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空缺》是一本由[英] J. K. 罗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4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喜欢《哈利波特》系列并且伴随其十年成长的读者来说,罗琳的新作《偶发空缺》从一开始的设置就并不怎么讨喜。英式淡淡黑色幽默的叙述与魔法世界的神奇魔力有着天壤之别的吸引力,以至于在看到三分之一的内容时候非常想丢开书,再也不翻开。对于本书,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抛却魔法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后,剧情能引人入胜。而必须承认的是,书的前半部分平淡无奇,除了介绍巴里的死到按部就班的介绍镇上的一个个居民,剧情似乎没有想象中的紧凑和扣人心弦。但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写作此书的意义。它从来不是为了和所谓的畅销书那样以一个故事取胜。玛丽的绝望无助,加文的感情徘徊,凯的义无反顾,霍华德的伪善,克里斯坦尔的外刚内柔等等,一种镇上居民的当下生活状况像极了身边的甲乙丙丁戊。我想这才是罗琳想要说的,生活的本来面目,每个人在现实的瞬间都有各自的问题和疑惑。她没有大致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深入无声的时间的背后,展示出了生活的细节,这里面有愤恨,有绝望,有伪装,也有感动。如果你是想要寻求另一个理想的魔法世界,这里没有。但是十年了,我们也从执着于童话的孩子变成了世故的大人。庆幸每一阶段都有罗琳的陪伴。
《偶发空缺》读后感(二):真的和哈利波特不一样吗?
之前没有刻意看介绍,只是听说和哈利波特大相径庭,读完这本书,我在想,说出这种话的人对罗琳领会的未免太少。我一直没有下笔为哈利波特写些文字,因为每每提笔时似乎要说的太多——不只是故事本身的优秀还有这么多年的追随的情感,仿佛对于情人过深的狂热,那么多庞杂的要表达的欲望反而让我顿住了。
偶发空缺在我看来无疑是非常好的一本书,读完让人暗暗赞叹。罗琳写的书一直包含的许多难能可贵的优点,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证明和延伸。
首先就写作的技巧来说,罗琳的人物的刻画总是很生动。罗琳不会把人物写的过于好或者过于坏,只能是相偏重于哪一方面,哈利波特是如此,偶发空缺中更是这样。故事一开始,各色人物竞相登场,简练的语言却不妨碍把他们相互联系起来,人物很多,文学小品一般,每个人物仿佛也有着相对应的鲜明脸谱,不过只是仿佛而已,越往后每个人可以挖掘的部分就越多,也就是说罗琳写的人物层层叠叠让人感到“后劲很足”。 这里当然要提到克里斯塔尔,在读者越发了解这个人时就越会同情的她的遭遇,撇开那表面的放纵轻浮滥交粗鲁,在内里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让人称颂不已。当然这种例子无论在在《哈利波特》中还是《偶发空缺》中比比皆是,每一个人就如同作者的一个惊喜,使我们沉溺其中。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只拥有优点。我们对于他们身上优点的热爱,大多是因为我们同样承认了他们的缺点,这些人物以一种朴素感性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第二,偶发空缺是罗琳构建故事的能力再一次完美体现。作为读者,遇上喜欢的故事总要读上第二遍第三遍,因为反观这些人物时,暗含的意思和伏笔涌现出来时,不禁再次感慨作者认真的态度和细致入微的精神。好比故事开始讲到霍华德和雪莉卧室中的布局——一个单人床和一个双人床,读到最后我们才明白那早已存在于这夫妻俩中的裂痕,罗琳早就认真的告诉了读者。罗琳写的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她能够调动故事为她所用,罗琳的故事有着完整的逻辑和悬疑,但是你肯定不会把它归为侦探悬疑小说之类,因为罗琳所表达的东西大大超过于此,悬念仅仅是故事的构造,服务于大义的一个简单要素而已。或者是偶发空缺由巴里的死引发,读者会以为它是一本有关政治勾心斗角的书,但其实则完全不同,这层政治的外衣还是为了写出她所抨击和称颂的精神,就好像哈利波特中在魔幻的外衣下,一切其实就建立我们现在的普通生活上,一样的吃饭睡觉,一样的上课学习,还一样有政府管理他们,在这些我们平时就经历的事情上注入一些魔法的因素,让人觉得新奇同时又不失生活感。
第三,罗琳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是作为一个母亲在写书,她对于教育还有家庭的重视程度一直是她要表达的重中之重。从她的书中你能够明显的感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她强调的是社会和还有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并且毫不留情抨击了那些虚伪的人,但整体又歌颂了人积极的一面,毕竟克里斯塔尔死了,但是依旧让人感到了一种希望。
最后作为哈迷,虽然没什么可比性,我还是越到最后就越感到巴里是个像邓布利多似的人物,相信别人好的方面,那种愉快宽厚的性格让人喜欢和爱戴,他的死的的确确让我们觉得惋惜。
《偶发空缺》最大的新闻点是“J.K.罗琳第一部成人小说”,写的是成年人的故事,成年人之间的纠葛和他们的纷扰。二三十个主要人物,个个异常传神,虽俱为麻瓜,可怜可恨之处各不相同。成年人读这本书,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或许会被照亮,但不用担心,世无完人,小说中最完美的人物巴里在第四页就死掉了。成年人读这本书,最大的教益大概是,不该依仗年纪所带来的所有优势欺侮孩子,要平等地对待他们,不然,孩子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回他们的自尊。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读这本书,看罗琳是如何书写成年人最头痛的一件事的:男女关系。
加文和凯
这对男女的关系是,男的已经厌倦女的了,但他没有勇气离开,他曾暗想过“有勇气当个混蛋,悄悄离开,永不回来。”但他有底线,一旦凯提出要住进他家,他就亮出底线。他摆脱他们独处的方法是,尽量不让他们有单独说话的机会,拿工作上的事当挡箭牌。而凯,“有时候会细数他没说的话,没做的事,就像一个守财奴翻看一张张借据。这时心里总是涩涩的,还有些愤怒,然后发誓一定要讨回来。”她是个单身母亲,有个十几岁的女儿,她需要一个男人,她想重新组织家庭。她是个社工,想必是个心思细密的女人,男人的想法她必定知道,但她不愿相信,不想分手。而且她陷得太深,为加文搬了家换了工作。
加文拒绝带凯出席巴里的葬礼。中外皆同,带异性朋友参加某些场合,是有特定意义的。但在葬礼上经历了紧张和恐惧后,加文开始想念凯。每个人,不管男女,在内心脆弱的时刻,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慰藉。这是爱一个人的表现吗?或者爱情的本质之一,就是寻找这样的慰藉?
但凯是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女人。(这或许是造成她成为单身母亲的原因?)她兴高采烈地接受加文的邀请,来到加文家。她不常来这里,想到这一点,她就该谨慎些,想想这次邀请究竟是男人的一时之需,还是表明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她没有,她还擅自向萨曼莎承认他们是情侣,替加文答应去她家吃饭,无意中打入了加文的社交圈子,确立了他们的关系。在爱情上,“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总是会轻易爱上一个人,总期待下一段稳固的关系快点到来,不愿水到渠成,把该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从这一点来说,爱情就像水上的浮萍,随波逐流,也许碰到一块石头或漂到岸边,就停滞不前了,但也有可能会永远徜徉下去。
在萨曼莎组的饭局上,新寡玛丽的出现拯救了加文。他不用和凯说话了,只需一心一意关注玛丽就行,这样连萨曼莎都不好意思拿他和凯的关系开玩笑了。凯几次想把他拉到四人两对情侣的状态中来,但未能成功。而当其他人不在身边时,凯自然要质问加文,但其他人很快出现,她只能压抑住想要大喊和痛哭的冲动。和情侣一起参加饭局的人,多多少少会有类似的经历。当看着加文陪着寡妇先行离开,凯才意识到,为了这个男人彻底改变生活,她下的赌注是“多么触目惊心”。
古今中外,太多作家写过饭局戏了,谁让饭局是成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呢。而罗琳的这一场,无疑是成功的范例。她加入一个寡妇,打破两对情侣的平衡关系。借政治闲谈,让一对原本要弥补关系的情侣再次陷入危机,让一对正在冷战的夫妇走近了些。
在饭局之后的第二天,他们又大吵了一架。加文以为他们的关系完了,但他并不开心,而是感到恐慌。这个女人为了他抛弃工作来到这里,别人会不会以为他不地道?他选择道歉,和凯重归于好,但又为此痛恨凯。加文对玛丽的感觉越来越微妙,这个一向充当丈夫背景的女人最近非常需要他,这让他的存在感非常强。
在凯家里吃饭时,凯指出加文明显表现出他根本不想出现在这里,加文并没有否认。这就是分手的一刻,你内心的想法已经表露无遗,你不会下意识地否认什么,因为心中已没有对巨大改变的恐慌。加文提出分手,坦承自己已经爱上玛丽。
加文打电话给凯,想要倾诉自己在小男孩罗比溺死之前看到他了,而凯拿起电话后说:“她拒绝你了是吗?”加文也确实被玛丽拒绝了……
迈尔斯和萨曼莎
萨曼莎对自己的容貌很有信心,见到镇上的帅哥(其实年纪也不小了)会拨弄头发,挺起大胸脯。为了激怒婆婆,她会允许公公拍拍她屁股啥的。时刻想着出轨,却又想时刻掌控着老公。
和凯相反,萨曼莎已经不想随丈夫参加社交餐宴,任凭丈夫劝说一整天也不为所动。她宁愿独自待在家里,一边喝酒,一边幻想和DVD里的摇滚歌手做爱。导致他们感情危机的原因是,丈夫想争取这个“偶发空缺”。而她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小镇,她之所以会生活在这里,只是因为当初未婚先孕。不然,也许她现在仍在环游世界。她想离开这个地方,而她的丈夫却想争取这个郊区议席。在丈夫告诉她时,她无比清晰地想起迈尔斯当初答应,等孩子中学毕业,他们抽出一年的时间旅行。可她丈夫快要和他父亲一样肥胖了,想法也快要和他父亲一样了:这个帕格小镇才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
她连续一周观看摇滚乐队的DVD,为自己和女儿喜欢的不是同一个乐手感到轻松。丈夫成了她的出气筒。她的气愤不仅来自丈夫,还来自公婆,这个地方,孩子和家务。
他们在家请客时,萨曼莎不由自主地想要激怒丈夫。也许往日的不满涌上心头却不自知,也许丈夫的自得之态她看不过眼。反正,有点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的意思了。她先赞美镇上的印度裔医生性感得像宝莱坞明星,又攻击丈夫尊敬甚至崇拜的大人物。她还故意破坏丈夫得意的一个老笑话,她对这个笑话厌烦透了。一个多年的老笑话,和一个多年的老丈夫是多么相似啊。闭上眼睛,都知道每一处地带都有些什么。
不过,在觉得凯把自己当成了服务员之后,她又帮着正和凯争论的丈夫说话。人真是奇怪,他/她需要武器,需要慰藉,需要出气筒,需要性,需要爱,而这一切,都要在一个配偶或情人身上索取,但时间久了,对方又让你烦不胜烦。
人的情绪就像行驶中的车一样,拐了一个弯之后,就很难再回头了。迈尔斯和公公婆婆现在越来越让萨曼莎厌烦,她现在的心思全在摇滚乐手杰克身上,她买了把他作为封面人物的杂志,买了全套DVD,买了演唱会门票,还买了印有乐队名字的T恤,好像一个年轻的果儿。她完全不担心丈夫会有什么想法,因为这个乐队也是她女儿喜欢的。而迈尔斯的确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不断出现的匿名揭发帖子让他忧心如焚,他怕会出现一个针对他的帖子,坏了他竞选议员的大事。而他一提起选举的事,妻子就只有挖苦讽刺。
在议员选举前一天,迈尔斯想要慰藉和放松,他想和妻子做爱,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做过了。萨曼莎的店铺即将关门,她也需要个好心情,可她不想做,她一心想去看摇滚演出。但她知道,拒绝一次明显的索求必定会引发激烈的争吵。
她最终没能去成演唱会,而是去了公公的寿辰派对。她刺丈夫家的所有人,最后在醉眼迷离中和十六岁的安德鲁拥吻,并被丈夫抓了个正着。第二天,面对丈夫的质问,萨曼莎表达了自己的不快乐,但迈尔斯不理解她为什么不快乐。她冲出家门,在外面晃荡,她看见小男孩罗比独自待在河边,却没有过去关注一下。在小男孩和他姐姐葬礼当天,她向丈夫坦承了这件事,丈夫的宽慰,导致了他们的和解。萨曼莎决定追随丈夫,参与社区事务。
只有重大的变故才会改变一个人,改变两个人的关系,不然,所有人都会在原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未能挽救一个三岁的小男孩,萨曼莎大受震动,她以后会热衷于公益,丈夫、性和酒精都成无谓之物了。
西蒙和鲁思
罗琳塑造的西蒙是个愚蠢暴躁的形象,他是家里的暴君,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怕他,不过大孩子安德鲁已经在心里反抗他了。西蒙喜欢走捷径,给电表动动手脚,买些赃物。不过在最初,这是他吸引鲁思的原因,因为这样一个浑身是刺的男孩,居然就认准了她。不过,在快步入中年的时候,这样一个丈夫不可能会让她引以为傲,只会让她害怕。她怕警察会出现在家门口,家庭破碎。
大部分成年人,对家庭破碎的恐惧,不亚于孩子对失去父母的恐惧,因为对成年人而言,家庭就是生活的全部。而鲁思不仅要面对这种恐惧,还要缓和家里始终存在的紧张氛围,假装万事大吉,自说自话,希望家人的焦点能转移到她说的话题上。她从不主动询问家中财产的来源,因为问了会让西蒙火冒三丈。但做丈夫的,有时却乐意吓唬吓唬她,说些自己并没做过的违法行为。
这个家庭的实质是:西蒙需要这个家,因为有了这个家,他才可以做个傲视一切的独裁暴君,让自己的话成为法律,“他的心情是全家的晴雨表”。不然,他只是个中年废物,不懂与人交往,甚至都做不了什么罪恶的事情。而鲁思“想要参透他的意志,平熄他的怒火,屡试屡败”。鲁思只有在丈夫心情不错、又不乱定规矩吓唬家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最大的不满,也就是表现出不耐烦。
鲁思应该有足够的智力知道丈夫竞选议员必败无疑,镇上甚至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们,他们家的小房子孤零零地在山顶之上。但她还是帮西蒙做了很多事情。
当买赃物和从单位揩油的事情被儿子放到了网上之后,西蒙像疯了一样,把家里所有人都揍了一顿。鲁思保护不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只是不停地说,泄漏秘密的不是她,是别的什么人。她对孩子受到的伤害装聋作哑,首先做的是打电话要求删除帖子。当西蒙被辞退,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时,她立刻上前搂住丈夫的脖子,安慰他。她还对两个受到训斥的儿子说:“你们的爸爸受了沉重的打击……他在担心以后该怎么照顾我们。”
她对西蒙,不止是害怕,年轻时的崇拜依然存在。她自己是个懦弱而小心的人,也许正需要这样一个丈夫。
鲁思对一家人搬离帕格小镇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将丈夫的粗暴和不诚实抛诸脑后,希望一家人能够重新开始。
罗琳在功成名就之后,想放弃幻想小说的写作,转向现实主义,从这本小说中,可以看到乔治•艾略特、简•奥斯丁、埃米莉•勃朗特的影子。通读完全书,罗琳想要写一本名著的野心无疑是实现了,时间将证明这本书的价值。
《偶发空缺》读后感(四):偶发空缺
需要在机场呆六个小时, 打发时间买的书。
很久不看长篇小说。
凌晨2点到家时, 已看完了3/4.
早晨, 牺牲了自己的懒觉,爬起来看完了余下的部分。
JK罗林的转型小说。面向成人,很有突破性。
故事由一个葬礼开始, 由另一个葬礼结束。
整个故事主脉络并不复杂, 大架构明晰。
随着主线故事的发展,同时一笔一画的添加细节,有序不乱。
初读,略显庞杂, 但看完后再梳理,才发觉其中的层次性。
小说涉及多个社会关注性话题。
如果不是明显的罗林式诙谐笔触, 偶尔会忘了这是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
但其实哈利波特点燃的,一直是成年人的心。
《偶发空缺》读后感(五):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从三年级开始喜欢哈利波特 2000年 一口气看了前三本 后来出一本买一本 直到高中看完了哈七
度过了整段少年时光
哈利波特对我太过重要
多谢罗琳~
去年7月听好朋友提到罗琳要出新书了 还在书店看到了预购的广告牌
非常期待
去年下半年很忙 想找整段的时间读这本厚书 一直没空出时间
直到今年暑假 才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不是像哈利波特那种 情节紧凑 让读者欲罢不能的书
感觉都是平淡的叙述 娓娓道来
帕格镇看起来风光体面 人们生活也幸福美满
丛地却糟糕透顶 一片狼藉
随着故事的展开
帕格镇体面的家庭都隐藏着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一切都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好
而丛地一团糟的威登家 也有着努力与真情
维持着帕格镇和丛地微妙平衡的是书中一开始就不幸猝死的菲尔布拉泽
他出身丛地 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在教区议会占有一席之地
一直在为丛地的利益奔走
他真诚友好 关爱那些需要爱的人
随着他的死亡 议会有了偶发空缺 平衡也被打破
涌动的暗流默默积蓄力量
一件事引发另一件
每个人都在苦苦挣扎
直至最后的爆发
克里斯塔尔一直在努力 却不可避免的走向悲剧的结局 死亡
满手巧克力的罗比 用河水解了渴
躺在小小的白色棺材里 睡一个好觉
帕格镇的大人们 个个烦恼缠身
期待别人的理解 却不去理会别人的苦痛
表面的和平如此脆弱 一个鬼魂就能使其支离破碎
大概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不管是景色宜人的社区 还是糟糕的贫民区
都一样有着人性的善 人性的恶
哪来那么多童话里的美好呢
前不久读了角田光代的《沉睡在森林里的鱼》和《空中庭园》
觉得这本书和她的书有相似之处
都在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痛苦与挣扎
在《沉睡在森林里的鱼》的一篇书评中 有人写道
“生活不是那只放在桌角、岌岌可危的瓷瓶子么?
我们就依靠在那张放着“生活”的桌子旁,一旦愤怒起来,“生活”就被你随手扔出,摔个四分五裂。即便后来被重新粘好,但瓶子本身已经充满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悲哀看似没有预兆。一如剥好整碗的豌豆再离家出走的主妇,一如突然用尼龙绳勒住脖子自杀的女孩儿,也如突然间勒死儿子的同班同学的母亲。但事实上疲累的日常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从故事开始之前便开始的、往事在内心沉淀出的旧伤,不断地厮磨着每个人的精神。
生活就从某一刻开始崩坏。”
本书的结尾 苏克文达请求牧师唱的歌“umbrella"
也应证着
”生活中充满了勉强的希望“
两个人 一个喜欢的歌是"umbrella"
另一个是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偶发空缺》读后感(六):这个住满了极品的小镇里唯一的好人巴里.菲尔布拉泽先生死了
因为当时看到豆瓣直到现在还挂在读书首页最醒目位置的广告时候手一抖就买了,毕竟Rowling的新书总是要看看的。
前100页异常的难读,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作者简直要把这个镇子里每个人都写到小说里,而且很多人还有不同的名字和外号,而在kindle上想频繁的翻到开始看那个长达4页的主要人物表又很麻烦。但是度过了艰难的开头期之后这个问题就慢慢消失了,虽然人物数量庞大,但Rowling把每个人都写的性格鲜明行色各异,只要人物一说话或者一行动就绝不会跟其他人搞混。
除了在小说开头就死去的如邓布利多一般的领袖巴里.菲尔布拉泽先生之外,作者描绘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冷酷世界,每个人物都并非十恶不赦的坏蛋,都有自己的苦衷与隐情,可在作者笔下他们每个人却都散发着让人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他们有的道貌岸然追名逐利、有的自视甚高瞧不起任何人、有的毫无主见只知服从;有的让世俗的道德观压抑自己的本性、也有的放任自己的欲望打着真实自我的名义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人;有的为了崇拜或嫉妒去做自己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有的值得同情的受害者却不知觉醒,在自卑的角落里自甘沉沦;有的又蠢又混、暴力又危险,可他的妻子却宁愿欺骗自己、逆来顺受;有人懦弱寡断,在不断的拖延和逃避中给别人带去痛苦,也有人对真实忽略不见,盲目的为了自己的幻想中的爱情疲于奔命。
这个住满了极品的小镇里唯一的好人巴里.菲尔布拉泽先生死了,帕格镇唯一的正能量之源消失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接过作者的拷问。帕格镇上的这些奇葩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一样的事情,自私、懦弱、虚伪的过着该死的生活,真是太他妈糟糕了。
《偶发空缺》读后感(七):没有灵魂的帕格镇
读完这本书已经好些天了,却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来把缠绕在心里那些话说出来。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尤其是最后的几十页,读得尤为难过和压抑,却又感觉无能为力,被孤独感和无力感深深包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里读出自己的情绪来,这个小镇上的人们,因为平凡才那么真实,他们可能就是你,是我,或者是他(她)。
也许有很多人还纠结于J.K.罗林“哈利之母”的身份,对于她的转型多少有些疑惑,也有写好奇,甚至还有些质疑,不知道在哈利之后,在魔幻之外,她还能创作出什么样的故事来。可是我想说,在一位非哈迷的读者看来,J.K.罗林女士完成了一个这么精彩的传统英国文学故事,已经给了我足够的惊喜。本书的名字也取得很有意思,对完全不懂法律的人来说,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真的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J.K.罗林女士想表达什么,尤其是翻译成中文之后,更加显得奇怪和生硬。但是读完整个故事后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很精彩,也很微妙,深藏着一个庞大的故事。
小小的帕格镇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理想与现实,过去与将来,精神与肉体,学校与家庭,矛盾与挣扎,谎言与真相……没有人可以从这样一个世界中全身而退,没有人可以超然于这一切而存在,所以与其没有把握地与现实对,更多的人选择带上冷漠的面具,混迹于人群中。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不管什么身份地位什么家庭北京,也不管是成人还是少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别人无法抵达的角落,只是每个人处理自己内心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在努力地寻找出口,寻找温暖,来抵抗心灵深处的疼痛和绝望;而有些人则随波逐流,无所谓活着抑或死亡,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疼痛,而是在逃避。
书中肥仔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人类所犯下的错误中,百分之九十九是出于自己感到羞愧,撒谎遮掩,想要变成另一个人。……你一诚实,人们就怕你,因为你让他们感到震惊。”这几句话,基本上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基调,几个少年用诚实对抗成年人的谎言。可是书里的这些少年们,自己也是自私又无知的,把伤痛当作放纵的借口,逃课、打架,滥交,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看透了生命,却不懂得自救和珍惜,在相互伤害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故事从一个成年人的突然死亡开始,到两个孩子的葬礼结束,真的是越读心越冷。在最后的冷漠和残酷之中,唯一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点人性和温暖的却是那个最不起眼的女孩——苏克文达。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一直浮现出电影《超脱》里的情节,这两个故事有着相似的情绪,也反应了一些相同的问题,家庭、教育、冷漠、绝望、人性等等。而苏克文达就像片中那被同学辱骂和嘲笑,被家人冷落和排挤,最后选择了自杀的胖女孩,不同的是苏克文达最后用行动拯救了自己,也唤醒了这个社会的一点点良知。
记得《超脱》里有一句台词:“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习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但是如果帕格镇上的人们多一点在乎,最后威登一家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在这个家长冷漠无视,孩子自私叛逆的社会里,要让人们学会在乎多难啊!每个人虽然都活着,却没有带着他们的灵魂,更可悲的是,他们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灵魂早已不在。
这是一本需要读到后半部才会渐入佳境的书,前半部的铺垫很冗长,尤其最前面的几十页,各种家庭各种人物实在很容易让人犯晕,但是后半部的高潮真的很精彩,尤其最后几十页,真的可以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内心。不知道是不是跟两个人的翻译有关系,读来总觉得后半部要比前半部流畅很多。
《偶发空缺》读后感(八):家庭生活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虽然书名“偶发空缺”按照书中的解释是一个政治术语,而且很明显罗琳意图表现的也是政治生态和众生相,但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对家庭矛盾的刻画。书中具体牵涉到几组家庭,我没有统计,但总之为数众多。通篇下来却没有一个家庭是幸福的。
以前看过一部罗琳的纪录片,《a year in the life》。罗琳跟父亲的关系非常差,处于音信断绝、不相往来的状态,而她的母亲则去世很早。罗琳第一次的婚姻也以悲剧和心理治疗而告终。这些个人生活体验可能是在本作中,罗琳倾向于把家庭生活写得如此不堪的原因。
书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组人物是西蒙和鲁思。西蒙是彻头彻尾“家庭生活的暴君”,他把自己的儿子叫做麻饼脸、娘炮,儿子流鼻血被他侮辱为月经来潮。他唯一信奉的有效沟通方式是拳头。只要在那所坡顶屋子里呆着,不管他人在与不在,都会让人感觉到他暴虐性格的威压,因为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不知道他哪一时刻会突然卷起袖子,抡起拳头。
而他的妻子鲁思则从头到尾都显得苍白无能,是一个典型的逆来顺受的弱妻形象。不管丈夫对她和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她都全心全意地在外人和孩子面前维护着丈夫。她在西蒙面前,是卑微和拼命讨好的角色,但正如他大儿子认为的那样,她不仅无能软弱到无法保护自己,而且总是在傻子也知道闭嘴的时候开口,需要开口申辩的时候却沉默了。
有时候家庭生活就是这么荒唐,尽管充斥着非理性、痛苦和挣扎,像一张无形的、结实的网,把人牢牢束缚。在西蒙和鲁思的家庭中,我总会生出似曾相识的感受,虽然很多梦魇已经埋藏在记忆深处很久很久了,但有一两个瞬间,某些片段又被作者细致的描写给翻搅了上来,让我神经紧张、心下悚然。我不禁怀疑罗琳阿姨是否有过同样的遭遇呢?
《偶发空缺》读后感(九):书中的每个人都是自作自受
我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写出每个人自有的感受.
每个成年人自以为在外人面前伪装的好,做的漂亮.但是自己的孩子却看透了自己,不真诚,粗暴,愚蠢,虚伪,懦弱,自私,等等 ,人性的丑陋面在孩子面前全都暴露.你最爱的孩子,却对你有最深的恨,最是可能在你心上插上一刀的那个人....
以孩子的眼光,反映出成人世界
结局,人人都是自作自受,除了那个可怜的罗比,他成了牺牲品.
《偶发空缺》读后感(十):谁动了我城堡里的童年
从HP 到《偶发空缺》,我们都成长了,罗琳也在成熟。生活细节不置繁琐的铺陈描绘不得不惊叹从带着自己情感倾向的罗琳在蜕变的光芒。
完全的抛却浪漫的乌托邦,坚定地走向灰色阴冷暗沉的“贫民窟”世界,每一张道貌岸然的笑脸下,每一个人的内心竟然如此的逼真与现实!
孩子们的成长看上去更像是与社会的一场战斗,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淡淡的反抗已经完全缴械在霓虹灯下的颓然与腐糜中。和HP 里的孩子们相比,他们是何其的不幸?一场爱与现代化顽疾之间的抗争,无力的爱只能看着他们在“贫民窟”里,带着有些怀疑、胆怯又有些仇恨的瞳孔凝视外界的来人。
我们总是叹息当年的某某演员的淳与真,爱与善而今风刮着刮着偏离了原向。悲剧何止是时间,又怎能少了家庭与社会?回归本书,《偶发空缺》里,孩子们应该得到的正向指引、社会关怀以及家庭给予的亲情隐形遁迹,不知是作者不提还是社会的一出大患。
我只知道,这本书第一个让我瞬间潸然泪下的是克里斯塔尔去看望病重的祖母时回忆小时候的片段。这样的幸福是太短暂了,也是现在的孩童的悲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和每天几乎见不到面的父母生活着,倦怠着,在他们的心里,一份最为美好快乐的回忆是和祖父祖母们在一起的时光,却触摸不到他们,最后,他们老了,他们去世了,这一点点的幸福都只留给了时间,还有回忆。
本书的重点在于映射社会,或许不在这一点上,但我认为,偷取孩子们城堡一般快乐的童年,不仅仅是爱与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更是一个法律的严峻课题。每一个孩子都拥有 不踏上Hogwarts也能快乐幸福的权利,他们不是实现所谓人生价值的牺牲品,也更不是现代文明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