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外更新》是一本由莱瑞·克莱布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外更新》读后感(一):一本难得的好书
《里外更新》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深刻,所谈论的主题对于当代基督徒来说又及其重要—我们在逃避内心最深层的失望与沮丧,装作一切都好。尤其难得的是,全篇没有大多数属灵书籍里的那种大而无用的对圣经的引用,有的只是作者对困境一针见血的指出和尝试的解决方案.
派克医生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生苦难重重。《里外更新》以此为基本前提,但克莱布博士更想要说明,我们当代基督徒该如何去面对这一困境,是逃避?是克服?是更多的读经祷告?是更多的参与教会事工?但当这些措施都徒劳无功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我们被生活的刀子割的遍体鳞伤时,一般人的做法是赶紧包扎伤口,勇敢一点的会冲上去夺下刀子。但《里外更新》的作者却教我们直视伤口的最深处,找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如果你曾经看过一本书而泪流满面,那你就知道,它触碰的是你的心灵。曾在书店多少次看到它,却不抵买它回家后,慢慢翻它。本以为看书需慢读,却发现这样反而拖延速度。于是昨晚奋起直追,看了三分之一。
看到很多案例,别人的故事都有我的影子,我承认,我对父母很失望,他们没有给与我期许的童年,我不快乐,很孤独,没有人可倾诉,我封闭起自己的心,抗拒与人深一步的交流,怕别人伤害我,也怕伤害到别人。
我很会分析自己,却不能改变自己的自卫本性。内心敏感多刺,做个老好人,只为维持表面的和平。曾经抑郁,现在也与人为善,其实只是保证自己能被好好保护起来罢了,不能扩展友情,爱情或亲情。没法谈感情。
《里外更新》读后感(三):书还没看,只是看到某些评论的一点感想(因字数超了短评的限制,就写了书评,望见谅。)
看到有人说对同性恋的态度不能忍受,我只能说神恨恶罪但爱罪人。所谓同性恋者有时并不是他们想去这么做而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我们不是这类人但并不代表就比他们好,所以不用五十步笑百步。想起杨腓力的一段话:人一旦被恩典触摸,就不再把歧途上的人当作“那些邪恶的人”或是“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可怜人。”我们也绝对不可以找对方是否有“值得爱的地方”。恩典教导我们:上帝爱我们是出于祂是怎样的一位上帝,而非因为我们是怎样的人。 至于有些人看到信仰就觉得是心灵鸡汤,或者持不屑的态度认为信仰都是虚无的我只能说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高于人和生命的绝对真理存在,那你的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所谓的道德观信念感通通没用,你也不必谈什么正义和邪恶,更不用思想,人不再为人与畜类无异。我不会强迫你接受基督,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寻找那个超越一切的绝对真理,哪怕只为了对自己负责。你不必担心会失望,如果世界上真有一位神,那么当你寻找就必寻见。
《里外更新》读后感(四):书还没看,只是看到评论的一点感想。
看到有人说对同性恋的态度不能忍受,我只能说神恨恶罪但爱罪人。所谓同性恋者有时并不是他们想去这么做而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我们不是这类人但并不代表就比他们好,所以不用五十步笑百步。想起杨腓力的一段话:人一旦被恩典触摸,就不再把歧途上的人当作“那些邪恶的人”或是“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可怜人。”我们也绝对不可以找对方是否有“值得爱的地方”。恩典教导我们:上帝爱我们是出于祂是怎样的一位上帝,而非因为我们是怎样的人。 至于有些人看到信仰就觉得是心灵鸡汤,或者执不屑的态度认为信仰都是虚无的我只能说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高于人和生命的绝对真理存在,那你的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所谓的道德观信念感通通没用,你也不必谈什么正义和邪恶,更不用思想,人不再为人与畜类无异。我不会强迫你接受基督,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寻找那个超越一切的绝对真理,哪怕只为了对自己负责。你不必担心会失望,如果世界上真有一位神,那么当你寻找就必寻见。
初信主,对基督徒的行事和生活难免有些误解,总觉得基督徒生活中的一切好事坏事都是神所安排的,所以要以喜乐的心态去迎接所有的苦难。但是,很难做到,当我们考试落榜的时候,当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当家庭不和谐的时候,虽然心里深知这一切是神的安排,还是没办法喜乐的去接受这些事实。活在世上,就无时无处不面临各样的压力和困难,过去一段时间,总是安慰自己,这都是神的安排,在历练我,为了遵守神的话语去隐忍,可是却离神所传达给我的爱越来越远,长此以往,甚至感受不到神对我的爱,误以为这一切的苦难和考验就是神对我的爱的全部。书中的内容,让我释然很多,首先,承认我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生活中的苦楚和煎熬,在挣扎中,还祈求神带领我脱离这种苦楚,然后,建立与神的关系,基于爱的关系。感受神的大爱,在爱中与神交流,亲近神,最后,把神对人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都亏欠神太多,甚至我总会觉得别的弟兄姊妹都比我爱神更多,一种难以释怀的自责和愧疚感。也祈求神能让我在每天的祷告和每周的敬拜中逐渐认清我与他的关系。
《里外更新》读后感(六):对我帮助非常大的一本书
近50年对基督教影响最大的15本书之一
听说这本书被“福音联盟”(TGC)选为近50年来对基督教影响最大的15本书之一,深觉有些夸张。
看到书的封底上印着:“你不必假装一切都很好,当你所面对的现实和内心感受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时;你不必假装人际关系很和谐,当你的家庭或职场互动其实并没有那么让你满意时;你不必假装曾经的伤痛已经成为过去,当挣扎和困惑其实并没有那么快消遁无影时。”便觉得伏在罪轭之下的劳苦大众谁不是这样呢?作者能提出什么样的高明观点来诠释这些老旧的难题呢?
我们是一班干渴的人
当我开始阅读,便开始发现不一样。我们都是一班干渴的人。然而,我们却总是离开救恩的泉源,自己凿出破裂不能盛水的池子。作者认为,我们都找错了方向,企图通过自卫来满足内心中的执着。这使得我们和别人的相交模式充满了伤害。
这个观点对我的帮助是极大的。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人会通过种种防御机制来缓解内心焦虑。这些防御机制不仅是常见的,而且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心理机制。我想,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困境:正常防御机制下的人,为什么会如此痛苦?
我以为本书最精彩之处是第十二章“生命改变的进程中”,作者认为,在这个世界里,男子已失去了本来的气概,而女子则备受伤害。作者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起因,认为乃是因着人在伊甸园中的悖逆,隔断了神-人关系,以致人-人关系也遭破坏。上帝第一个“任凭”就是让人放纵自己的性欲。这个观点无疑较佛洛依德更深刻的指出了为何“性”成为人焦虑的核心。
适合谁来读?
继《返璞归真》之后,我没有读过一本书像本书一样撼动我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如果你渴望成长,或者和我一样是心理学发烧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所带来的心灵盛宴。
如果你是一位辅导者,此书将为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审视诡诈的人心如何歪曲圣经的教训。帮助你和你的受导者在更深入的认识人心之后,更彻底的归向神。
本书附学习指南。特别适合小组使用。你也可以使用指南来自学,必会受益匪浅。
如需购买,可点击这里:www.baojiayin.com 搜索《里外更新》
《里外更新》读后感(七):活出真实——读《里外更新》
读《里外更新》,是冲着它是哥伦比亚国际大学的必读书之一,但是打开这本书之后,就被作者许多观点与论证所折服。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获取一些头脑中的知识,而是经历内心对自己的省察与反思。
在我们生命中,遇见灵性低潮的时候,可能通常就是两种途径,一种是靠着世俗的心理辅导学来处理,另外一种是通过基督教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认罪、赶鬼、好好读经或增加读经时间等,但是作者却另外劈了一道小路通往我们内心深处。
作者开门见山地说,人的生命中最深处的渴望,是上帝自己才能满足的,如果以上帝之外的人事物来填满生命中最深的渴望,不单不能满足内心的渴望,更加导致生命的枯干和痛苦,因为这些原本美好的人事物会蜕化成为偶像。当人犯罪远离上帝之后,人已经不能主动让上帝成为自己生命的满足了,但是内心的饥渴仍然在,所以人们往往需要制造出许多的偶像来满足自己,但是无奈偶像不单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更是加深了各种苦楚。因此,人心又建立一套自我保护的机制。
比如,我们与人保持距离,只将别人认为好的一面流露出来,而将其余的懦弱的、恐惧的、易怒的、沮丧的一面藏起来,因为我们怕别人会拒绝我们。自我防卫成了我们的防御机制,我们紧紧地抓着那些能带来快乐和安全感的东西,结果是我们与一切人保持距离,包括那些我们当亲近的人,甚至包括上帝。
作者认为,在基督教的圈子中,鼓励人将心灵的痛楚隐藏起来是很普遍的教训。当青少年面对着内心的挣扎,不知如何处理对父母的怨恨,或为自己人生的方向彷徨,导师往往鼓励他们多读圣经,多交托。这些建议本来都是好的,只可惜很多青少年所提出具体和现实的问题,被各种貌似正确的道理给规避掉,比如说“你要增加祷告的时间”、“多点读经”、“规律灵修”、“好好反省自己的罪”等等。一切难题仿佛都已经解决,其实难题只不过被掩盖起来罢了!
甚至在某些教会群体,只要信徒流露一丝的失意或惶恐,别人就会认为这不是一个基督徒该有的表现。但是圣经却让我们看到,圣徒的生命之中,仍然会有许多的挣扎与难题,以至于会发出下面这样的哀叹——“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他的应许世世废弃吗?(诗 77:7-8)”“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诗 22:1)”
可见,属灵的低潮和黑暗时期是许多基督徒生命中遭遇的困难,也是上帝历练信徒的方法之一。当圣灵停止或者收回他在信徒生命中的正常的运作和影响,使得信徒陷入黑暗之中,信心软弱,闷闷不乐,甚至暂时性地陷入罪中,向诱惑屈服,因此灵魂非常忧伤焦虑。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我们自我保护、掩盖问题的天性,我们不愿意把问题带到上帝面前,而是企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因此伤口继续在看不见的地方溃烂,生命也越发地苦毒。
《里外更新》让我们看到,每个人自我保护、回避问题的方法千奇百怪。发怒、哭泣、读经、祷告、火热服侍、与人保持距离、遵行上帝的诫命、传福音、关心他人、运动、性、家庭、工作……都可以成为逃避上帝的途径。只可惜这些方法只能把人模塑成一个令人尊重的人,却不能塑造出一个与上帝深交的人。
正如我们常常发现的一样,某些人看起来很敬虔,甚至担任重要的职位,但是当我们走进他们的时候,却往往发现他们身上缺乏某种很生动、鲜活的因素。他们可以不断教导人、鼓励人,然而他们的生命却不能吸引人亲近主。他们是驱使人前进,而不是吸引人前进。
同时,不少人成为基督徒之后,和原来的朋友因为没有共同话题而越走越远,但是在教会里面却没有朋友,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沮丧。我们承认在教会中要找到互相扶持的人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常常容易与人维持表面的关系,保持距离。
然而,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属灵的巨人,不曾软弱不会跌倒。没有一个人坚强到一个地步,不需要别人的扶持。为什么我们要装假,伪装得很坚强,很虔诚呢?费兰度在《效法耶稣的服侍》中提到“叹息神学”,他认为叹息就应该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上帝的儿女们已经尝过恩典的甘甜,晓得与上帝亲近的亲密,而我们活在堕落世界的这个现实中,却有时会痛苦叹息。基督徒一样会面对很多困难,不要回避困难,不要产生不切合实际的奢望,我们需要勇敢把问题带到上帝面前去。
纯正信仰不可能是冷冰冰的,而应该是热切的,活泼的。我们不但需要纯正的信仰,同时也需要一颗热切、靠赖和渴慕上帝的心。我们需要要省察自己的内心,也应当鼓励身边的人省察内心。自己的、别人的软弱和痛苦,都可能成为上帝在基督里的祝福。
记得我遇见过一位老师,他大学毕业后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在泰国北部宣教,然后到神学院攻读神学,当他拿到道学硕士学位的时候,他成为一个父亲。但是此时他发现一个极其惊愕的事实,就是他罹癌。他一边治疗一边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向上帝倾诉,甚至是控诉。他常常流泪祷告说:“上帝啊,我的孩子刚刚出生,他不能没有爸爸……”当我听到他这种关于内心软弱的见证时,我的心也震撼不已——原来我们在上帝面前是可以这样敞开的啊!
作者期待都能够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检视我们内心最深的渴望,并把这些问题带到上帝面前去,让福音的大能来改变我们冷漠的生命。相信上帝必要扶持、安慰我们,使我们的灵命不致消亡,也不被绝望所征服。当我们经历水深火热时,上帝仍旧与我们同在;上帝会重建我们的灵命,通过更新,让我们再次品尝曾经享受过的怜悯的滋味。如约伯所说的:“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了你。”(《约伯记》42:5)“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边,我便不至摇动。因此我的心欢喜,我的灵快乐。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因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的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篇》16篇8-11节)
因为上帝的福音是有大能的,圣灵也是大有能力的,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的,是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像耶稣的。“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 :22)
2012年12月5日
《里外更新》读后感(八):直击灵魂深处,正视自己痛苦,让成长不再流于表象丨“信仰书单”原创
2,作者从心理辅导的经验和研究出发,给我们讲解何谓“从肚腹中涌出活水”,确实是不易理解的概念,平时大概也不会去深究,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3,真实的面对自己、不逃避,不虚假,脱离外表完美内心痛苦挣扎的景况。
4,帮助信徒来认清,人生多有苦难,我们是肉身的存在,无力无能。我们有需求,只有越深入的探究自己的内心,才会越发的对神充满信心,才会越发的看见自己是何等的需要耶稣。
5,帮助基督徒反思教条式的信仰,以自我为中心的渴求,跟随主心与灵的困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1,直击人的灵魂深处,脱离了形式上的信仰,主张自我你在的探索,引导信徒摆脱倔强的要求,得到里外更新的生命。
2,让人直面自己的内心,让改变从心里面的彻底的更新。
3,来源于在教会从事心理辅导的经验,是这本书在众多信仰类书籍或宣传资料中显得讨论比较深入的原因吧,阅读实际案例也让人感到有较强的说服性;
4,“里外更新”的题目很有吸引力,因为我们也常疑惑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或者信教前后自己究竟有何不同吧。
5,这本书有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包括对自身的一些新的看见。也如所说的,这本书如果放在成熟的安全的小团契,由人带领来使用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
6,这是一本心理学与圣经结合的书籍,所阐述的观点由浅入深,引领基督徒进入深层次的内在的自我探索,令成长不在留于表象,在获得真正意义的生命的同时领悟爱的真谛。
7,帮助我们深刻挖掘人心,那颗最里面最真实的心, 把心坦诚于人,于主。
1,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如果知识层次偏低,理解与领悟能力会差一些的人,读书时有能帮着解释的会更好。
2,我想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从未听说过心理辅导的基督徒对这个理论方法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所以难免有不够详尽的感受吧。
比如说作者在和某位姐妹或兄弟交谈后,推断他或她的某项行为恐怕出于自卫,这种推断的根据是什么?这些就没有怎么讲。若是来源于经验,未免让人惴惴不安;若是来源于“渴求”以及“冰山”等基本概念,又未免觉得不完美的人际关系是必然,所有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及话语可能都隐含着自卫,那又从何入手呢?
书中只在最后略微提到应该找到一个“安全的团体”,而对这一方法隐含的困难和风险说明较少,关于从事心理辅导的资质的必要性也没有探讨,读完后觉得这种不安始终没有得到很妥当的回答。
3,阅读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是属于一本比较进阶的书。对于我们的信仰加深会有帮助。
4,内容分析太深刻,也太过于复杂,阅读时脆弱的心有受到打击一般,顿感困惑,不知是选择一种简单的信靠,还是复杂的信靠。
《里外更新》读后感(九):Better than a Hallelujah——《里外更新》书评
“一个内心的探视,痛苦得几乎让人难以忍受。”这是本书第十三章“藏在下面的好东西”里的一句话。
没错,这也是为什么我花了一个月才写出书评的原因。因为要坚持看完这本书,太痛了,痛得想抠墙。
这本书的特点就两个字:犀利。
9月,我接受了以诺出版社谭娟姊妹的邀约,认为在休假的一周之内可以轻松完成这本书的书评。
结果,我高估了自己对于探视内心的勇气以及力量。我恳求主和弟兄姐妹体谅以及原谅我的软弱现状。
可以说,这一个月,翻阅从导言“今日基督教错误的盼望”到附着在后面的学习指南,我经历了灰心、惊心、痛心、虐心、舒心的过程。
那些层层掩埋在内心深处、幽幽不见天日的伤害,经过多年的忽视与压抑,变成坚硬的苦毒,越来越烂臭,终于发酵了,破裂了,正疼着呢,忽然撒进来一些蜇人的药水。旧疤新疮加上猛剂,痛得我跳脚加抓墙,其中滋味难用语言来描摹。
这么说吧,我好像武侠小说里被毒掌击伤的侠士。这个镜头我们熟悉得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出来:我发现伤得不轻,得解毒,手里正好有瓶药油,但我需要咬着牙,拿刀把伤口划开,将药油送进去抹上,再把伤口再缝上。光想想这滋味,就一身汗了。
然,若要真正归向上帝,非此径不可。
这本书就是药油之一。
它分为四卷,很像一篇议论文的架构:指出问题(第一卷:探视生命的内层),分析问题(第二卷:我们是一班干渴的人;第三卷:为自己凿出破裂的池子),解决问题(第四卷:由里而外的改变)。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这本书写给四类人,而我正是其中之一:靠着恳切地祷告、坚持查经聚会却发现自己生命没有什么起色的、有些绝望麻木的人。
我尽了力量,却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内心的压力多于喜乐,用罗马书的一句“我真是苦啊”足以概括。而这样的挣扎,通常被告知为“你求的并不是上帝想要给你的”,或者被建议“光求自己的很狭隘、没什么力量,多为他人代求、多参与服事就会好”。
这样的结果是,行为与内心两张皮,最终崩溃。我怀着一颗恐惧颤惊的心,在行为上拼命逼迫自己按《圣经》所悦,但内心却极其压抑与疲惫,结果“好行为”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便如泥土垒砌的墙,轰然倒塌,被罪所胜。
这时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重挫无力,还有深深的痛苦内疚,自然,伴随着对神的全能永威、神的应许的质疑。
信了主,却活不出基督的能力。我常常感到内心与行为两张皮,内心乏力,还要逼迫自己去做好见证。我不是发自内心去亲近神,而是被迫去亲近神。
我也看到信仰纯正的人,却觉得他(她)冰冷没有温度,有气有息,却无血无肉,似乎不像个活人,更像是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一尊尊蜡像,无法有想要亲近之的活泼奔涌的生命力。我还看到“看上去很美好很属灵”的基督徒,却有一种虚假、不真实、不安全之感。(原谅我对此的论断,但这是我真实的感受)
本书对这些境况都有细致的剖析与梳理归纳。
它提醒我们:我们无法不理会自己内心的真实要求与痛楚,而硬逼着自己去活出更新的生命。不探视内心、坦白内心的真实诉求、欲望以及失望和痛楚,就无法查纠自己因要满足欲望、避免伤害所建立的自卫模式。而源于自己的自卫模式,正是罪藏污纳垢与寄生之处,也是隔绝了生命真实经历上帝触摸与医治的致命隔膜。
这是本书特别提及的两点极尖锐、极深刻的校正观点之一。
这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一,耶稣所应许的,是满足我们哪些渴求?看起来祂不是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有求必应。
耶稣所应许满足“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的,是核心渴求。我们都渴望物质的安逸舒适、与人亲密的关系,本书指出,这只是“人生三求”之表层渴求与基本渴求,而最核心的渴求乃是与上帝相交才能享受的喜乐。
很多时候,我们把涉及人际关系的基本渴求,比如拥有美满的家庭、被人尊重等,当成核心渴求。
其二,我们必须像侦探不放过案发现场的任何一条线索一样,检查甚至求圣灵察鉴我们内心的罪。这坚硬的罪,犹如埋在海平面之下的冰山之底,又阴黑又冰寒,难以被触摸;这狡猾的罪,又如不易被清理的管道弯曲旮旯之处,藏污纳垢而难被发现。
我们通常将罪局限在外在行为与内心挣扎层面,却很少探视到“倔强的要求”层面。
拨开内心的需求以及所受的创伤,我们细查之后才发现,其实这些挣扎包裹之下,隐藏着“倔强的要求”。当人遭遇苦难,尤其是长期苦难时,一个最大的试探,就是由渴慕得着解脱渐渐变成命令上帝立时给予解脱。
苦难越大,试探越大,很有可能会将生命引向错误的方向:我们自己建立一套自卫模式,免遭痛苦或减轻痛苦,或攻击、防备别人,保持距离不让其靠近;或一团和气、避免张力存在;或绞尽脑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谋算和方法获得欲求、避免伤害,等等。“每一种心灵交战的背后,都是失望和自卫的心理”。
单单停留在用祷告和《圣经》原则处理环境上的困难,或默想上帝的安慰来减轻内心的痛楚,或努力拒绝试探以停止行为上的罪行,内心还是难以被更新。
我们只能放弃心中倔强的要求,放弃在今世要求有天堂的完美和自我防卫的策略,才能转向神,得医治。这也是本书第十二章末卷所劝:“我们当有这样的认识,在这世界里,男子已失去了本来的气概,而女子则备受伤害。
当我们正视这个堕落世界的可怜光景时,惟有在基督里的永恒盼望,才能保守我们不至变成疯子或走上自毁之途。”
本书还提到一个平日里容易让我们混淆的地方:当基督徒因欲望不能实现或遭受苦难而失望时,不必在这个时候假装喜乐或者强迫自己不悲哀,只因害怕“不像基督徒的样子”。
主说:“与喜乐的人同喜乐,与哀哭的人同哀哭。”祂赐给我们的眼泪,是何等珍贵,祂珍惜疼爱我们的每一滴泪。祂拿出珍贵的皮囊,将我们每一颗眼泪收纳入内。祂许我们对堕落今世的失望有悲伤愤怒的情绪。我们没有必要采取压抑悲伤的态度,闭口不谈失望,装作属灵的模样;或采取逃避转移的态度,拼命默想经文安慰自己,努力工作,努力服事以冲淡这心中的悲凉与凄苦。
正如那首歌《Better than a Hallelujah》中所吟唱:“残缺的心发出的真实哭喊,有时胜过一句‘哈利路亚’。”
一场嚎哭,胜过假装坚强。但祂却要求我们将发泄和释放的渠道转向祂自己以及祂为我们设立的管道,转向我们的属灵长辈以及安全的关系网。祂允许我们悲伤,但却期望我们清理因这悲伤不满产生的自卫行为。
然而,书中所提的生命内在改变的关键的一点“放下防备、拥抱深交”,也指出每个基督徒都需要有一个安全和成熟的弟兄姐妹支持网。
这正是目前的环境所欠缺的。我们可以向神倾心吐意,但能让我们打开心扉不设防的在世之人,恐怕难超五指。
属灵长辈的奇缺与安全网络的亏损,无法让一个挣扎恐惧的生命有被兜住的安全感。这是本书未提及之处,犹如给了些药油,却没告诉该如何辨别与寻找懂得配药方之人。
主说,得拣选的人少,天国之门是窄门。大多数人,会像金匠淘金后从网里筛除的泥沙。无论如何,本书对不糊里糊涂过此生的真正探求者而言,是一针犀利的清醒剂。
《里外更新》读后感(十):书评《里外更新》丨直击灵魂深处,正视自己痛苦,让成长不再流于表象
书名: 《里外更新》
副标题: 生命的破碎与重建
作者: (美)莱瑞•克莱布博士(Dr. Larry Crabb)
译者: 萧道生
豆瓣评分:9.0
书籍介绍
你不必假装一切都很好,当你所面对的现实和内心感受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时;
你不必假装人际关系很和谐,当你的家庭或职场互动其实并没有那么让你满意时;
你不必假装曾经的伤痛已经成为过去,当挣扎和困惑其实并没有那么快消遁无影时。
生命改变的第一步,在于面对内心的勇气。我们必须面对粉饰的外表背后的东西。若不肯正视自己,我们便无法真正成长。固然,诚实地面对那些我们想要否认的真相,是极痛苦的事。但对于愿意真诚面对内心的渴求及挣扎,愿意由里到外焕然一新的人,本书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作者将带着敢于迎接挑战的你,经过一次艰辛奇异的内心探视之旅,为你的内心做一次焕然一新的大手术。固然生命的改变是渐进缓慢的过程,但无疑你已踏上了那条能结出丰盛生命之果的又新又活的路。
书籍目录
致谢•001
译序•003
导言 今日基督教错误的盼望
第一卷 探视生命的内层
第一章 改变的第一步——探视内心
第二章 探视内心的困难
第三章 认识该探视什么
第二卷 我们是一班干渴的人
第四章 “人若渴了……”
第五章 活水的江河与内心的痛楚
第六章 体会内心的干渴
第三卷 为自己凿出破裂的池子
第七章 找错了方向
第八章 倔强的要求
第九章 揭露错误的方向
第四卷 由里而外的改变
第十章 勾勒问题的轮廓
第十一章 福音的大能
第十二章 生命改变的进程
第十三章 藏在下面的“好东西”
学习指南
本书解决基督徒的什么问题?
1,当信仰和实际生活之间有各种不协调发生时,并且倾向于从信仰着手解决问题时,从而对于加深信仰有帮助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操作都有参考价值的途径。但是所在团契中有这样资质的教会带领人也是很重要的,毕竟在安全和有资质的团契中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所说的“里外更新”吧。
2,作者从心理辅导的经验和研究出发,给我们讲解何谓“从肚腹中涌出活水”,确实是不易理解的概念,平时大概也不会去深究,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3,真实的面对自己、不逃避,不虚假,脱离外表完美内心痛苦挣扎的景况。
4,帮助信徒来认清,人生多有苦难,我们是肉身的存在,无力无能。我们有需求,只有越深入的探究自己的内心,才会越发的对神充满信心,才会越发的看见自己是何等的需要耶稣。
5,帮助基督徒反思教条式的信仰,以自我为中心的渴求,跟随主心与灵的困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本书有哪些优点?
1,直击人的灵魂深处,脱离了形式上的信仰,主张自我你在的探索,引导信徒摆脱倔强的要求,得到里外更新的生命。
2,让人直面自己的内心,让改变从心里面的彻底的更新。
3,来源于在教会从事心理辅导的经验,是这本书在众多信仰类书籍或宣传资料中显得讨论比较深入的原因吧,阅读实际案例也让人感到有较强的说服性;
4,“里外更新”的题目很有吸引力,因为我们也常疑惑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或者信教前后自己究竟有何不同吧。
5,这本书有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包括对自身的一些新的看见。也如所说的,这本书如果放在成熟的安全的小团契,由人带领来使用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
6,这是一本心理学与圣经结合的书籍,所阐述的观点由浅入深,引领基督徒进入深层次的内在的自我探索,令成长不在留于表象,在获得真正意义的生命的同时领悟爱的真谛。
7,帮助我们深刻挖掘人心,那颗最里面最真实的心, 把心坦诚于人,于主。
本书有哪些不足之处?
1,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如果知识层次偏低,理解与领悟能力会差一些的人,读书时有能帮着解释的会更好。
2,我想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从未听说过心理辅导的基督徒对这个理论方法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所以难免有不够详尽的感受吧。
比如说作者在和某位姐妹或兄弟交谈后,推断他或她的某项行为恐怕出于自卫,这种推断的根据是什么?这些就没有怎么讲。若是来源于经验,未免让人惴惴不安;若是来源于“渴求”以及“冰山”等基本概念,又未免觉得不完美的人际关系是必然,所有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及话语可能都隐含着自卫,那又从何入手呢?
书中只在最后略微提到应该找到一个“安全的团体”,而对这一方法隐含的困难和风险说明较少,关于从事心理辅导的资质的必要性也没有探讨,读完后觉得这种不安始终没有得到很妥当的回答。
3,阅读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是属于一本比较进阶的书。对于我们的信仰加深会有帮助。
4,内容分析太深刻,也太过于复杂,阅读时脆弱的心有受到打击一般,顿感困惑,不知是选择一种简单的信靠,还是复杂的信靠。
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本书会有哪些阅读收获?
虽然时间有些紧张,但是有神的恩典,还是读完了《里外更新》这本书。基督徒生命的改变与成长是渐进的,首先是意识层的转变,接着是人际关系的转变,最后才是生命方向的转变。正所谓滴水穿石,坚持必能遇见里外更新的生命。
我母亲是非常虔诚的基督信徒,她从来没有上过学,很小时候我就替她抄经文和诗歌,但是对于《圣经》的理解,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表面的情况。通过阅读这本书,让对《圣经》有了很多深层的思考与认知。全新的生命状态当是耶稣基督的状态,我计划重新阅读,感恩!
——任
我从不认为自我的防卫和保护会成为我跟上帝之间的拦阻,当我读到这本书后,我邀请圣灵来帮助我查验内心里面有哪些我需要真实面对的,他让我看到我对于原生态家庭里面选择的沉默,力求平静,以至我看到争吵就会觉得很无力。
我需要的是认真的和父母去谈一次,我们都用自己的爱去爱着对方,因为很多受伤的经历,当身边朋友突然的冷淡后,我会很伤心,但是从来不会主动去维系,哪怕或许是她自己的情绪低落,若不是她告诉我,我会潜模式的认为是我的原因,好吧,我选择不做的放弃努力。
这其实也是我自卫的一种表现,一种一但出现情况,便不再信任这份友情,那个点就会被触碰到。感情经历两段感情里对方的情感出轨,我虽然还会对爱情抱有很积极的想法,但是一旦遇到喜欢的,会变得害怕,不会轻易尝试,或者了解,直接原地踏步,这也是因为自我的保护。
所有的这些,只有越深的认识,越深的拿到上帝的面前,才能越深的被医治。
——云烟成雨
了解到我们有三种渴求,表层的、人际关系的,以及核心的渴求。
认识到自我省察、探视内心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每一步的推进都是朝向一个“从里到外焕然一新”的结果,似乎告诉我们这一艰辛痛苦的过程最终是有价值的。内心向往神,深知非到最后不能达到完美,现实必然是令人失望的。
然而我们的内心有限,智慧也少,内心若不学会与承载它的容器“我们的身体”相处得好,徒增烦恼痛苦只是“钻进了牛角尖”;内心若不能时刻意识到身处的环境容器“各种团契团体的边界,语言文化差异”等等,对于“探视内心到何种程度”也就做不到真正令人令己信服的解释,从而阻碍信仰的加深也未可知。
这就好比涅槃对于得道佛祖是令人向往的,对于普通人确是令人望而却步的,用了佛教的例子有点不太合适,然而在我们的日常语汇中似乎浸染日久,我对圣经不是阅读得很多很熟,让我想出一个圣经里面的例子来表达我的意思也想不出来,希望不要介意哦。感谢神。
——Zhuoying Li
没有内心深处的更新变化,双眼皮大眼睛一样暗淡无光;而要从里到外焕然一新,要让眼光炯炯有神,首先需要心里明亮。
——Y.M.N.L.
我是一个极端完美主义的人,应当学习开放自己,接受现实。一面欣赏美丽的一面,一面学习接纳丑陋的一面。
或许别的人都比我成熟,懂得如何依靠上帝,以至内心的混乱与挣扎都逐渐的减少,得以过一个平衡的人生。唯有当我们放下自己对人这份无力的要求时,我们才能学习对人流露不求回馈的爱。
生命的改变,若要由内而外,第一步是发现自己内心有哪些苛求,接着要留意自己如何用自我的方法去渴求满足。
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倔强的要求,认识他的罪根,向上帝悔改,由此才能踏上真爱之途。
——杨
感谢读书会:杨、Y.M.N.L、Zhuoying Li、任…、李焕芳、云烟成雨等人的内容贡献。
阅读原文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