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是一本由许葆云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一):精彩的力作
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教,他的学说名扬海外至今备受争宠,不仅如此,他还统兵打仗能征惯战,属于“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现象级人物。对于这样的优秀古人,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生平获益匪浅。
第19回,依据王阳明所作《瘗旅文》演化而来,根据原文他在龙场的境遇应该没有在小说中那样凄惨。明代政府对驿站的管理是十分重视的,驿站和转运所设有驿卒,每处所应用的马驴牛、船夫和轿夫,看具体情况设置。依据规定,一般重要处需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非重要处则为二十匹、十匹、五匹。并且各个驿站还要储备充足的粮食,以供过路差人食用。
170“左都御使戴原本珊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应为“左都御使戴珊原本抱着一颗赤诚之心”。
鄙人孤陋寡闻,
痛啊!
乐见此书。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龙场悟道》一段。
王所长向着他的就职地前进了,由于他的父亲是高级干部,所以多少还给了他几个随从下人陪他一起上路,但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只知道是跟王大人的儿子去就任官职。
这么好的差事大家积极性自然很高,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只有王守仁不动声色,因为只有他知道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走着走着,随从们发现不对劲了,好地方都走过了,越走越偏,越走越远,老兄你到底要去哪里啊?
“我们要去贵州龙场。”
随从们的脸立马就白了,王大人你太不仗义了,那里平时可是发配犯人的地方啊!
面对着随从们的窃窃私语,王守仁十分坦然:
“如果你们不愿意去,那就回去吧。”
看着犹豫不决的随从,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拾起行李,向前方走去。
夕阳之下,王守仁那孤独的身影越来越远,突然,远处传来了王守仁的大声吟诵: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王守仁大笑着。
在这振聋发聩的笑声中,随从们开始收拾行装,快步上前,赶上了王守仁的脚步。
王守仁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是值得钦佩的,可是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革命现实主义。当他来到自己的就职地时,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龙场——龙才能住的场所。
此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还是无人区,龙场龙场,是不是龙住过的场所不知道,但反正不是人待的地方。
当他来到此地,准备接任驿站职位的时候,只看到了一个老弱不堪的老头,他十分奇怪,便开始问话:
“此地可是龙场?”
“回王大人,这里确是龙场。”
“驿丞在哪里?”
“就是我。”
“也是我。”
“其他人呢?”
“没有其他人了,只有我而已。”
王守仁急了:
“怎么会只有你呢?按照朝廷律令规定,这里应该是有驿卒的!”
老头双手一摊:
“王大人,按规定这里应该是有的,可是这里确实没有啊。”
想到过惨,没想到会这么惨。
“为什么?”
“这里地势险恶,要不是流窜犯,或是穷凶极恶之徒,谁肯跑到这里来啊!”
“那本地的苗人呢?”
“喔,这个就不用操心了,他们除了时不时闹点事,烧个房子外,其余时间是不会来打扰王大人的,他们的问题基本都是内部解决。”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懂汉话啊!”
王守仁快晕过去了,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王大人多多保重,要是出了什么事,记得找个人来告诉我一声,我会想法给大人家里报信的。”
好了,王所长,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你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你说的话,能听懂你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官宦出身、前途光明的王守仁终于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所有曾经的富贵与美梦都已经破灭,现在他面对着的是一个人生的关口。
坚持,还是退却?
王守仁卷起了袖子,召集了他的随从们,开始寻找木料和石料,要想长住在这里,必须修一所房子。
然后他亲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当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语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周围,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当随从们苦闷不堪、思乡心切的时候,他主动去安慰他们,分担他们的工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
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
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必须找到,并且领悟这个“理”,才能懂得天地大道的秘密。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可是“理”到底在哪里呢?十余年不间断地寻找,沉思,不断地“格”,走遍五湖四海,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
为了冲破这最后的难关,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椁,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的下落。
格物穷理!格物穷理!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怎么“格”,这个理就是不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逐渐变得急躁、愤怒,脾气越来越差,随从们看见他都要绕路走。
黑暗已经笼罩了寂静的山谷,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芜的穷山峻岭,还有年近中年、一事无成、整日空想的自己,一直以来支撑着他的信念终于崩溃了,他已经三十七岁,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风华少年,他曾经有着辉煌的仕途、光荣的出身、众人的夸耀和羡慕。
现在这一切都已经离他而去。
十几年来,唯一支撑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但事实是残酷的,多年的努力看来已付之流水,除了日渐稀少的头发,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的愚钝啊,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三):逆境中求生存
时局时顺时逆是常事,越是逆境,人越容易钻了牛角尖,往死胡同想问题,逆局更解差不开,既然时局不利,越要解放自己的心态,往开了想问题,就像解绳结,先要让绳子松下来才好解,越拧巴越死结,(书中描写的朝政局势也有这个特点)。尤其是要问问自己啥是最重要的,人只有知道这一点才算的上接了地气。比如阳明先生认为践行自己的良知最重要,身处龙场的那个破地方反而不重要了,我以为这样就算是占了地利。
而另外就是要积极与人交流,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塑造外界良好的生存环境,从人群中借势,既有助于维持自己比较健康的心态,也有助于寻找新的机会,从书中看,老先生若不与苗人交流,土司哪能闻其名,又哪有机会去贵阳呢,做到这一点,可谓占得人和。
地利,人和都占尽,只要有耐心,“守得云开见日出",就有占得天时的一天。
如此看来,所谓逆境乃是让人做做减法,整理行囊,反思自己的待人接物,为了顺境做好准备的必要步骤,并非攒RP那么简单。
另外,虽然书中关于龙场的描写有些硬生生把“良知”塞进去之嫌,但还是让我对于阳明先生思想的形成和转变有了更形象的了解,有点意思。
附,古代愤青是这个样子的
李梦阳《自从行》
自从天倾西北头,天下之水皆东流。
若言世事无颠倒,窃钩者诛窃国侯。
君不见,奸雄恶少椎肥牛,董生著书翻见收。
鸿鹄不如黄雀啅,撼树往往遭蚍蜉,我今何言君且休!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四):真我
书写的很平实,跟明《朝那些事儿》差不多一个节奏。但是两本书的故事情节有些不一样。可能也是因为“心学”这东西太玄奥作者也不能完全说清。却是用人物的刻画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
“我”应该就是那个尔古吧,最纯真的心,心存感激但从不直言说出而是一心追随。这个尔古从未读书,没有受过礼教,却一言一行都是在受最淳朴的良知支配。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么一个精灵,在驱使着我们去生活,去做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它的体现。
我总在想这蒙住我们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该是瘴气,社会的瘴气,一些欲望腐败后所发出的瘴气。它在我们做事前蒙蔽我们的真心良知。在抛出最基本的生存要数后其实我们真心需要的并不多,但是这瘴气却把我们引向它路。人生本可以一直走平路,却因这腐败的瘴气后面的神秘的诱惑进入山里,进入崎岖。它把我们带到山巅,去的人多了,到达山巅的满足感被人称之为成功。这成功后面又是多少失去自我的代价。
走在自己的路上,很重要想要知道到哪去,且不敢让瘴气引向了山岖之路。可是世事一直把我们带到山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崎岖山路走着,只有心存良知,才能找到自我,拨开瘴气。当我们站在山巅时候希望满足自己不再是那份成功而是那片清晰的空气,和自己走来时拨开的那条路。留给自己到老也能无愧的回忆。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五):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断言:
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张居正、曾国藩
梁启超、陈独秀
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伊藤博文、东乡平八郎、三岛由纪夫
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
……
以上牛人都是他的粉丝
阳明心学,是稻盛和夫“敬天爱人”思想的源泉。
良知即利润!这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稻盛和夫 日本管理之圣、超级畅销书《活法》作者
“他对于东亚的民族,你看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于韩国的兴起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回过头来看,难道不应该给我们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带来新的启示吗?”
何亮亮 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六):我又有问题!我就是个问题篓子!
我哪次写书评都是走的读后感路线。。。太专业了整不了。
龙场悟道主要写的是阳明兄从出生到正德4年之前的这段经历。也就三十七八岁的样子。
从小也是个悟性极高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子里还是透露着旁人不能认可的疯疯癫癫,因得罪了朱厚照最喜欢的狗腿子太监刘瑾之后被受刑,在受了重重的50杖刑(杖刑分3种 一种是打完流点血 一种是打完烂点肉 一种是打完见阎王 他受的属于最后一种,结果是硬生生的扛过来了)之后皮开肉绽了还在牢狱里二啊二的胡想八想,没事来个自言自语,这要正常人的话一般就是骂爹骂娘 一哭二闹三上吊 要不就是得个精神抑郁什么的玩玩。也就是内心神神叨叨的人还能没事自己和自己玩玩。经历了在被贬贵州龙场驿站的路上的艰辛之后,到达龙场,并在此地终于悟出了先行后知 知行合一。
对于知行合一这一观点我非常支持。举双手赞同。但对于这个先行后知还是有些个人的观点。
之前看的一本书中说,促使一个国家的政治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决定了你的劳动方式,劳动方式也影响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进而影响人的生活坏境 思维方式,然后你的政治也就慢慢形成。就是说环境人思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中间更是相互牵制。这里就说到先行后知,通俗点 先实践后理论。在明朝时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小进步(帝王统治下你敢大进步?)而得到知识的来源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上个网世界各地的经典之作都能买到。明朝学子们的知识范围无非就是四书五经 朱熹理学 陆子心学之类的,而要成为一代大家的捷径除了熟读这些之外还要得有个好老师,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并不是你才华就能找到好老师,所以很大一部分人的理论也是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悟出来的。先实践后思考,思考完然后再实践,来回循环就构成了阳明心学的先行后知,知行合一了。
就像之前说的,他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的第一条观点。而对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我觉得先知后行就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先理论后实践,在实践中把理论中不合适的抛弃,对的继续传承下去。如果现在是先实践后理论的话诚然你可能体会的更深刻点,但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而且过几天旧世界末日了!!)。全去实践一番也没那么多时间嘛。。把别人好的理论拿过来,先记住。在实践中检验好了再变成自己的,拿来主义。。
还是曾经的那个观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只去行万里路让我想到当下比较来钱的职业。乞丐。肚子里有了东西再去行这万里路时看到的又是一片海阔天空。
我很崇拜王阳明好不好!!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好不好。。。而且他老婆宜畹很可爱美丽聪明智慧通情达理好不好。。。我很爱这个小老头。。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七):悟透了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悟透了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王阳明两句话:致良知,知行合一。
孔子的两句话:四十而不惑,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刘未鹏两句话: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的抗争,理性大脑往往屈从与情绪大脑。
我的理想就是三十而不惑,三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突然觉醒,原来他们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
一切痛苦和挣扎的根源源自理性认知和肉体的原始本性和情绪大脑的抗争,可以用理性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本性和自身的情绪就是强者,控制并驾驭本能和情绪的训练过程就是修行。一切突破了本能和情绪的边界的行动(是行动,不仅仅是认知)都是精进。
直至身心合一,知行合一,那是就可以得真欢喜,得大自在。
王路说:朱熹的“天理”和“人欲”,到戴震手里变成了“公欲”和“私欲”。虽然都是二者并举,但朱熹一脉偏重约束与检点,而戴震一脉偏重包容和放纵。
想翻身,就不得翻身。欲成佛,得先灭佛。绝不允许自己成为荷尔蒙的奴隶,不是和其握手言欢,而是驾驭它,只有驾驭者才是真强者。若做不到,因果很简单:庸人耳!
练习驾驭之道,必然痛苦。不然怎么能称之为修行呢。欲超越庸人必须先练习这种痛苦,直到有一天,可以对其驾驭自如,便可进退维谷,解放我执,自由自在了。
当一个人完全自控,便是一个坦荡光明,言行有力,生活干净规律,待人亲和有力,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人了。
现在再去理解孔子的话:不惑,是建立起了完整而强大的内心思想体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就是依据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认知体系行事。不逾矩就是身心合一听从内心,身心没有抗争。便可得真欢喜,大自在。此境界即成。身心合一是快乐和自在的最核心智慧。
格物致知其实就是通过阅历,建立的思想体系的过程,格物就是悟透,完全明确并且内化,直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就是格一事理。此精进,假以时日便可得大思想,成圣,至仁。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八):龙场悟道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当着我的面,批评了他的孩子。这孩子在一次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对讲话的一个老师表示看不起,那个老师讲到王阳明龙场悟道在贵州的故事。孩子说这老师讲话没有水平。不喜欢!
当时人多,孩子的爸爸没有直接批评他。回到家问他的孩子,今天老师讲得王阳明龙场悟道,你读过吗?孩子说没有,孩子的爸爸说,如果你都不知道王阳明,没有看过《传习录》,也不知道龙场悟道,你凭什么说老师没有水平?老师不管怎么样没有水平,但是人家知道王阳明龙场悟道,就说明老师的水平一定是比你高,以后不允许再有这样的事情,自己不知道的绝对不能妄加评论。
如果你不懂得事情就说别人指责别人,你就是最没有水平的。
这个事情过去两天,正好博闻春秋公司朋友送了两本《王阳明龙场悟道》,太巧了。第二天我就把其中一本书就送给了这个孩子。那孩子接到书很礼貌地给我鞠了一躬。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九):人性无所谓好坏,必须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机制。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并且是军事奇才,平定了“宁王之乱”,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个宁王。他的思想也许真的很有用,但我不太了解,等以后看了他的著述再说。这里讲的是看到他一生的磨难、压抑和曲折,颇多感想。
他相信所有的人都有“良知”,努力用“诚”来唤醒别人的良知,也的确成功了不少,如,感动了少数民族,成为了地方土司的座上宾;恩威并重剿灭了招抚了赣南九府的十几万土匪,并成功把他们变为了良民;以乡勇为主体,平定了来时汹汹的宁王之乱;感动了来江西浑水摸鱼的四万京军,让他们不再骚扰老百姓;甚至,唤醒了原来很坏的大太监张永的良知,为他所用,等等。
他立下了如此的功劳,待人又如此诚恳,对老百姓如此好,可仍然处处碰壁,遭受暗算:被武宗和刘瑾廷杖40,差点打死;被贬贵州龙场驿(那时是个荒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去龙场驿的路上差点被刺客杀死;平定宁王之乱后,权臣江彬为了争功劳和发财,领了四万京军到南昌,寻隙闹事,想把当地老百姓逼反再乘机假冒军功,他受尽屈辱;最后为了平定广东的叛乱,累死在了任上;死后,他的学说被贬为异端,遭到查禁,等等。
为什么,这些大儒不可谓不智慧,他们的思想不可谓不高深,他们一心为民的想法不可谓不高尚,可为什么中国的事还是没变好,明朝仍然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下坡路?也许,他们的思想更多地应该用于个人修身吧,不应该用于治理国家,这些大儒总是努力把所有的人变成好人,认为这是治理好国家的基础,其实,也许人性无所谓好坏,必须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机制吧。
另外,他的学说之所以被定为异端,有一个理由是,他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被认为是对皇权的否定。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十):本来想给3星,看了这么多托就给了1个星。
对于类似孔子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不是很好写。但是最缺德的是这里托太多,还说是这几年最好的人物传记云云。
看过当年明月的王守仁,当年明月的文笔的确比许葆云强,选材也是围绕着三立,很鲜明地树立起了一个思想上要创新的先贤形象。没有格竹这个情节,不能完全展现王守仁思想的转化过程。直接就是结婚,然后加上一个蔡蓬头,像一个电视剧的写法。
其情节也有问题,从当年明月写的内容和本书相比,很多事实有问题,尽管是小说,一些真实的情节不能改,但可以删节,可以加一些能够展现其三立的虚构情节,龙场悟道这本书里篡改的事实,如王守仁带着随从去的龙场,被写成一个人去的。这本书最弱的是对心学确立过程的描述,一点没看出心学的高在那里。
很多情节与王阳明无关,尽管要交代背景,但是这本书写成了王守仁时代了,拉拉杂杂没有完全衬托出王大师的伟大。
如果一个人看了这本书,能引起对心学的兴趣,才是一本成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