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处》是一本由玻璃洋葱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深处》读后感(一):吹风而来 乘海而去
实体书送到的那天 我生病请假在家吃药 同事特意打来电话说:书印得好好啊 。我说是吗,是吗,然后体温计就从胳膊里掉了出来。
有印出 潇洒与漂泊。
和洋葱认识蛮久了 她是我的好朋友也是好“老师” 第一次见面 和我印象中差不多的样子,或者说我还不好意思,她比较主动地说着话。然后我们有的没的聊了些。我好像说想去不夜城那买胶卷顺便看看照相机,她对相机满有研究的样子,不知为何来着她后来借了我一部相机 ,我带它去了一些地方,拍了一点照片,后来又用在了一些书上。 再然后她去拍一些栏目影像时也会叫上我,我每次看镜头的时候就会想到出她教我的那些胶片摄影小技巧。
而她去哪里我都不惊讶 台湾厦门土耳其印度泰国...
“黃昏時分來到十分車站,許多遊客正在施放天燈。抬頭上望,見全星般的天燈佈滿紅橙色的天空,洋溢著希望與幸福”——2010 (台湾的明信片背后)
“等我回来请我吃冰”——2011 (泰国的明信片背后)
“不知怎么,很想吃泡饭,油条和榨菜”——2012 (印度的明信片背后)
“山高云深不知处 只有梦里去寻它”
《云深处》读后感(二):为寻找更好的自己找一个更好的背景——旅行
玻璃洋葱的图文随笔显然比他的第一本小说要好很多。亲身经历过之后,抛下一些紧凑压力,生活苦闷,用心去看周围体会这样子的世界。让我更懂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的含义。为之感叹能写出这样棒的作品,果然还是没有让我失望。与他极其热爱旅行有着莫大的联系。
我很喜欢书中极具感情色彩的景色描写,比喻很是恰当形象,夸张恰到好处,并不特意营造意境,不过分却很新奇,让人眼前一亮。文字描写更加精致,倒也不难懂。除文之外,还有拍的照片,可能这些不太光亮的照片,会使人觉得无关紧要,不痛不痒。也正是这样的照片,恰恰反映着作者独特的视角,是这样的世界,近在眼前,最最普通的景最最普通的人所结合起来。书中行记之间穿插作者过时记忆加以深入,颇有高度,令人回味。
可惜的的是,我,自己。如今我没有读到万卷书,更没有行过如此多的路。少了他的那份勇气与执着。很是愚钝,难以自然地融入作者丰富的想象之中。如果可以,也要摆脱现实,潇洒放弃一些,勇敢找寻自我。
《云深处》读后感(三):幸福深处
他们好傻的啦,等过个十年二十年,肯定要后悔。提起玻璃洋葱时,说不定也有人会这么想,“居然那么好的工作也不要了,辞职后去远行”——我猜得到,即使我不够聪明。
何况这些我业已在毛姆的笔下一遍遍温习过,所以在编校《云深处》时,我读到的,是依旧陌生,却似乎又有点儿熟悉的一个玻璃洋葱。
她有自己的理想,有不自知的天赋,或许本身跟大多人看上去并无太多不同,需要一些勇气才挣脱世俗的束缚,但或许这于她而言,又根本早已存在。所以当时间走到事情必然发生的那一刻时,她辞职,收拾简单的行囊,开始出发,即使她一开始对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也并不了然于心。
不过没关系,在一次又一次出发的旅途中,这个广袤的世界渐渐开始给了她需要的和渴求的。她的好奇,她平实又清新的文字,和她那些美丽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在路上”的图片,将她所见所闻美好地展现在《云深处》里。
这是她的世界,她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好像永远也不会结束的夏天的天空,无际的白云和蔚蓝。我是这样隐隐猜测的。
但对于她和她这样的人,我仿佛永远无法靠近,只能远远观望。而他们投身去做的事情,是我这辈子注定不大可能去做或者做得到的了。所以我静静地羡慕着,偶尔也忍不住悄悄地忌妒忌妒。我是那个沉浸在自己庸俗的幸福里而不得知的施特略夫,而玻璃洋葱,则是那个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我必须画画儿”的斯特里克兰德。
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那个斯特里克兰德说,“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在玻璃洋葱身上,我好象也“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
所以即使到不了她的那个世界里,我依然可以做个旁观者,欣赏欣赏就好。这也是一种幸福。
《云深处》读后感(四):不劲劲儿的好
就像我不喜欢巩俐、章子怡的演技 “咔”之前调集汗毛、细胞、眼神为表演做准备。尤其情绪高亢的戏 会全身一抖、胳膊腿起范儿、啪啪啪甩台词。特别劲劲儿的。这本书就是特别不劲劲儿的。
换句话说是不着痕迹 不着痕迹的好。
游记难抓人心 想象力稍微差点就走神。作者每个小故事用心的掺了逻辑和情节 于是好读。况且还有颇深邃意味的照片。据我对洋葱的理解 她文字极擅平实中调侃 这次显然她放弃了活泼的部分。整个语境呈现深厚、力量、朴拙。出游的理由 不是阔绰的艺术家追求人生真谛 是深陷琐碎与压力的职员 拿出出逃勇气。这个起点能让人顺利带入 给了许多观望旅途的人一个念想。虽然合上这本书 这些人可能仍继续观望。
作者遇见美景、吃着苦头、赶着夜车 脑子重复的是原本生活的东西。初衷是想要暂时出离 却反而被这些回忆一再摁压。 她以“请走开”的姿态面对陌生人 懒得给自己添麻烦 不多说话 若有人提议同行她想尽办法谢绝。
不论走多远 她不爱陌生人。
直击人心的句子不剧透 你们自己去看。
是作者和设计师两个人的作品。一般一本书很难感受设计师的存在 这本书处处都是。被剪出来的摩托车、小猫、棒球帽、鸟 不知名状的黑色涂鸦 日记标题下的下划线 均悄悄引导读者的情绪流向。yeile是擅用留白的大师 大环境下少有人如此懂得这种干脆美的运用。不会过于大片让你觉得花钱买扯淡 也不会挤在一坨替出版社节约成本。他智慧的留白控制了书的节奏。恰到好处
粗粗翻一下页面的评论 大多出自编辑、作者朋友。读者朋友你们是还没买到吗!多的是烂大街的流水线故事和快餐文化 好东西却没能被更多人品尝。你们在想什么。这本书好好看!你们不要以为它只有业界同行的口碑!不过如果你对目前生活满意 对远方缺乏兴趣和想象力 大可不必翻开此书。
像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在厨房噼噼啪啪炒菜 你从他书柜上翻出的旧书。被赋予了时间感 妥帖温柔。真厉害。幸运的是这两位均是我结交甚久的朋友。
《云深处》读后感(五):Go somewhere, go anywhere
Go somewhere, go anywhere
我不认识这个作者。
可是我看到这本书的宣传,目光还是被好看的装帧所捕获。而且我对这样的游记没有抵抗力,从落落的《须臾》开始。虽然,我也没有买过太多,我甚至把《万象》送给了同学,因为印刷质量太差。
最世的这个系列太狡猾。我们终日在闭塞的校园里生活,狭小的书桌,作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背负着某场考试不要命地在黑暗中往前跑。所以,远方的确太远。而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便成了救命稻草。
我离开他们的语境已经很多年。面对他们我不赞颂也不诋毁,最多羡慕某些人惊人的商业头脑和不可复制的际遇。我从局内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可是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告别的契机。
我偶尔还是会回去,在网站上的辅导书订单中夹杂些什么。或者在校门口买时政杂志是带一本文艺风赏。可是每月一本的载满小说的杂志买了也没时间看,最多只是翻一翻看看图或者装帧,看一看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摄影师,然后堆在家里积攒灰尘。
不知到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能真正打破。
这个所有高中生都盼望的暑假我哪里都没有去。
我被困在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每天两包的中药,来不及办的放假证明,公安局办证大厅的拥挤,隔壁城市的大学的表格和入境手续,父母工作的变动,外婆时隔两年的拜访,英语课,一抢而空的出境游。我被这些东西困住了。
所以在即将出发去陌生城市读书的此时,我想起了这本书,然后买了下来。我想我大概是想去哪里想得发疯了,可是又哪里都去不了,才迫切地希望能通过别人的纸笔,过一把远行的瘾。
书里写的四个目的地是好地方。
我对国境线外的热带亚热带向往又畏惧,所以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踏上那些想要去的地方。这些畏缩的心情,就像这本书开头的那些讨论一样。“又或者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只有弱者才会忧心忡忡地考虑个没完。”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我的太脆弱。这个假期哪里都没去,只能借助书本自我安慰,这到底是我的错。我没有勇气启程,我怕麻烦,并且在不停地找借口。
我突然生出了巨大的迷茫。我放走了这个不可复制的假期,那么以后我还会不会有机会。我会不会被那个有着陌生语言和社会体系的城市击倒,我会不会被繁重的学业搞得没有胃口出行,我会不会因为一张临时的身份而得到更多的便利?问题太多,没人能回答。
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美国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在地理课本上写的定义,是雨热反期,夏干燥炎热,冬温和多雨。但其实,只有我在夏天真正踏上了星条旗飘扬的土地,才知道所谓的炎热干燥,是足以晒痛头皮和引发森林火灾的艳阳天。
再多的问题也会有答案,只要我敢出发去找。
《云深处》读后感(六):云深处/❀花是爱
玻璃洋葱,在最世里以极其低调的姿态行走着。偶尔的散文小说,从最小说里面的一个栏目“另存为”她摄影的照片,以及她那种恰到好处的把作者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是在很久之后才读到了长日无尽,那是不知道是谁评价过她的短篇,说她总是会将故事引向最现实的极端,是如此地不动声色。
但是我觉得写长篇是个能积累喜欢的过程,短篇必须要在短短的几千字之内营造出一个结构完整内容饱满的故事。这其实更考作者的功力。
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句“为了实施一场蓄谋已久的逃亡,踏上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我就想,这样的生活,活得多么地肆无忌惮啊。能有这么一颗说走就走的勇气。
云深处的装帧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内外都极其精美的一本书。很有质感,不管是从看还是从摸或者是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的那种惊喜。Yeile的设置真是很对我的味道,最近新购进的家住南塘路也是这样的设计。很是喜欢。
我觉得我乏味的语言已经难以用来形容这本不管是文字上,还是说装帧上都秒杀到我的书了
翻到的每一页看到的图片都如同身临其境这种必定会用来形容游记的话虽然已经屡见不鲜了可是我还是想说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游记与之相比都逊色了很多了好吗……
这种如此真实地还原了现场美景的图片跟文字配上。不仅仅是幻想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迷茫样子那样。
况且那种去旅行的心境也是如此地相同才是会让自己感到我好想也踏上了旅途耶。
这种挑不出毛病来的评真的好吗!但即使让死活挑出几个缺点我也只能说出来图片是不是漂亮了些啊……跟我们所想的落后国家不一样。打破了我们既定的框架,哦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些落后国家原来也呈现出一种更不同的风貌啊。
里面的每一个作者在旅途上遇到的事情都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般的似乎更让人懂得去思考人生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似乎是说跟城色上面的风格迥异不同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云深处里面的这些文字。
有时候读起来仿佛是旅途上的一些深思。
跟陌生的人聊天本来就不会熟络起来,况且像是我这样慢熟的人不是第一眼就有好感或者是从聊天中取得共鸣的话。也是一个很怕麻烦的人啊。
这样回到了我们最初的根本,一个逃离工作踏上旅途的人是不是就是不思进取呢。而是不是走上每个人都在走的路才是成功呢。我们惧怕的世俗眼光,变得无法逃离这个世界。
最近在看一部电视剧叫北京青年,里面的主人公不喜欢家长为自己安排好的路,果断地抛弃这些从外人眼中看上去很美满的东西,楼、车这些不需要奋斗就能得到的东西。而走上了一条重走青春的路。
这也应了一句话,只有活得轰轰烈烈,才算活过。
那我们这种所谓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不是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没改变呢。
其实我们追逐的不过是一个漂泊着的灵魂。
可能是看了过多游记而产生出这样的感觉。想出去走一走,想到外面去看看。
希望我早日达成梦想。
《云深处》读后感(七):人在云深不知处
书在预售的时候就已经下了订单,磨磨蹭蹭直到现在才看完。
而且还是在两次去HK的时候看完的。
个人比较喜欢在外游玩的时候带上一本类似游记的散文集,有图有文字,在路上闲暇的时候慢慢翻阅。
这样,会让我有一种也在外跟着作者去到了异域风情的地方了呢。
都行走在外给我一种一起旅行的错觉吧。
第一次见识到玻璃洋葱的摄影是豆瓣相册上的「对岸」,这个册子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从那时候起我就异常期待玻璃洋葱出图文集的一天,终于这一天也如愿到来,更让我欣喜异常的是yeile负责这本集子的全权设计。
真的,非常非常高兴呀。
不可否认也不介意承认,我是yeile老师的NC粉。现在设计师有很多,但我就是最中意yeile的风格,即便他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最顶尖的设计师。但,都没关系。他的好与不好一并被我喜欢着。
导致在翻阅「云深处」的过程中我无法不去更在意那些微小的设计细节,以至于看完整本书下来,非常感谢洋葱能和yeile两人能搭配在一起。
适量的大;
适量的小;
适合的涂鸦;
适合的组图;
适宜的留白;
适宜的单幅;
适当的剪裁;
适当的字体;
恰到好处的作者与设计师。
私心在这里期待一下,目前最想看到yeile老师和年年的组合。
祈望有朝一日这个心愿能被达成。
……
在此自首。事出有因书评停记于09-04,于10-02补充后续。停了一个月忘记当初看完触动心灵的真实感受了,只能略略补充一些大概触动的印象。前面大篇累赘赞扬了自己喜欢的设计师一番后续感触忘记不少又懒于仔细重温一遍,却不想把前面写的埋没了,搞得书评倒有点像是表白的情书似的。还请莫见笑。
用最朴素的语言诉说,用最欢快的曲调吟唱。就像一个游吟诗人一般,却又不是诗人。
正如她的专栏名字那样罢,少年的游途,少年游。
玻璃洋葱文字不随波逐流,真实质朴。像一个与你相识许久却又摸不着碰不到的友人,在与你诉说她旅途过程里的种种事迹,甚而引发的感触,波澜不惊却又能刚刚好就那么触人心弦,让人无法不去认同。拿着荧光笔轻轻标记出来,一句一句、大段大段,都给划出来。
以前对书本总是有种“干净洁癖”,让它崭新崭新的。在《云深处》这儿我倒放弃了保持干净的习惯,大抵是知道自己记性懒惰害怕日后想起来的时候找不到源头着急了罢。
“玻璃洋葱真是一个大胆的人呢,还很耐得住寂寞”、“真是任性的家伙,有点任意妄为呀”、“真厉害、太厉害了,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嗨!”——会有更多这些那样主观的念头涌动出来。
但正是如她这般才能见到更深处的景色,遇见更多更多有趣的家伙,增加自己的阅历。
最后只能心灰意冷总结一句“假如是自己一定不敢,有这个机会也绝对不会敢自己一个人去旅行啦”。
由此产生那种无法企及的羡慕感,无法企及。这个期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限定。
只是因为自己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胆小的家伙呀。
我只能在这里,在每一个夕阳西下的车厢里或者外头飘着雨的时候在静谧的咖啡厅读着这本书,感受着离我更遥远,外面的世界。
《云深处》读后感(八):《旅途上的勇敢》
现在时间是周五早上的九点半,对于全体的上班族来说,周五是一个得意忘形的日子,以前我也这样觉得,但是今天早上却和同事说:“今天是周五啦,可我既惆怅又开心。”开心当然不必解释,在未来的两天内可以睡到14个小时。惆怅的是,2012年已经到了后半段了,我却没有像以前计划的那样出去旅行。
从去年毕业到现在,已经工作一年有余,在这一年中除了每天按时按点上班下班,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旅行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才觉得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想去的地方真的是一件算得上是奢侈的事情了。以前上中学的时候非常鄙视格子间的工作,总觉得去旅行去流浪才不枉此生,到了大学觉得只要毕业后能顺利进入一家公司的格子间朝九晚五就好。现在,后者实现了,却仍然心有不甘——依然希望能够出去旅行。这或许就是天性?
现在最热衷的事情就是每隔两个月就利用周末的时间逃离北京,虽然只是动车两个小时的旅程,可每次离开和在路上的那种心情让我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十分的佩服和尊重那种说走就走的人,也羡慕可以一气之下抛下工作,抛下学业去旅行的人,或许这“一气”也是反复斟酌和思考了良久的决定。但是能迈出那一步已经让我可望而不可及。其实我内心里非常渴望能够去旅行,不用周游世界,把中国周游一圈就够了。因为患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的我,对于一些国家是非常惧怕的。比如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写到的印度的社会情况,我边看边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事多么的幸福……一边在脑补某部著名电影里那些被无良人致残而去行乞的孩童……我也说不好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不想总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我想去看看其他地方的人和事。只是希望“每两个月就可以有个短途旅行”这个计划可以天长地久的执行下去。
春天时和好友去逛天津城,回来的时候我和她说:“知道这次游玩让我明白了什么吗?以后哪怕是5毛钱也要好好收着,在关键时刻少了5毛钱公交司机也不会让你上车的……”
在最小说上第一次看到玻璃洋葱这个名字应该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了吧,那时候作者不多,这个四字名字的作者给我的印象是极低调,不造作,作品都是高品质的。后来慢慢发现她也很会摄影,而且照片的风格是我所认为的小清新文艺的(现在对很多网络图片被定义为小清新这件事我很想吐槽……),慢慢开始喜欢研究这些照片,《云深处》的封面就极具东南亚的风格,第一反应就是——诶,好像电影《初恋这件小事》的场景。书到手之后先是习惯性的翻后记,结果这本书没有写后记,想来也是,游记本就是在旅行中的点点滴滴的记录。整体的把书哗啦啦的迅速浏览一番,那些照片真是美哉。就连路过的同事也被其中一页图片震惊的说:“也太漂亮了吧。”漂亮的何止图片本身,这本就是一场令人羡慕的漂亮的旅行。
这本书读的磕磕绊绊,并不是因为书的原因,而是自己本身。每天能够读书的时间也就晚上下班到家洗完澡躺在床上的时候开始看,不超过半个小时就产生睡意,自从开始工作后作息就变的无比的准确,甚至有几次是拿着书开着灯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后会迷迷糊糊的记得一点内容,然后晚上回家再接着看的时候就需要把之前的大致再看一次……以前不是这样,以前拿着一本书经常是不到宿舍熄灯的时间绝对不会合上。所以,这也是力不从心了么……
有时候想想自己并不勇敢,就像之前提到的描写印度的那段。印度的生活状况让我唏嘘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想象,如果自己去那里的话肯定会心生恐惧。现在开始理解旅行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了。
或许当我足够勇敢的时候便是自己踏上旅途的时候。
我也希望有一天当初走出家门的时候目标不再是上班地点,而是天南海北……
期待下一部佳作。
《云深处》读后感(九):云深处°一个人 一颗心 我踏着你的足迹走上陌生又熟悉的旅途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瓶颈时期,本来人是具有自我安慰调节功能的,但恰恰在这个最需要的节骨眼,这个功能总是会失效。所以我们需要听歌,读书,用各种方法排解掉浑浊的情绪,或者说调理不佳的心情。
我们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平常而便捷的。但有的人很勇敢,他们会选择另一种麻烦,但是更加开阔的方式,去寻找另一个地方的空气用另一种呼吸给自己的肺换换气,而最神奇的是,他们或多或少治愈了自己或是寻找到什么之后,还会将经历化作记录,其中蕴含的力量,可以辐射至更大的范围,治愈更多的人。这力量不是二手的,增添上回忆和时光的砝码,能量加倍,你走进去,体验一段时间与空间都真实存在但于现在而言已经消失的属于他人的经历,用现在进行时去感受过去完成时,是区别于真正旅行的另一种旅途。作为旁观者,你的感觉却不会是不痛不痒。
贴在塑料外包装上的红色小签就像一枚通行证,哦不应该说是像邀请函,精致又讨巧,摆摆手招你快点踏入这段旅程。走进去,慢悠悠地走完这一程,不后悔之余,还收获许多意外惊喜。主打是游记,但除了游记,也讲故事,除了讲故事,也拍许多漂亮照片来给你看。所谓“一本满足”,在此曲解一下意思,可以用来形容对这本书的感受。记得第一次看到玻璃洋葱的文字是在零八年,老实说并不是惊艳的文字,却在不知不觉中捕捉住你内心某一根牵动情绪的线,不温不火的力量缓缓渗透,直到后半程你才发觉自己的心情已然因她的文字而改变。
再夸夸排版,想来这本书的排版应该是非常耗心思的,图文穿插本就比一般文本要兼顾的方面多,插图的方式还不单一,对于图片的取舍考量两位应该也是纠结了很多遍。不过纠结出来的成果相当讨人喜欢,图文错落有致,读来没有负担,手绘的小物件和线条们也如一个个小小音符点缀了整段旅途,悄悄问句,那都是yeile老师的亲笔吗?
本来想更通透地讲讲看完关于四个国家文字部分记录的感受,但笔太拙,觉得怎样都无法写好,是个遗憾。
据阅读过程中的不完全统计,配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照片主角都是孩子。不知道是后期选图中的巧合还是作者偏爱拍孩子,看到他们,心情好像都会变得不一样,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一种崭新的希望,看着这些世界新鲜人的小脸,总能由衷地笑起来。
旅途是完整的经历,游记是碎片的整理。所记和所想的碎片交织,得出今日我捧在手中这本书。这是本能让人获取安定感的书,虽然旅行其实应该是件充满不定性的事。开篇的部分,也是唯一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部分,全部用于交待踏上旅途的原因,一方面使这本书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不免让人一开始就产生疑惑——其实大可不必讲背景,读者也会买账,毕竟这是游记,旅游嘛,随心而动,什么不问也可以跟着你就往下走。读到后面,看见转换回第一人称之后不断在进行的自我追问,才发现,之前那一部分有多重要。
也许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什么,夸父追寻太阳,唐僧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为的是西天取经,小沉香一路跌跌撞撞走了十几年是为了找妈妈。当然这段四国旅行并没有那么多艰险,但但凡是旅途,总会有那么一些艰难,比方说在土耳其差点搭不上车那一段。但也许正是这些艰难,才让我们的寻找变得更有意义,无论是前行的过程,还是收获的结果。玻璃洋葱不断地抛出问题,又不断地给出答案,我想,这些答案在当下可以说服自己,但日后会不会发生改变?
说不清。
什么都说得清,什么也都说不清,领悟是阶段性的持续事件。
走一程,想法也许不变,也许刷新,也许颠覆,但只要没有停止思考,就不是坏事。不断向自己发问,又不断编织答案说服自己(有些时候还能说服他人),再提问,再停顿,再思量,再回答,循环往复,生命因此而生生不息。
行者丈量旅途,衡量标准不一定用脚印。有人拍照,有人写字,有人画画,有人给自己和亲朋寄明信片,有人狂购纪念品,吃货标记在地图上的大概会是各处食店。旅行方法不同,旅行目的不同,记录方式也不同,同一程旅途,留在每个人身上的印记都不同。
玻璃洋葱的记录方式很丰富,标下自己的脚印,又引我们顺着她的脚印一路看过她所看过的风景,呼应一下前文,我通过这次的阅读式旅行调理了自己的情绪。读书的速度慢,吭哧写感想的速度也慢,几乎都在零碎时间里完成。在食堂排队打饭时读两行,蹲厕所时读一段,午休时间读一篇之类。本来以为会燥热难熬的八月,却出乎意料成为今年至此心态最平静的月份,而支离破碎的九月,也顺利地熬过来了。在此致谢!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做就是了。
如果有什么路是你觉得必须要走的,走就是了。
期待,下一次,你又要带我去哪里:>
《云深处》读后感(十):请将回忆温柔相待
那日在图书馆偶然间看到一本书,被安静淡然的封面所吸引,随手翻了几页,才知道写的是关于伊斯坦布尔、缅甸、清迈的游记。
比起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吃喝的游记,这篇游记更注重旅行途中的修为——旅行对人的影响以及在旅行中个人对人生的探索和感悟。
那些年少的故事,曾经的朋友和已不再相见的恋人如同蝴蝶般纷沓而至。诸多的旅途风景与回忆相互交融,自作者口中说出更有另外一番意境。
在旅途中,置身陌生的国度,回忆便以势不可挡的势态汹涌袭来。
在这趟长达数月的旅行中,作者不仅发现了新的自己,还重新定义了曾经的自己。
书名取的是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里的一句话: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深处》,这书名起的真好。作者为玻璃洋葱。
这不是第一次看玻璃洋葱的书了。
从2006年1月的第一篇《记忆以内虚妄以外》(短篇)开始又读过她的《他她》。
屈指一算竟已有八年。
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
八年,年少气盛的青年已被岁月消磨掉了尖锐的棱角,光阴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留下印记,又在每个人的心河里投下石子,那里面每一圈荡漾的都是关于回忆的故事。
人一过二十岁就开始不断地往回忆里走,其实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自己不愿去想,却又被什么吸引着似的要去想,结果是越害怕也越好奇。
回忆的这条隧道是会吃人的。
记得那个时候还是十六七岁的少女(•••当然倘若十六七还算是少女的话)。夏天会穿着白裙子和夹角拖鞋打着伞步行去学校后面另一所中学的书店。
一路上想的问题无非是“天气好热哦”“什么时候才能把夏天过完啊”然后在路边的小卖铺里买上一只雪糕,吃完雪糕,书店也就近在眼前了。其实书店的规模很小,大概就只有十几个平方吧,虽然小但也五脏俱全,喜欢的书里面差不多都有。店主是个三十几岁的中年男子。人很温和的样子。每次借书的时候,都会去看他那额头下方露出来的长长睫毛。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心情。
那时寝室里另外两个女孩子也喜欢看小说,这个租书店就是她们其中的一个发现的。但是我们看的书都不属于同一个类别。女生 A喜欢看灵异类啊、玄幻类什么的,女生 B躲在被窝里面看的最多的就是类似“总裁别走、XXX再爱我一次”这样的小说(我会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书籍嘛~),而我呢,总是站在众多的青春小说面前,走不动路。因为顾忌到每次只能借一本,所以总要在众多书籍面前斟酌良久,直到她们两个人都选好书去翻那些过期杂志的时候,我才会下定决心去借哪本书。
所以每次借完书后都会被她们损。
“怎么这么慢”“这次如果再迟到你就要写情书给XXX告白”诸如此类的抱怨与威胁并没有让我加快借书的速度,反而之后的每次我都故意把借书的时间拖得好长。大概是知道她们不会生我的气,而且人在年少时候总有恶作剧的心理。
直到后来店主主动给我放宽了借书数量,“选择困难户”的头衔才算勉强摘去。
在下午乏味的数学课上,就会把借来的小说放在垒砌如同堡垒的书后面,聚精会神地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读起来。
想来那是二十岁之前读书最认真的日子。
大脑是紧绷的,一颗心是悬着的。
那感觉像什么呢?
如同在谈一场郑重的恋爱。
看得累了的时候会仰起脖子,转头望向窗外。
夏天聒噪的蝉鸣混着头顶电风扇的声音永不停歇地响着,我坐在靠窗的位置,能感觉到从窗边吹来的热浪正来回滚动在我的手臂与脖子上。
操场上满眼都是蔓延的绿,五楼看下去,穿着白色校服的少年正奔跑在红色的橡胶跑道上。日光像是不经意之间洒满了校园,蓬松饱满的白云在头上缓慢的漂浮着,像是偶然掉落在天空中一片洁白的毛絮。
我是看得呆住了。直到同桌用手肘捅我的时候我才猛的反应过来。
像是做了一场梦。
事实上,我却并不留恋这里。
这里的房屋建筑、一草一木我都不留恋。
因为,这里并不是我的家。
结束一天的课程后,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未来在哪里?以及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离开这里?
因为一直都辗转于不同的学校,朋友七零八落,所以一直都是孤独的一个人。
在那些燥热夜里,我的心却无比的静。
静的听得见枕头下指针的走动。
以及自己心里那深深浅浅的哭泣。
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 :
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便固执的认为自己就是那只鸟。
没有方向。没有家。没有认识十几年的朋友。
这种固执的孤独曾伴随了我好几年。
从高中到大学直到工作,孤独与我形影不离,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我已经认定自己无可救药。
后来尝试着跟一个关系不错的女生说起过自己的过去,那些积压在心底里面准备一直不会说的话。
“你觉得我怎么样?”在吐露了诸多的心事之后我问她。
“其实你是一个温暖的人,不过是在假装冷酷罢了。真正冷酷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冷酷的。”我一直记得她说的这句话。
我应该跟她说一声谢谢的,那么多年压在我身上的负担,瞬间就变轻了不少。可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说。
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我们又沉默着沿着操场走完了后面的路。
临分手时,她说,我喜欢你这类人。
月光轻柔的倾泻下来,将她的背影剪裁成一片阴暗的剪影。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但不知为什么又有种幸福的感觉。
之后我们没有再见过面。后来才得知她转去了另外一所学校。
她没有留下电话。我们又失去了联系。
旅途再次剩下我孤军奋战。
对我而言,她的离开也是一种新的开始。
如同一次新的旅途,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所以心里拥有憧憬。
因为手中的这本《云深处》想起了玻璃洋葱。想起了那个街角的租书店。还有那个盛夏的午后,三个女生嬉嬉闹闹地走在不太宽敞的马路上,为着同一个目的地,自始至终保持着一致的步伐。
记忆里所遇到过的那些人那些事,一瞬间都清晰可见。
那些曾相拥过的年轻面孔至今都未曾忘怀。
她们被珍藏在记忆的褶皱里,被我温柔的对待着。
当想起她们的时候。心里会暖暖的。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