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出思维的误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2 04:1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走出思维的误区经典读后感10篇

  《走出思维误区》是一本由[美]M·尼尔・布朗 / 斯图尔特・M·基利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一):批判思考

  思维的误区,归根结底,是过于主观地得出结论

  结论=证据+推导。结论不客观,也可从证据偏差和推导谬误方面分析

  证据偏差。

  一是假设主观,分成价值观假设(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描述性假设(世界是怎么样的)两类;二是证据可靠不足,是否来源直觉个人经验、不合理的类比;三是歧义混淆,语境适用范围不同

  推导谬误。

  一是二元思维,非黑即白,以一种不谨慎态度进行推理,减少结论的丰富可能性;二是把因果关系关联关系混淆;三是过分强调原因重要性,主要是忽略竞争性原因;四是忽略关键信息,导致论证不充分

  所有信息都是有目的,也就是主观的。我们接收的各种各样信息,多多少少会掺杂进传播者的主观因素。持有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对我们提升思考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有帮助的。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二):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辨别

  学习创造有很大的区别参与了国内教育体制小孩,不能说没有学习,但谈上能创造的却只占小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的过程都是老师先传授你知识点,然后让你用接收到的知识点去解后面的习题,而且很巧的是这些习题的解决需要用到你刚学到的知识点。也许解完了习题你很有成就感。但是生活给你出的难题永远都不是框定范围的,难道某书的某章的知识点就能给你正确答案吗?所以,面对生活难题的时候,是不是被KO的概率大很多,是不是没有解课本难题的优越感?本来就没有什么”在那里"的正确答案,如果你的思维只是一味接收,接收,你接收到的信息能解决你生活中问题吗?

  思维中淘金,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批判并不等于挑刺,不等于反对其他人的一切观点,而是在看到一个结论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考,停下来想想,这个结论对吗?

  提出问题,给出结论,摆出理由。光看作者的理由,和问题相关吗?对结论强有力支撑吗?这都是批判带来的意义。在批判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走入思维的陷进。这时本书作者给我们的启示,直接揭示了常见的几种陷阱,有些问题在每日的习以为常中总是被掩盖了,作者提出的观点能让你从浑浑噩噩的想当然思维中清醒一点。

  需要警惕的误区有:

  在问题,结论和理由中有任何含糊不清,定义不明的词吗?如”赏心悦目“,标准是什么?”显著进展“,有定量的结论吗?

  根据理由得到的结论中有没有隐含价值假设或者描述性假设?如:因为某事带来了巨大财富,所以做某事是有价值的。这隐含的价值假设为财富是价值的体现,你同意吗?如:看到朋友在某饭店狼吞虎咽,所以该饭店食物美味。隐含的描述性假设为吃饭的人狼吞虎咽表示喜爱食物。这一定正确吗?

  在用数字说话的过程中常常用统计学的概念,看似严谨数据成了不可反驳的理由,但解读这些数字的方式正确吗?百分比大不表示总数达,增速快也不表示总体表现好。得到这些数据的过程严谨吗?抽样有没有偏颇

  因果关系不成立。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不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错误的类比。因为A可以推出C,同时A,B类似,所以B也可以推出C。首先AB在多大程度上类似,其次A能推出C的特征是不是恰恰是B缺乏的特征呢?

  。。。。。。。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三):请叫我红领巾

  chapter 1

  1.1 引言

  1、自己决定该采用哪个见解。(how?why?)

  2、通往合理结论的途径,始于提问。(不能同意更多)

  1.2 批判性思维来了

  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注意,是思维)

  即,意识到一系列彼此关联的批判性问题;有适时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的能力;有主动运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意愿。such as,“我对你的想法十分好奇,我想有进一步的了解,帮我一下。”

  2、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最关键目标:为改良自己的想法和结论找到更正确的方向,制定更完善计划

  3、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要意识到一系列彼此关联的批判性问题,并有适时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与意愿。

  1.3 海绵与淘金思维

  1.自己选择要去吸收什么、忽略什么。(和引言的一句话雷同,这基于你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你能进行批判性思维)

  2.要想做出这样的选择,你阅读时得带着一种特殊的态度——提问,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你主动参与其中。

  3.批判性思维四步骤

  (1) ask why:当某人要我相信某事时,ask why?

  (2) 记录问题: 想到某一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

  (3) judge: 评价讨论的结果

  (4) get a conclusion by self:如果某个话题针对的是讨论结果的合理性形成自己的结论。

  4.海绵式思维:尽己所能将书上的文字牢记在心,对关键字圈圈点点,归纳主要论题、观点,找到作者说的一切,理解内容,但不去评价。

  5.两种思维差别:淘金式思维阅读时,会不断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些观点?写下他认为的作者推论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性地评价材料,基于自己的评价得出属于个人的结论。

  1.5 淘金:提出批判性问题

  帮你判断哪些东西有意义,把清晰的观点与大多数含混不清的观点区别开来。

  1.6“正确答案”

  1.问题的类型决定了我们能否找到明确答案。如:科学性问题最容易找到能为绝大多数理性认可的答案。但有关人类行为其意义的问题就不一定了,因不能避免其本质上的或然性。

  2.社会争论往往探讨最多,也最有趣。这类问题不必找到正确答案,只需找出最妥帖答案。

  1.7 先问问“谁关心

  1.只争论有价值的问题。

  2.花时间对某一论题进行批判性评价之前,先问一声:“谁关心?”

  1.8 弱批判性思维与强批判性思维

  分类出处:professor richard paul

  1.弱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捍卫你本来的想法或别人传授给你的观点。

  强批判性思维:对一切主张都提出批判性问题,包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做一系列批判性检查,让自己免于走向自欺与盲从。尤其在有许多人附和的时候。

  2.强批判性思维不一定要强我们放弃原有的想法,有时甚至帮助我们巩固它们,因为在对想法进行批判性检验的时候,有时会加强我们对它们的原始认同

  3.我们引以为傲的某种观点,应该是被筛选出来的。但我们要先对可供选择的所有观点进行理解和评价,才能从中进行筛选。

  1.9 令人满足的淘金式思维

  1. 如果你经常使用淘金式思维,那一切进入你头脑的东西,应该是被系统考察过。当某种观念信念真的通过了这里讲到的那些标准时,它们就值得去赞同——至少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的时候不妨如此。

  2.人们遇到 与自己不同的见解,通常会这样反应:“哈,这不过是你的一家之言罢了。”但问题并不在于这些观点是谁提出的,而在于它们是不是真知灼见学会批判性问题后,就能体会到看透某些见解荒谬之处的那种满足感

  -----------------------以上都是类似于 洗脑式的强调 批判性思维的好处重要性 继续看------------------

  chapter 2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行为

  2.1 价值观与他人

  1.因为我们看重某些概念,才常常想要达成目标、获得经验、采取行动。如:我们选择去做一些事情,可能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接触到某些重要人物。 在这一例子中,看重“重要人物”(具体概念),是因为我们看重“地位”(抽象概念)

  2.价值观:一种人们认为重要而正确的(抽象或不明确)概念,是一种行为标准,用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也是人们赋予某些抽象概念的重要性程度。同时,价值观是一些我们认可,并期望其他人遵循的行为准则

  3.写下看重的价值观,让你对价值观更为熟悉。罗列过程中,特别心意重大的价值观。因她们在很多方面影响你的看法和行动。

  4.不妨问问自己:你期望自己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你想要自己的孩子遵循怎样的行为准则?这些答案会帮助你对价值观的理解更深入

  5.价值观建立的最显著的社会性联系是:求同。我们总是倾向于只聆听那些价值取向和我们相近的人。但我们必须积极抵抗这种倾向,并与其斗争到底。(由此,可知:所谓的人以群分,这个分类标准应该是价值观)

  6.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价值观:自主、好奇、谦逊尊重好推力,不论它的出处。

  2.3 思考与个人情

  1.躬行价值观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因刚开始接触一个论点时,其实已经带着先入为主偏见了。

  2.充分认识情感的存在,摒弃它们的影响。当他人的观点威胁或侵犯了你当前的想法,keep calm and listen more carefully,开放心态至关重要

  2.4 保证对话继续进行

  1.批判性思考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我们质疑别人的想法和结论时,他们可能会气恼且不理解,产生敌对情绪。有人会疑惑:“她为什么要challenge 我?为什么不同意我?” 不必吃惊,很多人不习惯他人如此热衷于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提出某个观点。

  2.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战胜他人的手段,而是一种补充、修整我们当前结论的途径。运用批判性思维时,得让别人明白,你是想从他们那学到知识。要让他们明白你对他们的善意,也让他们明白,你们之间的分歧无论多严重多关键,都无需出口伤人。

  3.一些language strategy:“你说的是不是_____________? or 找出你们之间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结论,确定你们的对话中的分歧是从哪开始的。 保持一种既关心又冷静好奇心,一旦语言间出现火药味,尝试提醒自己,你是学习者,不是来打仗的。 表情动作要显示出谦逊,而不要显得像个万事通。

  4.避免团体迷思。1972年,欧文贾妮思创造了这个概念,来表现团体压力对思维的消极影响。面对那些不谨慎思考却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团体是危险的,因为这种场合下,独立思考会让我们显得叛逆另类。在特定场合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团体领袖,身边总是围绕了阿谀奉承的人。就像那个故事中,只有 一个海西肯大声讲出来,皇帝其实光着身子

  -------------------------------------------------以下终于是姗姗来迟干货----------------------------------------------------

  Chapter 3 论题与结论是什么?

  1.想要做个批判性思考着,得先联系如何辨认出论题和结论。

  后续继续更。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四):Kindle与本书-与内容无关的一点事儿

  首先,看的是kindle,不是实体书。看免费书的不该太浪。这里说说关于kindle,还有书的事儿。

  ----------------------------------------------------------------

  人不会死在绝境,却往往栽在十字路口,这句话也适用于kindle和智能机的对比

  产生看书的冲动不容易,但如果是选在智能机上看书,那就颇有种作死的味道了。经常上网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找到一个point,往往会无意间打开很多不相关的页面,或者思维直接被另一个point所吸引。还有那些天天上网就是为了微博新闻网易贴吧的,这是身为互联网玩家RPG生涯的日常任务

  Kindle不同,它只提供了一条路。事实上,一条路就够了。在这个注意力缺乏诱惑太多的年代,kindle自然就成了提升效率的究极武器----这个不是今天的主题

  手头在用的是K5,不联网,不送推送。每个月USB下载5、6本书,足够我把K5的联网功能忘记了。

  Kindle 5在弱光环境里的表现极差,少不了的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外发光源。另外,每天傍晚昼夜交替,晚上开灯关灯也能让人感到非常不适,走神是常有的事儿。这点KPW上有质的改善,不过我本身并不打算跟换设备,实体键的K5按着还是很带感的。

  另一个,更难受的一点体验是, 系统是以百分比来记录进度的。按功能键所弹出的数字,一翻页就跳个几十那个,估计是行数--这东西我至今没弄懂。所以,在好的情况下,看一两页书可以得到一个百分点的反馈;坏的情况则是78页一反馈。这东西很隔应,本身电子书就没有办法确切地知道书本的厚度,抑或者说是要完成的任务量。(一年之后我才发现的:目录书名下的点点点可以测量书本的相对厚度,。。) 没法和小说故事一样,可以用情节拖着我,带我看完。很多书,我都是带着主观的意愿,强上。自然会想要一个目标,一个奖励,还有一种回馈。

  与之相对应的,kindle本身是一个线性的系统。可以轻易地前翻页后翻页,跨越章节,以及一些需要反复思考论证的段落,就不是力所能及的了。

  我的结论是,kindle最适合看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论证性太强,条条框框要点多到以及可以充当教科书的显然还是买实体书的比较好。

  回到本书来说,内容还算不错,但是我没有办法接受十二个大章节,二百二十个要点的全书布局,因为我发现我跟不上。看了百分之六十,只觉得书上说的东西似曾相识,但却没有办法用一句简单粗暴的话来概括本书主题。

  平均5页上升一个百分点,这本书大概是的是500左右的样子(6寸Kindle 最小字体时的页面)。我支持它缩写,或是重排。若是当教科书就算了,从一个学期的时间基础出发,无论是质还是量,这本书完全合格,接近满分。

  个人比较偏好的章节份数是三个五个七个,或者二十个。三五七个要点对于一个问题来说应该可以概括完整了,而二十个章节则是一种看电视剧的即视感。数字而已,暂时没有发现什么科学依据。不过,好像麦肯锡有点和这些数字相关的东西。。。

  -------------------------------------------------------------------------

  最后,日后也许看也许不看,先扔'在看'的书堆当中。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五):“问题”为王,学会批判性思维

  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接近尾声,主持人一句“大家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就像一盆煞风景的冷水劈头盖脸浇下来,刚刚雷鸣的掌声和热烈的讨论好像突然被扔进了真空,不见一丝影儿。大家对于“问问题”好像天生具有抵触心理,一碰就卡壳。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灌输式的学习,缺少了那么一种“问问题的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学会问问题呢?《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给出了答案。我其实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简单直接,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一、为什么要有批判性思维?

  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习惯了“海绵式”思维,即像海绵吸水般吸收信息。小学时作文老师总是拿到一篇范文就让我们背,这就是典型的“海绵性”思维。但当你想要知道“这篇范文好在哪里”“值得我背吗”类似的问题时,就不得不使用批判性思维了。

  前段时间,“山东疫苗案”引发了不少恐慌,各种令人震惊的数据、照片在微博、朋友圈不断扩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一种是痛斥疫苗之“害”,要求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一种却指出前类文章危言耸听,将无关照片和煽动性文字有意拼接,混淆大众视线。两种观点都讲得头头是道,你该相信哪一个呢,你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这也不得不涉及批判性思维了。

  可以想见,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其实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小到买支笔,大到作出上哪所大学、找什么工作这样关乎一生的决定。

  二、10大批判性问题带你学会批判性思维

  说到“批判性思维”,可能有人会觉得很抽象,疑惑“思维”怎么能够学习。所以,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批判性思维始于提问。《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中的10个批判性问题,带我们一步一步学会怎么提问、怎么思考、怎么作出判断。而这个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

  这10大批判性问题分别是:

  1. 论题与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的意义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5. 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

  6. 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

  7. 是否存在竞争性原因?

  8.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9.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0. 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问题1和2很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要接受别人的观点,必须首先弄清作者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这其实是后面所有批判性问题的基础。

  问题3,找到词句的歧义,这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有提到,主要是因为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要理解作者的观点,需要判断出作者使用的是词语的哪一层意思。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时,要特别关注除了作者期望的词义外,其他的解释是否会影响结论。比如,“黄色图片应该禁止”,其中“黄色”一词就是有歧义的。我说这句话时,“黄色”意为“色情”时,但你或许可以理解为“黄的颜色”,这时这句话就显得滑稽了。

  问题4,假设是作者未表述出来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点,而正是因为这份理所当然,所以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值得一提的是价值观假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某事某物的看法。比如一个在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说“竞争比合作更重要”,但注重团队合作的人肯定不以为然。如何找出价值观假设,最普遍的一个方法就是考察作者的背景,古代孟子早就有过“知人论世”的主张了。

  问题5,需要掌握推理中一些常见的谬误:人身攻击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诉诸情绪谬误、稻草人谬误……等等。

  问题6,关于证据的可靠性。证据主要包括直觉、个人经验、证言、权威、个人观察、案例、研究、类比几大类。只有证据的可靠性得到验证,推理中的理由才能成立。比如权威,我们想要证明某种药品疗效很好可能会引用医学专家的话,但该医学专家的话有多少可信度呢,这就是需要我们持疑的地方。

  问题7-10,竞争性原因是指可以说明结论会成立的其他合理解释(除了作者已列出的)。统计数据常常给人以精确、科学的假象,但数据也会欺骗人。比如我希望你到我们公司来工作,会以“我们公司的员工平均年薪10万元”这样的条件吸引你;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公司高层年薪100万,普通员工只有5万。关于信息的遗漏,比较重要的是负面信息,一些商业广告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说好处,对缺点避而不谈。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你必须能够看到没有说出来的缺点。问题10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后一步,当你判断出作者的理由是可信的,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作者的这些理由是否会得出其他合理的结论。这和寻找竞争性原因的逻辑基本一样。

  为了便于查看,我还整理了一张思维导图。(见图片)

  三、具体如何应用?

  上述10大批判性问题可能有人会觉得繁琐,我们不妨将之分成三大类:问题1、2、3是了解论题,即弄清作者关于某个论题的观点和理由;问题4、5是分析推理,即分析作者关于某个论题的论证逻辑是否有误;问题6、7、8、9、10是检验证据,即判断作者在理由中利用的各类证据是可靠。这样简化成三个问题是否就简单多了。

  但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初学者而言,还是应该循规蹈矩,按照这10个问题的顺序一个一个来练习,练习题书中有提供。熟练掌握各个问题的分析步骤后,在实际运用时,可以简化成了解论题、分析推理、检验证据三个方面。

  下次,再遇到诸如“山东疫苗”的不同论争时,你肯定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六):【笔记】始于提问,走向社会

  4p 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要意识到一系列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并有适时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与意愿。

  5p 要评价某些论述时,你也总需要有些知识积累,这些知识就是你平日吸收的见解。

  8p 通常人们的推理并不明白流畅,他们往往遗漏重要的因素,而那些被表现出来的因素,也常常不清不楚的。所以我们只能用批判性阅读与聆听的技巧,来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东西有意义,帮我们把清晰的观点与大多数含糊不清的观点区别开来。

  11p 弱批判性思维乃是那种捍卫你当前想法的批判性思维(拒斥)。强批判性思维则用于评价所有的(特别是你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追求)。

  16p 思考不是独角戏,要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地和他人互动才能够进步,否则我们就是失败的学习者。

  17p 价值观是一些人们认为有意义的不明确的概念,价值观给出了一种行为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建立的最显著的社会性联系是求同,促进我们去找志同道合的人作为伙伴。因此,我们要去理解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做出的推理,是不小的挑战。

  19p 批判性思考者需要自主、好奇、谦逊、尊重好推理(不管出处是什么),去追寻更严密的结论、更完善的想法和更出色的决定。时刻抵抗只聆听与我们相近的人的言语的倾向。

  20p 出师有名的改旗易帜,强于墨守从片面狭隘的推理中得出的结论。

  22p 批判性思考者心中的所有激情冲动,都会因认识到下面这一点而得到节制—那就是,他们当前的想法时刻准备着接受修正。

  28p 在评价某人的推理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他的推理是什么,要搞清楚他试图劝服我们相信的东西,辨认出论题(规范/描述,希望传递的信息或试图回答的问题与焦点)和结论(意图影响你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否则我们无法进行批判性评价。

  32p 论证包括结论、以及证明该结论的理由。没有证据或理由支持的声称只不过是一些观点而不是结论。这样的观点无法判断其价值。

  34p 让结论容易辨识,并且能直接回答你要阐明的论题,这样不仅能使读者的阅读更加轻松,也能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53p 只要你去聆听,就需要强迫自己去寻找歧义之处。我们常常会误解我们听到的和读到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假定了词语的含义都是清楚明确的。的确在日常交流中,歧义是无法避免的,甚至一些情况下是必要而适当的,但是在论证中避免歧义,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如果我们需要认同某个观点或者去做某事,就务必要澄清每一个有歧义的地方,这样才能考虑推理的价值。

  64p 政治语言往往都歧义丛生,并极具诱导性,对情绪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语想要造成的情绪效果和歧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保持敏感。要警惕那些词语让我们形成了什么样的感觉,以至于让我们对这些词语的本质特征视而不见。要知道,即使是最激烈的政治“变革”,某种意义上也只是算“改革”。

  66p 有力的传播者一直致力于将观点清晰地表述出来。总是一再检查要说的话,以确定其中不再留有歧义之处。

  74p 每个论证中,都有被作者视为理所当然的、未言明的观点,我们称其为假设(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而他们通常不会把它们表述出来,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些观点。假设是推理结构中的隐含联系,是把整个推理结构连成一体的黏合剂。若是不能把握这些联系,就无法真正理解论证。若轻视这些隐含联系,我们就会轻信一些东西,而它们是我们在深思熟虑的状况下绝不会接受的。

  75p 批判性思考不是圣经,它建立在自主、好奇和理性的价值观上。并不比信赖、沉静和感性等价值观更高明。批判试图塑造我们虚心接受各种不同观点、用理性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决定自己相信什么以及采取哪些行动。这样的“费劲”、“枯燥”的生活方式,不会也很难成为我们生命的全部。

  75p 论证外表总是穿着最华美的外衣,因为提出论证的人,正是希望诱惑你将其变成自己的论证。

  81p 在寻找价值观假设时需要先指出价值观偏好与价值观冲突。要知道我们虽然都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和不同个体与群体之下,我们对价值观的偏好会产生不同变化。虽然我们都期望井然有序,但我们面对价值观偏好的纷繁复杂时,还是要尽量容忍。

  96p 批判所关注的中心是评价,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评判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抑或是价值。

  98p 谬误是作者在试图说服你接受某个结论时可能会使用的一种推理的“把戏”。包括人身攻击、滑坡、寻求完美方案、歧义、诉诸公众、诉诸可疑权威、稻草人、数字情绪、非此即彼、一厢情愿、扣帽子、贴金、转移话题、回避问题、草率概括、绝对确定、错误类比、因果关系过度简化、混淆原因和结果、忽略共同原因(ab相互关联不会因为彼此而是因为c)、因此此后(仅因为b在a之后发生就认为a导致了b)、基本归因(高估个人因素轻视环境影响)等。

  133p 评价证据的线索:直觉、经验、证言、权威、观察、研究、案例、类比。

  145p 我们只能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与被研究者和被研究事件相似的人和事上面。

  163p 竞争性原因:可以说明某个结果为何会发生的其他合理的解释。这意味着对同样的证据进行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证据的原因。

  182p 统计数据可以唬人,而且也经常骗人。

  196p 只根据极为有限的信息是无法实现自主决定的。因为时空限制、注意力有限、论证者知识所限、价值观假设的千差万别以及刻意的隐藏欺骗等原因,影响推理的重要信息被遗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00p 遗漏信息包括:常见的反对意见、缺失的定义、缺失的价值取向和视角、论证提及的事实来源、用于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缺失的或不完整的统计数据、被忽略的影响、对特殊预测技能论证时遗漏的关于预测失利或错误的信息等。

  209p 二元思维对思想起着僵化偏狭的副作用,容易忽视具体情境对于答案的重要性。要避免它,必须要对时间、地点、目的等进行限定。

  215p 同样一组理由何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需要让最可信的结论来影响对推理的反应。要在形成自己的观念时不时地把其他的合理结论考虑在内,以提升决策质量。

  221p 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是各种出卖我们的心里习惯,包括:个人经验的诱惑性、公平世界的信仰、取代思考的成见、进行简化的冲动、个人固守的信念、自以为真实的一厢情愿,以及可得性启发法(倾向于使用容易获得的信息和记忆作为我们决策和判断的根据)。这些障碍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略它们,然而凭借自主、好奇、理性的价值观和对批判性原则的深切敬意,我们肯定可以排除它们。

  230p 以求知若渴的方式提出批判性问题,是让批判性思维成为善意的工具最好的方式,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231p 信念是美妙的,但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考验之后才能从中受益。不但要让批判性思维为你效力,成为你引以为傲的个性;还要为你所在的群体效力,改善身边每个人乃至整个组织,从而能使我们都能采取有效而正确的行动。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七):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我们常常会误解我们听到和读到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带有疑问去面对每一次我们听到和读到的东西。《走出思维的误区》是一本教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即打破固守的观念。书中每个章节后都有习题并附有答案,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时而会有一种在做阅读理解的错觉,但是,这样看书又不乏趣味。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看了一期《鲁豫有约》,那期访谈的是张晋、蔡少芬夫妇,他们讲到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有一次他们去看医生,由于时间尚早,两人准备先去喝杯东西,蔡少芬一边开车一边问张晋去哪里吃,张晋说了他们经常去的那家,可是蔡少芬觉得去另一家比较好,因为她觉得如果去常去的那家实在太不顺路,便开车去了她决定的那家。不过在喝东西的时候,明显觉得张晋很不开心,结果那个下午便在不开心的状态下。在访谈中,张晋表示,他觉得蔡少芬当时的表现是没有尊重他,可是蔡少芬只是觉得她最后的选择比张晋的建议要好的多。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发生,就拿我自身来说,我开始也很反感这样,明明问我的想法,可我说了却没有按照我的意见,还是根据询问人本身的想法去做,我会觉得既然你都有了选择,为什么还要来问我呢?

  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再回头看看这样的问题,又有了不同的感悟。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有了既定的价值观,像我,在做决定时,已经形成了你问我什么就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去执行的固有思维,而忽略了问问题的人可能有其他立场的恰当理由,就如蔡少芬在访谈时说,在点菜的时候,问张晋想吃什么,可他点了之后,蔡少芬又觉得他的选择不如吃个套餐更加合算。事实上,这些情况并没有涉及到原则性问题,只是在询问双方意愿的时候找到了更好的选择结果。

  因而,人与人的相处,还需要沟通,不能局限于自己已有的思维中,多去了解一下别人的想法。就如书中所言:“我们对自己一方的观点已经足够熟稔,但对于另一方面的观点却不大有机会深入了解。如果能熟悉这些观点,我们一定会大有收获。”因而,在碰到对方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时候,不妨多聆听下对方的想法,不仅能够减少双方的摩擦,更能使自己拥有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八):全面思考问题是有方法的—Leo鉴书180

  思维方法的书始终都比较关注,读MBA备考班时开始接触,以前做顾问时尤其需要用到。在工作中慢慢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看问题、解决问题也相对全面。

  本书讲的就是“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如何不受误导地看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思考遇到的可能性,避免错误的发生是一套很完整的逻辑,认真读下来相信对大家会很有帮助。

  首选改变思维的方式,成为有识别能力的听众。书里提到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海绵式的,别人听什么就吸收什么,不加思考全盘接受;另一种是淘金式思维,把信息拿过来进行辨别提取。意思是别以后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这样虽然不用及动脑,但也很容易上当。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的区别,有点像看电视与读书。前者不需要动脑两眼一瞪即可,后者则需要主动进行判断。开始可能没区别,但是长远看来,只看电视不读书的人明显反映会慢一些。做个有思考能力的人也许比较累,但是却可以成为一个思想自由的人。

  其次,理解问题,用逻辑进行分析。一个观点出来,什么是观点提出的潜在前提,什么是观点的正直内容,对方说的话有哪些内容是支持正面的观点,哪些是存疑或者站不住脚的,对方的出发点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什么是我的观点,我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我应该如何有效收集资料,我是支持还是反对?以 上种种问题,系统回答之后可以很好的梳理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遇到问题就可以运用此方法进行思考。书里有详细的方法,同时提出了问题,给出了答案。本书应该属于常读常新的一类。

  第三,谈下我自己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过程。2000年时(您没看错,就是15年前)我准备开始备考MBA,准备了5年,2005年1月21日走入研究生考场,实现人生的飞跃。2003年底接触了逻辑思维相关课程——MBA入学综合里有几十分的逻辑判断,后面的大小作文论述也用到这种广法。当时很庆幸遇到好老师——陈国定。我逻辑就丢了4分,成绩不错。自此之后,一直运用相关方法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很有帮助。

  最后,本书英文名字叫《Askin The Right Question》本版本译者为《走出思维的误区:指着性思维指南》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九):穿越重重迷雾,看到真实

  《走出思维的误区》是本好书。

  微博固然需要指导手册如《微博控,控微博》,也需要思维方法如这本书。读透、运用自如,就不会被那些庞杂的信息淹没、蛊惑、陷入迷茫失措。当然,它的用途不只微博,如果在生活中运用,建议再加上《影响力》。知识化生存必备书。

  而如果是在工作中使用,尤其是和互联网工作有关,那么,《商业情报:看穿混乱、失真、谣言和烟幕》这类书也是好的搭配。

  这些书,就象近视眼镜,戴上后,可以看到清晰的世界,不为或少为假象所惑。但并不是说看过书后能力自动加载,而是需要思考、掌握、运用,我乐于做很多分析也是因此,练脑、练手、练笔。移走迷障,洞察真实。

  万事皆有因缘。@后浪图书 进入视野,的确是因为承蒙编辑赠送本书所致,后来发现刚买的《21天搞定电影剧本》和《你的剧本逊毙了!》都是后浪出版,在@物质生活书吧 闲逛的那晚也发现不少后浪的书。知识有时候需要一个引子,然后就容易发现。

  思维的进步,也需要这样的知识引子,这本书,就是。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十):思考是一种有法可循的习惯

  小时候被人骗了,老妈会恨铁不成钢地说,你可长点心吧。追问怎么长点心,当头崩个脑瓜子,就是让你多动脑子。

  长大后,这个教育别人多动脑子的人,经常给我发来一些《最易得癌的六个习惯,再不看就晚了》《常吃这种肉的人会得癌》养生文章,逼着我生茄子,煮绿豆汤时不煮熟。很明显,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我妈被这些所谓权威给愚弄了。

  如此看来,保持警醒,努力思考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式的安慰,是时候学习一套方法来应用于真正的独立思考、理性决策。《走出思维的误区》总结了10大批判性问题来训练你面对纷杂的讯息运用正确的提问直击真相。

  这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快一个月,尝试着把他运用到生活中,感觉受益良多。总结如下:

  反复看是为了熟练掌握技巧,粗略列了个大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出思维的误区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