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乌默它》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31: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乌默它》读后感10篇

  《乌默它》是一本由(美) 马里奥·普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默它》读后感(一):他又要在自己的双手上沾满献血了

  来自于普佐。“乌默它”,西西里的荣誉守则,禁止揭发同道中人所犯下的罪行。但书中几乎都是揭发,充满了黑帮的忠诚与背叛,几乎都是反“乌默它”的。

  这本书的中译本有另外一个版本,译名为“终极教父”,纯粹是为了销售改的名字。故事中确实有个老教父,但戏份不多,出场不久就被杀手终结了,所以我觉得取名“终结教父”更加噱头。

  尽管这是普佐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但他对西西里、对纽约的看法,跟以往作品里表达出来的是一致的。西西里贫瘠,黑帮横行,但有乌默它;纽约繁华,物欲横行,一切沦丧。

  开篇从杀手兄弟出场到干掉老教父,普佐写得闲庭信步加行云流水。很多看上去跟故事不相干的事,比如杀手兄弟酷爱打篮球,平静的生活气息里孕育出寒冷杀气,刚才还在像常人一般乐呵呵的聊天喝酒,转眼间冷酷到底将人爆了头。

  普佐写的故事好看,也无情。

  《乌默它》读后感(二):关于翻译

  楔子

  一九六七年

  西西里岛的海湾城堡山石密布,面朝着阴沉沉的地中海。教父唐·文森佐·泽诺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的召唤。泽诺非常讲义气,毕生致力于维护西西里岛的公平和正义,帮助过许多处于困境之中的人,对于那些胆敢违抗他命令的人又毫不手软,因此深得人们的拥戴。

  IN THE STONE-FILLED VILLAGE of Castellammare del Golfo, facing the dark Sicilian Mediterranean, a great Mafia Don lay dying. Vincenzo Zeno was a man of honor, who all his life had been loved for his fair and impartial judgment, his help to those in need, and his implacable punishment of those who dared to oppose his will.

  三个昔日的部下围绕在唐-泽诺的床前,他们都已经自立门户,干出了一番事业:他们是纽约的雷蒙德·阿普里莱、巴勒莫的奥克塔维厄斯·比安科和芝加哥的贝尼托·克雷西。他们都欠唐·泽诺的人情,此番前来是为了接受教父最后的嘱托。

  Around him were three of his former followers, each of whom had gone on to achieve his own power and fame: Raymonde Aprile from New York in America, Octavius Bianco from Palermo, and Benito Craxxi from Chicago. Each owed him one last favor.

  唐·泽诺是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父,毕生都在为维护旧的那套秩序而努力奋斗。他在各个领域都有涉足,但从不贩卖毒品或组织卖淫。而且,他从不让任何一个上门乞讨的人空手而归。他甚至会纠正法律的不公——西西里岛的大法官可以宣判,但只要败诉的一方占着理,唐·泽诺就会用自己的威望甚至武力来推翻大法官的判决。

  Don Zeno was the last of the true Mafia chiefs, having all his life observed the old traditions. He extracted a tariff on all business, but never on drugs or prostitution. And never did a poor man come to his house for money and go away empty-handed. He corrected the injustices of the law—the highest judge in Sicily could make his ruling, but if you had right on your side, Don Zeno would veto that judgment with his own force of will, and arms.

  富家子弟会听从唐·泽诺的劝告,把玩过的贫穷农家少女娶回家;银行没收无助农民的抵押品时,唐·泽诺会出面调停;年轻人如果因为没钱或是资历不够而无法进入心仪的大学就读,只要他属于唐·泽诺领导的家族,唐一泽诺就会帮他实现梦想。罗马的法律改变不了西西里的传统,也不具有丝毫威慑力。不管耗费多大的代价,唐·泽诺都会凌驾于这些法律之上。

  o philandering youth could leave the daughter of a poor peasant without Don Zeno persuading him into holy matrimony. No bank could foreclose on a helpless farmer without Don Zeno interfering to put things right. No young lad who hungered for a university education could be denied it for lack of money or qualification. If they were related to his cosca, his clan, their dreams were fulfilled. The laws from Rome could never justify the traditions of Sicily and had no authority; Don Zeno would overrule them, no matter what the cost.

  不过在过去的几年中,他的权势开始逐渐衰微。他贪图女色,娶了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这个女人替他生了个健壮的男婴,自己却在生产中去世了。现在这个男婴刚到两岁。年迈的教父知道自己大限将近,撒手归西以后,他的家族必定受到势力更强的科莱奥内家族和克莱里库齐奥家族的疯狂打压,因此必须要为儿子的将来好好打算。

  ut in the last few years his power had begun to wane, and he’d had the weakness to marry a very beautiful young girl, who had produced a fine male child. She had died in childbirth, and the boy was now two years old. The old Mafia don, knowing that the end was near and that without him his cosca would be pulverized by the more powerful coscas of Corleone and Clericuzio, pondered the future of his son.

  《乌默它》读后感(三):烂尾了

  开头还挺吸引人的,特别是老教父被暗杀那里,但后面逐渐沦为流水账。男主阿斯托雷从出场就摆出一副要下一盘大棋的架势,各种举动显得深不可测,然而……故事进展到一半此人就路人化了,戏份渐渐被一男一女两位警察占据,最后颇有点体制内不同派系内斗的感觉,男主就一观众……

  结尾的仓库大战,男主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居然提出和仇人单挑(还是肉搏)……我真的无语了。

  总之男主的塑造和迈克尔科利昂差的太远,更不能忍的是他最后选择和故事里一位最绿茶婊的绿茶婊喜结连理……该绿茶婊在故事进程中各种劈腿、3p,老中青通吃,双胞胎兄弟双飞等高难度项目都无压力过关,还活活啪啪啪死老师……男主的忠心老臣看不下去想解决此女,然而被男主光速回援阻断……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黑社会和婊子本来就门当户对。

  《乌默它》读后感(四):西西里荣誉的末日葬礼

  阳光洒在那个美得醉人的小岛上,这里有给予男孩声色光影梦想的天堂电影院,有寄托少年初恋情怀的美丽传说,有让男孩蜕变成男人的精神教父,更有充满暴力嗜血的暗涌帮会。西西里岛,像是一所男人的成长学校,寄托着男人所有的成长梦想与荣耀。

  《乌默它》并不是一场单纯的黑帮仇杀,更是一场利益争夺的竞技场,各大黑白势力不是为了正义而战,而是贪婪和利益。在巨大财富的背后,隐藏着各种罪恶。血液里流淌着西西里传统的阿斯托雷的复仇更像是为“乌默它”荣誉法则而进行的末日一搏。故事中,黑手党世界已经处于末日帝国。枭雄没落,新一代教父要和各方势力博弈,以坚守住最后的底线。马里奥•普佐在这部小说中思考关于黑手党组织的实质。老教父在和他的女儿妮科尔讨论关于死刑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正是关于“乌默它”传承下来的原因和目的,即建立秩序。妮科尔是反对死刑的坚决维护者,她认为进步的社会不会有死刑。老教父却认为这都是些自私和懦弱的想法。他认为,上帝既不宽恕,也没有禁止刑罚。“不给予人们超出必要的仁慈,是全能的上帝的责任。没有人可以圣洁高尚到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有监督同胞的责任,也有义务指出他们所可能犯下的重大罪行。否则我们会把世界拱手让给魔鬼。”而怜悯本身是伪善的,“是在假装拥有我们不具备的能力。怜悯者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他们侮辱了被怜悯者的尊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怜悯别人。” 没有人会为了争斗而争斗,将自己永远置身于无休止的复仇中去。争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秩序,建立对自己有利而平衡稳定的秩序。而以阿斯托雷和阿普里莱为代表的新老教父正是这种秩序坚定的捍卫者。虽然最后捍卫成功,但更像是向那个叱咤风云,坚守荣誉的枭雄时代的悼念。

  《乌默它》让人不禁想起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构建的黑暗森林法则。黑暗森林法则认为生存是文明的最根本需要,当文明不断扩张,宇宙物质总量保持不变时,在森林中暗夜潜行的他人都是地狱。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这个黑色隐喻随处可见。“乌默它”法则像是能在黑暗森林里存活下来的生存锦囊,一旦遗失就将湮灭破碎,消散在无尽宇宙中不复再生。

  (2013年3月13日,《东方教育时报》,有删改。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3/13/content_8675.htm)

  《乌默它》读后感(五):一部舞台剧版的《教父》

  可能许多人都像我这样:先是通过奥斯卡认识了“教父”;接着又在马龙•白兰度的魅力“感召”之下,进一步拜读了《教父》小说;之后,才渐渐熟知了“教父之父”马里奥•普佐,以及他那一系列有关西西里黑手党的小说。也许正是这样一个认知的过程,才使得刚阅读《乌默它》时,会产生一种微妙的不适感——预想中那个史诗般的宏大场面并没出现,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背景似乎被刻意地淡化了。

  但是,这种感觉却并未影响到阅读时的快感。作为普佐生命最后的杰作,《乌默它》足以替作者一生所衷情于创作的黑帮小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无论是老教父阿普里莱,还是主人公阿斯托雷,那些背负着“教父”称号的男人们依旧秉持着西西里人传统的家族精神,其魅力丝毫不减当年普佐所塑造出的“初代”教父柯里昂。

  如果说,《教父》所带给人的阅读感官就像是看了一部电影大片。那么,在阅读这一本《乌默它》的时候,则仿佛是在细细地品味一场精彩纷呈的舞台剧。舞台背景是简陋模糊的,那个敏感的社会环境几乎完全可以忽略,只消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人物上面即可。或许经历了那么多部黑帮小说的创作之后,在普佐的眼中,前者早就是已定的、不可逆的,但后者却是鲜活的,有自我行动意识和抉择权力的。没错,之于《乌默它》而言,撑起整部作品精彩度的不是别的,而正是那些被普佐选中的“演员”——那些形象鲜明、个性十足的人物。

  在《乌默它》的世界中,你很难找到具体的社会背景描述。但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黑帮世界正在逐步走向末路,整个社会都在渐渐地趋于法制化、秩序化。而作者之所以没有费笔墨交代这些,则是因为老教父阿普里莱的三个精英子女就足以“现身说法”:他们早已“洗白”,更确切地说,是自始至终都没被“染黑”过。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早已和父辈的世界挥手阔别。因此,无须再做过多的历史考证,你只需看看这三个人的生活状况,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以及跟父亲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便能立刻明白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很明显,在创作这部《乌默它》的过程中,普佐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兴许是为了让读者记住每一个角色,他不吝笔墨在各式各样的人物塑造上,哪怕是开篇没多久就被一枪毙命的老教父阿普里莱,哪怕是像阿斯匹内拉这样一个几近“龙套”的警察角色,他们都被作者赋予了一段重要的过去。而结果,身为读者,你也确实在心头永远记下了这些本有可能忘记的名字。

  《乌默它》的故事篇幅并不大,读完整个故事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但就在这个耗时不长的阅读过程中,你却几乎可以看清每一个角色的价值观,理解他们行事的动机和出发点。他们的观念因过往经历的不同而产生摩擦,他们的想法因各自相悖的人生理念而出现矛盾……而这部名为《乌默它》的“舞台剧”,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源于“人之秉性”所引发出的各类冲突,而彰显出了其内容的精彩华丽。

  此外,《乌默它》还具备了另一个优秀舞台剧所必备的特点——坚持简单的场景切换。在这一部几十万字的作品中,普佐只用了十三个章节来划分故事。那些重大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几乎用手指掰一掰就能数完,甚至还易于归纳:不是在某个人物的家中,就是在谁的办公场所里(即使最后的一出复仇戏,都是在主人公阿斯托雷的面制品公司里展开的)。这种看似“小家子气”的做法,却实实在在地带来了阅读的畅快感。你完全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畅快淋漓地一口气读完这本《乌默它》。

  可以说,通过《乌默它》,普佐成功地实现了从电影编剧到舞台剧导演的完美变身,也让“教父”这个形象,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了读者的内心。

  《乌默它》读后感(六):挽歌

  在类型小说的世界里,从来都不会缺乏独领风骚的名家名作。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呼风唤雨,凭借手中的笔为大众读者构筑起一个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文字世界。如侦探小说领域里的阿瑟•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探案集》、间谍小说领域里的约翰•勒卡雷与《柏林谍影》、政治惊悚小说领域里的弗雷德里克•福赛思与《豺狼的日子》等等。而谈到黑帮小说,马里奥•普佐则是当仁不让的一代巨擎。在1969年,凭借惊世骇俗的黑帮巨著《教父》一举奠定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毫不夸张的说,他笔下的《教父》系列小说俨然成为黑帮类型小说毋庸质疑的标杆。

  马里奥•普佐属于第一代意裔美国人,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当他决意以创作畅销小说为谋生方式的时候,听从了出版商的意见,确定以黑手党为题材去打开困局。虽然多次遭遇退稿,博南出版公司还是独具慧眼的签下了《教父》一书,该书出版之后获得巨大成功,不仅雄霸畅销小说榜长达70周,销量更是高达上千万册。由他担任编剧的同名系列电影更是两获奥斯卡奖。值得尊敬的是,为了弥补创作《教父》时未尽的缺憾,马里奥•普佐坚持在随后的三十年时间里继续创作,试图构建起他心目中完整的黑手党世界,《西西里人》与《乌默它》的先后出版总算达成了他的夙愿。

  从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来看,《乌默它》并不复杂,既保持了传统的叙述风格,也延续了传统黑手党世界里生死血仇与利益至上的刻画。复仇是唯一的目的,也是支撑小说前行的动力。所不同的是,世道与环境早已改变。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就出台了针对有组织犯罪的《反犯罪组织侵蚀合法组织法》,导致美国黑手党一蹶不振,到了2008年,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这个黑手党发源地,甚至出现了第一家拒绝向黑手党交纳保护费的小店,这意味着曾经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黑手党再也无法肆意逞凶。尽管垂垂老矣,马里奥•普佐依然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将现实生活中无可逆转的一切带入虚构的文字世界,使读者有机会从更近的距离去体会去感受,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暴力团伙如何因为失去对规则的把握,对社会的理解,从而彻底瓦解。

  《乌默它》首版于2000年,1999年去世的马里奥•普佐并没有亲眼看到这部小说的出版。尽管如此,作为该系列小说的终结篇,《乌默它》没有让人失望,刚一出版就登上包括《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在内的多家畅销书排行榜,马里奥•普佐卓越的创作技巧让这部小说拥有惊人的吸引力。故事从1967年西西里黑手党教父唐•泽诺临终托孤展开,老教父将2岁的儿子阿斯托雷交由手下雷蒙德•阿普里莱带回美国抚养。时光荏苒,28年后已经金盆洗手的雷蒙德•阿普里莱却惨遭谋杀,长大成人的阿斯托雷成为家族的接班人,为了保护家族并洗刷耻辱,一场惊心动魄的复仇就此开始。

  马里奥•普佐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对魔鬼抱有一份同情心”,“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命运”。阿斯托雷的形象无疑印证了以上观点。身为小说的主角,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出生与归隐都在西西里,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参照现实来比较的话,他无疑就是黑手党这个古老团体的缩影,一方面,他并非是脸谱化的暴虐匪徒,他有信仰,尊重长辈与传统,喜欢唱歌和骑马,对爱慕的异性全情投入,承担家族责任则义无返顾,扶持合作伙伴的真诚,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让人联想到《教父》一书里的迈克尔,受过高等教育却不得不半途承担起家族的事业,在日益恶劣的环境里惨淡经营;另一方面,他诛杀对手时冷酷与无情、盘算全局的冷静以及游走社会秩序边缘的智慧并存,则与传统西西里人的精神如出一辙。

  马克•麦卡锡在《老无所依》中曾经写过一段话:“在你的生活中,每一刻都是一次转折,每一次都是一种选择。在某个点上你做出了某种选择。所有的事情就跟着这个选择而发生”。 阿斯托雷是末世的教父,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他无法传递火种,无力抵抗时代的潮流。他所能做的,只有随波逐流与随机应变,这就是他的选择,哪怕做出选择时是如此痛苦。马里奥•普佐非常喜欢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因此在他自己创作的时候,从心理到意识描写都有陀氏的印记,阿斯托雷这一注定的命运使人印象深刻,也多半归功于此。

  杀戮与背叛是黑手党世界的铁律,在《乌默它》一书中,马里奥•普佐延续了这一理念。无论是退隐江湖的老教父、收钱买命的杀手兄弟、还是吃里扒外的匪徒,都陆续消逝在杀戮战场;正面较量的幕后,兄弟姐妹之间、合作伙伴之间、貌合神离的情侣之间,针锋相对的敌人之间,则充斥着令人做呕的背叛与欺诈。小说原名《乌默它》,实际上是黑手党内约定俗成的荣誉守则,意指对外保持一致,拒绝作证,禁止揭发同道中人所犯下的罪行。故事里濒临崩溃的黑手党社团则彻底抛弃了这个传统。与此同时,马里奥•普佐并没有放弃批判的态度。毕竟社会不是单色的,如果黑手党代表邪恶的一面,那么以联邦调查局探员西尔科与纽约警察局警官阿斯皮内拉为代表的“正义”的一面又如何呢?面对家人,上司和对手,自诩公正的他们内心充满私欲,同样以背叛回馈信任。而更为恶劣的是,他们背后的支持者并非是为了铲除罪恶,而同样是为了掠夺。因此马里奥•普佐只得通过阿斯雷拉的退隐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失望。通过杀戮告诉读者:利益至上,这就是美国!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乌默它》都可算得上是一曲为黑手党低吟的挽歌。

  《乌默它》读后感(七):乌黙它,缄默的力量

  许多人都称赞普佐的这部小说《乌黙它》为又一代表作。我随意的翻了一下他以前的作品,很戏剧性的发现基本上都被称作“其代表作”。确实,每当翻起他用文字写意出的黑帮社会,都会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带回到那样的旧式世界。好像看到《邪恶力量》中的温丝莱特兄弟的爷爷从工业时代穿越到现代社会一样。现代人看古代人,那种滋味很奇妙。

  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的?我们总是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古人的社会道德底线是颇高的,这个无需质疑吧。你看第一部《教父》里的那个场景,每个男人都带着礼帽,穿着笔挺的风衣;每个女人的脸上都画着精致的妆容;在别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即便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她们也要穿着得体的去排队领救济品,这就是他们的“体统”。教父阿普里来说,我用我的方法来维护一种秩序。是什么让他们的行为如此一致?答案是“乌黙它”。书的扉页上说:Omerta 西西里的荣誉法则,禁止揭发同道中人所犯下的罪行。字典中,Omerta乌黙它是个黑手党徒的一种行为准则,直译为“拒绝作证”意为“缄默法则”。

  《乌黙它》依旧按照传统的教父小说一样,讲了复仇的故事。但是普佐就是普佐,写了一部又一部的黑帮小说,却从来不曾重复。其中交错的父子情深、黑帮内部的尔虞我诈、利益趋势下的黑帮的逐渐陨落、妻子与丈夫的爱恨纠葛,甚至当世的教父看不过属下的家暴,亲自动手的脱线桥段,都令人感觉惊奇又惊喜。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无论那一世的教父,他们都是“乌黙它”的具象代表,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独特含义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个举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直表的气场。在缄默法则中,背叛是不被允许的,忠诚是他们的道德底线,任何人跨越了这道槛都是要遭到严重的处罚的,甚至会祸及全家。教父告诫自己的孩子,金钱买不来忠诚;只有安排好以后,才会让现在的人更信服你。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高明的人都是高瞻远瞩的。

  黑手党应该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女生,以前看《教父》的电影根本就是看靓仔和帅叔叔。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看“黑社会”根本就是流着口水看皮相。直到看几个朋友写的相当成熟的影评和书评才知道自己的品味是有多低级。看他们写某个作家的新书就能一二三四写出个因果所以然来,我这个顶着书评人旗号到处索书看的家伙,却是如此的平白,实在是汗颜的不得不对自己所触及到的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恶补。果然,经典的作品是耐看的。虽然编辑在将写书评的任务交给我的时候就一再强调,这个书评她是有多着急要,但是我秉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理念,依旧花时间再次仔细的梳理了一遍《教父》系列电影。我坚信电影作品总是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不同时期的电影反射出不同年代的标志性痕迹,从衣着外貌到谈吐举止,所发生的事件和他们应对处理的办法,都是有痕迹可循的。再看《乌黙它》,虽然不是什么大场面的惊世巨作,却有着黑帮题材史诗般的神韵。当代人,无论是学校里清纯的孩子,还是年轻的杀手,他们的行为模式大都是一致的直接。而老一辈的教父,则想要极力修正逐渐垮塌的有自我气质和独立严谨的黑帮王国。他的努力能够力往狂澜吗?年老的教父累了,想要金盆洗手,正所谓因果报应,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的唐.阿普里尔被爆了头。这好比一个导火索,他指认的新一代教父阿斯特将老教父的儿子拉扯大,自己却也陷入一轮又一轮的仇杀当中。虽然小说的结局是以大团圆做告终的,但当文字定格于“最后的教父”阿斯托雷时候,你却不能不回味“乌黙它”的力量。正是这看似缄默的力量,推动着这一起又一起的事件,它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从最根本上颠覆着我们正在进行时的世界。正所谓“大音希声”这巨大的力量,是缄默的。

  《乌默它》读后感(八):一场只有一方幸存的四方博弈

  没人生来就是黑手党,唐.齐诺不是,唐.阿普里尔也不是,阿斯特.维奥拉更不是。

  如果他不是唐.齐诺的儿子,如果他的养父不是唐.阿普里尔,他很可能和别的孩子一样,在西西里平静地长大,晒着地中海温暖的阳光,唱着欢快的民歌,追求着美丽的姑娘……

  可他别无选择,他自有他的使命。

  唐.阿普里尔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子承父业,再从事这刀头舔血的危险行当。他们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风光地成长、就业,在军界、影视界、律师界这些光明正大的行当里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必再提心吊胆地防着其他帮派的仇杀以及联邦调查局的追捕。

  唐.阿普里尔一生中肯定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而他总能胜出,这是这样的品质让唐.齐诺认定可以将自己幼小的独子托付于他,因为他最为心狠手辣,最为冷血无情。这些在旁人看来的贬义词在黑帮这样的特殊群体中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

  即便是唐.阿普里尔这样的江湖枭雄,却也渴望金盆洗手,哪怕是表面的金盆洗手。他也许从未想到过自己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自己孙子的坚定礼上,在大教堂的门口,被两个从路边轿车中窜出来的蒙面枪手射爆额头。那样的情景,就像电影《盗火线》开始时那帮蒙面劫匪劫持运钞车并射杀警员的惊悚时分。

  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黑帮仇杀,对手的目的要掌控阿普里尔家族的银行,掌控银行的第一步在于搬倒唐这块绊脚石。在唐.阿普里尔社团的对立面,有纽约本地的黑帮布拉塔、南美的大毒枭英齐奥.塔利班、秘鲁驻纽约的总领事鲁比奥组成的一方,他们的帮凶是纽约当地警局迪.贝尔德和阿斯皮内拉组成的一方,以及西尔克所代表的联邦调查局一方。在纽约警局和联邦调查局的默许下,枪手暗杀了教父唐.阿普里尔,枪手斯图尔佐兄弟也许会为他们贪财而妄动的行径后悔一辈子,当然他们更应该后悔的是为什么没有额外给那个教父身边的年轻人一枪,因为那人就是阿斯特,他们的终结者。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江湖混迹多年的斯图尔佐兄弟是出类拔萃的杀手,他们名声在外,尤其是他们出众的左手枪法,这名声自然很容易被对手侦测到。他们便成为阿斯特的突破口。

  从唐.阿普里尔遭遇暗杀那一刻开始,四方博弈便随之启动了。看上去貌似是联盟的布拉塔、塔利班黑帮以及纽约警局的受贿警探们还有联邦调查局的西尔克,实则各怀鬼胎。纽约的受贿警探只想要更多的钱,拿人钱财为人消灾;联邦调查局的西尔克想放长线钓大鱼,最后把所有黑帮一网打尽,顺带没收他们旗下银行;布拉塔、塔利班的黑帮联盟则想消灭以及,掌控对方的银行。这样的联盟,是松散的,一击即碎的。尤其是面对黑帮的新教父阿斯特的复仇铁拳。

  唐.阿普里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让子女洗脱了黑帮的干系,还选对了继承人,这继承人不但会帮他复仇,也能保障他的子女的安全和未来生活。作为新的教父,阿斯特遭到了对手的觊觎,当然就算不为了自己,为了已故的唐,也必须复仇,这是西西里人或者黑手党人的不二法则。

  较量自然是惨烈的,在那乐天阳光的面具背后,阿斯特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他软硬兼施,手不但伸向了被雇用的杀手、对方的教父,更伸向了脱不了干系的警探,以及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一个个陷阱,一场场阴谋,都堪称黑手党世界教科书式的典范。他一次次利用法律的漏洞,在执法者目光之所不及的角落,利落地终结了对手。最后更是利用其他三方的矛盾和误解,制造了一场巨大的残杀。在对手一一出局之后,他,新的唐,便成为了这场大PK的唯一幸存者。当然还有他庇护下的人们。

  结尾是意味深长的,阿斯特给自己和罗丝的儿子起名叫雷蒙多.齐诺,言外之意是要继承先辈的志向,把黑手党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

  作为《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最后一部小说,《乌默它》已然把黑手党的传奇演绎的登峰造极。相比《教父》,这本书虽然略显短小,但更为精悍,很多情节,都让人拍案叫绝,看过之后,我更加相信,这是一部只有普佐先生才能写出的独一无二的黑帮题材小说!

  文/千羽

  《乌默它》读后感(九):最后的教父,最后的乌默它

  文/严杰夫

  对于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黑社会”一直都是一个令人恐惧却又令人好奇的名词,在政府的宣传中,它是一个近似于怪兽的存在,然而在好莱坞以及早先的香港电影中,它却是令每个青春期男孩都为之神往的所在。而谈起黑帮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想到马里奥•普佐写的那部被誉为“男人的《圣经》”的《教父》。之所以这部黑帮小说能够成为一部经典,不仅仅在于作者用文字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黑帮王国,而在于这本书让很多男人明白了,一个男人之所以能成为真正的领袖,是因为他懂得使用一切智慧和勇气,去捍卫认定自己所认定的价值和秩序。

  普佐在《教父》中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线索,为读者搭建了这样一个黑帮王国,也给这部小说抹上了浓郁的史诗气质。然而同一切经典一样,这种气质有时会令一些没有耐心的读者在阅读之前感到畏怯,于是失去一次领略教父气质的机会。或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普佐给我们留下的遗作《乌默它》在格局和文本上就精巧了许多。

  《乌默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统治黑手党三十多年的教父阿普里莱,在回归正道刚刚三年,就被神秘地刺杀身亡,教父继承人的资格意外地落在了他侄子阿斯托雷身上。实际上,阿斯托雷真正的身份是老一代教父的小儿子,老教父在临终前将他托付给了阿普里莱。为了维护西西里的传统,阿斯托雷展开了自己的复仇行动。从故事情节来看,《乌默它》显然是一部典型的黑帮复仇小说。而与《教父》相比,这部小说呈现出的格局显然要小了许多,但其中蕴藏的精神和气质却依然存在。

  从某种意义来讲,普佐笔下的黑帮世界代表的是一种渐渐消失的旧式世界。尽管那个世界中,充满了血亲复仇这样的原始暴力,然而生活在那里的人对于传统和秩序的尊重却远高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人。这种对于传统和秩序的崇拜,从《教父》延续到《西西里人》,再延续到这本《乌默它》,一直都没有变过。普佐将这种持守直接写进了《乌默它》的题目里。“乌默它”(Omerta)在英文里被称为“缄默法则”(code of silence),意思为当帮派成员发生意外时,其家人必须对警察和政府保持沉默。可以说,在过去的时代,正是“乌默它”一直在维持黑社会能在政府管辖之外独立运作和发展。

  另外,作为黑帮世界的“统治者”,教父是“乌默它”的具化和代表。无论是《教父》中的柯里昂,还是《乌默它》中的唐•泽诺、阿普里莱,以及我们可爱却又恐怖的主人公阿斯托雷,都尽职尽责地在守护着这一“摩西戒律”。所以,尽管《乌默它》不是一部篇幅巨大的巨作,作者在描写这种传统在角色间的承递时毫不吝啬笔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乌默它》也是一部对旧式黑帮世界的悼念之作。随着公共安全机构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治理方式也越来越不择手段,再加上整个社会趋于功利化,同一切的传统社会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规则的“乌默它”及其支撑下的旧式黑帮,也面临着崩溃。普佐在《乌默它》中敏锐地捕捉了这个趋势,于是我们看到了库尔特•西尔科代表的联邦调查局的险恶;看到了旧式黑手党在表里不一、更为阴险的现代社会冲击下的萎缩;更看到了曾经的社团领袖和骨干要么如阿普里莱那样选择“上岸”,要么如波尔泰拉、图里帕那样选择孤注一掷。这样来看,血液里带着传统的阿斯托雷的这场复仇,就是为了捍卫“乌默它”而进行的最后一战。

  故事的最后给出了一个大团圆结局,所以,一辈子被人冠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普佐在骨子里其实还是浪漫的。只是,在结尾回望阿斯托雷这个 “最后的教父”的背影时,我还是会怀念已经先走一步的普佐,以及他献给人们的那个真正的“男人世界”。每每想到这儿,我就禁不住有那么一点忧伤。

  《乌默它》读后感(十):有利者,事竟成

  又是一本普佐的代表作,只是这本书中的人物塑造在我看来是相当出彩的。政府和黑恶势力,本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但在法律外衣的掩饰下,无数罪恶勾当和肮脏的交易都被默许了。毒品的走私,武器枪支的泛滥,黑钱的清洗,无不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的。这一切的发生和继续,实际上都在围绕着一个字——利。因为有利,毒品大亨胆大妄为;因为有利,杀手铤而走险;因为有利,官员贪赃枉法;因为有利,警察玩忽职守。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正义和公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开始适应,开始选择,最终,开始顺从。没有人愿意做打破规则的傻瓜——破坏了权势和利益的交织,最终会导致混乱和斗争。这些规则已经在社会成立之初就存在,并且始终寄生在前行的社会身上。我们所幻想的理想的美好世界也因此遥不可及。

  这就是为什么无数人在呼唤“公平”,呼唤“正义”,呼唤“英雄”,呼唤“和谐”。

  而这世界既少不了呼唤“正义”的人,也少不了践踏“正义”的人,原因很简单——利益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永远都有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的人,还有大声批判别人牟取暴利而自己却在做见不得人的利益勾当的“伪善”的“君子”,以及自己以为已经摆脱利益,但其实无时无刻不与利益沾边的家伙。

  在这样的“正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还需要继续做怀抱梦想和理想的固执的孩子吗?

  本文作者:追栗子的松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乌默它》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