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疯癫与文明》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7 05:5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疯癫与文明》经典读后感10篇

  《疯癫文明》是一本由米歇尔·福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一):精彩论述了解清晰并具有教化意义

  《疯癫与文明》是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原论文673页,翻开的这一本是300多页的缩印版。这是一本人文科学史上的著作。在蛮荒状态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社会之中。它不会存在于分离出它感受形式之外,既排斥又俘获它的反感形式之外。从中世纪文艺复兴,疯癫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日常现象出现在社会领域。17世纪,由于禁闭,疯癫经历了一个沉默和被排斥的时期,它丧失了在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时代曾经具有的展现和揭示功能。变得虚假可笑。最后20世纪的人们给疯癫套上了项圈,用实证主义粗暴把疯癫归类为自然现象。

  本书通过愚人船、大禁闭、疯人、激情与谵妄、疯癫诸相、医生病人、大恐惧、新的划分、精神病院的诞生,九个章节说明疯癫的发展历史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副标题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原作名: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译者:刘北成/杨远婴 出版年:2012/9 页数:277 定价:29.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学术前沿 ISBN:9787108041494

  这是我看的福柯所著第二本书,已有些习惯了他的特殊语汇,信手拈来的各种考证,以社会广度,历史纬度和事件本身三个圈的交织来阐述疯癫这件事情,搭载文明二字,真的是精彩的无以伦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读完这本书,如果不了解全景观社会的雏形,那么阅读本书的意义将不是很大,得到的也许是这本书那么难懂?写得很乱!了解了一下疯癫历史。人类是这么变迁的。和中国比西方社会发展不行是倒退。诸如此类结论等等。

  作为福柯,在这本书开始,他就有全景观社会的想法了,直至现在,我们非常害怕自己成为异类,难道不是吗?我们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我们想着不去精神病院,不去看精神病,否认自己有抑郁症等等。身处现在这样的社会是福柯预见到的,是文明流变的结果

  福柯用他的知识考古研究方法预见到了社会未来趋势。对于疯癫的形成以及疯癫与理性的区别。之前看了豆瓣上的评论,很多人其实都在简单的归类或粗暴的论证,那么福柯为什么要用80多页来说明了疯癫?因为疯癫绝不是一个简单可以归纳的现象。比如有的人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疯子是探索文明路上的人们……”这样的话带有极强的误导,并无法展现疯癫的症状

  大多数人忽视了疯癫这一症状是普通人无法忍受和接受的,书中后半部分详细阐述。因为这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领域,所以福柯用大量的篇幅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疯癫之间的差异。让无知群众清楚疯癫与想象的区别,谵妄与悲剧人物的区别。这本书的教化意义不能忽视。

  这本书有着让我很有兴趣的两个问题,其一疯癫的背后是什么?权力作用

  处于梦幻谬误接触点上的疯癫,有着无意义的混乱,但当我们去分析它时,它又显示出完全有序分类,一种身体灵魂的严格机制,遵循某种严密逻辑表达出来的语言。它本身是对理性的否定,但又能自我阐述出一种理性,在疯癫的背后存在着一种秘密谵妄的秩序欺骗自己,看似疯癫的人无可辩驳的逻辑,结构完善的论述话语,一种无懈可击明晰表达。疯癫的理性根植于对想象或幻觉的冥思苦想中,允许幻觉产生了自发的价值。(疯癫并不具有集中性,也就是说,每一个疯癫的人,对于自身幻想或想象的自发价值没有普遍性意义。)

  疯癫作为一种非理性现象,被社会剥离,成为了社会边缘。从愚人船到精神病院。从黑格尔整治大自然让其理性,到荷尔德林患有精神病。在这个被整顿过的世界中,福柯的全景观社会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证实,看似是理性对非理性的胜利,不如说是公共权力的无处不在。我们被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所压制。就连万能的上帝,都被划归到理性的一端,我们需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上帝的存在,信仰上帝,之后回归主。也许这一权力的操控早在基督耶稣时代就已展开,甚至更早,拥有否定和纠错能力的理性人们开始逐渐觉醒,操控世界。

  其二,在戏剧文学艺术作品中,疯癫具有什么意义?是神话启示吗?

  首先在寓言故事中,透露出这类的疯癫的寓意,这些寓意故事归类于某种非理性,不加以区分的使得所有人卷入了这种密谋。这些不是突然出现的,之后在艺术作品,博斯《圣安东尼的诱惑》,布兰特《愚人船》,马尔尚《死神舞》,穆尔纳《愚蠢请求》等等巨大不安象征放大,变的具体而有切实的意义。

  艺术加工在推动疯癫的进程功不可没

  但在戏剧作品中,疯癫的人们恰恰在戏剧舞台上说出具有理性的话语,来警示人们,这种对比反差,成为了一种时代讥讽,也成就了一种戏剧语言。疯癫人物在戏剧舞台上早期的作用,已经很明确,那么后来呢?我对这个很兴趣,也找了些资料。比如书中提到的《安德洛玛克》这部拉辛的作品,悲剧人物有别疯癫人物,是在疯癫的基础上的超越,悲剧人物发现了一种阴沉白昼真理,在即将来临的白昼真理,黑暗反而具有了揭示作用。对于疯癫人物来说,疯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现的仅仅是不协调的夜间形象,比早期的疯人具有强有力的警示作用。简单的说出警示话语,已不具备象征意义。

  悲剧人物蕴含了疯癫的早期象征,既是自身真相的承载者,并在一刹那黑白交替之间把真理的光明深沉的黑暗同意了起来。这也是《安德洛玛克》跨时代的意义,他诞生于疯癫正逐渐从悲剧表演中消失,同时也是悲剧人物要与非理性的人分道扬镳时候。在希腊悲剧中,复仇女神的形象就是在黑暗中等待剧中人物的最终命运和真理的揭示,人物的激情、行动,不过是她们的工具。然而在这里,在这部中,复仇女神仅仅是疯癫背后谵妄的侍女,谵妄则是最初和最终的真理。疯癫通向了语言,通向一种更新的阐释语言和关于被征服了的现实的语言。

“这个剧本首先通过特洛亚英雄厄克多的寡妇昂朵马格对亡夫坚贞不渝爱情和她为了救护自己的幼儿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在无比惨酷的战争面前,表现崇高母爱。其次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少女爱妙娜,为了爱情和嫉妒,竟利用一个爱她而不为她所爱的男子奥赖斯特,叫他去杀死遗弃她的爱人卑吕斯,但是当她听说卑吕斯已被奥赖斯特手下的希腊士兵杀死时,她反而痛责奥赖斯特不该听信她的话去干这种卑鄙无耻勾当,自己随即奔向神庙,伏在卑吕斯的尸身上,以利剑自刎。”

  在此之后,疯癫这一形象逐渐退出艺术舞台,化成意象进入倒舞台中,不以具体形象出现。如同命运的手,操控人偶的线一样,存在于观众脑海中。

  这是一本超级好的书,适合反复阅读。

  最后,打完这些字,已经很晚了,望着30楼的窗外景致有序的高楼,社会如同福柯预言一样发展,《疯癫与文明》是其之后理论体系中的一环,也是他所要搭建的“极致体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既定概念,历史发展上的故事,将不断召唤着福柯去进行探求,突破历史的既定须知,社会的结构安排,打碎发现“真实”。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二):一部疯癫史所带来的某种社会运行可能性

  如果说一种社会态度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需要三个世纪,那么,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形成一种社会态度可能只需要一个大事件和一个临界点引起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无论我们想不想承认,最初的社会区分和隔离存在两种来自两面的动机,一种是慈善教化或者救济方面,出于对特殊群体的特殊照顾,或教化他们重塑社会道德,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另一种可能是更隐晦的,更不愿提上台面因素,将少部分“威胁”或“特殊”隔离或区分起来,是为了让大部分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

  直到18世纪,精神病被确定为一种疾病,并逐渐发展出一套病理学

  21世纪的现在,我们的直觉说,“精神病一直都是一种疾病,只是以前没有发现。”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决裂,“疯癫的人”彻底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当年“偏见”的“习惯”依然含蓄的流传着,“歧视”从我们一出生就潜藏在意识里,甚至说,不去接受教育的规训都很难发现。而我所能理解到的最可怕的歧视暴力,是内化到患者自己身上的,自己对自己的暴力。

  《疯癫与文明》福柯说是一部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他所展现给我的,更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本来应该是荒谬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是,一种对待方式是能够上升成为一套病理学或者说“科学”的,甚至说能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的。那么问题来了,听起来很扯,但在如今这个世纪里,会不会也正酝酿着一套特殊的对待方式,去在未来的三个世纪里去定义出一种“以前人们没有发现的疾病”呢?

  谁说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沿着理性的“正轨”一直运行下去呢…?

  运行下去呢…?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三):疯狂与理性

  【序:本是为了应付读书笔记作业决定读这本书,粗略浏览后便再也不愿意把写这篇小记仅当作业对待。而我写出来的以下这些文字粗糙也罢,幼稚也罢,于我而言的意义也远非一份作业,否则当真亵渎了福柯先生伟大的悲悯情怀。】

  “疯狂”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这样的“悖论”置于今日恐怕也是大多数人不能苟同的,在一般人的思维中,疯狂与疾病相联系,剖析疯狂理应从病理学的角度着手。这种传统思想恰恰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哲学巨著《古典时代疯狂史》(又译《疯癫与文明》)中所推翻的,福柯就西方古典时代,即理性时代的疯狂史作了颠覆性的批判和重建。

  远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精神世界便陷入了二元论的困局,二元论即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是与非的明确划分。进入古典时期,理性成为时代的主题,而非理性也自动地被划分到与理性相悖的一方。作为理性的对立面,非理性必须被铲除出社会。疯子,是在西方世界中极其特殊的群体。古典时期西方的病理学和心理学已有了重大的突破,对疯子的剖析也多站在医学的角度,而在普罗大众心目中,疯子却远非精神疾病患者这般简单,因为疯子只能活在自己的幻觉中,不具备拥有理性的资格,于是疯子便一直遭受着被唾弃和被隔离的命运。福柯在书中也极力描绘了当时疯人的遭遇:疯子们坐着“愚人船”流落到异地与世隔绝,和罪犯们关在一起,全身赤裸睡在杂草堆里,甚至被当作动物供人“欣赏”……

  很明显,这时的疯狂已被理性从道德伦理高度排挤到文明的边缘,疯子们对于自己的悲惨遭遇无能为力——他们已被定义为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群体并大部分都麻痹于此。此时的福柯犹如疯子的救世主,他通过重塑疯狂的历史,把疯子从社会的边缘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中,警告人们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个巨大的能量压抑了数百年的群体,疯子对社会的效用并不比正常人小,疯子的精神世界虽然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幻觉中,但绝不是剩余的精神垃圾,疯子不会停止站在非理性的的立场上对理性进行抗争

  在我看来,福柯对疯子社会作用的肯定更是对所谓理性时代的讽刺。理性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蔑视疯狂,所谓的理性之人却不知疯狂实际上是一个人拥有了真正的理性产生的结果。就如尼采看到了几千年的理性主义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侵蚀,使人变得软弱无能,被教条主义紧紧束缚,他希望人们在艺术中能找回人性野性,他的呼喊振聋发聩:“上帝死了!”但却毫无作用,后来他因此患上了精神病。尼采是“艺术总与疯狂并行”的典型案例。一个人如何才会陷入疯狂?无非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认知得过于通透,而自己的质疑又过于微弱以至于无人问津。我的质疑是对还是错?无人理会的思想有存在的意义吗?既然它没有意义为何又会存在?这些问题无法解决,便成了疯癫的始源。既然疯癫始于理性,为何古典时代的理性对疯狂却是厌恶至极呢?福柯在书中指出:监禁把非理性隐藏起来,却泄露出它所引起的耻辱。福柯的倾向是明确的,古典时代的理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所谓的理性不过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软弱、唯诺的人披着理性的外衣却对曾经拥有真正理性的疯子嗤之以鼻,这样的画面不禁引人发笑。

  在古典时期,“监禁颂扬疯狂中的兽性,同时却努力回避由非理性中的舞蹈的所造成的丑闻,这一点足以表明古典时代在疯狂和非理性的其他形态之间,建立了一道距离——即使就某种观点而言,它们曾受到混淆和同化”。这便是福柯要颠覆和推翻的观念。疯狂与理性,实则处于同一体制中,但如果“理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那么它与疯狂便只得留其一,也就是说,若陷入疯狂,则必然不会拥有理性。疯子曾是人类的先知,是疯狂与理性共同的载体,但他们的结局却是一场悲剧,一场需要世人避免的悲剧,毕竟没有什么比失去理性更能毁灭一个人了。他们的历史使人喟叹又引人深思,而我们在建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又该如何选择?如何在保持理性的同时避免滑向疯狂的深渊?这些都是这本书留给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四):疯癫与文明——批判的价值

  福柯的伟大在于最深刻最基础的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即便他自己不承认,却已然成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先锋。看前述评论有人不喜欢福柯,但我想说,你可以不喜欢福柯,却不能低看了批判。在这批判中,福柯回答了他曾经初衷问题了么?他尝试着回答,可却引来的人类对本身更沉重的困惑。

  理性是对的么?在这里,我又看到了卡尔贝克尔的思维,启蒙思想家们开启的理性的王国却是对圣奥古斯丁神学天城的反复。福柯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理性(我们今天人类的共识)或许无法用正确与否来判断,我们的理性只是对我们自认为的正确的理性,从而又不断加强非理性来让他扩大强化。当我们跳出思维的禁锢,将理性与非理性(不要被非字误导)摆在同一平台上,或许,理性的成功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扩大和加强。福柯在结构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础,这成为了他对西方文化根基的批判。他汲取灵感于尼采、梵高、阿尔托,批判着图克、皮内尔和弗洛伊德,那个文艺复兴时代(理性和非理性对峙还未形成的时代)的自由的交流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人类思维的自由还是禁闭?人类创造出理性,却将自我禁锢于理性之中。

  抛却内容,福柯批判继承着西方批判哲学的传统。在我看来,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或许不那么重要,但吸取批判的方法却是难能可贵。西方学者的有着批判一切颠覆一切的精神,而这种全面的怀疑和否定才可在破中寻立,当今天我们还在一味固守强调传统时,批判的精神也消失殆尽。而福柯,是一个样本,一个都不愿自我批评的人何谈进步?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五):尘世诸相,疯癫可称勇

  对于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大家之作,我一向比较羞于启齿的。虽然我也许同样未必能对那些时下通俗易懂的热门之作侃侃而谈,对大家之作则更多了一份小心翼翼的崇敬虔诚。大家之言又多晦涩难懂,不禁让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时不畏艰辛,高度烧脑式地啃下了那么一两本,也觉得云遮雾绕不明就里。这又怎好意思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读过”呢。比如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瞥过两次,却终也只不过对其主旨大意有了个模糊的概念罢了。大抵好书都是不能一遍而过的,自知资质平平,只好勤来补拙,不然就真成了疯癫诸相之一了。

  自从看过段小楼和程蝶衣的故事后,就迷上了那句“不疯魔,不成活”,好像自己真的还有那种抛却一切,奋不顾身的勇气似的。我们其实都已经长大了,过了蔑视一切的年纪。虽然疯魔和疯癫不尽相同,但左不过都是脱离了尘世秩序之物。无论疯魔还是疯癫,其成本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已经支付不起。疯者通常充满激情与谵妄,却又游手好闲,蔑视世人围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手好闲是最恶劣的行为,因为它像在伊甸园那样等待着自然的施舍,强求某种仁慈,而人类自亚当以来已无权提出这种要求。在堕落之前,傲慢是人类犯下的罪孽。堕落之后,游手好闲是人类傲慢的最极端表现。这是荒唐地以贫困为自豪。”

  我一直以为没有人可以真的会因为一句话、一本书、一次邂逅、一场旅行,让余生都处于豁然开朗后的海阔天空。我们总是沉沉浮浮,懵懵懂懂后心如明镜,而后又再因某些迷雾思绪困顿。如此,便更不敢轻易陷入疯魔,落入疯癫。

  疯者之于世人,依然是怪物。而怪物之于世人而言,就是被展示的东西。所以,疯者,即被展示之物。无论是中世纪的“愚人船”,还是后来象征着文明,标志着进步的“疯人院”,都是被划为尘世之外的区域,它虽然带着人们的恐惧,却也毫无疑问地张示人们对它毫不留情的控制。

  疯者多处漂浮之地,喜乐自当,若智若愚,具有藐视一切的大无畏。虽仍食五谷杂粮,却已游离十丈红尘之外。

  凡夫俗子如我这等,既落地尘世,受限于地心引力,大概也惟有脚踏实地,才不至于失重跌落。(似是荒唐言,心有所感,随心所记而已)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六):《疯癫与文明》札记

  福柯利用其系谱学的追溯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如何出于对“非理性”的恐惧,用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所支配的行动将自己的邻人禁闭起来,用一种非疯癫的冷酷语言相互交流与承认。但其实这种理性,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中世纪的“愚人船”,代表着对疯人一种仪式性的流放。水域代表着净化,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不安与晦暗的无序状态,人们通过此半真实半幻想的地理变迁而发展了疯人的边缘地位。 在文艺复兴时期,疯癫题材则在文学、哲学与道德等各个方面使人迷恋,甚至有时它便代表着某种完整无缺的知识领域,预示着被禁止的智慧。这个时期的疯癫是一种荒诞的社会骚动与理性的流动,“疯人”因是自由地呼喊着。 古典时期则用特殊的强制行动使疯癫归于沉寂。在古典时代的人们眼中,疯癫乃是人与自己的兽性的直接关系,毫不涉及其它,也无药可救。专门的人来如对待野兽一般展示、禁锢、奴役疯子,以此使其获得“治疗”,而此过程本身又极端地夸大了这种兽性。此时的“治疗”,不是兽性被压制,而是人本身被消灭了。 但与此同时,这种人的兽性的发作本身又拥有独一无二的证明力量,即上帝拯救人类的仁慈能远及何处。正因此,此野兽的化身也成为了重获宽恕的清白的象征。 18世纪始,与肉体的激情相联系(先后用“元气运转”与“液体倦滞”等原理来解释忧郁症与躁狂症,以及两者的毗邻关系;从子宫与神经系统的交感来寻找疑病症和歇斯底里症的原因),而与肉体的联系赋予疯癫以新的罪孽与道德制裁的意味。 此时的疯癫在哲学意味上,更多代表着梦幻与谬误的接触点、理性的眩惑(疯人在有理性者的日光中看到的仅仅是日光,因此这日光意味着黑夜的虚无)。如此,禁闭的实质是恢复疯癫虚无的真相,在此意义下的死亡,则是对虚无状态的消灭。 非理性与医学思想的相遇是18世纪末对于疯癫者的污秽污染城市空气,传播“病毒”的恐慌,于是道德开始与医学合谋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与此同时,疯癫的威胁更加猖獗,因为人类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又变得愈发脆弱,疯癫的心理与生理机制在自由主义与宗教的谬误传播,以及知识的日益抽象复杂的环境中得以扩展。 19世纪,终于将无辜的非理性与犯罪区分开,尽管人们对待疯人的非人道的严酷态度没有消失,但人们在感知上将其分离出来,承认其特殊性,并通过各种运作,例如立法来赋予其作为一个对象的地位。然而在一个正在重建的社会领域中安置疯癫却困难重重 从图克和皮内尔开始,精神病院诞生,精神病医学也第一次有了独立的地位。前者为面对患者这个代表着“陌生人”的价值的单向观察结构,且新的理性统治权威代替了肉体上的强制措施,此处休养院的“家庭”更加异化了病人;而后者致力于减少导致谵妄的宗教的图像形式,代之以纯粹而一致的道德律(因为其病人普遍表现出宗教狂热与妄想,以及对道德和社会一律化的抗拒)。同时,医生逐渐从家庭、道德与社会秩序中借用的权威日益自然地对病人产生威慑力。而弗洛伊德第一个极其严肃地承认医生和病人的结合关系,改变了图与皮内尔在禁闭所建立的各种结构。 至于那些自身便肩负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的哲学家与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不能被归结为可以治疗的精神错乱,而是在凭借着自身的力量来抗拒整个世界与历史形成的道德桎梏(虽然,当艺术家的疯癫已经逾越了哲学,而属于精神病学,便会瓦解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使其被疯癫破坏,从而被踢出艺术的边界)。如今,世界试图通过心理学来评估疯癫,但它首先需要在疯癫面前证明自身的合理性。而另一方,如尼采、梵高等人作品的涌现则肩负着迫使世界重新评估疯癫之价值的责任。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与不断颠覆自我意义的过程仍在继续,人类终究“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七):2018-4-23:从考古学向谱系转向的小思考

  福柯课程收尾工作,有几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1965《疯癫与文明》(博伦删减);1969《词与物》;1970《话语的秩序》;1976《规训与惩罚》;1984年《何为启蒙》;《何为批评》。以下 观点为初识福柯的粗浅见解,不局限于《疯癫与文明》,望指正。

  福柯的思想转变中最令人费解的是从知识考古学到谱系学的转变,在这里要抓住的关键是”权力“的融入。在前期福柯的思考模式中他努力去捕捉一种”话语构型规则“,这其实深受语言论转向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打破了先验主体预设好的真理而关注语言实践,区别于结构主义的是话语实践中虽然具备历史先验的构型,但是历史性是他话语分析的核心,非中心性、非连续性、断裂、散步、变化是福柯话语分析的基本工具。《疯癫与文明》就是这样的话语实践,追寻将疯癫与理性断然区分的历史起点,并通过对中世纪、文艺复兴、1719世纪和现代的考察去发掘疯癫在话语实践中被剥去外于理性而禁锢在反理性牢笼里的窄化历史;《词与物》也是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塑造话语共型,福柯区分了文艺复兴、古典和现代三种类型。但到了1970年的《话语的秩序》他开始反思之前过分关注话语考察所造成的封闭性,他意识到了权力:“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数量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开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质性。”但是这样的论调并不能使得福柯满意,这无异于说权力在控制着话语,落入了二元对立和合法性研究的窠臼中。因此正如福柯指出的那样首先“ 问题不是描述知识是什么和权力是什么,以及这一个会如何压制另一个或另一个会如何滥用这一个,而是必须描述一个知识—权力网络“,其次“它不关心合法化”,这样一种“话语事件”取代“话语共型”就出现了,事件是历史性的并且与权力关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这样封闭性就被打破了,一个话语-权力不断互动和生成之网就形成了。正如《规训与惩罚》p.30所说:“或许我们应该抛弃那种信念,即权力使人疯狂,因此弃绝权力乃是获得知识的条件之一。相反,我们应该承认,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总之,不是认识主体的活动产生某种有助于权力或反抗权力的知识体系,相反,权力-知识,贯穿权力-知识和构成权力-知识的发展变化和矛盾,决定了知识的形成及其可能的领域”。同时也正是这样一种封闭圈的打开,使得康德的启蒙态度或者说present当下的关注成为可能,“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规训与惩罚》p.33),他分析规训对司法、医疗、教育和人的肉体的无孔不入的渗透。最后可以用余虹老师的话做个总结,我觉得是十分清晰了: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八):赛博时代的疯癫史:猎人手记

  狂热程度堪比十字军东征,那是一种新的宗教……而在人工智能潮铺展开后,人类的集体性疯癫也日益增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取得巨大的飞跃,却刹不住人类滑向深渊的的脚步,在疯人眼睛里那粘稠滑溜的黑暗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窥视…… 疯癫不是退化成为动物,而是变成虚无。疯人什么也不是。

  尝试着用一篇小说来表现我对这本书的观感。

  一个挺拙劣的科幻故事……

  这个猎物叫王渊存。我从怀中抽出一个本子,这是他被发现的时候拼命想藏起来的东西,我当时看到他屁股撅着伏在地上,正疯狂的往本子上写些什么。本子已经起皱发黄了,上面字迹密密麻麻,锋利的猩红色字迹与扩散的黑色字迹交缠在一起,可能是墨水的原因吧。我拿在嘴边嗅了嗅,全是风中沙土干爽的味道。我凑近伸出舌头,感受到晶莹的情绪颗粒在大脑中的颤动。

  这是一个疯子,已经全疯了。

  我没有细看本子上的内容。数据显示,他是21岁时候犯的事儿,罪名:散播疯人病意图颠覆。当时他还在读大学,艺术专业,马上就念大四了,是在东北某个二流工科学校。(东北当时还是人呆的地方啊,山海关以外,全是人!不是怪物!不是机器!没有满工厂游荡的疯子)他的叔叔是精神病人,他发小有抑郁症。他六岁时候被驴踢过脑袋。他的家乡在中国中部,河南开封,北宋的都城,那个包青天做过官、张择端画过画、皇帝坐过龙亭的地方。据大崩坏之前他留在警察局的口供描诉,“这个小乡村的夏天……炽热干燥,热风中带着动物性的卑劣与顽强”,“活着,活着,活着,永远是活着,以让人恐慌的方式存活,生殖,繁衍……”。 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他脖子好像一直在抽筋,脑袋像射精时的龟头一样痉挛着。从我走进牢房,这句话他已经重复了不下十遍。他仿佛能闻到我的味道。他短促的声音念经一样专心致志又心不在焉。他谵妄了,他在怕什么? 。句号,句号。

  他害怕牵连到别人吗? 他的家人和朋友噢,已经抛弃他了。可怜。 两百年前有个猎人,叫海明威。海明威说,怯懦是因为没有爱或爱的不够(他的意思是两者完全是一种东西)。不,没有爱的人怯懦吗?没有爱的人是最疯狂的野兽,一个人只要还有在乎的人,不管他怎样疯,我都不怕。他不是畜生。

  王渊存不再哼唧了,房间里很静。我掏出脑波检测仪,屏幕上有无数线条在翻滚缠绕,这个疯人的大脑里好像有一片汹涌的海,好像还没人进去过。我预感这家伙的脑子里有料,就这么把它交给北京监狱里那帮混蛋,便宜他们了。我不想让他们糟蹋了这样一个有丰富可能的蕊。蕊是未被猎人涉足过的大脑的代名词。

  我准备实地考察下。弄不好能捞一笔……我急需这笔钱,我要救人。

  我向他走过去,他的脑袋就向后仰。他娘的,这些傻子。脑袋向后仰身体也动不了啊,疯了。思想,一切都是思想惹的祸。思想罪的法律不用颁布了,这些人的思想异常能直接浮现在肉体上。劳民伤财。他的脑袋在我面前挂在椅子上,当时,我想起了那个走路驼背的记忆工程师。工程师在静止状态时候,是个极英俊的人——因为在赛博空间内,意识与行动完全统一着。那里所想即所得,所言即所思——因为那里是一个纯意识的世界,二十一世纪末建成,用那粗劣可笑的计算机分布式系统。系统主机在东北,整个长城之外,都是主机。126万平方公里腻滑而敦实的土地,容纳了近万亿人的灵魂。主机埋在地下,地面上,有大崩溃之前的工厂林立,无数疯人和半人的怪物游荡在钢筋与锅炉之间。

  但在这里,现实,北京,在这个囚禁疯人的城际监狱,他一走路,脑袋就不自觉往前伸了……这些蠢材,世界真美好!还能有他们让我笑。感谢生活。 感谢北京,这个有着真实的凛冽空气的监狱! 穷人,废物,游手好闲的懒汉,思想叛徒,道德败坏者,疯子,傻子,白痴,癫痫病患者,……都在这儿接受精神治疗。治疗成功后,他的意识就将上传至赛博空间;若未成功,就被流放到东北,与怪物伴生。在山海关之内,是一片焦土……也许有人仍存在着,但我没遇见过。关内我走的不够远。

  我走到王渊存身边,取出图腾仪器,将他的手拽了过来,他的五指贴到仪器的手纹感知玻璃上。仪器很好使,调取出记忆信息并不难,可是对于这类经过严格精神与体能训练的歹徒来说,还不太够。但没关系,甚至很好。因为我打心眼里信不过这玩意儿。

  亲口问吧,亲身去经历吧。用爱诱惑,用同情诱惑,用金钱和面包诱惑……诱惑他,或者被诱惑。我喜欢这种冒险。我,猎人,思想的赏金猎人。我是个自卑的人,每次完成这种冒险,我都感觉解脱。有的人的脑海中一片虚无,那是彻头彻尾的疯子,彻底的白痴,绝对的傻子。所以,作为一个猎人需要判断力,有些人的大脑是不能进的,会出不去。然后迷失,在别人的记忆中疯掉,或者终老。在那里,一切都是定数,未来已经结果。那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但我喜欢这个世界,我甚至向往。这种死亡的风险,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沉沦吧,但更是超越。我记得前些年份,在大崩溃发生之前,在思想备份机制还存在的时候。那是个猎人备受鄙视的年代,那时候猎人能安全出入于任何人的大脑,所以那些赛博空间内的懦夫蠢材们说我们是“四肢发达的猪狗”。 无数卑劣的懦夫,无数冒牌货,无数病态的好奇心……但现在都没有了。在死亡面前,一切卑贱都被升华。管他升华成什么呢。由他吧。所以,面对猎物,我想我是冒着和海明威同样的风险。猎人,如果不和死亡擦几次肩,那算什么猎人?

  疯掉的人只是无辜清白的畜生罢了。不必同情,不必嘲讽。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者是那些牢笼中的活人,那些山海关之内的活人;后者是这些疯掉的人或那些伟大的死人。那些死人,他们的大脑还活着,是真的活。所有这些猎人无法涉足的人,官方统称他们为“禁闭者”。狗屁的官方。禁闭者有很多种,有的人的大脑是一片虚空;有的像一个幽深复杂的洞穴;有的是一片大海,奔腾澎湃又深不可测。相传卡尔维诺的大脑就是迷宫,他是两百多年的一个作家,那个传说应该源自给他做过开颅手术的医生。我已经有无数同行死在了那,那个长着副猴子脸的意大利人,他的脑海中无数亡魂飘荡。

  我在记忆仓库里取出了些生活用品,然后准备进入他的大脑。生活,始终是生活。我要在他身边生活一段时间,观察他。但在这之前,我还得把图腾仪中的数据取出来,不然监狱那边始终没法交代。那帮坐在笼子里收钱的蠢材们。他们身上的人性,还不如被人驯服的一只狗多。上世纪的人和狗。现在,哪里找狗啊! 拥有一只狗很好,幸福。

  提取出的数据混乱不堪,一眼看去,能坚实把握住的印象只有这些(以下是王渊存的记忆,以第一人称简略描诉):

  前段时间,学校征调学生身份信息,一张表格下来,从出生年月到兴趣爱好,全都有。我如实一格一格往下填着,然后忽然卡住了,那是「特长」一栏,我想了很久。之后,我写到:

能与精神有问题的人交朋友

  最后我又改了:

有一个值得全然念想和付出的朋友

  关于第一条特长,我这么写是有根据的。第二条我以后再对自己做解释。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奇异禀赋,是在两年前。那时候,我最后一个精神正常的家人刚刚去世,那是我奶奶。谁还与我有血的联系呢?我只剩一个有精神分裂症的叔叔了。,我没有一个正常的朋友。在我长大的村子的东边,靠着那条黑水河的那边,有一所早已废弃的奶牛厂,奶牛厂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地上住牛,地下住看牛的人,还有各种饲料。听奶奶讲,在我一个月那年,那里出过一次“严重事故”。那时候,厂子里的奶牛全发了疯,疯的莫名其妙。这些黑白相间的畜生们,有的逃走了,有的死掉。死掉的被人剥皮切成肉,以便宜价格贱卖了出去。谁会买呢? 有需要谁都会。

  当时正值盛夏,麦子金黄,果实还没熟透,但有一场盛大的婚礼即将举办。婚礼酒席上肉菜很多,是疯牛肉。新郎和新娘先吃为敬。

  奶牛厂已经变成是疯人院了。现在,它上面住着的是疯人院的管理人员,疯子则被统一驱赶到地下室。整个村子的人都逐渐疯掉了,新人还未出生,大人就疯了,疯子是不能生孩子的,人疯了,不是说他从人变成了猴子猩猩,而是等于变成了无。虚无。女的能怀孕,男的能勃起吗?我怀疑这些。婚礼上那对新人,是我发小的父母。

  奶牛为什么会发疯呢?…… 这是问题关键所在。

  我不知道。听叔叔说,那年奶牛厂来了一个女人,那女人带着一个孩子,那是一个巫女,她把那孩子杀死在奶牛厂。于是那些动物全都开了口,会说话了。叔叔还说,疯掉的不是动物,而是村子里的人本来就在疯。为了证实自己不疯,我们就杀了它们,吃掉它们。

  ……

  我不记得那个女人是怎么来的,但的确记得有这么一个女人,她总穿着白大褂,好像是什么医生。在我的印象里她从未带过孩子,她从村子走的时候两手空空。

  那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前……几年。

  贫穷中的疯癫使人沦为畜生,富裕中的疯癫使人变成标本和盆景。

  就这些。一个有趣的人,一个不幸的村庄,一个诡诞的故事。

  我很激动,我找到宝了——如果真如他所说:

能与精神有问题的人交朋友。

  哈哈哈哈。

  王渊存记忆中的自己很冷静,有种莫名其妙的自信。还有一些……我说不出来那种感觉。就仿佛万事皆定,而他在预谋着什么。那段关于他自己童年的回忆有一些地方撩拨着我,这回忆在他大脑中的再现形式,仿佛一个即将上断头台的人在追忆人生。我看过一些历史书,讲21世纪的那些伊斯兰恐怖分子,他们在自杀式袭击之前,都会做出这样的念想。

  我有点不适。

  奶牛为什么会发疯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猜到一些可能,动物的集体疯癫是在历史上一直都有,这是周期性的。另外,他的精神病叔叔的话,似乎有些很值得玩味的深意。但……不必多想。精神病人的谵语总是如此。似是而非,总不会错,而有时不错就是真理。回忆最后提到,那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前几年……也许那个村庄只是一个试点,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前,狂热分子们到处实验,狂热程度堪比十字军东征,堪比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那是一种新的宗教……而在人工智能潮普遍铺展后,人类的集体性疯癫也日益增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取得巨大的飞跃,却刹不住大家滑向深渊的脚步,在疯人眼睛里那粘稠滑溜的黑暗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窥视…… 疯癫不是退化成为动物,而是变成虚无。疯人什么也不是。

  那个女人也许是那些教徒之一。

  但她为什么带着孩子?这女人究竟是谁呢?那个村庄现在还存在吗?他的叔叔奶奶…… 我的头有点痛。我将这些数据打包了,上传到了我自己的大脑中。猎人是不能有回忆的,猎人除了他的猎物,他谁也不是。我准备以后再深究这些问题。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时候,王渊存忽然颤了下,仿佛睡醒了,他挣扎着死命去抓我怀里的笔记本,他体内的神经抑制剂仿佛失了效。他一只手伸到我脖子前,另一只胳膊正准备抬起,神经抑制剂的药效又起了效果。***。把我吓半死。但在愣神的恍惚间,他的脖子一伸,把那个笔记本衔到了嘴里,放腿中间一夹,就开始撕咬。我回过神出手制止的时候,有几页纸已经被他吞进了肚子里。

  我忽然对那些细密的字迹产生了兴趣。

  我点了根烟,在王渊存身旁坐下了,我翻开那个笔记本。王渊存耷拉着脑袋看着我,嘴里流出涎水,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此时正在咬牙切齿的恨着我。

  以下是那个笔记本中的内容。(看来应该是某本书的摘抄)

  ……只有靠这样,才能拯救他们。我要带走他们,我要从这里离开。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018年/7/21.

第一章,愚人船

  头脑将变成骷髅,而现在已经空虚。疯癫就是已经到场的死亡。但这也是死亡被征服的状态,它躲在日常的症状之中。这些症状不仅宣告死神已经君临,而且表示它的战利品不过是一个可怜的俘虏。死亡所揭去的不过是一个面具,要想发现骷髅的笑容,人们只要掀掉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既不是美,也不是真……当疯人大笑时,他已经带着死神的笑容。

  事物本身背负起越来越多的属性、标志和隐喻,以致最终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意义不再能被直接的知觉所解读,形象不再表明自身。在赋予形象以生命的知识与形象所转而采用的形式之间,裂痕变宽了。这就为梦幻开辟了自由天地。

  ……苍白的微笑,机灵的鬼脸表现的纯粹是焦灼。现在,正是这种梦魇幻影同时成为诱惑的主体和对象。正是这种形象蛊惑了苦行者的目光——他们都是某种对镜求索的俘虏。这种求索完全被这些包围着他们的怪物所造成的沉寂所吞没而得不到回答。这种半人半兽不再以其嘲讽形式唤醒人们恢复在荒唐的欲望中所遗忘的精神使命。正是疯癫变成了诱惑;它体现了不可能之事、不可思议之事、非人之事,以及一切暗示着大地表面上某种非自然的东西、非理智存在的蠢动。而所有这一切恰恰赋予半人半兽以奇异的力量。

  野兽获得自由。它们逃出传说和道德图解的世界,获得自身的某种怪异性质。由于令人惊愕的颠倒,现在动物反过来追踪人,抓住人,向人揭示人自身的真理。从疯狂想象中产生的非现实动物变成了人的秘密本质。……动物界逃脱了人类符号和价值的驯化,反过来揭示了隐藏在人心中的无名狂暴和徒劳的疯癫。

  这种愚人的智慧预示着什么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是被禁止的智慧,所以它既预示着撒旦的统治,又预示着世界的末日,既预示着终极的狂喜,又预示着最高的惩罚,既预示着它在人世间的无限威力,又预示着万劫不复的堕落……

第二章,大禁闭

  ……理性支配的时代中人们对待疯癫的情感。通过划定禁闭场所,从而赋予其隔离的权力,并为疯癫提供一个新的归宿——这样一种行为,虽然可能是一贯的和协调一致的,但并不简单。这种行动在权威主义的强制i形式内把对待贫困和救助责任的新感情,对待失业和游手好闲等经济问题的新态度、新的工作伦理以及对一种将道德义务纳入人民法的城市的憧憬组成一个复合体。……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古典时期感受和体验疯癫的方式。

  到了古典时期,人们第一次通过对游手好闲的谴责和在一种由劳动社会所担保的社会内涵中来认识疯癫。

  发明一个强制场所,使用行政措施进行道德训诫……各国将不再容忍心灵的混乱。道德也像商业或经济那样接受行政管理。

  禁闭标志着一个决定性时刻:此时人们从贫困、没有工作能力、没有与群体融合的能力的社会角度来感知疯癫。

第三章,疯人

  ……人身上的兽性不再具有作为另一个世界标志的价值。它已变成人的疯癫,人处于自然状态的疯癫,只与自己有关。这种以疯癫形式发泄出来的兽性使人失去其特有的人性。它并不把人转交给其他力量,而只是使人完全处于自己的自然状态(本性)。对于古典主义者来说,最彻底的疯癫乃是人与自己的兽性的直接关系,毫不涉及其他,也无药可救。

  ……将疯癫置于一个可以无所限制地狂乱的不可预知的自由领域。疯癫通过兽性而不是与伟大的自然法则、生命法结合起来,而是与千姿百态的寓言动物结合起来。但是,中世纪流行的那种寓言动物是用很多象征形象来图解邪恶的各种形态,而此时看到的是一群抽象的寓言动物。在这里,邪恶不再有奇异的身躯,我们能领悟到的只是它最极端形式,即野兽的真相。

  这是一种没有内容的真实。

  正如死亡是人类生命在时间领域的极限,疯癫是人类生命在兽性领域的极限。

第四章,激情与谵妄

  如果说疯癫是眩惑,也就是说疯人看到日光,看到有理性的人同样看到的日光。但是,虽然疯人看到同样的日光,却仅仅看到日光,在日光中什么也没看见,因此他是看着虚空,看着黑夜,看着虚无。对他来说,阴影是感知日光的途径。

  古典时期的疯癫不再是另一个世界的符号,它已经成为非存在物的荒谬表现。禁闭的实质不是拔除一种危险。禁闭仅仅表明了疯癫在实质上是什么:是一种非存在物的表现;禁闭通过提供这种表现来压制疯癫,因为它使疯癫恢复了虚无真相。通过禁闭,疯癫被公认为虚无。

第五章,疯癫诸相

  对疯癫的认识脱离了理念体系和症状。“通过受意象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感性认识结构”。

  疯癫变成了某种道德过失的生理效果。疯癫中表示非存在吊诡现象的一切,都将变成对道德罪恶的自然惩罚。

  构成古典疯癫结构的整个纵向体系,从物质原因到超越物质的谵妄,都将土崩瓦解,而散落在由心理学和伦理学争相占领的领域的整个表面。“科学的精神病学”指日可待了。

  ……

  ……

  ……

  (下面有一段评论)

  不是噢,没有批判巫医,恰恰相反,在批判现代医学噢,建立于实证经验主义之上的医学,建立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体系之上的当代心理学。批判你们医生,在现代医学体系之下,你们已经身为魔鬼,但却不愿意承担起魔鬼的责任;有驯服病人的能力却不愿驯服;有成为主宰的力量却没有这个意识。没有疯癫的人,只有疯癫的社会,在某种社会体系之下,任何人都有疯癫的可能,比如纳粹帝国。疯癫从身体疾病成为道德疾病,治疗这种道德疾病的手段从巫医变成当代科学,但当代科学却无法理解疯癫的真正根源,所以它与巫医是殊途而同归。科学能治愈道德吗?心理学能穷尽人心的奥秘吗?既然每个人都有可能疯癫,科学又解释不了疯癫——这不会造成一种极其科学极其理性的残酷专制吗?

  艺术产生于非理性。从荷尔德林 到梵高到尼采,疯癫造就了艺术。而艺术所诞生的地方,这世界的疯癫就消退。

  我也读的似懂非懂……是一本讲艺术文学理论的书,但切入点有些奇怪,是从各种精神疾病史的角度论述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艺术是精神病的升华……

  ……

  有一个值得全然念想和付出的朋友。

  他的笔记本我没有看完,因为时候到了,我该出发了。

  2018年,那时候很好。而现在的空气污浊,是个畜生横行的时代。

  我就去2018年。我也想……能与精神有问题的人交朋友,我想看看他那个“值得全然念想和付出的朋友”是怎样的。

  我把交换装置架好,他的大脑和我的大脑已经连接了。我等待着自己大脑被他的回忆填充,像骆驼渴望着身上的稻草。我期待这次冒险。

  现在凌晨3点,外面尘土飞扬,北京的天空是浓郁的烟灰色,没有一颗星升起。远处不时传来人非人兽非兽的狂笑,笑声间隔时候有低声的抽噎……这一切使我既沉醉又恶心。“这是个畜生横行的时代”。我又默念了遍这句话,然后打开了开关。

  【未完待续】……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九):临时解读

  “在我们这个时代, 疯癫体验在一种冷静的知识中保持了沉默。这种知识对疯癫已了如指掌,因而视若无睹。但是,从一种体验到另一种体验的转变, 却由一个没有意象,没有正面人物的世界在一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中完成的。这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作为一种无声的机制,一种不加评注的行动,一种当下的知识,揭示了一个庞大静止的结构。这个结构并非一种戏剧,也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个使历史陷入既得以成立又受谴责的悲剧范畴的地方。”

  ——《疯癫与文明》,福柯

  # 构建 与 解构 – 并列发生的过程

  构建是将抽象的存在具体化的过程,赋予人的精神、思想、情绪一个载体,生长的空间。是创作现实的过程。大脑,不断接受信息,刺激神经元做出反应,这样生理上的构建,在我看来,是被动的。用上文Foucault的话说,是“沉默”的。

  解构便是主动打破这个沉默的过程,是一种“疯癫”。(Foucault也概括分析了其他种疯癫)“冷静的知识”中的时代性的文化符号、象征、逻辑观念需要被净化,从其所附带的价值中解脱出来,重新、进一步抽象。然后才可能形成接近真理的信仰。真理,也就是一种澄澈。

  在我个人理想的世界里,这两个似乎背道而驰的过程同时发生。诞生与毁灭是贯通的体验。只有这样意识才是流动的。(而非被二元论禁锢,将世界强行分割)

  # 个体意识 与 文明秩序

  具以上的描述,我将“疯癫”定义为了一种极端的自主意识,并列进行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背叛。强调服从与稳定性的文明在这样的一群疯子之中注定是要崩溃的。

  于是统治者直接把“疯癫”转化成了文明本身。文明变成了“沉默”的疯癫。转化的过程利用了人性荒诞的特点,群众不可避免的愚昧。各种惰性。(对此Foucault用历史观洋洋洒洒写了好多。)

  于是之前个体意识并列构建与解构过程中的“疯癫”消失了。道德出现了。

  理性是冷静的,非理性该是沉默的。至少是隐私的。

  # 二元论 与 混沌

  可二元对立的一切都是表象。平衡只是理想。只不过大众平时都满足于秩序的表象,因为它给予了我们一种符合规则便于执行的清晰感与方向。以此应对现实的复杂多重性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很有效。

  可我相信人时不时还是会本能地质疑所谓的“意义”,尤其当现实不利于我们,使我们痛苦的时候。这种由怀疑引发的失真,虚幻感,便是我所说的混沌。

  # 分裂 与 冲突

  战后许多荒诞、存在主义小说就在讨论这种迷惘,道德崩坏,资本主义残酷,人心麻木,人际关系异化,信仰崩塌。“文明人”一边服从、崇拜,一边批判、厌恶,其对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有点接近之前所说的构建与解构的并列状态。可是结果相反,他们体会到的是自我的分裂,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冲突。而非贯通与流动。

  对许多凝视深渊的人来说,文明带来的不是启示与主动表达的力量,而是迷惘与被压抑的困境。

  # “宁静的透明状态”——未知的虚无

  文明作为一种沉默的疯癫,是必要的,是个人使命一般的牺牲。在进化史中无可厚非。

  关键,最有趣的,是Foucault所注意到的“宁静的透明状态”,疯癫体验到知识的过渡阶段。“一种无声的机制,一种不加评注的行动,一种当下的知识”,它居然不是模糊而是“透明”,“透明”不制造任何现象却在“行动”,不发声却形成“知识”。这样悖论式的描述实在令人不解。

  我脑海中跳出的关键词是“本真”,“直觉”和“虚无”。Foucault所描绘的接近真空的状态难道意味着一种回归?(联想到Solaris中的无尽乡愁,记忆之海)

  可当构建与解构同时静止,剩下的结构,会是怎样的一只躯壳?

  它属于“悲剧范畴”是因为一切不再进化。人类命运因此陷入苍茫之中。我们该如何度过?

  (Solaris 结尾中海洋的意象包含了什么,象征着怎样的未知呢?)

  olaris, Tarkovsky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前言】

  探索疯癫应回到疯癫的起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裂及理性对非理性的征服;应着眼于将理性与非理性区分开来的行为,而非区分完成后的理性知识体系。

  精神病学的语言是关于疯癫的理性独白,他基于疯癫与理性对话破裂后的沉默。探寻疯癫是一种关于沉默的考古学。

  理性与疯癫的对峙关乎着正义秩序的建立。

  疯癫的歧义性通过禁闭与科学慈善事业体现,它固定在一个庞大静止的结构(无声的机器、不加说明的行动、直接的知识);正是在这一点上,历史陷入悲剧的范畴,既得以成立,又受到谴责。

  【第一章 “愚人船”】

  “麻风病与无人区”:社会清洗和排斥的习俗;麻风病院财产问题引起的多次冲突;欧洲各地的麻风病院;麻风病表征着上帝的恩宠与愤怒;“排斥-拯救”的结构并未随着麻风病消失。

  “愚人船”:传说(文艺作品)中的愚人船与现实中存在的愚人船;除了愚人船之外其他收纳疯人的地方:圣地和监狱;对疯人的驱逐并不能完全用社会效用与安全来解释,它包含着某种与仪式联系更紧密的意义。疯人出航的效用既包含实际上的安全意义,也包括象征上的区分、净化与引渡。水域(海洋)与疯癫的联系。

  “十五世纪文学与绘画中突然出现的疯癫”:疯癫是一种巨大的不安的象征;1、疯癫与愚蠢:疯癫在闹剧和傻剧中占据重要位置,愚人傻瓜和疯子点破了真相,是一种欺骗之欺骗;2、疯癫与死亡:疯癫既愚蠢向疯癫既死亡的转变;疯癫成为已经到场的死亡,对疯癫的嘲弄取代了死亡的肃穆,疯人比死人更早地消除了死亡的威胁;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理智对抗着生存的虚无,而疯癫则代表她。正是人类的精神错乱导致了世界末日。

  “疯癫的诱惑”:新旧约共有的象征体系;象征古老智慧形象的长颈鸟;苦修者面对半人半兽(疯人)的诱惑;疯癫的诱惑:一、疯癫体现着人的本性的一个秘密和使命,既兽性的自由与诱惑;二、疯癫是一种完整的,彼方的,禁忌的知识,既愚人的智慧。疯癫蛊惑着人们,从各个方面。

  “道德领域的疯癫”:疯癫成为了一切人类弱点的领袖(并间接地统治着一切美德);疯癫联系着快乐,联系着知识的获得,联系着人、人的弱点、梦幻和错觉;疯癫成为一面镜子,它不映照现实而映照着自我的梦幻;

  “剧作中的疯癫”:一、浪漫化的疯癫:堂吉诃德,体现着艺术作品中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的忧虑;二、狂妄自大的疯癫:伊拉斯谟的菲罗提亚,是每个人在自己心中所维护的和自己的想象关系,批判这种自恋关系是一切道德批判的起点和归宿;三、寻求正义惩罚的疯癫:它通过惩罚本身揭示出真理,正当性在于它的真实性;四、绝望情欲的疯癫:因爱得过度而失望的爱情,在谵妄的虚空中追逐自身。“疯癫的悲剧性”:莎翁剧作中,疯癫总是与死亡和谋杀为伍;疯癫的极端的、孤立无援的位置,只能用死亡来解决。“疯癫在十七世纪文学中的转折”:告别了终极地位而仅仅因为其幻觉遭受嘲弄;由于其终极的幻觉性(使幻觉不再是幻觉,一种最纯粹、最完整的错觉)而在戏剧性中占据结构的中心。

  “疯癫被驯化”:疯人院出现,所有的疯态被记录,疯癫被驯化,疯癫从圣启变成了娱乐。

  【第二章 大禁闭】

  “勉强他们进来”:十七世纪产生的大型禁闭所,将疯人遗弃却宣称“解救”了疯人;禁闭所收纳穷人、疯子、失业者和罪犯,它是一个办司法性质、行使独立行政权,剥夺上诉权的准绝对专制机构,形成了警察和法院之外的第三种压迫秩序,在欧洲各地蓬勃发展,经过若干年后,一个完整的网络遍布了欧洲。在禁闭所网络建成的过程中,教会被排斥,但并未袖手旁观。

  “禁闭所的意义”:是一种治安手段:使那些没有工作就无法生存的人能够和必须工作的手段。禁闭是一种劳动要求,是对游手好闲的谴责,它禁止行乞,禁止私人对疯癫和流浪者的援助;最初的禁闭是整个西方世界应对十七世纪经济危机采取措施中的一项,但它有着超越经济的道德与宗教意义。在经济上,它提供给被禁闭者工作和保护,并把被禁闭者转化为社会的廉价劳动力;但在道德上,是一种“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的控诉”,也体现着对不遵守宗教仪轨的人们的排除和惩罚;禁闭的经济实用意义很快失败了,它体现出了某种生产和成本之间拙劣的辩证关系,以及劳动与贫穷的辩证关系;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疯人与游手好闲者的明显不同。禁闭与工作的关系在经济效用失效后依然存在着,它是一种道德要求而非现实要求;劳改制度代表着囚徒们、流浪者们和疯人再次在“人类生存的伟大道德公约上签了字”。禁闭所成为了一个奇特的美德共和国,疯癫不再是知识和诱惑的象征,而和流浪者、罪犯一起成为贫穷、无工作能力、无法融入社会的问题。它们被驱逐到禁闭所,关押起来,听命于理性、受制于道德戒律、在漫长黑暗中度日。

  【第三章 疯人】

  “如何在禁闭勾勒出的非理性轮廓中区分出疯人”:时代对非理性体验的轮廓通过被禁闭者的形象勾勒出来,疯子、罪犯、道德败坏者混杂在一起,没有明显区别,但疯癫仍在被禁闭者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在一般的对待非理性的情感中,存在着对待疯癫的特殊感受。如何通过这些特殊感受追寻出疯癫的特征?第一条线索是丑闻,完整的罪恶应当通过被展示和供认才能被消灭,但丑闻代表了一种只有遗忘才能制止的罪恶,一种有传染性的罪恶。被禁闭者大多肩负着丑闻,威胁着社会或家族的荣誉,一旦这种危险解除,他们就可以被释放。而疯人则完全不是丑闻,疯人被展示和参观,成为一种公开的娱乐表演。禁闭将非理性隐匿起来,避免它引起的丑闻的泄露。但它公开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疯癫,集中与疯癫。

  “疯人为何”:疯人生存在糟糕的卫生环境里,特别危险的疯子会遭到特殊方式的拘束。这样的环境代表了人们并不愿意矫正疯癫,而是将疯癫作为纯粹的兽性予以排除和驯化。“不把疯人当做人来对待”根植于一种古老的恐惧,既人不是动物。疯癫却把兽性还给了人类,疯人能够无限地承受苦难,通过疯癫,人再次获得了自然与兽性的恩赐。人们并不治疗疯人,而是把疯人作为兽和动物,进行训诫、驯服。在疯人的身上,人们并不压制兽性,而是彻底消灭人性。疯癫体现了动物和自然的真相,这种真相从来都是被排除在西方自然秩序之外。

  “疯癫是上帝仁慈的最远对象”:唯一被允许被展示的非理性——疯癫,究竟揭示出了什么意义?基督的身边围绕着疯人,基督通过承受疯癫,承受人性所能承受的一切苦难。疯癫作为人类生命在兽性领域的极限,应当像人类生命在时间领域的极限,既死亡,那样被尊敬。疯癫是上帝在其肉身中所承受的最低人性,他借此表明人身上没有任何非人性是不能得到救赎的。疯癫是人的野兽化身,是人类堕落的极点,是人罪恶的最明显记号,是上帝仁慈的最远对象。在这个领域人听命于自然,既是彻底的堕落又是绝对的无辜。

  “疯癫的极端性”:通过围绕疯癫的一系列奇异措施(禁闭-展示、惩戒-赞美、兽性-救赎)体现出来,疯癫与非理性共处一室,但又遭到孤立,受到特殊对待。非理性规定了疯癫的可能范围,疯癫只有基于非理性才能被理解,暴露了潜在的非理性领域,展示出了那种吞噬绝对自由空间的黑暗。

  【第四章 激情与谵妄】

  一、“疯癫的危害源于激情的危害。”

  “激情的发展”:1、索瓦热:激情的基本作用。激情是导致疯癫的,更恒在、更顽固、更起作用的原因,激情在道德上起着首要作用,负主要责任;2、笛卡尔之前与之后:激情是肉体和灵魂的聚合点;3、体液学说:激情使体液增多;4、元气学说:激情调动遍布全身的元气;5、固体和流体医学:一些基本的描述性术语(紧张-放松、坚硬-柔软、僵硬-松弛、充盈-干瘪)被同时应用于描述肉体和灵魂的状态,它并未明晰出身体和精神的因果关系,却体现了肉体与灵魂之间的,超越因果的,更为持久的隐喻关系。

  “激情成为疯癫发生的基础”:基于上述的那种隐喻关系,激情成为疯癫发生的基础,疯癫的可能性隐含在激情现象之中。虽然在18世纪前很长的时间,疯癫被视为是对激情的惩罚,但基于灵肉隐喻关系的激情,它在展示自身限度的同时,也使人去面对摧毁他的无线运动,既疯癫。“激情现象”:1、激情在发展中会突然静止,它并不表示激情的消逝,而是激情的极端状态,肉体僵直、痉挛、昏厥,甚至死亡。2、激情的扩散:(1)刺激积累→痉挛→激情→疯癫→谵妄(其他力量将被卷入);(2)情绪变化→肉体变化→灵魂的注意→孤立和偏离→情绪被强化→其他观念的附着。“疯癫是激情的中止”:是灵肉双重隐喻关系的破裂,它并不通过废除的方式瓦解灵肉统一体,而是武断地将这个统一体分割为不同的部分。灵肉统一体的分割基于心象,虚幻摆脱了真实及其束缚而浮现出来,这是奇想、幻觉和谬误的循环——一个非存在的循环。

  二、“非存在的循环”

  ------------------待续。

  【第五章 疯癫诸相】

  【第六章 医生与病人】

  【第七章 大恐惧】

  【第八章 新的划分】

  【第九章 精神病院的诞生】

  【结论】

  【译者后记】

  --------------------

  【句子】

  “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古老智慧的形象常常用一只长颈鸟来表现,它的思想从心脏慢慢升到头部,这样这些思想就有时间被掂量和斟酌。……'老好人'的脖颈被无限拉长,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超出智慧之外的、反思知识的实际过程。……这种象征的智慧是梦幻疯癫的俘获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疯癫与文明》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