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红》是一本由董桥 著 / 黄子平 选编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日红》读后感(一):不必花烛,不必沉吟。
今年读的第三本散文集,也是读得最久的一本。
开篇第一部分,读起来很流畅,也非常惊喜。字里行间夹杂着怀古情思,是旧念的絮语,也是新知的感慨。那些个人物故事往浅里谈有趣,往深处去寻又无处不是人生。董老先生活到这把岁数了,该经历的多半也都经历了,也能用平常心对事物抒发见解。他用自己的眼光回忆经历的人事,不失偏颇,我们读来也舒心。从第二部分开始,读来渐渐有些迟缓了,多的是我不熟悉的世界,也没能更好地表达出来。总觉得于我而言有些许隔膜。到了第三部分,翻过一节如释重负一点,想快快翻完,却又有些读不下去,到最后翻过一节忘一节。
豆瓣书评里有个比喻我觉得说得很恰当:第一部分真的是酒,确能醉人。第二部分应是咖啡,西洋舶来,没有文化背景,只好叫苦。第三部分是茶,不是旧派,哪知其中滋味?
想来这本散文集是每周一篇刊登的,大抵是每周都享受的。但倘若一下子吞咽下去,真有些难以咀嚼。但愿有更多人能读董老先生的文章吧,慢慢读,一篇一篇来。读得太快过于发腻了。
《旧日红》读后感(二):微风过处
看董桥先生思忆好友,那篇《郑仰平八十一》,“永远的白发苍髯,永远的中音嗓门,岁数不大已然老成,岁数大了也不显老,腰板笔挺,衣着端整,精神常年焕发,举止常年笃定”——教我想起大一教我们数学的张正老师。有一回在东区二层吃饭碰到他,上前跟他说老师好,他有些惊讶,笑着说你好啊。他一个人,头发稀疏,像旧时报纸上登的一格漫画里的人物,灰白调。上数学课的时候,四块拼合的大黑板,他总是写满一面,哗地把新的一面拉下来,碰撞得尘土飞扬,沾满他素朴的衣袖。那天不知何故,他怅然地在台上说起他的老母亲:老人家身体不好,还执拗,需要照顾。那一瞬间我有些愕然,一是老师看起来真不年轻,老先生讲起他的老母亲,总有时光错位之感;二是这话听着极为孤独,好像来来去去都孑然一身,不染红尘。
现在才发现董桥的美妙,实在失敬。读其文字,若微风小拂,时而英伦,时有古意,简直招架不住。封面,书名,都好。摘录了一些文字,回回读,回回心动。像他在《威利的心事》里说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文字不外两款,一款有风,一款无风;微风过处,文章好看;没有微风,文章闷热”。董先生随心所写,风情便有万种。特别着迷处,是写在英国,在伦敦搜集爱书初版、藏书票等等琐碎轶事,引我怀想去年在莎士比亚的Stratford,闯进一家二手书店,在可谓拥挤不堪的英文书缝隙中穿行,歪着脑袋读拗口的英文书名,灰尘在手臂上点出红疹,还是贪恋那股古旧的气息,仿佛能觉察莎翁的呼吸。其他篇目,许多是写碑帖、信笺,像我肚中无点墨,读了干着急,领略不到那“一瓣心香”。
《旧日红》读后感(三):读完之后恶心得好几天吃饭都不香
跟当年看完蒋勋的《孤独六讲》席慕容的《槭树下的家》还有欧阳应霁写那几本小破书感受差不多,可能香港台湾真的盛产这种特别能感动自己恶心围观群众的作者吧……
整本书粗略数了一下76篇小文章,大致只讲几个意象:文玩收藏,书籍装帧,游学见闻,熟人八卦……基本写作特征我看有的朋友已经总结过了:我有个朋友XXX,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人家那毛笔字写得啧啧啧,人家那乾隆年间的象牙笔筒啧啧啧,人家白发苍苍有温柔如水的姑娘伺候着——说到此董桥字里行间对女性的描写真的算恶心至极,这本书里单是写自己小时候窥看别人偷情就写了两次,随便是个比他大的女的就民国闺秀,跟人说着话聊着天吧心里却想着“只觉得她的脸真好看”,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形容为“旧派才女”说她“供养一身旧派风华”……不带这么夸人的,我要是阿加莎非得掀开棺材板开骂了。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追捧这么三观不正的作者,他最羡慕的生活是做寓公,凭着祖上的荫庇,不用工作玩玩古董,因为留过学所以又爱上收藏英文原版书,读了几篇毛姆,以为自己的爱好风雅极了,最好有福气年纪大了以后能续弦娶一位漂亮姑娘让别人艳羡。文字上也不觉得美,工于雕琢的形容词堆砌,句式又单一,特别爱说诸如“XXX得不得了”“比XXX强一百倍"这种小学生作文常见句,可能因为从小在南洋长大,和真正活用中文的地区割裂开了,少时被”老派“先生私塾式教育,造成遣词造句古特别古白又极端白的尴尬。
有人说董桥的散文可以起名叫“董桥和他冷艳高雅清贵有钱的朋友们”,其实还好了,他身边无非是些买卖交流文玩、原版书时认识的朋友,最多还有港台文学圈子里的前同事同学,真正的名家都是当年当报纸编辑时写信找人约稿联系上的,又通过这些所谓”名家“扒扒人家圈子里的私生活边角料。比如和陈之藩,董桥说啦:“陈之藩是个怪人,我也是个怪人,我们通信通了上百封却没有见过面。他到香港中文大学当电子系主任那么些年了,我从来不到中大去拜访他,他也从来不进城看我。”——但这不妨碍我们董桥老师夸陈之藩说“惊叹他可以把中文写得那么浅白又那么动人,比胡适先生的白话文漂亮一百倍!”,也不怕折了拿着胡适给的钱才能去留学的陈之藩的寿。董桥编排胡适不止这一回了,说自己年轻时听过一次胡适的演讲,当时在胡适眼里看到了“深深的寂寞”——胡适表示:万万没想到后人里面出了这么个人物,一下就能看出我眼里的深深寂寞了!还有篇文章说跟人聊天,聊起胡他们都觉得“博学有余才气不足”,可能他们觉得自己能堆起娟秀而小气的辞藻写几句在胡适看来可能都不通的歪诗才算有才华吧!董桥特别善于“解读”,从听来的、看来的一点点细节就能“解读”出一大篇材料来,不知道的以为他和人家有多熟呢!所以我觉得董桥的散文其实可以叫作“董桥和他丰富的想象力中冷艳高雅清贵有钱的朋友们”。
冯唐曾经评论道:“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做到文风恶心派的掌门人物冯唐都望其项背,我等也是佩服。依稀记得董桥看过冯唐评自己这篇文章,回应说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管不了,但是希望对方讲点礼貌——感觉像委婉版的“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郑仰平八十一》这篇写他的一位朋友,早他些年在BBC工作,后来回香港因为英文好任香港政府翻译组首席翻译,中英谈判研究香港前途的时候能接触到些时事大员,董桥写到有一次一起打扑克他开玩笑跟人家说:“Y.P.你放个响屁人家都听成交响曲了!”郑仰平回他一张扑克脸——我也回您一张扑克脸,董老师。
:
骂了这么久,提两点好处:
1.他文中提到的外语人名、书名没有胡乱翻译都用的原文,甚至包括引用的外文原句也都写出来了,不知道算不算是有一定自知自明。
2.作者本人作为一个恋物癖,对装帧特别执着,让这本书外表看起来很美——不过要是装帧难看了可能也不会骗得这么多人来买了。
《旧日红》读后感(四):玩味生活
喜欢董桥的文字,从中能看到他的生活与喜好,往昔的回忆在他的笔端缓缓而下。
每个人的生活多带有独特之处,读者懂得欣赏就好,不必纠结于自己与他人的迥异。
通过董桥的文字,我认识了民国时期的鸿儒、大家闺秀和他们的博学之作。这些大家的作品被如今喧嚣的时代小品炒作所淹没,如果不是读到董桥的文字不太容易见识到早已被摒弃的古朴典雅之美,现在的生活中充斥着七彩霓虹与狂躁之音。
能读到董桥的文字是值得庆幸的。
读他的文字,像喝一杯白开水。平实无色无味,却是最能止心灵止渴的文品。正如黄子平所说的:董桥的文字下笔在物,落墨在人。
人活于世,与家人、友人、爱人共同经历了一些事,留存了些些可供追忆的物件,便有了生活过、相爱过的痕迹,多好!
《旧日红》读后感(五):初读董桥,喜忧参半
第一本董桥的书,其实我对书装帧没有那么多讲究,但这并不代表不爱书,也许藏书是一种专门的学问,之于我既奢又累,没有什么兴趣。当然我也喜欢收集一些旧书,但绝不是因为外表的华丽,旧书里有一些岁月,并且感觉远一点的人们对文学对书籍还是多少有一些敬重的。
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太注意,只就是买了,有兴味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的想法。待真的拿出来看才发觉是选编的一本合集。当然这之于我没有什么妨碍,从前没有读过倒是一件幸事。
初读的几篇确实惊艳,偶尔读出些许淡淡的哀愁,那是一种文化遗民的浅淡的忧伤,文字也很精腻,读起来颇觉舒畅。但是后面有太多关于藏书的文章,兼之文字中英文夹杂过多,这对于一个英文盲来说确实蹩脚。
也许世间太仓促,没有时间去缅怀。但对于那老一代的文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心中总还是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
《旧日红》读后感(六):那背后尽是心血堆起来的识见
《旧日红》是董桥先生“玩物怀人,含英咀华”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三个部分:“那一缕逝去的古意”、“不必花烛,不必沉吟”、“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
第一部分的文章似酒:行文流畅、用意绝妙、风味浓郁,令人倾倒!其中一篇文章就叫《旧日红》,这样描写萧姨:“萧姨跟老师同龄,常年穿着浅色丝绸旗袍,花白的头发梳得丝丝服帖,圆圆的发髻永远插着一支翡翠发簪,宽宽厚厚油绿得谁也舍不得雕琢,只沿着四周阳刻一道细致花边”。又说:“万隆天气四季清新微冷,萧姨一身粉蓝旗袍,套上一件薄薄的墨绿毛衣,连老师都说她标致:‘冷艳全欺雪,鱼香乍入衣。…’没等老师念完,老美人先白了他一眼:“老豆腐馊了,还吃!”想起小时候老家邻居一位奶奶,虽和大家一样挑粪、锄地、收庄稼,平日见她时,裤腿上、鞋子上却从不沾寻常庄稼人身上惯见的泥点子、土坷垃。总是一尘不染的黑布鞋、挺展利索的蓝裤子、剪裁得体的对襟袄、洁净如新的月白帽,配上她浅浅的微笑和柔柔的话语,繁重的体力劳动带给她的脏乱、疲累和疼痛绝不可能比别人少,只是她把它们都活着汗水埋到了土地里,一收工,第一时间一定沐浴更衣,以清新洁净示人!她虽没什么文学、艺术上的修养,但内心一定如萧姨一般精巧,因为只肯以精致示人者,内心必然精致玲珑。
董桥先生心绪沉稳时,文章也沉稳,如《一张得奖的新闻照片》。“照片里非洲苏丹一个女孩在战乱的大地上奄奄一息,饿得快要倒在地上了。不远处,一头兀鹰静静等着猎食这个女孩。”作者是凯文卡特,这张照片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文章最后一段,董桥这样说:“那张照片引来世人的批判和质疑,大家纷纷打听那个女孩的下落,可惜连卡特也不知道。他说他按下快门,然后赶走了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才开车走。拿到普利策奖的两个月之后,卡特自杀死了。”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是暗流汹涌的强烈感情,看似没有主张,实则态度鲜明。这态度,董桥没明说,但不难从气韵中感受到。
董桥先生对自己的“写作技巧”很自负,不同的文章中多次谈起自己的学习经验,“我当时只是利用每一次写作的机缘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惜临摹心仪作家的笔势打下遣词造句的根基”;“我这一代人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跟蔡先生那一代人离得近,学会苦读中英文,赚的下半辈子谋生的颜面”。看看《云姑》这段描写吧:“那年暑假多雨。我卧房外石阶边那株石榴树长胖了,只见丰盈不见袅娜。芭蕉也反常,搂都搂不住,蕉叶摊开来够写厅堂上的四字横匾。芒果更糟,满树亢奋,一团团的密叶绿云似得死命逗引过路的风…”的确,自负也要有自负的资本才行。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文章,实在消化不了了,没有深厚的英语文学学养、没有一定的装帧知识积淀、没有藏书藏物的雅趣欲望,根本读不下去。单就文字来说,二、三部分也远不如第一部分那么精巧、那么生鲜,枯涩极了。
第一部分真的是酒,确能醉人。第二部分应是咖啡,西洋舶来,没有文化背景,只好叫苦。第三部分是茶,不是旧派,哪知其中滋味?但正因为不懂才更勾起了我延伸阅读的兴趣。
无论读得懂读不懂,“那背后尽是心血堆起来的识见”,于是:“闲放床头,随兴浏览,梦也飘香”!
2014年7月27日
《旧日红》读后感(七):旧日红: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董桥虽好 可不要贪读噢
他的感慨太多 辞藻太华丽 造句太讲究
就像宫廷菜 美则美矣 多吃是要反胃的 每天以闲读三篇为宜 过量后果自负
卖文为生的人毕竟不易 文章还是写得有点滥 有点空
有些文章纯粹只适合发在博客里 专栏里 不适合结集出版
读起来有点清汤寡水 东拉西扯
董桥如果能将他的文章压缩一半 也许会比现在好得多
当然 稿费也压缩一半 就太不美妙了
而且董的书 内容和形式是高度统一的 都是过分雕琢
精装 布面 仿皮面 皮面 压花 烫金 藏书票 亲笔签名
无所不用其极 有豆友调侃 就差用人皮了
特别是那本 一纸平安 字大版稀 只一指厚 卖得就是个面子
董桥自称遗民 确实是民国和港英的双重遗民
遗民的东西总是精致 但脆弱 带点暮气
我还是不附这风雅了吧
《旧日红》读后感(八):你的高雅我享受不来
电影《私人定制》里在第二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俗”困扰的导演为了变得更“雅”而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最后甚至舍弃身价而换血,换血后他的一段话意味深长,他对评论他作品的人说:千万别说你看懂了,我血都换了。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是希望别人看不懂他,这才说明了他追求的“雅”非能共赏,否则他所做的一切都仍是“俗”的。我想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和这个导演一样的人,他们不甘于平庸,渴望与众不同,渴望变得高雅,他们期待有“范”,但有了高雅就真的爽快吗,我看未必。
但不管你是不是一个高雅的人,是不是仍在追逐高雅的道路上,我只能说对于高雅我享受不来。如同董桥的英伦范和他的作品一样,对我来说他的写出来的文字绝对可以称得上高雅了,就像编者评价的那样:香港文学的精华在散文,而散文的精华在董桥,从董桥文章中可以看到董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他卓尔不同的生活品位与情趣,文化圈及文化名人、字画文物、游历各国的经历这些关键词无不反映了董桥的圈子和水平层次可见一斑,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采斐然又经历丰富,又夹杂着许多的英文和古文物鉴赏文化,读起来就是那种高大上的感觉,可惜的是作为一个俗人的我不得不承认,董桥的文章读起来并不爽快,并且董桥的文化水平与品位确实也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英文的参入增添了英伦范,却阻隔了我这英文盲,使得全书在我看来很不顺畅。这又使我想到了前不久读过的《逛书店》了,一个藏书者写的小册子,藏书的文化水平也是各种高端,包括《二金蜨堂印谱》、《清代版刻一隅》这类看书名就胆寒的文集,相信对于他们这些藏书者这些书也是藏多于读,相反对于我这种读不起书的人更添奢侈之感,而对于更为数众多的普通人,似乎更容易享受那些贴近生活更俗气一点的事物。
相比较董桥的散文而言,郭德纲的相声我更偏爱,大众品味,博人一笑,岂不乐哉。尽管高雅的事物带给人美感,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了的。俗是人谷组成,说明俗的东西像粮食一样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因此作为一个俗人,即使生活品味低一些也没所谓,生活方式人各有异,只是这董桥我享受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