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8 04:2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10篇

  《我的教育心路》是一本由李镇西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一):李镇西是怎样炼成的

  李镇西是怎样炼成的

  李镇西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虽然,我们未必要成为李镇西,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李镇西。但是,李镇西的成长经历普通老师的成长经历有没有可借鉴之处?应该是有的。《我的教育新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就有了阅读意义

  因为出生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在李镇西笔下童年、求学、进入教室队伍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负有盛名的教育专家吧。好吧,坦率的将,童年就是他个人的一些记忆,包括文革,对他本人而言,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真实影响了他家的生活,但对70后80后以及更后的教师来说,谈不上有什么太多可借鉴的地方

  而李镇西头投身教育之后的成长轨迹倒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从庞大的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李镇西一定有着过人之处。这本书,不是谈具体教学艺术,不是谈班级管理经验,就是记录了李镇西的教育想法,一些经历。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李镇西对教育的执着,对教育理想追求。李镇西的成长中,我们还可以借鉴的就是大量的阅读,虽然他早年没有太多东西可读,但后来的觉醒,导致了大量的“进补”。与他是有益的。有些文字可能比较私人化,但李镇西的不装,自知等等,都成为他成长足迹中闪光的地方。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二):心路不一定是新路

  我的XX心路之类的文章容易被归类为工作总结或向祖国多少岁献礼之类的“杂文”,我有幸在街道党办工作的时候听过一堆这种东西,几乎想一头擂死自己,不是我夸张,那种东西听一篇对于不擅长也不喜欢假话的人来说不亚于拶手指之类的酷刑。于是我不免哆嗦着打开了这本书,读完后常常的感叹一句差强人意(请好好学习一下差强人意意思,不要想当然

  李镇西先生文集算上这一册我已经读了六本,应当说这本是我读的第二最不舒服的,第一本我是不会告诉你的,但可以讲原因总结为语言上的饿磕磕巴巴让我不舒服,这种磕磕巴巴不是因专业水平造成的(既不是李老师的错也不是我的),而这本让我不舒服的原因是观点上的分歧,错也不在作者也不在我这读者的身上,分歧是难免的,好在愿意读这本书的人多少都还不会认为他人即地狱

  此书的副标题为——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不错,在这本书中,李老师通过他的亲友同事,几乎所有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人的讲述与他自己的回忆写就了里面的文章,尽管有些唠叨,略有重复,但总体上,我认为这里面的文章除了必要的修改外,是以最干净面孔对着我们的,没有涂抹油彩。对于一个教育行业名人来说,这很难得。其中对于年少时光不可避免的提到文革始末,读来符合人性,因而真实可信,作者没有因为主角是自己,而拒绝描述自己年少时的轻狂幼稚,做过的一些不对的事,经由那么多年后,他仍然能反复的,并描述自己当年做过的事的细节,让我很是感动,这不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风骨,在教育行业中,没名气的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在分歧方面,主要还是关于谈起心路就同样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社会政治,李老师如我父亲一样对某种政治格局或者说模式充满了坚定信仰,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怀疑。我无权反对别人说我的境界低下而李老师令人高山仰止天赋人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李老师与我分别站在体制内外,同样看到体制内的很多酒囊饭袋脑满肠肥沽名钓誉之徒,而体制外的人纵有才有心也贫无立锥之地,但李老师据此愈加坚定政治信仰,而我愈发怀疑。旁人的指手画脚其实永远都只能是说三道四总的来说,心路很真实,没变成刻意标新立异,这本书就令人很满意了。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三):成长的故事

  不只一次阅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李镇西老师朴实的文字里,透露出深刻思想和执着的追求。这本书有些偏自传性质,从儿时到读书时期,再到教书时期,用文字记录了历史,用文字记录了情感

  第一辑往事如烟讲述儿时的事情,很纯真的情感,少先队员送他回家。儿时的歌曲合唱美感,以及属于他的1976。事情不复杂,没有什么特别多的琐事,没有太繁杂的故事,只是一种单纯的心,热烈的情感。第二辑求学之路倒是有了些叛逆的故事,和不同老师之间的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情,还有那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第三到五辑则是有关教育的事情,有的质朴,有的深刻,有的还带着些许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很难让其他人评价,总有隔着一层,无从置喙的味道。我一直有些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描述,因为在我看来,从刚毕业到做一名好老师这之间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慢慢的摸索,或许还带着一丝“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意味。而书中介绍的不能说不多,而是有些“剑走偏锋”了。李镇西老师的文字一直在告诉我,他想怎样培养学生,创办未来班,创作班徽班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带着学生游历大好河山。可是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什么。我在思考中,猛然发现少了学生的主体性(抱歉用了一个教育术语,此术语原句表达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他是如何朝着优秀教师奋斗的。然而我却没看到学生的配合,我不了解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学生比较听话,还是因为李老师有亲和力感染力,但我想如果现在有老师要这样做,家长大多是会反对的,学生也大多是叛逆的。家长注重的是孩子成绩,而不是所谓的班集体和班级荣誉感。学生只是想轻松一些的学习,课外书或许会看,但不是《红岩》《青春万岁》这类书籍。而学校和老师只想好好教书,把成绩升学提高上去,而不会让老师带着孩子旅游。因此,我无法得知李老师在创办未来班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又顶住了什么压力

  也许,读者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看着一个与他毫无联系的故事。默默思考,淡淡飘过。

  写到后面,言语又有些激烈了 ╮(╯▽╰)╭

  不能控制自己啊 %>_<%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四):“心路”已逝,“新路”尚远

  这本书的主标题是“我的教育心路”从这个标题上看,应该是以李镇西的教育生活为主,因为从“心路”上讲,应该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精神历程,但从内容上却是他的成长经历,这样一来似乎有些离题了,但副标题却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似乎又可以弥补主标题的宽泛。这样的内容和题目的结合,虽然不能说有“标题党”的嫌疑,但为免有些“玩太极”的味道——说句题外话,目前笔者所见的很多语文教研的论文也是如此,题目深刻,内容却只是擦边而已。

  这本书中的文章分为了五辑:“往事如烟”、“求学之路”、“投身教育”、“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做最好的教师”。相对而言,我更关心后两个专辑的内容。

  作为一为语文教师出身校长,而且现在是教育界的知名人物,更是朱永新倡导下的“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他的文笔还是比较平实与真实的,这一点在《我做过的后悔的事》和《我做过的自豪的事》中可以体现。在《我的阅读史》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视野还是比较广阔的,但这些书目所反映的内容,略显驳杂,而且大多是文学类书籍,虽然后面还有一些他读博士接触理论书籍,但这些书籍尚不足证明其成为“教育专家”的证据

  在有些文章中,他的叙述之中,有一些“不平”之气,尤其是以《我争取入党的经历》和《我的退稿经历》两篇为主,前一篇中对一些不正常现象批评,后一篇中则是在豁达表面之下,字里行间对某些杂志编辑却颇有微词。这也是他率真表现。这份“不平”与“率真”也许就是成就他的众多因素之一吧。

  在《我不是教育家》一篇中,他表现了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在别人看来可能这是一种谦逊的表现,但在我看来这些文字也透露了一些真实的信息,因为从他对“杜郎口”的支持却又不能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之进行阐释上可以看出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不足之处,要知道要想搞好教育,光有支持创新的热情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家,应当具备足够分辨力和批判力。尤其是在他认识到“当成百上千的‘教育家’在人民大会堂‘济济一堂’的时候,整个民族丢脸”后,如果缺少了对一些虚假教育行为理性分析较真行动,那么他很可能会沦为一位教育界的“太极专家”。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五):《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教育学者的成长回放录

  每个人长大之后的思想,抉择方向也许有一大部分的因素是受到自己从小的成长经历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那么,一名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的李镇西的过去又是如何呢?今日的他早已经成为了无数孩子们所敬仰的老师,那么曾经的他又是如何成长中潜移默化积淀想想要成为老师的梦想呢?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读一下这本《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一书。读一读他的成长足迹,看一看他的相关教育心路是如何逐步形成

  通篇的阅读,我看到了一个属于那一年代的知识分子的有关形象说实话,他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原本读书的黄金时间遭遇文化大革命,插队做知青,待到高考恢复后又重新参加高考,投身入心仪的教育队伍。于他而言,往事如烟,却难忘那段印象深刻的求学之路。插队落户农村,远离了学校却不放弃学习的执着引领着他可以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地重新进入了血糖。对于知识的尊崇和热爱让他更是投身于教育,用他的心写诗,用他的心教人。义无反顾地在教育的大舞台上,他开始揭开了属于自己人生的全新篇章。尽管一路走来磕磕碰碰,但是却也在此中总结心得强大自我。从最初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到逐步磨砺而成志当最好的教师。很是感慨他的那一句:“不做英雄,做最好的教师。”其实这句简单话语之下包含着一名人民教师最为诚挚的教育誓词。纵观现在的教坛之中,良莠不齐。然而有如此的豪情壮志,又怎么能不成为一位好老师呢?事实上,这也是他身为一名教师的心声。也是他漫长教学路上的成长轨迹所在

  很是喜欢这本《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作品。因为这是一本非常有别于以往的教育者的心得总结。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读到的是关于他的成长经历,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的经历对他今后每一步人生之路上迈出脚步缘由。通过这段难忘的教育学者的成长回放录,我们书外的读者也在潜移默化地更深入地了解身为教育者的李镇西的人生信念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对于教育从业者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原则准则。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李镇西通过自己的这部书作再次回放自我的一生,也是以文字的形式感染着诸多有志于成为教育界的一员。每个人的成长也许有着众多的不同,但是真正的对于真知和教育的热爱让这群人们紧密地连结到了一起。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六):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关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们必须担当的责任。林林总总的教育书籍看过不少,留下深刻感触不在少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长处,每每读来都获益颇多,但是在众多的教育专家里,我想说,如果你没有读过李镇西,那就太遗憾了。

  李镇西,既是教师,也是文学爱好者,他的每一本书的前面的总序都是这样写的:梦想是作家,后来当了教师,于是便把文学融进专业,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幸福。因为既在搞教育,又爱好写作,于是成就了今天这个独一无二的李镇西。就如一直脚踏实地大树,绝不靠喧哗与色彩取悦于人,而是把真实的清凉洒给大地

  这本〈我的教育心路〉是李镇西对于自己一路走来的教育历程的一个回顾。单纯的红色童年,恰似我自己的童年记忆,因为历史原因,读到的文学书籍几近于无,文学修养根本就谈不上,但是文学这种有魔力的东西,或者是一个人的天赋,它以简单的样子种在了心田。在李镇西已经对1976年有记忆的时间,我才刚刚来到世间,他的年龄他的记忆,或者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记忆。但是很多人善于遗忘,而李镇西真实地记下了当年的自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细微处的不同,他始终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记日记平凡劳动,都是他的“另类”。而人与人细微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未来。做知青,考大学,当上教师,看起来似乎颇有些一帆风顺的样子,但是每个人的路都是由内心决定的,因为平时的李镇西就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而投身教育后的李镇西才真正开始了他的人生精彩之处,本着内心深处对于学生的爱,对于教育的真诚,他在教育的岗位上思索与耕耘,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他对于文学的痴迷,更能读到他对于教育的专注,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教育与研究,都成就了今天这个非凡的李镇西。之所以会喜欢他,是因为成名的了他并没有飘飘然,他依然说,不做英雄,做最好的教师就可以了。李镇西敢说真心话,对于入党的那一章就非常精彩,我觉得对于一个置身于教育岗位上的人来说,这太难得。而李镇西还很可爱,他做过的后悔的事,让人觉得他很平凡。他做过的最自豪的事,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教育家的本色。

  李镇西的教育之路是成功的路,幸亏有了当初的阴差阳错,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上才有了一个不同的李镇西。也希望在当今一片置疑的中国教育之路上,可以走出更多的李镇西。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七):好老师如何好:成长中实践

  按说人不在教育行业,关注李镇西及其教育思想和著作,似乎有些跨界不搭,但当一名老师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虽然梦想早已抛至脑后,但到底意难平,看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教育者,总想着也许有一天。。。

  李镇西那些倍受人赞誉的事迹其实不必多说,光是他在课堂之余,大量阅读勤写笔记读后感,异常勤快地整理自己的课堂实录并坦然反思----这些便已超越一般的老师。虽然他的文字与文坛名家相比,自然稍逊一畴,也因为教育者的身份,文字间也常带着一些教育者的感悟感思,时刻记挂着如何育人,这也与其他文人作品大不相同。

  手中有李镇西文集四卷:《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让人全方位感受这位优秀教师的魄力。

  《亲·友·我 : 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是李镇西对亲人、故友、知交的回忆。这种回忆并不拘于亲朋好友之间,而是触目所及,无论是父母、前辈、同行、网友、还是学生、保姆等人事皆可进入他的视线成为他文中的主角。对生活细节的观察、细致感受,并仔细挖掘相遇之人身上的优秀品德,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善若水”。

  《我的社会教育观 : 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集萃》如附标题,是李镇西30年社会评论的精选。小时候的李镇西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成为教师之后,左手文学,右手教育,这样“理想与初衷一致,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相伴,生命携使命同行”---相信也正是这些执着追求造就了这位教育者的独一无二。从这些社会评论里,看得到这位文学教育者的正直。直言不讳,敢说敢言更敢行。

  《我的教育行走 : 李镇西30年文化行走散文集》则可算是旅行文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抒怀解意,美丽景色的熏陶,文化背景的沉淀给读者也带来许多启发。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这一册则是个人的成长回忆,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作者对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李镇西老师很自谦,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教育家”,自认只是践行着老一辈教育家和名家们的教育理念。他自认为自己不具备教育理论家的独创,只是在一些细枝未节上有一些创新。读他的成长之路,感受他的朴实文字,也为他这些平凡踏实的努力而感动,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老师。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八):认识了一位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这次集中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社会教育观》、《我的教育行走》、《我的教育心路》、《亲•友•我》这四本著作,再一次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下面我对这四本书分别加以简单的评述,作为一些阅读后学习的心得。

  《我的社会教育观》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30年的社会评论的精选。李镇西,作为一名教师,而且是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不是只讲讲那些感人的教育故事,而老是对非教育现象发表看法。这主要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只是李镇西老师实现他的社会理想的途径。出于公民的自觉意识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李老师对很多社会现象发了自己的声音。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这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优良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的教育行走》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国内外各地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同时,行走过程中所写的文化散文的精选集子。这些文化散文写的很自然、很平淡,无论是《寻访皖南古村落》、《峨眉上避暑日记》,还是《府南河之春》、《蓉城的冬天》等等,读后让人感觉如同闲庭信步、如沐春风。这些自然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而成都,这个美丽的城市,是一座离开了还想去的城市,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向往!李镇西老师现在仍然在成都工作,真是有福之人啊!

  《我的教育心路》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从教30年个人成长的回忆录。这本书中所有的文章分为五辑。这些文章既有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的片段,又有投身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精彩叙事。李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回归到“教育现实主义”,对“教育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读着这些对教育事业满怀热情的激扬文字,你会禁不住为这位“教育理想主义者”叫好!做最好的老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亲•友•我》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对亲人、老朋友的回忆录。这本书含有近四十篇文章。这些文章写得很朴实。一个个故事都很平凡而感人,一个个细节都很让人。无论是《陪流沙河先生喝茶》、《谢泳二三事》,还是《“慢生活”中的钱梦龙》、《难兄难弟难妹》等文章都写有温情,让人动情。让人深深感受到李老师内心情感世界之丰富。

  老实地说,李镇西老师在教育界算是小有名气,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以前没有认真拜读过他的作品,也是一种遗憾。这次一下子通读了这套《李镇西文集》,真的是大呼过瘾,算是一次补课吧!这次阅读的经历也让我认识了一位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大有相识恨晚的感觉。李镇西老师的作品值得阅读,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九):以真诚赢得尊重

  这是我阅读的第三本李镇西先生的著述,在本书中,作者忆述了他的成长历程并对此进行了反思,最后,又阐述了他现在的工作理念,并就此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本书的重头戏是约占全书篇幅近20%的《我的阅读史》一文。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阅读史的确是了解引领人成长的因素的重要途径,并且也能由此界定成长的不同阶段。我比作者小10岁,恰好也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幼年还未上学时,曾与父母同居,父母为双职工,工作日时常把我反锁在家里去上班,属猴的我便常在那唯一的房间里大闹天宫,直到有一次把一条毛巾被剪成了一条条的,父亲忽然开窍,从单位图书馆里借了本《桐柏英雄》放在家里,从此再无烦恼——基本上他上班走的时候我什么姿势,下班回来我还是什么姿势,一味只顾着读书(那本《桐柏英雄》我完整地读过三遍)。我去别人家也从不痴迷糖果玩具,只喜欢坐在人家书柜下看书……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作者在1978年20岁时成为大学生之前所读的书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粪土,在这一点上我可能比李镇西先生要幸运一点点,但是人在没有受到正确引导的时候总是会以各种方式浪费自己的青春,我承认因为那时家庭与社会对于性的禁锢使得我一生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在黄色小说上,尽管与王小波一样,我们都喜欢阅读那些有品味的黄色小说。我相信在这方面浪费的青春并没有使我落后于别人很多,因为从前的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以至于今天的网络游戏、漫画等等没什么营养的东西总是会浪费大部份人的大部份青春的。

  以我的理解,对作者形成世界观、人生观起过重要作用的书当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对作者的青年时期起过深刻影响的人应该是张志新。而我一直认为,对我形成世界观、人生观起重要作用的书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我一生影响至深的人则是王小波。似乎在这方面我又比作者幸运了一点点,但是上个世纪的国人基本上一直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虚度着光阴虚掷着青春浪费着时间与精力,如同作者所言:“共和国的80年代是在悲壮中轰然落幕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学术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对‘和平演变’的主旋律中,中国迎来了90年代。”这段时间对于作者只是“一时竟然无书可读”而已,于我却是经历了幻灭与极其痛苦的浴火重生——此前我一心为国奉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后却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说服自己“国家与祖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极其痛苦的浴火重生,令我与作者有了不同的认识。

  作者没有注明这篇《我的阅读史》写于何时,从内文来看,当写于作者2006年成为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之后。不知何故(猜测大约是一些民族思潮的影响吧),作者用了大约5%的篇幅特意鞭挞了一番张爱玲之流的“顺民文学”的无耻,我对此颇有异见。

  对于张爱玲,我一点也不了解,唯一相关的《色•戒》,我也只是喜欢李安演绎的电影版本,并没有读过原著,我也并没有兴趣去了解张爱玲。但是我看到作者批驳张爱玲的路子,却恰恰说明尽管作者声称读了很多自由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受限于其成长路径,骨子里仍然是个集体主义者的事实。我所谓的作者批驳张爱玲的路子,无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套而已,当然作者拔高了一截,所谓“国难当头,你可以不发出激越的呐喊,你可以沉默,但你不可以公开歌颂侵略者!……但我认为,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要太无耻;或者再退一步,人可以无耻——那是你的‘自由’,但请不要宣扬无耻,而且用精美的语言宣扬龌龊的无耻!”多么慷慨激昂,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二战胜利时曾经发生在荷兰与法国的肆意凌辱甚至杀死那些曾与德军有染的女人或者妓女的事情来……一个国平时没有让民富强、战时无法保护它的民安全,有什么资格谴责民没有为它死节?或者再退一步,难道妓女可以跟敌人睡觉,但是在爽了的时候却不可以叫?喔是啊,如果是被逼无奈,又怎么可以觉得爽呢?!

  为免招致无理删帖,这个话题点到即止,不予多言。我只是觉得我们常常自以为有了常识,实际上常识却还往往在千山之外。先有民还是先有国,并非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讲不清,民与国哪个是主体?早在一千多年前,大儒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禝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了。国之腐败无能导致民忍辱偷生,不谴责统治者却向一个小女子发难,实在有点儿本末倒置了。作者如此谴责张爱玲之流时,是否想过我这样的底层人士草根阶层是怎么看待作者在所谓的承平时期歌功颂德的一些文字的呢?

  其实看了作者三本书,总体感觉上作者还是个相当真诚的人(虽然时有迂处),也因为他的真诚而赢得了我的尊重,但我一向以为坚持己见、不为尊者讳才是真正的尊重,所以在此不揣冒昧直言指出作者的荒谬之处。对此我想强调两点:第一,逻辑始终如一非常重要,很多人都会前后使用不同的逻辑,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常常导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结果;第二,人谁无过?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

  我要承认我看过的书远不如作者多,交游也没有作者广阔,自从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为系统所弃用,人生坎坷、命途多舛,如今赋闲在家,最痛心的是浪费了自己的一点天赋,甚至,我也没有作者的勇气与实干精神……

  本书中另外两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是《我争取入党的经历》与书末的《我还能够走多远》。

  毫不夸张地说,《我争取入党的经历》里的所有想法,当初我面临抉择的时候我都曾想过,基本上如出一辙,但是因为我目睹当时我父亲在中央部委里业务极其出色却因不是党员而始终没有一官半职,只是个小小科员,因此反而令我起了逆反心理而放弃了。我得说我非常尊重作者的勇气。此文可以与《我做过的后悔的事》与《我做过的自豪的事》对照着看,以了解作者这个人。

  而《我还能够走多远》则消除了我在上本书《我的教育行走》里读到作者尊崇陶行知、晏阳初、苏霍姆林斯基时“叶公好龙”的疑惑。看到作者主动到城郊践行平民教育与民主教育,而且这样的人与事受到积极的弘扬,我觉得特别欣慰。祝愿我们的民族,一定要有希望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教育心路》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