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明天》是一本由刘慈欣 等著 / [美]韦德·劳什 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个明天》读后感(一):是明天,不是未来
刘慈欣和刘宇昆的两个短篇都使用了同一种感情作为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也就是同情。他们在短片里表现出的更像是对当下的一种担忧,出于对人性的不乐观,大刘担忧的是人类雄心壮志已经空虚到令人心寒的程度,使同情取代了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探索真实宇宙的愿望;刘宇昆担忧在面对地缘政治的问题上,社会不同的阶级之间无法达成共识甚至无法沟通。单看这两篇,给人感觉并不是很“科幻”。阅读这两篇小说的体验和之前在看《如何面对全球化》的体验很相似。小说的情节都很连贯,大刘很多话都很耐人寻味,刘宇昆的文笔也比较细腻。
黄金原野里面的麦克是个和大多数人的一样,没什么生存意义的人。他们甚至可以因为一个远在四十五亿公里之外的与自己毫无瓜葛的人而对太空和自己的人生感到充满意义。不禁让读者也对小说中的人物感到同情。至于后来麦克因为迷恋梦游太空的爱丽丝以致于忽略并失去了真实的女友,开始让人觉着悲哀。
大刘通过爱丽丝编造的梦境来提醒我们沉迷于比现实更舒适的虚拟对生命是危险的。通过爱丽丝的牺牲想让我们走出活在“线上”的状态,恢复对生命真实的感觉。类似的哲学早在黑客帝国中就已经得到近乎完美的表现了,加上这个短篇的设定对于我们期待的科幻也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大刘本人对这一短篇并不喜欢也不奇怪,但也是值得一读,这个短篇还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地方。
大刘写的和当下的生活很接近,不仅一线城市程序员的生活状态和小说中的麦克很像(甚至部分日本宅已经开始远离生活),其他人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依赖,包括对VR技术的期待同样让人焦虑。一旦这些技术有能力提供人们逃避现实,对这些技术的使用就会产生复杂的伦理讨论,生成种种合理的限制,这些限制还要不断的和资本家们对抗,并取得胜利✌
区块链——《拜占庭同情》(刘宇昆)。这是本文集科技含量最高的小说,甚至引用了一些论文,视角也很新,是区块链应用到慈善中,读完后会对区块链有一定了解。
智能家居——《OK,格洛丽》。一个富豪为了保护自己,设计了一个超智能的建筑,但被黑客黑了,反被智能建筑限制难以出门,被关51天。这里有类似的家居控制机器人以及所有被联网的家居描述,未来指数不高。当然,也可以看作AI的题材。
智能医疗——《逃离看护岁月》、《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逃离看护岁月》整个场景是发生在未来的医院、养老院,“手腕上的芯片忽然发出一阵血压警告”,无微不至的监护,无时不在的监控。后半部分有涉及无人机方面的场景。《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主要是一种大脑植入外部程序的场景。
无人机——《灾难旅行》。一个关于无人机驾驶团队的故事,场景全是基于无人机的视角,未来指数较低。
3D打印——《事件中心》。围绕总统更换一个3D打印的心脏的故事——这类3D打印器官种在一种植物基底上。然后,3D打印机围绕着植物材料用一种墨水打印出来。
VR技术——《黄金原野》(刘慈欣)。应该说刘慈欣的《黄金原野》在这本文集中,可读性最高。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每天通过VR(虚拟现实)去太空陪伴冬眠的女主人公,一直给地球人传输航行过程中的图像。VR毕竟是VR,往往与现实大不同。
机器人——《不一样的海》、《机器生物》。这两篇说的都是机器人的场景,《不一样的海》是一种代理机器人,人类通过接入神经网络进行操作;《机器生物》则是机器生物脱离控制,与人类进行战争的场面。
《十二个明天》读后感(三):本书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welve Tomorrows》的中译加解读版
英文版于2018年5月出版,目录(每行最后是本章页码):
Profile:Samuel R. Delany, Jason Pontin and Mark Pontin,1-13The Woman who Destroyed us, SL Huang, 13-39Okay,Glory, Elizabeth Bear, 39-69Byzantine Empathy, Ken Liu, 69-101Chine Life, Paul McAuley, 101-119Fields Of Gold, Liu Cixin, 119-135Resolution, Clifford V. Johnson, 135-157Escape From Caring Seasons, Sarah Pinsker, 157-181The Heart of The Matter , Nnedi Okorafor, 181-209Different Seas, Alastair Reynolds, 209-223Disaster Tourism , Malka Older, 223- 241Vespers , J.M. Ledgard, 241-Ken Liu(刘宇昆):关于劫持我们同情心的虚拟货币;Elizabeth Bear(伊丽莎白·蓓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欺骗其主人的聪明之家;Clifford V. Johnson(克利福德·V·约翰逊):人工智能新方面的故事;J.M. Ledgard(J.M.莱德加德):描述了一位28,000岁的AI,他冥想孤独的本质。中文版目录:
《黄金原野》;刘慈欣(Liu Cixin )《不一样的海》;阿拉斯泰尔•雷诺兹 (Alastair Reynolds)《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黄士芬(SL Huang,华人)《拜占庭同情》;刘宇昆(Ken Liu ,华人)《OK,格洛丽》;伊丽莎白·蓓儿(Elizabeth Bear)《革命》;克利福德·V·约翰逊(Clifford V. Johnson)《逃离看护岁月》;萨拉•平斯克 (Sarah Pinsker)《机器生物》;保罗·J·麦考利(Paul McAuley )《事件中心》;尼迪·奥科拉弗(Nnedi Okorafor)《灾难旅行》;马尔卡·奥尔德(Malka Older)《晚祷》;J.M.莱德加德(J.M. Ledgard)《塞缪尔· 德拉尼小传》;贾森 • 庞庭(Jason Pontin) 马克 • 庞庭(Mark Pontin)《十二个明天》读后感(四):我的朝圣之路
科幻是结合了科学真实和幻想的产物,尤其硬科幻——它极大地强调科学细节和合理性。于是硬科幻小说就变成了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延伸。这本小说集描写的场景大多是近未来的,当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是我们现在可以预见的。
~~《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
#痛苦有时只是痛苦(?)
不。痛苦从来都不会只是痛苦。我们人生走过的每一秒钟都对把我们带到这里做出了贡献。经历过痛苦的灵魂到底是不一样。今天我翻到第一次去香港游玩时写下的文字。不值一提。全程都是假high。那是2015年的年初,“正能量”这个词汇席卷了全国,大家都想变成乐观快乐的人。悲伤的我只能顺应这个潮流,写下言不由衷的文字。
可我的内心依然是渴望悲伤和痛苦,吸引我的魅力并不是十全人格的人散发的。我为诗人的愤怒着迷,为他们的痛苦、悲伤、郁闷所吸引。就像这篇小说里写的那样,离开了忧伤的特质,我还是我吗?
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群快乐的人吗?
为什么我们要贬低负面情绪的价值呢?为什么“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快乐地活完一生”呢?没有一个造物主赋予我们的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能寻找自己的信仰。
当然这篇小说最后还是肯定了那种让所有人变得快乐的技术了,但它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
~~《ok,格洛丽》《革命》
#技术让人类生活得更好(?)
电影《超时空同居》里,2018年的女主角对1999年的男主角说:“烦恼还是一样的多,只是烦恼的事情不一样了。”
我们的手机和电脑的功能更多了、运行更快了,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生活的节奏变快了。从前我可以半年只看一本书,听一张碟,并为此开心满足。而现在我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音乐软件收藏了两千多首歌,但是播出来的歌我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我并不想否定技术。技术确实让我们生活得更方便了。它让我们“工作更有效率”了。可是放松的时候,玩乐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效率”吗?我们连看书听歌旅游都变成一种打卡、一种“mark”,随时随地生活在焦虑之中。精打细算要去旅行的地方,下载到手机里供路上欣赏的电影,这很方便,但我们用资讯把自己填得满满当当的时候,我想知道,这是给别人看还是给自己看?
到底是我们“想”这样,还是这个社会——这个充斥着技术的社会“让”我们这样的?
很多作者写小说,都会写到未来社会AI取代人类,人类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悲惨度日。我常常反感这种题材,我会问作者:为什么你会觉得AI是来抢我们的工作的呢?为什么不是工作都交给AI而人类可以不劳而获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比20年前发达了那么多,可是我们还要面对做不完的工作。当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做出看似“最优”的那个选择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
Q. 请您谈谈刘慈欣老师新作《黄金原野》的故事,以 及您读完之后的感受,向读者做个推荐。
不吹不黑,这本书我个人最喜欢的小说还是刘慈欣的《黄金原野》。
人类好像真的对探索外太空失去兴趣了。大家沉迷在虚拟世界里。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只有大刘想出了解决办法,还写成了小说。
转折的设计相当精彩。爱丽丝就像一个面壁者,一个没有被指定的面壁者,给人类一个合理的理由,内在是一个更宏大高尚的计划。大刘的短篇小说,我多是在年少之时看的,由于心智不同期待不同,那时候总是会受到极大的振动。
也许很多读者对这一篇大刘的新作期待是“超越三体”,所以兔子说这是一次对粉丝的考验。看《黄金原野》看了两次,一次是这本样书已经在公司的时候先睹为快,一次是今天为了写书评重看一遍,真的没想到第二次看我又哭了。如今我从事科幻行业,任职小说编辑,每天都看国内国外数十篇作品,可是我仍然觉得大刘是最好的。他一出手,就拿下了我——我依然受到了不小的触动。
当然,我不会有用短篇去挑战长篇的想法,更何况大刘的长篇本来就不同于别人的长篇——他的长篇更像是一个无限合并的短篇集合,到处都是科学严谨又奇思妙想的点子,这种密度和强度是不大可能被短篇所超越的。
Q. 最后请推荐一篇《十二个明天》中您特别喜欢的小说吧~
我很喜欢《晚祷》这一篇,充满了哲学性的自省。译者的文笔十分优美,看了陈楸帆老师写的后记,才知道这篇译者是胡晓诗。没看原文的情况下,我认为翻译得很棒。如果胡老师看到我这篇书评,对未来局的翻译工作也有兴趣的话,欢迎联系我吖~~
-------------
Holy到了Camino de Santiago,开始了为期28天的朝圣之路。昨天是第一天,他传讯息给我说超累,累字打成了乱码,十多个小时后又发来纠正,说那个字是“累”。
这是一次修行。他将在苦痛中找到自己。
对我也是一样吧。年初的我兴致勃勃,但在掏空一切却又受挫之后完全封闭了内心。再想一想,我有那么脆弱吗?连一次误解和失败都承受不住吗?8月末的一次会议重燃了我的斗志。我的确应该在这个月再一次倾尽全力去工作,看看自己究竟能走到哪里。
而这也是我朝圣路上的一天。
你走了十小时的路,我看了十小时的书。
都是苦行,也都是享受。
文 / 董小琳
说到“十二”,你会想到什么?
一年有十二个月; 一天是2*十二个小时; 中国有十二属相; 西方有十二星座……似乎,每个人跟“十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我们要读的书,也和“十二”有关。
十二颗高速运转的大脑; 十二种被科技颠覆的未来; 十二位世界顶级科幻作者带你遨游时空。没错,就是这本《十二个明天》。
首发。科幻大师刘慈欣继《三体》后的最新短篇著作《黄金原野》。
顶配。除了大刘,书中12位大师,每个人都得过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甚至有5位是星云+雨果的双料得主!
把这种级别的大师作品放在一起,从“新浪潮”到“生物朋克”,再到“太空歌剧”和“美式绘本”。让我瞬间有了一种观看“科幻奥运会”的既视感!
解读。除了大师们的作品,还有以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为首的各位CEO大大,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天文馆馆长、《科幻世界》主编(我从幼年就开始崇拜的偶像)、资深记者……等等重量级大咖的解读。
每人一篇,与大师们的作品一一对应,交相辉映。
……
喜欢一本书,还需要其他理由吗?
需要吗?
反正我是不需要了。
在读《爆裂》时,作者有一个认知让我特别震撼:
拥抱未来的正确姿势,不是你要知道些什么,而是你要知道你不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大胆地质疑。哈哈,是不是有点晕?
其实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甚至已经用上的新科技相比,这个一点都不晕。
今天,我还能清晰记得:8年前,第一次用手机微博客户端,看到好友动态时的兴奋。当时的感觉是:简直太酷了!我能躺在床上刷微博了!
再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劝自己:睡觉前千万不能刷手机,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这个时代的发展,就是这么快!
如果没点想象力,没点质疑精神,会很快被飞驰的列车甩出窗外的。
而科幻,就是诸多学习方式中,最轻松愉快的一种。
这里,没有龙,没有魔法,没有银河帝国的各星系。
那有什么?AI、VR、区块链……
这些,还用“幻想”吗?不已经都在我们身边了吗?
没错,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正是硬科幻的魅力所在。
所谓硬派科幻小说,指的是基于当下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各种应用研究成果的进展情况,而写就的虚构类幻想作品。
其实,如果你注意到了出版《十二个明天》的两家机构(MIT和湛庐文化),就不难猜出: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幻小说集,更是聚集了这个时代智慧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深度思考。
因此,在《黄金原野》中——
不存在能让人进入冬眠状态,而延长寿命的“冬神”; 却有在重重压力下,紧急开发出的,拥有聚变发动机心脏的“猎户座”飞船。与《三体》那完全无规则运动的“三颗太阳”不同。硬科幻,大都发生在我们已有的世界,使用着我们已经知道的名词,讲着未来也许就会发生的故事。
孩子低声问:“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 “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 “那里很远吧?” “会越来越近的。”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从《革命》中接触的计算机科学家贝丝,到《拜占庭同情》中亦敌亦友的大学舍友,或者是《OK,格洛丽》中既聪明又不够“聪明”的计算机-格洛丽。
读过全书后,一种熟悉到几乎触手可及,却又陌生到足以让人不安的感觉,萦绕心头。
让我不禁再一次发问:究竟哪一个,才是未来该有的样子?
这十二种可能中,你更希望看到哪一种呢?
欢迎在讨论区留下你的声音~
最后,出于对这本书的由衷喜爱,我想再列举下《十二个明天》的诸多个“第一”:
收录了一篇科幻绘本小说(《革命》-克利福德·约翰逊); 由独立科技记者,而不是科幻小说家担任编辑;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虚构类作品; 湛庐文化第一次出版的科幻类作品集; 中文简体版与英文版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 ……未来会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在相信着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