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的识人,胆魄,人际交往能力,思维的敏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有龄的成功,胡是起了关键的作用。在王有龄的仕途上由胡出谋划策,化险为夷。
王有龄投桃报李,使得胡赚的第一桶金。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大气氛促成官商勾结。也隐约写出胡的性格缺陷,为最终的失败埋下伏笔。
《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二):胡雪岩
前三部写的很不错,第四部读到一半感觉拖沓没有亮点。感触有几点:1.想做事,要学会取得别人的助力,单打独斗不成气候。2.做人要低调,得势不能欺人,凡事给人留一步退路。3.官商是不可分离的,纵古至今。4.旧时高档场所的失足妇女其实都是很有才华的,不是纯粹的肉脔,并且风花雪月之地都有很多的雅趣之规。5.政治斗争是一件复杂而危险的事情。
《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三):择其善者而从之
想看很久很久了,只为当年纸书太贵,电子书也不便宜。后来总算…有…点…钱…了。赶紧买来。一口气看完终于过瘾却又意犹未尽。其实胡雪岩不是败在政局上,而是败在太讲义气,太讲诚信!如果他改弦易辙投靠李鸿章,一直见风使舵,自然可立于不败之地。但他的成功也是因此而起。如果要他做个小人,那才是大大的悲剧。
受益匪浅!
自古政商不分家,想要在中国的商战中夺得一席之地,少不了政治关系的庇护。
与此同时,自身也要具备相当出众的各方面能力,如:交际能力、说话能力、执行能力、识人能力等,还有就是做事的魄力。
胡雪岩的成功更多的来源于其出众的交际和口才,另外就是极强的执行力。
《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五):传统文化下的商人却把信用看着更重
这本书非常精彩,从胡雪岩身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继承。无论在官场,情场,生意场上,胡雪岩都践行自己“不遭妒”的理念,既为自己也为别人着想,有口皆碑的信用成就了他的大事业。尽管一己之力抵抗不了时代潮流,他那份情义,那份担当确是当今很多大企业都做不到的。“讲良心”,讲信用,虽最后悲惨落幕,在我心中依然是可敬可佩之人。
胡雪岩被称为中国“商圣”是有一定道理的,其经商的宗旨是“戒欺”“真不二价”,也就是为商的诚信之道。反观现在,很多商人诚信只是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他能够从一个跑街的三年成为清朝第一富商,靠的是胆识、机遇、还有贵人。从首富到一贫如洗只用了三天,是他越界而为。政商两界即合作又排斥,无论是政越界到商,还是商越界到政,到最后都会因为政商混淆而一败涂地。商人的命运永远都没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口气六本全部看了,对人物刻画的比较全面。从30几岁写到破产抄家。商场里的描写惟妙惟肖,读多了可以提高情商。
里面有个歇后语挺好玩的的:
麻布筋多,光棍心多
主人公依靠左宗棠,最后又因为卷入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斗争而失败。究其失败的原因,其中固然有对敌势力的陷害,不过和主人公后期摊子铺的大,用人失败有更大的关系。
《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八):高大爷的书真是不符合我的口味啊
1、感觉高阳的书,各种搞女人(搞女人也不必看胡雪岩啊,高富帅把妹没有参考价值啊)琐碎无比,市井味道太重,却缺乏历史小说的背景感。
2、东拉西扯,各种非重点人物乱窜,如果洗练一点,着重讲华洋商战,政商关系,那也紧凑一些。
3、有些人说高阳的书讲的是厚黑学大典,这个倒是冤枉高先生了,胡雪岩人还是很大气厚道的好不好。
4、还是喜欢唐浩明,二月河。高阳的书以后不会买了。
《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九):时势造英雄
胡雪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对人情世故的熟悉和运用,对于人际关系的了解和谋划,对于未来时局的预见和把握。
其失败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业务拓展过于庞大导致其用人失察进而失去对事业的掌控,左宗棠和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清朝重农抑商制度的限制,不能与时俱进地走上机械工业代替传统手工的道路等等……
官商结合是胡雪岩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后人讨论最大的争议点。可以说这是把双刃剑,权利让胡雪岩事业的发展获得了很多的便利,最终也导致其事业短时间内倾倒。
试图通过此书寻找成功的秘诀的人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都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人情世故的练达是商人成功很重要的一种品质。
《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十):读《胡雪岩》
左宗棠说:你是生逢其时,财色双收,官居二品,商界知名。 胡雪岩说:我是天从人愿,赌博一生,看似风光无尽,实则如履薄冰。
看《胡雪岩》,作为一代豪商,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的。然而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则是左公宗棠。虽不如胡雪岩那么大富大贵,却也从不吝啬; 虽不像六王爷般权倾一世,却也是封疆大吏,和李鸿章分占两堂; 虽为领军大帅,却爱兵如子。虽年事已高,却照样亲自挂帅上阵,打得沙俄溃不成军; 虽阻挠万千,仍据理力争,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想当年在中法战争中,大清虽胜,却反而签署丧权辱国之《中法天津条约》,当时老师讲到这段历史时,也是极为愤慨,我亦是鄙视有加。如今,只能是怒大清王朝之不争,哀左公宗棠之不幸了。当一个人背叛了祖国时,历史记忆不衰;而当国家对不起子民是,历史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历史真的是不能改变,只能慨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