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给你的礼物》是一本由加文·德·贝克尔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给你的礼物》读后感(一):每一个人都值得一看的可以救命的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有人可以确切的知道死亡与明天到底哪个会先到来,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预判危险的能力,可以在危险到来之前,看到一丝的端倪,然后从容不迫的远离它。在以前,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但是在加文德贝克尔的眼中,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所有的秘密便隐藏在《恐惧给你的礼物》一书中。 加文德贝克尔,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本书的第一个章节中,我们知道,在他刚刚十岁的时候,便曾亲眼目睹自己的亲生母亲在遭遇家暴之后,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养父。时至今日,他的家中的墙上仍然镶嵌着当时枪口射出的九发子弹,而在角落里是贝克尔与自己年仅两岁的妹妹。这或许是他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也是他走向研究如何通过直觉去看透人心,去预判危险的第一步。时至今日,他的这种研究早已蔚然大成,被包括美国司法部在内的众多机构与名人所接受。这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的看清你的周围,远离危险,活得更安全一些! 我们或许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种经历,突然之间就感觉有一些不对劲,而离开某些地方停止某些行为,然后,我们便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曾经距离危险或者死亡是如此的接近。一直以来,我们都将这种行为归结于我们的幸运。但是在贝克尔的眼中,这种归类实在是太过儿戏了一些。他认为我们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或是第六感等,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提前捕捉到危险的信号,拯救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的生命。这是一门科学。为了讲好这一门科学,贝克尔在书中提到了大量他在此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匪夷所思而又充满了危险的实例。每一个例子都会带给我们或是惊心动魄或是毛骨悚然的感觉。这不仅仅是故事,他们都曾实实在在的发生过,有的甚至已经造成过眼中的后果。因此,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一种紧迫感随之而来,这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吗? 在《恐惧给你的礼物》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我们的利益切身相关的东西。比如家暴。都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难道在我们与另一半结合的时候,就真的不能未卜先知,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吗?比如威胁与骚扰,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多的与陌生人开始打交道,产生各种的交集,谁也不能保证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陌生人都是无害的,一旦遇到来自于他人恶意的骚扰与威胁,我们要如何应对?比如越来越多的熊孩子,谁也不愿意遇到熊孩子,也不愿自己的孩子变成他人眼中的熊孩子,熊孩子虽小,却也可以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又可以做出什么样子的选择呢?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确切的答案! 在看不到的危险环饲面前,《恐惧给你的礼物》或者真的可以变成一盏指路的明灯,帮助我们看清道路上的危险,然后远离它,在和风暖阳里尽情的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
你或许不知道,在你所认识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曾心生杀意。——《恐惧给你的礼物》
《恐惧给你的礼物》是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的心理学书,它由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 加文·德·贝克尔 编写,加文·德·贝克尔 是世界著名的危险预测专家,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为可能发生的坏事做精确预测,这项技能已成为他宝贵的个人财富,如果普通读者也想练就在不幸发生之前收到提醒的“技能”,一定要认真阅读《恐惧给你的礼物》一书,贝克尔在书中提及的案例全部来自现实生活,他用独特的见解分析当我们面对可怕的陌生人、家暴的丈夫、危险的前任、以及遭遇可能的潜在危害时,我们应该如何预测和避免。
“90%以上的危险,都发生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子,发生在我们放心前往的场合,发生在那些我们经历一万次却没有出过差错的情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沦为受害者。”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风险来临时摆脱侥幸心理。
“兽行”完全有迹可循,《恐惧给你的礼物》提供了详细的指导。笔者就书中提到的面对陌生人,我们应该明确而直接地拒绝对方这点谈一谈个人观点。
女性如果能在每段关系的初期明确表达出拒绝,大声说“不”,就意味着主动权掌握在你这边,能大大降低遇害的风险率。一些陌生人会利用拉关系、套近乎的方式接近被害人,比如有位女性提着重物经过空旷的地下停车场,这时一个陌生人主动上前想帮她提重物,看似这位陌生人是想发扬“绅士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有所提防。对于这类“伎俩”我们必须明确两点意识:一、我并未向他求助,是他主动接近我的;二、即使对方看起来友好,也要留心“同类”的热情。
直接了当的拒绝看似很无理,但在生命安全面前,实在不值一提。单身女性如果需要帮忙,明智的做法是主动找人帮忙,且在相同条件下,更鼓励找同性帮忙。最危险的人恰恰是主动帮你却无视你拒绝的人。
女性在拒绝异性这件事上一定不要拖泥带水,像上面这个案例,面对陌生人的搭讪,女性大可不必有礼貌的和他说“不用,谢谢,我自己能行”,正确地回应应该是:“我不需要你的帮忙。”然后转身就走,并做出“不要跟上来”的手势,这一做法可以让自己被选为猎物的几率大大降低。
每位女性都值得拥有这本书。购物车里少放一件化妆品,多放一本《恐惧给你的礼物》,阅读它,并把其中的规则牢牢记在心底,也许某一刻你会感激它对你的帮助!
《恐惧给你的礼物》读后感(三):直觉真的可以救你一命?
直觉这个东西总是在心理学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时候不能够解释的事物,或者是我们突然的感觉和想法,都可以说是直觉引领着我们。书名虽然叫《恐惧给你的礼物》,但其实这种恐惧就是人对于环境下产生的特有的感觉,而在感官之外碰触的,便可以叫做直觉。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正如书中所说,眼睛会骗人,耳朵会骗人,只有你内心的感觉才会真的能够相信。即便是我读完了这本书,我也不会相信恐惧的感觉真的会救我一命,唯一得到的好处便是,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我会想到这个观点,面对一个熟知或者未知的环境下,多加思考罢了。
如果说一句真话,我能够拿起这本书读下去,完全是被作者的前言吸引了。我们能够关心远在索马里海域的海盗猖獗,关心失事飞机的后续,这些极地概率事件会让我们变得忧心忡忡,变得不敢走出国门。但我们丝毫不会去介意身边的小事,或者打车遇险,或者半路遇劫......如果真的思考一下,我确实是这样的。我也确实天真的认为,世界那么大,人类那么多,这些事不会发生到我的身上。如果说作者的一番言论是在杯弓蛇影,那么在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前,这样“多此一举”的想法,确实可靠而重要的。
作者加文·德·贝克尔生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正是这份特殊的经历,练就了他洞察危险的能力。他创造了危险预测法,三度被美国司法部任命为总统顾问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布什、克林顿的安全顾问,还为麦当娜、汤姆·汉克斯等公众人物提供暴力预测服务。看着他履历会让人觉得,或许只有政要、明星等人物才需要时刻警惕威胁,需要真正的在头脑中塑造一种自我防范的意识。但通读全书后发现,暴力和威胁不区分你的社会身份,而是取决你是否是一个不懂自我保护的人。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当我们发现危险的时候,我们第一步做的不是躲避,反而是陷入了自我矛盾里。良好的修养和道德让我们变得相信,同样也变得麻木。我们会拘泥于行为的不礼貌而让自己陷入危险。
《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的环境并不是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在西方国家。但是,即便是在中国的良好社会制度形态下,也同样有许多惨绝人寰的恶性时间频发。无论是前段时间的杭州保姆纵火一案,还是今年频发的滴滴顺风车的变态司机,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就是一个个警钟。我们不仅要去谴责犯罪,更要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频发,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和加文·德·贝克尔宣扬的危险预测法。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感应到,相信恐惧给你的感觉,哪怕我们会误会,会虚惊一场,也远比我们在真正陷入危险的困境而无助更加值得。
《恐惧给你的礼物》读后感(四):现实世界生存指南
滴滴顺风车又出事故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惨遭残害。这已经不是第一次,3个月前,郑州的一位空姐也被司机杀害。
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不安全了,该如何有效的识别危险呢?如何分辨新认识的人是不是一个危险人物呢?恐怖事件发生之后要如何自保呢?
答案就在《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里,这本书的作者加文·德·贝尔是世界著名的危险预测专家,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他总结了亲身经历的很多故事,写成这本书,希望可以让我们对人性的了解更深刻、更鲜活,对危险的预测更及时、更准确。
这本书是武志红老师策划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选择它的原因就是,这虽然是一本心理学的严肃读物,但作为普通读者,只要用心读,就能读的懂。而且,还是一本让你读过之后心性可以变得越来越美的书。
那这本书到底讲什么的呢?我们先来想一下,直觉是什么?恐惧又是什么呢?
说到直觉,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玄学,是糊弄人的东西。可作者告诉你,你必须相信你的直觉。他说,“思考是走,直觉是飞。”思考是按逻辑分析、推理,一步步环环相扣,做出思考的是我们的意识;而直觉是一张纯粹的感觉,是头脑开始思考前做出的第一反应,是潜意识的产物。所以尊重我们的直觉,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而恐惧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直觉,一个人感到恐惧时,一定是直觉捕捉到了身边的危险。所以重视直觉、重视恐惧,可以帮助我们躲避危险,甚至在有的时候,可以救我们的命。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只讲述这些纯理论,最重要的是,它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在各种常见的危险场景中,该如何保护自己。比如,我们被一位帅哥搭讪,本来以为是一段美好感情的开始,可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接触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骚扰者,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分子,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一旦处理不好,可能又是一起恶性事件的导火索。
首先要做的是不管他们怎么哀求,不要和他们当面谈话,千万不要心软;
其次,注意不要激怒他们,因为他们往往都是在生活中一败涂地的人,如果被你激怒了,就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
再次,不激怒他们,不是妥协的理由,一定要尽快拒绝他们,不要幻想“他是不是能改变”。因为关系越深,他们越要骚扰你;
最后,一定要保持镇定,加强警惕,最重要的,就是你的人身安全。
书里还有各种类似的案例,比如什么样的陌生人要当心、被人威胁该怎么办、被人报复怎么办、如何从家暴中逃离等等,可以说,这是一本《恐惧给你的礼物》,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必备的“兵法”。
《恐惧给你的礼物》读后感(五):恐惧并非一件坏事
恐惧这个词,我想没有人会喜欢,但是,《恐惧给你的礼物》却告诉你,有时候,恐惧能救你的命。
恐惧能让我们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当我们感知到了恐惧,变得更加警惕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总统的安全顾问加文·德·贝克尔,贝克尔在小的时候,一直处于暴力之中,所以他对恐惧的感知更加敏感。
长大后,他一直在研究各种情景中的暴力与危险,成为了世界顶级危险预测专家。一个曾生活中在恐惧中、一直研究恐惧的人,他写的书,一定是具有某些借鉴意义的。
我曾经以为,危险是通过分析出来的,但是贝克尔却强调,思考是走,直觉是飞,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有危险,一定要重视。直觉比你的以往的经验、比你缜密的预判更能帮助到你。
人总是会过于相信自己,陷入“想法的灌木丛”,即在自己察觉到危险的时候,不信任自己,认为自己不需要担心那么多。
贝克尔在书中通过无数的案例,希望我们牢记三点:
1、 危险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感觉出来的;
2、 直觉比思考更能洞察事物;
3、 如果在关键时刻,你感觉到了恐惧,又尊重自己这种恐惧的感觉,那么它就可以救你的命。
我们现在生活中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黄金时代,但是不论是在好时代还是在坏的时代,我们都要学习识别危险,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控制危险的方法。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叔叔就对我说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长大后,我经常会用“人性”来探讨人的本性。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本性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护和同心协力为目的;一类是以毁灭和杀戮为目的。所以我明白了,人作出任何行为,都是有前因的,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被预测的。
看到过“光”的孩子,会比处于暴力的孩子更有爱,这就是环境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 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里写到,以下七种能力对人至关重要:
激励自己的能力
遏制沮丧的能力
推迟满足感的能力
调节情绪的能力
怀有希望的能力
共情的能力
控制冲动的能力
如果你见到一个人,不完全具备上述能力,那可能就释放出一定的危险信号了。但并不是说明这个人一定就会是危险分子,如果有人帮助,他也会慢慢培养出自己曾缺乏的能力。
人们要先识别危险,才能避开危险。其实,某种程度上,欺骗是一场智力的竞争,要知道,行骗的高手,会竭力掩饰自己的利爪。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态度友好,并不代表内心善良。友好是一种决定,是人们社交时采取的一种策略,而非个人的品性特质。想要最终控制他人的人,最初大多会以“好人”的形象示人。
我们始终要记住,正常情况下,一个对你没有任何企图、不想从你身上获利的人,是不会贸然接近你的。一个过于“好心”的陌生人,请一定要保持警惕。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对你穷追不舍的骚扰者,比如不甘心的前男、女友,死缠烂打的追求者等等。在这种时候,不要发好人卡,不要被TA激怒而对其发火,不要试图讲道理,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理会,骚扰者觉得没有意思后,自然会放手。
贝加尔说,交流即激怒,只要你和骚扰者之间有了接触,无论这接触是愉快还是郁闷,事态都会被进一步激化。
这就好像你和前男/女友分手了,但是你对他还有感情,你越不断去偷偷进TA的QQ空间、微博查探消息,你就会越放不下。正确的做法是,删掉所有的方式,再也不要去理会这个人,就当这个人从没存在过。
当过了一段时日后,你会发现,原来TA已经从你的世界真真正正消失了。
珍惜自己内心的恐惧,我们如果想要保护自己,就必须通过恐惧来作出回应。但是也不要杞人忧天,不要每天都让自己活在惴惴不安中。
贝克尔在书中给了一条既能让我们保持对恐惧敏感,又不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的规律:你一生中担心的事情,大多数都不会发生。
恐惧并非坏事,我们要善于运用恐惧,把自己从危险中拯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