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是一本由尼古拉斯·拉迪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14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一):非专业人士,表示看起来有点费力
显然,作者对中国经济很了解,分析得也比较透彻。
看完了我才发现此书是外国人写的,我一直以为余永定是作者。
全书分为五章,最后还有一章数据附录。
有数据,有分析,虽然我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但是作者的功底可见一斑。
我是抱着学习的目的看本书的。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二):还行
主要行业房地产,剥削百姓。早些时候,中国精心制订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意味着:中国将在经济和金融发展异常强劲的情况下度过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主要行业房地产,剥削百姓。早些时候,中国精心制订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意味着:中国将在经济和金融发展异常强劲的情况下度过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三):中国经济平衡增长需要哪些措施来挽救,从宏观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想读懂作者的主题意思,并不需要有太专业的金融知识,本书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人民币汇率、价格调控等几个宏观角度阐述了与中国经济增长再平衡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为什么在房价调控上与政府唱反调,以及未来助推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从依靠消费拉动(以上都是本书的观点),话题又会回到国民收入增加问题上,通读正本书,其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数据的直观展示,理的都还算清晰,值得一读。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四):编辑把脚注尾注都删了吗?
本书编辑你好!
这本书里那么多数据,基本上没有注释数据来自何处,文末也没有参考文献列表。我相信拉迪的原书不是这个德性的。国内引进的拉迪的其他几本书都没有这个问题,无论是九几年出的《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还是零几年出的《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是每章末尾上百条注释,每个数字都是有凭有据的。
本来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生生让你们中信编辑弄成课外读物了。(排版花哨业余什么的就不谈了。)
我想说的是,注释和参考文献也是学术著作的一部分,把这些删掉了,效用减少了一半。研究成果是讲证据的,你们把拉迪呕心沥血收集整理分析的数据来源都删掉了,变成无根无据来源不明的空话,拉迪知道了不会冲过来撕你们嘴吗!
如果你们没有意愿或没有能力去好好做书,就把版权让给更严谨的出版社和编辑,不要糟蹋了书!你们搞出来这么个玩意,害得读者想看个完整正经版都看不到,你们家里人知道吗?
亚马逊上买了这本书的用户几乎都在抱怨“作者用了没有出处的数据”,作者冤死了哇!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五):既要指出问题也要提供方案
这本书是用简洁语言阐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好书之一,有非常强的现实感, 既没有过多的空泛的理论, 也和现实贴的很近, 书大致的结构也就是每一章的主题, 分别是中国做了什么, 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如何做能改变, 对世界会有何影响, 存在哪些困难。
我关注的重点是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
作者在分析面临什么问题时, 采取了四个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消费支出分析法, 生产分析法, 收入分析法, 储蓄投资分析法
在讨论如何改变的问题时, 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 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 汇率政策, 价格政策。
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在资金, 贸易,资源消耗上的博弈矛盾。
第五章, 我个人觉得是亮点,说问题的很多, 但能指出改变问题的难度具体何在的不多,作者对中国了解的深度也在这章体现,有三个可能的问题在影响中国的改革策略的选择, 通胀的压力, 非农就业的压力, 地方政府利益的压力,第三点的具体体现就是在房地产政策的问题上。我自己的体会是在以上三个压力同时出现时, 优先的次序是就业, 通胀, 地方政府, 这几年以来的政策方向似乎也说明了这点。 就业是中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作者谈了三个层面说明就业问题的化解,一,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度大于制造业,二, 依靠国内需求推动的增长模式提高总就业率,三,延迟恢复平衡将大大提高调整成本,
最后作者谈到了政治挑战,这里描述了中国的政治格局特点, 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的关系, 不平衡主要动力是低利率, 货币汇率低估和生产要素定价偏低, 这些是中央控制的权力,一旦实施可以跨过地方政府的影响, 可以影响私营企业,特别是地产企业的行为。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六):有关中国经济的一本好书
有关中国的经济前景,成为了国际讨论的热点之一。目前国际上分为看涨派和看衰派。如斯蒂芬罗奇,罗杰斯一批都全力看涨中国的经济前景。但随着进入2012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恶化,中国人力成本优势减弱等一系列原因。看衰论再次抬头。
诚然,国内的经济前景需要来自国际专家的专业建议,但是很多关于中国经济的论著,为唱空而唱空,没有坚实论据,没有专业分析过程。这无疑将使国人失望。目前弥漫于企业和消费者的焦灼情绪日益浓厚,企业的投资信心不断降低,但是理论界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声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恰到好处的。
这本书对于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表现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在出口萎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化解了风险。但是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作者通过图表和数据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国主要的是利率管制,通过利率管制使得人民投资渠道有限,人为的使得经济结构过于集中,房地产泡沫过大。使得企业的利率成本不能真实反映资金需求,企业的发展存在粗放化现象。
在“给出药方”这一步骤中,尼古拉斯首先提出了解决不平衡的第一个手段——财政政策。他提出要减少个人税收,增加政府在卫生、教育、福利和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提高国有企业上交给政府的分红等财政政策。其次,他提出要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这才是实现经济平衡的关键所在。他一针见血的指出:金融改革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引入复杂的金融工具,也不是加速开放资本账户管制,更不是拓宽外国金融服务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渠道,而是最简单的一点——政府停止重新确立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尼古拉斯重点分析了全民瞩目的房地产过热现象。
作者这边书不花拳绣腿,论据详实,言辞恳切。值得对中国经济关心的人一读。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七):一本洋垃圾,书托真多,谁买谁后悔
在书店买了这本书,觉得外国人写的可能会比较靠谱,回家一读大呼上当!
首先说下LZ的从业经历,2010年初就职中国最大的一家钢铁厂。2012年初转行进入投行业。
第23页“中国会发生产能过剩吗” 一章节, 其中举例“2008年年末,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能力在1亿~2亿吨之间,按百分比计算就是15%~30%。仅这个估计的过剩产能就已经大于位列中国之后的另外两个世界最大产钢国韩国和日本的钢铁产出” 紧接着作者比分一转“不过,这个分析未能充分考虑中国钢铁消费当量的增长速度,2000~2008年年增长率超过15%。2009年和2010年中国的钢铁消费当量分别猛增至1.57亿吨和8500万吨。简而言之,2008年年末呈现在外国观测者眼前的大规模过剩产能其实在2010年之前就被吸收殆尽”
真拿读者当SB啊,还是作者是SB,拿2009年和2010年的钢铁使用量去抵充2008年的钢铁产能过剩量!你怎么不去和1998年比啊!2008年九月份启动四万亿计划,2009~2010是全国工程一片红火,钢铁消耗量能不涨么!你怎么不算算09年10年钢铁生产总量,比08年末又高出一大截。
还好我从那家钢铁公司跳出来了,今年他们的日子很难过,工资福利、出差频度大幅降低,产能过不过剩瞎子都能看出来。
其他地方还有很多操蛋的地方,就不一一评论了。
尽然大家这么捧场我就多写一点。
这书越看越觉得是官方养的宠物经济学家写得。很奇怪居然出自洋人之手,具体什么原因咱们且不深究。先看看我列出来的都没有道理。
整本书充斥着这样的句式“虽然批评人士称,但是实际情况是”这类的句式,不是说批评党国经济举措都是好的,而是此书是站在唱红中国的立场上的,处处为党国开脱。
其中夸耀中国ZF建设高铁对振兴中国经济的效果显著,详见P33
国人应该都知道高铁的负面作用,以及其中巨大的腐败问题,彻头彻尾的外国货却被硬生生的打造成了“具有中国知识产权”。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八):书评之《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
尼古拉斯•拉迪所著《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以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为切入点,引入中国经济应对危机的处置措施,并继而转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转型的讨论,同时在全球视角下讨论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最后,该书从政策决策层分析,讨论中国政策实施的幕后因素。通过翻阅全书,个人感觉,尼古拉斯•拉迪作为长期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的一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所著《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数据翔实,资料充分,虽非严谨学术专著,但本书却仍可为经济学人参考,并可为官员乃至普通读者提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价值的概论。
个人认为,作者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中国政治经济问题极为熟悉,这也是作者区别于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其他国外经济学家显著优势。作者在分析中国应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对于中国政治体系快速理性的连续反映大为赞赏,而非纠结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不完美。在讨论中国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时,作者以温家宝总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为主轴,从消费支出分析法、生产分析法、收入分析法和储蓄——投资分析法四种方法全面评估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印证了中国经济高度不平衡,现有经济模式下增长不可持续。继而,作者主张实施综合政策,即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来实现经济增长,并提出财政、金融、汇率和价格政策四种可能的政策方向。在这一问题上,作者的这一观点并非独创,而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以来的倡导,但作者详细的数据和政策演绎分析使本书的分析逻辑和论证十分清晰。
本书以经济问题为切入点,在分析经济决策时,涉及高层的政治决策过程和地方及各部分的执行过程。然而,个人感觉,本书在这一问题的阐述过程中,采取一种点到为止的方式,而没有剖析深层次的症结。如“尽管中国最高领导人了解经济再平衡的症结,但他们同样甚至更加重视维持低通胀、确保非农就业率稳步增长来维护政治稳定”、“还有一个可能阻碍更加积极的经济再平衡计划的因素是,中央一级的良性意愿和经济政策在下级行政机构那里经常受到地方领导人的阻挠,这些人有自己的政策偏好和目标”。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问题,但作者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并没有展开,而是选择绕过。这可能是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根本途径还是系统深入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小政府、大市场,终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九):失衡的中国经济增长及其拯救
失衡的中国经济增长及其拯救
评《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
当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还在争吵不休的时候,更多的人已经厌烦了这种争吵。当然,对于关心中国经济的人来说,更明智的办法是平静下来,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其放到世界经济的平台上考虑下一步的战略规划。这本《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是用一位美国人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经济的成果,或者说是“第三只眼睛”看待中国经济增长的得失。由于是中立的研究机构及研究学者,书中没有任何的偏袒,对于中国政府引导中国经济走出危机进行了正面评价,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毫不客气的批评。这个客观公正,也许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也是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最好的注解。
由于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中的优异表现而举世瞩目,各国政府智囊和研究学者纷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但因为“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因,很多分析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从研究一开始便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现象与问题,给读者也带来了一定的蒙蔽。即使是中国内部的学者或专家,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清楚,上至政府官员、专家,下至民间学者、普通老百姓,同样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有着各种切身的体会和不同角度的看法,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代表一些集团或者阶层,而难以把事情看透、把问题说清。虽然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对于中国的经济问题,我们还想听一听比较客观的看法和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可以算得上一本好书。
说是客观,主要原因是作者尽量引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而不增加过多的自我判断和预测。对于援引的大量数据,从经济增长要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去分析;对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从一个研究学者的角度去推理和分析。对于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作者首先肯定了中国政府在危机应对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判断:这种临时性调整的政策,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失衡”。作者进一步提出:在未来的经济改革中,如果不对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外向型经济进行调整,从增加国民收入入手振兴国内经济,这种“失衡”势必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我们自己的事情,应该是我们自己最清楚。当我们说起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今年的中国经济情况的时候,我们回想起什么?从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可以看出大国总理对于问题认识的深度,以及对于改革迫切性的肯定。国内学者吴敬琏对于“上交所如赌场”的定性,也反映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一些行政手段的过多干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仅仅是一项房地产的奇迹性增长,对让其苦不堪言,其对于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合谋更是痛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政府对其又很难有实际的举措来制止。这些事情在于中国人来说,可能容易引发出一些带有情绪的语言,但是在这本书中,却是没有。
2012-8-31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读后感(十):洋医生的诊断报告
——木木勺
中国人是难懂的,这似乎已经成了古今颇多国际友人的共识。大概他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太多,比如面子问题,比如有话偏不直说,比如永远不精确,比如阳奉阴违,比如很多中国人自己也解释不清的为什么。
谈到此类“中国特色”,相关的文章和著述历来都并不少见。分析的有之,抱怨的有之,试图改正的也有之。看到这类言论,国人在无奈之余,大概也有那么一点小骄傲——我们泱泱大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岂是谁轻易就能懂的。
其实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了解自己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则是因为置身其中,难有通观全局的高度和眼光。就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只缘身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一则是事关自身,难免有根深蒂固的喜恶,缺了理智判断的冷静和清明。
所以我们应该尊敬那些认真的批评者,听一听“外人”的闲言碎语,他们不置身其中,旁观者清,更有可能看清楚问题本质。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原名:Sustain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就是这样一本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中国问题上,尼古拉斯•拉迪可以做任何人的导师。美国《国家周刊》语)写的书,谈的是中国经济问题。是一份洋医生的诊断报告。
要谈中国经济,恐怕每个中国人都有很多话要说。
房子怎么这么贵?存在银行的钱怎么越来越不够花?退休养老住院的时候能不能有保障?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了买到的东西却变少了呢?中央一直说房价房价房价为什么就是不见降……
关于这些疑惑或者质问,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都给出了他的答案,依据的是庞大的、详细的经济学统计出的和官方公布的数据,分析透彻,富有说服力。而且并不深奥难懂,这一点尤其难得。
尼古拉斯•拉迪认为,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采取了精心设计的,手段多样的应对之策,这些对策卓有成效,使中国的经济并没有遭受惨重的损失。
通过对之前七八年的观察和总结,拉迪断言:小修小补的循序渐进的经济改革不会使中国经济从根本上实现再平衡。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高储蓄、低消费上,体现在对出口的严重依赖上,使中国经济变得极其脆弱,而且对整个中国经济出现的严重资源配置错误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没有停留在问题的严重上,还提出了对策。实际上,这位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确实对中国的问题十分了解,甚至对中央政策推行所遇到的地方阻力也能解释清楚。这就使这本书不仅有资料性、参考性、论证性,更有了难能可贵的针对现实问题的实用性。
如今随着 “大陆游客”的名声日坏,料想国际友人心目中那个古老的、神秘的、费解的国度,已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形象。误解是从来也不缺的,我们不必太在意。改善国际形象的问题上,我们任重道远。但中国经济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中国经济的兴衰关乎国内十几亿人民的生活幸福,关乎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经济,全世界人民的幸福。
蔡桓公也许是极端自信,也许是只图吉利,喜欢说寡人无疾。他讳疾忌医,病入膏肓,神仙也救不了了。中国在面对这样一位洋医生的诊断报告时,要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借鉴其中的远见卓识。希望改革者们能学学关公刮骨疗伤的果敢自信,可别像那个蔡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