕子因为芦苇的美丽而对她一见钟情,和她缱绻了一阵个夏天,却终于因为芦苇不能和他讲话不能理解他的心思而逐渐厌倦。渐渐地因为怀疑芦苇是个和风偷情的荡妇,加之烦恼芦苇不能和自己一起旅行,小燕子最终决定离开她。

  他飞到城里,因为眼泪缘故遇到了快乐王子。快乐王子和他诉说自己看到的贫苦人民的遭遇请求小燕子帮自己把身上值钱物件啄下来送给穷人,包括自己的倆眼珠子和身上的金片。渐渐地快乐王子身上值钱的东西都没了,他变得又盲又丑,黯淡无光。而爱上他的小燕子,也在亲吻嘴唇的之后,饥寒交迫地死在王子脚下。王子的雕塑被推倒,他铅做的心在小燕子死后开裂成两半,却不能被工匠融化。最后这颗被扔在一边的心与小燕子的尸体一起被作为城里最珍贵物品被送到上帝那里去了。

  主线这里的故事情节是唯美而理想化的,但是也不乏对一些问题的刺探和讨论。比如讨论了爱情。今天重读之后我一直认为《快乐王子》是个爱情童话。小燕子一开始爱上芦苇是因为芦苇的美丽外表,但是因为不能互相了解内心而终于离开了她。他决定留下来陪快乐王子,是因为被王子的善良品德感动,而王子最后是沦落到远没一开始那么光鲜的,这个变丑的过程甚至还可以说是托了小燕子的福。爱情注重的是外在还是内在?王尔德或许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些启发。甚至说,两者若是灵魂相互吸引,性别都是不成问题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燕子在和芦苇热恋的时候,有人说芦苇“既没钱财,又有那么多亲戚”,我一直觉得有几分好笑——这评价确实一针见血,放到现在社会上也不曾过时。而此时的小燕子并没有因此动摇,爱情的火焰是在小燕子自己终于失去兴趣热情的时候才熄灭的。爱情真是像一种信仰,敌得过闲言碎语,抵不过内心的动摇和怀疑。

  故事的唯美性理想性除了语言的优美精妙以外,还体现在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短暂性和有限性上。这大概是对贫富对立以及慈善的讨论。就从选择上来说,这种选择对象的随机性就非常地让人感到不适范围太小而且不一定是真正帮到了需要的人。再说救助方法简单粗暴地把身上值钱的物品送给穷人,帮助的效果不一定好而且持续时间太短。这个时候就要用“是童话”的缘故一笔带过吧,免得对着这种不能解决的痛苦过于烦忧

  最后,小燕子的尸体和王子的心被送到上帝那里,上帝说:“在我这天堂的花园里,小鸟可以永远地放声歌唱,而在我那黄金城堡中,快乐王子可以尽情地赞美我。”死过一次的王子又以雕像的形式再死一次,而死后还是去了黄金的城堡。不知道他的忘忧宫是怎么样的存在,和黄金城堡有差多少,只是,在目睹了帮助了那么多穷人的生活后,他还能正常地“快乐”生活吗?这样对他的安排会不会是另一种惩罚呢?

  对于死亡的不避讳,似乎也是王尔德童话的一大特点,他的故事结局总不会是皆大欢喜的而是会透露出似有若无的忧伤。死亡才意味着悲剧和美完成。这是适合给小孩传达的价值观吗?

  次线

  次线主要包括,文章一开始议员的市民对快乐王子的评价,以及快乐王子变丑后大家对他的评价。这一部分就更加属于成人部分了,政治滑稽可笑、市民的愚昧无聊在此被暴露无遗

  首先说开头,议员先说快乐王子的雕塑很漂亮,又说但是没什么用,以表现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务实的精神;母亲孩子说快乐王子的好来训导孩子要听话懂事乖巧沮丧汉子认为快乐王子非常快乐;孤儿院的小孩则认为王子像自己梦中的天使。王子雕塑怎么能一下子具有这么多内涵呢?因为这根本不是他的内涵,是人们主观赋予他的。人只是借其言己声,就像中文里说的托物言志罢了。王子真正在想什么,王子是快乐还是痛苦,为什么痛苦,没人真的在乎。或者只有后来的小燕子在乎。对于人类的内心,王尔德洞察得十分细致

  作者塑造的议员和市长都是非肤浅、虚荣的政客。他们对快乐王子的评价只有好看不好看之分。好看的时候就留着,不好看了就推倒,甚至打算做自己的雕塑。但值得深究的一点是,结尾处除了市长和议员的意见,还提到大学美术教授的话:“既然他已不再美丽,那么也就不再有用了。”教授和政客们是一样的想法,这到底想表达或者讽刺什么?是说大学教授也只会趋炎附势?还是说教学受政治影响过大?我暂且没个答案,且记下来待考吧。

  次线的部分在很多儿童版里被裁掉。我还是保持王尔德童话不适合儿童看的观点,要改编这么多地方再拿给别人看,实在是对原作的侮辱,也违背了原作的创作意愿吧。

  有一篇讨论《快乐王子》论文叫《美存在的不可能性》,个人觉得这标题很切合王尔德童话的风格,拿过来做结尾吧。故事看似单纯情节和被强调的道德意味,挡不住其中流露出来的淡淡的悲伤,唯美的爱与善,似乎永远不可能存在于这世界上。

  “如果快乐就是幸福的,那么我确实是幸福的。我就这样快乐地生活直到死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