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切肤之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8 03:0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切肤之琴经典读后感10篇

  《切肤之琴》是一本由赵雅楠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切肤之琴》读后感(一):小提琴如同许多感知,都是陪伴终身的事

  很多我们儿时百般抗拒或不咸不淡的东西,也许长大之后就会发觉到它的好,哪怕辨析它曾有多少不好,我们还是喜欢它,这就是对一件事物的真我喜好。我对于舞蹈和律动是如此, 赵雅楠对小提琴亦是如此,在她的《切肤之琴》中,听她谱写一曲和小提琴的人生协奏曲。

  有些爱好是会陪伴我们终身的,高兴时候我们可以谈它,不开心的时候可以躲起来玩弄它,畅快的时候可以找一堆人来共享它,这就是我对于舞蹈的切身感受,也差不多是赵雅楠对小提琴的感受,因为注定终身,所以感知也是深入骨髓情绪的。

  对于乐器我无甚感悟,但舞蹈我却是思考良多。从我开始踏上社会,踏上职场之后,我便对舞蹈有更深一步的接触,它成为一种我想要傍着获得生活资本武器,成为我心情激昂冷静或舒缓的安静之所,成为我呼朋伴友或社交玩耍的伴侣。这就是拥有一门爱好的好处,不至于在孤单时无法自处。

  小提琴大抵也是如此吧,特别是赵雅楠说,小提琴本身难以热络起来,它不像钢琴等那般耀眼热闹孤独或内在是它诉说自己方式。小提琴长着一张内向的脸。

  我衷爱她和小提琴之间的“琴人关系”的探索,她说和它艰难自处的过程,是夹杂着从最开始屈辱疼痛,到后来的亲密无间矛盾,这种攻击性就和很多事情比如爱是一样 的,双向博弈双重刺激。这种摧残快感类似苦尽甘来喜悦。小提琴没有那么快接受她,哪怕有电子琴的基础,也免不了断断续续的聒噪,甚至第一次碰就断了E弦,此所谓出师不利

  关于她在悉尼的生活,也很细碎平常。她说我们总会意识地放大自己的经历,比如留学困扰。在她的玻璃室友箕惠分享自己的经历,思考所谓的留学安全是个伪命题,自身在外永远无法确定安全,安全与否都在自己的认知考量。从她的讲述中,还原的是国外生活的不容易,没有一个同乡人会用自己的中文名字交流,也很少有人会知道彼此的中文名,这就是剖离原生语境导致的疏离。

  小提琴如同许多流离的感知,和寻找安全的所求。它们都是陪伴我们终身的事,游离在貌合神离又彼此需要的路上。

  《切肤之琴》读后感(二):活色“声”香,细品回味

  初闻书名,我倒以为是一本习琴笔记。《切肤之琴》,既是切肤,那一定是令笔者感触深切的。音乐是深入内心、直至灵魂的。作为习琴之人,我本想从书中找到些许练琴技巧经验指导的。不过,它已超乎了我的期望,因为我从它的身上读到的不仅是习琴的心得,还有音乐、琴与笔者的心灵交流,她溢于言表的是对小提琴的亲密复杂的情感,还有更多的是由音乐、习琴联系到的个人成长记忆,以及在这些过程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这本委婉温和散文集

  赵雅楠,恕我直言,第一次知道她,从这本书。而且还只是根据她的自述文字想象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对于大中国而言,她是南方人,生于安徽,徽派婉约的女子,大抵是这样子的,许是从小习琴就乖巧吧?倒也看不到她写自己练琴时的大抵触,只有一节我觉得最“狠”,那就是“回琴回得最差的一次,十根手指被她爸用筷子戳肿,用热水敷也久久消不下去。”即使这样,她对琴也谈不上恨,只是觉得“琴剥夺了她本该拥有的童年时光”。与她一相比,我又觉得自己幸福无比了。至少我的童年还是属于我自己的。所以,即使现在换做我的小孩习琴了,我也不想逼迫他,因为我自己已经很自由地度过童年了,所以没有必要己所不欲而施于人”。

  说句心里话,我读《切肤之琴》时找到很多知音之言,不论对琴的情感,还是她对身边人的描述、对往事、对故乡回忆。小提琴对我来讲,也是一位亲切朋友。雅楠说“小提琴长着一张内向的脸”、“她对小提琴,像是一场毫无希望和可能暗恋”,这种矛盾和纠结怕只有练过小提琴的人才懂。就连我的孩子,拉拉小提琴,也说还是钢琴更可亲、更好玩些。小提琴是枯燥的,开始练的时候,我们都要经历“锯木”的阶段,所谓的悠扬听起来还很遥远,还没等到你闭目聆听自己婉转悦耳琴声时,没准你就坚持不了就放弃了。

  拉小提琴的琴人是孤独的,虽然在乐团里它和你都会有同伴,但是一琴一人就是一个独立世界。有时候我说拉小提琴就像自闭症一般。这话别人肯定不爱听,但是细想就是这样的,然而我们又会庆幸,不论自己走到哪里,至少还有一把琴相伴,有它有音乐,不论天涯海角,当你孤单的时候,为自己拉一曲解忧。

  赵雅楠从悉尼到北京,一路谈不上裘马声色,但是活色“声”香,平淡之中有触动精彩。都是怀旧之人,最喜欢看她讲述故乡那些旧人往事。什么掏野鸭蛋、斗蛋、折灯笼、去吃鸭血粉丝汤等等,吃的玩的都是小孩子喜欢的,还有那街坊邻里家长里短,扯起来一长串,《写给故乡的情话》更是让我读到她的细腻与温和。

  

  《切肤之琴》读后感(三):我猜她一定曾在写作上感受过狂喜

  我以前有个非常傲娇同事,后来投身时代大江大海里,做广告创业去了,他自己也很有才华,经常怼天怼地,朋友圈里除了偶尔写或者摘抄诗句,几乎从来不转发任何自媒体文章。除了雅楠的公众号文章。

  我没问过他,但我觉得能够体会他的感受,我们这一批人,都是受媒体冲刷剧烈的一批人,关注过很大的话题,做过恶俗的标题党,在热点刀锋上跳过舞,热衷抖机灵,说漂亮话,愤怒过,嘲讽过,时常情绪沸反。但穿过万人如海,世界依然一片贫瘠。所以有的人彻底离开了,另一些人则完全融化了。

  但雅楠是个异类,她是我们见过的活生生的少数真正完全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这个精神世界与音乐、美术文学……说到底,是生活和生命深刻的那一部分东西相关,那里宁静、丰沛。

  雅楠在北京一直是独居,在家里练毛笔字,画国画,每周都去练小提琴,每年花很多钱买书,花更多的钱听各种音乐会。她在漫长时间里与自己独处,非但不孤独索然,反而感到时间丰满,心有烈火。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抓过她当采访对象,我抓她当然也是有私心的:那种火一样的灵魂,本身已经足够炽烈了,但人们总还是想要凑得更近一些。

  我当然不是想拿这些事情本身说明什么,因为这些事情本身不代表什么,既不代表精神世界,也不代表独特。真正重要的是,她体会了什么,又提供了什么。就像她在自述里说的,“琴之所以切肤,是因为它们渗透到了我人生的各个方面……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刻程度,不在于抵达了哪里,而来自于感受力和同理心。”

  我所知道的是,她一直在训练自己写得更好,当然,说“写得更好”已经是最后的环节了。实际上,这种训练是多方面的,训练自己更深地投入到生命当中,去体察万事万物,抓住人性幽微之处,同时训练自己的文字,让它真正成为艺术品。正是这种怀抱往圣之心的卓绝训练,让雅楠开发出了极大的写作天分,她开始变得可以轻松抓住旧日岁月异国他乡,甚至迎面路人,我猜她一定曾在写作上感受过狂喜,那种纯粹的,文字世界给予奖赏的狂喜,那些转瞬即逝的吉光片羽最终向她显露出了再也不会磨灭的意义

  具体到这本书,我个人最喜欢有关江南、故乡和旅行(未完成协奏曲)的章节。很多作者都很难同时把这几个主题写好,因为很多对故乡怀有深切感情的人,总是永远怀有旧日情绪,旅行所见,也是旧见;另外一些在新鲜世界里洞若观火的人,在故乡里也是异样目光,永远回不到曾经黏稠记忆。

  但雅楠可以把这两者写好,她写故乡的风婆婆,就凭着记忆里去写,把记忆完全写透,连风俗搞不懂的就搞不懂了,不做多解,文字间有种湿热的江南气息;她写乌鲁木齐,却把道路里程都算得清楚,连结识的生意人门面租金也要问清楚,这又是旅行时的干爽明快

  从写博客开始,雅楠的文章都很长,并且难得地长而丰富,有极其密实的信息美感,如夏日深幽密林。祝你们在这密林也能在这密林里感受到密林的一切。

  《切肤之琴》读后感(四):一本活色“声”香°

  ——评《切肤之琴》

  文/蓦烟如雪

  寂静空间里,时而有噪杂谈话声,时而有浅淡的音乐,我试着听着作者在书中谈及的音乐,发现语句优美,但能如此通透理解能力,真的少之又少。

  毕竟,我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音乐,在文字上我能感性地感悟些许共鸣,但在她的理解层次上,我只能透过文字去琢磨音乐肌理的魅力

  这是看此书的些许遗憾,但不失望,因为她的文字,让我想到一个人——林奕含,作者虽没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但她瑰丽的文字,实在有种让人沉下来的魔力

  本书是一本以音乐为核的串联性散文集,以乐章为符,勾勒出作者的音乐之路、留学所感、故乡回忆、世界漫游以及与艺术家对话”五大部分。作者细腻的情感,真诚的文字,徐徐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江南的诗意,国外漂泊的生活。

  音乐,美食市井,故乡,陌生人……每一个灵动点滴,都成了她笔下内化的仙境

  也许平凡在很多人眼中是无趣的,但是在雅楠的笔下是烟火气的,平分固然无味,但是平凡真实

  文学和艺术的穿插,让文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说:“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刻程度,不在于抵达了哪里,而来自于感受力和同情心。”

  她笔下的海顿像奏鸣曲,维瓦尔第像协奏曲,而耳熟能详的贝多芬在她笔下成了即兴曲的存在,这微妙描写,似乎给这些人,这些音乐注入了不一样的鲜活力

  想着她窥视到“于叔叔叉着腰站在她身后,探着头抿着嘴,一言不发地听着她练习……”那种扑面而来压力感,让人觉得音乐了无生趣

  五年的努力,她通过一次次的考验,但那个时候她并非快乐,因为她和音乐只是关联,并非共鸣。

  而后,她遇到方睿我觉得很微妙,虽然方睿在音乐上没有创造力,但他的深度远远超过了很多人。音乐和灵魂的碰撞或许就是这样的,他拥有抽象的艺术。而作者的文字也有仙境,让我探秘了许多不同的感受,含蓄的,漂泊的,迷失的……

  她有热爱生活底气,没有谄媚字眼,虽然语言习惯比喻性的描述,但她的文字就像氤氲烟雨气,朦胧写意

  让人琢磨不明白,却又能紧拉着一根绳子,通往她想要引导地方。这或许就是那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我很喜欢她笔下的小时候,那噪杂的市井气,甚至是时而委婉含蓄,时而进退迎合的昆曲。

  在故乡中,一碗平淡的白米粥都能写出不一样的生活之气,这种方式也许常见,但她写出来别样味道,当然我也我好奇她笔下的风婆婆是否真实存在……

  她是精神世界里的人,她的身体里应该也有仙境,她没有做作的漂亮话,她是活在精神世界的人,这本书最为亮点是艺术和文学的组合,最为伤感的是,不一定读者就能理解里面的音乐内涵

  但还是好评

  《切肤之琴》读后感(五):琴人遗我尺素书

  麦坦小姐是我见到的极少几位值得编辑敬重的年轻作者。常年坚持买书、读书的读者们大概会一脸震惊:所以年轻作者里还有不少是让你们编辑鄙视的咯?

  你以为呢,吃瓜的少年?虽然这事不能怪你们,你们只看见最终拆了塑封才能一窥内里的成品,而原作和原作者们的真实内里,只有倒霉的编辑才知道自己这轮摊上的是败絮还是琅嬛。

  当编辑久了,只要不是仅为谷粮谋进入这个行业,哪怕只剩下一点点的包含良知热情、鉴赏能力的“情怀”,一个作者交来的稿子和最终呈现在成品书上的文字如果相差巨大,且并非因为某些404的原因,还能对作者露出幼年猫头鹰微笑的同行,你一个搞政治的人才!为什么要想不开来当编辑?

  所以,当一个作者交给你一个压缩包,解压打开一看,近40篇稿子整整齐齐躺在里面,随手打开一篇,都是几千字的长文,标题正文字号行距妥妥帖帖,你开始以为,我哪有那么好的运气,估计仅仅是平庸无大错的卷面整洁而已。然而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起,遣词用句精当到了何等的程度?没有涉及政治和什么敏感问题的书稿三审走起来自是轻车熟路,读完全书会觉得三校省略为一次即可。这是如何自律才能达到的水平?——自然我是兴高采烈要持续好久。

  既没有大排比在洒狗血,也没有假装小布尔乔亚的自怜自艾。麦坦多年前在诗集《飞吧,伊莎贝拉》中展露的天分因为多年来持续不辍的练习,结合的澎湃又磅礴。她的文字就像她的小提琴,开始写,开始拉的时候,她不是为了出名为了赚钱,即便如今,这些文字终于辑成一本书,也未必能够置换得名利。然而,作为老读者的你我,作为编辑的我等都知道,提供了这本书的纸浆的大树们倘若有意识,比及其它牺牲的绿色精灵同类,委屈会小很多很多,甚而有几分欢欣也不一定。

  拿一个或者若干个作者去描绘另一个作者似乎是不太礼貌的。但是今天我会斗胆尝试一下,麦坦的文笔很像梅里美和张爱玲各自增加切削去一些东西后的结合体,我不能说一定是增加了优美崇高这些美学或被文艺理论也“通感”了去的概念的内核,也不是说一定切削掉了为人诟病的如刻薄之类的“短处”。麦坦之所以成为我敬重的作者,总得有一些更特别的东西才能打动热爱文字的人们。

  比如《琴人关系》里

叔叔叉着腰站在她身后,探着头抿着嘴,一言不发地听着她练习……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全身心倾注,一种为获得智力上的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迫切感。为了追求和欲望,我们从小就得适应姿态上的难堪。这画面让我既感动又不舒服,我发现每一种亲子关系都有它浑然不觉的功利心。

  这已经不仅简洁和穷形尽相,海明威当新闻记者时接受的写作训练的难度才绷得起的张力。抚膺而叹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是啊,她怎么不追穷寇,须知若是再抖上句机灵,被转到个什么十万加的公号上,立等可取的爆款约稿便可立致,可不是霸王的沽名,而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再不然,驾驭文字如此轻熟的水平,干嘛不去不着痕迹的点出自己忠厚,叫大家感觉已臻圆融之境是何等风范,可是她就戛然节制于此。我知道还有好些人有这样的才力,但是这样才力后的“收”,在一个相当的时间与空间范围里,早就不多见了!

  再如《风婆婆》,麦坦将《高龙芭》的笔触重新改装,缓缓拨弄铺展开命运的画卷,淮河岸边一个从你我身边走过一千次我们也会浑然不觉,明明就只是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老妪,真的拎起来倒倒,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事,既不艳绝人寰也无祖上曾是。不过人海中一粒干瘪的秕糠,但当麦坦的笔从卷末徐徐提开,文字的气息还仿佛刚出锅的馒头或米饭,原来“她”——未完结的这一生也有这么多饱满的汁液,热气腾腾氤氲在你的嗅觉中:这样的老太太,身上还有这么个故事……我从那么多的老爷子老太太身边走过多少次,可从来不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啊,居然除了被政治大时代裹挟前进而外,他们的人生也有这样的耐人寻味~

  我曾经想知道麦坦为什么会给自己取个这样的笔名,作为一个建国后出生的,记性不行的橘猫成的精,我不记得自己到底有没有问出口,更别说她是不是回答了以及答了什么。想过会不会是卖炭翁“卖炭”的谐音。原本普通的中国女儿,留学澳洲归来,真的拒绝了可令平常人眼热的生活,蜗居于北京这么座城市里,从曾经最负盛名文化网站的严肃知识类栏目的编导,到广告公司里竭力隐藏很多能以傲人的资本的经历的文案。几次我近距离看着那张耐看的巴掌脸和衣服外露出的精致的手腕脚踝,总是在好奇,她怎么就那么一点儿都不狂妄不刻薄,不肯装小仙女,不卖励志人设。她从脑袋里轻轻地取出一枚青炭托上来,让我不自觉地就想把胖猫脑袋凑过去,无烟无色,不呛不燥,把自己烘得暖暖和和。

  谁知道,这个以刻薄抖机灵为荣的大场域里,她都已经烘暖了多少人的心

  《切肤之琴》读后感(六):我与麦坦的灵魂共鸣

  此篇书评,献给作者麦坦,献给自己,以及所有热爱文学与音乐的精灵。

  麦坦曾说,克莱因蓝是世界上最好看的蓝。我收到书后深深地凝望着封面,有些惊异。这的确是我从未见过的蓝,一股优雅清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联想到湛蓝的斯里兰卡——浸透着深邃之蓝的斯里兰卡。自此,每次翻开书,我都会出神地望一会儿封面。这片蓝有一股引力,能将我融入进去。

  事实上,麦坦的文风也正如克莱因蓝一样,优雅清冷,安静赤诚,藏着我从未窥见过的美。这是音乐、艺术与孤独的美。虽然同为音乐爱好者,但我对古典乐的认知才刚刚启蒙。所以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洗礼般的开拓。在这过程中,我数次为她笔下的艺术之美而倾倒。

  麦坦的感情应该是很热烈的。她在书里提到自己,“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喜欢和不喜欢都表现得过于激烈”——这与我不谋而合。但我常常感觉她的文字如和煦的春风,温柔而克制,远没有她描述自己得那么激烈——当然,除了有小提琴出场的地方。

  凡是触到小提琴的角落,她内心汹涌的热情就会情不自禁地满溢出来,一向冷静克制的文风瞬间迸发出一股激烈与蓬勃,火树银花般灿烂明媚,耀眼夺目。这或许是她最打动我的地方——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真诚热爱小提琴的心跳。

  她笔下的提琴,总是伴随着优雅的旋律和迷人的音符,这是提琴给人最直接的感受。不过比旋律音符更抓人的,是她对小提琴的思考,从而衍生出对孤独、自我以及生活的思考。这些思考理智而冷静,总令我为之共鸣。这是一种灵魂共鸣。而我知道这共鸣的深层原因是,我也曾独步走过她的心路历程。

  比如她自幼学琴,却苦闷畏惧。她心里只有音符,没有真正的音乐。我也一样。不在乎感情,只在乎黑白对错。那些黑乎乎的音阶,错综复杂的指法,曾令我数次崩溃。不同的是,麦坦坚持了下来,而我中途就落荒而逃了。记得我盖上琴盖决定再也不弹的那一刻,心里畅快无比,压力顷刻间烟消云散。那时的我与钢琴不是突然决裂,而是在日复一日的机械练习中与它渐行渐远。与钢琴为伴的日子里我感到累赘不堪,离开它是我当时必然的选择。自此,整个少年时代,我和古典乐再无交集。

  可没想到八年后,我会以小提琴的形式和古典乐再次相遇,甚至在小提琴的学习中与钢琴达成了和解。当老师为我翻开一本破破烂烂的霍曼,我看见无数音符跃然纸上。那些我曾经熟悉的音阶,优雅灵巧地爬上爬下,个个活泼俏皮,争相逗趣。那一刻我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是真正的宛若新生。所有有关音符的记忆纷纷重现。我知道,这一次,它们是带着感情而来。

  为什么音乐会再次在我心中激起波澜?因为阅历的丰富。而我和麦坦一样,在忍无可忍逃无可逃的时刻,都选择一头扎进音乐的海洋。在她眼里,音乐为她构建了一座堡垒,而在我眼里,音乐为我构筑了一个世界。在那里,所有的理想主义都得到祝福,所有失魂落魄的人都得到安慰。我能痛快地呐喊出所有伤痛,而不在乎有没有观众。

  这或许是音乐的麻痹作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寄托着美好的愿景。你可以说它不现实,甚至可以说它毫无意义——除了作用于我们。音乐对我们来说除了能疗愈心灵的伤痛、挣脱现实的牢笼,还能连缀起我们的过去与未来。在那些肝肠寸断的分离之后,每当音乐响起,所有我思念的人都在。我能在音乐里走过,和他们未曾走过的岁月。我心底永留着一份对过去的怀恋和未来的期许——而这全是音乐的功劳。那一年我正好十七岁,音乐在我心底悄悄复苏。

  但直到步入大学,我才真正走进古典乐。我在天津音乐厅欣赏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响乐。和麦坦在悉尼歌剧院时的感受一样,音乐一响起我就被震惊了。气势恢宏,明亮庄严。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场音乐会彻底把古典乐嵌进了我们的灵魂。而在那次我发现,交响乐竟有令我泪流满面的冲动。因为只有交响乐能奏出如此恢宏磅礴的音乐,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只要你听到它,就无法置身事外。它是共鸣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伸手就能被无数音符席卷进去,包容你的将是无尽温暖的汪洋。

  在十九岁的年末,我终于拿起了小提琴。我和麦坦曾私下交流过,她说学小提琴是条艰辛之路,希望我不要有负担。我明白。我学习它的初衷就是希望能真正领略它本质的美——这美必然是痉挛的。但能享受这种痉挛,这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经历。第一节小提琴课,老师就严格地手把手教学。这令我形成了强烈的肌肉记忆。那一刻我突然领悟到,学习小提琴是一条充满自律、专注、勤勉、坚持与热爱之路,而我希望自己能习得这些品质一直走下去。

  除了第一章的切肤之琴,我最钟爱悉尼独奏这一章。这是麦坦身处异国他乡的心灵独白,闪烁着异域风情与神秘色彩。每晚临睡前我都习惯在暖黄色的灯光里翻到这一章反复地看。和麦坦一样,我们都是漂泊的浮萍。只不过她漂到了悉尼,而我漂到了天津。内敛沉静的性格都决定了当我们投身陌生领域时会自动缩进厚厚的壳里,以求安慰与保护。而同时我们的内心又根植着深深的独立与倔强。这股要强,这股自尊,这股倔劲,反而给予了我们直面孤独的勇气——何况孤独并不能吞噬我们。在孤独的最深处,我们不断看见文学、音乐与艺术的光芒。从一开始的吉光片羽,到后来的漫天星辰。它们永远陪伴着我们,从来不曾远离。

  她在悉尼的留学期间,一定有无数难熬不眠的时刻。她住过有老鼠骚扰的房屋,当过平凡普通的销售员,无数次绕过昂贵的餐厅,独来独往、甚至与中国学生格格不入——这一点是她与我最像的地方。“因为自尊和莫名其妙的逞强而不愿加入其中”。太像了。比她更要命的是,我在身边全是中国人的环境里依然独来独往,格格不入。只有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已经敏感内向得不愿向任何人轻易敞开心扉了。幸好,幸好还有音乐能接纳我们。当她坐在悉尼歌剧院里被音乐征服的那一刻,我明白,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音乐,我们再也不是异乡的孤魂野鬼。

  在悉尼独奏中,最契合我心的是《深渊与深渊之间》。当看到她写,“我发现一个人上路给予我的竟然是安全感”,我知道麦坦做到了与孤独和平相处。我和她一样,也习惯了与孤独为伴。在孤独的微光里面对自我,敞开自我,聆听内心的声音。那是一种享受。享受与自我灵魂的交汇融合,最终达到自我的完成。正如卢梭所言,“唯独在这些孤独伶仃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

  “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能改变这个命运。是的,连爱也不能。但正因为怀着对爱的渴望,孤独才是甜蜜的甚至是可以忍受的。” 是的,正因为我们都心怀所爱向前,所以才无惧孤独。

  在《切肤之琴》这本书里,你将通过温和细腻的笔触,走进麦坦真实的内心。说实话,她的文字总能让我躁动的心瞬间冷却沉静下来,朴素而温暖,踏实而温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这温和里有深情,有思考,有力量,有你我都曾亲历的迷茫与孤独。也许是因为,麦坦的灵魂跨越了时空,在此时此刻与我的灵魂遥相呼应。我很庆幸,在她这场美丽孤独的灵魂独奏里,作为观众的我能给予她最深的共鸣。

  雯卿

  2018. 4.1 凌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切肤之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