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电话的地方》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卡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打电话的地方》读后感(一):2016/09/07
当爱情行至穷途末路,那也无甚好说,只能最后再叫一次你的名字。为以后遇见时,能够不动声色的寒暄埋下伏笔。为把你从我的世界里拎出来,从此做个陌生人。
文字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字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谈《凉亭》
当然,卡佛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对曾经的生活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记录器。每篇小说的男人都有他的影子吧,或者有他期待的形象、还有就是他再次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的美国人,大多数青年人那个时代都是喜欢玩世不恭的生存。在力所能及的地方,酗酒,吸毒,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向没落吗?里面的小说,似乎都没有太明确的结局,让人记得的就是一个场景,男人和女人的共用舞台。
《我打电话的地方》读后感(三):咖啡不加糖
虽然人类创造了语言和字典,有那么多的字句组词,有用不尽的意思,但我还是最佩服那些能用少量字句就准确表达意思的作家。与极简相反的是层层铺叠的,那种精致,那种余味,那种排比,那种繁美,这大概总能在日本文学中看到。但也有不精致的,令人感到繁美过了头的,就读的累了,睡了,醒后一片白茫茫的感受。
卡佛有点太接近生活了,却把故事写得一点都不像生活,更像是生活中的生活。生活里有的,他的故事里也有,生活里没有的,他的故事里也有。
如果生活是一个杯子,卡佛则是在杯里灌入了咖啡。不加糖的那种。
《我打电话的地方》读后感(四):当我们谈论生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书中选取的故事都是平凡人的生活故事。就如同播录像一样的,将一个人的生活一帧一帧地回放。
某些场景竟然让你感到似曾相识,好似从自己的记忆中抽离出来一样。
我之前认为看小说,所图的就是个“品百态人生”的享受,然而卡弗所写自然应是不符合这个口味的。
如杯中清水般的叙述这一个个让人熟悉又模糊的片段,让你就像站在故事所发生的现场一样,亦或你就成了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开放式的结局处理,显然不是为了让你意犹未尽,就像日常生活一样,哪里有个结尾的。
《我打电话的地方》读后感(五):几点摘录
《发烧》
就在这时,站在窗前的那一刻,他终于有了一种结束的感觉,那些和艾琳以及有关的事情,他曾挥手告别过吗?然而他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但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他觉得终于可以忘掉她了。他确信他们在一起时,生活曾像他刚才说的那样美好,但这已是过去的事情。。。
《我打电话的地方》
我说:“你打算怎么办?”但我并不在乎,即使她现在心脏病发作死掉,我也无所谓。
《距离》
他们曾经笑过,曾经相互依偎,笑到眼泪都流出来,而其他的一切,寒冷的天气和他将要去的地方,都不在他的思绪里,至少目前是这样。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邻居》
他们站在那。他们抱着对方。他们靠着大门。像是在抵抗一阵大风,极力保持平衡。
《没人说一句话》
我把它取出来。我拿着它。拿着只剩一半的它。
他的小说太迷人了,他在写“普通人的生活”,更甚者是生活不被人注意的琐事。我们都知道他写的远远不是如此。
他说,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不是什么冒险,而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
初读,会被一系列没头没脑的故事弄的一团糟。越读却越有味,卡佛,他的孤独一隅,有绝望,刺骨,空白,迷惘,深渊,极简,深刻。仿佛从中看到自己挣扎在梦魇中,在黑暗中走向空无的一切,没有退路。
他的写作不靠叙事者,叙事也是非确定的,利用省略和空缺的手法,令人惊喜感到新颖。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像是被照相机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组成,情节模糊,故事性不强但具有多义性。在小说结尾,似乎没有结局,不确定,模糊,也有可能是更加糟糕的结果。这都被迫读者去思考,去想象。
他说的很少,说的也很多。你可以看到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藏在字里行间,但如果你不想看,也看不到。那一代美国人迷惘,荒凉的生活,像我曾不动声色的离开,等待风吹过,带走自己的灵魂。然后接着匍匐、追寻,在灯红酒绿中老去。
”肉体上的爱,那种把你驱向某个特别的人的冲动,还有对另一个人的本质的爱,爱他或她精神上的东西。”
你们因爱而发光,但是,你们在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别人……很快,活着的一方就会跑出去,再次恋爱,用不了多久就会另有新欢。所有这些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甚至连记忆都不是。
他说“我只想说一件事”,那是他幻想的生活。也是我们梦境中的人生。
这本书是慢慢读的,也只能慢慢读。
白水一样,要放松全身的感官专注的去体会,大概才能触及到其中白描的、电影一样的场景。
不…不是电影,是和生活一样。
近乎残忍的忠实复刻出生活,读者们已经习惯了“小说式”的写法,读者有全知视角,再不济,也有着第一人称视角,你能清楚的看到动机,你知道主人公为什么发脾气,为什么喜欢喝茶而不是咖啡,你知道他,知道他的全部。
但在卡佛这里,你看到的只是单纯的生活,你看到他若有所思的拿起了菠萝包,吃了两口之后又扔掉,他为什么这么做?你不知道,你只能猜测,而你也再也无从验证你的猜测是否百分之百的绝对正确,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其他人的真实想法,对不对?
以前陈信宏写过一句话:人生如同凝望无言的风景,总是说不出的感觉最扎人。所以我们写下诗歌和词句,我们吟唱欢乐,共享悲伤,你在一本小说里能找到让你觉得“啊就是这样”的情节和句子——所谓的“共鸣”,是不是?作者替读者说出了说不出来的那些话,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可是卡佛呢?他太可恨了,你说不清的东西,他也不说清,模模糊糊如鲠在喉的摆给你看,你知道他大概要说的是什么,你知道,而你又说不清,那种感觉……仿佛…你看不到它在哪儿,但是你知道它在那里,可能是一种感觉、一个想法、似曾相识的人,某个瞬间,某个深夜,某个旁人看来你只是在照常吃饭的中午。
然而这就是生活啊……这就是生活。
不过卡佛虽然可恨,我倒也愿意为他的标题,读一读他。
《把你的脚放进我的鞋里试试》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可以看见最细小的东西》
《我打电话的地方》读后感(八):除此以外,又能做什么。
卡佛的小说与其说带给我一种简练的叙事风格,更多的是一种沉寂的气氛。那是一个底层的社会,故事的人物都是底层的群众。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不敢说故事里全是他的自传,最起码的一大半都是他在生活中的体验。
不忠的丈夫或妻子,缺乏关怀的家庭(父子母女),物质生活的拮据,他们生活中所咀嚼的是一种琐碎和无聊的混合物。主题不明,故事没有结局,叙事线索似乎总是不完美,所散发出来的色调总是灰暗沉闷,像涂抹在墙上的炭灰,越抹掉覆盖的面积越大。一种下坠的状态。
《没人说一句话》父母经常吵架,一切似乎在走向破裂。男孩向他们展示他的成功,一条只有一半的极大的鱼,被父亲扔进垃圾桶。
《肥》一个极胖的人走进餐厅点餐,女孩为他服务,他每说一句话都要喘一口气,女孩说她想增重,因为她怎样都吃不肥。千万别,他说,如果我们有其他选择的话,没有。没有选择。
《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那个沉默的男人说。他看起来是如此绝望。
《亲爱的,这是为什么》亲爱的,我是你的母亲,为何你总是欺瞒我,这是为什么。
《大象》父亲曾经是他的大象,他当时是如此无忧,幸福。如今他只觉他成为了那头被骑在头上的大象,负重让他无法呼吸。
《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不是我父亲的错,那是谁的错。从那以后,父亲所有的一切都往坏里变,因为自从哑巴从那个深暗的池塘里自杀后,除了坏时光,什么也没有。
《自行车、肌肉与香烟》爸爸,你会觉得我在发神经,但我真希望你小的时候我就认识你。
卡佛前期的文章都是在表达绝望,绝望达到一定程度,便显得轻描淡写,若无其事。他们所遭遇的事都是生活,最真实的露骨的艰难的没有任何修饰的。不可挽回,无法躲避,既不能后退,前行却艰涩。而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像往常的日子所做的事情一样,关上门,熄掉灯,躺下床。除此以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打电话的地方》读后感(九):为什么要看雷蒙德·卡佛
说到短篇小说,传统大学教材推重契诃夫、欧·亨利与莫泊桑,事实上,即使是短篇小说之王的契诃夫,也未必适合今天:
首先,他的写作背景是农业文明的旧城市,充满了小市民与王权代理者之间的博弈,这并不是现代生活的主要矛盾,在现代化大都市中,最大的困境是小我与大城之间的冲突,每个人都不想被吞没,然而,现代城市超级规模所带来的超级平庸,彻底扼杀了这种可能。
第二,传统的单线式写作无法深入内心,只能靠故事的突兀展现复杂的人性,这就不免虚假与做作,事实上,多少人是按故事情节来生活的呢?我们身边充满了片段,但很少是故事。一个复杂的故事,往往是对阅读的高级欺骗。
第三,写实主义本身存有缺陷,它只能写变态人物、变态环境与变态情感,它的崛起与百年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困扰我们的问题一一找到世俗解决方案之后,小说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实,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写实主义的困境。
毕竟,现代社会拥有了太多写实的工具,比如摄影、摄像、音频等,人们不再需要从文字记录中获得现实感,普通人阅读小说的最大理由被取消了。在相当一段的时间中,小说在撒娇、在反抗,现代主义充分释放了小说的审美个性,让它更视觉化、非深邃,它越来越像博物馆中的展品。
有趣的是,美国文学走了完全不同的路数,绝大多数美国作家依然坚持着写实理路。因为美国没有旧贵族,文学审美的市场太狭窄,此外,作为大陆国家,拥有大而化之的心态,说好听点,是不屑于炫技,说不好听点,就是没那个敏感与才华。
雷蒙德·卡佛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美国作家,他的写作“皱皱巴巴”,像大多数科班出身(美国写作居然是有科班的!)的作家一样,中规中矩,故事完整,注意细节,技术上具有非创造性的高超:他的小说都是两个故事,甚至是三个故事,而情节之外的填充物,也大体是舞台化语言、细节动作、通感之类。
然而,卡佛有一种独到的东西,就是深刻的无聊感,他笔下的主人公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与盲目,对彼岸彻底漠然,他们是反神圣、反超越甚至是反情节的现代人,可麻烦的是,情节与命运总在某个角落抓住了他,给他致命一击。
用平静的心情叙述生活的悲剧,用写实主义传达现代主义的主题,这是卡佛特别突出的地方,别人是在讲好故事,而他在讲生命的败局。如果说现代性是纯色,而写实主义是色调的话,卡佛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所以他走进了大师的殿堂。
从当代人阅读的视野看,卡佛无疑比契诃夫好得多。
《我打电话的地方》读后感(十):关于《发烧》的碎碎念
先说好哈,我只是个医学僧渣渣,关于文学也不是很懂。所以我说的这些碎碎念是完全不专业的,跟文学理论啊小说技巧啊啥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极有可能是我自己各种yy,还会理解偏差啥的,但是看完这篇小说以后我实在是忍不住想说点啥,只求轻喷哈哈~
在一个关于王尔德的帖子里看见有人推荐卡佛的小说,就找来看看了。没想到一翻开这本我打电话的地方就停不下来了,事实上我停不下来的原因有点不好意思说。。看一篇感觉到高潮的时候,一翻页竟然没了。。没了。。是的直接下一篇了,然后我就一脸懵逼的翻回去看看前面到底写的啥,咋就没了呢,接着就发现我果然没看懂哈哈~但是一想这不行啊,不能因为这篇没看懂我就放弃啊,然后我就抱着下一篇也许就看懂了看下去。抱着这样的信念一篇一篇就看得停不下来了。
虽然有些地方没有很懂,但是每一篇都有种进入作者营造的那种气氛里的感觉,小旅馆里出轨的丈夫,戒酒所里烦躁的男人,公寓里神经兮兮的妻子,哭闹的孩子,小心翼翼的母亲,上门的推销员,酒吧里看着已经出轨的父亲的,冰箱里的咸肉,厕所的香槟,烤箱里的面包片,柜子上的杜松子酒,哦对,还有卡佛貌似很喜欢的电话。。。所有的画面就好像看的见似的。每篇都有点似懂非懂但又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作者想传达的意思,就是这种神神秘秘的感觉一直吸引着我看下去。
好,现在说说发烧这篇。卡莱尔和前妻曾经相爱,有一对儿女。两个人都算艺术家吧,生活原本幸福,然而妻子艾琳却因为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他的同事跑了。。对,出轨并抛弃了他们三个。卡莱尔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两个宝贝,生活一团糟,尤其是在找了个奇葩看护之后。生活的陷入这种慌乱之后他觉得自己不再会有心情和别的女人约会,包括他现在的女朋友也不能给他带来点安慰。这所有一切在韦伯斯特太太来到他家做看护之后有了改观。孩子们和他被她照顾的很好,他开始有心情投入到新的恋情里,并试着忘掉艾琳并且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恨她。然而好景不长,韦伯斯特太太也要离开他们了,不巧他生病了,发烧。善良的韦伯斯特太太没有立刻抛下他们,而是继续照顾他和孩子们知道他有点好转,在送走韦时,她说明早我还会像往常一样来的。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我竟然看哭了。。。。生活里总是有那么多的人和事,他们会搅得你的日子兵荒马乱,让你难过的想哭,总有一天他们会走的,会离开你。也会有些人和事让你觉得生活也不至于那么糟糕,但是他们也会走的,离开你。我感觉的到克莱尔和孩子们对韦太太深深的依赖,就像是我小时候一会儿找不到奶奶就哭个不停的那种感觉一样,那种久违的要失去依赖的恐慌在这篇小说里我又感受到了。就像艾琳说的,“怎么失去的,还会怎么回来。”也许吧,还会回来,然后再次失去,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好的坏的都难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