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吧!》是一本由雪莉·艾利斯 / 劳丽·拉姆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始写吧!》读后感(一):101. 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
2017.02.16-17
101.
《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
——雪莉·艾利斯 、劳丽·拉姆森 编,
王著定 译。
涉及甚多,由多位有一定影响力的剧本创作者的建议及练习组成。从心理方面开始对创作者有更全面的关照。可能是剧本创作的选材、写作状态,或者剧本本身的结构、主题、场景、人物,乃至剧本完成后的投入、修订,这样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编剧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
每位编剧都有自己的经验之谈,或许甚至相互间意见相左,这就有赖于读者自己的判断取舍了,可能总有一个适合你。
说实话,我看这本书时整个人的思绪似乎完全无法集中到那些文字上,不知道是译文的语言使用差异的缘故还是自己的注意力缘故。由此只能说,我在这本书上获得的最好收获是:你可以通过阅读目录选择你自己想看的东西。
32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7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这本书很实用,就像一个小的资料库,剧本创作的各个重要环节,从结构,主题,场景,人物的发展到进行修改修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供读者学习。其中最大亮点是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练习,这些都是当今美国最好的编剧、作家或写作培训师的实践经验、实际创作的结晶。
试举几例:
137对白里的主题句
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要一上来就能牢牢地吸引读者,剧本最前面10页里点题的一句话就十分重要,它要说出电影“追问的核心问题”,能让读者明白电影打算讲什么故事。作者提供的练习非常有趣,让我们观看几部经典影片,比如《卡萨布兰卡》、《死亡诗社》、《末路狂花》等,然后在前10分钟的影片里找到对白里的主题句,如果没有的话,就让我们自己插一个。
21 离开老窝
我读书的时候,几乎所有语文老师教作文,总会说一句“写你熟悉的东西”,可是本节的作者Christina却让我们离开自己的安乐窝,写写自己不懂不熟悉的东西。也许是熟悉的东西容易流于平庸,不能产生值得一提的洞见。这又让我想起高中语文老师的话,“拿到作文题目后,第一个闪入你脑中的想法,千万别用,因为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没有新意的”,根本不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我想,这和Christina的告诫“离开老窝”是一个意思吧。
这两节其实说的内容是差不多,都是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方法,可是真正的运用到写作中,甚至是生活中却不容易。我们常常会产生思维定势,思维的惰性也让我们容易满足从而因循守旧,不愿多多思考各种可能性,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一成不变,没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像个小型资料库,一大好处就是能够从任何一节开始读,按自己需要去读,哪里不懂读哪里,对初学者是本不错的自学教材。
《开始写吧!》读后感(三):人人都可以《开始写吧!》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介绍,其他书评已经写得很详尽了,我凑乎写点感想...)
2007年,皮克斯曾推出过一部名为《Ratatouille》的动画片,主角是一只生活在巴黎地下管道中的老鼠,他有一个了不起却也很危险的梦想:进入巴黎顶级餐厅的厨房,不为偷东西,而是成为一名厨师。随后按照惯例,他为了这个目标,经历了所有动画片男主角规格的冒险与波折。过程中激励他坚持下来的是一本食谱,有着颇为励志的书名:《Anyone Can Cook》。
眼下这本书如果叫做《Anyone Can Write》,大概也可以出现在动画片里,送给一只连笔都抓不稳的小鸟,而且他的祖上曾被抓去做羽毛笔,所以写作这件事得不到任何家人的支持,但他坚持下来了,Anyone can write...
可现实中没有那么多传奇的剧情,自然也不需要这么励志饱满的slogan。如果将“写作”归为严格的定义,“人人都能写作”显然有些昏头,不谈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有人生来就敏感多情,单是从小在文学环境中的浸淫,大多数人都只能望尘莫及悔之晚矣。
可如果不将“写作”看成一件过于庄重的事情,而是专注于一个人试图描述世界的渴望。那么,就算一本写作技巧的指导书无法许诺“人人都能写作”,至少可以鼓励号召所有人《开始写吧!》
近来网上经常出现论战,关于信息时代是让表达越来越自由了,还是使文字越来越低劣了,双方都卯足架势要分个是非黑白。在某些精英眼中,达不到其标准的写作者都是中文作品的污染者,甚者还把豆瓣单挑出来,进行了认真的着重批评...
每次看到如上言论,都更觉出这套书的可贵。一个愿意表达自己的人,绝不该被看作是只知道倾吐的单细胞,如此诋毁不仅否认了人们的学习能力,更是贬低了他人对写作的尊重。写得多了,写的人多了,中文作品绝不会因此堕落,而是拥有比曲高和寡时强大得多的力量
所以,开始写吧!
《开始写吧!》读后感(四):这世界上没有容易的事——Leo鉴书112
练跆拳道时有个师兄,有武术底子身体素质好,每天练三场人也很勤奋,考段的时候手刀破板两块,居然第一次没成功。当时馆长说的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天下没有容易的事!”(手刀破板的核心在于腰力而不是胳膊粗细)。看过本书之后,我想说同样的话。
剧本写作是个体力活,需要勤奋、技巧和坚持,本书《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为我们打开了解这个行业的一扇门,书由众多编剧和作者针对不同部分的专题文章组成。
呼唤内心的情感远远胜过庸俗的道德说教。那些极力 把大学生求职简历上光鲜照人品格嫁接到人物身上的作法,让人物变成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标准道德货币——这样做不仅让写剧本的人陷入瘫痪,也会摘除人物内在的精华,从这个角度上说全世界有一个雷锋样的人就可以了(您有兴趣可以查下资料,连真的雷锋很多照片都是后来摆拍滴),真实的人物也许更受欢迎。写真实的东西,而非高大全式的圣人形象。
写不下去就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谁是主人公,他渴望什么?第二,人物都包括哪些?主要人物必须碰到并克服什么样的障碍才能得偿所愿?第三,最后主人公是否得到他渴望的东西?如果如愿以偿得到了或者没有得到,这对于他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保持高度敬业。每当我们坐下来写作的时候,永远要以恰如其分的敬业精神对待编剧工作。想在这变化多端的世界上取得一点儿成功有几个要件,而敬业是其中之一。现实从中我还没见过做事不认真,最后取得骄人成绩的例子。有句话说得好“狗屎运没法保证您走到最后!”
要有潜台词。平庸的电影场景与伟大的电影场景 之间的鲜明差距之一就是有没有潜台词(这个以前是我所忽视的)。看看肥皂剧我们不难发现,里面人物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思想 感悟,他们不光乐于坦然把自己内心世界公之于从,而且说话的时候往往还用手指着对方的鼻子。无论在现实生中还是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情形。
书里还有很多有用的写作工具,比如:写作罗盘。如果您有兴趣以后从事电影、电视剧本的写作,不妨买本一读,肯定如我这般收获不小。
世界上没有什么容易的事!
《开始写吧!》读后感(五):首先是要进入一种创作状态
这本书粗读下来,最吸引我的是第二部分:如何进入写作状态。因为觉得现阶段自己的主要问题便在这里。
也许你越是为一样东西寄予太大的希望,那么这件东西反倒对你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创作对我而言即使如此。创作梦就像一个心魔,无时无刻不萦绕着你,却也因为它的魔力太大了,以至于你不敢动笔——创作欲的极致便是对创作的恐惧。你不敢写,你对自己的才华是那样没有自信,但你过于强烈的情感表达欲却无法让你抛弃创作的念头,于是你便紧张、拖延。那么如何打破恐惧和拖延,充满兴奋的投入创作状态?这部分的一些文章实在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塞住内心批评家的嘴:尤其是对于一直在学校中泡大的人来说,他所接受的全部是文学名著的教育,他所面对的都是文艺界的最高标准,所以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对自己作品高的离谱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俗称的“眼高手低”。还没动笔呢,内心的批评家就开始以莎翁的标准嘲笑起俗不可耐的构思。这个魔必须破!这篇文章里面的无意识练习实在是驱魔的好方法:让那些“大师”闭嘴,让自己无所顾虑的投入到创作中来。
谈话治疗:这篇文章说中了我的、也可能是很多难以进入剧作状态的人的通病:那就是羞于表达。因为我们自信心差,我们总是觉得不到这个故事的所有细节都考虑完整的情况,是不好意思向别人口述故事的,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害怕刚讲了两句就被别人的反问给否定了。文中一句话简直是把这种沮丧状态的“说书人”形容的惟妙惟肖:“你先向听众表示感谢,然后找一个安静私密的地方,独自一人舔舔伤口,恢复一点自尊吧。”但我们必须打破这层害羞的窗户纸,勇敢的开口讲!没办法,不要脸是成功他爹。
而尽管遇到这么多的恐惧、害羞、内心批评家,可我们为什么还不放弃编剧理想?因为我们还要在其中“继续做梦”。我们享受这个梦的完美。“继续做梦吧”这篇是这一部分最直接击中我内心世界的文章。一部戏的创作欲的最开始,至少对于我,不是情节和人物,而正是文中所说的“无意识”。你无意识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图景和情感符号,驱使你要将他们变成一部戏。但问题的症结也就在这里:“虽说无意识状态是捕捉戏剧性想法和画面的无价宝库,同时她也是一个垃圾堆。”如何理性的进入创作状态,最核心的问题便是这个,即一定要避免过于执著于自己的所有无意识!要将想象力融于艰难的整体构思之中,要让这垃圾堆里的真正的珠宝以一种精心雕琢的形式而实现其闪光。从无意识进入,但要学会驾驭这“无意识”!如此方能继续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