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本由曹雪芹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18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一):谁都不喜欢花袭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二佳的汽水”(erjiaqishui),欢迎关注。
《红楼梦》读后感(二):多样化的《红楼梦》
多样化的《红楼梦》
就我多次阅读脂抄本和程高本《红楼梦》的直接体验来看,当然脂本更好看,更精彩,有对人性的深入透视,读起来过瘾,文本质量更高,叙述风格文言化,文化内涵更为厚重。程乙本的语言明显女性化、过于情感化,人物性格改变了,宝玉变得更加“娘炮”化,叙述风格口语化,有时感觉很恶心,突兀,很不习惯,简直不堪卒读。
《红楼梦》和程高本的作者肯定不止一个人,有曹雪芹的亲人或朋友,但是脂本是曹雪芹所作。
近年来,周汝昌走的是一个极端,凡脂必佳,忽视程高本和后40回的价值,脂本越古越好的“返祖”论。相反,近年来程甲本的地位在上升,程甲本是“新新红学”的最好切入点,有欧阳健,还有曲沐、陈林等人的“程前脂后说”的另一个极端,认为全部“脂本”都是后人作伪。也有一般的拥程派,包括一些文化名人,如林语堂、钱钟书、白先勇。
冯其庸算是走中道,前80回肯定是脂本(庚辰本),但也没有忽视程高本。这个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对于不同的版本喜好,可能是每个人的先入为主才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吧,然后,就千方百计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红楼梦》读后感(三):也谈秦钟“遗言”——对白先勇先生解读的不同意见
白先勇先生是小说家,本身也教授《红楼梦》课程多年,通过他的研究,他认为《红楼梦》程乙本要优于庚辰本。2017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中,收录了白先勇先生所作的前言,在这篇前言中,他用了不短的篇幅论述了程乙本优于庚辰本。今天来谈谈他其中的一个论据,即秦钟遗言。涉及本部分的内容,全录如下(见该书前言第13页):
秦钟是《红楼梦》中极少数受宝玉珍惜的男性角色,两人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同进同出,关系亲密。秦钟夭折,宝玉奔往探视,“庚辰本”中秦钟临终竟留给宝玉这一段话:“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这段临终忏悔,完全不符秦钟这个人物的个性口吻,破坏了人物的统一性。秦钟这番老气横秋、立志功名的话,恰恰是宝玉最憎恶的。如果秦钟真有这番利禄之心,宝玉一定会把他归为“禄蠹”,不可能对秦钟还思念不已。再深一层,秦钟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又具有象征意义,秦钟与“情种”谐音,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警幻仙姑《红楼梦》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便成为《红楼梦》的关键词,秦钟与姐姐秦可卿其实是启发贾宝玉对男女动情的象征人物,两人是“情”的一体两面。“情”是《红楼梦》的核心。秦钟这个人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禄蠹”,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程乙本”没有这一段,秦钟并未醒转留言。“脂本”多为手抄本,抄书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识见解,“庚辰本”那几句话很可能是抄书者自己加进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制造这种矛盾。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白先生说,秦钟遗言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我认为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我们论述一部作品的主题时,一定要摒弃自我偏见、自我观念认知,而要回到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中。因为,假如不这样做,往往便如黑格尔所说,“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
实际上,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这种“改变了古人”的错误并非没有犯过,所谓“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现在解读《红楼梦》所秉持的宝黛叛逆、唱响了封建社会的挽歌、阶级斗争等等观点,往往是几十年前意识形态在这部伟大作品上的反应,而并非作者的本意。
那么,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即便《红楼梦》的主题不单一,也至少包含了这一层的意思,那便是作者曹雪芹的忏悔。作者这种忏悔的心态,在小说重要的第一回,已交代明了(以下引文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研所1996年版):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在写到不得补天的石头时:
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石头上的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本在此处批曰(以下批语均出自吴铭恩《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书之本旨。惭愧之言,呜咽如闻。《红楼梦》第三回,有《西江月》二词批贾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之前有论者说,这两首词是“寓褒于贬”,这么说是在夸赞贾宝玉了。今天我们读来,未尝不可以作为作者的无奈自嘲,而并非褒扬。
类似上文所举的例子,还有一些,已能说明作者创作的主题,其中便有忏悔。这么说来,秦钟遗言于贾宝玉,让他“立志功名”便不奇怪了。而就在秦钟的遗言处,有脂本批曰:
谁不悔迟。此刻无此二语,亦非玉兄之知己。观者至此,必料秦钟另有异样奇语,然却只以此二语为嘱。试思若不如此为嘱,不但不近人情,亦且太露穿凿。读此则知全是悔迟之恨。实际上,秦可卿与秦钟皆“钟情”,说二人都是因情而死也不为过。姐姐秦可卿临死托梦,嘱托脂粉英雄的凤姐预备家族衰败的对策,而弟弟秦钟临死返魂,嘱咐最像国公爷的贾宝玉立志功名。秦氏姐弟完成了对最有可能振兴家族的两个人物的告诫与嘱咐。作者这样运笔,或有深意存焉,也更可能如此写吧。
《红楼梦》读后感(四):再读红楼有感
谁为情种?
以前看红楼梦,惊叹于黛玉之才难得,今天重读,亦觉宝钗之品,袭人之贤,平儿之善,紫鹃鸳鸯之忠,尤三姐司棋之烈,甚至贾母的理智都可贵。
宝玉出家,以前觉得是因为黛玉之死心灰尘意冷。今天反观,宝玉对很多人都有情,层次不同,奠金钏祭晴雯,对后来成为妻的宝钗还有实际的妾袭人也很体贴。当然,他最爱的是黛玉,唯有黛玉独与其他不同。他们都是神仙一个是潇湘妃子,一个是神瑛使者,两个的慧根他人犹不及,更有木石前盟的前缘,降珠仙草要来还债,补天神石幻化成宝玉要来历劫。所以在今世,他们心心相通,两个人做了同一个梦——“宝玉掏心”个人认为比宝玉送旧帕子,黛玉焚诗稿更感人,他们有些灵魂伴侣的意思在里头。所以,灵魂伴侣是命里定的,有没有是个问号?有了也不一定会在一起。
佛家的因果与儒家的厚德载物,在红楼梦里也有体现。王熙凤,很有现在的霸道女总裁的风范,女人拈酸吃醋的多,她却为了贪财和争风吃醋害死好几个人,最可悲的是尤二姐,临死还不知是她在背后搞鬼,还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
王熙凤和贾雨村算是红楼梦里厚黑学用到极致的代表,两个都会演戏,贾雨村为了自己上位不惜过河拆桥害贾家。这两个家伙最后的下场都不好,一个拼命敛的财被操了家,一个苦心经营的官没了。贾母临终前叫王熙凤修修福,甄士隐也出来启迪贾雨村。
还有赵姨娘,为了贾环出头,总要害贾宝玉和王熙凤,甚至对自己的女儿探春也没有一丝怜惜之心,还巴不得她远嫁出去像迎春被虐待,也是让人无语。还有那“呆霸王”薛蟠的奇葩老婆,一边啃油炸骨头,一边想下毒害香菱,对婆婆小姑子不好,还想勾引小叔子,最后把自己给毒死了。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她的学识和人品都好,连最后黛玉的心也被她收服了,儒家的纲常是她一切的行动准则,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是不会出错的,所以她的适应性很强。贾母选孙媳妇弃黛玉也要选她,与宝玉成婚时,宝玉已半痴傻,她也知道宝玉喜欢的是黛玉,但她没怨言,尽心做好一个贾家媳妇的本分,和尚拿玉回来时要一万两大洋,贾家被抄家,她也愿意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出来赎玉。所以,宝玉不爱她但尊敬她,贾府上上下下也都尊敬他。从种种迹像看,到最后,她应该跟李纨差不多,把和宝玉的孩子养大,这个孩子很有出息,和贾兰“兰贵齐芳”,复兴贾家。
袭人真心爱宝玉,她相对贾府其他丫头比较自由,有机会离开的,在没有名份的情况下,一直对宝玉衣食住行悉心照料,倚重王夫人,免不了会去把怡红院的事情通风报信,我也疑心晴雯被赶走跟她有关,但最后她担心闹出人命,对王夫人和贾母讲出宝玉与黛玉的感情,说明她本质还是善良,宝玉娶妻的事事关她后半生的幸福,黛玉一句“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到东风”让她害怕,暗暗希望宝玉娶宝钗,有点私心也正常。无意间还被宝玉踹过两脚,她对宝玉算是一片赤诚。她后来嫁给蒋玉菡,虽然未能如意陪伴宝玉身侧,结局不错。
平儿算是里面最为难却又最善良的一个角色了,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一边给狠辣的王熙凤当秘书,一边又是贾链的妾,他们三人的场景和对话部分也是里面比较好玩的。她从不狐假虎威,搬弄是非,同情弱势群体,背着王熙凤做过一些好事,对下人也优待,给尤二姐送过吃的,后来王熙凤死了,她一面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办葬礼,一面和刘姥姥配合救了巧姐。她的行为最终感动了花心的贾链,休了秋桐,把她扶正当了奶奶。
后四十回,很多人不喜欢,我却认为描写亲情的部分很动人。贾家抄家了,贾母祷天让家族所有罪过一己承担,望保子孙平安,又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妥善又有条理地安顿好各房各家。并不责怪凤姐放高利贷的事,反而去看望安慰生病的她。明明是贾赦贾珍等不肖子孙导致家业衰败,她临终前说子孙个个都是好的,很宽容。平时对一些小人物,馒头庵的小和尚都很宽容,平时看她都在享福,吃吃喝喝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家变时,她站出来撑起了一段时间。还有刘姥姥,一把年龄了身体很硬朗,还在干农活,脑袋也清醒。她们虽然一个身在世家,一个身在农家,却都各有福份。有的人,是吃不了苦的人,有的人,是享不了福的人。
贾政这个人在后四十回也立体了,前面他就是个中庸的人,然能力不强,也守着家业恪守本分,不像贾赦贾珍胡乱败家,家败后,看着贾母受惊,多次流泪下跪说不孝。其实他蛮孝顺的,一直都很尊重贾母,看在贾母的面子上一味迁就宝玉。后来宝玉决定参加考试,笃定了出家的念头,下跪泪别王夫人那一段也很感人“母亲生我一世, 我也无可报答,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回来。那时太太喜欢喜欢,便是儿子一辈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后来贾政在送贾母灵柩返回路上,停船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遇到已经出家的宝玉,剃了光头,赤着脚,披着红斗篷,一见他,就跪下来,拜了四拜,后来飘然离去。留下贾政怅然良久,“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动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一词”明白“,父亲终于懂得了儿子,以前在脂粉堆里混,不求功名,原是因为自己不懂他,父子终于在精神上沟通和解了。
关于红楼梦,有很多想表达,今夜所想无非是:1、感情的事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2、对因果轮回还是心存敬畏,这样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不至于偏离失所!3、珍视亲情,珍视世间真挚的一切!4、这个时代,让广大女同胞活得有选择有尊严有自由,很美好!
《红楼梦》读后感(五):台湾桂冠版《红楼梦》的前世今生——细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程乙本校注版《红楼梦》的版本来源
台湾桂冠版《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细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程乙本校注版《红楼梦》的版本来源
元白 时戎
----
【按】 本文撰于2016年10月,时值台湾时报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及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出版,引起笔者兴趣,合作对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的来龙去脉做了一番考证,从考证到成文,历时三月始成,先后投稿至两岸两家有影响的书评媒体,均无下文。现值时报新桂冠本《红楼梦》易名程乙本校注版《红楼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本,我们决定在网络刊布此旧文,就教于海峡两岸的红学前辈及同好。
----
近来台湾读书界最受关注的新书莫过于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7月出版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以及连袂推出的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集白先勇一生研读《红楼梦》的心得,必然极受瞩目,而消失多年的桂冠版《红楼梦》借着白先勇先生回台大讲授《红楼梦》的良机强势复出,为《红楼梦》爱好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在白先勇为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所作的“前言”中,梳理了《红楼梦》自诞生到时报新桂冠版的发展脉络,并说明桂冠图书公司旧桂冠版《红楼梦》的底本为“启功注释本”和“唐敏等注释本”,惟对这两个底本的来历与内情着墨不多,新、旧两个桂冠版《红楼梦》的相关说明文字对此均语焉不详。
何谓“启功注释本”?何谓“唐敏等注释本”?启功为知名国学大师,唐敏又是何人,竟在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的文宣上与启功大师并列?桂冠版《红楼梦》的底本像是个谜,这中间到底有何隐情?是来自大时代战乱的局限?或是来自两岸对峙的距离?
笔者至为好奇,为此作了一番考证桂冠版《红楼梦》底本真相以及在台湾流传过程的寻幽探胜之旅。
何谓“启功注释本”?
1983年桂冠版《红楼梦》两个底本之一的“启功注释本”来自大陆,即采用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隆重出版的程乙本《红楼梦》,由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校订标点,其注释为国学大师启功所作,故又称为“启功注释本”。也就是说,1983年台湾出版的桂冠版《红楼梦》,即是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无意间”在台湾发行的一个版本。
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最早可追溯至1927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据胡适藏程乙本《红楼梦》重排的通行本(所谓通行本,指印数特别大、再版印刷次数多、销售时间长、发行范围广、好评比较多的版本)。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属的作家出版社曾经出过一版以亚东版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风评不佳。
1954年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出以程乙本原本为底本的新通行本《红楼梦》,其时刚好周汝昌、周绍良加盟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两位都是对《红楼梦》素有研究的学者,周汝昌刚刚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周绍良后来与朱南铣合作,以“一粟”笔名编著《红楼梦书录》、《红楼梦研究资料彙编》,这些著作皆为当代《红楼梦》研究的奠基之作。
新通行本《红楼梦》即由周汝昌、周绍良以及清华大学中文系出身的李易担任编辑,三人合作以程乙本原本为底本,并参考五种程甲本系统的刻印本及脂本系统的庚辰本、戚序本,精心标点、整理、校订正文,每回均附有校记和注释。
新通行本《红楼梦》的注释由启功单独完成,稍早合作编写1953版《红楼梦》旧注的俞平伯、华粹深、李鼎芳三人因故退出。启功整理增删旧注并新增了一些他个人独有的注释,因启功本人的家世渊源和学术背景,使得新版本的注释见解独到,要言不烦,深入浅出,备受好评,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
1957年10月,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标点校订正文配置启功注释的人民文学版新通行本《红楼梦》正式出版,至1982年3月为止,这本以程乙本为底本的人民文学版通行本《红楼梦》再版重印多次,二十五年间发行三百余万套,尤其1972年至1981年的十年间,该版本为大陆唯一的通行本,兴盛达于顶峰。
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经过多年筹备,推出以脂本系统的庚辰本为底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冯其庸主持)的新通行本《红楼梦》,取代了程乙本旧通行本,风行二十五年的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一夕之间由盛转衰,正式走入历史。时至今日,大陆有多种以程乙本为底本的通行本,权威的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标点校订正文配置启功注释的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却再也没有重印过,一代风流随风而逝,消失在旧书店的尘埃中。
不料,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却在台湾复活,自1983年桂冠版《红楼梦》出版,到2004年后桂冠图书公司停业,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以桂冠版的名号,又在台湾独领风骚二十年。
何谓“唐敏等注释本” ?
桂冠版《红楼梦》的大部分注释和评解来自于所谓“唐敏等注释本”,自桂冠版《红楼梦》诞生以来,众多台湾读者很少有人察觉此注释本同样来自大陆,其本尊为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红楼梦注解》,作者署名为“毛德彪、朱俊亭等编写”,均来自山东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追根溯源,这一本不为台湾读者了解的《红楼梦注解》,源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72年,经过数年动荡之后,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再度印行,该年印行竖排版本,1974年又印行横排版本,时值文化荒漠期,这两种版本广受读者欢迎,销量惊人。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评《红楼梦》”运动也于当年发动。可是,《红楼梦》不是那么好读的,一般读者读起来,不免吃力,于是民间出现各种形式的《红楼梦》参考资料。鉴于人民文学版《红楼梦》的启功注释虽精彩却不多,为启功注释补注的无正文注释本纷纷出现,这类注释本因无正文,须和“启功注释本”的正文搭配使用。其中,由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后称中文系)毛德彪、朱俊亭等九人编写的注释本以其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多次再版重印,很受欢迎。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的注释本即为桂冠版《红楼梦》的另一底本。1975年、1977年印行内部铅印本,书名为《红楼梦注释》;1981年经大幅修订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书名为《红楼梦注解》;1983年后出版的增订本,更名为《红楼梦注评》。
台湾的桂冠版《红楼梦》采用了1981年出版的《红楼梦注解》作为底本,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1.回前说明;2.词语注释及简评;3.诗词译文;4.诗词简评。
由于《红楼梦注解》出自1970年代前期的文革时代,其说明和评论部分包含大量的政治性术语,其观点不免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色彩。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的注释本自1981年公开出版后,作者署名都是“毛德彪、朱俊亭等编写”,1981版前言“说明”按姓氏笔划顺序罗列了九位作者名单:毛德彪、刘盛昌、刘瑞轩、刘茂辰、朱俊亭、姚承宪、唐敏、曹允亮、谢亚非。
按该书署名,毛德彪、朱俊亭为该注释本主持者兼第一、第二作者,唐敏为参与部分编写工作的普通作者之一,并非主要作者或主持者。
里仁版校注本——桂冠版《红楼梦》的前世
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即“启功注释本”)与广西人民版《红楼梦注解》(即“唐敏等注释本”)在台湾联姻的过程颇为曲折,其关键人物为里仁书局发行人徐秀荣。
1980年代初,正值人民文学出版社筹划以脂本“庚辰本”为底本的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替换启功注释程乙本《红楼梦》之际,徐秀荣率领里仁书局编辑团队经过很有创意的编辑工作,巧妙地把人民文学版启功注释程乙本《红楼梦》与广西人民版《红楼梦注解》组装在一起,将两书合并,编制出台湾第一部有完备、详尽注释的《红楼梦》通行校注本,于1983年四月出版,书名为《彩画本红楼梦校注》。这个里仁版校注本印数不多,现已成为不常见的珍本,可视为桂冠版《红楼梦》的前世。
里仁书局徐秀荣团队的编辑方式颇为独到:
首先,里仁版校注本的“正文”及“校记”全部由周汝昌、周绍良、李易三人标点、校订、编写的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移植而来。
其次,将启功撰写的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注释”与广西人民版《红楼梦注解》的“词语注释及简评”、“诗词译文”、“诗词简评”等按序重新编排在一起,构成里仁版校注本的注释。
再次,将《红楼梦注解》的“回前说明”由回前移至回末,并大幅删节改写《红楼梦批注》中“回前说明”、“词语简评”、“诗词简评”的政治性观点和术语,以适应台湾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里仁版校注本沿用了《红楼梦注解》的附录“红楼梦人物表”及“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
徐秀荣(署名徐半痴)为里仁版校注本撰写了“出版前言”, 该文收录了1972年后再版的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中〈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的大部分内容,盛赞里仁版校注本为“目前最通行的百二十回本”,该本“注解最为详备、比后出的冯其庸主教(疑为‘校’)本更有过之”,显示徐秀荣对里仁版校注本的高质量及市场前景有充分的自信。
孰料,里仁版校注本推出不久,旋即遭到里仁书局弃用,将该书出版权整体转让给桂冠出版公司,转而引进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2年3月出版的以脂本“庚辰本”为底本的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新通行本,即徐秀荣在里仁版校注本“出版前言”中提到的所谓“后出的冯其庸主教(校)本”。
新的里仁冯其庸版校注本于1984年4月推出,即通行至今的《革新版彩画本红楼梦校注》,该本开启了脂本《红楼梦》在台湾通行之滥觞。里仁书局为何不惜代价,在一年之内重排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个中谜团仍属未知。
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桂冠版《红楼梦》的今生
桂冠出版公司得到里仁版校注本《红楼梦》出版权后,很快于1983年10月出版,这就是在台湾《红楼梦》出版史上享有盛誉的桂冠版《红楼梦》。桂冠版书名更名为《红楼梦》,作者署名仅保留“曹雪芹”,删去原里仁校注本的“高鹗”作者署名及“启功等校注”,里仁版校注本的彩图亦没有保留。
桂冠版《红楼梦》历经多次再版印刷,风行二十余年,深受台湾读者欢迎,直至本世纪初桂冠图书公司式微方才绝版。
桂冠版《红楼梦》拥有一位重量级读者白先勇,白先勇不仅本人钟情桂冠版《红楼梦》,多年来在美国加州大学讲授《红楼梦》课程,即使用桂冠版《红楼梦》作为教材。在白先勇的推动下,2016年7月,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取得桂冠图书公司授权,复刻再版了桂冠版《红楼梦》,此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可视为桂冠版《红楼梦》的今生。
与旧桂冠版比较,时报新桂冠版的正文、校记、注释均维持旧桂冠版的原样,仅删去旧桂冠版回末的“说明”,注释部分的“词语简评”、“诗词简评”则予以保留,由于当年徐秀荣团队的删改并非彻底,时报新桂冠版保留的评论性文字里仍可见到大陆1970年代政治观点与术语的遗迹。
笔者认为,桂冠版《红楼梦》的再版有两项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一, 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在大陆已消失三十四年,短期内似无重生的机会。桂冠版《红楼梦》的复活,保存了人民文学版程乙本《红楼梦》的血脉,尤其是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标点校订的正文及编写的校记在《红楼梦》出版和研究史上有独特的重要性,弥足珍贵,藉由时报新桂冠版《红楼梦》的出版得以延续其香火而不至于失传,对两岸的《红楼梦》研究者、爱好者来说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其二,在脂本系统校注本《红楼梦》垄断通行本市场的当下,桂冠版《红楼梦》的再版,让久违的一百二十回程乙本《红楼梦》校注本再度在台湾出现,给热爱《红楼梦》的台湾读者提供了研读程本系统校注本《红楼梦》及比较脂本、程本优劣的机会,这也是桂冠版《红楼梦》再版的特别意义。
《红楼梦》的版本沿革史极其复杂,有许多难解之谜有待解决,如脂本与程本孰优孰劣,《红楼梦》研究界的各家各派争论数十年,从无定论。即便热爱《红楼梦》的文学大家,意见也不一致。白先勇极力推崇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程乙本,对后四十回续书不吝赞美之词;张爱玲则恨《红楼梦》未完,后四十回续书好比是“断臂维纳斯装了义肢”,更恨还对断臂的维纳斯斧正了一番——程本(指程乙本,即桂冠版《红楼梦》的底本)回头擅改前八十回脂本的文字。
作为热爱《红楼梦》的当代读者,应不囿于名家之说,而应在研读、比较不同版本异同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与判断,从不同角度得出自己的心得结论,这种鉴赏体验乃是研读《红楼梦》的乐趣所在,也是桂冠版《红楼梦》转世归来的价值所在。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启功注释,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标点校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59、1964、1972、1974、1979
《红楼梦注解》,毛德彪、朱俊亭等编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彩画本红楼梦校注》,曹雪芹、高鹗著,启功等校注,台北:里仁书局,1983
《红楼梦》,曹雪芹著,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3
《红楼梦》,曹雪芹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
《红楼梦》(程乙本校注版),曹雪芹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016.10.9 定稿
注:元白、时戎为文史爱好者、独立写作者,分居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