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是一本由唐继全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6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路在脚下——1982版西游记拍摄幕后故事》,是对30年来最热播的电视剧经典《西游记》的精彩回忆,300余幅拍摄剧照首次面世,剧组摄像师为读者揭开了那些拍摄幕后的有趣的故事。如果你喜欢《西游记》,又对《西游记》的剧情、人物及演员津津乐道,不妨找来看看噢,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让你瞬间发出:噢,原来如此的惊呼的。
《路在脚下》读后感(二):0895:路在脚下
书中关于六小龄童录用那段和杨洁书里写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本书里记载的事情要自己分析。
相比杨洁的那本充满感情的书,这本书就像是游记和流水账,还特别厚,可以借来看看,买的话就没必要了。
如果能忍过作者中学生流水账周记式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时不时像打了鸡血一般滥用的感叹号,其实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作者本人是82版《西游记》剧组的副摄影,跟着剧组走遍大江南北,料很足,基本上都是第一手的资料,尤其是书里收录了三四百张当时的剧照,有很多以前从来没见过,相当珍贵。作为一个当年曾经至少看过十几二十遍的82版《西游记》小观众,看得还是很满足的。
整本书的排版是有点糟糕,不过最糟糕的是封面,为什么要这样把书横过来排版呢,这样放在货架上根本不会有人看得到吧……前后勒口和封底也都是横过来然后文字竖排,存心不让读者仔细看吗?!搞不懂这本书的编辑到底在想什么……
,
六小龄童当年可真英俊啊,我的CP迅速逆成了徐少华X六小龄童……
再见了童年!
……
后来的后来,
有一天自己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如此的这般,
心灵仿佛轻轻地受了一点伤,
因为毕竟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太乌龙太乌托邦的剧情实在难以割舍!
《西游记》经典地使太多的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西游梦,
我曾天然地自以为是地去揣测:
我们这些西游粉丝们有多少人去想过那么一点点和《西游记》幕后相关的蛛丝马迹呢?
直到某天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西游剧组在那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视频;
直到那天我们在央视的《艺术人生》上看那些大小角色20年后再聚首的今昔对比……
感概万千,浮想翩翩,
……
于是,直到今天,
从不曾想过,
一部从小在心里生根发芽的电视剧,
多年之后,
它的幕后爆料和故事集中汇集成书,并且这本颇具分量的书出版历程离我竟近在咫尺,
翻看过这本书的蓝纸,
那些和电视剧情里不一样的照片,
只能说百感交集——
就在那一天,
耳边和心灵第一次感触到对《西游记》另一维度与众不同合情合理不同凡响的解读——
凡间
我转世成为了凌霄宝殿的神仙
玉帝派我在天上看守他五百天
天上一天 地下一年
我整整陪伴他一年零四个月
等待太长 人生苦短
看过了沧海变成桑田好几遍
如今齐天大圣也戴上了紧箍圈
算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了西天
历经万险原来是为了仇人相见
五百年后 青春不在
江山易变 情字难改
五百年后 青春不在
得到了真经却失去了一切
江山易变 情字难改
我还是想念花果山的一帘洞天
故事已经被人们说的万化千变
齐天大圣的仙踪也不过是传言
瑶池美酒 琼浆玉液
我好象回到了当年的蟠桃宴
原来属于我的世界就在凡间
原来属于我的世界就在 凡间
《路在脚下》读后感(五):《路在脚下》前言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系列片《西游记》,是一部由同名古典名著改编的神话电视剧。自1986 年播出了前11 集,1988 年播出了全剧25 集以来,受到全国电视观众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欢迎和喜爱。当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全剧时,用万人空巷来形容这部戏的收视率毫不为过!
《西游记》全剧播出期间和播出之后,全国各地的观众来信似雪片一般飞到了中央电视台。笔者当时几次到中央电视台传达室去取回观众来信,毫不夸张地说,那些信件是用几个大麻袋装回剧组的!回想起当年的激动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西游记》首播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但观众对《西》剧的喜爱,特别是伴随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歌声长大的一代小观众,更是热情不减。
十多年来,《西》剧几乎每年都要在中央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台的不同时间段进行重播。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西游记》在各地重播的次数之多、重播面之广,超过了任何一部其他电视剧,创下了国内电视剧重播次数之最。
除此之外,《西游记》的拍摄还有两个之最,那就是:拍摄周期最长——长达六年;去过的外景地最多——行程达十多万公里,甚至还走出国门去到佛教圣地泰国等地拍摄外景。
这些在当年曾引起过争论甚至有人提出过批评的作为,现在看来还是功大于过!从现今拍摄电视剧的经费预算标准看,还没有哪一家制作单位敢于花这个钱(现在也许会是天文数字)、用六年的时间、跑这么多的地方拍一部戏!而当年《西游记》全剧的拍摄制作仅仅花了600 万元人民币!
其实,在《西》剧中展示的大量不同民族风情及地域特色,以实景为主摄制神话故事的拍摄手法,也正是本剧长盛不衰的看点之一。
不知观众注意到没有,在《西游记》中参加演出的著名演员、老艺术家也是最多的,几乎每一集中都有几位。像程之(饰老方丈)、郑榕(饰太上老君)、铁牛(饰弥勒佛)、赵丽蓉(饰车迟国王后)、高玉倩(饰高老太)、杨春霞(饰白骨精)、曹铎(饰黄眉妖王)、左大玢(饰观音)、向梅(饰乌鸡国王后)、朱琳(饰女儿国国王)、李玲玉(饰玉兔公主)、王夫棠(饰牛魔王)、王仁(饰獬豸魔头)等等一大批老艺术家和著名演员都在剧中各集中担任过重要或一般的角色。
在拍摄当中,老艺术家们谦虚和厚、甘当绿叶、为艺术献身的精神非常令人钦佩。像曹铎、铁牛、王夫棠、王仁等人在剧中还要贴上假脸壳,观众自始至终也看不到他们的庐山真面目,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认真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尊重。
另外,当年参加剧组拍摄的演职人员也是人数众多——约有一千多人!剧组外出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人,他们都来自四面八方,但他们所拿的报酬和待遇与现今的标准相比,只能用非常少来形容!记得当年剧组人员每人每天的伙食补助是五块钱,而稿酬包括主要演职人员每集最高才拿一百多元。当然,相信当年剧组人员都不是冲着这点报酬来的。
在六年的“漫漫西游路”上,虽说拍摄工作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也不乏有许多演职人员在拍摄现场,为了拍好一个个镜头,冲锋在前,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进行工作,他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确实是可圈可点。
作为当年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这些事迹的剧组工作人员,我曾经为他们的事迹所感动,也曾在工作间隙,零散地写过一些文字在报刊上报道剧组拍摄情况,但限于篇幅,很难详尽地加以介绍。正巧当时笔者有写日记的习惯,《西游记》拍完后也曾想把六年中拍摄的经历整理出来,写成一本小册子,奉献给关心和喜爱《西游记》的观众,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最近,在浏览网页时惊喜地发现互联网上竟有好几个《西游记》或者是相关的网站,年轻的站长们不仅把网站办得形式活泼、丰富多彩,他们喜爱《西游记》的这份痴迷和执著的劲头也着实叫我感动!受他们的感染,我下决心要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剧组拍摄的往事——幕后的故事写出来。一来是对“西游”爱好者对《西游记》幕后情况关注的回报,二来也是对所有参加过剧组工作的众多艺术家、默默无闻六年的辛勤工作的剧组工作人员表示一点点敬意。
当然,这里写到的大多是笔者在拍摄工作中亲见亲闻,有感而发,大都是笔者熟悉的事件,只是剧组六年拍摄长河中的一条小溪!对其他在幕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如主持策划领导这部戏摄制工作的原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同志,我虽然见过几面但又不太熟悉的很多老艺术家,以及所有为《西》剧拍摄提供技术保障的中央电视台技术人员,还有我已记不清姓名的其他工作人员,由于笔者手中掌握材料所限不敢妄言,如在下面的章节中有所遗漏,在此一并致以歉意。
对文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之处,还望剧组各位老师、同仁多加谅解,多多指教。
作者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