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是一本由周成林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土桥、上池街、光华街、东城根街、金牛宾馆……一长串熟悉的地名。我在成都生活了六七年,虽非蜀人,阅读本书,仍感亲切。
以前在天涯,看过作者的青城山居日志。青城山,我去过四五次,但往来匆匆,从未在山中或都江堰市区留宿,更没长住。青城天下幽,虽有体会,但不深。犹记当时读了日志,心动数次,颇有效仿作者去山中小住几日之意,然琐事缠身,终未成行。本书前几篇,似即写于青城山居时。作者写本书,感情是真挚的,行文是节制的。平静叙事,自有动人力量。
作者好用亦字,或因曾在澳门工作,受此影响?亦字偶用,似古朴可爱;但书中有好几处,实为赘字。
本书总体质量不错。其中值得再读者,当数《浮云》《残云》《乱云》《晚春》《暖灰》诸篇。《浮云》代序,冠于全书,甚当。唯“亡人”与“未亡人”并举,此处“未亡人”,作者或有误用,似为小疵。《冷冰冰》《杀父》《我们要爱母亲》,一般。《微观生死》较差,去之可也。《考工记》还好,虽借以为书名,但实非最佳,尚欠剪裁。
《考工记》读后感(二):回乡恐断肠
周的书第一本是去年看的《客厅里的绅士》,但是觉得翻译有点怪怪,不太合我的口味,但多读几次,却觉得自成一格。在万象上也看过他写的短文,有趣活泼就留心上了。
昨天买到《考工记》,一气读完。我很想推荐给我爸爸看看,我家家庭幸福美满,祖母马上90大寿,父亲排行居长,大孝子一个,兄弟姐妹5人,一大家族和睦亲近。和周的人生轨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我觉得父亲一定可以体会到书中的喜怒哀乐人生的泡影之感。
刚在读2月万象,里面他有一篇写床的。和考工记对照读下来,周的生平大可排个顺序。怎么看也不像幸福之人生。“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句话用在他身上也挺合适的。哀而不伤,平淡冲和。
摘句:“人世间有些事情真的很难说明白,既然说不清楚,又何必再说?”“或许报应就是这种滋味,她有她的,我有我的。”“死了那么多人,他们应该彼此珍惜。”“我活到今天,他早已经不在,爱他恨他都是多余,但我终于认定,这是我不幸中的一幸。”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远。我要慢慢才能接受并且欣赏这个简单的事实”
小半年都很浮躁,读了他这哀而不伤的小小考工记,却难能可贵的平静下来,顿感人生的风流快慰真如微风佛过,试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考工记》读后感(三):这是别人的故事
摘一段水叔的微博「“一九八二年我升学无望只有做工,最高兴的就是祖母了,因为多少可以分担拮据的生活。每次单位里发过节食品与日用品,我拿回家中她都开心。只可恨我那时一心用在买书读书,想来真是罪过。”——周成林《考工记》21页:读到这一段,我无法从文字里逃出来,告诉自己,这不是我,这是别人的故事」
文中讲到祖父的死、外婆的死、父亲的死、伯父的死,都未见过多哀悼的言辞。我有时都要以为,他是和这些家人不亲的了。他恨父亲常年醉酒,以父亲为耻,甚至动过杀父的年头,他说他不是下不了手,而是手软。中国有句古话,叫血浓于水,很对的。
我一直相信父母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影响。他说他现在偶尔动起怒来也会有想要砸东西的冲动。但每次都会想到幼时的经历又会稍微控制住只拣小东西砸。这其实也是因为父亲的影响,父亲喝醉酒后就会发酒疯,到祖母家砸东西。我想到他说的祖母跪在父亲面前求他少喝一点的情景,刺疼我心。就算有这样不争气的儿子,做母亲的,又能怎样呢。
文中讲到伯父的死,伯父年轻时因为认了一个干女儿被隔离审查,后从公安机关调到中药厂保卫科,脱掉了穿了几十年的警服。“隔了这些年再看,他即使有错,那也只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更不至于隔离审查党内处分,错的只是制度、时代和社会。”而我更愿意相信祖母说的他只是死了女儿想女儿,见有人要来做他的干女儿就昏头,铸成大错。
当所有人都在责备伯父的时候,只有祖母流着泪说他只是命苦。当所有人都厌倦父亲时,只有祖母依旧每日留了饭菜在小炉上温着。
幸福的家庭个个一样,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我们总能从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发现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竟然有与自己的经历如此相似之人。有时我想,如果真有一个和我长相一样的人站在我面前,大概我是会逃的吧。
天地有何仁义——《考工记》读书笔记
如同去年看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周成林的《考工记》同样讲述的是问题家庭的故事,也同样不是一本让人快乐的书。
作者在书里回忆讲述了父亲的死、外婆的死、祖母的死、伯父的死。这些人都是苦了一辈子的小人物,在回忆的灰色滤镜下面,他们的故事有一种历经苦难、看透人世的孤凉。嗜酒成性并因醉酒致病致残的父亲、害神经官能症而脾气暴躁的母亲、犯了“生活问题”被迫脱下警服的伯父、受命运摆布而不得不顺应时势的外婆……围绕作者记忆的,多是家庭悲剧上演的恶梦。如此亲情与绝望交织的生活,带来的是复杂无望的心情。除了诅咒,作者甚至动过杀父的念头,但是“等他正常了,我又提心吊胆,不知哪天他又开始借酒发疯”(P51)。对于歇斯底里的母亲,作者也曾大怒,“煽过一记耳光:她的脸很敦实,我的手掌烧呼呼的。或许报应就是这种滋味,她有她的,我有我的。”(P33)作者只能悲观地感叹:“天地有何仁义,像她这样过了一生又是多么无谓”(P31),“或许只有死亡来临,我们才能最终团聚”(P35)。
书中唯有祖母的通情达理、隐忍负重,透出人性的光亮,令人肃然起敬。年迈的祖母还要为时常醉酒不归的儿子半夜起来开门、每日留了饭菜在小炉上温着;临终念叨着伯父命苦可怜,死了女儿想女儿,一见有人要来做干女儿就昏头铸成大错。作者回忆,“一九八二年我升学无望只有做工,最高兴的就是祖母了,因为多少可以分担拮据的生活。每次单位里发过节食品与日用品,我拿回家中她都开心。只可恨我那时一心用在买书读书,不仅帮不了她多少,反而经常从她手里榨点零花钱,想来真是罪过。一九九二年我离开成都前谈过几个女朋友,每次回家,祖母都煮好东西给我们吃,笑眯眯坐在一旁,从不说三道四。随后,女朋友一个个吹了,祖母除了问一句,也不言人是非,但我晓得,她心里比我还难过。(P21)纵使天地冰冷,这样宽厚温良的人性,还能让人记得世间的好。
2013年2月5、16—17日午后 于绍兴
《考工记》,周成林著,海豚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18元。推荐指数:★★★★。图片来源:豆瓣。
推荐篇目:《晚春》《我们要爱母亲》《考工记》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幸家庭的小孩长大了,大概就成了作家
很偶然买到《考工记》这本小书。那天在亚马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本书的介绍,说是一位成都人写的自己的家庭故事,大意是很接地气云云,作为外地人,我也在成都呆了六七年,川人的性格和生活与我老家的人很有些不同,所以就顺手买了。之后一口气读了两遍,很喜欢,作者冷静克制简洁的叙述风格非常对我的胃口,有一部分相似的经验和心理也让我有共鸣。
杀父的心理,几乎跟我当年一模一样。小时候,我父亲是有名的懒汉,喜欢跟狐朋狗友外出玩乐,常常不在家,剩我母亲一人独自在家操持家务干各种农活,外加照顾三个小孩,生活贫困不堪,两人但凡在家,必然吵架,一年到头,和平的日子屈指可数。我父亲当时也喜欢喝酒,但凡去别人家做客,必然经不住劝酒而喝得醉醺醺的,有时候大冬天醉倒在路边雪地里,我一个人害怕得想哭,不只是怕他就这么醉死过去,也怕回到家又是吵架——肯定是要吵的。最痛恨他想他去死的那一次,我已经二十七岁了,那时还只是回家过暑假小住。读到作者写父亲的那些文字,我就在想,这样的扭曲的关系竟然不是孤例,甚至很普遍,顿时觉得伤感又心痛。
庆幸的是,我母亲非常贤良淑德,在很恶劣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下,也极力维护了家庭的完整,而我父亲虽然懒惰幼稚,但人很善良,对子女的成长大事都做了正确决定,两人虽然彼此憎恨,却也在能力见识范围内,让我们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能够各自选择不同的生活。虽然儿时的阴影仍然像梦魇一样时时造访,至今还影响着我的心理和性格,但随着年龄渐长,慢慢也理解了他们各自的苦处,已不像年轻时那样惊惧惶恐了。
读完本书虽有强烈共鸣,但因为与作者相较而言我那点痛苦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因此还是很容易从书中的情绪中跳出来。和@金起伏感受相似,我觉得作者受伤至深,字里行间皆是冷感,几乎到了冷漠的地步,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本书的叙述风格,觉得它在文学趣味上丝毫不输大家,但是一想到文学造诣上的深度和高度背后是一颗如此受伤的心灵,就觉得心痛。故事发生的空间是我居住并喜欢的城市,那里面的街道、社区是我经常耳闻并且去过的,那里面的人情世故我也在同学和朋友们的家庭关系中领略过,多有感概。
曾经读过爱尔兰作家弗兰克•迈考特的长篇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后被改编成电影《天使的孩子》,艾伦•帕克导演),里面也有一个不负责任酗酒的父亲,和悲惨不见天日似乎永远望不到头的愁苦生活,但都不如本书读来让人脊背发凉。发凉的不是作者竟然成长于那样一个家庭,而是他童年创伤太过,如今依然意难平。
有时候不禁想,宁可少有好书,宁可看到的都是平庸的文字,也不愿意写作者竟然经受如此痛苦。但是他们的人生轨迹无法逆转,只愿他们的文字于他们自己也有些许疗伤功能。
“他的眼睛有些留恋,似乎想我们多呆一阵,他的手势又很坚决,仿佛怕我们坐得太久不耐烦,一直挥着让我们快走。”
《杀父》一文中,最后留下的仍然是复杂而主观的形象。单薄么?即使文章并非全面的叙述,更注重主观感受的呈现;即使他表面平静的文字距离很远,有一种冷淡的漠然。文字仍然是充斥着曾经所存在的巨大的感情。
这个矛盾正是这篇文章的吸引人之处。
他谈父亲的酗酒,住院,折磨亲密之人;也谈父亲清醒时的安静,关爱。即使着墨不多,作者都隐隐透出来复杂矛盾的感情。冰冷的恨意当为感情流的主线,其中穿插了一点点自嘲的希望。
可是人就是在意一点希望,因为还有不想抛弃的东西。这时读者的感受放大了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本能的逃避了压抑的黑云,同时也造成了读者的复杂情感。就如黑色的布景中,灰色的颜料不停翻涌,炸裂,白光已被混融……
于是我们试图理解这位父亲——“落魄江湖载酒行”,“十年一觉青城梦”——他的酗酒大概源自逃避吧,太多无法直面的苦难。他写道:“说他纵酒其实不够准确,他是三两酒也醉,一两酒也醉。好比杀人总要有个借口,酒就是他的借口。我慢慢寻出了规律,他喝了酒就像吸了毒,神情飘忽,心已不在尘世,仿佛他脑中还有一个率性张狂的奇境”。直到最后作者看望父亲时,他仍然觉得”他那天没有喝酒,但他的神情如同他从前醉酒那样,也不像是尘世之人。“
父亲,理论上象征了坚强,力量,创造和保护,而这种杀父情结,我觉得就像是刁斗在《反抗无奈的写作》中所说:“在我看来,与我同性别的那个阳刚角色已经受到了阉割,缩成了毫无创造力的牵线木偶。他们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醉生梦死,要么只是一味地忍辱负重和愧疚不已——对他背负着的社会忍辱负重,对他揽在怀里的女人和孩子愧疚不已。”杀父情结不仅仅是表面的对父亲的仇恨,并非单纯肉体上消灭父亲的冲动,是对父亲对年幼生活投下的沉重阴影的绝望,是对父亲和生活的蔑视和憎恨。
俄狄浦斯情节是宿命下的悲剧,无情的碾压在命运之轮的呐喊, 而作者的杀父不同,他不在于仅仅是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和历史与社会隐隐的挂上了钩,这是一场时代感的杀父。
这时,我们再回顾那些情感的矛盾,便更觉悲恸。作者保持的距离与冰冷克制感,是被苦难所洗礼的赠礼。就像他说的:我活到今天,他早已不在,爱他恨他都是多余,但我终于认定,这是我不幸中的一幸。
是啊,人世间有些事情真的很难说明白,既然说不清楚,又何必再说。
《考工记》读后感(七):黑云压城城欲摧
初看时,觉得周颇洒脱,对于生死有些参悟。他书中好多生死,坟场、火葬场,在他笔下又冷又酷,却不可怕,仿佛平常喝茶、看戏、聚会之处。大概是他早早的看透了人生的真谛,终究化为一堆白骨,多少有些厌世的意味。
至于后来,慢慢从周的文字中觉出一种冷来,一种从情感上很难接受的冷。似乎他对于往事的怀旧,并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让人无所适从、无法评判。
他写自己的父亲、母亲、祖母、外婆,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故事清楚,喜恶可见。单单没有一般故事里那种作者与笔下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字里行间全是疏离,仿佛没有任何关系一般,写字怀旧的周是周,字里的周确是另一个周。但字里的周原该和写字的周是同一个,我却无法将两者合一。周写时,对于距离感的控制太过强势、太过克制。
我试图想知道周是以何种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都知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的,我想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冷,没有无缘无故的暖,人情冷暖,合该各有故事。
写《考工记》的周,似乎是个爱惜自己却不喜欢自己的人。他站在距离记忆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够不差分毫的回忆出往事的样貌乃至细枝末节,可能他还是耿耿于怀,没有真正的谅解过那段惨淡的少年时光。怕时间过早,会止不住内心的汹涌恶意,怕时间太晚,会错过终须宣泄的机会。
只有距离够远又刚好,才能如此冷冷的回忆与记叙。是的,不只是介绍里所说的“作者以平静的笔触,记叙了生活中难忘的点滴,平静又深刻”,而是冷冷的、几乎在外人看来无法理解甚至不近人情的讲故事。
他选择的道路,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或者认可,所以没有细细道来其中原委,只是将幼时的时光与人物进行了一番平铺直叙,并把这种风格一以贯之,来写他的祖母、父亲、母亲及其他人物。在他人看来本是那个年代可以大书特写的人与事,他却没有心思,估计也觉得没有必要,只做了这样的处理。估计是年纪越长,对待这些心中委屈爱恨,就有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心思,因此全没有花力气洗白自己的意思。
他就像一只鸟,有脚却不想飞,有喉却不想唱,而他的羽毛,只是为了抵挡风霜雪雨,至于春花秋月的默默温情诗意时刻,他独自克制的站在那里而已。
“人世间有些事情真的很难说明白,既然说不清楚,又何必再说。”这大概是周的心里话。一旦多少明白了一点他的此种心思,我就觉得可以体谅他以及他的文字。只是,天气一直维持在层层黑云倾轧而来的境况,我万分期待着周的文字里能下一场彻底的狂风暴雨,做个明明白白的了断。然后,喜欢自己。
《考工记》读后感(八):呕出深灰色灵魂
文学是人人皆可置喙的领域,其中散文更是“人尽可夫”。小说还有各种流派风潮,一本小说看不下去,势必要反躬自问一声:是不是自己没看懂?诗歌更不必说是文学的顶峰,即使已经没几个人对这山景感兴趣,位置仍是不变的。
散文则是识字就能看能写,没有专门化的技巧加持,是最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文类,也是平庸写作者最集中的一块耕地。近两年来,国中出版的散文作品,要不是已成名的作家旧书新版,要不是专栏作家的合集,虽然也有豆瓣系的作者出书不断,但终究耐看的不多。
以《我的阿勒泰》一炮打响的李娟,好难得吹来了一股遥远的带着雪意而且热闹的清风;野夫先生的忆旧文章,从互联网烧到现实,沉痛而有力量。但除此之外,新人散文作者(主要写散文的作家)实在太少了。
我相信写的好的人一定很多,只是还在大众视野之外,给他们一些时间,我们总会看见的。幸好,我们已经看到了周林成和他的《考工记》。
《考工记》于2012年8月由海豚出版社出版,书不厚,仅有五万字。此书是周成林的第一本著作(他已出版好几本译著),仅凭本书,周就被提名为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虽然最终获奖的是《出梁庄记》的作者梁鸿,但周成林终于被更多人知道了。
《考工记》是周成林的部分散文结集,十篇,篇篇关乎自己。《乱云》、《杀父》写父亲,《残云》写外婆,《晚春》写祖母,《我们要爱母亲》写母亲,《暖灰》写伯父。周成林在文字中梳理他和亲人们的关系,除了母亲,亲人大多已经离世,但他的文字里,很少有温情,很少有忆旧文章常见的虚假的温馨,他的文字冷静而克制,不疾不徐,一一写下一辈子醉酒不可自拔的父亲,到现在仍不喜欢的外婆,和外婆一样暴躁的母亲,最亲近的,默默忍受一生苦难的祖母,和小时被视作父亲的替代而后与他们一家疏离的伯父。
周林成,生于1966年的成都,父亲从北京的中科院考古所不知为何去到了内蒙古的医药公司,常年在外,常年酗酒。外公曾经在乱时中国投笔从戎,又经商下海,却终于不曾逃掉建国后的镇压,最终被乱棍打死于异乡。外婆满心委屈,脾气愈发暴躁,母亲因为这些关系,少年时也曾精神一度失控。二年级下学期,父母离婚,周成林并无怨艾,反而高兴,因为他被判给父亲,以后可以离开坏脾气的母亲和祖母住在一起。父亲醉酒异乡,切断了脚趾,回家养伤,对周对祖母都是折磨。十六岁高中毕业后,周成林没有考上大学,在社会上沉沉浮浮,后来去到澳门做劳工,时间流转,亲人一一离去,这些文字终于被写下来。
同是忆旧文章,周成林和野夫决然不同,野夫的人生充满更多冲击,文字间沉痛更深,字里行间的愤怒和力量可以从纸背透出。周成林不是这样,虽然一家子从来没有幸福过,但回首往事,周选择了一种沉静的笔调,就算有再多的委屈和怨气都要抽离。一笔一划,细细描绘的只不过是这样一种人生,这样一种家庭。周的文字,不做作,不高深,平平整整,安安静静,流动在记忆里的有着深深的绝望和沮丧,但这些情感在文字中是压伏着的,你看不见,不会潸然泪下或者满心激动,但它的沉着如阴云黑暗,压城而来,闷闷的,推窗望去,是一种别样的壮阔。
周写亲人,有些地方,甚至有种堪比张爱玲的无情。《杀父》整篇文章即多次写道想要父亲死掉,甚至差点亲手杀死他。写下这些他毫不避讳,冷冷的恨意并非放肆,一朵朵是灰色的绝望。不过最终,他终于于文字中与他和解:我活到今天,他早已不在,爱他恨他都是多余,但我终于认定,这是我不幸中的一幸。
写母亲也是一样:我终于大怒,煽她一记耳光:她的脸很敦实,我的手掌烧乎乎的。或许报应就是这种滋味,她又她的,我有我的。
在写外婆的那篇文章结尾,第一句仍然是硬邦邦:我现在仍然不喜欢外婆。
周和很多作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写的人自己不一定喜欢,像另外一篇《冷冰冰》,他剖析别人和自己毫不留情,刀刀见血,冷静和黑暗。
整体来看,写亲人的这一组文章更好看,更深沉,而与书名同名文章《考工记》和写2008年在成都遭遇地震的《微观生死》,与前文相比,多少缺了点东西。或许作者与编辑也知道,所以将这几篇放到了最后,于是我们一打开来看到的,就是周成林呕出的灵魂。
【《考工记》,周成林,海豚出版社2012年8月,18元】
刊于8.25《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